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的命名艺术看《药》的主题

2022-12-22

鲁迅的小说《药》以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为背景, 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的事件为素材, “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 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 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 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 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 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 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它内蕴丰富, 主题深刻, 形象鲜明, 有很高的艺术性, 但因背景离学生现实较远, 理解起来较困难。而教学中历来又都是以结构的明暗两线为主的传统分析, 给学生的只是抽象的、肢解的、政治术语很强的分析, 很难令学生信服。如何在教学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成了解读《药》主题的钥匙, 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都能把华老栓与夏瑜 (秋瑾的原型) 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而且练习中的对联“华家买药广大民众愚昧麻木, 夏家成药革命志士寂寞悲哀, 横批:华夏举悲”中也明确指出鲁迅在人名上的独具匠心。因而我就尝试从人物的姓名入手分析课文, 阐释主题,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课堂效果也不错。

1 老栓买“药”愚昧无知

文中主人公华老栓, 一清早起来就带着满怀希望, “跨步格外高远”地去刑场;在黑衣人的刀一样的眼光下, 刺得缩小了一半, 慌忙地摸出洋钱, 抖抖地想交给他, 却又踌躇着不敢去接蘸着鲜血的红馒头;对别人的问话并不答应, 他的精神只在一个包上, 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 移植到家里收获许多幸福。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老栓的“栓”气十足。“栓”, 从木, 让人想到木讷、憨厚、软弱、善良、畏缩等一系列的词。对于“恩人”康大叔的态度亦是如此: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 笑嘻嘻的听。对儿子的无限的爱以及迷信愚昧更是在小栓吃药时达到了高潮:一面立着他的父亲, 一面立着他的母亲, 两人的眼光, 都仿佛在他身上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吃下去罢, ——病便好了。”“睡一会罢, ——便好了。”有什么灵丹妙药能这样立竿见影?而华老栓一家就是这样对“人血馒头”的治病功效确信无疑!稍有一点医学知识的人都懂得这样的药根本是无用的, 而“有病乱投医”的老栓对“药”的来历一概不管不问, 真是“木”到家了。无论是苦心经营但生意清淡的老栓, 还是刚进壮年就病入膏肓的小栓都缺少了一些蓬勃之气, 他们的未来就象是“粗糙的”木头一样是暗淡的。

2 茶客谈“药”冷漠麻木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作者把形形色色的人物聚集在“茶馆”或“酒店” (《孔乙已》《阿Q正传》等) 里, 使他们各自的性格得以展现。文中所有的人物 (除了黑衣人之外, 有人认为黑衣人就是康大叔, 笔者认为不是) 都在第三部分里展现了各自的性格。如果只让老栓买回药后自己给儿子吃, 情节太单薄了, 充其量写了老栓个人的愚昧无知而已, 不能突出辛亥革命下普通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 因此作者特意安排了这些人物出场。这些人物没有具体的姓名, 然而他们却都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原因就在于鲁迅的起名的功底。人物各异:驼背五少, 康大叔;年龄各异:二十多岁的人, 花白胡子;身份各异:红眼睛阿义, 夏瑜, 夏三爷, 夏四奶奶。

不用张三李四的名字, 而用特征或年龄就概括了人物的特征, 这恐怕是鲁迅的创举。这些人物不仅给人印象深刻, 而且涉及面广, 从年少到年老, 从残疾人到健康人, 从牢头到夏瑜的亲属, 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他的革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这是怎样的悲哀呀。

康大叔, 一个“康”体现了他的健壮, “横肉块块饱绽”, 然而他邀功卖好, 傲慢得意, 全不知自己的罪行, 还说“要不是我信息灵”, 正如鲁迅批判的一样:即使体格如何健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他与直接杀害夏瑜的刽子手 (那个黑衣人) 一样, 双手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而不自知。

3“瑜儿”就义寂寞悲哀

“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一言惊醒梦中人的话却挨了“一手好拳棒的”的义哥的一顿拳脚。“瑜”, 从王, 美玉光芒四射, 在黑暗的阴湿的牢房中, 他象一块玉晶莹碧透照彻了整个牢房, 使其他人物全部黯淡下去了。虽然这个人物一直没有出场, 作者却以侧面描写的方式让这个人物大放光芒, 和其他用墨较多的人物相比, 他毫不逊色。“不要命”有着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穷得榨不出一点油水”有着革命者的坚韧品格, 临死还要“劝牢头造反”又是何等的英雄气魄。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夏瑜的死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夏瑜的革命斗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此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但更多在是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他讲的革命道理, 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 而且听了“感到气愤”;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甚至连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挨牢头打, 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 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 人们“潮水一般”去看热闹;甚至他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也不以为荣, 上坟时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 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

革命者是寂寞悲哀的, 所以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这样写道:“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我不恤用了曲笔, 在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纵观《药》中的人物刻画, 我认为文章的主题就是“揭出病苦, 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写出了“国民的劣根性”, 那就是群众的愚昧麻木, 革命者的悲哀不也是群众的愚昧造成的吗?“怒其不争, 哀其不幸”鲁迅用他的如椽巨笔呼唤着人民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

摘要:通过对老栓、夏瑜、茶客们 (康大叔、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花白胡子等) 及夏三爷、夏四奶奶、红眼睛阿义等人姓名分析的独特角度, 来理解深刻的主题。

关键词:愚昧无知,冷漠麻木,体格健壮,寂寞悲哀

参考文献

[1]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2]  鲁迅.〈呐喊〉自序.

上一篇:浅议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下一篇:从故事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