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

2022-09-11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发突显出来, 科技及科技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大多发展中国家, 科学教育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科学教育关系到国民科学素质的水平以及国家的创新能力, 加强科学教育以提高国家竞争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趋势。

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 人们一向认为它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场所, 因此, 大学生是社会上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 人们在讨论科学教育时, 较少研究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 往往是把每一个学科作为一套概念体系, 一种研究活动的过程、方法、技术和结果来讲授, 而不是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科学作为一种文化, 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一般来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是一种研究活动, 科学是具有社会功能的。所以, 大学教育也要研究科技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保障

中国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与世界各国是一样的。我国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于小学生, 大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于中学生。问题在于中国小学生的科学素质与美国小学生相比, 差不太多, 中国中学生的科学素质比美国中学生差一点, 而中国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只有美国大学生的一半[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我们展示的到2 0 2 0年的目标, 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 1世纪初的水平。到2 0 1 0年的近期目标, 是公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 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美国有80%的人受到大学教育,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向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发展, 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 这将成为中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瓶颈。

1.2 科技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

2 0 0 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首次采用米勒标准, 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足够能力阅读报纸和杂志中表达各种科学信息的科学词汇;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 具有基本的了解;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基本的了解。其中第三个方面就是现代人文素质的内容,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建立在相关的知识基础之上。可见, 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

科学进步追求认识的真理性, 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辨证性, 科学精神崇尚理性思考, 敢于怀疑, 以创新为灵魂, 以实践为基础。可见, 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 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无科学发展, 就无社会进步, 无现代科技, 就无现代文明。人文为科学导向, 科学为人文奠基。

2 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一个新兴的教育研究领域

科学素质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科学知识;科学原理与方法;科学技术的哲学、历史和社会意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运用科学的能力[2]。因此, 科学知识与科学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是培养和形成其它要素的载体。

科技素质教育要针对现有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实际情况, 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为目标;以加强科技研究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提高大学生实际科技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培养优秀的科技道德品质为重点的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模式。

2.1 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总体目标

科技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是在强调科技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 强调开发人的智力, 培养和提升人的创造力、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实践的能力。结合各学院的专业方向和学生的知识现状, 研究大学生科技素质培养的总体目标。避免科学知识教育代替科技素质教育, 对学生科技素质教育要有统一的指导、规划和培养方案。在科技教育的内容上, 紧密围绕科技的发展, 着重介绍前沿性的有发展前途的内容, 淘汰过时的不再发挥作用的陈旧部分, 注重和生活、社会的联系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在科技教育的方式方法上,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改革科技教育中教师的单方面知识传授, 注重理念、方法、思想、精神的传授, 引导学生研究型学习。

2.2 构建科技素质教育体系

2.2.1 课程结构

教育模式主要由课程设置模式体现。目前, 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 各系、各专业都是围绕各自的专业培养方向设置各种课程, 只有在选修课程中有几门信息技术课程, 提高科技素质, 是否是增开几门自然科学类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

2 1世纪, 一方面, 科技的高度综合与分化, 涌现出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出现了众多的科学技术群。现代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 人类已越来越趋向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

以自然科学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应统筹安排在必修课中, 保证学生能够把所受教育和现实生活、社会联系起来, 取得科学教育的实际效应。将科学理论与教育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 将科学教育系统化。把科学、技术、环境和社会相互融合, 组成一个新兴学科, 关注社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以综合学科的形式进行科技教育。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都要有系统的安排。

2.2.2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包括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主要是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除进行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安排外, 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以增加科学实践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科学思维, 提高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进行科学而周密的统筹规划和布置, 把对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创造能力和科技发明的培养和锻炼放在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规划中突出的位置上, 加以重点安排。

2.3 科技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反对科学教育中教师的单方面知识传递, 主张教师以学生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协作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改革科技教育中教师的单方面知识传授, 引导学生研究型学习。

2.4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科学教育要把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要从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播理念、传授方法和知识。把传授知识、方法、思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以方法带动知识的学习, 以方法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用思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用思想去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最后通过思想方法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与训练。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了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探讨了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模式的总体目标、教育体系及方式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技素质,培养模式,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学健.聚焦科普:一半是研发, 一半是传播[N].科学时报, 2006-03-21.

[2]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课题组.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前期研究课题“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与结构”.

上一篇:再次后腹腔镜手术3例报告下一篇: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