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林语堂的翻译观

2022-09-02

第一篇:小议林语堂的翻译观

_浮生六记_林语堂译本翻译艺术赏析

外语教学研究

248

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3月上 总第132期

林语堂先生是蜚声海外的著名学者、作家和翻译家,他创

造性地继承了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并从语言学、美学、心理学 的角度做了开拓性的学术突破。他翻译介绍了大量中国古典文 学作品,而 《浮生六记》是其最见功力的代表作。以下对其译 本中的翻译艺术进行赏析。

一、精当的用词

中国文人写诗作文讲究用字。有诗云: “吟安一个字,捻

断数茎须。 ”巧用一字,能使满篇生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字而使全诗变 得灵动,意境全出,令人叫绝。为了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语意和 韵味,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过程中苦心锤词炼句,以期传达原

文的精髓。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欣赏林语堂先生精当的用词

艺术。

原文:刺绣之暇,渐通吟咏。

译文:Between her needle work,she gradually learnt

to write poetry.

“Between”虽是英语中最常见的词,用在此处却浅显得体,

平淡质朴中传神传美。因为父亲过世早,芸不得不靠刺绣养家 糊口。空闲时间对她来说自然来之不易。 “Between”一词在这 里充分显示了芸活计的繁重,她用来认字写诗的时间是挤出来 的,这与“暇”在原文中的隐含意义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

译文:At this time the guests in the house all wore

bright dresses, but Yun alone was clad in a dress of

quiet colour, and had on a new pair of shoes.

“Quiet” 一字, 字如其意, 本来毫不起眼, 但与 “colour” 搭配, 却显得贴切传神,不仅表达出衣服颜色的素淡,而且暗示出主 人公性格温柔内敛。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数量词有时不 需要在译文中确切地反映出来。译本在涉及到一些数量词的翻 译时采用了灵活的处理方法。

原文:素云双目闪闪,听良久。

译文: Suyün just stared at us, listening for a long

time.

原文:芸两颊发赤。

译文:Yün blushed all over.

以上译文完全舍弃了与原文数量词在形式上的对应,而采

用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法。对“双目”的翻译,译文中省略了原 文的数量词。对“两颊”的处理则夸大成满脸。为了符合英语 习惯,译者淡化了数量概念。试想如果照搬源语的概念,则效 果未必理想。

二、适当略译与积极补偿

要把原文所有的信息尤其是和文化相关的信息全部完美地

翻译出来是不可能的,一些信息的丢失不可避免。对于一些不

很重要,译语读者很难理解,省略掉对全文的理解也不会造成

多大影响的信息,适当略译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一些重要

的信息,采取一些办法进行补偿也是必要的。下面是适当略译

的例子:

原文:先生知其情,即致书吾父。

译文:My teacher noticed this, and sent word to my

father.

中国旧时的私塾和西方的学校有很大不同。私塾由一位渊

博的先生来主持。先生教孩子读写和规范的言行,还会教些中

国历史和 《四书》 、 《五经》这样的典籍,教给孩子如何做一个 正直的人及如何写八股文以准备金榜题名。私塾先生的文化内

涵难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译者只好用意思相近的“teacher”和

“tutor”来简单处理。

对于一些信息,同样难以传译却相当重要,译者对这样的

信息就采取了积极补偿的策略。下面就是一例:

原文:时有苕溪戚柳堤,名遵,善写人物,倩绘一像,一

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姻缘簿。

译文:So we asked a Mr. Ch’i Liut’i of T’iaoch’

i who specialized in portraiture, to make a painting of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which he did. It was a

picture of the Old Man holding, in one hand, a red silk

thread [ 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 and, in the other, a walking-stick with

the Book of Matrimony suspended from it.

月老的典型形象就如原文中描绘的: “一手挽红丝,一手

携杖悬姻缘簿,童颜鹤发” 。他就用手中的红丝线把一对夫妻系 在一起,所以中国有句古语叫“千里姻缘一线牵。 ”这红线及月 老的形象对于说明沈复夫妇情深意笃以及他们对这夫妻缘份的

珍惜及感恩之情至关重要,为了把这些信息有效地传达译语读

者,译者在“red silk thread”后加上了[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这种文内加注的补偿办法有助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但

也使他们的阅读变得不甚流畅,所以译者还采用了在页底加注

的办法。对 《浮生六记》的翻译,译者更注重传达文本的内

容。Reiss 认为“许多种注重内容的文本都很乐意使用注脚。 ”

(Reiss,2002:76)页底加注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有疑惑,

想了解更多的读者可以看注释;不需要或不想看注释的读者可

以顺畅地读下去。

三、特定文化词汇的翻译

《浮生六记》描写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涉及的领域极广,其

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词汇。这些文化词汇一般包含有重要的文

化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对全面地了解源语文化十分重要。在翻

译中,林语堂先生对这些文化词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做了恰

当的处理。

1.人名的翻译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反映出他的理想抱负、性格气质。中

国的文人常常在名字之外还有“字” 、 “号”来表明自己的志趣。 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 “字” 、 “号”常有丰富的含义,下面赏析 林语堂在译本中对“字” 、 “号”的翻译艺术。

原文: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

译文:This is very strange, So Li Po is your bosom

friend, Po Chüyi is your first tutor.

原文:初不料陈淑珍乃李青莲知己。

译文:I didn’t know that you are a bosom friend

of Li Po!

李白字“太白” , 白居易字“乐天” , “青莲”来自李白的号“青 莲居士” 。为了减轻译语读者的阅读负担, 译者没有把这些“字” 、 “号”译出,而是译成他们比较熟悉的名字。如果为了保持原文

的文化韵味而把这些“字” 、 “号”全译出,读者可能会不胜其繁, 弃书而去的。

2.地名的翻译

原文:兄宜仍往扬州。

译文:You’d better stay away at Yangchow for some

time.

原文:神游其中,如登蓬岛。

译文:One could imagine oneself transported to some

fairy region.

中国的许多地名与文学、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有关。地名

中常包含重要的文化信息。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也是中国

古代文人向往的地方,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然 而这些信息如加在译文中会显得罗嗦,所以译者采用了直译的

办法。 “蓬岛”就是 “蓬莱仙岛” ,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译者 用了意译的办法,让读者轻松领会文中这一暗喻的意思,做到

了精当传神。

3.称谓方式的翻译

我国的称谓方式是很繁杂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尊称、

泛称和谦称。在 《浮生六记》中大量使用了尊称与谦称,在译

语中很难找到对等语,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称谓方式来翻译,

就会丢失许多的文化信息。

原文:余曰: “卿既知诗,亦当知赋之弃取?”

芸曰: “ 《楚辞》为赋之祖,妾学浅费解。 ”

译文 : “Now that you know poetry.”I said, “I should

like also to know your taste for fu poems.”

“The Ch’u Tz’u is, of course, the fountain head

of fu poetry, but I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卿”是 “你”的尊称,常用于国君对臣子,丈夫对妻子。

“妾”是 “我”的谦称, 用于妻子对丈夫, 表示谦恭。 “卿”和 “妾” 翻译成“I”和“you” ,恭敬和谦让的意味都丢失了。

要想把原文中的称谓方式的含义完全传达出来,加上一些

解释是必要的。但这些称谓方式五花八门,繁多的解释必定译

文显得罗嗦而使读者失掉阅读乐趣。为了译文简洁流畅,译者

对称谓方式的翻译做了一些舍弃,采用了简化的策略。

4.度量衡的翻译

度量衡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金钱、重量、

长度等等。中国清代的度量衡和西方的截然不同,翻译起来也

很困难。

原文:屋西数武。

译文:A few paces to the west of the cottage

原文:他年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

译文:Some day we must build a cottage here. We’

ll buy ten mow of ground around the cottage.

“武”这一长度单位现代人已不常用,一武等于三尺,也就

是一米。 “数武”和“A few paces”还是很相近的。 “亩”是中 国人现在仍常用的面积单位,为了让西方读者了解这一用法,译

者在多处采用了音译。而“武”因为现在已不常用,译者就舍弃

了其文化信息,意译成“A few paces” ,做到了取舍有道。

四、结语

本文对 《浮生六记》的林语堂译本的翻译艺术进行了赏析。

林语堂先生的译本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表达简洁晓畅。

他的翻译和他提出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原则是相符合的。 译者对原文的深刻把握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他的译本透

出了迷人的魅力,使广大读者知道了沈复,了解了中国文化及中

国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沈复.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林语堂,

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刘丽娜)

第二篇:林语堂的经典语录

导语: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适宜。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林语堂的经典语录,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林语堂的经典语录

1.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生活的艺术》

2.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未来没有来临之前,怎么知道现在所谓的困境,不是一件好事呢。人要向前看,向前看。尤其是感情,根本是无须去纠结其中的对错,因为是没有对错的。

3.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人生不过如此》

4.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需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苏东坡传》

5.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芳香。

6.爸爸常常告诉我,他曾亲眼看见多少贫穷之家兴起来,多少富贵之家衰下去,他告诉我说,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人应当享受财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了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京华烟云》

7.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8.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幽默。——《幽默大师》

9.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京华烟云》

10.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要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

11.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12.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苏东坡传》

13.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生活的艺术》

14.悠闲的生活始终需要一个怡静的内心,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胸怀。

15.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生活的艺术》

16.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17.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人生不过如此》

18.做人也是如此:总是看别人眼色行事会沦为庸俗,为了彰显个性而特立独行也好不到哪去。

19.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林语堂的经典语录

1、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林语堂

2、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林语堂

3、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

4、人生的大骗子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名、利、权。——林语堂

5、赏玩一样东西中,最紧要的是心境。——林语堂

6、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林语堂

7、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者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林语堂

8、文明可以改变爱情的方式,却永远不能扼杀爱情。——林语堂

9、读书不可以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林语堂

10、读书是至乐的事。——林语堂

11、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林语堂

12、因为有这种种假文学,所以我近来不看人的文章,只看人的行径。这样把道德与文章混为一谈,似乎不合理,但是此中有个分别。创作的文学之高下为标准,但是理论的文学,却要看其人能不能言顾其行。我很看不起阮大铖之为人,但是仍可以喜欢他的《燕子笺》。这等于说比如我的厨子与人通奸,而他做的点心仍然可能很好吃。——林语堂

13、享受悠闲的生活决不需要金钱。有钱的阶级不会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林语堂

14、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15、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林语堂

第三篇:关于林语堂的名言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xx年和19xx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1.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2.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3.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4.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5.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6.金钱能使卑下的人身败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胆壮心雄。

7.爸爸常常告诉我,他曾亲眼看见多少贫穷之家兴起来,多少富贵之家衰下去,他告诉我说,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人应当享受财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了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

8.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9.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10.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11.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12.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未来没有来临之前,怎么知道现在所谓的困境,不是一件好事呢。人要向前看,向前看。尤其是感情,根本是无须去纠结其中的对错,因为是没有对错的。

13.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14.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

15.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第四篇: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30年代,林语堂创作的幽默小品文,现在看来,还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提出了一个完善的幽默学说。其幽默艺术表现唯取材广泛,任意而谈,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亦庄亦谐,语言平实中有奇趣。与同时代的相似作家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其幽默具有独特性,显得弥足珍贵。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关键词 林语堂 幽默 小品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林语堂独具风格的幽默小品文,显得非常耀眼,其创作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在文学的领域,一生不懈地践行幽默之旨。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已是国内享有盛誉的“幽默大师”,可谓开一代文风。由于历史的原因,林语堂这一名字在学界被“屏蔽”,几乎销声匿迹,最多也就是在鲁迅的杂文中一反面形象出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语堂的文学价值逐渐为人所发现与重视。二十多年来,林语堂的著作大量被出版,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可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觉得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益加重要。本文着重论述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的理论、内容、特色及与同时代相近作家之间的异同。

一、林语堂的幽默观。

“幽默“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是林语堂首先开始提倡的。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文中,他明确提出“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花,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从中已能嗅出些许端倪。到了30年代,林语堂主编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幽默杂志,其中《论语》影响最大。在此期间,林语堂写了大量的具有幽默风格的小品文,并发表了《论幽默》、《方巾气之研究》等谈幽默见解的文字。

“幽默”是英文中“homour”的音译,其义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每个人对其理解都会有些差异,那么林语堂心目中“幽默”的内涵是什么呢?

首先,他认为“幽默”与讽刺、滑稽是有差别的。这几种风格,都会有笑的成分,不过“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像冷嘲那样使人在笑后而觉着辛辣。它是极适中的,使人在理智上,以后在情感上,感到会心的、甜蜜的微笑的一种东西。”很明显林语堂赞同麦烈蒂斯氏所说的幽默属于“会心的微笑”。“讽刺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我们发现,要写出幽默,必要有幽默的心境。在林语堂的眼里,幽默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更是一种人生观,并且这种幽默的人生观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这种幽默不是低层次的滑稽、逗乐,而是要以一种超脱、闲适得态度观照人生,享受人生的乐趣,使生活艺术化。”①林语堂发现,在中国的传统道家中,已有幽默的因子,中国道家文学因其是“真有性灵的文学”且”归返自然”,属于幽默派。林语堂感叹道:“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果真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郁闷到如何。”他以为儒家的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都是经世文学,它们算不得幽默文学。”为什么?因为它们缺少一种超脱、闲适的态度,下笔为文已遮蔽了人生的乐趣,“二千年间,人人议论合予圣道、执笔之士,只在孔庙中翻筋斗,理学场中检牛毛„„”,根本就没有游逸之感,而幽默就无从谈起。最后,幽默之为幽默,须庄谐相间,庄由谐出,谐因庄生,没有庄之底色只是搞笑。幽默要“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常於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因为本质对人生持严肃的态度,因为还坚持正义,坚持真理,爱祖国,爱人民,所以林语堂的幽默还是具有高远的格调,,最起码,幽默之于林语堂不是如此,很多论者喜欢引用鲁迅这句话来否定林语堂,“将屠夫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②林语堂在作品中显露出来的笑真是麻木不仁,幸灾乐祸的笑吗?我觉得不是的,林语堂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还有具有深厚的感情,只是他认为文学应有超超的心态,冲淡的心境,但决没有冲淡了一切的是非、善、恶、美丑得界限,庸俗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他是不赞成的,这已是脱离了文学之旨,幽默也是为“叫国人取一种自然活泼的人生观”,以求心灵根本的健全、其实这也是与鲁迅等左翼作家改造国民性的文学追求是一致的。

二、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特色

林语堂在他创办的<人间世》的发刊词中公开宣称,“《人间世》之创刊,专为登载小品文而说„„“小品文本来也是中国文学传统中得常见的文体,多用来表现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情趣,而林语堂重新挖掘小品文,并给它灌注现代生命”③,在他的心目中,小品文不是吟花弄草之文,而是发挥己见之文。这样,小品文就与幽默联系起来,可以说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幽默的人生态度要用小品文来表现的,而好的小品文,也应该体现幽默的人生观。 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有着渐趋浓烈,完善的过程,1923年,林语堂同妻子回国,历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教授。1924年成为《雨丝》杂志的主要撰稿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后来结集为《剪拂集》出版。这时期的作品只具有幽默的雏形,幽默还不占主导,作品总体呈现“浮躁凌厉”的战斗面貌,激愤有余而冲淡自然欠缺,幽默色彩不够浓烈。1932年林语堂创办《 语》杂志,提倡幽默小品文,他也写了大量的作品,能凸显林语堂幽默风格的小品文大多写就于这一时期,《论语》时期的幽默小品文,有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政治腐败、压制民主、消极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如《论政治病》、《文字国》、《谈言论自由》;有批判封建文化、抨击现代教育制度的,如《谈理想教育》、《论读书》、《考试分数不可靠》、《教育罪言》;有表明他的政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如《有不为斋》、《言志篇》;有批评左翼文坛的“普罗文学”的,如《今文八弊》、《方巾气之研究》:有辨析比较中西文化的,如《谈螺丝钉》系列、《论中西画》、《伦敦的乞丐》;还有描绘人情世态。揶揄人性弱点的,如《冬至之晨杀人记》、《吃糍粑有感》、《我怎样买牙刷》„„

林语堂幽默的特色,我觉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材广泛,任意而谈。

林语堂小品文的题材庞杂,范围广大,既论国家政治、民风民俗,又论生活之微、心灵之奥。纵观其小品文,也确实如此,“信手拈来,政治病亦谈,西装亦谈,再启亦谈,甚至牙刷亦谈„„”林语堂也自嘲说:“颇有走入牛角尖之势„„”题材较大,紧贴国家大事,社会风潮的作品不难理解,其审美价值易于理解,而这题材微小,不拘常规的作品,是否就会流为放任而谈,轻浮乖巧而失之厚重?确实不是这样,题材虽小,却有寓意之深,意旨之远的特点。如《谈螺丝钉》系列作品,初听其名,确实让人觉得庸常琐碎,无甚价值,并且文章的开头也是以国产劣质自来水龙头的螺丝钉谈起的,但其实文章涉及了很多关于中西文化的深刻辨析,谈传统之弊,治国之道,富国之经,绝天庸俗之感,读来只觉机趣横生。理深意远,而由小谈起,也只是为激起读者一种幽默之念罢了。相似的作品还有《论西装》,《吃糍粑有感》、《我的戒烟》等。

2、娓语笔调,亲切自然。 林语堂的文体笔调追求娓娓而谈的“谈话风”,笔调轻松,意趣横生,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读其文如闻其声,叫其语如见其人。”④读他的小品文,我们觉得他好像把你作为知心朋友,用闲谈方式向你坦露内心感受,坦露真挚的情感,一点也不去掩饰。如《婚嫁与女子职业》,这是一篇演讲,开头以“兄弟”自称,大有与诸位听众拉近乎的架势,并且令人惊诧地说文学不能成为职业,女子试图以文学为生更不可能,女子最好的职业是婚嫁,其意乖逆,迥于常谈,给人以任意而怪谈之迹象,而听者早已露出“会心的微笑”,知道“幽默大师”又要讲什么可爱的言论了。在下面,说到李清照更是让人觉得有趣。他这样写到:“在中国,女诗人李清照,也是嫁了丈夫,解决了饭碗问题,才能写出好词来。使李清照卖稿为生,我想漱玉词是换不到三碗绿豆汤的„„所以赵明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功,就是养活了一位女诗人。”这笑谈似怪谈,不正经,实点出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这样易见性情的随性文字读来令人惬意。而接下来的文字中谈到的“太太姨太太”的虚度光阴,大学校长、政界要人“尸位素餐祸国殃民”的事情,则让人觉得这位林兄还真够坦诚,是把我们当朋友来看的。总之,在林语堂的作品里,以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把读者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之同悲共喜,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之感。 3.亦庄亦谐,笑中含泪。

幽默小品文,因为谐趣横生而令人发笑,而抱持“真实、宽容、同情的人生观的”林语堂不会在作品中流露尖酸、刻薄的狂妄,不会有自私的讪笑嘲谑,这笑声是和缓、温柔的,不会有失态的谩骂,“幽默是基于明理,基于道理之渗透。”《增订伊索寓言》改编自经典寓言,写太阳与风为证明谁的力气大,而捉弄行人一时解衣,一时穿衣,写小鱼不满大鱼吃小鱼的不平等而咬大鱼的肚下,结果吃不了大鱼只得作罢。在对原作看似胡乱改编的文本颠覆之中,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在谐趣之中,暗藏深沉的悲悯。还有如《让娘们干一下吧!》,开篇以绝望的语气写到”男子统治的世界,已一团糟了。此后应让女子来试一试统治世界,才有办法。”在这里,林氏明显有天真烂漫的幻想成分,而下文解释这缘由时,我们才发现他是这一怪论抒发对现实的不满,表明自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深切愿望,而这一幻想不可实现只会令人心生悲凉。

4.语言简练平实,平中见奇。 林语堂说:“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境。”又说:“幽默愈幽愈幽愈默愈妙。”这样的文字追求必然要求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林语堂称之为“语录体”的语言,其语言简练的可像文言,质朴可如白话,如《论文》、《答平凡书》、《周作人读诗法》等文。而前文所说,林语堂在文章中喜欢任意而谈,表现真我。因为语言也不可能平淡无味,读之如嚼醋。平实的语言使其情调自然显深远,使文章近于幽默本色,随性的任意而谈总会充满谐趣的,因而平实也会透露出机趣。如:“民权何自而来,非黄河之水天上来”(《又来宪法》),“其中惨淡经营之年数,亦不比’追随总理二十五年’逊色也。”(《增订伊索寓言》),又如“我想发尿糖,尿而可糖,未免太笑话。”这里引用诗句、流行语,拆解词义而谐趣中生。其实,我们在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的篇章中,看到了一个深沉近情的智者。

三 、林语堂和其他作家的幽默之比较

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品和林语堂的幽默风格的相似的作家还有不少,比如鲁迅、钱钟书、梁实秋、周作人,下面通过辨析林语堂与他们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明晰他的幽默特征及独特的文学价值。 提到林语堂,很难避开一个人,他就是鲁迅,他们曾经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后来林语堂倡导幽默,鲁迅对此基本是反对的,鲁迅说:“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⑤国家、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鲁迅持明确的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观,他的杂文似“匕首”似“投枪”,思想是深刻犀利的,而艺术手法上具有强烈的讽刺性,鲁迅要唤醒沉睡的人。林语堂受克罗齐表现论,古代“性灵派”观点的影响,不赞成这种直接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他认为文学首先要审美功能,这种审美功能通过幽默来实现,反对偏激性的攻击。鲁迅的文章里基本没有幽默,对于幽默的社会根源,鲁迅说:“人们谁高兴做文字狱中的主角呢,但倘若不杜绝,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地吐出来。”⑥在鲁迅看来,因有闷气才有幽默,而林语堂认为写幽默应是“和缓温柔”的,深远超脱的心境,有了愤与疾,就失了“幽默温厚之旨”.既然有闷气就写不出林语堂心目中的幽默文章,林语堂曾明确的表示幽默与讽刺是有区别的。这样二人不同的文学观念使他们对幽默的看法上产生了分歧。

在文学史上,除了林语堂之外,还有钱钟书、梁实秋、周作人等也是以幽默著称的散文家,它们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 在我看来,林语堂和钱钟书都像文学界的顽童。在林的小品文中,率真而为、些趣幻想的色彩时有出现,如他所写的《婚嫁与女子职业》、《让娘儿们干一下吧》等。钱钟书知识渊博,是个爱在书山里翻筋斗的顽童。他喜欢引经据典,但是典故运用得有趣,并且喜欢揶揄古人,常发令人惊诧的言论。他说唐朝某作家些写碑文喜好长篇大论,有贪图稿费之嫌,他还觉得王充的“无神论”实质上可谓“优妖精论”。

下笔为文,林语堂和周作人都爱平和冲淡的风格。林认为幽默要有“深远超脱”的情境,情调要“自然深远”。周作人以他的真诚、随意的态度形成了朴实自然的文风。用平白无华的语言去营造幽隽淡远的意态,如《吃茶》、《谈酒》、《乌篷船》等篇什,将雅淡和野趣融合,提炼而成闲适冲淡的艺术境界。

在我看来,林语堂和梁实秋都像绅士。行文中,林语堂有股温厚超脱之气,祈求“笑中带泪”、“会心的微笑”的幽默效果。梁实秋力求表现“雅幽默”:“把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泛爱意识和宽厚仁慈的理性意识,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 ⑦,从而使文学“具备了一种道德提升和灵魂净化的超越特质和高雅品格”⑧,林语堂认为幽默应亦庄亦谐,谐应有庄之底色,而使幽默不失之俏皮。梁实秋也爱引经据典,寻章摘句。文中经常穿插中外文化史上有趣的佚事、掌故、俚语。宏富的学识,使其散文都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丰厚的文化含量与气蕴,是其“雅幽默”的内在机制。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三位作家的文本中,都能嗅出林语堂认为的幽默的因子,但他们之间也有不同点。

林语堂不喜欢像他们那样引经据典。林赞成克罗齐的表现论和“性灵派”的观点,主张为文从个人感受出来,他“追求行文如流水般自然,一切都靠直觉,甚至超于直觉之上”⑨。林语堂说,幽默是一种人生观,而他们的文学人生都呈现出不同的姿彩。林语堂的一生中没有太多的坎坷。30年代已过上富裕悠闲的生活,加之西学的文化底子所形成的对中国传统的旁观者心态,显得开朗洒脱,是个人生的享乐者。作品中也表现人生,但更多的是把享受人生时的感受写出来。而梁实秋、钱钟书、周作人等人在国事飘摇之时,都过着困顿的生活,梁实秋著有《雅舍小品》,其所言“雅舍”只是半山腰下、黄土坡前的破败草房。生活之困而有幽默之雅只能借助引经据典来获得。钱钟书也是阅尽人间冷暖之人,他之于人生,“蕴含着大量的尖锐、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让人不寒而栗”⑩。他的幽默往往是在书山里 寻得。周作人虽有平和冲淡,但太过退隐、虚化,其艺术旨趣中往往带有闲寂、苦涩、忧郁的色调。

有一点,林语堂和梁实秋是针锋相对的。林语堂在哈佛大学念的是比较文学专业,其老师为白璧德,但他不赞成老师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认为太保守、太传统。他赞成的是克罗齐的表现论。而梁实秋确是白璧德的信徒,崇尚理性节制的文学观,这是其雅幽默不可或缺的因子,而林语堂心目中,高品位的幽默要有洒脱、自由、率真的心境。

总之,林语堂和这几位同时代作家都有行文的幽默风格,但幽默的达成有着不同的路径。在林语堂看来,他们的幽默与自己心目中的幽默观比起来,都有某一方面的欠缺。

四、结语。

林语堂曾作一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现代文学史上,他有独特性。他倡导、创作的幽默小品文,其精湛的幽默理论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林语堂不愧是现代文学的一朵奇葩。

注释:

① ⑧施萍:《论林语堂幽默思想批判功能》,《文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六期,34页。 ②鲁迅:《论语一年》,鲁迅读本,开明出版社,1991年版,185页。

⑤⑥鲁迅:《从讽刺到幽默》,《鲁迅读本》,开明出版社,1991年版,147页。

② 钟玉洲:《论林语堂小品文中的幽默》,《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8年9月第22卷第三期,90页。 ⑦⑧王春燕:《略论梁实秋散文“雅幽默”的美学特征与意义》,《东方论坛》,2009年第2期58页。

⑨⑩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34页。

参考文献: ①《中国现代小品经典:我的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②李勇:《本真的自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董大中《鲁迅与林语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感悟人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钱钟书作品集》,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雅舍菁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⑦《周作人散文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篇: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

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

在林语堂那里,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礼物。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着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

生活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就是艺术家——这句话看似很深奥,但是纵观我们走过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艺术家,在精心的编织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孩子、父母、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我们都是像艺术家一样的融合着所有的人和事情。人们四处寻找幸福和快乐,却没有意识到幸福和快乐一直伴随着自己,这句话对于容易满足的人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定的很高的人是怎么样都不会意识到的,面对着生活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谁能说出幸福和快乐始终就在自己身边呢?

也许真的让自己轻松一些就能简单的获得幸福和快乐,对身边人不要刻薄,对自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要对身边的生活充满信心,相信这个社会,相信这个世界。心里铭记:每一天都是一年当中最好的一天,多少文学大家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都给出了十分乐观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人这里就变的举步维艰,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通过不停的充电,不停的学习来感受生活当中的一切,将生活当作是一次艺术创造,精心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它,将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当作是生活当中最美好的一天,一年下来你会有365个美好的一天。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上一篇:湘艺六年级上册音乐下一篇:县优秀教师先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