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024-04-11

例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精选9篇)

篇1:例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例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都小学姚东平

[摘要] 课堂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为基础的。体育课更是如此,没有互动,就不能体现课堂中的多主体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互动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笔者认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教师相互就会有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将会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体育才会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 师生互动 和谐氛围 真正主人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观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的活动,这种过程实际上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的一种单一教师主体观的影响进程。它只注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没有牢抓贯穿整个教学始终的主线,很容易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而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人自身、教育和社会的需要,通过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解放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注重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影响,努力提高师生间的相互配合,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新模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改变教学观念,建立和谐氛围

1、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例:这节课中,每名学生都有一床小技巧垫,教师准备让各组学生用这些技巧垫来进行障碍跑(或跳),发展素质。甲教师是规定了摆设障碍的方法,让学生在1分钟内摆好障碍,虽然障碍的摆法很独特、复杂,但学生练习的兴趣不大;而乙教师是让各组学生自设障碍,这时,每个小组成员都动手参与设置障碍,由于是自己掌控的难度和形式,学生练习起来兴趣盎然。

甲、乙两位教师的方式就透视出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以往教师在体育课堂 1

教学中大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并对学生实行控制式的管理,学生在整个过程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其主动性。而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去“做”,而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去做?怎样去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服务者,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教师不再是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让学生“自己”“亲自”获取,在新的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信任学生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2、转变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

当今的体育课堂,学生是主人,教师是引领者、服务者、帮助者。这种角色的定位,必然要引发教学形式与学习氛围的变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从新理念生成的课堂动态因素来看,体育教学正朝着人本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师生互为主体,平等交往。

首先,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实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师在课堂里要采用语言、肢体、情感、思维、技能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交往。

如:经常用目光注视学生、向学生微笑、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等等。这些都会被学生解释为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努力程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应多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多用学生的语言进行交流;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应多用肢体语言,如关怀的眼神、拍拍学生的肩、和学生击个掌等都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教师应善于原谅学生的错误,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宽容,构建一种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

二、提倡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关系

1、倡导合作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练习、合作、交流,再练习,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合作学习是教学改革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探索和掌握知识。一方面,学生在合作体中讨论交流,有不同的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与探索,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动作技能的掌握,这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组成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与人合作,这对学生与人相处能力的很好训练,从社会角度发展了学生的适应性。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体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于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一个简单的体育教学环节,或许就是意味着一些学生从此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

例如: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石头、剪刀、布”,许多学生熟悉到了不想玩的程度,这时,老师改变游戏对手,采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有三次“击败”老师的机会,创设一些不平等的条件,加强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找到“击败”老师的好办法。学生们从开始有战胜老师的欲望到后来战胜老师的“胜果”,气氛势必是特别融洽。

再如:投掷教学中,请同学们把旧报纸折成什么形状,用怎样的方法投的更远。然后学生先自己尝试练习,再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有的小组学生是将纸折成“火箭”,有的小组是将球捏成团,等一会,把讨论好的意见再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方法最好。有的同学大声喊:我们的方法将是最好的。学生开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得出投的远的好方法,教师巡回与学生们探讨。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设计与创造合作学习的情境,既是教育者,充分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合作者,全身心地与学生合作,做好合作的表率。让学生在合作体中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小组分不开,小组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成功,具有荣辱与共之感;二是要把合作精神渗透到整个学校体育中,课间操、课外活动、竞赛活动等应是教学的延伸与验证,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意识和行为习惯,团队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得到发展,这也是合作学习的最高目标和终身体育的最终目的。

2、倡导主动性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方向和强度,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情景教学,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习积极性。

精彩的课堂导入,优美新颖的场地器材布置,不仅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使大脑皮层兴奋,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情景、布置场地。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激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大门。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班级的学习特点,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对抗、团结、合作意识的活动,包括即兴发言、课堂辩论、小组研讨、情景模拟、竞争游戏、小型教学比赛等。这样,极大地活跃了学生体育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活动中的学生寓情于境,产生乐教乐学的气氛。师生共同参与、相互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一节箱上前滚翻的课中,学生由低到高进行箱上练习,有些疲倦了,这时,教师就鼓励学生各组自已拆开跳箱进行游戏活动,四个小组,有的将跳箱一层层竖起来,鱼贯钻过;有的两名同学站一层跳箱里面,搬运跳箱„„教师也亲自参与,然后全班选择一种最方便组织的方式进行接力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布置的场地器材,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

3、倡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提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中,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从教学的备课、教材选定、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后评价小结等,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探讨,共同备课。让学生自己来决定他们的教学内容,自己来设计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应创设空间给学生遐想,不管学生的设想多么的“不可思议”,教师都不要去阻止他们的思考活动,并且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对有创意的设想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就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一过程,教

师能了解到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什么不感兴趣,对什么满意什么不满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及学生的自身需要,尽量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健身性较强的教材内容,学生根据目标的要求自学思考,交流讨论情况,进而准备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自学当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自学。让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相互学习、合作,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学生也根据老师列出的预习提纲提出的问题和内容通过课外活动,进行自我研究,或者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互相讨论,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列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个人锻炼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习研讨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要注意辅导好差生,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最直接、最简单方法就是鼓励学生改编他们熟悉的游戏,诸如:练习方法、练习队形、比赛的规则等的改编,让他们相互比一比“看看谁的创编得——新、奇、乐”。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欲望,使他们今后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打下基础。

如:在进行搬运接力赛跑游戏时,从名称入手,教师让学生结合搬运和赛跑两个要求进行游戏方法的思考,并尝试游戏。学生从观察、体验、交流中初步了解游戏方法规则,掌握了在快跑中搬运东西的技能,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技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来设计游戏,如把东西换成别的(不好搬运的),或改成其他的游戏,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块儿尝试练习、观察、讨论、交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游戏,掌握了技能。

在课堂上,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即教师除了精讲和示范动作外,还要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得到更多地感性认识,有更多模仿教师地机会,达到情感共振,教学共鸣的效果。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门课程,应该是一个快乐、轻松、活泼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欢乐。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体育教学课改,要求教法要有互动性、教学行为要有互动性、学习的内容要有互动性。这些能引起互动的教学因子,只有当学生置身于这种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时,才能产生学的互动性行为。而只有师生教与学真正的互动了,才能建立和谐民主关系的场,才能使良好师生关系由理想变成现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不仅融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也提高了教学水平。而建立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去为学生拓展一个空间,而不是让学生艰难的来适应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教师相互就会有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将会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体育才会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合著《研究性学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曲宗湖 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篇2:例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当前各类课堂教学模式可谓汗牛充栋、良莠不齐而且层出不穷,有的理论性强,有的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形态、互动行为特点是区分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如赫尔巴特的“四段论”接受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一种“舵手和航船”的师生关系,即控制和被控制关系;而杜威的发现式的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生互动方向的双向性

通常,人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才是主要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接受信息的“受教育者”。实际上,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对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及时作出反馈,而且在课堂上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技术动作、提问等向老师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以引发教师对自己作出相应的反馈。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专门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依赖学生并影响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要关注教师、依赖教师、模仿教师,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教师。

二、师生互动内容的情感性

目前,有关教育理论成果中,对体育课堂学习中的运动技能学习、知识认知、智慧发展极为重视,而往往对情感的培养很少涉及。体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不是机器相互作用的场所,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应该具有情感性。情感性在师生互动的内容之中居于中心位置。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包括运动技能、知识经验、情绪情感、人格倾向等。情感是师生互动的核心,它在师生互动中所占比例远高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它作为重要的因素对互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对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学习能起到促进和抑制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非认知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的培养,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学生课堂学习和活动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三、师生互动结果的同质性

同质性主要反映师生互动的质量。课堂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影响可以达到共鸣,起到彼此促进的教育作用,这是师生互动的最根本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质性表现为在外显行为和内部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在外显行为方面,当教师采用较多的非言语行为时,学生也表现出较多的非语言行为,这是教师“身教”的示范与影响作用。就内部情感来说,教师的积极性情感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相应性质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也会对教师产生相同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消极心态时,一定要努力发挥教师主导性,以积极的心态来影响、引导、转化之。

四、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主导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是指教师主动对学生施以影响,并且还要主动对学生给自己的影响予以反馈,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在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师生双向影响的发动者,并占有绝对优势,教师往往要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和游戏规则,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关注某个学生,或走到学生辅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技术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角色。当然,教师主导性与一部分人强调的“教师决定一切”或“教师权威”是有区别的。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主导性表现为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活动,主动帮助学生发展,主动给学生以反馈。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并不是忽视学生主动性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相反,我们应更加重视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论更加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将教学的`重心转到学生身上,提倡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要主动”。

五、师生互动行为的非言语性

人们一般比较重视言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师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准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所占的比例(时间、频次)、所起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关注、传递信息)都比言语行为要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语言行为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它是对语言的必要深化和补充。

篇3:例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一、从教师入手, 实现师生互动

教师要立足于每一节课, 在平时的备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 思考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 树立新课程理念, 促进角色的转变,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如:每个单元整合为听说课 (Listening and Speaking) 、阅读课 (Reading) 、语法课 (Grammar) 、写作课 (Writing) 为主的四大课型, 教师要通过说课、上课、评课, 发现存在的问题, 进行课后反思, 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 可学习并借鉴有关英语教学课堂互动模式的研究, 确定师生互动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课堂活动——教师评定——课后任务。

二、从学生入手, 实现师生互动

(1) 研究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学习现状,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通过课内外与学生聊天、谈心,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2) 帮助学生。通过开展讲座,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通过课前、课后辅导, 帮助学生排除学习英语的障碍, 了解他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并及时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各种学习策略解决问题, 逐步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改变单纯过度依赖教师的习惯, 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

(3) 激励学生。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内容,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采用鼓励机制, 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4) 给学生创造机会。

(1) 课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创设较为真实的情境, 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的问题, 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互动起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 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与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4:高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数学 师生互动 课堂 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往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向以“学生为本”的互动教学转变,由重“ 教”向重“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心智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的人文情境,创设宽松、融洽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交流氛围,把学生从压抑的心境中解放出来。新型的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

一、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目前高中教学绝大部分仍是一味追求高考得高分,教学就认知而认知,围绕教材、复习资料转,忽视学生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学生的探索和创新,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认知体而存在,虽然就师生互动教学而言,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语言交往方面

①是讲与听,教师不管学生的反应如何,只顾自己滔滔不绝的“讲”与“问”;学生被动的“听”与“答”以致失去对话的真正意义,必然引起学生的厌烦和不快,只体现教师的作用,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接受其影响,难以做到互动。

②是问与答,课堂上一贯的要求学生回答“对”与“不对”,这种“打乒乓球式”的一唱一合,表面上是互动,但还是教师引着学生“钻圈套”的方式,即表面动而并心不动,是一种静态下的被动式互动。

③是课堂中教师提问的质量不高,绝大部分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记忆的,这说明教师的提出并没有启迪思维,而是机械的死记硬背。

2.学生交往方面,集中在学生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上。就前者而言,学生个体需经教师许可方能与全班交往,如板演,交流,演示等,这种交往仍然是静态的沟通“互动”;而后者学生个体与个体交往多为同桌的交往,必须经教师的许可,这种交往范围很小。从本质上讲,它仍是一种静态的“互动”,而不是全员的、主动的互动。

二、改进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多数教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一是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二是多讨论,教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我认为面对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教师只有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实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交流,师生之间的知识和感情层面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形成实质上的互动,那么,师生互动如何去实现呢?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前提

2.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3.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情境是高中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关键

4.创设互动教学环境,倡导交流、开放课堂

5.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物教具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的互动

6.区别教学层次,广泛互动

7.良性评价,升华互动

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們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善于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有效师生互动这一教学方式的作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亿.点评:让数学课堂动起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5).

[2]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徐文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

篇5: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析议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互动之策略

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中心小学 诸葛小琴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但反思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要么教师单方的积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现象还有不少;要么整节都是学生自己“吵闹”地讨论,教师成了“召集人,旁听者和捧场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好学生的“学习”?如何让师生互动过程融为一体?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必须找好自己的位置。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点燃学生智慧火把的“导火索”,是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引路人。教师应通过观念、能力、方法等一系列变革,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三个更新:

(一)观念的更新

首先教师要确立新的目标观念。教师要转变学生观,就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个性。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避免“优生撑场面”,后进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尊重其特长,为发展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要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传统教学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乃至考试中不可-1

(二)能力的更新

教师能力的更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保障。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学习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首先是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人”,而且更要目中有“人”,把新课程中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情感等因素的培养。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特征,我们要改变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方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

(三)方法的更新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化费时间多,教学效益少;内容情节分析多,语言文字训练少”的三多三少,确实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但那些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并非毫无使用价值,而是应该在新观念指导下注人新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因为“会学”显然比“学会”更重要。所谓“会学”,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告别维持学习性方式,因此要创新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思维的求异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上课→复习→作业→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减轻作业量,还其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其有更多的心力和时间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好的教学方法能在课堂操作中,依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具体包括从备课到作业-3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他们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提倡学生提问,不仅对增进他们的思考力、思辨力大有益处,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学生从常理、常规中质疑。如学习《布衣元帅》一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质疑:“从课文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面对学生的回答,不是压抑学生,不让他们提出“异议”,而是十分重视、珍惜。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不要泼冷水,不要揶揄、歧视;学生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就及时鼓励、肯定、表扬,有时也可以让学生一起来参与评价。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意识、判断问题的能力会逐步增强。

(三)“还”学生选择的权利

“自由选择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捷径”,也是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我们应该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对于“学什么,学多少和怎么学”享有发言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学习活动多元化、自主化。如在内容的选择上,上一堂课前,教师可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如在教《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征求学生意见,一部分学生想学“山”的部分,另一部分的学生想学“水”的部分。于是教师就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开讨论后阐述自己的理由,是“山”美还是“水”美。经过双方的争论,达成共识,只有“山水交映”才是最美的。又如作业的选择,教师在布置一些有创造性、延伸性的作业时,可设计几组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根据当堂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灵活选择题组,也可以几组题交错选择。这样,教师就可以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其他像朗读方式、学习方法、理解思路、背诵方法上均可让学生自由的选择。

(四)“还”学生想象的空间

篇6:例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单 位 濮阳工业园区赵葛寨中心小学______ 姓 名_ 季利娜___________ 职 称__ 中学二级________ 联 系 电 话_ ***________

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摘要:“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角色不同,行为亦有差异。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应用互动交往策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验,充满信心的去探索呢?

关键词:师生互动;优化;合作;策略;主体

一、师生互动的含义师生互动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与沟通,师生之间的交互影响、交互活动、共生共创的过程,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所产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是师生共同对互动情景的界定过程,又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碰撞和调整的过程。同时,师生之间的这种交互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所以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必须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和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应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

二、师生互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师生互动策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在课堂中充分发表意见,大胆质疑,求异创新,有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机会,有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成了学生成果的展现,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中的成就感,受到极大鼓舞,创造力被进一步开发出来。

2、综合性

(1)知识综合:师生互动不但要求学生具备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如何质疑,如何观察,如何调查,如何社交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能力综合:不但要具有一般的学习能力,还要具有获取信息,研究问题,归纳信息的能力。(3)活动的综合:不但有师生的教学活动,还有个体活动;群体活动;理论探讨活动;实践调查活动;经验积累活动;开拓创新活动等综合性的活动。

3、研究探索性

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教师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发动者,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传授知识上,而是放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放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从被动的接受方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学习,在学习中联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影响师生互动的主要因素

1.制定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师生互动与合作的基础。学习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从而保持兴奋的持久性,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增强了探索新知识的求知欲,学生有能力实现有效的互动。这样师生双方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就会同心协力,彼此主动协调,采取策略,努力实现目标,从而发生师生双向的良性互动。

2.教学情境,陶冶情操

教学情境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外部因素,它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氛围。在课堂教学

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只有师生之间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师生的良性互动奠定基础。

3.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教师与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越准确越有利于互动。现代教学的特征之一是“以育人为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而这时的教师就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的讲授者,而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必须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使学生成为合作者、竞争者和学习者。师生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使其相互匹配,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4.让教师与学生了解与适应

教师不仅要备课,而且要备学生。首先,教师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识能力要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也就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为了使双方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有效进行,学生也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等,即学生也要适应教师的教。

四、师生互动的必备条件

1.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悟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思维活动,认知活动的情感活动的统一。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动情感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键。其核心几是调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形成以求知欲为主的需要结构。因此,教师应有正确的人生观,充分认识小学语文是一门思维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应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水平,辨证唯物主义熏陶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从而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间产生情感的认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喜悦,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学时教师运用情感,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镕铸在作品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2.教师的监控和学生的自律

无论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非常强调组织管理对于教育效能的影响。赫尔巴特早就郑重指出:“如果不坚定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相对于成人,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脆弱,具有突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但是,学生又是迅速发展中的个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心理可塑性,所以教师在加强纪律约束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品质,逐步养成其独立自主、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在教育活动中,规则是监控和自律的基础,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之上的。教师只有同学生一起不断地建立规则,并引导他们遵守规则,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教学活动也才能真正实现宽松自由和民主平等。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就可以有比较充分的精力和时间组织活动、参与活动,并从旁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总之,在教育活动中,既需要教师一定程度的监控,也需要学生的自近代。只不过随着活动的进展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监控程度愈来愈降低,而学生的自控程度则会越来越增强。

3.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

师生互动要借助于知识的传输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角色不同,行为亦有差异。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承担着对来自社会实践的知识经验筛选、加工、整理,然后以学生能够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职责。由于教育设计、教学决策与技能本身带有极大的智力创造成分,所以非常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施教、愿意施教的热情与自觉性,需要教师抛弃那种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能否做到这一点,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师要彻底消除消极应付的教育心理,而代之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态度,善于使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努力成为教育改革和高效教学的追求者。当然知识的传授不是单向的,它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于参与活动和动手操作易于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所以寻求知识的活动化、游戏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出现了乐学的热情时,说明其精力

已真正投到了教育过程中。

五、“师生互动”方式的实现

从“师生互动”三个必备条件中得知,要想再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必须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自由、宽松、民主的环境,让学生自我去体验、构建、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1.教师在课堂上巧提问。

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就问题提问题,较直观,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综合等能力。而应该将问题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使每个问题既紧扣大题,又有一层的价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中得到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越来越灵活,更富有创意,培养出时代的新人。2.在教学中实行“学生老师”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能真正充分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能从当“老师”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各方面还远不如教师,从而他们佩服教师,服从教师的正确管理,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从“学生老师”教学中,学生能学到一般教学方式学不到的知识,能尽量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3.教师应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在课外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信息互递,思维得到激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及创造力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让“互动”能动起来,教师除了事先要准备好“情景”——如图片、道具以及相关的各种数据、问题外,还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①教学民主。②人格平等和师生互爱。在快乐的课外活动中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不断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而达到共创、共进。4.学生议,教师导

“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老师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

六、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1.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谐互通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状况。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首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良好教学情境的前提。只有师生在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见解,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将个性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

教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看法、有需求的“人”来看待,要正视他们的存在,理解他们的愿望,看到他们的努力,赞赏他们的成就。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必须承认并重视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展。教学中尊重学生,还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课堂,尊重学生的创造。内在的兴趣与动机,是学生创造力和主动性的源泉,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我们看法不同的意见。

2.情感交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使教育的过程变成师生情感互动共鸣的愉快过程,教学中教师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用语言来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例如,使用“很好!”“你真聪明!”等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勇气和欲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切忌用刻薄、挖苦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产生障碍。其次教师也可用正确的体态性语言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体态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目光、举动、表情等。教师要充满热情用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激励的动作等体态性语言,表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融洽师生关系。

3、优化教学结构,形成良好心理准备

教学结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促进教学内部诸因素间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进而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教学结构的优化,不仅决定着教学环节能否自然流畅,时刻体现学生现时需要,也决定着教学诸因素的交往是否协调发展,是促进互动交流的关键。教学结构优化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横向组织结构的优化,也包括激活学生内部动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纵向结构的优化

4、培养创新能力,树立学生开拓进取的信心

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和锻炼。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运用合作策略,实现和谐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可以运用人际合作的教学策略,让教师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互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我们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让我们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总结经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陈心五著《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87页。[2]古人伏 《师生互动准则初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1年第1期。第23页。

[3]肖锋 《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研究工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63页。

[4]张秀丽 《重视师生互动提高高校教学的有效性》,《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第27页。

篇7:器乐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论文

我们班中有很多乐器,利用现有资源,我在教室的走廊上设置了“音乐屋“,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教室外小小的变化,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第一天,郭志昕小朋友发现了玩具角的变化,走过去看了看,摸了摸;第二天,杨苓、惠荧俩位小朋友开始拿鼓锤敲鼓,吸引了很多孩子,他们都试着敲了敲,我发现他们敲的方法和位置有很多种;第三天开始,孩子又是敲鼓,又是玩双响筒,拍圆舞板,玩各种乐器,教室外简直成了大卖场。放学爸爸妈妈来接时,他们也会抓住这个时间去摆弄一下这些乐器;一个星期后,我在“音乐屋”添放了录音机和幼儿比较熟悉的歌曲磁带,孩子就会放着音乐,拍打着自己满意的节奏和着音乐,虽然这些乐器的声音很嘈杂,但孩子玩的特别开心、尽兴。

(在这个过程中,我给孩子提供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吸引孩子去发现、去探索,对 活动内容产生兴趣。在此活动中,我只是环境的创设者和观察者,没有介入孩子的活动,只是根据孩子游戏的情况,新增了一个录音机,这个录音机却把孩子与乐器联系的更紧密了。)

二、做孩子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孩子们已经对各种乐器产生了兴趣,也建构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且幼儿能力有限,由常常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我觉得此时,老师有必要组织一两次集体活动,助孩子一臂之力,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索这些乐器,对乐器的名称与使用方法及乐器的音色、长短有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活动一:认识乐器和演奏方法

1、我请每个孩子拿一个喜欢的乐器(我提供了8种乐器:鼓、碰铃、三角铁、圆舞板、双响筒、铃鼓、串铃、木鱼)。鼓励孩子带着问题去深入的探索手中的乐器:“你能让这些乐器发出许多种不同的声音吗?

2、孩子认真的在想着,尝试着。

3、师生一起交流和讨论探索的结果。

我请拿鼓的小朋友先说,并要求边说边示范。

俊杰说:“用鼓锤敲鼓,咚咚咚;敲鼓边,都都都,两种声音不一样。”

师说:“非常好,敲鼓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呀?”

君涛说:“我敲的时候发现也不一样。我还可以用鼓棒磨鼓,有沙沙沙的声音。”(我发现孩子的思路开始扩散,可以用磨代替敲),就这样我们发现了各种乐器的多种敲发,如:三角铁,敲不同边有三种声音,手捏住敲不捏住敲有两种声音,用棒在三角铁中打转,又有一种声音,铃鼓可以拍也可以摇,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每当孩子想出了不同的敲法我们都非常高兴。

4、然后,我再把各种乐器的名称和最典型的敲法告诉孩子。

活动二:探索音的长短

1、在班级四周放了许多乐器(我仍提供了8种乐器:鼓、碰铃、三角铁、圆舞板、双响筒、铃鼓、串铃、木鱼)。鼓励孩子带着问题去深入的探索手中的乐器:这些乐器的声音一样吗?谁长?谁短?

2、孩子认真的在想着,尝试着。

3、师生一起交流和讨论探索的结果。

嘉华说:“我发现碰铃的声音很细,很好听。”

鑫辉说:“我发现鼓的声音是咚咚的。”

师:“谁的声音比较长?谁的声音比较短?”谁的音色比较相同?

在比较和讨论中取得共识:

短:木鱼、双响筒、圆舞板、串铃、铃鼓(拍)

长:鼓、碰铃(摇)、三角铁、4、出示二分、四分、八分节奏,引导幼儿匹配,为以后配器丰富经验。

如二分节奏适合鼓、碰铃(摇)、三角铁等乐器,因为时值比较长;四分、八分节奏适合木鱼、双响筒、圆舞板、串铃、铃鼓(拍)等乐器,因为时值比较短。

5、最后我请孩子按乐器分成9组,听着音乐和拍的敲打着,我请孩子轮奏,点到哪组,哪组敲,让孩子感受不同乐器的不同声音,虽然演奏的声音不是很整齐,但孩子们非常的认真和投入。

(在此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把乐器的名称和敲法、音色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总结出很多敲法,自己探索音的长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感受乐器的神奇并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从中我也从孩子这里学到了很多种我所没有向导的桥法。我想我们不能理所当然把我们认为的模式灌输式的给孩子,孩子学的非常的被动,又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学的开心,才会感受成功的喜悦,才会真正树立信心)

三、做孩子的促进者

孩子已经了解了各种乐器,但乐器知识工具,是帮助孩子推开音乐圣殿大门,让孩子置身于那迷人的音乐世界的工具。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和孩子通过图谱演奏着各种音乐,《大中国》《送你一支玫瑰花》《北京小妞》《阿瓦人民唱新歌》、《解放军进行曲》到《喜洋洋》,孩子在演奏过程中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孩子们的节奏感、表现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孩子还能做小指挥,自己配器,配大鼓,到了大班下学期,孩子还自己设计图谱,自己选择乐器来表现不同性质的音乐。为了能更加满足幼儿的学习热情,我还鼓励幼儿用乐器创造自己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如:我先给孩子一个表现的内容《暴风雨》,让孩子分成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乐器可以表现暴风雨?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暴风雨?孩子自己排练暴风雨的演奏,并进行表演。活动的更高要求就是孩子自己想主题,创造音乐。

篇8: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 有必要进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吗?答案是肯定的!纵观中外几千年来的教学史, 但凡在教学中有所建树, 有所成就的大师无一不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启发教学。万千学者, 芸芸众生, 但凡在学习中学有所成, 学有所用的杰出学生, 同样无一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勇于提问者、善于思考者。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在他的青年学习时代, 就是一个勇于提出问题, 善于思考问题得有远大报负的学生。中国“两弹一星”功勋, 著名的物理学科学家钱学森, 就是在美国留学期间也经常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甚至是一些有悖于常规的问题, 而他们的老师则都能通过课堂, 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启迪智慧, 掌握知识, 茁壮成长, 尽而培育了一代英豪。从广义上说, 这是一个师生在人格上平等的问题, 这不仅体现在教学上, 就是在战争中, 人民解放军之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其中“军事民主”, 战士也参与战略制定的做法, 无疑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师生互动, 不仅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是完全可行的。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可以保证教学计划的有效落实, 教学相长, 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内涵。确保教学计划“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并形成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 善于思考有利于健康成长, 尽快成才。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可以创造良好的师生相互尊重,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 促进教学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做法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师生互动, 方式方法很多, 因教师的阅历不同, 所教的专业相异而各具特点。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 笔者认为主要应运用好以下六个基本方法, 1.提前预习法。对所要讲授的课程将其中的学习要点、重点思考问题等, 提前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提前预习, 待讲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对这一课进行预热理解, 然后再进行讲授。2.难题分析法。总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相对掌握得比较快, 理解得较为透彻, 对一些难题也能很快解开, 对此, 当其他学生不能解开这些难题时, 可让这些学生帮助解题。这种解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 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也可以在个别学生面前进行一对一解题。3.总结归纳法。这里指的是对本节课的总结, 本章的总结。对于所学章、节所应掌握的主要内容, 需要把握的问题, 学习题或需重点注意的问题, 包括听课过程中的典型表现, 存在的不足等等, 可由班长或学生代表进行总结讲评。这样的总结应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4.分组学习法。对教学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组以3-5人为宜, 每个学习小组都要做到强弱搭配, 就近组合, 以学习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 分组后, 要充分发挥作用。如:以学习组为单位进行预习, 听课并进行解题, 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达到中度难题不出组就能解决, 重度难题有看法。5.代表教学法。有时可讲授课中的一节, 或一段。提前布置给某一小组, 随周期轮换, 让其备课, 而老师对其备课情况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帮助和检查, 在此基础上让其代老师讲授这一段或一节, 然后由老师进行讲评, 并进行必要的辅导。这样做, 可使学生置换角色, 身临其境并查找自身不足。6.讲评教学法。定期组织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方法, 教学态度, 为人师表等进行讲评, 这种讲评可由教学老师自己组织面对面进行, 也可由学生以书面形式进行,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讲评情况, 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 并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以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做的好,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的不好, 就会给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搞好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应注意把握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授课教师要端正思想认识。克服师生不平等的想法, 放下架子, 充分的尊重学生, 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克服畏难思想, 实际上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有时是要费一番功夫, 需要花很大气力, 其投入的心血有时远比普通授课方式要大的多, 因为要真正搞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要在课堂下做很多基础性准备性的工作。但确实应该看到, 这种付出的确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哪些学生学习较好, 哪些学生学习较差, 哪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 哪些学生表达能力强等,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切不可一刀切。对学生要用其长, 避其所短, 帮其所弱。三是要培养好学生骨干, 发现并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加以培养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先在这样一些骨干中进行, 以便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这些骨干能在课堂教学中和老师形成良性互动, 以确保师生互动的有序性和完整性。四是要循序渐进。做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 需要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前期工作, 一切不可操之过急, 对于少数缺乏自信心, 但热爱学习, 渴望学习的学生, 可运用试一试的方法, 先在小范围内, 对简单题目进行选量的互动, 使其逐渐增强版自信心, 逐步扩大互动范围。

篇9: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声乐教师 学生 互动 陶冶

引言

声乐课程作为一种人文性课程,不再将音乐视为简单的音乐欣赏或者声乐发音的模仿,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感情的浓缩与再创造。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对声乐学习者本人的人文素质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声乐课程重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以演示、模仿、感受等方式传授技巧,通过耳濡目染,让学生的音乐艺术感受性得到增强,通过生活般的课堂,陶冶艺术的素养,让艺术鉴赏能力和作为人文学科的声乐课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声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由此,声乐教学的构成要素除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外,还应包括两者间的协调。所以,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努力共同实现,师生之间只有不断地配合,并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在教学中和谐教学关系,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学有所成。

一、声乐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发表的公告指出七项教育原则,其中首项原则就是鼓励师生间的接触,报告指出影响学习动机和课堂参与度的首要因素是课堂内外学生和教师经常的接触。如果声乐教师关心、帮助或至少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学生也对教师的学习背景和造诣有一定了解的话,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业上的追求,他们将对自身的价值和未来在专业上的发展进行思考。由此可见,师生关系在成功的教学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而声乐教学之中的师生关系具有的密切性是由声乐教学课的特殊性决定的。

1.声乐技巧传授方式的客观要求

师生关系一般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手段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高等教育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

声乐教学的方法和措施是根据声乐本身的特点而产生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方面。具体表现在:声乐教学虽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但主要是以发声技巧的培养为主,其训练形式是一种循环反复的过程;声乐教学是一门音响艺术,它的“乐器”是在双方的身体内,其训练过程不是仅靠讲解来进行的;声乐教学的授课形式是单一性、小组性和集体性;歌唱者的自我听觉与客观听觉的途径不同,听觉效果甚至截然相反;歌唱者须有教师指导,“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现象寥寥无几。声乐教学的上述特殊性决定了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更为密切。

2.声乐技巧传授方式的密切性

在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面对的往往是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而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多数情况下声乐教师面对的是一名或几名学生。声乐课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更加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师生沟通和相处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有足够的信心,才愿意将自己融入教师的课堂,才会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当成是一种精神食粮,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科学积极的态度,并深入了解教师的长远意图和具体要求,把学习中的每一阶段的变化看成是达到最终目的的过程,而不是终点,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会用敏捷的思维和坚强的毅力去战胜。

二、情感的陶冶需要互动的支持

1.声乐技巧的获得与人文关怀

所谓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科学、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探究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拓展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一方面,声乐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手段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声乐教师就应帮他们树立并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或建立同学间协作式的学习关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思维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教师应该鼓励并指导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探索式地声乐学习和研究;大学生的理想大都比较明确而富有社会意义,声乐教师就应该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前途,当好他们的参谋。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很重视在声乐教学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说:“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唱,而不代替学生唱,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唱好,千万不能让学生为你的‘学说和经验服务,这样十有八九要失败的。”教师要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去考虑他们可能存在或遇到的问题。要替学生考虑气息的稳定、声区的统一、声音的控制、作品的理解及其二度创作等等。只要遵循一个原则——以学生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唱得舒服与否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因为始终是他们自己上台演唱。沈湘教授还极力反对在课堂上对学生强行灌输,他认为有些感觉决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感觉和语言去叫学生接受,要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后,用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歌唱艺术的时候,既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任何压抑和越俎代庖的做法都是不得当的。

2.人格的尊重与自信心的塑造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应该是主动的。这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和对学生充满期望。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教师需要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一定的希望,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直接向学生表达这种期待,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实现潜移默化。其次,学生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为转移的。沈湘主张:“在歌唱要素中,有心理要素,有生理要素,心理要素是处于主动、主导的首要地位,其他有关歌唱发声的生理要素,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以及唇、齿、舌、牙、喉这些形成语音的器官,都是被动的从属地位。它们的运动都受着心理活动的支配。”使学生处于教师对其的殷切期望之中,时刻感受到师长的关怀体贴,以和蔼可亲、热情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唤起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再次,教师爱护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竭力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其创造有利的契机。

一般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期望的鼓励和赞扬是能够表现出积极回应的。学生在判断教师对其音准、气息、咬字等歌唱技术方面的及时评价是否是积极的时候,乐意接受赞许或者谦虚接受教师的针对性意见,并相应做出相关改善或改正,在改正练习中,就会扬长避短,最后,教师的肯定评价必然会越来越多,学生在声乐练习中发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并提升了歌唱的自信心。声乐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提高,这是和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肯定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配合密不可分的。

三、和谐的出路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与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无条件地被动接受,而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最终形成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有效教学的实施,必须在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学生的成功就是老师的成绩,是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师生之间应经常性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沟通,建立良好、融洽的协作关系。

其次,应建立民主的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主观臆断、高高在上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调动学生大胆参与的积极性,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同时使用这种手段需把握一个适当的尺度,不能老骂学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如果经常处于紧张的气氛下,往往会对自己的歌唱能力增加忧虑,信心不足,久而久之会因为害怕暴露短处而退缩不前,导致课堂气氛低沉压抑,这种现象在实际情况中也是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起来,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方,深入研究教学艺术,掌握好教育分寸,这才是真正的关心爱护学生。

第三,教师这个职业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故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也应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歌唱是一个全身心的运动,老师们的要求都有所侧重,解决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目的却只有一个,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明亮、圆润、通畅的声音。因此学生要充分理解老师的教学,按其教学计划与之配合好,这才能有助于歌唱技术的进步。

结论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在教师和学生各自对自身角色的调节和适应上。尽管如此,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成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水平乃至整个声乐教育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个体教师的主导、以个体学生为主体实现的。而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活的因素,是一个能改变其他因素的因素。认识到角色差异和人格平等之间的统一,把握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摆正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声乐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4]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刘朗.声乐教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脖子后脑勺长痘痘是什么原因下一篇:公司年会游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