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大家林语堂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翻译大家林语堂范文

_浮生六记_林语堂译本翻译艺术赏析

外语教学研究

248

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3月上 总第132期

林语堂先生是蜚声海外的著名学者、作家和翻译家,他创

造性地继承了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并从语言学、美学、心理学 的角度做了开拓性的学术突破。他翻译介绍了大量中国古典文 学作品,而 《浮生六记》是其最见功力的代表作。以下对其译 本中的翻译艺术进行赏析。

一、精当的用词

中国文人写诗作文讲究用字。有诗云: “吟安一个字,捻

断数茎须。 ”巧用一字,能使满篇生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字而使全诗变 得灵动,意境全出,令人叫绝。为了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语意和 韵味,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过程中苦心锤词炼句,以期传达原

文的精髓。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欣赏林语堂先生精当的用词

艺术。

原文:刺绣之暇,渐通吟咏。

译文:Between her needle work,she gradually learnt

to write poetry.

“Between”虽是英语中最常见的词,用在此处却浅显得体,

平淡质朴中传神传美。因为父亲过世早,芸不得不靠刺绣养家 糊口。空闲时间对她来说自然来之不易。 “Between”一词在这 里充分显示了芸活计的繁重,她用来认字写诗的时间是挤出来 的,这与“暇”在原文中的隐含意义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

译文:At this time the guests in the house all wore

bright dresses, but Yun alone was clad in a dress of

quiet colour, and had on a new pair of shoes.

“Quiet” 一字, 字如其意, 本来毫不起眼, 但与 “colour” 搭配, 却显得贴切传神,不仅表达出衣服颜色的素淡,而且暗示出主 人公性格温柔内敛。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数量词有时不 需要在译文中确切地反映出来。译本在涉及到一些数量词的翻 译时采用了灵活的处理方法。

原文:素云双目闪闪,听良久。

译文: Suyün just stared at us, listening for a long

time.

原文:芸两颊发赤。

译文:Yün blushed all over.

以上译文完全舍弃了与原文数量词在形式上的对应,而采

用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法。对“双目”的翻译,译文中省略了原 文的数量词。对“两颊”的处理则夸大成满脸。为了符合英语 习惯,译者淡化了数量概念。试想如果照搬源语的概念,则效 果未必理想。

二、适当略译与积极补偿

要把原文所有的信息尤其是和文化相关的信息全部完美地

翻译出来是不可能的,一些信息的丢失不可避免。对于一些不

很重要,译语读者很难理解,省略掉对全文的理解也不会造成

多大影响的信息,适当略译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一些重要

的信息,采取一些办法进行补偿也是必要的。下面是适当略译

的例子:

原文:先生知其情,即致书吾父。

译文:My teacher noticed this, and sent word to my

father.

中国旧时的私塾和西方的学校有很大不同。私塾由一位渊

博的先生来主持。先生教孩子读写和规范的言行,还会教些中

国历史和 《四书》 、 《五经》这样的典籍,教给孩子如何做一个 正直的人及如何写八股文以准备金榜题名。私塾先生的文化内

涵难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译者只好用意思相近的“teacher”和

“tutor”来简单处理。

对于一些信息,同样难以传译却相当重要,译者对这样的

信息就采取了积极补偿的策略。下面就是一例:

原文:时有苕溪戚柳堤,名遵,善写人物,倩绘一像,一

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姻缘簿。

译文:So we asked a Mr. Ch’i Liut’i of T’iaoch’

i who specialized in portraiture, to make a painting of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which he did. It was a

picture of the Old Man holding, in one hand, a red silk

thread [ 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 and, in the other, a walking-stick with

the Book of Matrimony suspended from it.

月老的典型形象就如原文中描绘的: “一手挽红丝,一手

携杖悬姻缘簿,童颜鹤发” 。他就用手中的红丝线把一对夫妻系 在一起,所以中国有句古语叫“千里姻缘一线牵。 ”这红线及月 老的形象对于说明沈复夫妇情深意笃以及他们对这夫妻缘份的

珍惜及感恩之情至关重要,为了把这些信息有效地传达译语读

者,译者在“red silk thread”后加上了[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这种文内加注的补偿办法有助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但

也使他们的阅读变得不甚流畅,所以译者还采用了在页底加注

的办法。对 《浮生六记》的翻译,译者更注重传达文本的内

容。Reiss 认为“许多种注重内容的文本都很乐意使用注脚。 ”

(Reiss,2002:76)页底加注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有疑惑,

想了解更多的读者可以看注释;不需要或不想看注释的读者可

以顺畅地读下去。

三、特定文化词汇的翻译

《浮生六记》描写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涉及的领域极广,其

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词汇。这些文化词汇一般包含有重要的文

化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对全面地了解源语文化十分重要。在翻

译中,林语堂先生对这些文化词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做了恰

当的处理。

1.人名的翻译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反映出他的理想抱负、性格气质。中

国的文人常常在名字之外还有“字” 、 “号”来表明自己的志趣。 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 “字” 、 “号”常有丰富的含义,下面赏析 林语堂在译本中对“字” 、 “号”的翻译艺术。

原文: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

译文:This is very strange, So Li Po is your bosom

friend, Po Chüyi is your first tutor.

原文:初不料陈淑珍乃李青莲知己。

译文:I didn’t know that you are a bosom friend

of Li Po!

李白字“太白” , 白居易字“乐天” , “青莲”来自李白的号“青 莲居士” 。为了减轻译语读者的阅读负担, 译者没有把这些“字” 、 “号”译出,而是译成他们比较熟悉的名字。如果为了保持原文

的文化韵味而把这些“字” 、 “号”全译出,读者可能会不胜其繁, 弃书而去的。

2.地名的翻译

原文:兄宜仍往扬州。

译文:You’d better stay away at Yangchow for some

time.

原文:神游其中,如登蓬岛。

译文:One could imagine oneself transported to some

fairy region.

中国的许多地名与文学、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有关。地名

中常包含重要的文化信息。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也是中国

古代文人向往的地方,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然 而这些信息如加在译文中会显得罗嗦,所以译者采用了直译的

办法。 “蓬岛”就是 “蓬莱仙岛” ,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译者 用了意译的办法,让读者轻松领会文中这一暗喻的意思,做到

了精当传神。

3.称谓方式的翻译

我国的称谓方式是很繁杂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尊称、

泛称和谦称。在 《浮生六记》中大量使用了尊称与谦称,在译

语中很难找到对等语,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称谓方式来翻译,

就会丢失许多的文化信息。

原文:余曰: “卿既知诗,亦当知赋之弃取?”

芸曰: “ 《楚辞》为赋之祖,妾学浅费解。 ”

译文 : “Now that you know poetry.”I said, “I should

like also to know your taste for fu poems.”

“The Ch’u Tz’u is, of course, the fountain head

of fu poetry, but I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卿”是 “你”的尊称,常用于国君对臣子,丈夫对妻子。

“妾”是 “我”的谦称, 用于妻子对丈夫, 表示谦恭。 “卿”和 “妾” 翻译成“I”和“you” ,恭敬和谦让的意味都丢失了。

要想把原文中的称谓方式的含义完全传达出来,加上一些

解释是必要的。但这些称谓方式五花八门,繁多的解释必定译

文显得罗嗦而使读者失掉阅读乐趣。为了译文简洁流畅,译者

对称谓方式的翻译做了一些舍弃,采用了简化的策略。

4.度量衡的翻译

度量衡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金钱、重量、

长度等等。中国清代的度量衡和西方的截然不同,翻译起来也

很困难。

原文:屋西数武。

译文:A few paces to the west of the cottage

原文:他年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

译文:Some day we must build a cottage here. We’

ll buy ten mow of ground around the cottage.

“武”这一长度单位现代人已不常用,一武等于三尺,也就

是一米。 “数武”和“A few paces”还是很相近的。 “亩”是中 国人现在仍常用的面积单位,为了让西方读者了解这一用法,译

者在多处采用了音译。而“武”因为现在已不常用,译者就舍弃

了其文化信息,意译成“A few paces” ,做到了取舍有道。

四、结语

本文对 《浮生六记》的林语堂译本的翻译艺术进行了赏析。

林语堂先生的译本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表达简洁晓畅。

他的翻译和他提出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原则是相符合的。 译者对原文的深刻把握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他的译本透

出了迷人的魅力,使广大读者知道了沈复,了解了中国文化及中

国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沈复.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林语堂,

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刘丽娜)

第二篇:林语堂资料

林语堂先生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长、南洋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从这些经历来看,林先生是位教育家。然而作为林语堂先生的同乡,我觉得最让人钦佩的是他那种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取得的丰硕的文学成就,以及他那种对人生的哲思与幽默态度。

在文学方面,林语堂先生真是个非常活跃的文学活动家。在1924年起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一生中能够参与或自己创办这么多刊物,要是在今日的文学界,怕是很难做到的了。

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林语堂文集》来看,林语堂先生著述丰富,文学成就确是一流的。他说“我的雄心是要我写的小说都可以传世”,他自己对《苏东坡传》、《庄子》、《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都比较满意,这些书也确实都是常为世人所称道的。日前,他的经典名著《京华烟云》又再次被改编为40集电视剧。新版《京华烟云》以北京城中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抒写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这一段社会历史的变迁。赵薇、陈宝国、潘虹、寇振海、王刚、潘粤明等明星都在剧中出演重要角色。

林语堂先生在农村的基督教家庭出生,在厦门和上海的教会学校读书,很早就接触西方文明,后又到美国和德国留学,但是他却不是全盘西化。他用英语写小说,但是回到国内又努力补充古典文学知识。他的著作里有《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这些都是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书。他喜欢把中西文化做比较,曾有自题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说,“自我反观,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心”。其

实,想起来他那时代产生的很多学者、大师,也都是如他那样,学贯中西,留洋学成归来,在自己国家服务。

林语堂先生走的是弃时代潮流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路线,坚持独立的人格。在北大时期,他就时常“信口批评时政”。而离开厦门大学后他曾经到武汉的国民政府做外交部秘书,但很快就辞职了,在自传里他“不能不把这一章纪事删去”,我想他是耻于谈及自己的这段经历吧。他那种性格的人,自然是不适合在政府里做事。他创办的《宇宙风》,就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林语堂先生对人对事是很坦诚的。他和鲁迅的关系是“两即两离”,但是他始终尊敬鲁迅。自称“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在《林语堂自传》里,他写他的婚姻,写他恋爱的故事,还有一本自传体小说《赖柏英》,写在农村老家终究无缘结婚的恋人。他能把自己的故事都老实自然地讲出来,他说,“新婚的前夜,我要我母亲和我同睡。我和母亲极为亲密。那是我能与母亲同睡的最后一夜。我有一个习惯玩母亲的奶,一直玩到十岁。就因为有那种无法言明的愿望,我才愿睡在她身边。那时我还是个处男”。这些话出自林语堂《八十自叙》,我想能够这样毫不忌讳地说出自己私人故事的作家,恐怕也只有林语堂吧。

在《林语堂自传》里,林语堂先生谈到他的读书习惯,说他“不喜欢第二流的作家”。要么读孔子、老子、庄子、柏拉图这些高尚一流的,要么就读民间歌谣和苏州船户的歌曲。认为那些才是文学思想和生命的源泉。这种见地是有一定道理的。作家余华也曾经提到要阅读经典,这跟林语堂的阅读提倡可以说是一致的。作家张炜说有必要重读四书五经,同样也是对经典价值的再确认。而经典著作,当然多数出自一流作家之手。林语堂先生还谈到他读书很少,但是读一本书就读透它,务必吸取书中自己认为相同或可以接受的有益的思想或观念。因此他相信

自己“读一本书得益比别人读十本的为多”。这样一种读书方法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第三篇:幽默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望眼欲穿。林先生终于来了,夹了一个皮包,包里装得鼓鼓的。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的。谁知,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操着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开宗明义,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林语堂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下课铃响,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他的学生却从不缺课。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会赶来旁听。林语堂还有一种绝活,就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心中没十分把握的,便略为谈上几句,便测知端详,然后定分。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服帖。

林语堂平生演讲无数次,总是伴随着喝彩声、鼓掌声,可是,有一次演讲却被人“轰”下台去。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却并不是因为他演讲的失败。世界笔会第36届年会在法国蒙敦举行,轮到林语堂发言,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但主席生硬地拒绝了,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不可破例。林语堂也较真说,5分钟我不讲。这可急坏了同去的马星野,马星野去找大会主席商量恳请,主席终于答应10分钟;马星野又去找大会秘书长,秘书长答应说先安排10分钟,如果林语堂讲满10分钟尚未结束发言,则仍可讲下去。林语堂接受了这个安排。

林语堂登台后,全场鸦雀无声,他讲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觉,已满10分钟,主席说时间已到,请林结束发言。林语堂真正发怒了,他愤而不讲,径直走下台,与会者正听得入神,对主席的粗暴处置极不满,于是一致热烈鼓掌,希望林语堂讲下去。主席也显得很尴尬,只得默认了与会者的欢迎。但林语堂却说什么也不肯再讲下去了。于是,永远地留下了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讲。

[文海拾珠]

林语堂曾在巴西的一个集会上演说了一个轰动世界的笑话。他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

[智慧思索]

林语堂有一部小说,被称之为“当代红楼”,你知道是哪本书吗?说出这本书中的人物与《红楼梦》人物之间的联系。

第四篇:读《林语堂选集》

多年前,我在某处曾经见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破折号后面是林语堂的鼎鼎大名,语言同他的照片一般,秀气而温文。他的书其实早年间我就有所涉猎,比如写满了京味儿的《大城北京》、那本颇不错的《苏东坡传》,行文洋洋洒洒,读起来像吃秀气的茶点,全然在“小品”二字。玩味文字,像是老北京手里转得油亮的狮子头。

既然是读罢他的选集感而发,我倒想是把他同其余的老朋友比较比较,比如一提起老舍,不自觉的就是白发长衫的面容和蔼怪老头儿,磨得乌黑的袖子角;说起丰子恺,面前的白衣绅士,西装革履衔着烟嘴儿吐烟圈;说起邵洵美,顾盼间都流露着一种别样的神采。以上各例莫不是人如其文,然而缓缓间,太师椅上,有那样一个老朋友,摇着乌木棱的八角大扇,言语中莫不是一种带着涵养的学究气,一种书生气的道貌岸然。他行文如流水,时出空灵之境,杂谈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潇洒自如,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清新隽永之气,让人如沐春风收益颇多。

林语堂将清代文学家张潮的“情之一字,扶持宇宙。才之一字,粉饰乾坤”奉为小品创作的格言。他说:“世事看穿,心有所喜,用轻快的笔调写书,无所挂碍,不作滥调,不忸怩作道学丑态,不求士大夫之喜欲,不博庸人之欢心,自然幽默。”林语堂的小品亦庄亦谐,虽多为调侃之作但不无病呻吟故弄玄虚,松弛有度褒贬有节,常常寓言于嬉笑怒骂之中,让人咀嚼回味顿悟其理,忽觉心境开阔,骤生敬意。林语堂作文皆由兴起,率性而为,挥毫泼墨洋洋洒洒数千言一蹴而就。他的文字,不像鲁迅那般寒光逼人,也不像李敖那般尖酸刻薄流氓痞气,更没有一般文人的那种酸腐之气,他的文字温文尔雅的恰到好处却又不失风骨幽默。林语堂学识深不可测,在针砭时政谈论人事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希特勒和魏忠贤》一文中说:“我们试看中国的历史,欧洲有 暴君,但以视我们暴君则似尚有逊色。即以希特勒而论,以与我们十六世纪的魏忠贤相较,亦得退避三舍。”魏忠贤与希特勒一样独揽大权,实行血腥统治,手段残忍让人咋舌。但魏更为厉害之处在于尽其所能为自己歌功颂德,甚至兴造生祠,塑魏氏之像以便人民士子之瞻仰崇拜。他在《思孔子》一文中说:“儒家以近情自许,独不许孔子近情,是岂所以崇孔所以认识孔子人格之道哉!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现之人的表记。” 他认为孔子虽被后人尊为圣人但孔子同样有普通人的情感,如果认为孔子如草木般无情,只会谈论思想道德那样是有失偏颇的。他同时认为孔子还是一位非常幽默的人,因为孔子不计较弟子将其描述为丧家之狗,而竟坦然承当之而无愠。林语堂认为此盖最上乘之幽默,毫无寒酸气味,笑得他人,亦笑得自己。

林语堂称自己为现实的理想家和热心肠的讽世者,说:“行为尊孔孟,思想服老庄,这是我个人自励的准绳。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也是我律己的明言。”在他的文章里,幽默之中有认真,风趣中有理想。苏东坡是林语堂倍受推崇的一个人物,从他耗费大量心血著作《苏东坡传》可见一斑。他在《文忠公》一文中说:“在我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的越发充分。”苏东坡才气过人,文章独步千古,是中国文坛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林语堂欣赏苏东坡诗词的豪放不羁,气势如虹。但他更敬佩苏的忧国思民和作为文人的那种不媚风骨。在林语堂的文章里闪烁着苏东坡的影子,无论从成文或是思想二者都有共通之处。但是林语堂的文章所包含的东西要浩瀚的多,毕竟那个时代的苏东坡受历史条件所限不能像

林语堂那样留学西洋学贯中西。

最初接触林语堂的文字源于那本《苏东坡传》,林语堂对苏东坡研究颇深,读过东坡所有留世的诗词和书信手稿,所花心血非常人所能及。由于惰性所致,我只粗略的浏览了一下那本《苏东坡传》便将其置于书桌一角不予理喻。后偶然借了这本《林语堂小品》便被其中的文章所吸引了,但在尽情畅游其中之时却越发觉得汗颜,林语堂的文字让我有种莫名的失落感,自惭形秽加惶惶不安,那是面对矗立于身前却难以企及的高山所产生的无限绝望。看自己所作之文多为言之无物,思想肤浅,视野狭窄,文字生硬青涩,缺少缜密的思维和力透纸背的浩气。林语堂的这种功力非数十年如一日的磨练所不能达,天赋亦不可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算领教了。

第五篇:林语堂经典语录

林语堂语录精选

许多女人喜欢模仿男人的行动举止,这正是女人受到束缚的象征。只有当她以生为女性为荣时,才真正伟大。

一个人举止有礼,有度量、有耐心、有教养,这些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一个热爱世界但却无法与自己父母融洽相处的人,可说是一个很不适应的人。因为他甚至于在最切身的关系中都无法学着适应。

“退化”一词常易为人误解,因为它只有在比较时才有意义。自人类发明抽水桶、真空吸尘器之后,总以一个人的整洁与否来判断他的品行。认为每周为狗洗澡、为它穿上冬装,就表示狗的水平已经提高了,其实要是一只狗只会吠而不会咬,被当做宠物牵在街上散步时,狗只能算是条退化的狼了。

女人有一种较男人优越的常识,因此在任何意外发生的时候,我总是宁可信赖女人的判断。她们有一种能顾虑事情整体性而不为其它小节所困惑的能力。

文学与艺术

写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写出不朽的佳作。一个人写诗只不过是为了记下一段有意义的时刻,或记下个人的情感以及帮助人们来享受自然。

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与自然的乐趣。

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很快乐,因为它们的需求都已由大自然供给、满足,否则即被自然淘汰了。人类因为有更复杂的需求,想探求生命的目的,这种难以满足的欲望就是人类得不到快乐的最大原因。

人在皮肤之下,都很相似,因此,在一个国家中感人的事,也会令全世界的人感动。 人类常忘记自己的渺小无能。当一个人看到一座百层大厦时,往往会因此感到自负。治疗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自负之良策是想像把这座摩天大楼搬到一座渺小的山上,便能养成分辨出何者是“伟大”的真见解。

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子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

世上许多伟大的老师,他们的人格似乎较学识更有影响力。当我们想到苏格拉底或圣·法兰西斯或阿希西,并非因为他们写任何的巨著,而是他们流传下来对后世巨大的影响。孔子的情操与苏格拉底非常相像,而柏拉图对后者的敬爱与崇敬就是苏格拉底人格与思想的影响力之明证。

人类能梦想,这是非常重要的,而同样重要的是有时能嘲笑一下自己的梦想。

写作技巧之与文学正如教条之与教会——都是一些琐屑的心灵所注重的琐碎事物。 如果人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看人生,也许就会把人生中的落日时期视为最快乐的时期。他不但不会竭力延迟老年的到来,反而会积极地盼望它来临,并使这段时光成为他生活中最美好,最快乐的一段。

我认为智慧是在于明确地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例如,我们不是神——以及一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换言之,智慧包括:对生活的智慧和常识。

毕竟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因此我们的哲学应该是关于这个世界而不是关于天堂的。

当母亲阻止小孩子吮手指头时,这个小孩就开始领略人生悲哀的滋味了。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我的话》这样大家都好。

彻悟与痛苦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吾国吾民》稀罕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林语堂《吾国吾民》

倘无幽默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林语堂《一夕话》倘无女子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林语堂《金圣叹之生理学》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快乐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笔和锥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与古人面谈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警醒迟钝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可怜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最美的时候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热情加智勇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死了三次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旷达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刻板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想做另一个人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老年之美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旅行家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和土壤相亲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温饱黑甜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过客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美人鱼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写女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上一篇:服装行业策划书范文下一篇:发展要抓住机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