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学习习惯的培养

2024-04-07

中班学习习惯的培养(共11篇)

篇1:中班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中班孩子的学习习惯

中三班 郝若涵妈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愿。谁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比别人优秀。可是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小孩是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话题。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每个家庭最重要的事,也是最难得事。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象我们小时候:在幼儿阶段只求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暖、身体健康。现在的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如何使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于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更新层次的要求。我的宝宝才5岁,对于育儿这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多经验,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在督促着我们的成长。在教育宝宝的过程曾经觉得骄傲、自豪过,也曾不断反思过。下面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点小小心得,希望和其他父母们一起分享。

应该培养孩子的爱心。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不注意教育方式,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记得有一次我发烧,宝宝还在莫不关心地看电视。我就跟宝宝说:“宝宝,妈妈生病了,需要你的关心和照顾。”宝宝马上象个小大人一样,拿起她的小被子盖在妈妈身上,“妈妈,让我来照顾你。”以后每次我一说哪里痛,宝宝就会很关心的问,“妈妈,你怎么了。妈妈,你好点了吗 „„?”我觉得特欣慰,如果那次我没向她提要求,估计她以后都会觉得妈妈生病跟她没关系。

千万不要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父母爱子女,应该是有分寸、讲节制的理智之爱才是明智之举。凡事有一个“度”,一位母亲说过一句名言:对孩子要“藏起一半的爱”。意思是以隐蔽的形式收起溺爱的部分,以更深的内涵去爱子女。溺爱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味顺从孩子的要求,就会使孩子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人。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拼命赚钱就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唯恐怠慢了他们。这样的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以为别人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并渐渐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同时,他们有着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我觉得父母应当把孩子视为家庭中普通的一员,教育孩子“克己利人”,并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

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的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孩子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道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陪伴孩子一生,使孩子终身受益。

道德的培养。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不管在什么场合,要求孩子不打人、不骂人、不说脏话。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这是众所周知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当你一不小心说了不该说的话或事,小孩很容易效仿。在这时,做父母的一定要敢于承认错误。有一次宝宝在家里骂一个同学。我说:“宝宝,小孩怎么可以骂人呢?”宝宝就问妈妈:“妈妈,那大人可以骂人吗?”我说:“大人也不可以骂人呀。”宝宝说:“那妈妈,为什么你可以骂我呢?”我赶紧跟她道歉:“妈妈错了,以后妈妈批评你会注意口气。你有错也要改,知道吗?”宝宝马上很开心地说:“嗯,知道了,妈妈。”这种情形至少在她心目中妈妈是一个知错就能改的人并引导她不可随便骂人,有错就敢于承担。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正经历着一个从无知到渐知的过程,只要对孩子有益的就一定要学。虽然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都不一样。但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出类拔萃,值得骄傲,希望我的小部分教育心得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也希望能从其他家长那里得到更好的教育方法。

2011.10.13

篇2:中班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规律,结合一日活动中及各学科教学特点,从小事抓起,打好基础。一是在课堂上,教师抓住每一个活动环节,促进幼儿多想、多说、认真听、细心看。幼儿说的时候引导幼儿说出是“怎样想……”就是要求幼儿知其然;二是提供机会,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法、实践法、操作法,引导他们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插一插,养成爱探索、勤实践的习惯;三是抛砖引玉,激发创造。教师抛出问题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幼儿创新的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时时创设“爱”的氛围,引导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交流合作,使幼儿产生积极学习态度。如探索一物多玩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发展性思维,好的学习习惯,不满足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

篇3:中班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的创造对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给幼儿带来学习的激情,同时还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那么,教师应当怎样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呢?首先,筛选出适合的阅读教材。对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普遍较低的幼儿而言,教师就要为他们把好第一道关卡,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一些颜色鲜明、形象生动、富有意义的阅读教材。对于幼儿不同的家庭情况以及家长文化层次存在的差异,教师要做好阅读图书推荐工作,特别是对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家长而言,他们常常会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挑选书籍,而使幼儿读错了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丧失了阅读的兴趣、阻碍了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就要不定期地向家长推荐一些图书,让家长在有样本可参考的情况下,避免买书时出现漫无目的的现象。同时,我们也知道,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有专门为幼儿提供阅读的天地,对于学校的这些图书,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挑选。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和他们一起阅读,创造共同阅读的环境,并在阅读后让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书中都讲了哪些内容等。其次,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入阅读元素。如,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中都可以渗透阅读。

二、运用趣味教学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运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便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角色扮演。图书中的一些插图所展现的可爱的动作,是幼儿乐于模仿的,为此,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中班幼儿边讲述、边表演的文章,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读书兴趣,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其次,看表演猜图片。这种方法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表演某一页的图片内容,来让幼儿猜一猜是哪一页,并迅速地翻到那一页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极其适合中班。最后,提问与回答。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对图片产生兴趣和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的难点上。例如,图书中的插画上有三只兔子,其中两只围着蛋糕开心地笑着,而另一只兔子却并不是很开心,并回过头看着那两只兔子。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提问道:“有几只兔子?为什么有的兔子开心,有的却并不开心?”等,这时,教师先不着急让幼儿进行回答,而是让他们先读一遍文章,去寻找答案。这种先用问题调动幼儿学习动机的阅读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文章,同时还能有效地让幼儿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引导幼儿关注阅读细节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阅读,教师就必须重视图书中的一些“次要”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对幼儿理解文章内容是十分关键的。首先,图片中的背景就与文章息息相关。例如,中班中的《小壁虎借尾巴》,图片上的背景内容就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了解壁虎的外形和习性,通过对图片背景的观察和认知,幼儿不仅能更加容易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同时还能使幼儿看色彩鲜明的图片的同时激发阅读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阅读的习惯。其次,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也十分重要。例如,笑眯眯、慌慌张张、满头大汗等人物表情,都是已经发生或是即将发生的情节的展现。再次,两张图片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这一细节也是使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情节发展的重要信息。例如,第一张图是小兔子快乐地玩耍,第二张图与第一张一样,只是在树的后面多出了一条狐狸尾巴。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回翻教学策略,让幼儿比较这两幅图的异同,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更好地把握情节的发展。最后,图书中的特殊符号。像是感叹号,就表达了惊讶的情感;问好,就表现出了疑问和疑惑等。在中班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关注这些符号。

总而言之,早期阅读是帮助幼儿实现终身学习的根本。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善于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使阅读教学活动能真正地诱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并使他们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阅读习惯。

摘要:现如今,中班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问题已越来越受教育部门的重视,因为在经济、政治、文化都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都已逐渐看清阅读能促进知识迁移、提升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这样的要求,即“要充分利用图书和绘画,引发幼儿对于阅读的兴趣,培养前阅读的技能。”幼儿正值学前年龄段的时候,是最能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为幼儿今后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就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中班幼儿,阅读习惯,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康蕃.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4: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关键词:幼儿倾听习惯能力

学会倾听是幼儿理解和表达的基础,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通过对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来逐步提高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幼儿倾听习惯现状

工作中,我注意认真观察,我发现中班幼儿在倾听习惯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1.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分散,在听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2.较之小班幼儿,中班幼儿的倾听专注程度有一些提高。3.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对相对较长的讲话内容,幼儿还不太能够听清和理解,从而阻碍各自的表达。

二、建立有意倾听常规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其在听方面的特性,我觉得在平时教学中要帮助幼儿建立一些有意倾听的常规:

首先,学会安静,培养耐心。在活动中,如果是吵吵闹闹、你言我语,看似氛围活跃,但效果往往会很不理想。只有首先让幼儿学会安静,才能够真正听到、听清同伴和老师的讲话,才能为有效的发言和交流做好准备。同时,要引导幼儿倾听他人的发言要有耐心,同伴或老师讲话时,不要随便插嘴,这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真正营造出一个有益于专注倾听的环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其次,创造机会,听说结合。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要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听的机会。如在音乐活动中的听音和模仿节奏游戏等。当然,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在听后不妨多给予幼儿说的机会,这也是检查幼儿听的效果的一种手段。如讲故事讲到一半,让幼儿说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每天让幼儿讲讲自己开心或难过的事,说说自己周末有哪些有趣的见闻等。这些与幼儿的生活靠得很近,幼儿也感兴趣,表达欲望强烈,听起来就格外专注了。

三、优化培养倾听方式

1.教师语言简明,有吸引力

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有吸引力,这样才能使幼儿集中注意倾听。比如,语言活动课《动物的本领》中,课始,教师用简洁、浅显的一句话引出活动主题:“在动物王国里,每一个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非常有趣,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有什么本领吗?”教师的语言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们都想知道动物有什么本领,接下来听得非常认真。

2.明确倾听任务,主动参与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教师适当地提供给幼儿一些倾听的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听,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听的质量。比如在欣赏故事《三个好伙伴》第一遍时,教师提出问题“故事里有人物?他们想要干什么?”第二遍教师提出问题“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了?”这些问题将幼儿带入故事欣赏中,幼儿倾听特别专注,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再如我在本班教室内开辟了“我会讲故事”“娃娃讲新闻”专栏,需要幼儿准备好新闻和故事内容,并把自己准备好的内容呈现给全班幼儿。讲故事和新闻的幼儿会在专栏内展示自己的照片和红星,听故事和新闻可以与主讲者进行交流,你问我答,在这个过程中我指导幼儿要做一名文明的听众。经过一段时间,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渐渐地形成了较好的倾听习惯。在任务驱动的引领下,幼儿们的倾听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鼓励幼儿提问,及时引导

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在班级活动中,每一个幼儿的首要任务便是“听”,听的时候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做小动作,有意识地识记听的主要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思考,想想听懂了什么,有哪些疑问的地方,还可以进行一些自己想法的补充。即鼓励幼儿针对听的内容大胆提问。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幼儿倾听的欲望,了解幼儿对哪些地方比较感兴趣,为下面的深入理解倾听内容作及时的关注和引导。

鼓励幼儿提问,刚开始时,可以鼓励幼儿提一些浅显、简单的问题,如听完故事后,可以提问:“故事发生在哪里?”“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故事有趣不有趣?”等等,主要是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当幼儿提问变成一种习惯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于故事的细节,抓住故事情节的重点进行提问。久而久之,幼儿能够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4.搭建展示平台,注重表扬

幼儿养成了倾听的习惯,会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时,老师就要给幼儿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如开展游戏活动、讲故事比赛、我是小记者等等,让幼儿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如拷贝不走样、你做大家猜、比比谁的记性好等游戏,这些都是适合中班幼儿的易操作而且有趣的游戏,能自然地引发幼儿的有意注意,展示幼儿的倾听效果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长处,注重表扬激励,保护每一个幼儿的积极性。

篇5:如何培养中班幼儿学习习惯

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幼儿自身的,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它不是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小、中班,要让幼儿养成专心听讲,按指令完成操作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如把材料、玩具用完后放回原处,把学具放在指定位置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步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大班,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理解图片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与别人说的不一样的习惯等。

篇6: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关注自我保健的价值和自我保健特点。人们对自己健康负起责任,自觉地改进个人卫生习惯以及生活环境。考虑和决策自己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对幼儿来说是刻不容缓的事。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一方面,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卫生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家长都认为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楼是盖不好的,孩子的思维敏捷,聪明伶俐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

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如此,坏习惯也是如此。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所以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而在所有良好习惯当中,卫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所谓卫生习惯,包括饮食,睡眠,休息,运动等,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习惯,孩子会受益一辈子。

1、加强晨检和卫生习惯的检查

晨检不仅是对幼儿的身体状况的检查,也是对幼儿良好习惯的检查,在晨检中,发现孩子指甲长了,服装不清洁等及时给予指出,不仅监督了孩子,从而也提醒了广大家长,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直接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健康应该成为日程生活的一部分,从日常生活小结中灌输健康、防病的知识,并贯彻于行动之中,让孩子懂得这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报刊,电视中提到某种病就注意某种病,热潮过后就冷却。

2、加大力度进行卫生宣传,加强对家长卫生健康常识的宣传,帮助家长树立卫生保健的意识

卫生宣传是我们保健工作直接向家长宣传的窗口之一,根据季节健康需要,向家长宣传有关知识。在幼儿卫生习惯方面也是如此,家长通过看橱窗了解怎么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是儿童的亲人,他们是儿童最亲密,最信任的人。同时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接触的时间最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儿童的心灵上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父母是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的“第一任老师”。为了能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对家长进行健康的指导和宣传。

(1)开设家庭教育讲座

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家长必须具备科学的、正确的保健知识。我班通过每月一次家长讲座的形式或与家长们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宣传,从而确保家庭教育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也使家长能够在家庭中更好的督促幼儿讲究卫生。

(2)利用“星幼小报”“家园宣传栏”指导幼儿家长提高卫生保健的认识

“星幼小报”“家园宣传栏”是幼儿园与家长联系最直接、最普通的形式,是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阵地。在这些形式下我园根据幼儿的发展及家长的需要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宣传和指导。

(3)开展咨询活动。不定期的开展家长咨询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幼儿卫生保健方面的疑难问题

(4)以家长学校为载体促使家园共育

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橱窗,家长学校也是一个极好的课堂。在家长开放日及家长会上,反复宣传幼儿园关于儿童保健卫生要求,使家长能够自觉配合幼儿园,协助完成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孩子总是以父母为榜样的,整天零食,糖果,饼干不离口的父母,很难要求孩子不吃零食。饭前自己不洗手,又怎能叫孩子洗手才吃饭呢?父母如果要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最好自己先来个改变。让卫生习惯也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3、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活动是直接向幼儿传授卫生知识。健康课上我们选用“他为什么肚子痛?”“肥皂的用处大”这为什么看不清“等等,运用图片情景教学等多种直观手段,帮助幼儿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教导要符合孩子的理解水平。对孩子进行长篇理论分析当然是多余的,事实上孩子也不可能接受。例如孩子要喝汽水而不肯喝牛奶,你对他分析汽水对健康怎么不利,牛奶对健康怎么有益,他听了也茫然。你可以简单利落地说:“喝牛奶对我们的骨骼健康很有好处”,同时你可以以身作则,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的多了。

4、寓教于游戏中

游戏不仅能开发幼儿智力,同时也能让幼儿把习得的健康知识迁移到游戏情景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强化作用。

如:区域活动“医院”“娃娃家”等角色游戏的开展,让幼儿在这块天地里尽情发挥,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我们定时请医生为孩子宣讲口腔卫生,保护视力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让医生给孩子们发放适合幼儿使用的小牙膏、小牙刷。家长普遍反映,幼儿在家主动要求刷牙,这也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好胜的心理特征,及时引进“幼儿互评”策略,每周评出“健康小主人”,让已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小朋友在集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尚未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有鉴戒和榜样。在幼儿园中,采用积极鼓励、支持、表扬肯定的做法,号召同伴互相学习,这种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幼儿才能形成稳定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据各年龄班的特点,各班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培养,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密切合作,互相调整,循序渐进,才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的主人,建设现代化祖国,繁荣中华民族的重任将落在他们的肩上。党、国家和每个家庭都对他们寄托以无限的希望,期待他们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篇7:培养中班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

培养中班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但自控能力较差,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变成家里谁也管不了的“小霸王”,幼儿的习惯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畸形发展将不可避免。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搞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但实际上他反映了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文明礼貌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文明礼貌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地打招呼,大人问话要认真听,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姿,遵守公共场合秩序,不随地大小便和吐痰,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产,遵守交通规则。

篇8:中班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树立目标意识, 培养乐学习惯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之”到“好之”进而“乐之”的过程, 就是良好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只有“乐之”, 才可能保持永不衰竭的求知欲, 才可能保持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 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都要体现适度的目标, 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 使其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感。要实施分层教学, 就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快乐。因此, 确定目标既不能太高, 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又不能太低, 让学生感到唾手可得, 而是要让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但又得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能够达到。可以先帮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制定短期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引导, 使学生通过一周或更短时间的努力后能取得明显的进步, 一个一个小目标地实现。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理解, 逐步对学习产生成就感。

二、树立自控意识, 培养自觉习惯

锻炼学生坚定的学习意志、顽强的学习毅力和高度的学习自信心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品质保证。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塑造过程, 要经历习惯更新的阵痛、习惯巩固的坚韧和学习失败的考验, 这就要求学生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高度的自制力。农村学生, “空巢家庭”多, 监护不到位, 抗干扰能力差, 自觉性更差。因此, 光有明确的目标还不行, 还需要有较强的自控意识, 通过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及思想行为, 最大限度地淡化和消除不利因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如学习难度加大, 考试不理想, 面临外界诱惑等, 容易造成注意的分散和兴趣的降低以及学习行为的紊乱。因此, 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和调节, 如用情绪调控、深呼吸、理性升华、自我暗示等方法, 指导学生去克服学习困难, 排除心理障碍, 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

当然, 学生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 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语言行动, 不做干扰学习或不利于学习的事。而农村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可引导学生从小事易事做起, 因为小事易成功, 给人以自信, 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克服大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可用“学而不厌”“学习, 学习再学习”“业精于勤”等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 以此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可要求定期进行自我检查,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检查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学生间也可以相互监督检查。学生们天天生活在一起, 相互间的情况在某种意义上说比教师更了解。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学生, 把表扬肯定、关心爱护、耐心辅导与严格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三、树立方法意识, 培养自学习惯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社会在不断发展, 新知识在不断涌现, 仅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过程教学, 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而代之以激励、点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新知识, 更要总结积累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方法。在实践中, 一方面是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等常规性学习方法与习惯的训练。另一方面开展观察习惯、注意习惯、想象习惯、记忆习惯、思维习惯、自主创新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当然, 这些习惯的养成, 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要靠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强制要求和教育诱导相结合的方式使之成为自律和稳定的学习习惯。笔者平时备课时非常注意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来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还指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过程进行评价与监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紧紧抓住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策略指导。

当前农村初中大量优秀学生自小学就流向大城镇学校, 而这部分优质生源的流失使农村初中失去自主学习的“领头羊”, 给自主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 充分发挥“潜能生”的作用。可引导他们先读一读 (包括辅助文) , 再想一想 (“小栏目”中的思考题) , 接着写一写 (“知行博客”之类) , 联系实际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使学生明白如何入手, 懂得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而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法, 所以, 关键是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总结和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评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它可以及时反馈、准确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控自己, 不断唤醒自己沉睡的心灵, 深化自己的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 以提高自主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 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巩固。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的成败中分析原因, 及时发现和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四、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想品德课, 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最高点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 包括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过程的安排、问题提出的角度、练习题的题型等, 都要有利于创新意识和质疑习惯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 另一方面也不要被教师的思维所束缚, 要敢于怀疑, 敢于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岔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标新立异;激励学生敢提问, 爱提问, 乐探究, 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笔者经常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见解”。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时, 总是耐心地讲解, 直到他们弄懂为止, 从不因这个学生“爱钻牛角尖”而不予理睬。当学生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时, 总是表扬这些同学敢于大胆思考, 号召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 使课堂充满创造性的生机与活力。例如讲解“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时, 有学生认为, 有些个体、私营经济制售伪劣假冒产品, 唯利是图, 不顾消费者的利益, 应该不允许其存在。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 笔者带领学生分别参观了校门边的个体理发店、书店、药店、自行车修理部等。接着展开讨论, 提高了思想认识, 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灵活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口、眼、脑等感官的协同作用, 新知识学得更轻松、更扎实、更生动, 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篇9:中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初探

一、多种方式,明确就餐要求

中班孩子的就餐方式还停留在小班的基础上,大多还依赖于老师为自己端饭、喂饭,挑食、吃饭时大声说话、弄翻饭碗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小班的孩子了,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并确定了传饭的路线;教给孩子传饭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端饭。为达到预期目的,我还利用自理课时间进行模拟演练,经过一周的训练,孩子们基本学会了自己传饭。其次,我启发孩子们自己说说在吃饭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说出了吃饭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不随便说话,不挑食、不打闹等。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顺口溜、小儿歌鼓励孩子进餐。例如:饭饭香香、宝宝乖乖,快快吃了,宝宝棒棒;儿吃饭时,不乱动、左手扶小碗,右手拿小勺、不挑食、不剩饭、看谁吃得最最棒;白米饭,香喷喷,青青菜,有营养,吃饭饭,变聪明,吃菜菜,长得壮,快快快,看谁吃得最认真!这样孩子吃饭的氛围轻松愉快,自然吃饭的速度也快多了。每天在吃饭前我都引导孩子复述一下就餐的要求,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几乎都能说出我班就餐的要求,并能按照说的去做,这样孩子进餐习惯大大改善。

二、因人而异,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明确要求后,我将班级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分成以下三类:挑食偏食、饭量小吃饭慢、边吃边说不专心进餐的。

(一)第一类孩子,我以鼓励帮助为主。在餐前特别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对小朋友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教育幼儿不挑食。在学唱歌曲《悯农》时告诉幼儿粮食是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要珍惜。我还常常树立一些正面的形象,如经常表扬那些吃饭习惯好的、有进步的孩子,给他们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用正面的榜样去感染和教育幼儿。

(二)第二类孩子:我用情绪感染法。进餐前教师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孩子。如:有意识的吸吸鼻子说:“哇,今天的菜真香,老师都想吃了”,小朋友也会学着我的“馋”样大口大口吃起来。个别已经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的孩子,他们不喜欢饭菜盛得过满,我就对他们降低要求,给他们少盛点,等他们吃完了再给他们添。

(三)对第三类进餐习惯较差的孩子,我用他们的故事教育他们,做到以理服人。我平时细心留意,收集他们的错误做法,并把他们的进餐习惯编成一个个简短的小故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说说故事中的做得对吗?你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并利用进餐后的看书时间给他们讲《漏嘴巴》故事,教育他们吃饭在专心不东张西望,通过听、说,孩子懂得不良进餐习惯的危害,渐渐的进餐时孩子的习惯大大改变。当然我也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每当孩子吃饭时说话,玩闹时我尽量做到不训斥他们,讲话时总是面带微笑,吃饭时在旁督促他们不讲话专心进餐,还不时地提醒他们吃饭时要细嚼慢咽有益消化。

三、树立榜样,建立激励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模仿能力极强的幼儿,首先,我从班上老师自身做起,我要求班上的教师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不交流,不谈工作,要求孩子们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为孩子树立榜样。

其次,及时表扬做得好孩子,并为其准备小礼品,并让他们成为班级值日生或小班长。因为幼儿进入中班后,自我服务意识增强了,孩子们总喜欢为班上的小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与幼儿的就餐习惯结合了起来,让那些吃饭表现好的小朋友帮助老师摆放餐具,分发碗勺,为幼儿发玩具等,孩子们相互监督并评选出出表现最好的孩子为大家服务,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的自我服务需求,同时这样在我的班上也形成了吃饭比习惯的良好风气

四、家园配合,矫正不良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单靠在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家园配合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样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进餐习惯。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利用班级QQ群,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进餐情况

现在网络信息已成为人们交流沟通不可缺少的方式。本学期我班建立了乐乐班QQ群,我利用QQ群,将一周观察到的幼儿进餐情况和家长交流,让家长及时知道幼儿的在园进餐量及是否挑食,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否养成,从而能有目的配合教师进行督促。我班很多孩子的都打工或做生意,部分孩子有爷爷奶奶监管,由于爷爷奶奶对孩子很溺爱,有相当一部分还孩子在家吃饭是爷爷奶奶喂着吃,养成她饭来张口的习惯;我给家长讲这种做法会养成孩子依赖心理,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不利;取得家长的共识之后,再要求家长在家配合幼儿园鼓励孩子,让孩子学习自己吃饭。

(二)及时交流幼儿的身体状况,调整幼儿的进餐量

孩子入园我们都要建立孩子的健康档案,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孩子的身体情况,然后根据幼儿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幼儿的餐量;每天家长接送幼儿时,我们都要和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以确保幼儿健康用餐。

总之,养成良好进餐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良好习惯才能逐步养成。

篇10:中班幼儿常规习惯培养

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常规习惯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在幼儿园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那么常规教育是必要的。常规就是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和规定。一些学者对常规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而有的则将“常规”视为规定,认为幼儿应该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顺序的排列,基本上每天的作息时间是不变的,什么时间上课,什么时间睡觉,幼儿每天进行着相同的生活习惯,习惯了,老师就好带班了,教学任务便会很顺利的完成。

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每当一个幼儿在家过了一个暑假以后,回到班上就会肆无忌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在后面提醒着他们,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你想要他们完完全全地去遵守幼儿园的常规生活,那是不大现实的。因此,我们只有在不同情况下对孩子进行不同的方法让他们慢慢改变。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我们为了培养幼儿爱惜粮食,在餐前活动中向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经常采用幼儿最喜爱的形式(讲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我发现班上幼儿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我们有时还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秋天到了,幼儿盖的已经转换为毯子了,我们就利用这个时候让幼儿自己在起床之后学会整理床铺,将毯子叠好,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把毯子叠整齐,使休息室变得整洁时,我们再组织其他班级的幼儿来参观,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行为巩固法有定期检查、评比、值日生活动等等。定期检查有每日的晨检,在检查中对常规行为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常规行为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评比可以每日一次,也可以每周一次,对评比中行为表现突出的儿童在墙报上贴上五角星,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

篇11:中班学习习惯的培养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非常重要。我根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培养目标,并采取了在一日活动中,在交往中,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和家园配合等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为幼儿一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班部分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有的在老师或小朋友发言时喜欢插话,不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还有的胆小想说不敢说,不敢大胆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时期不仅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一日活动中因人而异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

我搜集了许多有关语言习惯的故事、诗歌、歌曲等内容,在入园后离园前和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经常听,说,表演,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和幼儿谈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对于管不住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在老师和小朋友发言时插话的幼儿,给他们讲《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其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要注意倾听,我还单独和他们交谈,要认真听别人说什么,和自己想的.有什么不一样,要听别人说完后再说,这是对别人有礼貌的表现,如果你正说着别人打断你的话,你高兴吗?在教育活动中看到他们想插话时,我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一句话及时制止。对于胆小不喜欢交流的幼儿,让他们听《小黄莺唱歌》的故事,使其明白要勇敢,要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我利用自由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和他们聊天,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看什么书,喜欢吃什么,喜欢和谁玩,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做什么工作,我主动地关爱亲近他们,消除了拘束感,激发了他们乐意表达敢于表达的愿望。入园离园时鼓励他们主动和老师小朋友问好,不问好的我就主动打招呼,提醒他们问好,要有礼貌。座位和胆大活泼的幼儿挨在一起,教育活动中因人而异让他们回答比较简单的内容,有的幼儿不敢到集体面前表演,我就让他和其他幼儿一起到前面唱歌、朗诵诗歌,表演节目,并戴上漂亮的头饰,发一些小奖品吸引他,逐渐过渡到能自己在集体面前表演,锻炼他的胆量,使其敢说敢做,敢于表现自己。

2、在相互交往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

孩子们在区域角或户外活动玩时,让他们自愿结伴友好交往,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有了矛盾,鼓励他们协商解决。有的孩子在交往中遇到问题,不敢争辩不敢告诉老师,回家告诉家长,家长再告诉老师。经过与孩子们交流讨论,孩子们知道了以后再有类似事情发生时,就会争辩,讲理,协商解决,小朋友告状,家长找老师的现象很少发生了。

3、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

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幼儿语言习惯的基本前提,可促使幼儿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有话愿意说。这种良好、宽松的语言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环境创设、头饰、电教设备等,特别是在活动室里创设图书角、表演角、美术角、玩具角等区域角。幼儿自由选择自愿结伴,可以到图书角看自己喜欢的图书,边看边讲;可以到表演角戴上喜欢的头饰表演故事、朗诵诗歌;也可以在美术角粘贴、捏橡皮泥、画画,对作品相互讲述、欣赏;还可以在玩具角搭积木或者交换自己带来的玩具玩,幼儿相互合作、边说边玩、兴趣盎然。尤其是环境装饰要定期更换,幼儿每天自由活动时间都相互欣赏交流他们的作品,他们百看不厌、滔滔不绝、其乐无穷。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身心放松,自由发挥,使其乐于说,敢于做,敢于表现自己。心理环境的创设,表现在活动中给予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不想说的要创造机会引导他连贯、大胆地发言、表演,在此过程中,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不要吝惜赞赏语言,要及时对幼儿进行肯定的评价,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增强自信心。

4、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现在的幼儿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其疼爱有加,有求必应,但对其语言习惯的培养却知之甚少,或不重视,或不知道怎么培养。因此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十分必要。

首先,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介绍了培养幼儿良好语言习惯的目标和方法,比如家长要以身作则,看书看报时不要看电视,坚持说普通话,和孩子交流时要眼睛看着对方,认真倾听,对孩子的提问要认真回答,不能不耐烦或敷衍过去。

其次,家长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让孩子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玩,或邀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节假日带孩子逛公园、爬山,引导孩子讲一讲今天都看到了些什么,哪些事情最开心,也可以说给小朋友听,从而使孩子有话可说,并且愿意说。

第三,家园及时沟通,把孩子在园在家的情况及时反映给对方,共同制定教育措施。如有的小朋友不爱说话,教学活动中不主动发言,和家长沟通以后,家长非常配合,及时辅导,经常让孩子和小区的孩子一起玩,鼓励孩子大胆说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配合,孩子进步很大,早上入园主动问老师好,提问时能主动举手发言,声音比以前响亮多了。

上一篇:《鹊踏枝》教案下一篇:等待与希望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