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学籍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电子学籍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式全程管理的学生学籍。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从制度和平台上确保了全国基础教育实行统一规范的电子学籍管理,实现了中小学学籍管理方式的变革。电子学籍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决策,而且能够推动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

第一篇:学籍管理论文范文

浅议高校学籍管理与学籍电子注册

摘 要:高校学籍电子注册制度建设为维护高校稳定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电子注册、学籍电子注册及其重要性等方面对高校学籍电子注册制度及其作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电子注册

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长期以来,如何搞好学籍管理工作,拓宽管理工作渠道,进一步增强管理工作的效果,一直是众多管理工作者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行高等教育学籍电子注册制度,给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提高认识,健全制度,革新工作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学籍管理工作适应电子注册工作的要求。

一、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及其作用

1.1 高校学籍管理

高校学籍管理是大学生从入学注册取得学籍到毕业资格审查认定获得毕业证书的全过程管理。它根据国家对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对学生的学习和各方面表现进行阶段和全过程质量考核、记载、评价和处理。并按照有关政策、规章的要求,对学生入学、毕业、异动等进行控制。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统计、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成绩记载办法、升级与留(降)级、转系、转专业、转学、休学、停学、复学、退学、毕业、毕业证书与学生证的管理与发放、电子注册等一系列内容。

我国高校学籍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传统人工管理阶段(1994年以前)。1994年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由各高校自行印制、颁发,由于统计与管理工作量大,手工操作导致数据混乱,出错率高。手工管理方式极大地制约了高校的学籍和学历证书管理工作的开展。

2、内部信息化管理阶段(1995-2001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展,相互独立、各自为阵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明显存在不足。

3、网络信息化管理阶段(2001-2008年)。随着数字信息化网络的飞速发展,各高校联合或各自开发出了学籍管理系统,以供初步的学籍管理工作使用。

4、电子注册阶段(2008-)。根据教育部要求,从2008年秋季开始,对在校生要进行学年电子注册工作,电子注册也开始应用到学籍管理工作中。

1.2 高校学籍管理的作用

做好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具有如下主要的作用:

首先,高校的学籍管理条例,是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和掌握学生学习优劣的重要尺度。

其次,制定学籍管理条例,目的不是为了限制、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高校对学生学习、生活和行为的规范。

第三,培养不断追求新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制定高校学籍管理条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学籍管理的原则,既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明确体现出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使之在人才成长的基本轨迹上前进,又要适当运用激励竞争机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增加推动力,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合格的创新人才。

二、电子注册及其基本内容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2001年2月5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重申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学历文凭、学位证书管理的通知》。文件规定,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改革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国家对学历证书发放进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它有利于严格和规范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维护国家学历证书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保护高等教育声誉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打击、防范制售假文凭行为。

电子注册制度包括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和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学籍电子注册是基础,学年电子注册是对学籍电子注册的进一步规范和延伸,最后与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接轨,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全程网络化动态管理,从源头、过程和关口等关键部位进行严格控制。

2.1 学籍电子注册制度

从2004年开始,学籍电子注册开始试点,高等学校每年的录取新生将通过学籍学历信息平台与教育部的备案的录取新生信息进行核对,核对无误的予以注册。2007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并正式实施,与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相衔接,并于9月印发全国各高校对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进行入学资格的复查,复查合格取得学籍的,将及时进行学籍电子注册,并提供双网查询。

2.2 学年电子注册制度

学年电子注册工作是继2001年启动的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和2007年启动的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后,电子注册工作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通过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的在校生管理模块,对经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在校生完成新学年学籍注册、上一学年学籍变动及奖惩等情况电子标注。有助于实现对普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的高校学生数据信息库。

2.3 学历电子注册制度

高等教育学历文凭是受教育者的学业凭证,是高校学生接受系统知识、专门训练的程度和层次的最直接的证明,也是人才招聘的重要条件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正式对全国高校学生实行学历电子注册信息上网管理制度,分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学校进行三级管理,高等学校向所在省(市)教育厅报送学历注册数据进行审核,省教育厅上报教育部,教育部汇总审核备案后上网供社会查询。

2.4 三级管理模式及流程

教育部:提供录取数据下载,审核上传的新生电子注册数据;审核上一学年学籍变动及奖惩情况及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审核省(市)教育厅上报的学历电子注册数据。

省(市)教育厅:审核新生电子注册中信息更改的和注册数据;审核在校生中退学、转专业、转学等学籍变动和信息更改;审核高校上报的学历电子注册数据,审核无误的数据报教育部注册。

学校:下载教育部的新生录取数据,将下载的录取库中实际报到注册的学生制成学生名册下发到教学系,让学生本人进行核对和签字,特别是新生考生号、身份证等信息,上传新生电子注册数据,提供信息更改的材料报省(市)教育厅审核;上一学年学籍变动及奖惩等情况电子标注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高校毕业审核及电子注册数据整理,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数据报省(市)教育厅审核。

三、学籍电子注册及其重要性

所谓学籍电子注册就是指当年省级招办录取结束后,将各高校在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录取的新生数据上报教育部。教育部网上公布各高校经省级招办录取的新生名单,名单经高校入校复查合格后由学校学籍管理部门上网核对新生名单,网上给予注册,即将“注册状态”由“放弃入学资格”改为“报到入学”取得学籍。

高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制度是当前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是从源头上治理违规招生、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举措,是学籍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对加强和完善学籍管理工作,实现新时期的教育目标,促进教学改革,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籍电子注册还有如下重要性。

3.1 规范高校招生行为

近年来,有少数高校无视国家规定,擅自扩大招生计划,不经省级招办自行录取新生。此类严重的违规行为,破坏了国家招生制度,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扰乱了高等教育办学秩序。实行学籍电子注册之后该类现象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实行学籍电子注册要求各高校、省(市)教育厅均要向学生公布学籍电子注册查询方式以及在查询过程中遇到问题咨询时的有关联系人与联系方式。若属违规招生,则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问题就得以暴露。同时,国家实行了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学生毕业时所取得的毕(结)业证书报教育部电子注册并上网供社会查询,而每一份毕(结)业证书电子注册的依据是学生学籍电子注册的数据档案。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违规招生现象的发生。

3.2 规范高校学籍管理

以往的学籍管理是指学生在校情况的管理,学籍管理和学历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各高校的学籍管理均是各自为阵,没有规范的管理方式,上级管理部门在制定方针、政策、文件时根本不能及时得到所需学籍上的参考数据。2007年初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在校生”管理模块和2008年10月“学年注册”子模块的开通,使得学籍异动、学籍记载和学籍注销等工作得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这也要求各高校必须对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维护。实行学籍电子注册后,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已不再是高校的内部工作,所有的学籍管理必须在教育部的数据库和管理平台上体现出来。因此,学籍电子注册要求各高校要有规范的学籍管理方法和程序,否则很难与教育部的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同步,更谈不上为各级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提供最基本、最及时和最有效的数据了。

3.3 为学历注册提供坚实基础

实行高校新生学籍信息电子注册以后,实现了高校学籍管理平台与高校招生网录取数据库的对接;学年注册的实行则真正实现了在校生的网络化管理。学籍注册、学年注册和学历注册三者之间环环相扣从根本上实现了数据管理贯通,建立了高校、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和教育部共同管理和维护的统一数据库,最终实现了教育部把握资格、省级主管部门动态监管和高校远程维护的分级、动态管理系统。使学历电子注册资格审核问题由毕业阶段提前到在校期间的全过程,从而为学历电子注册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3.4 促进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机制的改革

能否建立或理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各部门由于功能的分割以及精细的划分,使得各部门在具体行政的过程中,虽然做到了各司其政,但各自有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由此造成行政管理工作中办事效率低下。实行学籍电子注册制度以后,要求高校各行政部门间的管理更高效,配合更紧密。如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就要求招生注册处与保卫处紧密配合,以便为学籍电子注册提供更准确、真实的数据。因此,学籍电子注册制度促使高校内各行政部门的管理机制必须科学化、高效化。

四、小结

学籍电子注册是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完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制度,随着技术上的逐步完善,学籍电子注册制度在学籍管理工作中所体现出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它不仅规范了高校招生秩序和办学行为,而且可以掌握每年高校新生入学报道和注册情况,为国家制定年度招生计划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高校学籍管理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电子注册的优势,是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童爱玲. 高校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与学籍管理改革[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3):88-91

[2] 赵珺. 电子注册在高校学籍管理中的应用[J]. 教育技术导刊,2007(11):32-33

[3] 石晓玲. 现行普通高等教育电子注册制度浅析[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58-60

[4] 唐伟元.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J]. 宿州学院学报,2008,23(2):129-142

[5] 王伯杰. 学籍管理与电子注册[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123-128

[6] 张汉英. 试论在高校学籍管理中建立学年电子注册机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322-323

[7] 廖妍. 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制度建设探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9):89-90

作者:罗家琴 李 萍

第二篇:电子学籍助推学籍管理方式变革

摘 要:电子学籍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式全程管理的学生学籍。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从制度和平台上确保了全国基础教育实行统一规范的电子学籍管理,实现了中小学学籍管理方式的变革。电子学籍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决策,而且能够推动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能力,建立学籍信息保密制度,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确保电子学籍管理顺利开展。

关键词:电子学籍管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管理方式变革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因此学籍管理就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中最庞大的工程之一。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适龄儿童数量众多,并且分布不均。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加剧,跨省份和跨地区转学、升学问题使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以地方主管方式的学籍管理不仅出现了“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难以解决跨省份、跨地区转学、升学等方面的学籍管理问题,最终导致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难、升学难等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因此,传统的学籍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一、传统学籍管理受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

我国学籍管理办法一直受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1]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主要强调地方主管,相应的学籍管理也是由各省自行制定并开展相应管理。在各省主导的学籍管理体制下,不同省的学籍具有不同的数据内容和数据标准,统计数据难以整合。由于缺乏有效的统计数据支持,教育主管部门也难以制定更准确的教育决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流动人口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转学和升学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传统以省市主管的学籍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电子学籍管理实现学籍管理方式变革

教育信息化为基础教育的学籍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我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配套实施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基础教育学籍的全国统一管理,努力解决当前由于学籍管理混乱所产生的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的学籍管理全面地记录每个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包括:①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②学籍信息证明材料;③综合素质发展报告;④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⑤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⑥享受资助信息。[3]为了有效地实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育部从2010年就开始启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籍注册、学籍异动、升学、转学等信息化管理,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实时监控与管理。[4]

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电子学籍管理方式,实现了传统学籍管理方式的变革。所谓电子学籍,是指采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式全程管理的学生学籍。在电子学籍中,学籍号是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核心要素,它是以学生的身份证号为基础,在学生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就进行初次采集,录入到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中,并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阶段中使用。电子学籍的特点是每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籍号,记录学生的所有学籍信息,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全国联网,所有的业务管理流程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设分为两期:一期将建设中央、省、地市、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系统中核心的学籍管理和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功能,采用信息化方式管理学籍和营养改善计划;二期将建设校车管理、成绩管理、综合素质评价、查询统计分析和办公等业务管理功能,促进学校综合管理的信息化。[5]

三、电子学籍管理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优势

实施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学籍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学籍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之一。相对于传统各省孤立的学籍管理而言,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打通了各省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学籍管理联网,它在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基础教育决策、变革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1.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择校、高考移民等已经成为导致基础教育不公平的重要问题。在传统学籍管理模式下,由于不同省份具有不同的学籍管理办法,建立的学籍管理系统仅局限在本地区范围内运行,地区与地区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因此流动人口子女跨省转学非常困难。既使双边的教育主管部门同意转学,传统学籍管理也需要学生家长在两地往返办理转学手续,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成本上都给学生家长增添了许多负担。

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采用电子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方式,实现了学生学籍管理全国联网,跨省转学的申请和审批功能都在网上操作完成,从而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随迁子女跨省转学难的问题。中小学生转学学籍管理流程是由转入学校发起转学申请,经转入学校主管教育局审核、转出学校审核、转出学校主管教育局审核并判断是否外地就读之后完成转学。[6]在管理制度上,《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为已接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等都将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的责任。[3]因此,我国实施电子学籍管理方式将努力从管理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上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跨省转学难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公平。2014年1月10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开始联网试运行,办理跨省转学等学籍管理工作。[7]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学籍管理正式步入网络化电子学籍管理时代。

2.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基础教育发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营养改善计划方面。从国家的层面看,传统学籍管理不仅学籍数据分散、采集困难,而且各省之间的学籍数据难以整合,无法及时动态地把握全国基础教育的学籍信息,从而影响了教育经费、教师编制和教学设备等重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不仅能够管理中小学生的学籍信息,而且能够及时地从整体上反映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校分布和教育资源分配情况,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经费、教师编制和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动态地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以营养改善计划为例,我国国务院从2011年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开始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亿元,惠及全国680个县2600万学生。为了保证营养改善计划的资金不被非法占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可以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供详细的学生数据,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到位,保障项目所覆盖的每一个农村学生都能吃上营养午餐。

3.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优化基础教育决策

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优化基础教育决策。以我国中西部地区“撤点并校”政策为例,近年来,由“撤点并校”政策引发的负面效应已经突显,农村适龄儿童辍学率进一步上升,农村中小学校车事故频发,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硬件条件和生活条件差,农村文化盲区不断增加。为了解决盲目“撤点并校”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2]如何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信息化时代,教育决策离不开教育统计数据的支持。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运行,将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仓库,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获取基础教育的统计数据,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促进教育公共政策更加合理。

4.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管理方式变革

在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我国县级及其以下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还相对落后。从整体上看,我国县级及其以下的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主要用来发布信息,远没有达到开展网络化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于中小学校而言,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建立了学校主页,发布相关教育信息,然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都没有建设学校主页,更不用说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建设开启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先河,使信息化管理理念深入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心中,使农村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管理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体验,为今后进一步转变基础教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不仅包括学籍管理和营养计划管理,而且将进一步扩展到中小学校校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常规业务管理等,从而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是我国教育部自上而下设计的,在纵向上实现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学校五级贯通,在横向上实现了省与省之间的对接,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在今后加入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之后,将为基础教育的教育统计和教育决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四、开展电子学籍管理的保障措施

电子学籍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学籍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电子学籍管理,除了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以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同时建立学籍信息的保密制度,从人员和制度上保障电子学籍管理顺利开展。

1.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人。电子学籍管理对于中小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是一个新事物。为了保障电子学籍管理的实施,还必须加强中小学校的校长和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通过培训,一方面是要确保学籍信息及时、准确地采集,另一方面是要确保学籍信息被安全地使用。

2.建立学籍信息保密制度,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为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提供了不同的使用权限,确保学籍信息的安全。然而为了进一步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籍信息保密制度,对于违反学籍管理方法的行为,特别是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档案、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等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学籍信息的采集和修改都必须经过家长审核后签字,保留原始数据,一旦有不实情况,可以逐级核查。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问责机制,才能真正确保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维护学生的利益不受损害。

五、小结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融入了中小学课堂教学,而且正逐步融入基础教育的管理领域。为了解决我国流动人口子女跨省转学和升学等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我国出台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配套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进入电子学籍管理时代。电子学籍管理是信息时代学校管理的一个新生事物,它在学生上幼儿园或小学时一次性采集,以身份证为基础,实行学生一人一号,并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终身使用。电子学籍管理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跨省转学等一系列问题,而且有助于促进基础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深刻变革,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加强教育监管和支持教育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电子学籍管理仅仅是基础教育管理方式变革的一个开始,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一步融入基础教育管理领域,大数据分析和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将进一步融入到基础教育管理中,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管理提供更加高效、迅捷的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靖.电子学籍:保障教育公平[N].科技日报,2013-8-27(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 1667143.htm,2014-3-25.

[3]教育部教基一[2013]7号文件.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Z].

[4]保障教育公平——聚焦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EB/OL]. http://www.gov.cn/jrzg/2013-08/25/content_2473364.htm.

[5]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简介[J].基础教育参考, 2013(19):8-9.

[6]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手册(学校级)[Z].2012.11.

[7]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联网试运行[N].中国教育报,2014-1-8(1).

(编辑:王天鹏)

作者:何济玲

第三篇:学籍预警在高校学籍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学籍警示是高校学籍的一种管理方式。但有些学生不太关心自己的学分,没有及时进行重修课程或补选课程,累积到第八学期时未修课程达到学籍处理规定,而无法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如果在第七学期初对学生进行学籍预警,则可很大程度地使学生避免学籍处理。

【关键词】学籍预警 学籍管理 高校

广西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在校学生有2万多人。广西大学现行的本科生学籍管理主要分非毕业班、毕业班两大类,非毕业班的学籍处理是第一到第五学期每学期都进行处理,处理条件为要求达到该学期规定修读学分数的一定比例,第五学期对前四个学期的成绩进行综合处理,处理条件为要求达到前四个学期教学计划规定修读学分数的一定比例。学籍处理时间分别是在学生的第二、三、四、五、六学期初进行,处理方式有跟班试读或学籍留到下一年级;大部分的毕业班学籍处理是在学生的第八个学期初进行,处理方式是不能进入毕业论文(环节),作编入下一年级学习。

非毕业班学籍处理条件要求条件较低,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而毕业班的学籍处理条件是毕业论文开始时学生应修课程不及格学分累计达到规定学分数的标准,就不能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学校主要考虑到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要修5到6门的课程,又要花很多精力写毕业设计(论文),这样,论文质量就无法保障。所以,只能是被编入下一年级学习,先修读完大部分课程再做毕业设计(论文)。

1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第六个学期的成绩不会进行学籍处理,因为第七学期开学时已经是毕业班了,而第七学期的成绩也要等到第八学期初才进行毕业准入制处理,所以第六、七学期这个时间段是学籍处理空档期,在这一学年时间里,会有一小部分学生积累了较多不及格成绩而接近学籍处理规定。

学籍处理是对学生学业的硬性处罚,没有丝毫的补救余地。但是,预防重于处罚,作为高校管理者,不能只简单的处罚了事,而是以人为本,采取一种提前、有弹性的方法,先给学生一个补救的机会,这才是最佳的管理方法。

2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籍预警”及实施

本人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发现总有一些学生因自身性格原因,不了解学校的学籍文件(本身并不是厌学),不懂得关心自己的学分,不及格的课程不懂得抓紧时间去重修或选修的情况。当不及格的课程累积到第八学期时,已经达到被学校学籍处理的规定,不能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而被编入下一年级学习。特别是刚好超过学籍处理规定几个学分的同学,当把处理结果通知学生时,他们都感到非常难过,这意味着他们得多读一年的书,对他们就业有较大的影响,这也是让教务人员感到十分为难。假如学生有机会提前多修几门不及格课程,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为了尽量减少发生这种情况,作为教务人员,本人总结出“学籍预警”的办法,就是在学校的毕业班学籍处理前一个学期对欠学分较多的学生提前进行学业及学分警告。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在学生的第七学期初,利用现代教务管理系统,统计毕业班学生累计获得学分,找出欠修学分较多的学生,及补考重修后仍不及格的学生及课程,通知他们及时选课,选不上的课,由教学办帮助选课。个别学生由于选课太多,上课时间会冲突,要交待他们跟任课老师勾通好,填好课程免听申请表,以免出现选课而没有学分的情况。同时提醒他们在第八学期有毕业环节准入制度这一学籍处理方式,要以学业为重。并把学分情况转告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全面了解,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由于选修课程学分不能代替必修课程学分,而必修课程不是每个学期都开设,但在一个学年里基本上都能开设。这样,学生不及格的必修课程在第七或第八学期都有机会选得上。假如只在第八学期去选必修课,就有可能无法选上自己需要重修的课程,也就无法按时毕业。提前一个学期进行学籍预警,学生就多一次机会尽量修读未及格的课程,就可尽最大努力避免在第八学期被卡在毕业环节上。

3“学籍预警”的效果

第七学期不及格学分较多、而又不知道要及时修读未修课程的学生,如果教学办及时通知、提醒他们选课,让他们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基本修读完本科要求的课程,就可以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做毕业设计(论文),使他们顺利按时毕业。学籍预警,可以让学生多一个机会去修读未修完的课程,对于在第八个学期不及格学分恰好超过毕业准入制规定的学生,学习上赢得宝贵的时间,有机会争取顺利毕业,确实是非常值得庆幸的。 学籍预警对他们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一种操作简单、可行有效的办法。

学籍预警也可延伸到三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总有一些粗心的学生,未修学分累积到第五学期,虽然没有达到学籍处理的底线,但是欠修学分比较多,这个时候教学办和班主任提醒他们,给他们敲警钟,使他们在学业上有紧迫感,减轻大四的学习压力,毕业就更容易一些。一般来说,教学办发出的警告,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学生都会感到一定的紧张压力,从而认真对待学业,取得学籍预警的目的。

4 总结

学籍预警是本人在教学管理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学籍管理办法,本人只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务管理系统,统计学生不及格学分及课程,通知他们要及时选课,注意学业。 虽然此项工作增添一定的工作量,但是,如果能使学生不用多浪费一年的时间而按时毕业,那么这项工作还是非常值得做的。

学籍预警,从侧面反映出教务人员关心学生,对学生学业负责的态度,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改进工作方法。善于把积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又要善于将理论用之于教务管理实践,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展示出当代教务人员的责任心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汪筱兰.浅议教务员的素质与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关系[J].教育探索.2007(9).

[2] 徐海升.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本化理念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9).

[3] 周青.高校教务人员职业化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7(10).

作者:李 潇

上一篇:产业结构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