对育德作业的感悟

2024-04-26

对育德作业的感悟(精选7篇)

篇1:对育德作业的感悟

对“育德作业”的感悟

103班

高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来到了八中之后,我不但在学习成绩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还在思想道德品质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经过了半个多学期的学习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每次放假时学校为我们布置得育德作业。在学期开始时,我并没有较好的完成德育作业,那时自己对德育作业不是很了解,也不能清楚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当完成了“为母亲洗脚”,“为父母买身日礼物”,“进行社会实践”等育德作业之后,我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完成育德作业,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是自己的思想愈来愈进步。在家里,对家长有了更深的感恩,越来越关心他们的健康了;在学校,与同学能更加融洽的相处了,不会像以前那样自私,与同学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对老师也更加理解,理解他们对学生发脾气,是为了让我们尽快丢掉不良习惯,提高自身素质,早日成才。

在育德实践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次学校共青团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小区去看望孤寡老人,当时由于我是第一个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十分紧张,印象中唱歌时跑调了,但当

我唱完后,不好意思的看着爷爷奶奶们,却发现高兴的不得了,还表扬了我一番,让我难以忘却。

课本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助人为快乐之本。”通过完成育德实践,让我深刻,真切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你对别人的一点点帮助,对别人来说,或许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还是未成年人的我们,无需像当年的雷锋那样对国家作贡献。我们只需怀着一颗热情,善良,真诚的人,去帮助自己身边的人,为周遭的人出一份面绵薄之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康之家的我们,并不能为国家出谋划策,但却可以伸出双手,去拉起每一个受困的人。美国的比尔盖茨也每年捐出微软公司的部分资金去帮助非洲的儿童,参加世界各地的各类慈善机构。这种积极,达观的态度应该千年不变的保存在我们每代人的心中!荀子曰:“积德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正是这本“德育实践” 的初衷,宗旨。人的一生,为他人付出的越多,他的心就越富足,越过的心胸坦荡,泰然自若。一个人给予得越少,他的心灵就相对的就越干枯。每一个受到别人帮助的人是幸运儿,而每个帮助被人的人则是上帝的宠儿。因为他体会到了那份真诚的快乐。

通过德育作业的一次一次的完成,让我在行动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不在于自己有多快乐,而在于自己为他人付出了多少,让他人感受到了快乐与温暖。

希望学校将育德作业进行到底,让更多学生体会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进而完善自己,做一名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篇2:对育德作业的感悟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乎未来。我为自己是人民教师的一员,感到无比的自豪,也深深地体会到肩上的重担。通过网络研修的学习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新时期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爱岗敬业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其次要坚定理想信念、恪守高尚师德,探索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潜心治学,关爱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最后,爱岗,要敬业,也要精业,这要求我们积极地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以身立教、以德树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只有秉持和践行以身立教、以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要时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坚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三、积极进取、不断学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教师,要有一颗进取的心,自觉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好教师的标准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刻保持知识恐慌、能力恐慌的危机感,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其次,要注重学术研究。教学科研,是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术研究的精髓在于从实践中提炼,又作用于实践,促进教学、提高效率。最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边学习边思考,深化学习效果,经常对自己做过工作进行反思总结、汲取经验教训,提高综合能力。

篇3:对育德作业的感悟

关键词:善于赞赏,巧用批评,投资情感,巧搭平台

一、善于赞赏

赞赏别人容易引起别人的好感。当你称赞别人时, 别人一般不会反唇相讥, 但赞赏的前提是弄清哪些该赞、哪些不该赞。把握不住这一点, 往往就有可能适得其反。这就要首先学会欣赏学生, 欣赏学生的特点、长处、举止, 哪怕是一丁点微小的变化也要善于抓住, 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赞赏, 这样就会赢得学生的好感。

欣赏学生的长处与优点, 其实就是承认学生的表现, 承认他在班级团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也传递着班主任对他夸奖的信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就会从内心感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喜欢, 也由此产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如果以漠然的态度看待一切和对待一切, 整天板着面孔, 学生无法感觉到你对他们的认可程度, 或许他们会对你的威严畏惧, 小心翼翼, 但内心并不尊重你、佩服你, 因而班集体凝聚力无论如何都不会增强。班上有一位学生纪律观念淡薄, 经常迟到, 多次批评也不见效。有一天, 这个学生在打了上课铃后, 才气喘吁吁地跑进课堂, 我不但没有批评他迟到影响学习, 反而赞扬他:“王同学担心迟到影响学习, 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这说明他内心还是按《班级的规章制度》做的。当然, 迟到是不对的, 但他争取不迟到, 是遵守纪律的表现。我相信, 他今后一定不会再迟到。”王同学听我这样一说, 脸“刷”地一下红了。当天下午, 我又找他谈话, 帮助他想办法解决具体问题,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并且在各方面都进步很快。

二、巧用批评

批评是一门艺术, 能促使学生对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恰当的批评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并受到教育和启发, 甚至受益终生。不恰当的批评方法则会引发学生失败的内心体验, 使其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倾向, 丧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看到过这样的事例: 小孩在客厅雪白的墙壁上用颜料随手乱涂乱画, 保姆急得手足无措, 用她的话说:“如果是自家的孩子, 我早两巴掌上去了! ”这时, 孩子的母亲回来了, 对小孩子说:“宝贝, 你画得真棒! 色彩也非常鲜艳, 将来你肯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可是画家的画都会拿到美术馆去展览的, 而你画在墙上怎能拿下来给人家看呢? 如果你把它画在纸上该有多好啊! 以后把你的画画在纸上, 好吗? ”小男孩欣然答应, 非常高兴地去找了一张画纸画了起来。妈妈转过身去对一旁疑惑不解的保姆说:“墙上画脏了, 可以花钱重新漆, 可孩子的创造力如果扼杀了, 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到的! ”

孩子妈妈的话使我深受感动, 这使我联想到为师者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对待学生许许多多的“不许”和“不准”, “逆反”是现代学生心理上的一个典型特征, 暴风雨般的批评也会令人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甚至会因此而走向反面。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 经常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 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 而且我发现采用这种方法批评学生, 即使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不服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 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 但很有可能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挖掘埋藏在他心里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班有个男生李泉, 性格比较反叛, 具体表现可以用两句话总结概括: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 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力气大, 是班级的大力士, 有一次学校举行体育节拔河比赛, 我班的对手是 (6) 班, 比赛中李同学脸涨得通红, 竭尽全力, 以至于掌心都磨出了血丝, 经过两局较量, 我们班赢了。我立即把握这个大好时机找他谈话, 首先赞扬他今天的表现, 为班级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赞扬完后我发现他变得欢乐了, 这个时候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 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 你有没有冷静地思考过为什么? ”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 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 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长谈了一次, 慢慢地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改观, 期中考试后他第一个跑到我办公室来问自己的成绩, 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批评是常用的教育手段, 只有我们评判得法、得体, 合情、合理, 适时、适度, 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即使对那些有过失的学生, 班主任也不应该首先考虑怎么批评与处罚, 而应该首先思考这件事情应不应该批评, 如果不用批评而用鼓励, 在指出问题的同时, 提出今后弥补的方向与方法, 或许既可达到批评的目的, 又不会破坏相互的关系, 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投资情感

爱和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是师生感情融洽的基础。我坚信, 班级是一个人与人相互接触的世界, 问题不在于谁管谁, 谁听谁的, 而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处, 这样学生才会尊敬你、信任你。我不放过平时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 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 学生才会从心底里敬佩你, 一个热爱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老师, 学生才会佩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 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 就其本质来说, 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 是祖国的好公民, 是父母的好女儿, 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第三个层次是归属需要, 即要感到别人在爱护并且关心着我们。

我班有一位学生, 他性格内向。一天班上的一位同学丢了钱, 别人怀疑是他所为。他怕同学说他是小偷, 就提出了退学。后来我找他谈心, 鼓励他说真话, 把心里的不快说出来。他伤心地对我说:“他们看我家里条件差, 平时没有带零花钱, 就怀疑我……”说着, 我看见他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在我的开导下, 相信了他并澄清了丢钱一事, 他如释重负。后来在他父亲生病的时候, 我和班干部在班级中为他捐款, 经过医治, 他父亲很快康复了。就这样在我的帮助鼓励下, 他打消了辍学的念头。而且, 每次老师布置的任务, 他都能很好地完成, 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敬佩。

四、巧搭平台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 成绩不好的学生很有可能在其他方面, 如:音乐、运动、自然观察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多元智能”的观念, 不能以一个僵化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应当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绝不放弃对任何学生的引导与教育。我班的戴同学是班级的篮球迷, 平时上课讲话, 不遵守纪律, 多次批评也不见成效, 他的行为不仅没有收敛, 还变本加厉, 时不时还跟我对着干。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呢?为此, 我特地在班级中成立篮球小分队, 专门由他负责管理。我给了他一个展示才华和发挥的平台, 他在篮球场上体验到了快感, 树立了自信, 以前的一些坏毛病改正了, 并且每次我交代的任务也都很好地完成。六年级时, 学校举行的一次篮球比赛中他带领的班级篮球队还获得了第一名的了成绩。

给学生一个平台, 学生会还我们一个惊喜。老师的魅力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得以展现, 学生会感谢你对他的理解和信任, 从而愿意为你做事, 为班级做事。在教育教学中, 学生对教师是否心悦诚服,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方法。心悦是因, 诚服是果。所谓“心悦诚服, 育德有招”。师生间只有产生情感共鸣, 从悟性中有了“神会”, 学生才能从心底里“服”你。

参考文献

[1]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3.9, 第一版.

[2]李学农.初中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篇4:对小学美术作业评价的教学感悟

新乡市第二十四中学 赵红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但美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使教师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评价很容易步入误区,其体现如下:

传统评价误区: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兴趣的调动。

主观评价误区: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就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上好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评上差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抑制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则造成迷惑厌学情绪。

单一评价误区: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完成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这样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和美术教育的特殊性。

本人在过去教学中,对作业评价的方式也是经常浅尝辄止,试试这种试试那种,井是挖了不少,却挖不了深井。因此,本人将扎足随堂教学,收集最真实的材料,反映最真实的问题,研究能真实反效到课堂操作的策略。为此,我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进行了一些思考,并作了如下尝试:

一、从多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

如果用唯一的一片滤色镜去评价学生的作品,那么许多珠宝将会失去光彩。我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采用了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法,对那些富于创造力、想象力的作品,特别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例如,在上“大树的故事”这一课时,有的同学作画态度十分认真,某些细节画得十分仔细;有的同学线条肯定;有的同学使用色彩十分大胆;有的同学想象丰富、奇特......对这些各具特色的作业,我都给打了“优”。一位同学的画画得并不怎样,但它的想象特别丰富,画了海底的大树,树上游着一群群的小美人鱼,从整体上看,这幅画并不怎么样,构图偏了,画面色彩单一,但我还是给打了“优”,同时在课堂上对这幅画作了评讲,以此引导学生在画画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书签设计》,学生除了以绘画形式表现外,还使用了树叶、花瓣、草根、蝴蝶翅膀等实物进行剪贴、描绘来制作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趣味书签……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不但要十分尊重,还必须充分肯定他们是具有合理创意、大胆创新的结果,哪怕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甚至在某种场合上还可以“加大”肯定。

在评价的形式上,我也并不仅仅是全部打上一个分数或等级,而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哪一方面好。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同学,往往还要加上一两句简单的评语;对低年级低的同学,则常常是在上新课之前,将前一堂课上的优秀作业在课堂上展示,并口头讲解它的成功之处。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

学生画画,很多人认为只要照着书本学会画几个人,画几只动物,涂涂颜色就行了,其实不然。

美术课上总有那么几位学生忘记带工具的。他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作美术作业,当你问他的时候总会以没有工具为借口。学生总认为只有彩色笔、蜡笔才能画画,当他的手上只有平常写字的笔的时候就无从下手了。为什么学生会有这种想法呢?我想这和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和老师对美术作业的评价有关。

其次,我们看孩子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喜欢色彩,有的学生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我们应该对学生的作业有个贴切的认识: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用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比如画劳动,学生能正确画出人在劳

动时的结构与动作关系,并能扩展成一组人就是很有创造力的作业。因此我在批改作业时放弃了“一刀切”的做法,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闪光点进行表扬

还有,学生作业时总会问我:“老师,我这样画可不可以?”“老师,我这样画对不对?”学生为什么会这样问我呢?艺术是没有对与不对之分的,也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培养学生的并不是要要求每个人以后都能成为艺术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是如何审美的能力和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会告诉学生:“你想它是怎么样的都可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画的不一样。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对不对的。”学生听了我的话后,很积极的表现他们的想法,纷纷把他们的画拿给我看。这回,孩子们不再问我对不对了,而是说:“老师,你看我的画,我是这样想的„„”所以说对于学生作业我们不能只注重作品所呈现的专业性美感,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其作品作出具体分析、合理评价,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只重视最后完成的美术作品、而不考虑学生的创作过程,我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在某些情况下,我觉得创作过程甚至比最后的作品更重要。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技能的掌握、素质的培养,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努力创造,即使最后的作品不理想,仍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因为最后的作品不理想只是一种表面的、暂时的现象,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重过程的评估不仅是重视对学习活动全过程的评估,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局部都可以作出评估。例如我在巡视学生的创作活动时,只要一发现闪光的思想火花、艺术灵气,个别或在全班给予肯定、表扬,以期给其他同学启发。这种评估,是不打分数、不打等级的评估,但它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是十分

巨大的,而且它的反馈及时、评估具体、导向明确,这些都是最后对成品作业的评估所难以达到的。

三、多种评价形式

在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上,我采取了老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要求学生每次作业时必须留出评价区,鼓励学生欣赏自己的作品,充分挖掘作品的精华之笔。首先给自己的作业打个分或打个五角星亦可。然后找自己信任的同学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全班同学评,最后把作业交给教师批改。教师可以写下鼓励性评语,也可奖励几个星星,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允许重新评价。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通过自评、互评、全班评价,加上教师评价,使评价更为客观准确。学生做起作业比过去认真多了,一件件充满童趣的妙作、精品也应运而生。

记得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评价方式,是“一对一”的,我一张一张、一件一件的批改,再发给学生,有心的同学还看看分数,高兴了再修改修改;不上心的同学根本不看成绩。长期以往学生对美术的评价方式已习以为常。

当我对美术作业评价方法了解之后,我就开始将学生的作业展示出来。学生画完作业,有时让学生同座位互评,有时分小组讨论,有时全班轮流参观,有时还让学生把美术作品摆在讲桌上,或贴在黑板上,这时的学生们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还有脖子伸得老长的,既兴奋又喜悦。这种亮相带给学生的激动是让学生始料不及的,这也是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气氛轻松活泼,带有观赏性和愉快性,即学生享受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其实是现代教学评价观念的一种体现。在学生的记忆中,能被老师展出的作业,必须是选拔出来的,而现在看到自己的作业能展示给大家看,能不激动、能不高兴吗?这是由静态向动态在转换,以前的作业都批着老师打的分数,带有定向性,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也只是悄悄地议论一下就算了。而今展出的作业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开阔了眼界,能将自己的画与其他同学的画作比较,找距离,畅所欲言,这就是享受评价。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自评互评的环境

是很关键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下课时学生笑逐颜开,能说会道,而上课了,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其实这是环境和心情的影响。

我们在设计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内容和方式,更要想到能够保障评价设计正常实施的环境。宽松、愉悦的评价环境是促成有效评价的重要因素,更是产生教学效益的基本条件。有了这样的环境才能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进步。

老师的评价是必需的,能起到无可置疑的导向作用;而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评价往往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更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这种评价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课堂上评讲作业时,有的让学生自己讲,因为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创作主题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能使其他同学理解自己的作品,得到某种启发。对 “学生互相评价”,我也都要求大家认真对待,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角度来评价同龄人的作业,学习他人的长处,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自评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评价的客观程度。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直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多方面。通过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从中受到启发。

篇5:关于学生作业批改的一些感悟

一、作业批改评价要及时

按常理,学生的作业应该在下节课上课前批阅完毕并及时发放给学生。在布置作业前,部分教师对将要布置的作业没有进行精挑细选,从而导致作业量大,针对性不强,再加上所教的学生比较多,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的高效批阅。这种不及时的批改评价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它可以为教师反思教学、调整方法提供有力的依据,如果批改不及时,反馈就不会及时,教师也很难掌握学情,学生的能力提高也很慢。因此,作业不仅要批,而且要及时批。

二、作业批改评价的过程要用心

只有用心去批改作业,我们才能及时觉察到学生思想上的波动,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当你打开学生的作业本时,你会发现有部分学生的本子上除了生硬的“√、×”和日期外,别的什么都没有,试问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对教师批改作业的期望值还会很高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为此,在批改作业时一定要倾注我们的热情,要把我们对他们的鼓励、信任、理解传递给他们。因此我在批改作业时,对于优秀的作业我会画个“☆”送给他,然后把每个人得的“☆”统计并公示在“学习园地”里,一学期评比一次看谁是冠军,学生热情很高,作业质量稳步提高。

三、作业批改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

教师必须在批阅方式上有所改进,应该根据作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批改的方式,实现批改方式多元化。

1. 学生自批

我们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自评意识,将作业自批的过程视为他们对新知的再认识、再发展、再完善的过程,让他们与教师一起承担促进自己发展的职责。有些作业做完后,我们让他们自己先行判断,且自己先打上等第,以较小的符号作注释;而教师在批阅的时候,只要浏览一下,不需要重复批改符号,重点放在对错误的批注和对孩子们自评等第的修改上。这样,学生是自己作业的首位批改者,教师成了二度评判与点拨者。当孩子们的自批获得我们的肯定时,他们的自信心会进一步得到加强;当孩子们发现自批与老师的批改有出入时,便产生心理反差,促进反思与理解,从而将批改变为自主参与、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2. 学生互批

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彼此互不设防,以自己的理解来审视伙伴的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总是不由自主地与自己对照,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同伴,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一次作业做完后,组织一次互相批改作业的活动,我们会发现他们是那样认真,改呀,算呀,思来想去,有的甚至写出批语,有的当面交流,生生互动。在这样的批改尝试下,孩子们往往意识强、领会深,他们通过对双方解题方法的了解和理解,相互接纳并相互认同评价结果,形成了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孩子们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

3. 家长参评

我们在作业批改过程中还不要忘另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家长。当然,要求家长参与批改也不是全面开花,而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比如,学生最近家庭作业正确率较低,我们便与家长协商,请家长在这一星期内针对其子女做家庭作业的态度与自觉性进行监督与批改,家长可以不管对与错,而是只针对孩子的态度给出一个单项的评价等第,以弥补我们不在作业现场的监管缺陷。这样,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及时得到了纠正和调控,他们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总之,灵活多样的作业批改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机会,通过这种方法,相信他们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四、作业订正要及时

及时订正作业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回顾、整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讲评作业大都是在讲新知识时,对上堂课的作业进行讲评,如果不让孩子及时订正作业,那么他就会把自己的错误观点带到下堂课,这堂课的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孩子能翻开作业本纠错,无形中把上节课的知识又巩固了一遍,解决疑惑,轻松学习下堂课的知识。及时订正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学技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6:对育德作业的感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经历, 这是艺术家生存的前提, 也是产生绘画情节和创作欲望的根源所在。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什么是生活?是指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所有行为, 包括日常生活、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什么是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所有行为中, 对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加以艺术形式和手法的形象表现。艺术和生活互相依赖, 互相促进, 正是生活和自然提供了沃壤, 才使得艺术家们能够纵情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并使生活更为多姿多彩, 这就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前提, 为创作提供了动力基点。

二、大师的艺术创作经历对我的影响

什么才是艺术创作呢?一年级时, 在田卫戈老师的《艺术概论》中也学到:“艺术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基本阶段, 艺术家在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体验中得到对生活初步的审美认识。进而将审美认识具体化, 形成艺术构思, 并运用技术手段和物质媒介将审美认识表现出来。艺术创作就是由这样两个逐渐递进, 互相依存的阶段过程组成的。”其包括艺术的生活体验、艺术构思与表现和艺术创作的心理思维。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某段时间的生活状态、某一时刻的情绪和时代背景以及表现手法的有机统一体。

一次偶然让罗中立在1975年的除夕之夜遇到一个守粪的农民, 才激发了他的灵感创作出《父亲》这幅作品。他死死地盯着粪池, 依靠在厕所墙壁上, 嘴里叼着一支旱烟, 身体已经冻得僵硬, 四处的高低起落的灯光和人们的欢乐映射在他麻木呆滞的脸上。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农民触动了路过的罗中立, 他看到的不单是中年农民的痛苦和无助, 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民的孤独, 十年浩劫后的中国农民还在默默无言承受着生活的辛酸苦痛。罗中立在《我的<父亲>的成因》中写道:“我用最大的努力来表现我熟悉的一切农民的全部特质与细节, 这是我作画全过程中的唯一念头。技巧我没有想到, 我只是想尽量的细, 愈细愈好……老实的农民总是吃亏, 这我知道, 我要为他们喊叫!这就是我构思这幅画的最初冲动。”可见, 生活经历和艺术创作是密切相关的。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一个牧师家庭, 十六岁走入社会, 先后当过画商、老师和传教士。他爱幻想、易走极端, 感情生活过分单纯天真, 处事也太执着, 以至于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将得不到满足的灵魂融入油画布上。从他正式开始绘画到去世之前, 都是由弟弟提奥供给他生活和绘画开销, 对梵高来说, 提奥是他最爱的亲人, 也是梵高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可不幸的是, 他的作品几乎不被大众理解, 也无人问津, 在生前只卖出一张画, 而且价格很低, 但在他去世以后作品却卖出了天价。

在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 (1888年) , 他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 猛烈的阳光和无垠的麦田让他变得激动甚至癫狂, 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涌进梵高的大脑, 这一年使他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梵高的一系列《向日葵》就产生在这一时期, 在此期间, 他大胆创新, 大量运用红、黄、蓝三原色, 尤其喜欢用红色、柠檬黄、橘黄和橙色。这种鲜亮的颜色也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画面上简单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尤其亮丽, 每朵花都如火焰一般, 细碎的花瓣和向日葵叶子布满了整个画面。那些如火焰燃烧般的向日葵, 不但散发出秋天般的成熟, 而且更强烈的表现出梵高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炽热的黄色, 不仅仅是自然的光彩, 也是宣泄着梵高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内心永久激荡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不再注重对景物中光影的体现而更加重视情绪的表达, 粗犷有力的笔法更帮助他表达内心的振奋。

当社会生活的激流与艺术家的情感相碰撞擦出火花的时候, 艺术家变得不能自己, 接着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这种创作欲望, 完成超越本质和灵魂升华的艺术创作, 艺术品就随之诞生了, 这样, 社会生活经历就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动力。

三、我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灵感

就我自己的创作来说, 我的创作灵感依然是来自于社会生活对我的影响和鼓励。我的创作《修井作业》表现的是两名修井工人在井场修理一口水井的工作状态, 它与我从小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出生在油田, 在抽油机和钻塔旁边长大, 油田的孩子都了解父辈们的辛劳, 父辈的坚定的精神孩子们也在继承和发扬, 他们也会像父辈们一样坚强, 懂得辛苦, 理解幸福的来之不易, 知道如何分享, 也知道如何去奋斗。

四、我的创作经历和体会

通过这次创作, 我略有体会, 大致有三点。其一, 处理画面色彩的难点在于色彩的系列归纳, 即如何把握色彩关系。其二, 正确合理地在画面中使用对比色也是相当重要的。1666年, 牛顿做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实验, 他用三棱镜将太阳白光分解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谱色带, 证明了太阳白光就是由这七种颜色混色而成。正是这一伟大发现, 才出现了印象派的绘画作品, 艺术家们认为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 是在不同的光影条件下的七色混色而产生的, 大量使用的对比色就使得画面更加绚丽多彩。其三, 在画面中确定主要色彩, 合理布局颜色, 这是构成画面色调的前提, 色调是画家情绪与情感的总体体现。

生活是我们进行绘画创作的基础和根源, 并且对绘画创作起决定性作用。艺术家作品中的景物虽然是屡见不鲜的场景, 可仔细看来它们又不同于客观景物, 它们都是经过艺术家领悟、内心情绪碰撞之后产生的景和物。艺术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善于发现还需要学会选择、采取、提炼、舍弃,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而不是一味简单地做自然的副本。就好比金砂, 可砂里并不全是金子, 要想获得金子务必通过提炼才能得到, 而不是把金砂全部收藏起来。若是把金子比作艺术的话, 那么砂就是自然, 我们想要金子, 首先得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和技术。所以我们画画也必须得具备获得艺术的工具和技术, 一旦你知道如何选择和取舍, 就可以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郑锦扬.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二版61页

[2]田卫戈.艺术概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8月第一版115页

[3]罗中立.我的<父亲>的成因.美术.1981年第二期

[4]李宏.梵高艺术之我见.美术大观.2008年12月刊第2页

篇7:对育德作业的感悟

关键词:感悟,桥梁,比较,迁移

我们会在生活中遇到许许多多不是思维,胜似思维的所谓“思维的感觉”。可以说,它是从感受事物到形成思维的第一个驿站。有了它,学习者就可以为他的第二步的后续思维找到方向和道路,就可以真正地做一道数学题,或自己真正解决其他别的什么问题。人之产生知识或智慧,那是在悟的土壤上绽放的大自然的花朵啊。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谆谆教导之下理解知识,还是给孩子一个感悟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在生本课堂之前置性作业中,怎样想办法让孩子去感悟,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旧知感悟新知

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环环相扣,知识衔接密切。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迁移规律,巧妙地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新知。

例1.在学分数乘法三的前置性作业中,我设计了

学生在课前收集了相关知识后,课堂上有的说单位“1”如果是1000米长的公路,它的3/5是600米;有的说单位“1”如果是5个苹果,它的3/5就是3个苹果……我再追问如果单位“1”是1个蛋糕、1/3桶油呢?

部分学生马上得出了答案,再总结方法:单位“1”×53=对应的数量,在课堂上我出示:

指出下列各题中哪些数量是单位“1”。

1.一条路已经修了全长的1/4。

2.六年级人数相当于五年级的5/6。

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再展示第二个环节例题时,学生讲得也是头头是道,一个原本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点,我只是出了两个题目考验了一下,基本通过。

二、比较感悟本质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例2.在学习五下练习三的前置性作业中,我给学生准备了这样的练习:

比一比,想一想

通过对比练习,上课时发现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把得数进行了对比发现相同的两个数,乘除的结果相差很大,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把运算符号看错;有的发现了除以一个大于一的整数,商比这个数小,乘一个大于一的整数,积比这个数大,除以一个真分数,商比这个数大,乘一个真分数,积比这个数小。孩子是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感悟,让他们自主地学,效果比我们在课堂上反复说明,题海中不断纠错来得更加有效。

三、实践操作中感悟真知

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例3.在五下展开与折叠这一课的前置性作业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题:

学生通过操作课堂上的反馈虽是五花八门,但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各种发现中,也可以归纳出本课的知识重点,难点不攻自破。

四、知识梳理中感悟知识网络

梳理知识的线索要凸显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脉络,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站在“以生为本”的高度,不再是将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的简单罗列,不再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重复,不再是题海的机械操练,不再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次拉回到同一条起跑线,

例4.五下复习整理一中,为了更好地给以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我在前置性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

一张表格,让学生在家查资料,找题目,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他们想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想考考班级里的同学。上课时发现,我担心除法的意义他们讲不出来,居然也有很多小组展示得头头是道,课后问他们,有的是父母教的,有的是查资料得到的,他们编的应用题也是形形色色,但数量关系清晰,他们自己也心中有底,在其他同学回答时,还不时提出质疑,俨然一位小老师的风范。

感悟是解决问题和形成观点策略的第一个念头、第一缕亮光。有了它,学习者就可以为他的第二步的后续思维找到方向和道路,就可以真正地做一道数学题,或自己真正解决其他别的什么问题。设计好前置性作业,就是给学生一条快速连接知识中心的捷径。

参考文献

[1]郭思乐.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大班社会学雷锋下一篇:医药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