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论文

2024-05-09

企业风险论文(精选8篇)

篇1:企业风险论文

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txt我不奢望什么,只希望你以后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真怀念小时候啊,天热的时候我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光膀子!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

日期:2010-3-18 16:13:30 来源:本站原创 撰稿:佚名 浏览:45 文章挑错 我要投稿近年以来,我国大公司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航油亏损、长虹被拖欠巨额货款、中国人寿被海外起诉、海信商标被抢注、中国银行系列案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因遭遇法律风险而经历了严重问题。由此看来,企业的竞争力包含有抗大风险的能力,核心就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

一、大公司的法律风险现状

近年以来,我国大公司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航油亏损、长虹被拖欠巨额货款、中国人寿被海外起诉、海信商标被抢注、中国银行系列案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因遭遇法律风险而经历了严重问题。由此看来,企业的竞争力包含有抗大风险的能力,核心就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根据英国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Lovells International Law Firm)提供的《中国企业100强法律风险报告》,其研究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评分活动的主要结果如下:大部分中国100强企业的分值都集中在33分到51分这个范围内,平均值为42分。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评分最高的5家企业如下:

1.联想(Lenovo)97

2.TCL 93

3.海尔(Haier)81

4.中海油(CNOOC)71

5.中粮集团(COFCO)68

好像是“树大招风”,企业规模越大并没有像航空母舰一样抗风险能力也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中外对比,中国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及相关行动上的平均花费仅占总收入的0.02%,相对应折合成法律风险评分仅为2分,而实际的法律风险评分的中间值为42分。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二、大公司较大法律风险的主要体现

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可能主要集中在如何避免个人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的负面风险方面。作为公司,根据有关调查报告,较大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行业、组织形式、重大决策、重大财务、重要诉讼、知识产权、企业改制和上市方面。

1、行业:例如高科技企业,涉及许多涉外知识产权风险;而海外投资,重大法律风险基本上都是法律文件;许多老国企,可能面临环境污染集体诉讼、重大安全事故的法律风险。

2、组织形式:新《公司法》、《证券法》颁布后,上市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和董事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可能有被摘牌的风险,所有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公司产生毁灭性的消极影响。中航油的失控,就是组织形式缺陷的例子。

3、重大决策与重要采购和销售行为:重大决策忽略海外当地国家的法律环境,又如外国供货商破产、外国供货商违反或终止合同、因货物不符合规定而导致延迟、额外费用等。同样,在中国境外市场销售产品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外国司法管辖区的法律风险,比如:呆帐、主要客户破产、潜在的反倾销措施、反垄断诉讼、产品责任诉讼、与经销商的争议等。

4、重大财务行为:例如偷漏税和隐瞒收入、虚报利润、账外资金循环等。

5、知识产权:每个企业的战略不同,但核心生产力几乎都和知识产权密不可分,比如有关公司发展战略和客户资料、核心生产技术、品牌战略、网站宣传等等。已经发生的有我国大型企业在美国遭遇的“337条款诉讼”、维生素C的反垄断诉讼、跨国公司在外国对中国企业提出的知识产权诉讼等。

6、重大诉讼:逐渐增多的公益诉讼、群体性诉讼、小股东起诉、劳动争议纠纷包围缠绕公司发展;潜在的刑事诉讼,如反商业贿赂、重大安全事故、决策失误追究制日益出现;新闻曝光、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越来越迫使公司必须依法经营和管理,行政家长式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7、企业改制和上市:涉及违法买卖国有资产

据2006年4月26日《法制日报》报道,五类中央企业纠纷明显增多。三年来央企报送国资委调处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中涉外、金融债权债务、劳资、知识产权,以及涉及企业改制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案件明显增加。统计显示,三年来,国资委共收到重大法律纠纷案件221件,涉及央企110多家,直接涉案标的额达269亿元,间接涉案金额超过500亿元。其中,2004年国资委共受理央企重大法律纠纷案件81件,直接涉案金额114亿元,2005年是75件,直接涉案金额70多亿元,无论是涉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呈下降趋势。但具体而言,涉外案件、金融债权债务诉讼、企业劳资纠纷、企业知识产权纠纷,以及涉及企业改制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案件明显增加,急需企业高度重视。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有的企业经营者对法律决策中的法律风险疏于防范,有的甚至为一己私利放任风险,滥用决策权,造成资产损失或者形成大量潜在资产风险,有的法律审核把关不严,还有的资产管理链条长。

继去年发布《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国资委正研究制定重大资产损失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管理办法,今后没有经过法律审核造成损失的,可能要追究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大公司法律风险防范失策的典型案例

1、中国人寿在美国被投资者集体诉讼案

2003年12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同时在纽约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达到34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股票上市。但是,成功上市的喜悦还未散去,2004年1月30日,中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公布了2003的审计报告。该审计报告披露,中国人寿的前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存在重大违规行为,涉嫌各类违规资金约54亿元人民币。2004年3月16日,由美国投资者聘请的代理律师事务所Milberg Weiss宣布,其拟代理投资者对中国人寿提起集体诉讼,称中国人寿及其部分高级管理人员违反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在中国人寿募股期间没有披露不利事实。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人寿集团已经向中国政府缴纳了税金和罚金总计约6749万元人民币。中国人寿案件集中反映了国内企业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同时,必须尊重并遵守市场规则和当地监管规定,否则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2、华为——思科知识产权诉讼案

2003年思科系统有限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庭正式对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软件和专利侵权提起诉讼,思科提出了巨额的赔偿要求。这是一场全方位考验两家公司资源与能力的战斗,在媒体、客户、合作伙伴、政府资源、技术实力、法律武器组成的数个链条上,战斗全面开始。思科与华为的诉讼案最终以和解告终。在本案中,虽然华为可能没有向思科进行赔偿,但是现在退出整个美国市场对于刚刚开始国际化布局的华为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

3、长虹——APEX贸易纠纷案件评述

四川长虹集团(下称长虹)与美国具有华人背景的APEX Digital(下称APEX)的“贸易欺诈案”曝光后,1月7日,长虹发布公告称,目前账面上仍有46750万美元欠款未能收回。长虹第三季季报显示,公司净资产为132.15亿元人民币,这4.6亿美元相当于净资产的近30%。尽管2003年底,长虹总部就专门派出高层去美国与APEX和季龙粉就应收账款问题进行交涉,但在未果的情况下2004年初长虹却又发了3000多万美元的货给APEX。其后长虹又多次邀请APEX董事局主席季龙粉面谈解决但都被季以种种理由推掉。2004年12月14日,长虹被迫在洛杉矶高等法院起诉APEX。从法律角度来看,销售合同最关键的法律风险就是付款。作为销售方可以根据交易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控制对方不付款的法律风险,如签署信用证、保留货物所有权、寄售、价款担保、保证、现金担保、货物自主回收权、中止履行、强制履行、有效的争议解决手段等等。针对销售活动所在国或地区的不同,中国企业应当与熟悉当地法律规定和实际做法的法律顾问紧密配合,在合同中做出相应规定,将法律风险防范于未然。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对于企业与合同相关的法律风险防范和管理来说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大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

1、中远的经验

中远集团经营着600余艘现代化商船,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其麾下有600多家分支机构,经营网络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远集团总资产已近1400亿元。在中远集团跨越式的发展中风险控制机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集团高层的经营委员会每年都要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风险控制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其中,法律风险首当其冲。公司制定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合同管理办法》,实行合同分级管理;在预防纠纷上,中远集团要求各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严把合同审查关。集团法律部门搞了一个法律信息披露制度,跟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关注的一些特别的法律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法律指导;适时公布一些大的案件,以便各企业借鉴,避免纠纷。

2、中国铝业公司的经验

“中国铝业”股票目前在纽约证券市场同行业股票中股价最高,被投资者誉为“世界铝业第一股”。要想抵御国际风险,必须实现与国际公司的法律对接。中铝公司形成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通过不断加强法律事务工作为公司经营决策服务,切实降低和消除经营风险;制定了中铝《合同管理办法》、《法律纠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公司内部合同签订审核程序和法律纠纷报告、处理及监控程序等内部控制流程。公司自成立以来未发生过重大诉讼。

五、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律师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加强大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建立和完善公司法律总顾问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对策。总法律顾问作为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总设计师和协调人,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

1、和公司有关部门一起确定和评估公司法律风险的具体范围和事项;

2、起草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管理文件;

3、建立执行防范和化解的职能人员和做法;

4、进行有效培训,使部门和员工理解并实施上述制度;

5、建立评估和审查考评制度。

自从2002年7月国家颁布《关于在国家重点企业开展企业法律总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又在2004年、2005年先后发布《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来推动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

据《法制日报》报道,去年39户央企法律顾问挽回或避免损失500多亿。截至2006年3月底,53户大型企业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达29户,占54.7%,设立法律事务机构的有44户,目前167家央企中有120家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去年国资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律顾问保障作用凸显。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39户央企中,法律事务机构累计出具法律意见书3.9万件,审查合同120多万份,合同总标的额达4.7万亿元,为企业挽回或避免损失547亿元。

虽然三年来不少企业将法律顾问的审核作为经营决策前的必经环节,目前央企的二级子企业中也有近200家实行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但与国资委2004年提出三年53户大型央企全部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目标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关键还是要提高总法律顾问的水平。总法律顾问对于企业重大决策涉及的法律事项,要敢于并善于提出正确的法律论证意见;对企业在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改制上市、自主创新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对公司负责。大公司要重视和加强总法律顾问的作用。

篇2:企业风险论文

1、技术、产品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风险:企业的长足发展不仅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还必须有不断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否则会被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和产品利润下滑。

规避:公司必须坚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大科研投入,并且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来不断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

2、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与规避

风险: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是公司能长期保持技术优势的保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石油化工等一些行业的迅猛发展,业内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能否维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吸引优秀技术人员加盟,关系到企业能否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优势和未来的行业竞争力。

规避:公司不仅要提高技术人员薪酬和奖励并且还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并将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吸收为公司股东,实现了利益共享,并要为技术人员提供出去学习的机会,将知识融合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

市场竞争分析

风险:在价格方面,传统的建筑材料的价格相对更加低廉,泡沫玻璃优势不足。与当今流行的同行业泡沫玻璃公司相比,两者同时掌握了泡沫玻璃的制成技术,部分厂商甚至更早进入该行业,对我公司来说,在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

规避:需要从多方面来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价格上要形成竞争优势,质量上是要更高要求地做到精益求精,最重要的是要从产品更加人性化和注重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企业间联合协作,建立企业合作联盟。

管理风险分析

决策风险:由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主客观原因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决策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并造成了一些损失。

质量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佳,效益滑坡,必然会对资产造成损害,损失股东的利益;企业产品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若监督不到位造成质量问题,会导致在市场上产生不良的影响,动摇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减少订单,质量问题会导致需求方的索赔,还会承担经济赔偿或是诉讼风险。

篇3:浅析钢铁企业风险及其风险防范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最好地诠释了人们对风险的意识。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可能而其结果不确定。企业风险主要来源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对企业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和成本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负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负债经营增加风险,但如果经营收益足以补偿财务费用,也能带来收益。

二、行业处于盈亏边缘,经营风险加大

自2014年以来,国内钢材价格一路下跌。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2014年年初的99.14点下跌至2015年6月末的66.69点,钢铁企业普遍营业收入减少或收入增幅下降。2015年铁矿石价格反弹,新环保法和新钢铁行业标准又迫使企业增加环保投入,职工薪酬水平上涨,毛利下降,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合计降幅远远小于营业收入的降幅,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2015年6月末34家上市钢铁企业半年报显示,18家上市钢铁企业盈利,1 6家亏损,亏损面47.06%,即使盈利的18家企业中,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有1 1家企业为负增长,剩余企业的净利润基本上微增长。大部分上市钢企营业收入已连续3年呈现负增长趋势,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成为抵抗亏损的重要来源,而营业外收入是一项不可持续的收入,如果剔除营业外收入,亏损面将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整个钢铁行业基本处于盈亏边缘,经营风险加剧。

三、企业负债多,偿债能力弱,财务风险突出

企业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主要为一年期以内银行借款和因赊购原材料、燃料等应付给供货商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长期负债主要为一年期以上银行借款和企业发行的一年期以上的应付债券。

上市钢企中流动负债的前三名分别是河北钢铁、宝钢股份和包钢股份,金额分别是1130亿元,865亿元和761亿元,长期负债的前三名分别是攀钢钒钛、宝钢股份和包钢股份,金额分别是247亿元,225亿元和145亿元。如此大的负债规模给企业和银行都增加了风险,银行已经严控钢铁企业的贷款规模,许多钢铁企业面临银行限贷问题,少数企业已出现停产现象,陷入经营困境。为防止资金链断裂,企业不得不从各种渠道借款,承受较高的利息率,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虽然2014年11月份以来,央行两次降息,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但目前其效果还未体现出来。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可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比率越高,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制造业较合理的流动比率标准为2,速动比率标准为1。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反映企业综合偿债能力,保守的资产负债率应在50%左右,债务保障程度较大,一般不应该超过70%,若大于1,表明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会有倒闭的危险。

2014年6月末,32家上市钢铁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6.28%,其中,有10家资产负债率高于75%,只有8家资产负债率低于50%。平均流动比率为0.76。2015年6月末,34家上市钢铁企业中有15家资产负债率超过70%,6家超过80%。八一钢铁已高达96.16%,接近资不抵债的状况。即使业绩较好的龙头企业宝钢股份同期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也分别为0.9、0.6、47%,而首钢股份分别为0.25、0.09、61%,离标准值相差甚远。由此可见,钢铁企业偿债能力普遍较弱,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差,个别企业的财务风险巨大。

四、企业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企业战略管理水平不强,应对风险能力差

钢材价格持续下跌,营业收入大幅下降只是表象,深层原因则是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对钢铁行业产生的深层影响,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增长动力不足,钢材需求持续下降,而钢铁企业对此没有警觉,缺乏风险防控系统,仍然盲目扩大生产,试图通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销售价格来站稳市场,结果造成恶性竞争,价格不断下降,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失衡,经营风险凸显。由此可见,我国钢铁企业战略管理水平不强,没有提前意识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没能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更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抗风险的能力偏弱。

2、企业资本结构、债务结构不合理

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投资人投入资本越小,长期负债越大,债务保障程度越低,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反之,财务风险也就越小。负债率高也说明企业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有限,过于依靠银行贷款。高负债意味着高资金成本,只有高于资金成本的盈利和充沛的现金流才能支撑,而目前钢铁企业正处于盈亏边缘,现金流不畅,偿债压力大,潜藏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负债多,形成了以流动负债为主的债务结构,如龙头企业宝钢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结构比为3.85,而河北钢铁则高达8.37。企业面临巨大的短期偿债压力,这种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措施

1、顺应新时期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努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钢铁企业要尽快适应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变缓、结构优化调整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目标。响应“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战略政策,走出国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发展电商,创新销售模式,提升营销能力;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更要关注下游行业重点用户需求走向和产品升级趋势,及时优化本企业品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实现有效益的生产,扩大产品销售,增加营业收入,提高盈利能力,否则,将被市场淘汰。

2、合理布局企业资产,调整债务结构,提高资金运营水平

企业不仅要重注资产规模,更应关注资产质量和资产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加盈利的能力。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盘活现有资金存量,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避免资金沉淀。只有经营用固定资产才能为企业创造盈利。非经营用固定资产不仅不能为企业创造财富,反而由于计提折旧费用和日常维护费用支出降低利润。为应对当前财务风险,企业可以置换部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以获取货币资金或减轻应付款项,缓解资金紧张,增强短期偿债能力,提升融资能力。企业的流动资产体现了其营运能力,经营用固定资产则体现了其生产能力,两者必须相互配合,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稳定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要拓展融资渠道,如发行企业债券、票据融资、网络融资、海外融资等,避免单纯依赖银行融资,通过发行股票,引进战略投资人等增加所有者权益投入,增加资金来源,降低负债率,增强偿债能力,防范财务风险,避免资金链断裂。

3、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

钢铁企业必须转型发展,由单纯的钢铁业务向适度的多元化转型,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经营风险。宝钢正从钢铁主业逐渐向资源开发业、钢材延伸加工业、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服务业、煤化工业拓展。美国钢铁公司、德国曼内斯曼公司等国外钢铁行业的代表企业,无一不是从单一钢铁产品经营转向多元化发展的。

在移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变革中,国家经济增长趋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拉开序幕,钢铁企业要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合理配置资产,强化内部管理,扩展融资渠道,改善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负债结构,防范风险,更好地生存和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商情报网.钢铁行业34家上市公司2015半年报财务数据一览.

篇4:风险社会中化解企业风险策略探析

关键词:风险社会 企业风险 策略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但风险依旧到处存在。德国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认为,现在的知识经济就是风险经济,知识社会同时就是风险社会。因为在我们今天看来,科学技术不仅仅只有正面的作用,同样相伴而生的是还有它的负面危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各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同国度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是,有些一般性建设性的方法和策略对化解风险社会中企业发展的遇到的矛盾和困境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以下我们要探讨对风险社会中化解企业风险的几个不常被探讨的问题。这就是集体性责任、对话性制度、后合作主义和技术公民权。

一、集体性责任:化解企业风险的减压阀

根据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观点,我们这个社会必须要保护和加强地球的资源基础,以满足人类发展目标的要求,并把它作为对其他生命物种以及我们的后代承担道德责任的组成部分。否则,人类和其他物种就会面临生存的危险。而社会学家主要观点是风险社会的特征是产生了危险和风险,但导致风险产生的系统有可能从自身系统的责任转移到另一个系统。在贝克看来,“风险和责任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早在20世纪60 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西方的社会学家们就注意到了风险和责任这一主题,作为对贝克提出的“世界风险社会”理论的补充,阿佩尔和斯崔德姆提出了“集体责任”这一概念。我们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就可以在企业发展中,使具体的各个企业树立起对整个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因为没有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生存也是举步维艰。同时,在企业的内部,要处理好各种關系和矛盾,做到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因为如果没有若干个体的协力一致,就会矛盾丛集,纠纷不断,蕴藏着潜在的巨大的风险。如果我们能更加高超地让社会的所有企业以及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树立起凝心聚力、又健康进取的“集体意识”,那我们的利益目标和结合点就有更多的一致,企业发展的矛盾和风险就会大大化解。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员工有归属感的企业,那么员工就会把企业的责任当成自己的责任,就会自觉担当,自加压力,形成一个有效的排出风险的减压阀。

二、 对话性制度:化解企业风险的润滑剂

每个社会和企业都有比较程式化的制度。但是,在有的学者看来,这些制度有时会变得僵硬和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在艾德尔看来,对话性制度可以看做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他认为,虽然制度在当代条件下已经变得更加正式、有组织和具有目标导向,但同时它在当代社会正变得更具有反思性,被赋予了更多非正式和方向性的内容,而且正朝着行动的适宜性和合理性方向发展,使得受那些制度影响的人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获得一致的意见。我们知道,西方有圆桌会议形式,这正是对话性制度存在的雏形。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在引领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借鉴对话性制度。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的政治表述中,经常有“求同存异”“对话而不是对抗”等政治术语。用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很大的价值。构建企业正常性对话性制度,有利于于沟通全体员工思想,寻求目标和利益的共通点,可以修正和完善以往的制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东西。构建平等交流的对话性制度机制,也是我们走群众路线的很好的表现形式。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紧紧依靠广大员工,从他们身上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对话性制度的建立,是沟通企业与员工关系、化解企业风险的质地良好的润滑剂。

三、后合作主义:化解企业风险的缓冲带

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与与众多成员的合作。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合作主义。它的倡导人为法国季特和英国比阿特里斯·维伯。他们幻想通过发展合作社的办法,解决社会问题,使资本主义“自行灭亡”,“和平建立”社会主义。合作主义强调合作,主张对分化的权力进行制度化的整合,强调国家和社会团体的制度化合作,国家和利益团体的关系是互动合作、相互支持的。合作主义又经常被译作“社团主义”、“统合主义”。合作主义的构想在特定的背景下有它的合理性和应用价值。那么所谓后合作主义,就是对合作主义的一种反思,因此,艾德尔将反思性制度看做一种新的制度秩序的特征,也就是“后合作主义”的特征。这种反思性的合作主义力求对以往的合作主义进行完善和更新。在战后时期相当典型的三方合作主义安排中,为了对国家财富进行公平分配,国家、雇主和工会陷入了冲突和协商之中。相反,反思性的合作主义即后合作主义的制度秩序不仅为其他社会行动者和媒介提供了空间,而且也有了一个更为松散的结构。它是一个被沟通所渗透的制度秩序。因此,行动者和制度不是通过正式的制度组织关系联结在一起,而是通过沟通联结在一起。公共对话、大众媒体、公众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在后合作主义秩序中,针对分配的冲突不再是主要的冲突。它的地位被社会运动、国家、工业、科学之间的矛盾运动所代替,它被媒体公开,暴露在洞察力敏锐的公众面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就在后合作主义也就是对合作主义的深刻反思这个层面能领悟和运用好,我们队化解企业风险就能找到了一个缓冲地带,使得企业风险能够顺利的软着陆。

四、 技术公民权:化解企业风险的原动力

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那么科学技术是不是万能呢?它仅仅具有正面的作用吗?今天,我们已经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如果我们运用得好,它就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进步,运用得不好,就可能带来负面作用。它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在20世纪以前,就产生过技术悲观主义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认为,技术的日益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进步,担心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工业技术的无限发展会使生态受到污染,能源消耗殆尽;二是技术的过度发展会影响人的自由、幸福,使人丧失个性。从我们社会发展的事实来看,技术悲观主义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人类的技术发展以后,想要让它倒退几乎不可能。人们有了更新的成本更低的技术,又何必要用原来的旧技术?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企业的发展又如何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呢?这里提出一个技术公民权的问题——也就是尤为重要的是,作为科学技术或者实验性社会中的社会主体即公民,到底具有什么意义?提出这一设想的首先基于这样的事实,即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有无限可能帶来好处和坏处。技术公民权的地位取决于技术规则体制适用人群范围的大小,它能够在从企业到地区到国家到全球的多个层面上得以实现。社会的发展证明,在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中,公民或员工如果知道自己正在受到高科技的侵害甚至欺骗,那么他对这种进步的技术的热衷程度将会降低很多,再好的技术他也许会漠不关心。那么,一个更加民主的治理体系就应该应运而生。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者。如果劳动主体对那种使他自己得不到任何好处或改善的技术没有热情,这种技术就不能带来应有的作用。由此推知,各企业如何能使广大员工将自己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大很深的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也就为化解企业风险提供了原动力。

在风险社会体系中,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很完善、初步启动的形势下,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都应该慎思笃行,勇于进取,探索企业发展规律,努力从更深层面、更高境界、更阔视野去关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据研究表明,现在的百年企业越来越少,很多企业兴业勃然,衰也忽焉。如何在风险社会中化解企业发展的风险,是需要花大力气研究的。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是一般研究提及不多的、从宏观方面论述的原则策略,如果我们能引以重视,对照落实,那对于我们化解企业风险、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2][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第1版.

[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篇5:企业风险论文

有人向律师咨询了一个问题:他想收购一家饭店,但这家饭店为个人独资企业,他能否收购,其中存在什么风险? 按照《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二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对本企业的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其有关权利可以依法进行转让或继承。

原投资人有权将企业整体转让,转让后企业由新的投资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因此,个人独资企业可以被收购。

但是,收购个人独资企业存在很大的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转让前企业的债务问题。这些债务包括已知的债务、隐瞒的债务及或有债务。按照法律规定,不论新投资人与原投资人如何约定,这些债务都将由新的投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防范风险:

1、收购资产,而不是收购企业。购买企业资产,用购买企业的资产设立新的企业,这就切断了与原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

篇6: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一、经营风险识别:识别影响经营有效性和效率的潜在风险

1、经营风险识别程序、制度、责任、资源支持

2、明确经营目标:目标与战略一致性、目标之间逻辑关系、目标与环境关系

3、经营风险范围:

A、人力资源风险,包括招不到合格员工、培训不足、流动率高、人才不足、岗位能力过剩等。

B、产品设计风险,设计周期过慢、脱离工艺能力、脱离顾客需求、设计结构不合理、设计材料成本过高等。

C、采购风险,包括采购周期达不到生产要求、质量要求,采购成本过高等。

D、生产风险,包括效率过低、延迟交货期、成本过高等。

E、销售风险,包括客户流失、市场份额下额、营销过度、回款延期等。F、质量风险,包括客户退货、投诉、返工、报废、质量折让、产量过剩等。G、服务风险,包括客户投诉、承诺过度、营销过度、服务质量等。

H、财务风险,包括利率、汇率、资金使用率、投资回报率、资产周转率等

4、绩效考核、评估、激励机制

5、经营风险信息库

二、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

1、经营风险:由于产品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控制不当,可能导致产品销售及价格、信用政策等与目标要求不一致,或出现舞弊和差错。

2、客户资源

3、信用管理

4、计划管理

5、合同管理

6、对帐开票

7、折让、佣金

8、退货

1、业务费用订单受理与编制销售计划

市场信息

订单评审

2、审定销售方案和信用政策

销售政策

客户资源

信用管理

生产订单

6、签订销售合同

7、组织销售与收款

8、财务开票与记帐

9、销售折让或退货

10、盘点对账

清理、终止

三、采购与付款

1、经营风险: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控制不当,可能导致采购物资及价格偏离目标要求,或出现舞弊和差错。

2、供应商管理

3、采购计划

4、采购价格

5、投标管理

6、发票、付款管理

7、质量、数量验收入库

四、生产进度控制

1、经营风险:交货期、成本控制

2、PMC3、材料库存

4、在制品库存

5、产成品控制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企业经营风险通常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政策的变化对行业、产品的影响(宏观经济调控及产业政策导向)

2,市场风险:是指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否适销对路,有无市场竞争力(技术、质量、服务、销售渠道及方式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应收应付款及现金流问题等)

4,法律风险:是因签定合同不慎,陷入合同陷阱,造成企业严重经济损失(违约、欺诈、知识产权侵害)

5,团队风险:是指核心团队问题及员工冲突、流失和知识管理等。建议: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经营风险。

每个企业都是在风险中经营的,相对而言,风险对小企业来说远远超过大企业。小企业虽然“船小好掉头”,但它由于“本小根基浅”,故只能“顺水”,不能“逆水”,不能左右风险的发生。从实际情况看来,小企业消化吸收亏损的能力十分有限。小企业经营会遇到什么风险?小企业更应了解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创业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在企业创业的初始时期容易发生。它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的所有经营风险之中最早到来;二是它有相当的隐蔽性,业主不易觉察或无暇顾及;三是它是小

企业其它经营风险的根源。这类风险尤其值得创业者防范。小企业容易出现的创业风险有:业主过分注意产品的研制、生产而忽视了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如企业产权的明晰、管理体制的规范等;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透彻;对市场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对宏观行业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经营者缺乏全面管理的能力;没有建立必要的财务帐目;设备和技术选择不当;低估所需资金,忽视税务。

现金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损益表上利润的期末余额巨大,但实际上企业现金表中的期末数额却小到几乎为零甚至是负数。经营者以为,帐面上的利润就是现金,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这是因为赊销虽然也计入收益,但销售时并没有收到现金。另一方面,赊销增加了销售/存货的成本,但并没有立即支出现金。这种误解往往使企业的现金状况发生假象,经营者因而在企业扩张或新项目上马时忽视了对现金供需的平衡核算。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从日常经营活动看,只有提供足够的现金,企业才能正常运转。

没有充足的现金,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因而降低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信用等级,最终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甚至资不抵债,走向破产。现金风险主要表现在:业主只对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感兴趣,而忽视了指标掩盖下的问题;过分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而忽视手中掌握的现金;固定资产投资过多,使企业的变现能力降低,导致资金沉淀;企业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相应的短、中、长期计划。

授权风险

许多成功的小企业,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业主或经理发现由他一个人唱“独角戏”管理企业全部业务的局面难以为继。此时就需要将部分管理工作授权其他人承担而由自己抓主要工作。一般认为,生产过程比较简单的企业,职工人数达25人以上便会产生这种需要。

如果生产工艺和销售职能较为复杂,即使职工人数达不到25人,仅靠经理和业主个人也难以有效地经营企业。授权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人员选择的不确定性;不能授权别人分担沉重的责任和繁杂的决策事务;存在心理障碍,授权者认为“只有我才能干好”,缺乏选拔和指导别人的能力;对下级缺乏信任感;业务发展,责任增加,但业主或经理用于经营管理企业的时间并没有增加。

领导风险

当小企业发展到有职工150到250人的水平时,就会面临企业的领导风险。处于扩张趋势的企业一到这个阶段,经营者就需要一套新的管理体制和技巧。经营者应该放弃过去曾经为自己带来成功的老经验、老办法,重新学习现代管理知识。领导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仅业主或几个合伙人无法承担逐渐变大的企业的管理责任;不愿授权别人分工负责并建立一个管理班子;不采用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方式,一切靠自己的老办法;对具有领导才能的专门管理人才不能坚定不移地起用。

筹资风险

当企业经营达到一定阶段,原业主已无力继续提供所需资金。尤其是发展迅速的增长型企业,往往会面临资金不足的筹资风险。它们便会从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例如,发起人增股;向公众招股或寻求无担保贷款;请金融机构认股或给予定期贷款;从租赁公司租赁设备等。问题在于每种获得资金的途径都是各有利弊,如果经营者不善于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便会陷入困境。

成就风险

有些小企业在度过了一段好时光后开始自满,过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图来个“大跃进”,但没有做好跃进的准备。或者放弃了过去获得成绩的踏实作风,把精力和时间范在投机或其他事务上。许多事证明,这些发展前景充满希望的企业经营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结果还是被成就风险所压垮。成就风险的主要表现:满足于眼前成就,开始注重个人享受,对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下降不以为然;不注意新的竞争形势、技术变革、原材料替代、新产品和消费者爱好的变化。

持续经营风险

随着时间的延续,企业的原管理者会逐渐衰老,年龄的增大,事务的繁忙,会使其越来越无法像当初那样胜任自己的工作。而当创办人或业主死亡、长期生病或丧失工作能力时,持续经营风险就会降临。此时出现三个问题,首先是由谁来照看企业的管理;其次是解决表决权或控制权的分散,推动统一的控制,尤其是家族制企业,家属间在企业一控制上的意见分歧,将为企业带来灾难。

篇7:企业财务风险

第一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财务活动都有风险,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大小不同的风险。狭义的企业财务风险也称筹资风险,主要是指在筹资活动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本文试就企业风险的种类、财务风险的概念界定及其成因、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和降低财务风险的具体方法等问题。

第二段:如果说一家成功的企业就是不具有任何风险承担但具有丰厚的利润回报的,那么这个回答是错误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这世上的一切都逃不过辩证,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承担风险。获利越高,所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越大。本文试就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和防范问题谈些看法。

第三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财务活动都有风险,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大小不同的风险。因而厌恶风险,漠不关心并试图逃避任何风险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不客观的。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可以说财务风险与财务收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如果有一个能获得较大利润的机会,风险又小,许多人都会去追求这个机会,那么得到的可能性就不会大,如果风险很大,使不少人望而却步,那么少数敢冒风险者,才有可能获得较大利益。当然,冒风险无疑包含着招致失败的可能性。但是,这绝不等于说,不冒风险就能保证安全的财务状况,有些管理者只能维持现状、不敢冒任何风险,其实这种消极、保守的理财、经营思想,本身就潜伏着更大的风险,不进则退,不进取就必须冒被淘汰的风险,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总之,风险是必然的,我们应积极应对,而不应逃避。我们所能做的是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的风险。

Word操作题要求:

(1)打开操作文件夹高一Word练习“企业财务风险

(2)在第一段中句号的地方分段

(3)请将标题文本”企业财务风险“设为楷体、二号、加粗;

(4)请将第二段整段文字。”设为小

三、下划线(单下划线)、红色;

(5)请将全文设置为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设为2倍行距;

(6)在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插入图片(图片位置在文件夹高一Word练习目录下),图片格式设置为四周环绕型;

篇8:企业风险论文

2004年COSO委员会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ERM) , 该框架不仅扩大了原COSO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的范围, 建立起一个对风险更加关注的、更强大的内控体系, 而且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21世纪全球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 著名企业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和穆迪已将ERM列为其对企业评级的基本评价因素, 各国的审计标准已将审计的根本任务从审计内部控制逐渐转移到审计风险管理的职能上来。最近的调查显示:80%西方投资者愿为有能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支付溢价,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寻找商业合作伙伴, 以保障自身的品牌、时限、质量及可持续性。因此, 无论从管理标准或企业评级的新导向, 还是从来自于监管、投资者或客户的压力,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IIA主席伍顿·安德森博士在2004年5月25日的上海报告中指出:在ERM框架下,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已经有效融合。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1]通过协助风险估算程序, 系统的识别风险事件, 衡量和监控业绩, 最终促成内部沟通和采取正确行动。基于此, 本文提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

二、构建基于ERM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在大港油田公司构建依托ERM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基础, 为实现公司的价值增值目标, 由具备复合型才能的职业人员所从事的重在监督和评价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一) ERM框架下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分析

COSO委员会在2004年9月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简称ERM框架, 该框架包括八大要素: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下面紧密围绕ERM框架八要素, 对风险导向审计具体内容逐一进行简要阐述:

1.内部环境。内部审计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 (包括本地经营环境和全球经营环境) , 综合考虑内部环境可能的经营风险来源:不胜任的董事会、内部组织文化的功能缺失、与战略不相适应的风险偏好、高层管理人员知识、经验是否与战略主题目标和时代相和谐。

2.目标设定。战略及经营计划中隐含的整体组织风险为ERM其他六个要素的运行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 这些目标及风险偏好为ERM提供了总体标准。内部审计人员要系统的将组织战略和商业模式与对其实现构成威胁的风险联系起来, 评估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各个部门目标的合理性。

3.事件识别。内部审计人员通常会利用寿命周期分析法、SWOT法、KSF法、DCCS法、盈亏临界点分析法、财务、会计、统计指标分析法等捕捉风险征兆。如我们很熟悉的SWOT分析就是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中有利与不利的方面放在同一个框架中进行分析, 以综合评价企业从事某一种行业的可行性及风险。

4.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 考虑企业潜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审计重点关注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 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 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5.风险反应。管理层在评估相关风险后, 按照风险管理优先顺序和风险管理策略, 结合风险预警机制, 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评估和选择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确定如何应对风险。内部审计应重点关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制定是否科学。解决方案一般可分为四类: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分担风险、接受风险。方案制定要充分考虑风险容量和风险承受度、成本和收益、方案的机遇等因素。

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2]是指为确保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评价控制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 (1) 检查相关交易过程的控制措施。好的内部审计控制的设计必须保证每项交易都具有证明文件, 保证拒绝非法的交易, 保证所有合法的交易能够被正确处理。 (2) 总体控制与具体控制。总体控制的缺乏会使具体控制失效。设计具体控制时, 必须同时考虑相关的风险、报告的风险和发生的频率。 (3) 多重控制。为防止一项控制措施不能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可能性, 应设计多重控制。这里包括授权、职务分离、凭证、接触、实物清查等几个方面同时或交替的控制设计。 (4) 对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考虑。内部控制的设计应该遵从成本与效益原则, 即将缺乏控制导致的损失与建立和实施控制的成本相比较, 寻求内部控制的独立性、有效性的同时, 力求简洁与低耗。

7.信息与沟通。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关注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目标意图能否自由、迅速、畅通的传递给下级, 并且下级是否能充分理解上级的意思表达, 并将意见充分反映到上级、管理层对员工意见的获取和采纳程度以及组织是否有多种沟通渠道等。

8.风险监控。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监控实际上就是判断高级管理层的ERM业绩的优劣, 在此过程中, 内部审计人员要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再次评估, 在这里要引入IIA的最新分析工具一分解 (decomposition) 。分解方法将经营计量系统记录的业绩与计划和预算中的预期业绩以及同一时期的竞争者进行比较, 是监控风险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与预期值的差异可以按其原因或“起源”来解释, 或者用之前的风险分析所指出的、环境或经营条件的变化超出了限度来加以解释。对原因进行相关、及时地计量和剖析便于管理层及时作出反应, 又能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咨询方面的增值功能。

(二) ERM框架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安排

1.重视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计划[3]是指审计人员完成各项审计业务, 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 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 010款关于制定审计计划中指出:首席执行官应该制定以风险为基础的计划, 以确定内部审计活动的重点。企业风险导向审计计划是对内部审计师的一种指引, 也是一种便于审计监督的内部约定, 其中说明了将要采取的审计步骤, 这些审计步骤旨在收集审计证据和帮助内部审计师对被检查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效率、经济性和有效性表达意见。其内容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审核以前的报告、审计方案、工作底稿及前任审计师提供的文档, 列出任何要求采取纠正行动的公开项目。其作用在于获取背景资料及确定过去审核的结果, 以更好地确定当前重大风险的审计范围。 (2) 实施初步调查, 以确定被审核的活动的目标、实际或潜在风险, 以及现存的控制系统。 (3) 审核被审计职能的政策和程序, 以及它的经营管理手册、组织结构图、权力结构图、长短期目标。通过审核来确定可以衡量和评价风险的领域以及该职能是否按管理层的意图执行。 (4) 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 针对被审计的业务活动, 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 (5) 准备被审计职能的主要业务流程图, 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 识别控制缺陷。 (6) 审核管理层已建立的绩效标准, 如果可能, 把它和行业标准进行比较。 (7) 会晤客户, 讨论审计范围和内部审计师试图达到的目标, 避免有关审计目标和范围被误解。 (8) 编制完成审计业务所需耗费的详细预算, 以保证审计过程的效率。 (9) 通过风险评估并排序, 列出必须考虑的重大风险。 (10) 为每个可识别风险确定什么控制有效, 检查现行的控制是否可以消除或充分地减少已识别的风险。确定重大问题和机会的实质, 识别困难的主要方面, 确定其原因和可能的补救方法。

2.以确认企业主要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实现为依据, 实施审计测试与审计发现。审计测试意味着通过将选择的项目变成证据, 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 内部审计师应获得足够的证据, 确认企业主要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测试中通过运用抽样、观察、提问、分析、证实、调查与评估[4]等方法获取有关风险的审计证据, 并且揭示出它们的内在品质或特征, 目的是为内部审计师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基础。

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师要确定哪些情况需要采取纠正行动, 那些与规范或可接受的标准之间的偏离被称为审计发现。它们可能是:应采取而未采取的行动、不适当的行为、令人不满意的系统及应考虑的风险暴露等。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 审计发现通常包括特定要素:背景、标准、情况、原因、影响、结论和建议。包括这些因素的所有审计发现, 都为采取纠正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同时它会想方设法证明确实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3.丰富审计结果内容并及时进行业务通报。审计结果应该包括审计发现结果、审计结论 (意见) 、审计建议和行动计划。审计发现结果是对事实 (风险) 的相关陈述, 通过比较应该达到的目标与实际的做法, 就可以得出审计发现结果和审计建议, 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应该以标准、情况、原因、影响为依据, 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 审计发现结果和审计建议还可以包括审计客户的业绩、相关问题和未在其他地方反映的辅助信息。审计结果资料是内部审计报告的主要基础。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400款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及时通报业务结果, 通报的内容包括业务标准、范围及业务结论、建议和行动计划。但内部审计师在审计通报和工作底稿中包括与违法违规行为和其他法律问题有关的审计结果, 并就此发表意见时应非常谨慎, 在处理这些事项时应与有关方面 (法律顾问、稽核官员) 建立紧密联系。

4.以所涉及的风险及实施纠正措施的困难程度和时间安排的重要性为依据, 实施后续审计。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中, 从审计计划到审计实施以及后续审计, 自始至终都贯穿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以大港油田的实际业务为例, 比如对一项销售收入进行审计, 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在收入发生之后审核其签订合同金额与客户付款金额是否相同、所付票据是否齐全, 而且要在收入发生之前审查设计收款计划的制定依据是否真实可靠, 收款计划是否可行, 设计收费价格是否合理;再如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 内部审计人员在项目投资之前要对该项投资决策进行审计, 包括审查该项目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信誉高低以及是否还存在更优的选择方案, 在项目投资之后要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再如对石油开发工程项目进行审计, 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在工程项目立项阶段就对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设计概算、资金来源等进行审查, 其次进行工程预算审计, 以审核后的预算和工程合同为依据支付工程款, 在项目施工时进行阶段性结算审计, 主要对项目的设计变更、增减较大项目的预算审计以及对项目进度的审查, 最后进行工程决算审计。

(三) ERM框架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现途径

在ERM框架下建立和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是对原有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 而大港油田目前的内部审计现状与之存在一定的距离, 因此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内部审计的转变和发展。

1.拓展集团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在保留内部审计原有监督、检查的基础职能的同时, 应当赋予内部审计更多参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职能, 拓展集团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体现内部审计“咨询顾问”、“业务伙伴”的角色, 明确内部审计的管理体系, 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风险无处不在, 从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素质, 需要造就一支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内部审计队伍。

2.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重视了解和测试, 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 提高审计效率, 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 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性复核的结果, 加强审计风险分析, 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 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 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同时以检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作为审计的切入点[5], 通过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调查和对风险管理、业务审批、职能分离、项目管理等各项业务流程的审查,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测评, 以揭露问题, 堵塞漏洞, 促进集团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 防范风险。

3.实现审计手段信息化, 提高审计工作水平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 信息资源集中程度较高。在推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 要在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审计接口[6], 镶嵌业务流程图, 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估风险、实施审计时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线索。同时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 构建完整的审计信息系统, 推进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非现场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常勋, 黄京青.从审计模式的演进看风险导向审计[J].财会通讯, 2004, (7) :10-14.

[2]郭群, 吴惠吟.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2, (2) :54-57.

[3]胡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6:12-13.

[4]廖文凯.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J].审计与理财, 2008, (7) :40-41.

[5]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4:45.

上一篇:金华市注会报名时间下一篇:名言名句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