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育发展之我见

2024-04-18

农村中学教育发展之我见(精选6篇)

篇1:农村中学教育发展之我见

小议农村中学教育发展

屏山县新安中学

牟建屏

关键词:农村

教育

教师

学生

均衡发展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作为具有7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农村的教育决定中国的未来。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认为农村教育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模式与体制方面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的初中生的入学还较正常,但农村学生入学后,由于受家长、社会的影响,流失率相当大;农村大学入学率,更是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农村教育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

在农村中学由于学科结构失衡,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之外,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相当部分的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均衡、全面地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传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来,农村中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圈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初中升学率,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一排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

二、教师方面

1、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

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是关键,也是难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趋势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质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学历方面虽然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还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能适应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目标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要求。在农村学校,每年都有老师考入其它的岗位或考入国家公务员,而且这些考出教师都是在教师的岗位上慢慢成长起来的,比较优秀的教师,在补充新招骋教师中,绝大多数教师的业务能力都很差,有的新骋教师就连课堂纪律都管不好,更不要谈上课的

质量,而一个教师的成长又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农村中学教师的业务能力总体也在下降。

2、教师的待遇不合理

例如宜宾地区,翠屏区与屏山县相比,都是中级职称、教龄也相同的一线教师,工资待遇相差就有一千多元。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也使农村工作的教师惰性越来越大,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这些都是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的滑坡不言而喻„„

三、学生方面

在思想方面,学生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少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读书有啥用,花钱又多,将来也不分配,还不如在家种地放牛,或者出去打工,早点赚钱呢。”这样的思想观念根深帝固,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教

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学生初中都没有毕业,就成了市场经济下的“牺牲品”。

在初级中学,学校的各类考核、评优、晋职、晋级、评定一个学校的好与坏都与学生的成绩有关,所以农村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高,由于农村学生居住不集中、地域广,大多数学生都住校,所以学校为了教学质量,课程安排也紧。早晨6:30(有的学校还是6:00)天蒙蒙亮,起床号就吹响了,7:00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早自习过后,再吃早点,而后才开始一天的正式课程。有些学校还把每天的7节正课,改为8节或9节,(早、晚自习除外,且有的学校早晚自习时间达4个小时之久)直到晚上9:30晚自习后才结束一天的课程。一家外国媒体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乡村学生的生活:“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虽然话语有些夸张,但也充分的折射出我国现在农村教育的体制弊端。

四、家长方面

在我的教学班在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成绩都是比较差的,并且每一科成绩都差不多,成绩在20分以下同,各位老师都在想办法。我也想了一些办法,如下:

1、在教学中,我指导他们去预习、看书,记笔记,让他们去记忆。2、从做作业的情况看还是很差,我又给他们讲作业,也要求他们去记忆。3、考试时我给他们的要求是考上30分(100分总分),考试后评解试卷是必然的。

4、在下课的时候,或活动课中与他们谈心,同娱乐,如打乒乓、打篮球、下棋等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

5、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小故事,提升他们的兴趣。

6、但是我找了他们的家庭原因后,我感到很不乐观,主要是他们的家长都没有读多少书,由于修建向家坝电站,他们都是移民,家里都赔了一笔钱(农民吗,比较容易满足),对子女的要求也不高,不好办。有的家长还讲,我的儿读书不行就算了,只有能认识几个字,能算帐就行了。所以,我们老师费尽了周折,家长哪几句简短的语言,又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唉可悲呼。

因此,要发展农村教育 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必须改变农民的思想认识,转变农村的经济现状,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稳定教师、改变教师结构、改善教师待遇,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农村学校发展、农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不照班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做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篇2:农村中学教育发展之我见

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谢垸小学 肖铭青

我是一位60后教师,上世纪80年代,以鲤鱼跃农门的方式跨入教师队伍。久居“樊笼”里,一去三十年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农业、农村、农民及他们后代的热爱,我一直扎根于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可以说三十年的辛勤耕耘,三十年的深情付出,虽无怨无悔,但深感遗憾和有愧······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有句名言:“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就没有发言权。”而长期战斗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我和我们的这一群体,对农村教育应该很有发言权了吧!

偏离了正常教育轨道的农村教育。农村不能比城市,城市也不能像农村,各具特色,各有风貌。农村的特色体现在“山青、水秀、庄稼美,猪肥、牛壮、蝶儿飞;儿童散学归来早,田间地头满塆追。”农村的孩子倘学有所成,日后则成长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学业平平者,他们中的大多数身强体壮,日后则穿上军装则保家卫国;纵然学有不成者,他们也精通农事,养猪、种田、做工匠,向城市大量的供应着优质的鲜肉、商品粮,输送着廉价的、紧缺的劳动力,既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又经营着美丽的农村家乡。是他们最懂得尊重自然,是他们最能适应自然,也是他们最懂得如何能让人与大自然去和谐共生······

试看如今的农村:猪没有人来养,牛没有人去放,田地也没有人愿意耕,难以看到每天身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的孩童们那快乐的身影,更难以看到以前那种在假日里经常倒骑在牛背上,唱着儿歌的放牛娃们那道独特而又靓丽的乡村美景······是谁无情的摒弃了憨厚、朴实的农村个性,是谁强行的改变了农村的田园风貌,又是谁在绝情的抹杀了农村的优良传统,那就是------追名逐利、大搞形式主义的中国式教育。

农村教育城市化、农村教育极端化。我们的教育决策者的初衷是好的:社会需要公平,城乡差别不能过大,农村的学生也得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条件。于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也就应运而出,并且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乡义教均衡发展的行动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各级政府的口号是“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凭心而论此举在重视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此举在我们一线教师看来,似乎是“大跃进”、“一刀切”式的文革思维和做法。因为它没有看到城乡差别的现实客观性,没有充分去认识农村与城市教育各自的个性特点。在没有进行深入一线调研,没有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没有从长计议、统筹安排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的方式去搞强行推动、仓促上马、全面开花、平衡用力的大动作,其结局势必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普九”一样,制造出众多的样板工程,留下沉重的债务负担。巨额的财政投入,达不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心目中所期盼的那种符合中国农村实际与实用的教育目标。

我是农村教师,熟悉农村教育。我认为农村教育的客观现实特点是:点多、面广、分散、薄弱、简洁、乡土气息浓郁。一切政策都要符合农村教育的乡土特点和客观事实。我们的教育决策者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要大搞齐步走。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合理的去调整农村教育的目标要求:科目不可多、难度不要大、时间不能紧,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迅速组织基层顶尖级一线教师(老、中、青三结合型的一线教师,而非上级教育专家),重新编排一套适合农村儿童特点、具有浓厚的农村特色的乡土教材,供农村学生使用。

看看我们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吧:课程设置得既多又杂。以农村小学为例来加以说明。小学五年级开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卫生、写字、读书、安全、班会课,名目繁多。上面三令五申要开齐课程,下面五申三令得开足课时。如此的设置课程,导致每所农村完小的教师人数都在15人左右(农村小学教师人数的配置是按教学班数× 2十2确定),课程都排不下时还得另外花钱请人,老师们不反感吗?如此的课程设置,小学生的书包能不重起来吗?学生的作业能少下去吗?各级领导们高喊着减负、减负,岂不是自相矛盾和自欺欺人了吗?我很纳闷,令人尊敬而又高贵的上级领导和教育专家们是咋搞的,这是懂教育的表现吗?这是尊重农村学生、尊重农村实际的表现吗?你们不也是总想更多的去了解基层的一些真实情况吗?好,那就走群众路线,不轻易打招呼,不随便扣帽子,就像国家农调队那样来些微服私访吧,只要推心置腹、只要勇于担当、只要敢于亮短,一切都会一目了然的。

时间的安排既紧又乱;以农村寄宿制小学为例:早上1节朝读课,上午4节课,午饭后学生还在老师的监督下坐班40—70分钟,下午上3节课,晚上又上2节自习。一群正处于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从周一早上上学、周五下午放假,期间住校生活、学习,中途一般是不能回家的。学生在学校里每天要上11节课(午休时加了1节),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校领导因为怕出安全事故,基层主管部门又要搞成绩排 名(2014年3月1日《中国教育报》02版,刊登一篇来自湖北省嘉鱼县农村小学教师的文章,就具有极强的应试教育代表性),于是课表上就只好少安排体育课了,午饭后的休息时间也就极力的要把学生拴在教室里,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不许说话和随便的下座位,学生们倒是显得很乖巧、听话的,校园里也鸦雀无声,好一派秩序井然。多么遵守纪律的学生,多么负责任的老师啊!少年儿童那天真活泼的自然本性,就是在这种囚笼似的环境里,被无情的扼杀在我们这些很“认真”的教师手中。是可忍,孰不可忍啦!我曾从一个叫陶栖桐的学生所丢弃的书本上,看到他抄写的一段原话:学、学、学,升学的灵药;练、练、练,我们的家常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试想这种牢笼似的学校,学生能不厌学么?这种囚犯式的管理,学生能不害怕么?这样的时间安排,学生的体质还能不下降、眼睛还能不近视么?那些只是服从领导、疲于奔命的教师们,上课的时间多、作业的批改量大、又要整天的陪着学生们转,他们中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喜欢和热爱教育事业呢?

达标验收实在令人窝火。前年的合格学校创建,去年的义教均衡发展,今年的后勤营养午餐,时不时的一阵达标验收之风袭来,教师们又得紧锣密鼓的去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能顺利过关,平日里总是不厌其烦的去教育自己学生:“要诚实做人、务实做事、不许说谎”的领导和教师们却堂而皇之、不择手段、加班加点的正赶着造假。为此老师的眼睛熬红了,学校的打印机都打坏了,这些做法对学校工作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倒是大量的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金,劳而无功、劳民伤财呀!试想我们的学校领导能有心思去谋划学校的发展、我们的教师们能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我们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能有激情去热爱教育工作么?不切实际的做法为何总是出自你们之手?而各级造假精英们为了迎合你们的检查,更是煞费苦心,捏制出来的各种迎检材料也确实甚为美观。你们咋就不想想,下级为你们准备的各种材料为什么那么的新鲜、整洁、齐全且滴水不漏?你们很聪明,咋总是把你们骗得团团转(也可以说是相互欺骗吧)?在举国上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今天,这些很低级而又不得人心的做秀之术咋仍就那么的盛行?什么时候能让它们成为千夫所指?什么时候让它们不再为今天的人们所追崇?什么时候让中华教育大地上能再现一片冰清玉洁之风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办得让学生不快乐、老师不快乐、人民群众也不觉得满意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回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虽然我们的农村缺吃少穿,读书条件极其的艰苦,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孩子们总觉得上学读书是一件很光荣和快乐的事。那时我们的的课堂学习以《语文》、《数学》、《常识》为主,也上体育、音乐、美术,仅此而已。可我们却学习着、快乐着:每天带着自制的或大人们帮忙制作的玩具当宝贝似的,上课前把玩具藏在学校旁边的庄稼地里;上课时在老师带领下认真的学习书本知识;上学、放学的来回路上则相互配合着耍弄各自的玩具,真是多么的惬意与快乐呀!放学后老师虽布置有家庭作业,但数量少、也简单:写一页字、组几个词、练习几道计算题,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就可以完成的,纵然玩忘记了,晚饭后的柴油灯下,男人们抽着旱烟拍天,女人们靠近油灯拉鞋底,我们则霸占着桌面上的油灯做作业,一会儿就写完了,做完作业就去邀约小伙伴们玩。因为玩的时间多,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才得以充分的展现,学生没有废寝忘食的学习,少有煤油灯下的挑灯苦战,更难以找到一个近视眼的农村学生。那时的我们,骨质结实身体好,不打针来少吃药,倘若有人戴眼镜,你也讥来他也笑。那时的学校不照样出优秀的学生?企业、单位不照样出研究成果了吗?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从不搞应试型的教育,他们的社会不也是文明、发达的吗?那时的我们,闲暇之余偶尔也搞到一两本的小人书,那可真是爱不释手,自己看完了还被别的小伙伴缠着拿玩具或别的小人书来换着看,那可真是苦也自在,乐也逍遥啊······

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小学教育:学习的科目繁多(上面已有列举)、难度偏大。各门课程都说重要,各个方面都得检查,并且上级要求各种资料要规范、齐全和上档次。因而老师们的任课量和迎检量就特别的大,教师人手也就显得严重的不足,于是乎上级又要增加教师人数。师范专业的教师供不应求,于是只得降低准入门槛,大量招录非师范专业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于是教育质量就不尽人意。还有些老师为了怕考试成绩排名落后,千方百计的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为了打发过多的上课时间,就给学生制造出大量的习题,供学生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为了培养拔尖人才,那就得到处搜罗更多、更难的习题给学生们加餐了。加大了难度、加大了分量、反复的磨沁了纱,少数学生的成绩确实提高了,而大批的学生则厌倦学习就显得见怪不怪了。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庞大以后,国家财政新增加的教育经费总是显得捉襟见肘,提高教师待遇成了墙上画饼,尊师重教又变成了一纸空文;

科目的设置很不科学。作为农村小学的学生,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汉语的初级知识,识汉字、写汉字、初步的知书明理;《数学》要求会加、减、乘、除的基本算理及初步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行;为了开阔视野、增加乐趣、培养审美情趣,继而配之以体育、音乐、美术,这是理所当然且十分必要的。而现行的小学教育课程中像那些后来才增加进去的《英语》课,我们认为是完全的没有必要。因为小学生本身的汉语就难 以学会,汉语拼音才刚刚入门,又搅三嚼

四、叽里呱啦的去学习与汉语拼音字母相似的《英语》课,犹如一个小孩子还没有学会走路,又要去学习赛跑,其结果是邯郸学步------忘了初衷。加之小学的英语教师也仅是胡乱拼凑,其自身的基本功都不扎实,发音也不准。小学生最不喜欢上《英语》课,小学老师教《英语》也兴趣全无,然而小学英语课又是必考课,非上不可,学生的英语作业非做不行,可怜的学生们只好鹦鹉学舌般的磨完一节又一节的英语课了,小学生能不厌倦么?待小学生上中学后又真正的去学习英语时,中学的英语老师却十分的恼火,因为他们为了矫正当初小学老师的错误读音,又必须得花费几倍于初学者的气力和时间,所以小学阶段设《英语》课完全是是徒劳的、添乱的; 又如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空洞的文字理论式说教索然无味,倒不如连环画配之以文字说明,或故事化式的宣传与说教,那样的《品德与社会》课更能让学生们真心喜爱和内心接受。回忆我们孩提时代所读过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半夜鸡叫》、《哪吒传奇》、《戴碧荣》、《刘文学的故事》等图文并茂式的书籍,它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着多少代的孩子啊!再如小学的《科学》课。小学生初入校门,应该以知识的摄取和积累为主吧,他们上不懂天文地理、下不通三教九流、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显得懵懵懂懂,根本就没有探究知识的资本和能力。然而现行的小学《科学》则要求学生以知识探究为主,把小学生当大学生对待,纯属乱弹琴,这样的教材是怎么就能通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了呢?《品德与社会》、《科学》在我们一线教师眼里,真是废话连篇、极度的不科学的呀!

农村基层教师晋职、晋级极其的不公平。2013年秋季,湖北省出台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加盟教师队伍,条件是下到农村最基层学校支教。于是那些初出茅庐而专业并不 d对口的大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农村小学,我们就成了同事。他们刚一参加工作,月薪3000余元,而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了三十多年,月薪才2500余元,农村的教师们有怨气,论起资历来,爷爷辈的老师的工资还不如孙子辈的老师的工资呢!而那些支教教师他们也觉得心有不甘,因为和他们的大学同学比,人家工作条件好,工薪待遇在他们的两倍以上呢!令人不解的是,我们麻城市教育局又根据省里的精神,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城区学校内的公办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内,凡主动申请经批准下乡去支教的教师,市财政每人每年额外补贴20000元,并在晋级和职称上优先考虑。农村的一线教师则普遍认为此举纯属荒唐和乱作为,因为这一政策严重的伤害了农村教师的尊严,更加助长了城区教师们讨价还价和不愿下乡轮岗的歪风邪气。上级领导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理念 去刺激城区教师支教的积极性,殊不知那些长期扎根山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才真正是我们基础教育的脊梁呀!你们咋就不放在心上呢?难道他们就该一辈子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辈子的甘当人梯?一辈子的就该去做默默无闻的铺路石而不被你们所重视吗?尊敬的上级领导们,醒醒吧,真正最值得惦念和嘉奖的应该是他们啊!还有2013年湖北省又出台的关于“一部分农村教师享受省骨干教师待遇”的政策,也是乱弹琴。以我们顺河为例加以说明:全镇近400人的教师队伍,经论资排辈式的桌面打分,最终仅50多人享受每人每月600元的加薪补贴。同样的工作在农村学校,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工作资历均不相上下,咋就做人的差别就那么大呢?上级领导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方权衡,仅凭头脑发热式作出决定,美其名曰重视农村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结果适得其反。湖北的洪湖、罗田等9个市县教师纷纷上访、抗议就很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好事却办成了坏事?原因很简单: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缺乏与基层教师的沟通互动、缺乏走党的群众教育路线,缺乏办大教育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眼光,一句话“坐在办公室里舞弄着文字游戏,外行得很啦!”。

农村教师的进出机制极其的不合理。同样都是在教育战线上建功立业,城区的教师下不来,农村的教师出不去,纵然有一些抱着一定目的而下来的城区教师,也只是走马观灯式的完成上级的任务,草草应付一年或几年,达不到能沉得下来、坐得下去、干得扎实、活得快乐的终极目标。国家虽然也看到基层教育阵地这个短板,也想方设法的从五湖四海、大专院校招录志愿者补充教师队伍,然而一些诸如陕西小伙子、山西大姑娘的大学生们凭着一腔热血背井离乡、离开父母、远走他乡的来到湖北麻城顺河山区从教,他们能安心工作吗?他们的父母放心得下吗?中国人特别的讲究“百善孝为先”,他们能有精力、有时间、有能力去回报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吗?这种抓壮丁、拉郎配式的人事安排是人性化的表现吗?它符合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的实际吗?从笔者的长期工作经验得知,我们倒觉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调整思路:可以降低准入门槛,面向基层定向委托培养中专、专科学历的师范专业学生补充到基层教师队伍中来,他们的专业对口,有志从教,人心思稳,又能照料父母,忠孝两全,岂不美哉、善哉!至于农村教育阵地留不留得住人才的问题也很好解决:加大对农村基层教师待遇的倾斜力度,从基础工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职称晋升、表彰奖励等诸多方面赋予比城区教师更大幅度的倾斜和支持,他们自然会从内心感受到“此间乐、不思蜀也”,从而达到安心农村教育第一线的目的。对于城区教师和新上岗教师则予以政策上的硬性规定来约束之:必须得有十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否则 工资水平、职称评聘等诸多方面总还是处于最基础的起点地位,对于那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思奉献者,要让他们的社会地位、工资水平、技术职称长期处于基点而无地自容。唯如此则进、出、用人等方面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要相信“人随王法草随春的”,只要政策的指挥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那么种得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啊!作为一名在农村教育战线打拼了三十年的教师,我们对基础教育的体会极为深刻,不可否认农村教育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忽视不得的,我们不能因为有成绩而高枕无忧,也不能因为导出问题而耿耿于怀。也正因为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爱和高度责任心,我们一线教师才会勇于直言,我们自认是很有发言权的,也对改变农村未来的教育面貌信心满满。习总书记说过: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会出现问题的,而存在的问题就要以改革的方式去加以解决。为此我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出一套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供上级领导参考,期待着能引起你们的高度重视。

1、为了呼应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缓解广大的农民孩子的读书苦、读书难的问题,并从农村生育政策发生改变的前瞻角度考虑,建议以农村的村级为单位,恢复各村级初小(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暂时考虑两个村并村办学)。每校设幼儿教育、一、二、三、四年级5个程度教学班规模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定员6名教师(教学班数×1十1的模式定员),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教师人数,也能保证让学生的上学走路时间在40分钟以内。小学生则以走读为主,中餐可以就近就便的撘餐,早去晚归,因小学生年龄小、底子薄、活泼好动,不适合低年级阶段就住校生活。

2、如果继续实行寄宿制的小学,上课时间可依照第5款设计的执行,只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太多,那就改早自习为自由活动,改晚自习为以班为单位,在老师监管下收看电视剧,其实看电视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增加学生住校的乐趣和吸引力而已。

3、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纳入乡镇中学的管理范围,可考虑将5、6、7、8、9年级五个程度学生的学制缩短一年,变小学加初级中学为四年一贯制学校,从整体上看,既防止学生受教育的年限过长,又可以满足乡镇初级中学现阶段因生源缺乏而造成教育资源出现闲置的问题,同时还能相对减少教师的总量,在不新增财力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实现教师工资收入的绝对增长。

4、小学阶段课程改革:设置《语文》、《数学》、《生活常识》为主要科目,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为辅助科目,其中《生活常识》是由原《品德与社会》、《科学》、,《安全》、《卫生》等综合而成的课。教学内容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生活案例 及小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为主,寓教于乐,浅显、简单、直接、明了、实用就成,小学生他们喜爱就是最好。如此的安排,既精简、整合了教学科目,又减少了教学人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浓厚兴趣。

5、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午4节,第一节课为朗读课,二、三节课以《语文》或《数学》、生活常识》课为主,第四节课则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为主。下午上3节课,一、二节上《数学》或《语文》,第三节则为集体活动课,学生在老师的监管下自由的娱乐,只要安全、健康、有益的活动都行,老师不可以横加干预。小学生不需上早、晚自习,允许老师布置30分钟以内能完成的简单、少量的家庭作业。

6、降低现行教材的份量和难度。农村小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简单、实用、有趣为主要标准,大胆删掉教科书中那些非实用价值和晦涩难懂型的课文或内容,以及与之配套而产生的转弯抹角型、钻牛角尖型的提高题、拓宽题。目前虽然国家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一课一辅”的作业控制总量,但是由各级教育部门下发的《课堂作业辅助练习册》上来看,作业量仍然过大,学生做不赢,老师改不赢。有些题仍然偏难、偏怪。就我们麻城小学生使用的长江出版传媒的各科《课堂作业》来看,整体的质量还是可以的,如果那些参与编辑的人员能每学期下来听取基层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删难、减半,那就非常的合乎学生的实际情况了。

7、改革农村学校的评价体系。取消涉及农村教育的各种达标、创建、验收活动后,但一定要注重基层学校平常正常的教学行为的管理,取消“以成绩排名论英雄”的应试型教育观念。深入听取辖区内的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领导、老师工作的评价,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引领和指导今后工作的前进方向。

8、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贴发放标准与发放方式。此项惠民政策容易引起学生家长与学校间的矛盾,每年的9月是决定是哪个学生该享受寄宿生补助的时候,学生家长精得很,提前闹起来,一旦没有得到就引发对立情绪。可以改为特困学生一律全额享受,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部分享受,有政策红线的不得享受。

9、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午餐补助的发放方式。目前国家按学生人头数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下发到学校,此项政策看起来很好,具体由学校执行起来效果不行。学校把这个钱让学生全额吃完吧,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学生把菜里的肉都丢掉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营养过剩。不把它消完吧,上面三天一看,五天一查,什么表与表对应,八与八相 符,乱七八糟的资料实在多得很,搞得管理生活的兼职教师根本没有心思去教学。各个学校管理学生生活的老师纷纷都辞职不干了。可以改为将营养午餐款直接打入学生或其家长的账户上,不用担心家长把钱挪作他用,要相信没有什么人比家长更爱自己的孩子了。这样做简单、实惠,很多的负面效应就消除了。

10、取消各种以看档案资料和文字材料为主要形式的检查、评比、验收、达标等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铺张浪费之风,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促进教育的发展上。

11、国家根本不需要从大学本科型的志愿者中,花大力气去招录农村小学教师。只要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就能解决。除了定向委培进人外,还可以就近就便以农村乡镇为基点,鼓励有志终身从教者,在取得相应的大、中专学历和教师资格证后,从他们中择优录用,经岗前培训后签订聘用合同,可以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若在实际工作中确实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则予以解聘。两个渠道进人,就不愁农村教师缺编的问题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那些起点学历很高的教师,他们下到农村小学来工作,其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耐劳、务实精神,还真的不如专科及中专学历的本地教师呢。

12、严厉惩处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阳奉阴违行为,大张旗鼓的支持、鼓励一线教师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教师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人,及时正确采纳他们的合理化的建议,以防出台的政策偏离广大群众的预期。对持不同意见者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板子,保持言路通畅,保证我们的工作能长久、良性的发展。

人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的上述言辞可能有些犀利,观点可能有些偏激,那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正常得很,而且我们注重在顶层设计上的变革,但愿这些很有些逆耳的言论,能引起我们的决策者的重视,能对我们的农村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热切期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果真如此,那实乃我们农村学生之幸运、我们农村教育之幸运、我们中华民族之莫大幸运也!作者简介:肖铭青,男,48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85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麻城师范学校,同年7月留校工作,1986年7月主动请求下乡支教至今,热爱教育事业,始终痴心不改。2013年、2014年先后两次主动退出评选,将加薪、晋级的机会留给一线其他同事。崇尚:自然、真实、简洁、正直、高效、有为。

篇3:农村中学教育发展之我见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育,遵道行义,自强不息,软实力

“遵义”这个地名最早见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最初是播州的一个县名,其含义为“遵道行义”。

“遵道行义”之“道”“义”是中华文化精神理念的核心的、根本的内容。“遵道”是对“道”的求索、认识、遵循;“行义”是对“道”的应用、实践、弘扬。回顾悠久的遵义历史,“遵道行义”就是一部诠释遵义教育的发展史。教育之“道”在于心灵,教育之“义”在于塑造正义的灵魂,而教育的真谛就是“启迪心智、塑造灵魂”。在新时期,遵义要实现跨越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依靠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遵义自古有许多“遵道行义、生生不息”的教育志士。“汉三贤”之一尹珍,20岁时不满居于荒裔,不知礼义,心怀高远,千里迢迢赴京师洛阳向许慎学习五经文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应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任武陵(今湘西、黔东一带)太守,尹珍虽年已古稀,而且官至尚书丞郞、荆州刺史,仍前往拜师,学习图纬,最后精通“天地人”之道。尹珍向两位大师学成以后,深感中原文化的博大崇高,回到西南山乡毋敛坝(今正安县新州镇)兴办书院、讲学授徒,相传他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安贫乐道”的传统文化精神为圭臬,建“务本堂”、“乐道书馆”、“乐道书院”等,最后成为著名文化人、教育家、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

遵义沙滩文化时期出了郑珍、莫友芝等,特别是郑珍,他在恩师汉学家程恩泽的教导之下,崇尚尹珍,把自己的名取成珍,字改为子尹,他实事求是(见《清史稿》),“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深研文字学、经学、理学,终成“西南巨儒”。

毛泽东在娄山关吟唱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遵道行义”;红军长征在遵义留下的“实事求是”精神是“遵道行义”;浙江大学“文军长征”在遵义留下的“求是”精神是“遵道行义”。“遵道行义”精神已经深深浸润滋养了遵义这片丰厚的土地,由于现在对“遵道行义”的强调,这种精神必将得到广泛的认同,进而开出绚烂的文明之花。

而今,遵义教育已在全省举足轻重,遵义百校大战已为遵义的腾飞准备好了“航空母舰”。遵义四所省级示范校领军高考长期处于不败之地,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办学已出现萎缩状况,尤其是农村初中教育发展情况令人担忧。笔者通过十五年的农村初中教育观察,现对我市当前农村初中教育现状作如下浅析:

一、学生读书的理想模糊、厌学情绪很高

学生家庭教育水平低,大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无法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村父母没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投资规划,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有时间的付出。对孩子来讲,爱与理想都缺失,何谈“遵教育之道、行教育之义”,学生的厌学情绪油然而生。

考试体制改革滞后,分数决胜负的升学方式依然存在。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在考试形式、考试方法、考试评价体系等几方面进行改革,打破“一张考卷定分数”的传统考试制度,逐步建立起全面的、科学的考试制度。

网络、电视的诱惑是造成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据调查发现,即使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只要教师放教育片,他们都能精神抖擞,专心致志,一旦安排写一篇观后感,就立即还原病态,这是“电子海洛因”的排他性病变。

教师教学缺乏创新,忽视学困生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特别多,教育激发不了他们的热情,启迪不了他们的心智,感动不了他们的心灵,整个教学停滞不前,怎能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呢?

社会上大学生闲置现象严重,使部分学生家长对大学颇有微词,即使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选择去“闯社会”的。

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和谐也导致个别学生厌学。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亲情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和谐轻则影响学习积极性,重则导致学生辍学,影响学生一生。

二、教师流动性大,结构不合理,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城乡生活差距的悬殊和人才市场配置的运行机制,广大青年教师不甘于农村生活,千方百计考进城,或转行,特别是特岗教师三年合同期满的变化大。而长期守候在学校的是中老年教师,这部分教师受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冲击大,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队伍简直就是一支“游击队”,经不起社会发展的考验。

三、轮岗支教周期过短,教师缺乏教学规划和责任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育人的长期性。由于“轮岗支教”周期过短,对学生来讲,无法养成有效学习模式,他们在不断接触新老师的过程中就走完了初中历程。

农村初中学生严重缺乏家庭教育成为教学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至今通过“十二·五”的落实,城乡教育均衡初见成效,特别是硬件设施的完善、农村教师待遇优惠、教师培训条件保障,这为农村初中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外部条件,而面对上述教育问题,在新时期如何发扬“遵教育之道、行教育之义”的传统精神,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教育之道,道在于心。”教学中触动不了学生的灵魂,就无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引导自然无计可施。我认为理想决定人生的高度,学习决定人生的厚度。学校团委、政教处、思品课和班团课是实施理想教育的主阵地,需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

通过以训代会的形式召开全校家长会。“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很重要,但农村初中的家庭教育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学校应该以训代会的形式召开好全校家长会,通过会议让家长掌握基本的育人道理,理解学校的管理方式,使家校密切配合。

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学校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亲其师,信其道。”导师制,其实就是代理家长制。通过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一是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思想基础;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是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创建平安校园。

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亲情网上联谊活动。情绪是万花筒,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也可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一般来说,高兴、快乐、喜悦、热情等积极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焦虑、痛苦、忧伤、愤怒、冷漠等消极情绪,对学生的学习起阻碍作用。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亲情网上联谊活动,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开发校本课程,构建第二课堂。农村初中是典型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尤其是课余时间的分配与利用成为学校提质的关键。贵州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省范围内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真正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但解决“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的根本在于开设校本课程,构建第二课堂。而今,乡村学校少年宫极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团中央、文明委为农村教育下了一场及时雨。

加强校本研修,苦练内功。“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直接关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只有开展校本研修,才能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篇4:农村中学特色发展之我见

关键词:骨干教师;优秀生源;校本课程

一、造成农村与城市学校差距大的原因

1.学校骨干教师和优秀生源流失非常严重

由于农村学校教学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和落后,参加更高等级的教研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青年教师在成为学校骨干教师之后,也转投到市区学校麾下,人才的流失是农村学校最大的损失。农村学校优秀生源的流失也很严重,农村富裕起来后,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市区的学校读书,以我校为例,每年初一新生报到时,优秀生源的流失率最少在30%以上,甚至更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我校升学质量的程度。

2.由于农村地区相对闭塞,交通不便,家长的教育意识不强,往往不愿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太多的投入

市區的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小学一年级时就能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背诵几十首诗词,掌握单词和句子的拼读,这些都是农村孩子望尘莫及的,所以农村学校教师感慨道:农村教育是只见付出难见回报。

二、面对上述种种不利因素,必须寻找到一条符合农村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的道路

1.打造“一校一特色”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我区郊区学校同步发展联盟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各校也纷纷打造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如138中学的“六步四生三清”模式,148中学的“自主学习,有效引领,当堂训练”模式,最终目的都是引领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

2.探索“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道路

近些年来,省市重点高中配额生的比例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升入重点高中,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升入高中就读,而我们的职业高中又在为生源不足而发愁,社会也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才,道里区教育局又提出了“做大职业教育”的宏伟目标。是否可以探索一条着眼于就业需要、立足于农村实际、升学与就业相结合、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是摆在面前的重大问题。在征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在结业考试之后,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开设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为升入更高一级的职业教育机构做好准备,也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在社会上游荡,最终放弃了原本有意继续升学的想法。

3.开发适合农业生产所需的校本课程

初中毕业后,没有升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同学中毕竟还有一部分要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劳动,然而他们的方法大部分来源于父辈的经验,而不是依靠科学和捕捉市场信息,是否可以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利用劳技课来为学生讲授用科学的方法来从事农业、畜牧业生产的知识,了解市场供求关系的规律。当然现在初中的教师队伍中还不具备这样的教师,但我们可以探索合作办学或者外聘专业人士,同时选派教师到专业学校学习深造,为今后学校可以独立开展这项课程做好人才贮备。

参考文献:

刘盛华.辽宁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3):164-165.

篇5: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之我见

广东省惠东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伍小云

[摘要]人类步入信息时代是一种技术的更新,教育科学进入信息时代是人类文化的变革。探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得到健康发展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和核心。它作为推动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已经渗透到不仅仅是教育的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如何让农村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了解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及促进作用,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能回避的突出的重大课题。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农村学生的必要性,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以学生信息素质的养成为主线,精选内容,把具有信息技术“内涵”的、有代表性的、迁移性强、发展性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信息的、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吸收进来;要求教学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建立适合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接受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素质教育中所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 农村素质教育应用探讨

人类步入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不仅是一种技术的更新,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新的结合,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教学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教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实现教育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纵观世

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风起云涌,争先恐后。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广泛应用,给中小学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新课改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还存在较大问题,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够明确。农村教育基本上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惟一标准,不够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如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国家有关农村教育的政策缺少针对性、没有保障,尚有待完善。其一,城乡教育条件存在巨大差别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政策的制订往往也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涉及农村教育的非常有限;其二,以前,国家教育政策把农村教育基本上交给了地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教育的发展也就难以均衡,不少地方的农村教育甚至难以推进。然而,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关键是认识不一致,投入不能到位,起步晚,标准低,信息化与教学的对接不协调。师资质量低下。农村中小学由于受重视程度、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多数教师是改行任教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质量不高,培训机会少。不少教师只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等都不能达标,基本的网络知识甚少。面临新的教育变革的挑战,结合实际,正确把握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使教育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确定目标,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决策与投入。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紧密联系,不仅改变和提升了教育的技术基础,而且对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信息化除了影响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教育者对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学生评价、师生关系、教学管理乃至教师功能等的理解。中央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就如何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也提出了宏观意见。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要树立抢占教育现代化制高点的超前意识,在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中,做到高起点、高要求、高效益。注重把握教育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律,认真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建制、建队、建网、建库,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不断加大投入,使教育信息化在科学的决策中快速发展。

二、注重培训,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的队伍建设与管理。

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使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数字化、模拟化、多媒体化和远程化,为教师的自身建设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开展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普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更是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三、开展研究,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整合与实践。

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跨越,是一个全新而又急待开发的领域。因此,我们在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同时,要切实把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对接摆在重要位置,加以研究,形成教学资源优势的互补整合。总的思路,必须强调效益观念,服务素质教育。做到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同样并重,设施配备与专题研究同时推进,开设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同步实施。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整合与实践,核心是解决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重点是通过现代教育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在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我希望各学校的校长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要有先进和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有改革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引导学校健康发展,办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好学校。其次必须懂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技术的内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资源优势变为教育效益。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给以投入和解决:

一、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是普及与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先导性工作。

可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参观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宣传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师生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对于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有着突破性的作用。同时向广大教师介绍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使他们了解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具体要求:一是重视课程设置,确立应有的计算机课程地位,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设计算机课。二是做到学科渗透,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调动师生双边互动的积极性。三是开展课程研究,利用因特网开放性特征,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四是注重研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的兴趣,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在课前准备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认真备好课,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组合,向学生传递生动的教育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在自学中,也要自创学习专题,自定学习进度,自选学习途径。通过教师的演示,亲身的实践,做到人机交互,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使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改善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是基础。在坚持以办学单位投资和学校投资为主的同时,积极吸收各种捐赠、援助等社会资金,抢抓发展机遇和项目的支持,及时充分运用上级有关政策,努力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强化管理,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效益。

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投资大,发展难,巩固亦难,只有加强管理,注重应用,充分发挥效益才能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广泛支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从这个意义上讲注重运用效益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线。为此,在发展中必须切实做好以下管理工作。

1、建立一支懂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管理者队伍、让有志而且懂得信息技术的优秀人员进入管理者队伍。

2、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学校领导、计算机机房管理员、专任教师的职责,使管理工作在各个方面有章可循。

3、必须加强县级业务管理。县电教中心作为县级业务管理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职能,管理工作坚持狠抓学期两头并注重过程管理的原则。

4、校级管理要求真务实。每学校要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硬软件建设计划;②信息技术教育课教学计划;③计算机房管理职责;④其他学科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安排;⑤对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培训的内容;⑥信息技术教研目标任务。

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信息技术教育的骨干队伍。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尤为显得重要。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抓骨干。要根据“培训在先,建网在后”的原则,结合农村教育实际,边培训,边建库,边上网,统筹安排。要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切实加强网管员的培训,对网站建设、网页制作和网络使用进行具体指导。并在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中增加网络建设、计算机使用和管理的专题讲座。二是抓群体。为使广大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自如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必须有计划地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全员培训,既可轮训,也可以校为单位组织集体培训,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都能成为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行家内手。三是抓活动。借鉴外地经验,以区或以乡镇为单位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操作比赛活动,网页制作观摩活动,网页制作评比活动,信息技术教学演示活动,信息技术教学交流评比活动等,从而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网页制作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四是抓考核。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尤其是要结合信息化师资其特殊的岗位要求,切实做好培训的目标、原则、对象、内容以及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工作,分别对系统维护及网络管理人员、计算机学科教学人员、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和课件开发人员以及45岁以下的教师的计算机学习进行业务跟踪考核。并且按照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技术要求,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颁发相应的计算机上岗等级证书。五是抓管理。从事计算机教学或系统维护及网络管理人员,必须要建立个人资料,并实行上机入库管理。同时,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防止专业人才的外流,使我区的计算机教学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使用。

以上的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城市的差距会得到较大的缩小,从而为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教育,使教育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地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已经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除了在市内外各项信息技术比赛中师生频频获奖外,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势头。我相信农村学校信息化的天空在不久的将来会是辉煌的一片。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2005.2-6

[2]:《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村教育》2005.6

[3]:《中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教育现状及思考》网上质料

[4]: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8

[6]:《中小学电教》2005.2

[7]:《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8]:《中国教育信息化》2005.4

篇6:农村信用社发展之我见2

农信社于1951年进入远安,经历60多个春秋,在远安经济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行社托管、统一县级法人、农合行挂牌等历史时刻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信用社自身的进步,数十年如一日,信用社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建全,始终围绕“支农、扶农”而不断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当然,这些成绩已经属于历史,在行业林立的今天,更加严峻的挑战已经到来,新的辉煌还需要更多不懈的努力。合行发展,人人有责,作为一个工作在远安农合行一线的员工,对远安合行的发展也有切身体会和浅薄的看法,分析如下。

远安农合行发展现阶段面临的困难

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军远安农村市场。

随着中央对农村发展问题的长期扶持与关注,近年来,远安县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金融市场引起了更多商业银行的关注,远安邮政储蓄银行加大揽储的力度、加大对农村贷款的投入,在各乡镇配备网点,与农合行形成明显竞争之势;农行也加大农业贷款投放,对农村经济体的扶持招数层出不穷,特别是成熟的网银结算系统得到了农村青年创业一代的欢迎;村镇银行、金融租赁机构已相继成立,日益显现进驻农村市场之势,农发行进驻,湖北银行正在策划之中……如今远安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表面风平浪静,实际则激烈异常。

二、资金规模小,业务品种缺乏。

这是一个制约远安农合行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现如今讨论最为

热烈的关于农信社发展的话题之一,资金规模小最直接的后果是竞争

力小,网点贷款审批程序复杂,耗时长;大额贷款授信额度有限;社

团贷款虽能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但放贷团体的工作量与放贷准备期

限不利于及时满足大客户资金需求。

另外,远安农合行始终是以存、贷、承兑等为主打业务,业务品

种少,结构单一。水电费代收、话费充值、中间业务,个人业务、信

用衍生业务还处于研发阶段,不但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也无

法增加农信社其它业务收入,极大的限制了收入渠道。

农信社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中央政策对农信社的大力支持(部分)。

财政支持: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有效置换了农信社

1600多亿的不良资产。置换远安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2000多万。

税收支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

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

90%计入收入总额;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比例减计收入。上述“小

额贷款”是指单笔且该户贷款余额总额在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贷款。

存款准备金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中国大型金

融机构的存准率为20.5%,信用社现阶段存准率为14.0%。农村信用

社执行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5个百分点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

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转型,提升了农村经济活跃度。

政府扶持当地特色经济,袋料食用菌在全县得到大力推广,农民

收入也逐年增加,特别是茅坪场镇的香菇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生产销

售有声有色,成了我县农业一大特色。

远安县近年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湖北安广集团、花林水泥集团、丰利元包装厂等企业加快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的就业人

数,这些招商企业与远安本土企业在盘活该县经济的同时也留住了大

批农村剩余。

鼓励返乡打工者创业,鼓励青年创业,积极支持农村特种养

植……远安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以往的传统种植慢慢转变成有规模的种养植,甚至有些农民进城经商或者是务工,经济结构正逐

步转型。

另外,农村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远安磷矿煤矿发展用地、招

商企业用地、乡镇规划用地、新农村建设征地、国家大型建设(水电

站、保宜高速)用地等,对农民补助了大量的资金,为农村经济朝商

业化发展注入了动力,这也为当地农合行等金融机构揽储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农信社发展的建议

一、建议省联社投入资金研发手机支付新模块,抢战未来新的支付市场

纵观农信社的发展之路,它始终贯彻一条“跟随”战略,跟随各

大专业银行的发展策略,新技术的使用,新方法的推广都落后于其它

商业银行,如何在越渐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思考。按目

前市场发展方向来看,未来5年以内,手机银行将更加简化现有的支

付手段,手机消费、手机转账等业务将成为未来支付市场一个重要角

色。为提高远安农合行乃至我省农信社竞争力度,省农信社应加大该

项目的投入及研发力度,积极与开发商、运营商、终端制造商等环节

操作商相协调,提前于其它专业银行开通手机全面支付市场,早日占

得新支付市场的一席之地。这也将极大的提升远安农合行及我省农信

社的市场竞争力。

二、扩大农信社网点(支行)自主审贷的能力,提高小额农户

授信额度

远安县一共有7个乡镇支行,长期以来一直为各乡镇经济发展服

务,在各乡镇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

火热度的提高,农民发展对于经济的需求度也在扩大,在这样一个新

背景之下,农信社各网点(支行)要提升贷款效率,简化大额贷款手

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农信社各网点(支行)自主审贷的能力,客户需要资金周转,但是行内层层审批手续浪费了客户的时间,不能

及时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此类情况,远安农合行网点(支行)应

提升担保贷款自主审贷额度,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授信额由原来的最

高5万升高到10万元;将原来10万元提高到50万元;抵押贷款自

主审贷额度,将原来30万元提高到150万元;质押贷款自主审贷额

度升至200万元。虽然如此的作法给信贷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可

以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巩固原有市场。

三,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远安农合行整体收入

邮政银行代收电费、工行代收保险费,建设银行代收车辆罚款费,药品店卖化装品,饲料专卖店代销农药种子……代理相关产品取得额

外收入的例子在我县屡见不鲜,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果,远安

农合行目前业务结构单一,势必应在其它业务上采取一些有效手段,就目前远安农合行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①在远

安县发放农村农业机具购买按揭贷款。随着农村购买力的增加,机器

化做业在农村已初见端倪,收割机、插秧机、农用托拉机使用空间大,但农村购买力不强,在此时机推出农业机具购买按揭贷款可以强化农

信社支农的形象,也能更有力的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还可以拓展

农信社的业务范围,将得到普通农民的欢迎。此项贷款额应以20000

万元为起点。②帖牌生产。远安农合行可与当地名酒楚园春形成银企

联合,推出一种新品酒,可命名为如楚园春---信合尊、楚园春---

信合丰。

三、宣传区域化,内容精细化

农信社以“支农扶农”开拓农村市场,由于粮食补贴、粮种补贴、家电下乡、老年人补贴等项目的发放到位都是从农村信用社下发,所

以现在农村已经做到了一家一户一一本通,甚至每户每人一本一本

通,在政策优势下,远安县政府的支持下,农信社的一本通业务得到

普及,农户客户开户率非常高,所以也就没有做其它宣传,随着越来

越多的金融机构进驻远安,农村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远安农合行的优势地位在减弱,特别是近年农信社综合业系统升级以后,越来越

多的新业务品种对于可以利用的农村客户来说依然后很是陌生,所以

现阶段,要提升农村市场竞争力,宣传也就成了一个势在必行的措施,要先入为主,依目前的形势来看,宣传依然需要加强:①传统的户外

广告,如在显眼的墙上刷标语,虽然在各乡镇能够看到这种宣传方式,但是力度不够,效果不好,要点多面广的宣传,多拉标语,多刷墙体

广告。②在农机具印上农信社的标志。这是一个建立宣传攻势的招数,让农信社支农扶农的崇旨得到更多区域农民的认可,同时也可显现农

信社关注三农,无处不在的外在形象。③银企合作。把一些大型企业的广告宣传与农信社联系起来,“浓浓信合情,滴滴楚园春”,“与信

合共创美好明天,远安东圣集团。”

总之,远安农村经济的掘起为远安农合行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困难与机遇并重,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远安农合行

色彩的发展之路,如何在新的挑战中巩固成绩创造辉煌,如何在县域

经融机构中长久不衰,这需要每一位远安农合行人的不懈努力,也是

上一篇:中国石化会泽县兴待加油站简介下一篇:non开头的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