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2024-04-13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精选6篇)

篇1: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2岁之前就让孩子开始各种学习,建议家长教孩子读书、素描、绘画、外语、乐器等。任何手边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小到一个玩具,一支铅笔。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效果,千万不要丢给孩子一本书,然后自己转身离开。孩子会因为有父母的陪伴而感到快乐,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会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当你的孩子从学校带回了家庭作业,应当要求他(她)一回家就做作业。完成作业之后才能出去玩。如果孩子不能按照你的要求回家就写作业,你可以给他(她)一小段时间来适应。小孩子会比较乐意在你的指导下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过程需要家长长时间的坚持,坚持就会有回报,不是吗?

当你的孩子越来越成熟,你可以稍稍减少对他(她)的学习的监督,比如小学5、6年级或者初中1、2年级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你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都管,事无巨细,这样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是你仍然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做好学习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

篇2: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学习行为的坚持,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态度的保持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激励,只要学生态度端正了,一切行为就成功了一半!

坚持良好坐姿

坐姿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学生处于一个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坐姿不当,极易让学生身形发生变形。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坐姿,保持坐姿的端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课外阅读

篇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句点破了教育的本质, 也就是说, 教师的教育活动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最终目的, 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信“好习惯益终生”的观念, 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终身受益。本文就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论述, 在此和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对于学习来说也是一样, 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 以减少学生在正式上课时的盲目性, 而且学生在预习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还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 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借助多种预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预习的环节中, 我们可以选择“习题预习法”“提纲预习法”“问题预习法”“视频预习法”, 等等。多种预习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切记, 在预习环节中不能一直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翻书”预习, 这样会使学生比较盲目, 找不到自主预习的动力, 也就形不成习惯, 不利于预习环节质量的提高。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环节中, 我们要借助多种预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坚持预习,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

众所周知,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我们一直坚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 所以课堂上一直呈现的都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模式, 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以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在这个过程中, 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才能真正为挖掘出教材内容背后的东西, 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 逐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独生子女的增多, 学生习惯依赖家长, 习惯家长为自己处理事情。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习惯了等待。再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越来越弱, 根本不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竞争日渐激烈的未来社会,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所以, 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恰当教学方法的应用来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进而,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下, 有效地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应用到课堂活动之中, 以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 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培养学生学习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的终身伴侣, 也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也许你会说, 阅读是语文课和英语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和其他学科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以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每个学生最应该养成的, 至少可以说不是必须的。其实不然,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和英语文本的阅读能力, 而且对数学练习题的分析、历史和政治材料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说明书和公告的理解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进而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 引导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文本。也就是说,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有的学生喜欢小说, 有的学生喜欢散文, 有的学生喜欢诗歌, 等等。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中, 我们不要局限学生去阅读什么内容, 要鼓励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读物去阅读, 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目的一是为了减少学生的阅读盲目性, 使学生能够找到阅读的兴趣, 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做好保障工作;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总之,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使阅读成为学生终身的伴侣。

五、培养学生及时反思习惯

所谓的反思是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但我们普遍将其解释为自我反省。那么,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呢?随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越来越多, 很多学生常常是看到每个同学身上的缺点, 对任何人都不满, 但唯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看不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反思习惯的养成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语言过程中找到自己改进的方向, 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 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呢?

首先, 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互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眼中的自己, 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自己, 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其次,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写“自我鉴定”。这样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反思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反思自己存在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在自我鉴定中不仅能够回顾自己这段时间中有哪些地方是可取的, 有哪些地方是不可取的, 通过鉴定书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总之,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帮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 使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

篇4: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增强,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得到提高。繁琐枯燥被动的学习将会变成一种简单有趣主动地渴求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自身语文素养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修订版的语文《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都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可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会使人受益终身的。正如王尔德所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就要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

一、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字写得好坏,也能体现其语文素养的高低,俗话说得好:“字如其人”。更何况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汉字既表音又表意,是我们祖先智慧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其书写更是一门艺术,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的书法大家,我们后辈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一文明智慧传承发扬下去。

所谓书写规范简单说就是书写时,写字姿势正确,写字方式恰当,能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做到正确,端正,整洁,美观。而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人们在键盘上的敲击速度越来越快,对汉字的书写也越来越不重视,中学生也由于作业多,忙于赶时间,完任务,字也越写越乱,有时写得是什么连自己都不认识。照这样下去怎能学好语文?要想学好语文,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第一步,它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在平时的学习中无论是记笔记、写文章、做作业都要要求学生书写正确,不写错字别字,不丢字漏字,字体工整,字迹清楚,对这方面的训练要做到不厌其烦,不厌其细。逐渐使学生养成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卷面整洁、美观的好习惯。

二、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也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并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通过查工具书了解其读音、意义及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第二步,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文章的特点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赏析。比如,对人物的刻画,能够表现其性格特征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运用,还有一些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以及内涵丰富深刻等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

第三步,三读课文,提出质疑。针对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或引发的自己的想法具体写下来。这样,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课文,在课堂学习之前首先通过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再把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带到课堂上来,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这样课堂学习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听课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无旁骛,听课效率、学习效率都会得到提高;同时,经过这样不断地学习积累,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培养多读的好习惯

(一)课堂上对所学的课文要多进行大声的朗读训练

一个人的朗读能力可以体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语文素养,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时要把自己想象成是作者本人,所读的内容都是发自自己内心,都是自己所写,我手写我心,这样就能设身处地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读时要做到:声音亮,像说话,诉真情,即朗读时声音要洪亮,就像平时和别人说话一样,抑扬顿挫,有真情实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文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投入进去。学问家朱熹就说过“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感的培养。

(二)课外要多读一些有益的书籍

可按年级或时间的长短进行阅读摘抄,写读书笔记,教师并给予指导组织交流。如平时课程学习比较忙碌阅读时间少,可读一些篇幅短、易理解的文章;假期可读一些篇幅较长的经典名著。通过多读书丰富阅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为写作表达积累素材。

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它要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地进行积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在这个比较缓慢而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学生刚进入初中的起始阶段就应开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语文学习就变得简单了,轻松了,而且有趣了,教师的教也变得容易了。叶圣陶先生在阐释他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名言时说过:“学生入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这里所说的“学生入门了,上了路了”就应是教师授之以渔后的表现,这样就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徜徉遨游。

篇5: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应要求学生听课时不要思想开小差或做小动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老师的要求认真的操作学具,做好练习。为了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吸引注意力,教师讲课要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方法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讲。

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在练习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注意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练习形成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练习安排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以练促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这对于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

篇6: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学习习惯的养成很重要。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所以从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上一篇:中师函授开学典礼精彩发言稿下一篇:人们相互关爱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