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之我见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社会发展之我见范文

社会诚信之我见

社会纪实报告

——社会诚信

这些天,展开各大报纸,翻开各大杂志,敲开各大网站,一篇篇刺人心痛的文章迎面而来。“工业明胶变药用胶囊”“立顿茶包含高毒农药”“蒙牛牛奶含高致癌物”这一件又一件的报道无不摧残着我们的身体;“温州老板跑路”“企业债务筑高台”这一连接一连的报道无不摧毁着我们的市场经济;“陌生人不敢救”“老人不敢扶”“重病不敢救”“路人不敢搭载”这一串又一串的事件无不冲击着我们的视觉。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不是文明古国吗?我们不是诚实守信的炎黄子孙吗?我们的诚信何在?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诚信这个字眼?我们还有多少人能抒写诚信?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其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人无信而不立。国无信不富不强。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是齐家之道;诚信是交友之基;诚信是为政之法;诚信是经商之魂;诚信是心灵良药。然而现今的社会却好像不怎么明白这个道理,诚信缺失到处可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 个人诚信缺失。它大量的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

2000年3月13日,被告人于嘉义将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令闻街198号的商品房(该商品房商业网点门市房,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系沈阳市华侨房屋开发建设公司为还工程欠款而抵债给于嘉义的)卖给张桂玲后,在明知房屋已卖出及原始房屋产权证的房号(196号)是错号的情况下,仍用该房及错号房证作抵押,骗取中国农业银行沈阳市金锋支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人民币130万元(银行扣留10万元作为到期还款的保证金,被告人实际获款120万元)。被告人骗得贷款后,仅返还人民币10.45万元,余款拒不偿付。

而相对于于嘉义,古人孟信却做得很好,他虽然身陷窘迫之中,却依旧批评儿子欺骗买者卖病牛,并坚决要回病牛。古人尚可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为什么我们不能以诚相待,以信相交?

第二,企业诚信缺失。它主要的表现为: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不讲信誉,相互之间拖欠货款,合同违约严重,利用合同进行欺诈,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假冒伪劣盛行,制假贩假猖獗。

蒙牛,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一个创造奇迹的品牌,一个标榜为人类健康奋斗的品牌,却做出了许多为人唾弃的事。2009年9月 蒙牛等品牌液态奶被检出三聚氰胺;2010年4月 陕西18名学生喝蒙牛牛奶后食物中毒;2011年4月 陕西251名小学生疑食用蒙牛牛奶后中毒;2011年10月 蒙牛1个月曝3起问题奶。这样的一个奇葩,一个样板工厂,如今却成了祥子工厂。他们把人们的健康置于不顾,他们的良心何在?他们的诚信何在?

第三,政府诚信缺失。它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

据报道山西长治市拟任命的副处以上干部中,有2人系14岁参加工作,1人16岁参加工作,5人17岁参加工作。举例:王瑞,男,1982年10月生,长子县人,1996年8月参加工作,2003年4月入党,大学学历,现任市政协办公厅综合科长,拟任市直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李艳珺,女,1982年2月生,晋城市人,1998年10月参加工作,2002年12月入党,大学学历,现任市政协学联法制委办公室主任,拟任市直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真不知道这些神童是怎么完成大学学业?又是怎么从公务员那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我不否认这世界有天才,但天才扎堆就不免让人怀疑了。他们凭什么进入政府部门?凭什么为人民服务?政府的相关官员在为自己的子女谋福利时有没有想过老百姓?有没有想过政府公信?

也许你会觉得这不是件大事,觉得只要还有诚信,缺失点不算什么。觉得孰能无过?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诚信的缺失给我们的生活、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首先,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制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交往活动少、活动地域窄、生产规模小,基本是“熟人关系”,一般不会担心相互失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与增加,信用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因为只有交易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承诺和践诺,才能使得双方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其次,诚信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伤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大量企业举步为艰;失信使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使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失信使一些人靠骗人暴富,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

第三、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第四、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

既然诚信缺失会导致严重后果,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诚信呢? 法律方面的建设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机制,仅仅依靠道德宣传和良心谴责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在客观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体系和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对各种非诚信行为要有明确的法律规范、限制和惩处措施,做到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司法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只有当社会成员普遍感受到任何不守诚信的行为都必然导致相应的法律后果的时候,竭诚守信才会成为一种风尚,诚信原则才会逐渐深入人心,诚信机制才具有其基本功能。必须强化法律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最重要的是物权法与债权法、合同法与侵权法、企业破产法与个人破产法的制定和完善,特别是要制定一部完善的侵权法,以便在确定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损害赔偿与损失赔偿、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等方面能够有法可依,并且对失信和侵权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商业信用的有关法律机制。

政府方面的作用

政府在诚信机制建立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政府的诚信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基础;其次,政府是经济组织诚信工程的最有力的倡导者或推动者,政府是公众的机构,也只有政府更适合于作为诚信结果公正性的主要监督者;再者,政府及其相关执法、管理机关具有对假冒伪劣商品交易和欺诈性的交易行为及结果进行约束与惩罚的职能,对社会诚信的维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本身还存在各种职能不清的问题,因此未能很好地发挥在诚信机制建设方面的应有作用。如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还存在政企不分、缺乏服务意识等问题,信息数据开放度低,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本身不健全,缺乏失信处罚机制等。因此,首先要分清和履行政府应尽的各项职能。要尽快地使政企分离,政府不能插手、干预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为商业提供服务上,把力量集中于市场环境的管理上,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起好诚信的示范作用。要加强对个人特别是对公务员的信用教育,尽快建设出良好的信用政府形象。

商业行业方面的自律

就商业企业方面而言,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都还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因此,要加强企业内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进行商业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充分认识诚信资源的价值,正确选择竞争方式,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管理与监督,提升自身素质。要使商业企业自觉履行其社会职责,自觉建立商业企业的诚信自控机制,做到自觉地诚信经营,更好地服务社会。 社会方面监督管理 目前,在社会方面,一个总的形势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信用观念淡漠,因此,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诚信意识也是商业诚信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条件,商业诚信是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完善商业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并加强全社会的监督管理是必然的举措。各银行、社会中介机构应建立、完善商业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对商业企业进行全面的把握、控制,预防问题的发生。新闻媒介、消费者都应该加入到这个监督管理的行列中来,以完善商业诚信机制的运行。全社会对商业诚信的宣传引导应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使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也将使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好转。

第二篇:学校发展之我见

和谐校园:提纲挈领的学校发展主线

杨柯柯

一个城市的基础教育水平最终是由学校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教育强市目标的实现,最终在于我们每个学校是否真正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构建了和谐学校,为人们提供了现代化、优质化、均衡化的教育服务。

人类已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

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在此,我想用9个不完整的要素来描述和谐校园特质。

1、求真的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对学校历史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学校未来的一种概念定位。办学理念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一个好的办学理念,从宏观上说应是具有独特的凝聚力、感召力;微观上说,它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每一处,与教师的追求、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被学校的每一个人普遍认可,能激励他们为之不懈努力。

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既要体现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又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求;既要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关爱,又要体现对教师发展的关注。这样的办学理念才能成为指引发展的灵魂。

从学校老师年轻,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学生的理解和尊重,需要树立威信和自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经历中考挫折需要学校、老师给予理解和信任的实际出发,从现代教育主流思想和民主、平等、开放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出发,提出了“尊重的教育”办学哲学,秉承“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科学发展观思想,充分关注师生作为人的本体的发展需求,关注师生思想道德、民族精神与健康人格的成长,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丰富师生的多元化人生。

2、丰厚的学校内涵——和谐校园发展的内核

学校要生存发展,靠什么,必须抓内涵。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我的理解主要是指学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3、人本的制度文化——和谐校园发展的保证

和谐的交通是因为有了交通规则的保障,和谐的社会需要法制的保障。科学的不一定是人本的,但人本的必须是科学的。所以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构建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让所有师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和民主气息的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中,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

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需要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考虑科学制度下的井然有序,又要以尊重和发展人为核心,努力提

升人的生命价值,满足人的自我实现。要努力构建着眼创新活力、体现人文情怀和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让广大师生在有序中能充分发挥他的生命潜能,不断追求,不断发展。

我校要建立了重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校务公开制度、重大基建和采购项目招标制度、干部提拔竞争上岗制度、教职工聘用制度、服务对象测评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学生)意见及时反馈制度、后勤110服务承诺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经过多次的讨论,从教师中来,让广大教师参与了学校重大改革与发展的决策过程,增强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在良好的制度保障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人尽其才的风貌正逐步呈现出来。我想,这也应该是和谐校园的境界。

4、管理的文化过程——和谐校园发展的境界

和谐的校园是一个温馨的家园,它让师生的思维在自由中伸展,智慧在惬意中放飞,每一天都成为自己生命历程中灿烂的一页。和谐的校园的管理是一个文化过程,管理和文化相互渗透,文化是管理的重要属性和灵魂,管理的过程即是文化运作的过程,故而管理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文化原理缔结管理关系,充分尊重管理对象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进行管理活动。这就启示我们在学校管理中不能停留在一般地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等低层次上面,而应注重创建强势的学校文化,实践文化管理,以个性化的学校文化熏陶人、感染人、发展人、造就人,将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为此,我们要努力实践“尊重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营造以“大气、憧憬、反思、卓越”为特质的的个性化学校文化,当这种精神文化成为全体师生新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后,他们就能以这些现代品格在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社会里继续站在时代的前列,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使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品位,从而也使的发展始终处在良好的态势上。

在教师管理中,学校要为老师们搭建民主、平等、发展的平台,真正落实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理念,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上,既要加强研究,又要充分相信教师,鼓励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严谨高雅、务实进取,只有在温馨的人文环境中,教师的职业意识、价值取向、教育思想才能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融入学校文化的主流。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同样要为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和引导生本文化。要积极提升人文关怀精神,建立完善的帮助机制,倡导融洽的语言和关爱。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逐步引导他们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尊。

5、开放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

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通过

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6、精湛的教师水平——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和谐校园的基础。作为一所和谐学校的教师,要上能适应学校与时俱进的需要,下能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人格健全,诚实可信,爱好读书,知识丰富,机灵而不失原则,敏感又不乏沉稳,激情与理想并存,睿智与幽默兼备,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呼应,乐观豁达,勤勉上进。

我校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如何稳定并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和如何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是我校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因此,学校需通过创设氛围、构建平台,建立起了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

其一,创设尊重发展的人文氛围

援引《顾客第二》一书中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思想,把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始终放在办学的首位,积极推行“价值提升工程”和“凝聚力工程”。

“价值提升工程”即从“尊重的教育”办学思想出发,要求每一位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以教师的发展为核心,看准每个教职工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努力发掘每一个教职工的独特的价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加以激励和弘扬,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把教师的工作潜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实际效能,成为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进步的积极力量。

“凝聚力工程”即学校在“走进‘门’,就是‘人’”这面旗帜下,始终贯彻着以情待人、以情留人的原则,千方百计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极力营造散发浓浓人情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广大教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

其二,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我校青年教师多,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如何让这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骨干不仅是教师最迫切的需要,也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必然需求。

多年从教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气息,更离不开学校有计划的培养。因此,学校通过要求教师撰写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以目标定位的方式,激发教师学习工作的内驱力和潜能;通过抓省市区级科研课题带动教科研的整体推进,建立“教师科研工作标准”“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科研先进个人、先进教研组”评比活动等来造就研究型人才,通过扩大对外交流计划、教研组外出考察计划、专家名师讲座计划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尤其学校通过重点建设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五项制度(观课文化制度、青年教师夜晚办公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来深化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出的人才高地。

7、多元弹性的课程体系——构建和谐校园的命脉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它存在的基本价值是通过课程来帮助学生接受知识,习得技能,通过课程来提供教育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课程也无所谓学校。我校要站在以人为中心的学校发展观高度,要求学校课程设置与内容编排从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出发,开设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符合学生兴趣特长的系列校本课程,使学校课程具有高组合性与高选择性,以符合不同学生发

展的特点。

8、凸显学生发展水平的教育质量——构建和谐校园的标志

“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我们校长应该树立“大质量观”,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我校应从尊重的教育办学哲学实践出发,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构建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积极开展课程革新工程,通过精选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

2、构筑以学生生命为本的德育工作体系

德育工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是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命为本的重用体现,为此从尊重的教育的内涵出发,以市现代化文明学校为引领,积极开展尊重型道德场建设、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两自教育研究、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结合的教育网络,构建“一场两自三结合”德育推进体系。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不断创新精神构建新型育人模式。

9、合理优化的学校运营体系——构建和谐校园重要内容

运行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我们要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构筑良好的学校运行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益,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保证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创建教育强市的必然要求,我们每所学校绕过险滩暗礁,走到光明彼岸的“顺水顺风”。只要我们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教育强市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2011-8-21

第三篇:社会文明之我见

社会文明之我见(张慧)

信息来源:大正公司

| 作者:张慧 | 发布日期::2015-04-15

文明的范围很广泛,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之大,无处不在。但什么是文明呢?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文明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都特别重要。

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果皮纸屑随风飘扬,愈来愈多,却没有一个人弯下身子扔进“城市美容箱”:走到公共场所,你会看到告示牌上写着“请勿吸烟”的文字,但总会有人假装看不懂。我们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人人都该遵守的交通规则,但是依然有很多驾驶员和行人在晚上没有交警时,视“红灯”不见。有多少生命就是在畅通无阻下丧失啊!一个城市没有文明,设施再好,也是乱七八糟、杂乱无章。

准格尔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被测评的54个旗县市区中位列第四名。这也是我们全旗人民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和做文明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个充满文明的城市能给人愉快和信心。可见,文明的表现不仅是个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质。也反映了该地区的文明程度。

这些不文明现象在社会中产生了许多危害和影响,所以说“文明”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那我们该怎样做一个文明的人呢?对此我提出几点看法。

首先是尊重他人。古人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让一寸,得礼一尺。告诉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心里装着他人,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才可能有文明礼貌的举止。第二是与人为善。当一个人处困苦只是,你给他鼓励和温暖:他会记恩一辈子;如果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他会记恨你一生。所以尊重、信任、帮助、爱护他人,是人类文明的表现。第三是遵守秩序。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条件。必须严格遵守秩序,不影响他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明礼貌。最后是注意形象。个人的言谈举止,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质也就是态度诚恳、举止得体、服装整洁。这样就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改善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八荣八耻”中有重要论述,呼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身体力行弘扬社会正能量,带头破除不文明行为,为营造文明社会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传遍大江南北,让文明之花开满整个世界。

第四篇:社会现象之我见

生物科学0811班0820202124赵卉

社会现象之我见

谈到人有贫富差距,大家必定都会同意,而当说起人有身份高低贵贱时,我想就会有人不满了。那也的确应当不满的,大家同为人,同样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同样可以结婚生子,同样可以吃饭睡觉,难道就因为有个钱,就变成了“非常人”?

我就从一个班级来说吧,同样在一个学校里学习,同样坐在一间教室里上课,可是为啥有的人总是在那叽叽喳喳地将自己父母亲戚怎么怎么的有权有势,比如,会说他爸最近去了某个地方开会,就又弄了个名车回来,然后又送给了谁谁谁的,说得是眼冒彩光,口沫横飞;有的人,只是傻傻地看着别人说,时时张开嘴,一脸惊讶地叫到“哇塞,你家好有钱啊!!!”;有的人,却让人觉得他的正面就是他的头发,永远低头,一声不吭,或许,他正在为以后可以像那个口沫横飞的同学家那么富而奋斗吧。就因为钱,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有了等级的差距,或者可能从出生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等级差距了。

再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的社会可以在经济方面平衡地调剂一下,可以使大家一样富或者一样穷,不要谈什么“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富起来”,我个人觉得这比较虚,因为我们社会中的人并没有那么纯洁高尚了,如果我们可以只凭借我们的学识来决定我们地位的尊卑,我想社会会纯洁地发展好的。也就不会为了比谁的钱多,有什么贪官污吏了。在这个社会里,或许只有消除利益关系,社会才会变纯洁,不会有谁看不起谁,只会在学识上相互欣赏,而当达到这个境界,世界也就和平了,不会再有啥恐怖分子了,但我们扪心自问,可能吗?有哪个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可以办到?

我这么写,或许一些所谓的权威人事会说,现在的大学生,自己没有本事,就只会怪社会。可是,我觉得我们真的很无赖,从小,家长老师就教导我们要诚实,要善良,可是当我在路上看到乞讨的老人已经吐血时候,只是心揪了一下,但不敢付诸行动,而再看看我身边路过的人,满脸笑容,提着刚shopping的东西路过老人,却没有一丝的触动。再者,还记得那天老师给我们讲社会现象时,曾提到有关诚信的问题,老师在黑板上抄写下了某报纸上的人类诚信度排行榜,我很吃惊地发现,为我们所不齿的性工作者竟然排在了老师与学生的前面,敢问,到底是道理变了,还是社会变了?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不是我们不敢前行,而是我们寸步难行。似乎我们所学的东西中,可用的实在太少了,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在哪天会改的对我们学生的未来有益,那就好了。

或许,让我们幻想一下,2012的世界末日后,人们经历了真正的生死后,才会不再虚伪,不再伪装,人们都那么纯洁了,才可以还社会一个真正纯洁无暇的面貌,我们以前所学的纯洁善良诚实才可以有用武之地。

第五篇:社会问题之我见

社会问题之我见——以教育公平问题为例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早在两千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现阶段,我国明确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目前,全国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他们接受教育的情况与城里孩子大相径庭。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在不少城市,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上学仍存在不少障碍。户籍问题就是其中的最大障碍,大部分大城市的公办学校都不接纳非本地户籍的学生进入公办学校享受公费教育,然而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并没有当地户籍,所以他们只好去民办学校,缴纳高昂的学杂费,或者去条件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得不到很好的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是我国的长期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关键。那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呢?

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系,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

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这种户籍制度也在严重的制约我们社会教育的发展。一是民众不能加入打工地户籍,导致工作和生活的不方便;再就是民工不能迁入城市户口,严重影响城市化的进程。由此导致一系列教育问题。而且由于户籍问题产生民工的流动性,导致很多民办学校目前的生源极其不稳定,这也导致民办学校无法长远的规划学校的发展。如果放宽我们的户籍落户限制,很多民工、外来人口由于工作的关系,将选择落户打工地,这样教育部门也将逃脱不了这些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责任。即使教育部门不管,民办和社会力量也可以更顺利的开展对这些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工作。

三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难以解决。

四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藏在心里。

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应平等地享有教育的权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与日俱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那我们该怎么样改善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变为以常住人口为主的管理体制,以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流入地政府要把常住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范围,为长期居住在本地区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等非户籍人口提供公告服务,特别应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流入地公办学校的招生计划,建立保障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乃至初中以后教育的长期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

其次,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实现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主体平等。

再次,要消除法律上的歧视。按照联合国《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的规定,从法理上讲,明显存在对流动少年儿童的歧视性条款,造成了流动少年儿童在选择受教育权、缴费、享受教学资源等方面与本地少年儿童的不平等。现行的一些教育法律规范中也出现了诸如“农民工子弟学校”、“ 附属教学班”、“借读费”、“临时学籍”等内容,实际上是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隔离开来进行教育。这些做法在形式上违反了许多国际人权法文件所确立的禁止歧视原则。

最后,要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任何城市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还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适当措施适度控制流动人口的规模,如通过实施积极的区域政策,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实现发达地区的企业、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民工家庭三方共赢,这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是一个十分迫切的教育公平问题,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那么认真对待、研究以及改善、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体育部期末总结范文下一篇:体验式德育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