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论文

2024-05-16

创新教学论文(精选8篇)

篇1:创新教学论文

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本文将通过几则教学案例,探讨如何通过课堂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一问”激起千层浪

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多项研究证明,向学生提问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开展学生的不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多元化发展。如Book2Unit 7听录音后,我进行了以下听力测试:

T: Who called Ann’s mother?

S: Bill did.T: What was the message?

S: Bill couldn’t go to the birthday party.到此,两个问题已顺利解决,但是我不失时机地诱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T: Why will Bill not go to the birthday party?

S1: Maybe he is ill.S2: I think his mother is busy.He has to look after his sister.S3: He may have little money,and he can’t buy anything for Ann.……

前两个问题来自课文的内容,答案基本是唯一的。而第三个问题则书上无答案,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百花齐放,只要言之有理,就投以赞许的目光及恰当的点评。

二、各抒己见,分享智慧

学习Book3 Unit 5时,我设计如下:

T: Yesterday we learned lessons 59.We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HanMei’s family and Indira’s.We also discussed yesterday.Now please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S1: I’m a girl of 15.I have a small family.My father and mother are both busy.They have a small company.So they help each other with work and housework.Sometimes my father does some cooking and cleaning,my mother does some washing and shopping.S2: I’m a boy of 14.I have a big family...我?φ庖黄?章式阅读的处理如下:首先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自由说,把各自家中的情况和同学一起分享。这一话题学生非常熟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很感兴趣。

三、餐桌礼仪大家读

学习Book2 Favorite Food Part3,我设计如下:

T: When do we use these sentences?

S: Talk about the favourite food or be at the table.T: 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westerns when they have dinner?

S1: They use forks in their left hands and knives in their right hands.But Chinese use chopsticks usually in their right hands.S2: They often have bread,salad,fried chicken,fish and chips,hamburgers.But we often eat dumplings and rice.……

T: That’s right.But do you know how to have meals in our school?

S1: Stand in a line to buy dishes.S2: Eat quickly and quietly.(快、静)

S3: Wash the hands and bowls before or after the meals.(饭前、后洗手、洗碗。)

中学英语交际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为教育主线,所以教材中含有许多涉及到交际礼仪与行为艺术的内容。因此,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中西礼仪对比方式进行授课,甚至让学生热烈讨论我校就餐礼仪。这样,在让学生学会新知识时,也具备了一个中国人所应该具有的崇尚礼节、尊重他人的素质,具备了一个学生应有的就餐礼仪。

四、条条大路通罗马

1.快速回忆,准备听说。一开始让学生从脑海中搜索所学过的地名,采用抢答使英语进入紧张而热烈的氛围,为以下教学环节作铺垫。

2.画地图,试着听说。老师边画边说,让学生对空间位置有感性认识,然后板书两种问路句型:“Is there a/an地点 near here?”及“Where’s the nearest+地点?”老师手指地图中的交通线路,同时板书答路句型:“Walk along this street.Take the +序数词+turning on the left/right.And then...”,让学生对这堂课所学句型做到心中有数。

3.后听对话,进行复述。为了让学生感受纯正、地道的语言,应让学生听对话录音,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复述、回忆所听的材料,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

4.设置“街道”,训练听说。把教室桌椅重新排列,排出众多街道,并给它命名“文化路”、“昆俞路”、“龙山路”等要寻找的地方(如邮局、学校、农场、医院……),另将牌子安置在某学生桌旁,让学生进行操练,其他学生评价。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觉到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以活动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必须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创新了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作者简介】王忠显,威海市文登区米山中学。

篇2:创新教学论文

创新作文教学之个性就是创新

摘 要:创新的作文教学,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还应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有匠心独运的立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应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让学生的作文有个性,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动手积累知识,放飞思想、点燃激情,呵护并鼓励学生新奇的技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 呵护 个性化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令老师们头痛的是学生的作文总是大同小异,总是那么空洞洞的、干巴巴的几句空话、假话、大话,总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每次的作文课,学生们也总是叫苦连天,痛恨不已。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如应试教育、社会、家长、老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学生的这种集体真话失语症,教师当务之急是要鼓励他们放胆为文,首先让他们学会讲真话,继而展露其丰富的个性,写出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即具有个性化的作文,让作文园地真正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新的评价观念去指导学生。

一、作文教学须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文以载道”是为文之法则,因而许多教师认为,作文必须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在他们的评价标准中,家庭琐事难登大雅之堂,风花雪月有伤风俗教化,个人情怀难免消极沉沦。当然,真善美需要高扬,崇高、伟大也必须提倡,但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传统”而排斥一切,棒杀一切,作文教学会是怎样一种景况呢?“崇高、伟大”会成为作文立意的桎梏,陈旧的材料,堆砌的词藻,满纸的空话、大话、套话,千篇一律的“八股”模式就会占据学生作文的全部空间……久之,人文主义哪里还会有踪影?又怎么可能见到学生个性的锋芒?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突破定势思维,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观察、分析,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即使是不很正确,我们也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而要诱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分析、思考我们天天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泛滥、社会风气恶化、贫富悬殊加剧、精神家园丧失、党风整顿、民风变化及贫困、失业、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等精彩纷呈的事件,让它们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课堂,反应在学生的笔下。

但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也不乏创新意识及个性展露。著名作家陈燕丹在为《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所作的评论中说:“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作文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洗净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可见,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打破条条框框,肯定、激励那些在立意、构思、语言,或无论在某一点上有点新意的文章;要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让学生在作文中敢吐真意,发真情,冲破一切虚伪的自我包装和他人设下的牢笼,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作文教学要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形成很大的相似性,思维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这也不可避免地通过教师和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思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能够“同中求异”,能够通过已知求得未知,能够从旧知求得新知,从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中保持一个良好的个体心理状态。为此师生之间要有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尤其是他们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允许学生的“离经叛道”,要允许学生的文章“豁点边”,要尊重学生,从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大朋友”,学会与学生“商量”和“探讨”。批改作文时,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鲁迅语),特别是发现“异类”文章时不要粗暴地乱挥“狼牙棒”,多想想是否有合理的因素在其中,而且应看到“异类”后面往往隐藏着鲜活的个性;学生在作文中尖刻地讽刺了社会、学校乃至老师的丑陋面孔的时候,你要有海一样的容量,允许学生揭自己的疮疤并快乐,而不应大发其火借机泻愤;打作文分时允许学生跟自己“讨价还价”,但一定要讲得出道理来。

此外,教师还要紧跟时代,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开阔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在当今传媒发展迅速,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早已不是过去封闭在四堵高墙里孤陋寡闻的学生了。他们知识广泛,而且无所不纳,甚至有些知识超出了老师了解的范围,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解放思想,紧跟时代,不断地学习、深造、探究,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三、作文教学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其实,叶老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面对这些至理名言,我时常感到我们的学生的悲哀!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长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的直线式的生活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他们可以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可以麻木不仁;国际间的风云际会、纵横捭阖,他们可以漠不关心。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升学的压力而无情的隔在他们的身外。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感到无从下笔。他们不是饱尝搜肠刮肚之苦,就是显露捉襟见肘之窘。个中道理很简单: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这种现象正好验证了叶老的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其实,切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关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他们的表弟表妹,都长着一双又大又黑、会说话的眼睛;他们的好老师都是未老先衰两鬓斑白;夜晚十二点,老师的窗前还映出批改作业的身影。他们一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就想起了烈士的鲜血;一看到黄河就想起了父亲,一看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到长江就想起了母亲;一写到《战胜脆弱》,就精心设计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遇难、自己残疾......这样的作文经得起社会和自然的检验吗?让学生年复一年地炮制这样的伪作,能不愧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么,学生的创作个性从何谈起呢。当务之急,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否则,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创作个性。

四、作文教学让学生动手积累知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坚持摘抄好词妙句、优美的诗歌、散文、名人名言。每次作文课之前,可布置一次专题摘抄,如笔者在七年级第五单元的“我爱我家”作文课前,要求学生摘抄有关“爱”的名言,阅读有关爱的名篇,这样在书香的浸润下,学生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摘抄佳词丽句,是写作成功的知识铺垫,但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是缺乏生活素材,出现写作的题材范围狭窄,思想感情苍白等问题。因此,在写作的准备阶段,生活积累更为重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平时的作文课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如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作文是感受自然、描绘自然景致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虽然是同样的景物,但因学生的感受不同,景致也变得丰富多彩,通过观察感受,直接从生活中认识了自然,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对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写就自由了,有创意了。

五、作文教学要呵护学生新奇的技法

作文显个性,讲究技法也很重要。黑格尔曾在《逻辑学》中指出:“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无限的力量。”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写作实践中,同样的题材或内容,如果能精心设计开头结尾,层次之间巧妙过渡,讲究铺垫和照应,熔倒叙、插叙于一炉;行文一波三折,巧妙运用抑扬法、悬念法、虚实法等,效果会迥然不同。

技法运用巧妙娴熟,是作文成熟的表现。因为作文的目的并非技法的刻意的炫耀,而是在作者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的过程中,在作者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中,为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自然选择和需要。因为,当作者将已内化为情感认识的与其血脉相连的客观对象外化为语言文字时,所使用的技法也会打上其观察客观对象时的主观差异性的烙印。这也正是“文有法而无定法”的根本原因。既然技法的个性化是作文与生俱来的特性,作文教学就要遵循这一法则,破除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结构套路及写作模式;在技法上尊重学生的创见,鼓励标新立异,评价标准上对新颖的结构或独特技法的文章应敢于肯定,及时勉励,特别是对于技法上有新意但行文稚嫩的作品,更要倍加宽容,不可随意否定。

此外,要鼓励学生运用拟题的方法和技巧也十分必要。题好一半文,题目亮丽出彩,也反映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基本功。对于那些巧用修辞格,化用俗语,套用歌词、诗句的题目,教师当加以呵护、肯定。

总之,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弊病。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更新观念,在写作的目的上正本清源,在评价标准上去伪存真,还学生张扬个性、抒发心声的本能愿望,在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

篇3:创新教学论文

一、学生实验, 引入课题

1.将半杯热水倒入半杯凉水后变成一杯温水.启发学生:热水和凉水在变成温水的过程中是否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与前面学过的机械能是否相同?

2.天冷时, 双手互相摩擦可使手变暖和, 对手呵气, 也会使手变暖和.启发学生:手暖和时是否也有能量的变化?搓手与对手呵气这两种方式是否有区别?

以上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 并体会感受.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和交流, 得到物体内部存在某种形式的能量, 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改变这种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视频展示, 创设情境, 引出概念

1.让学生观看与课本插图内容有关的一段视频.学生观看了形象、生动并且有趣的图像画面后, 很容易通过类比而得到内能概念的定义.此过程省略了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能够主动推论而得出结论.

2.对照视频内容启发学生注意: (1) 物体的内能是指所研究物体内部的全部分子具有的, 而不是该物体内部的一部分分子所具有的. (2) “总和”是指该物体内部的全部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全部分子具有的势能之和. (3) 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每个分子的动能都不为零, 分子动能之和不为零, 因此,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三、探究实验, 深入研究

1.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演示高锰酸钾或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学生观察现象后分析、总结得到:温度越高, 扩散得越快.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物体温度升高, 内能增加;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1) 火柴头着火现象的演示.

演示①:将火柴头接触酒精灯火焰, 火柴迅速着火、燃着;

演示②:将火柴头靠近酒精灯火焰, 但不接触明火, 火柴头仍可着火;

演示③:火柴在火柴盒上擦划, 可燃着;

演示④:将火柴头上的火药刮下放入“空气压缩引火仪”中, 迅速将活塞下压, 可看到其着火, 燃烧.

上述现象教师边演示边启发,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到:①②两种情况利用了热传递的方式, 使火柴头上的火药温度升高, 其内能增加;③④两种情况分别是利用克服摩擦做功和压缩空气做功, 使火柴及厚筒内空气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 最后总结得到结论:

a.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内能, 实质是一个物体的内能转移给另一个物体, 能的形式不变.

b.用做功的方式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其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 能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四、讨论、交流

教师出示钢锯条.问:如果只知道钢锯条温度升高, 而没有看到内能改变的过程, 能否判断是通过做功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它的内能增加的?

学生在一系列实验现象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经教师点拨, 很容易得到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因此无法判断钢锯条是通过什么方式使它内能增加的.

五、练习巩固, 结束新课

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的前提下, 教师设计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分析, 以巩固所学知识, 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反馈的信息, 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附]投影练习题:

1.内能和机械能有何本质区别?0℃的冰内能为零吗?

2.打气时, 气筒壁为什么会发热?

3.分析下列现象:

①太阳能热水器中水温升高;

②食物放入冰箱, 温度降低;

③钻木取火;

④水烧开时, 壶盖被顶起.

其中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是 .

篇4:《发现与创新》课的“创新”教学

一、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在新课程理念上,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使之终身受用,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和重塑角色,由重结论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上《发现与创新》第四课《制作天鹅》时,我对现有教材作适当改造,增加一些时代信息和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信息,以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天鹅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天鹅、保护天鹅,人人争做保护天鹅的小卫士。大自然是美丽的。正因为有了像天鹅这样的有灵性的生命而显得更加美丽。要爱天鹅、爱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为环境意识淡薄,乱砍滥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我安排了参观、访问、摄影、绘图等,将家乡环境调查等诸项知识与见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后,大家又开展了“如何保护环境”大讨论。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

传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新课标则要求只能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自觉地学习。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或在平时积累的素材中选取与教学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新闻事件、科技前沿等;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为他们提供丰富、典型的材料,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将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从长时记忆提取到短时记忆系统,使之处于活化状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枯燥的讲解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并让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如我在教二年级《发现与创新》上册第七课《乒乓球的沉浮》时,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乒乓球的沉浮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物体在水中受到这种向上托它的力,在科学上就叫作浮力,也就是说,上浮的物体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这样使学生在充满好奇的状况下,进行新课的学习。

三、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

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在动手、动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我就如何指导学生制作简易餐桌的情况谈一谈。

篇5: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

篇6:创新教学论文

生本性

教师只有具备有效利用与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才会主动接近课程资源,主动思考其价值,进而加以合理利用和适时开发。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和学生现状 ”〔 3 〕,主动适切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打造学校特色” 或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不是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校本课程建设的 “体系性”缺失

从课程要素来讲,课程建设需要关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在设计课程时进行系统考虑、整体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繁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在开发之初就整体思考如何制订一个科学而又自成体系的课程规划,并在规划的引领下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质量课程体系。然而,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有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主动谋求发展的理性思考,往往过多地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数量的多与少,开发类型的丰与简,忽视了从结构的高度对校本课程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规划统整。具体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虽然开发了较多的校本课程, 但这些课程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呈现碎片状态;二是开发的课程之间有表面的关联,但缺乏内在的实质性关联。校本课程建设的 “监控性”缺失 提升校本课程品质的对策

篇7:创新教学论文

罗山县子路中学

尹卫吉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新。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大全》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出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

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

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

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

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

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

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

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篇8:创新教学论文

1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 民族生存的要求

简单回顾民族企业的发展历程:以颇具代表性的家电行业为例, 家电品牌从无到有, 从进口再到“made in China”, 我们的民族品牌中无一不渗透着创新的元素, 闪动着创新的光芒。我们的民族企业用创新和拼搏顺应了时代的召唤, 新世纪产业工人创新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民族经济的腾飞, 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民族跨越与我们中职创新教育成败息息相关。

2中职创新教育是可行的, 也势在必行

中职创新教育是中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时代的“迫切”要求, 也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虽然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的创新教育存在误区, 但已到可行、必行之时。

有人认为:创新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任务;创新素质是高素质人才具备的;中职教育对象不具备创新教育条件等等。其实, 据科学调查和研究早已发现, 创新不分年龄、学历、行业、地位、层次, 人人具有创新潜力, 创新具有普遍性、普及性、随机性、永恒性。创新能力有大小之分, 但完全可以通过创新素质的培养再提高, 而营造创新的社会和教学环境是关键。从创新角度讲, 天生我才必有用。2005年江苏省举办了首届职业教育创新大赛, 使得“创新”在职业学校正式拉开了序幕, 谁说中职学生是“无用之辈”呢?事实证明, 中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具有大量潜在的创新意识。我们应以未来和发展看问题, 通过创新教育来帮助学生走出世俗的偏见, 走出情感的误区, 使职业教育教学焕发生机。

3两大思维优势互补, 突出创新思维培养, 打造中职创新教育

⑴传统思维主要包括分类比较, 推理判断,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 归纳与演绎。它是人们最熟悉, 最流行, 最活跃, 应用最广泛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 因为每一门课程, 尤其是理工类的课程, 都有一套完整的逻辑规则, 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强, 思考时都必须按照这套规则提供的思路思考下去, 其分析之周密, 推理之严谨, 早已为大家所共识, 这是其优势。但另一方面, 我们又会经常感受到:传统思维会让我们的思维活动无意中进入一种思维定势, 使我们对跳跃式内容的分析方法难以理解和接收, 比如在《电工基础》、《电路分析》等课程内容时这一现象就比较明显, 有时章节之间的内容跳跃较大, 这就需要创新思维, 因为创新思维没有严格的清规戒律, 它提倡自由畅想, 也不象逻辑思维那么按部就班, 层次分明, 完全可以不受顺序、层次、方向的约束, 可从多角度, 多方向思考问题, 因此创新思维具有新、奇、快以及形象, 直观等特点, 在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善用两种思维的互补性, 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创新教育服务。

⑵乘创新思维之舟, 破教学创新之浪。

1) 作为教师要积极专研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以思维训练为主线, 引导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发展创新个性。在《电工基础》教学实践中, 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 对教学内容安排既要源于教材, 又要不囿于教材, 强化教学内容的可研究性, 注重充实教学内容的信息量, 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继承性学习为主动探索、发现现象、总结规律的开拓性学习。

2) 进行教学管理创新,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要破除“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 从思维辨别中感悟学习。允许学生采取逆向学习法, 从质疑中学习, 从体验中学习, 从辩论中学习。

3) 进行教学评价创新,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走出单一以分数评价的误区, 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评价学生。更新传统的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学生学习质量好差的绝对静态评价标准, 代之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取精神、课堂协作、学习行为表现、自主探索能力、成绩上升幅度等发展过程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相对动态评价标准。力求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上一篇:一年级作文:在中期考试的时候下一篇:山东省安全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