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翻译大家

2022-07-26

第一篇:英语诗歌翻译大家

感恩节英语诗歌带翻译

be thankful that you don’t already have everything you desire, if you did, what would there be to look forward to? 感谢你没有渴求到的一切东西,

如果得到了你就不会再有期待。

be thankful when you don’t know something, for it gives you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感谢你对一些事情的迷惑不解,

因为你可以有学习的机会。

be thankful for the difficult times, during those times you grow. 感谢那些困难的日子,

因为你学会了成长。

be thankful for your limitations, because they give you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 感谢自己的能力所限,

因为这样才有机会提高。 be thankful for each new challenge, because it will build your strength and character. 感谢每一次新的挑战,

因为它会塑造你的个性和力量。 be thankful for your mistakes, they will teach you valuable lessons. 感谢你所犯的每一次错误,

因为你可以得到宝贵的教训。

be thankful when you’re tired and weary,

because it means you’ve made a difference.

感谢自己的疲倦不堪,

因为这意味着你已经有了改变。

be thankful for your past relationships, someone better suited to you is waiting out there. 感谢你逝去的恋情,

因为更合适的人正在某处等你。

it’s easy to be thankful for the good things. a life of rich fulfillment comes to those who are also thankful for the setbacks. 对美好的事物感恩很容易; 精彩的人生属于那些对挫折也心存感激的人。 gratitude can turn a negative into a positive. find a way to be thankful for your troubles, and they can become your blessings. 感激之心能将消极变得积极。

学会对自己的烦恼心存感激, 它们就会变成你的赐福!

第二篇: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

前言

南宋四大家有诗歌史上的四大家和画史上的四大家。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 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

诗歌史上的四大家。尤袤的诗歌写得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辞的典故之句,《青山寺》可称为他现存诗歌中的代表作。杨万里有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绝句》等诗,抚今追昔,即景抒怀,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相当高。范成大的诗歌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陆游的诗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画史上的四大家。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陆游及其诗歌《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游山西村》进行的赏析和拓展。了解陆游高亢的爱国热情,了解陆游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了解陆游家乡纯朴的自然生活„„

目录

第一部分

陆游的轶事典故

一、

二、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 “生儿多以陆为名”

三、 陆游的一字师

四、 陆游家训

第二部分

陆游的四首古诗 第一篇 《示儿》

------炽热的爱国心

第二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习之关键- 第三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原文

(二)注释

(三)诗文意思

(四)作者简介

(五)创作背景

(六)个性化解读

(七)文本连接

(一)原文

(二)注释

(三)诗文意思

(四)作者简介

(五)创作背景

(六)个性化解读

(七)文本链接

(一)原文

(二)注释

(三)诗文意思

(四)作者简介

(五)创作背景

(六)个性化解读

(七)文本链接------忧愤和急切 第四篇

(一)原文

(二)注释

(三)诗文意思

(四)作者简介

(五)创作背景

(六)个性化解读------世风衰颓中古朴的民风

(七)文本链接 第三部分 相关景点

(一)陆游祠

(二)云门草堂

第四部分 后人对陆游的评价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陆游的轶事典故

一、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 《游山西村》

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在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琬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琬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琬,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二、

“生儿多以陆为名”

在历史人物中,既有爱国的思想,又有爱国的行动;既忠诚于国家,有忠诚于人民;既爱国,又不盲目忠君,这样的人是不多的。陆游却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了。正因为这样,这位诗人才深受南宋百姓的热爱,致使有的人家“生儿多以陆为名”;也正因为这样,梁启超 3

才推许陆游是“亘古男儿一放翁”。

三、 陆游的一字师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称赞。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

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

陆游回到住所,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有声有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四、

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万金家书》

译文:小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把他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强约束和管教,规定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 4

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里,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值得忧烦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方面。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应该谨慎地对待,以免留下遗憾。

教育意义:今后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如果教育不好,他们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更大。由此可见,陆游非常重视德育,重视个人的品行与修养,相信陆游也会是这样教导他的子女的。

第二部分

陆游的四首古诗 第一篇

《示儿》

(一)原文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注释

1、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2、元:通假字,同“原”,意为:原来。

3、但:只是。

4、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中国。九州同:全国统一。

5、王师:国家的军队。

6、北定:向北方平定。

7、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8、无:通假字,同“勿”,意为:不要。

9、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

(三)诗文意思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 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 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四)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六)个性化解读-------炽热的爱国心

“死去元知万事空”: 诗篇从死说起,因为这是绝笔诗,是一篇遗嘱。“万事空”指死后万事都搁得下,什么事也不知道了。“元知”二字更强调了自己旷达的心境,没有什么牵挂。诗人首句并未写对死亡的恐惧与害怕,而是怀着一种正确的心态看待死亡,表现了诗人的豁达。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字一转,突出了遗憾的事情:“不见九州同”。“九州同”是诗人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悲”字极其精炼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沉痛、遗憾、悲愤的事情,暗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的讥讽、不满、愤怒,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感情为之一振,明明是虚拟的情况,诗人却坚信一定能实现。诗人用肯定的陈述句式来表达,表现了诗人的期望和信心。

“家祭无忘告乃翁”: 结尾一句,诗人充满胜利喜悦的心情,生死同欢,含笑九泉,诗人的爱国深情,也随之充分表达出来了。

(七)文本链接

1、与《示儿》相类似的诗句

林景熙 (宋末元初)的《书陆放翁诗卷后》最后两句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示儿》这首诗,自然工巧,情真词切,明白晓畅,包含着爱国主义精神。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颂,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南宋灭亡后,宋末元初的爱国诗人林景熙在《题放翁卷后》中沉痛的感叹:“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这种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两句本于陆游的《示儿》,是对陆游的沉痛追悼。

2、 讽刺南宋黑暗现实的诗文 林升(南宋)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它深刻的描写了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现状。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与《示儿》中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遗憾、悲愤,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有异曲同工之妙

3、共同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文 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诗人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诗人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此诗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示儿》诗人强烈的民族愿望相互照应,陆游不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②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中原地区已沦陷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但诗人并未放弃收复中原的愿望,这种愿望直到诗人即将死去也并未停止,《示儿》正是诗人心绪的体现。

第二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原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注释

1、示:教导。

2、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3、遗:保留。

4、浅:肤浅,浅薄。

5、绝知:彻底弄清楚。

6、躬行:亲自实践。

(三)诗文意思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肯下功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

(四)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五)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

(六)个性化解读-------学习之关键

“古人学问无遗力”: 诗人用“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

“少壮工夫老始成”:诗人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要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纸上得来终觉浅”: 诗人认为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那么如何才能把所学的知 9

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真正获得知识呢?请看下句。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人认为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七)文本链接

1、关于知与行的见解

①孔子在知行关系上的观点——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既体现了言行统一,学以致用,又强调了“行”是检验认识的标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把读书和实践两方面结合紧密,强调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这种思想与孔子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司马光-----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治学所宝贵的在于付之实行,而不在于仅知道道理。此句反映正统的懦家思想。这里所说的“不贵于知之”,并不是说“知”不如“行”重要,贵行而贱知,而是说“知”与“行”相比,应该更注意培养“行”(实践)的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付诸实践,如果学习了许多知识却一点不会运用,那么这种“知”再多也不值得珍贵。这种观点与孔子学以致用、陆游读书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一致的。

2、关于读书的见解 ①陆游的《读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诗人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归老隐居的志向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诗人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由此可见,诗人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诗人一生热爱读书,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热爱书籍,用自己的真知灼见谆谆教导子女,《冬夜读书示子聿》正是这些思想情感的体现。

②陆九渊的《读书》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诗人认为读书不要性急,火急火燎地死抠住一处不放,僵在那里,越急于弄懂,可能越不容易弄懂。读书要平平缓缓地细心涵泳,读不懂的地方,不妨暂时先放过去,等到上下文都读过之后,或是日后重新阅读时,慢慢地就会领悟了。此诗教给我们怎么去读,怎样去理解一本书。不骄不躁,不钻牛角尖,细心品味,多次阅读,这样就可以达到读书的一种境界了。

3、珍惜时光

①陶渊明的《杂诗·其一》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诗人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珍惜时光,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两诗歌都警示人们要珍惜时光。

②唐 无名氏《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珍惜时光,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两诗歌都警示人们要珍惜时光。

③汉乐府《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的时候感到莫大的后悔。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珍惜时光,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两诗歌都警示人们要珍惜时光。

第三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3、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4、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5、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6、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去认同南宋朝廷统治的人民。

7、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8、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9、 南望:远眺南方。

(三)诗文意思

万里黄河,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入大海,高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到青天。

这大好河山已沦陷在金国统治者手里,老百姓生活在金兵的残酷统治下眼泪也哭干了! 他们天天遥望南方,希望南宋军队去收复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四)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 。

(六)个性化解读------忧愤和急切

“三万里河东入海”:诗人用数字“三万里”夸张形容黄河的长,用“入”字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

“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人用“五千仞”极力描写华山的高,用“摩”字写它矗入云天的雄伟。前两句:长河奔流,山岳触天,祖国山河是这样雄伟壮丽,是这样英姿挺拔,怎不唤起人们对它的热爱之情呢?怎不激发起人们强烈的自豪之感呢?可是,如今四海并非一家,沦陷区人民挣扎在敌人的铁蹄之下。这是多么的令人悲愤的事情!这种热爱与悲愤的感情,如大波大浪,在诗人的诗文里奔泻出来。

“遗民泪尽胡尘里”: 侵略者趾高气扬,肆意践踏北国大地,蹂躏中原人民,他们兵马扬起的尘土搅得天昏地暗,惨淡无光。中原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生活,真是度日如年啊。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人民多么渴望宋王朝的军队立即去恢复失地,解救他们出苦海,多么渴望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啊。可是熬过一天又一天,望了一年又一年,泪流干了,眼望穿了,苦日子越来越难熬,“王师”连个影子也没有。一个“尽”字,说明沦陷区的人民所受的苦是多么深。一个“望”字,说明他们求解放的心是多么急。在这里除非常生动的刻画出沦陷区人民“南望王师”的形象与心境之外,诗人也借此十分强烈的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

(七)文本链接

1、讽刺南宋黑暗现实的诗文

林升(南宋)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它深刻的描写了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现状。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南宋朝廷的悲愤之情。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抒写了中原地区人民的悲苦生活,也同样的表达了作者对中原人民的怜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予反抗的愤怒和极大的不满。

2、共同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的诗文 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权的主和误国,错失良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诗人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诗人哪种壮志难酬的悲愤跃然纸上,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操。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除非常生动的刻画出沦陷区人民“南望王师”的形象与心境之外,诗人也十分强烈的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

3、 共同表现拳拳爱国心的诗文 ①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该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诗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除非常生动的刻画出沦陷区人民“南望王师”的形象与心境之外,诗人也十分强烈的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的拳拳爱国心。

②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诗人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诗人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此诗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人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相一致,陆游不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第四篇《游山西村》

(一)原文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注释

1、腊酒:腊月里酿的酒。

2、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富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绿柳繁茂阴浓,鲜花鲜艳明丽。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剩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随时。

(三)诗文意思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美酒浑浊不澄,丰收之年用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座座山绕一道道水,一道道水环一座座山,重重叠叠,回环曲折,正当怀疑是否会无路可行之时,倏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即将临近,布衣衫,普通帽,简朴的古风依存。

从今后,若有机会的话,那么我将拄着拐杖,不定时地会在夜晚敲响农家朋友的柴门。

(四)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六)个性化解读-----世风衰颓中古朴的民风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诗人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次联诗人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此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是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游记的诗,未必也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七)文本链接

1、同属游记类诗文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那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陆游的《游山西村》有何异同呢?不同的是前者是诗人在村民家做客,较为具体的描写了所见所闻:后者是诗人的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两诗的相同点是都写了游中可见,都用抒情作结。

2、 都以美好意境结尾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游山西村》这一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 18

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第三部分 相关景点

(一)陆游祠

陆游祠毗邻罨画池(成都崇州市),为纪念曾任蜀州通判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

(二)云门草堂

云门草堂是陆游早年故居,在云门广福庵。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赐“寿圣院”额,为云门寺三在副寺之一。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曾二度重建。现因年久失修,佛殿塌圯,仅剩断墙残壁和几间旧屋。陆游之父陆宰曾隐居云门,陆游青少年时读书处就在“云门草堂”,他32岁时赴任福建做主簿时曾作《留题云门草堂》诗作别。“云门草堂”遗址一旦开发,恢复旧观,其意义不在成都“杜甫草堂”之下。

第四部分 后人对陆游的评价

(一)叶燮说:“陆游集佳处固多,而率意无味者更倍”(《原诗》)。

(二)朱彝尊说:“陆务观《剑南集》句法稠叠,读之终卷,令人生憎”(《书剑南集后》)。又说:“陆务观吾见其太缛”(《橡村诗序》)。

(三)贺裳则说他:“大抵才具无多,意境不远,唯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载酒园诗话》)。

(四)清人潘德舆说他“七律之佳在句佳”。

(五)梁启超“亘古男儿一放翁”。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1]张乃良.钱钟书评价陆游论析.西安教育学院学报[J].2002年6月 [2]中国陆游研究会.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M].2006年11月 [3]张亚新.人格的独立:从屈原到陆游.济南出版社[M].2008年4月 [4]朱东润.陆游传.人民文学出版社[M].2008年4月

[5]江吟.莫小不.历代行草精选—宋 陆游。江西人民出版社[M].2006年8月

第三篇:英国文学诗歌翻译

歌谣

[英]约翰·邓恩

去吧,去抓一颗流星,

去让曼德草的根长成一个婴儿, 告诉我,哪里可以找回过去的年华, 谁能劈开魔鬼的脚趾,

教教我,去听美人鱼的歌声, 去避开妒忌者的诽谤, 找到那

可以让老实人提高地位 的风。

如果你渴望看到奇特的景色, 看到别人没有见过的东西,

那么你不妨骑马出游,一万个日夜, 直到双鬓染霜,

当你归来之时,你会对我讲起 你见到的所有奇观, 然后发誓

美丽而忠贞的女子 这世上没有。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这样的女子,请告诉我, 那样的旅程一定很美好;

可惜不会有那样的旅程,我也不会离开这里, 也许我的隔壁就住着一个这样的女子, 也许你遇到她的时候,她美丽而且忠贞, 一直到你离家给她写信为止,她都是如此, 但是她

不等我归家,准已哄骗了 二三个男人。

创作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根据沃尔顿(Izaak Walton)所著《多恩传记》(Bibliography of Donne),本诗是多恩在离开英国前往法国之前为妻子所写的。当时,诗人身体健康欠佳,而妻子又有身孕,按常理不宜远游,但是心仪宦途的多恩却决意追随其恩主德卢瑞爵士远赴欧洲。这样,他似乎语感到这次别离或许就是夫妻之间的永诀,因此,整首诗歌就蒙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告别辞:莫悲伤

覃学岚 译

君子安详辞世的时候,

会对自己的灵魂轻轻地道一声:走, 有些悲伤的朋友会说: “断气了,”而有些则会说“还没有。”

就让我们默哀吧,肃穆,

没有泪眼汪汪,没有嚎啕大哭; 把我们的爱情告诉俗人

无异于对我们的欢愉进行亵渎。

地震会带来恐惧与灾祸;

人们把地震的后果和意义琢磨; 可天体的震动是无害的,

尽管它们的威力比地震大得多。

月下情人之爱了无意趣, (它的灵魂是快感)不允许 缺席,因为缺席就会令

爱的构件四分五裂纷纷散去。

而你我千锤百炼的爱情, 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 心有灵犀,无疑又无忧, 就是不看不吻不摸也能体验。

你我的灵魂已融为一体,

纵然我须离去,也不必忍受别离, 别离只不过是一种延伸

就像将金子锻成飘逸绵绵的金丝。

即便我俩的灵魂不是一体,

也会像圆规的两脚那样若即若离; 你的灵魂,那只固定的脚,

看似不动,实则会随另一只而移。

尽管它稳坐中央镇守,

但是倘使另一只真要去远游, 也会斜着身凝神倾听,

待君归来时,才又直身相候。

你对我正是这般,我定要

倾身围着你转,就像另外那只脚, 你的坚定成就了我的圆满 使我抵达终点时又重回起点报到。

第四篇:杜甫诗歌赏析及翻译

杜甫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萧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处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背景:

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刘少府即刘单,当时任奉先县尉,少府是唐时对县尉的尊称,山水障即画着山水的屏障。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翻译: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赏析:

这首七古长篇,分三个段落。

起结各四句自成两段,中间二十八句为一大段。而此大段中,又按

六、

八、

六、八句数分四层加以叙写。一起四句,写刘单画毕《赤县图》后,又画山水屏障,扣题入笔。前二句用突兀之笔,以“不合”、“怪底”渲染刘单山水屏障作势奇异,真幻难辨。南宋杨万里评论说:“诗有惊人句,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是也。”(《仇注杜诗》引)。接下来二句以平叙交代原因,而其中“沧洲趣”三字又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大段前六句,作者以同时代的画家祁岳、郑虔和隋代的杨契丹衬托刘单画技。

接下来“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没有立即实写画中情景,而是结合观感,展开想象,盛赞刘单山水神奇不凡。在写法上,整个八句都是虚写而非实录。其中客观自然的联想和奇幻景物的假设错杂而下,时而潇湘、天姥、蒲城,时而玄圃、鬼神、真宰。玄圃、潇湘,都取远景,述刘单山水迹侔仙界;风雨、蒲城,都取近景,赞刘单山水巧夺化工。而此层之首,又以“得非”、“无乃”喝起;其间又云:“悄然坐我天姥下”,天姥是杜甫旧游之地,在这里与第一段所说“沧洲趣”相照应;“真宰上诉天应泣”,是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形容笔墨之饱满酣畅。王右仲评说:“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仇注杜诗》引)清方薰山《山静居画论》则云:“杜老云‘元气淋漓障犹湿’,是即气韵生动。”这一层想象丰富大胆,用笔错综奇幻,章法顿挫跌宕。自“野亭”以下六句又是一层,由虚返实,摹写山水障中景物,亭花、岸岛,属山;渔舟、沧溟,属水,山水相映成趣。中间“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两句,用娥皇、女英二妃泣舜,湘竹皆斑的典故,实写中有虚景,笔意总欲不凡。

自“刘侯”以下八句,在具体描写画中情景之后,再赞刘单技艺超卓,与本段第一层相呼应。写画至此已可作结,但作者并未止笔,而是宕开一笔,再度由实返虚,“若耶溪”以下四句,是全诗的最后一段,作者在写足题面后进一步生发,表达自己由刘单山水屏障而产生的隐遁江湖之志。这样写,即使全诗意余言外,又回应了前面的“沧洲趣”,首尾完整。

而在章法,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论这首诗说“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浪阔,逸宕则神韵远”。全诗或虚或实,波澜层出,生动传神,笔力饱满,脉络分明,实为我国古代题画诗中的珍品。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后世评价:

1,从题画诗这一体来看,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尽管在杜甫之前偶有题画之作,但题画诗成为一体,成就高而影响远,则确实始于杜甫。在文人画兴盛、因而题画诗也随之兴盛的宋代,诗论家就给杜甫的题画诗以崇高的评价,认为“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许彦周诗话》)。

2,王右仲评这首《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仇注杜诗》引)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第五篇:妾薄命诗歌翻译及赏析

《妾薄命·汉帝重阿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前言】

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依题立义”,通过叙述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之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

【注释】

⑴妾薄命: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二列于《杂曲歌辞》。

⑵宠:一作“重”。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名。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数岁时,他的姑母长公主问他:“儿欲得妇否?”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娇问:“阿娇好否?”刘彻笑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刘彻即位后,阿娇做了皇后,也曾宠极一时。

⑶“咳唾”二句:谓得势者一切皆贵也。赵壹《刺世疾邪赋》:“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⑷“妒深”句:《汉书·陈皇后传》:“初武帝得立为太子,长主有力。取主女为妃。及帝即位,立为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上愈怒。后又挟妇人媚道,颇觉。元光五年,上遂穷治之。……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⑸“长门”二句:谓阿娇失宠之深。

⑹“雨落”二句:言事不可挽回也。难再:一作“重难”。

⑺断根草:王琦注云:“陶弘景《仙方注》云: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琦按,此说似乎新颖,而揆之取义,断肠不若断根之当也。”

【翻译】

汉武帝宠爱阿娇时,曾要将她贮之黄金屋。她位高势崇,就是吐一口睡沫,也会随风化为珠玉。但是宠极爱衰,由于她性情嫉护,被汉武帝所疏远。长门宫虽然只有一步之遥,皇帝却不肯回车一顾。雨落在地,不能再回至天上;水倒在地,难以再收回杯中。君王与阿娇之间的情意,如同流水各自东西。昔日阿娇如芙蓉花一样娇美,如今却成了断根草一样可怜。以色事人的妇女,能够得宠到几时呢。

【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属乐府杂曲歌辞。李白的这首《妾薄命》通过对汉武帝皇后陈阿娇逃脱不了色衰而爱驰的悲惨终局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悯,悲悯当中又有一种启示。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基本为一个层次。诗的前四句,先写阿娇的受宠,而从“金屋藏娇”写起,欲抑先扬,以反衬失宠后的冷落。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数岁时,他的姑母长公主问他:“儿欲得妇否?”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娇问:“阿娇好否?”刘彻笑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刘彻即位后,阿娇做了皇后,也曾宠极一时。诗中用“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两句夸张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阿娇受宠时的气焰之盛,真是炙手可热,不可一世。但是,好景不长。

从“宠极爱还歇”以下四句,笔锋一转,描写阿娇的失宠,俯仰之间,笔底翻出波澜。娇妒的陈皇后,为了“夺宠”,曾做了种种努力,她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李白《白头吟》);又曾用女巫楚服的法术,“令上意回”。前者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后者反因此得罪,后来成了“废皇后”,幽居于长门宫内,虽与皇帝相隔一步之远,但咫尺天涯,宫车不肯暂回。

“雨落不上天”以下四句,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与《白头吟》所谓“东流不作西归水”、“覆水再收岂满杯”词旨相同。最后四句交代其中原因。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发人深省的诗句,是一篇之警策,它对以色取人者进行了讽刺,同时对“以色事人”而暂时得宠者,也是一个警告。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比兴的作用,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由此可知靠美色取悦与皇上不能得到多少好处。爱是应该有距离的,不能距离为零,否则物极必反。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气韵天成,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相比,比中见义。全诗半是比拟,从比中得出结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显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处,读之让人惊心动魄。

上一篇:渔业水产养殖方案下一篇:英语励志名言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