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体系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市场体系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差异引起的市场伦理冲突所带来的市场障碍,已严重制约着市场效率的提升,市场伦理决策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任务。

第一篇:市场体系论文范文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完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

摘要:在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仍是一项重要工作。国际经验表明:离岸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经验教训表明: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在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过程中,迄今为止对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还远未掌握,交易、风险管理等专业和金融管理人才经验还很不足,因此付出的学费较大。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巨变的情况下,抓住时机在上海建立类似新加坡的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上海金融市场;金融中心;离岸金融市场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既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基础,也是上海金融中心区别于国内其他金融中心的鲜明特色。在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仍是一项重要工作。国际经验表明:离岸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经验教训表明: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在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过程中,迄今为止对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还远未掌握,交易、风险管理等专业和金融管理人才经验还很不足,因此付出的学费较大。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巨变的情况下,抓住时机在上海建立类似新加坡的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一是可以在目前国际环境下,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基础上实现金融创新,继续稳妥地实施中央有关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决策;二是在确保有效金融监管的前提下,有利于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不停步地学习和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提高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降低走出去的成本;三是将场内和场外交易均在央行可监控的不同形式平台上开展,可以随时掌握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运作情况,有利于宏观调控、防范系统性风险;四是可以填补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空白,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利于上海并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同时将加快我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贯彻中央有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具体做法上,可借鉴新加坡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经验和初期开展离岸业务的做法,一是在机构准入方面,首先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然后逐步允许具有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开展。二是在产品创新方面,首先大力发展不涉及本币的外汇交易、离岸金融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可以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平台上,直接引进CME不涉及本币的、硬通货的汇率利率期货期权。条件成熟后再引进人民币NDF产品等。三是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强化监管,严格分离在岸和离岸账户。四是在不断优化上海宏观经营环境的同时,取得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提供特殊需要的政策和优惠条件。

一、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30年历史回顾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国、联系全球金融市场的银行间外汇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金融市场体系初具规模,这既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也是上海金融中心区别于国内其他金融中心的鲜明特色。

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雏形是80年代开始出现的外汇调剂市场。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国务院决定实行改革,于1980年10月批准开办额度调剂业务,规定调剂价波动幅度为贸易内部结算价的10%。1981年1月起实行公布牌价与贸易结算价双轨制,经过几年运行,从1985年1月1日起取消内部结算价,1986年起国家允许三资企业进行外汇调剂,以后又允许三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开展外汇调剂,同时放宽调剂价格。1988年起,国家扩大了调剂市场的范围,放开了外汇调剂价格。1993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199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外汇分成;实行银行售汇制,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取消汇率双轨制、兑换券、外汇调剂市场和现汇留成,作为改革的重要措施,采取政府推动的方式,在上海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平台为依托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彻底改变了市场分割、汇率不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础。市场模式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渐进、统一、可控和有效的原则,在调剂市场的基础上发展出“分别报价、撮合成交、集中清算”的交易方式。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每日公布人民币对美元交易的中间价,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变化,同时公布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各外汇指定银行以中间价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范围内自行挂牌,对客户买卖外汇。在稳定境内通货的前提下,通过银行间外汇买卖和中国人民银行向外汇交易市场吞吐外汇,保持各银行挂牌汇率的基本一致和相对稳定。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10年之后,在2005年7月21日按照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启动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2006年1月4日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同时保留撮合方式。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既可选择以集中授信、集中竞价的方式交易,也可选择以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方式进行询价交易。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按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报价形成。2007年5月21日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价浮动幅度: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汇率波动幅度显著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消退、做市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询价交易成为主要交易模式。同时银行间外汇市场加快了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不断推出人民币汇率利率衍生品;不断扩大市场主体,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不断强化银行间外汇市场风险管理。实践充分证明,银行间外汇市场在服务金融机构、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支持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银行间货币市场是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市场。同业拆借是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之间以彼此信誉为保障的短期(通常一年内)资金融通业务。人民银行规定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拆借最长期限、最大融资规模(限额或比例)。各类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交易系统在规定的期限、规模内自主报价、询价和达成交易,自行办理交易后资金清算。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于1996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开办。1996年信用拆借额为5872亿元,2007年达106500亿元,年成交量30年增长180倍。中国人民银行在创建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同时开启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以来主要迈出了以下四步重要改革:第一步,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HIBOR);第二步,1997年在创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同时放开债券市场利率; 第三步,2004年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第四步,2006年继续推进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授权中心以当天交易数据为基础编制并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定盘利率,11点公布;2007年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Shibor的推出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和完善定价机制的需要,是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逐步从数量调控转为价格调控的需要,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的Libor。Shibor以位于上海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技术平台计算、发布并命名,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Shibor报价银行团现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其中: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和外资银行3家。Shibor推出后,人民银行拟按以下路线图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市场化产品定价与Shibor挂钩,再存贷款利率定价与Shibor挂钩,最终实现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金融机构利用交易中心提供的交易便利,通过信用拆借、债券回购(包括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债券买卖、债券远期、利率互换交易等途径,进行资金头寸管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和投资理财的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于1997年依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在上海建立。交易量由1997年的32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4.8万亿元,年成交量30年内增长1400倍。目前交易品种有债券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现券交易;交易券种有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企业债、次级债、短期融资券、国际开发机构债、资产支持证券;组织方式有电子交易、声讯经纪;交易方式有询价交易、做市交易。2007年货币和债券市场的成员为1456个,包括中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农村和城市信用社、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我国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管理工具,提高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与资产质量,为企业提供融资机会,为央行货币政策实施提供市场操作工具,为国家财政政策实施提供市场条件,推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出现股票市场的城市,1949年上海解放后,作为资本主义象征的股票市场被取消。改革开放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有了股份制企业发行股票的试点,股票市场的真正形成是在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后。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到1991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共有8只上市股票,25家会员。1991年7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100点,开始发布上证综合指数。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股权分置改革成功推进、市场经受住大小非解禁的冲击,上证综合指数年底为5261.56点。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品种有股票、债券、基金和权证四类。全年股票成交额305434亿元,基金成交额4298亿元,权证成交额49894亿元。按流通股数口径计算,股票换手率927%。上海证券交易所2007年底上市股票904只,30年增加896只;其中A股850只,B股54只;上市公司860家;股票发行总股本14173亿股;全年股票筹资总额5919亿元,筹资额在全球主要交易所排名第4位,在亚洲排名第1位。股票市场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将进一步为改善中国金融体系中融资结构,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广阔舞台,为建立中国和谐社会,发挥不可或缺和日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向证券公司推出了国债期货,1993年向社会公众开放。1993年,商品期货市场出现盲目发展的混乱局面,商品期货交易所达50家左右,年底国务院发布有关通知开始清理整顿期货市场,1995年“3·27”国债期货风波后,又暂停了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到1998年8月,全国的期货交易所重组调整为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2006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计划推出股指等金融衍生产品。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期货市场的主要组成地。

黄金市场是迄今为止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中在上海最后一个诞生的金融市场。2003年随着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建立,具有108家产金冶炼企业、用金企业和商业银行作为会员的黄金批发市场推出。2007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全年黄金成交量1828吨,成交金额3164亿元;白金38吨,成交金额124亿元;白银成交量1028吨,成交金额36亿元。参与主体更加广泛,增加了投资类机构,商业银行代理的个人客户有66338户。交易品种除现货外,还包括Au(T+D)和Au(T+N) 等实行保证金交易和具有杠杆交易性质的延期交收新品种。我国黄金市场与全球黄金市场的联动性日益增强、金融投资功能逐步深化、市场结构不断改善、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国际经验

最早的离岸金融市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伦敦欧洲美元市场,随着离岸市场对金融中心促进作用的显现和广泛认可,1968年新加坡建立了以亚洲美元为主要币种的离岸金融市场, 1981年纽约建立了欧洲美元离岸金融市场, 1986年东京建立离岸金融市场(JOM),与此同时,中东和加勒比地区的离岸金融市场也相继出现并得到很大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一是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有利于国际资本加速流动以提高资金的效率,如欧洲美元的出现就使战后因政治等原因闲置的美元得以使用。二是降低了资金交易成本、极大增加了金融交易量,因为离岸金融市场均实施了减免税等优惠税收政策,同时其主要开展批发业务也大大降低了有关费用。三是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均衡,据IMF 统计,1974年 至1981 年世界各国通过离岸金融市场解决了8100 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中的93%,达7530 亿美元。四是促进了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如亚洲美元就是在离岸金融市场环境下创造出的,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定、浮动利率债券等最早出现在离岸金融市场。五是促进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国际大量游资的套利和套汇使得不同国际金融中心的汇率和利率差异在短时间内趋于均衡,形成全球范围内较为统一的利率和汇率,促进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许多研究和实例也表明: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管制松弛、自由度高,有大量国际游资活动,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离岸金融市场的存在,可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产生负面影响;可能成为洗钱、逃税和不法分子筹集资金的天堂。如何兴利抑弊已成为各国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面对的主要课题。

目前,尽管离岸金融市场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但基本是分离型、一体型和簿记型三大类。以伦敦、香港为代表的是一体型模式,以巴哈马、开曼群岛为代表的是簿记型模式,纽约、东京和新加坡的离岸金融市场都是典型的分离型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所经营货币的国内账户与国外账户严格分开,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防止离岸金融交易冲击本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其中,新加坡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经验应当予以关注。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金融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新加坡政府的大力鼓励下,大量外资金融机构争相进入,以新加坡为中心发展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各类金融业务并凭借其发达的通讯便利条件和东8区的地理位置开展24小时不间断国际金融业务,各类金融工具在新加坡金融市场不断创新并得到广泛使用;新加坡的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等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为国际性金融市场,新加坡迅速发展成为地区和国际金融中心,人口仅300余万人的新加坡从1994年起已经成为国际第四位外汇交易中心、国际第五位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心和国际第九位离岸金融中心。新加坡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离岸金融市场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很多,其离岸金融市场特点:

一是以亚洲美元为主要币种。新加坡尽管已开放资本项目,但对新元一直实行严格管制;另一方面,为使新加坡成为地区和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离岸金融业务创新。继1968 年美国美洲银行新加坡分行获准在新加坡推出第一个亚洲货币单位后,随着新加坡政府不断推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鼓励政策,新的离岸金融业务不断出现并获准经营。例如,1971年新加坡发展银行发行第一批亚洲美元债券,1977年第一批大额美元浮动利率可转让存单获准在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由两个日本商业银行发行,1978年25个银行获准发行大额美元固定利率可转让存单,1990年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首倡欧洲日元期货合约的期权交易等。

二是对新元使用严格管制。例如,尽管新加坡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但在1998年前禁止任何形式的新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此后也制定了极为完整严密的规定禁止开展无实际经济背景的新元投机。再如,实施分类许可证制度,严格限制外资银行经营新元业务。

三是使所有金融机构的新元账户与非新元账户完全分离,明令严禁新元用于金融投机,对新元境外使用也有非常具体的限制;同时,利用电子支付系统MEPS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所有经营新元银行的新元账户(包括新元政府证券),实时监测新元流向、严格执行新元非国际化方面的各项法规。并在必要时入场干预。

四是为离岸业务发展不断推出优惠税收政策。新加坡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在税收及金融机构经营环境等方面不断推出一系列其他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想做、但又没有下决心做或做得慢了一步的优惠政策。如1968 年8月,新加坡政府废除非新加坡居民的利率收入预扣税,使新加坡与香港和东京在亚洲美元市场中心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其后美国美洲银行新加坡分行就在新加坡推出第一个亚洲货币单位,由此新加坡开始成为亚洲美元市场中心。此后,新加坡政府在促进金融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刺激离岸业务发展,不断推出优惠税收政策。

五是对金融业实施严格高标准的监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认为:对金融机构保持严格高标准的监管,与创建更加具有活力、创新机制的金融体系并不矛盾,稳健的金融系统可以为金融自由化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因而,新加坡政府对国际金融界出现的先进金融制度、技术和方法非常敏锐,对其中认为适合新加坡金融管理和发展的总是采取积极态度引进使用,对有利于保持稳健的监管方法,高标准制订管理办法从严管理。例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既是适应金融发展需要、对有实际经济贸易等活动的交易者而言,是极为有效的锁定和控制利率汇率等风险的手段,同时对无实际经济贸易等活动的交易者而言则是一种风险极大的金融投机。新加坡对金融衍生产品采取为我所用的方法:积极推出并开展非新元金融衍生产品,结合新元非国际化的管制、严格控制(在很长时期是禁止)有关新元的金融衍生产品。新加坡在不断推出非新元各类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品种、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完善其监管系统。1995年2月巴林银行事件出现后,新加坡国会随即于当年通过期货交易法修正案,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期货交易进一步强化管理,并规范由利用客户资金买空卖空投机商户(bucket shop)所进行的外汇杠杆交易。再如,国际金融界认为资本充足率体系是保持银行稳健经营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新加坡在1992年起开始对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管理要求。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标准,各国商业银行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逐步达到8%以上的资本充足率,其中股本等一级资本应达到4%。新加坡对银行要求的资本充足率则是12%,并且要求必须全部是一级资本,大大高于国际通行标准。新加坡银行都达到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当局的资本充足率,保证了银行业的稳定,但也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和减少了利益收入。为此,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作为一项促进政策,新加坡金融管理当局于1998年12月修改了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规定:资本充足率仍必须在12%以上,不再要求全部是一级资本,只要求一级资本在10%以上,二级资本可以为2%,但关于二级资本的定义新加坡金融管理当局又制定了比国际清算银行更严格的标准。

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的最主要特点,是存在最大规模的无本金交割远期人民币(NDF)市场。无本金远期汇率交易产品NDF 是一种金融衍生品, 用于对实现外汇管制的国家的货币进行离岸交易, 交易双方确定交易的名义金额和远期汇率, 在到期日前两天确定该货币的即期汇率, 在到期日时交易双方根据远期和即期汇率安排计算损益, 由亏损方以美元形式交给收益方。人民币的NDF 从1996 年开始出现,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随着各国资本控制的逐渐加强,NDF交易开始日趋活跃。而香港也逐渐演变成亚洲NDF的主要交易中心。2005年11月9日,香港金管局下属的香港财资市场发展委员会(TMF)又正式推出了零售人民币NDF产品。零售人民币NDF将面对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客户,其目前最低入场门槛为1万美元,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合约期限包括1、2、3、6、12个月不等,11家香港银行参与推出该产品,包括汇丰、渣打、中银香港、花旗等。零售人民币NDF业务的推出进一步提升了香港作为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的地位。

三、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经验和教训

1989年国内金融机构开始试办离岸金融业务,首先是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其后深发展、工行深圳分行、农行深圳分行和广发深圳分行共5家银行均先后试办离岸金融业务。1999年上半年,央行宣布暂停离岸金融业务。据2002年3月招商银行招股意向书披露:招商银行离岸贷款余额按五级分类统计不良资产余额一度达折合人民币30.09亿元,不良率为93.31%。2002年6月,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交通银行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同时获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由于离岸金融的高风险性,四家银行离岸金融业务比重很低、没有大的发展和突破。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离岸金融业务方面的不成功案例不断、损失金额触目惊心。最典型的是爆发于2004年10月的中航油新加坡事件,中航油集团旗下专责海外航油采购的上市子公司因违规投机石油期权,出现最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曝出当时中国海外公司最大的一宗丑闻。2007年2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对中航油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做出了最终定性,中航油上市子公司总裁陈久霖作为主要当事人,违规从事场外石油指数期权交易;越权批准超限额交易,并擅自决定对亏空期权交易挪盘和挪用备用信用证;隐瞒期权交易的真实潜亏情况及出售15%股权的法律风险并伪造文书,对中航油新加坡因此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负有直接责任;而作为中航油新加坡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领导班子对新加坡公司缺乏有效监管,对出售15%股权可能面临法律风险缺乏有效评估措施,判断失误。尽管2006年3月21日,陈久霖已被新加坡法院判处四年零三个月监禁及33.5万新元罚款。但对国家和有关行业造成的巨大的有形和无形损失却已经无法挽回。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初步总结出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一是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在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过程中,对国际金融市场还非常不熟悉、不了解,迄今为止对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更未掌握;二是交易、风险管理、清算等专业及各层次的金融管理人才少,经验还很不足(当然,不法分子不在此列);三是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还很不健全,已经有的也得不到严格执行;四是我国相当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合规文化还没有形成,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仍在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应付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甚至在海外也采取类似方法对付当地管理当局;五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远离本土,中国政府有关管理当局包括金融监管调控当局难以行使监管调控职责。

四、设想和建议

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巨变的情况下,抓住时机在上海建立类似新加坡的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一是可以在目前国际环境下,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基础上实现金融创新,继续稳妥地实施中央有关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决策;二是在确保有效金融监管的前提下,有利于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不停步地学习和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提高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降低走出去的成本;三是将场内和场外交易均在央行可监控的不同形式平台上开展,可以随时掌握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运作情况,有利于宏观调控、防范系统性风险;四是尽管目前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已初具规模,但与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等全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离岸金融市场就是一个应该弥补的空白。建立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填补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空白,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利于上海并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同时将加快我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贯彻中央有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

具体做法上,可借鉴新加坡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经验和初期开展离岸业务的做法,一是在机构准入方面,首先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然后逐步允许具有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开展。二是在产品创新方面,首先大力发展不涉及本币的外汇交易、离岸金融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可以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平台上,直接引进CME不涉及本币的、硬通货的汇率利率期货期权。条件成熟后,借鉴韩国政府对离岸韩元引进并予调控的经验,再引进人民币NDF产品等。三是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强化监管,严格分离在岸和离岸账户,实时予以监控。四是大力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和高水平金融人才的引进,特别是要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培养交易、风险管理和清算人才及各个层次的管理人才。五是在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离岸金融管理法规体系的同时,在有关金融机构和企业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重点是风险管理制度和合规经营内控制度及文化。六是进一步密切条块关系,在不断优化上海宏观经营环境的同时,取得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为金融业在上海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类似新加坡等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特殊需要的税收政策和优惠条件方面先行先试,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张光平.人民币衍生产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离岸金融市场研究[Z].业务通讯,2008,(24).

[4]储敏伟,贺瑛,朱德林.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 Elements of Banking in Singapore》,HUA PAK CHEONG , A Publica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anking & Finance Singapore.

[6]《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 Singapore》(Eighth Edition) TAN CHWEE HUAT,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UNIVERSITY OF SINGAPORE

[7] 《Singapore Financial Sourcebook》, TAN CHWEE HUAT,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8]中航油事件终局[N].财经,http://finance.QQ.com,2007-02-25.

(责任编辑:张艳峰)

作者:李 豫

第二篇:当前市场伦理冲突及市场伦理规范体系构建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差异引起的市场伦理冲突所带来的市场障碍,已严重制约着市场效率的提升,市场伦理决策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任务。文章认为,社会责任是当前企业营销伦理和顾客消费伦理共同面对的主题;文章分析了文化差异导致消费领域的典型伦理冲突表现;文章提出了从价值层面和关系层面评判企业伦理水平,从人与自然和谐、物质与精神和谐的原则构建中国当前消费伦理的规范体系。

关键词:市场伦理 伦理冲突 伦理规范

Current market ethics conflict and the market ethics standard system construct

Tang Faliang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剧,跨文化市场活动中面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导致的价值观差别对企业全球化经营活动构成了巨大的障碍,跨文化的市场伦理管理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棘手问题。诸如企业的社会责任、健康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等市场伦理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企业间竞争的重点也开始向这方面转移。本文拟就当前市场伦理冲突及市场伦理规范体系构建问题展开讨论。

1.文献回顾

欧美国家市场伦理方面的研究大致可分为20世纪60年代的形成期、80年代的成长期和90年代后的发展期三个阶段。60年代开始,以菲利普.科特勒(phi1ip.Kotler)的“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为代表,其背景是西方社会环保主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义两大运动的兴起。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加勒特的相称理论(1966)和罗尔斯的社会公平理论(1971);罗宾(Robin)的伦理相对主义理论(1980);博格特(Bogert)等人对市场营销环节的伦理问题实证研究;迈克尔·布默(Miehael·Bommer,1987)等人的市场道德决策模型;托马斯·唐纳森(Thomas Donaldson) 等人的综合社会契约理论(1994)、戴维·弗里切(David·Fritzsche)的跨国营销伦理决策模型(1997);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对由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新问题、新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如跨国市场伦理问题、网络营销伦理问题等,如莱锡扎瓦(Jan C Nishizawa,2007)、劳斯·山德曼(Lars Sandman 2006)在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伦理冲突研究、威廉.莱尔森等人(William A Nelson;2008) 对伦理冲突引发的组织成本变化之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等。

国内对于市场伦理方面的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市场伦理含义(甘碧群等1997)、营销道德问题发生领域(王方华等,2005)市场营销伦理评价标准(张传忠、阎俊等,2005)、企业管理伦理走向(龚天平,2006)、消费伦理(周中之2007)、市场经济伦理范畴(章海山,2007)等。

2.社会责任是当前企业营销伦理和顾客消费伦理共同面对的主题

市场伦理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并为市场行为设定价值意义的规范体系,其核心是经济利益与公平效率之间的和谐问题。从社会和人文层面运用跨文化的市场伦理标准对市场决策进行伦理分析成为市场决策者不可回避的任务。跨文化市场伦理研究的价值反映了中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市场伦理冲突将严重制约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协调、健康发展,一个成熟和谐的市场离不开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市场行为涉及企业营销行为和顾客消费行为两个基本方面,他们彼此之间密不可分且具有互动关系。但无论是从企业层面还是从顾客层面看,伦理问题都将围绕社会责任这一共同主题展开。

就企业方面而言,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市场调研阶段、营销策略制定阶段和营销方案实施阶段。现代营销提倡的所谓4C理念—顾客、成本、沟通、便利,本质上可以理解为现代企业应该遵循的市场伦理准则。诚信、服务、顾客价值成为当今企业市场伦理不可缺少的内容。从战略角度看,资源约束、环境承载力、生态危机等问题则是现代企业发展中必然面对的选择和思考,亦是现代企业伦理的重要内容。然而,企业在现实中的市场伦理冲突与失范现象必须正视,其目前主要表现有:信息共享与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产品质量低劣与过度包装问题;夸大宣传与误导消费问题;价格歧视与价格共谋问题等。

就顾客消费方面看,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带来了中国的消费革命,这场革命的重要标志是消费者自主地位的确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崇俭黜奢”的观点。崇俭的消费伦理观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人的消费伦理观念悄悄地发生着变革。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享受生活成为中国消费者普遍接受的消费伦理观念。享受生活的伦理观念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应给予更多的正面的伦理评价。第二,人们开始接受消费信贷的伦理观念,这就提出了如何引导人们把握好超前消费的“度”的问题。第三,健康、环保的绿色消费伦理观念获得了有力的提升。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消费者不仅关注消费品

的价格、质量、款式、服务,而且开始重视它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影响。

3.文化差异导致的市场伦理冲突突现于消费领域

中国当今社会激剧变革、经济高速发展、多元文化高度渗透融合,市场领域中广泛存在的企业与社会、群体与个人、利己与公益等伦理冲突,这些冲突和矛盾,既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在如何解决经济利己主义与伦理利他主义的内在紧张过程中,道德的契约化是西方市场伦理确立重要基础,这有异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价值体系中“和”、“义”、“信”、“崇俭”等相应的伦理诉求。文化差异导致的市场伦理冲突在市场的各方面及各种关系中都有表现,特别在当前中国市场消费领域中表现得更加典型和突出,其主要伦理冲突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传统与现代消费伦理观念冲突 中国的消费者在承载“节俭”等传统消费美德的同时,又必须面对国家“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面对现代媒体、厂商刺激消费的大量广告及消费时尚等的影响,人们日益困惑于个人消费行为的道德评判,困惑于传统消费观念的现代价值转换。

3.2 中西方消费伦理观念冲突 以消费至上、物欲满足、感官享受为特征的“消费主义”作为西方主流消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的消费伦理一贯倡导的节俭、简朴、自我约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消费主义带有极大的伦理缺陷,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等行为不仅加剧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使消费行为与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消费目的背道而驰。容易让人们迷失消费目的,破坏自然及社会的和谐。

3.3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伦理冲突 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整体上看其结构呈现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比重过大,发展资料的消费比重过小;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比重过大,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消费比重过小;精神文化消费中,重视娱乐、享受、消遣性消费,忽视发展性、智能性消费。这种消费结构的失衡容易导致物质消费与先进精神文化消费的相互背离和冲突。突出表现为幸福感下降,责任感降低,进取心减弱。在物质享受过程中失去了“精神家园”。

从伦理评价的角度立论,节俭能对各种自发的物质欲望进行节制,从而奠定道德自律的基础;而奢侈意味着纵欲,将动摇道德人格的根基。但从经济评价的角度立论,发展经济就要刺激消费,扩大消费,抑制消费对经济的发展不利。消费的伦理评价和经济评价这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因此,在道德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建立一个平衡点,实现经济合理性和伦理合理性、经济评价和伦理评价的尽可能统一,是多种路径中的最佳选择。同时,这两者的统一也应该是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规范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4.市场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

企业市场营销行为的本质是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向社会提供和传递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标准,市场交换的实质是买卖双方的特定价值理念的交换。企业的市场伦理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价值层面的伦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企业为社会和市场提纲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特性上;二是关系层面的伦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营销传播、文化认同、危机公关等方面。价值层面的伦理水平强调企业应该向市场提供与顾客需求一致的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关系层面的伦理水平则强调企业应该将市场需求、企业优势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价值层面的伦理水平与关系层面的伦理水平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即高的价值伦理水平不保证高的关系伦理水平,反之亦然。现实中,企业伦理水平的评判者是以顾客为主体、以媒体为中心的企业利益相关者。

当代中国消费伦理的规范体系构建应该突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和谐的原则,同时还要反映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特征,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科学消费。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规范体系必须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既继承崇俭的传统美德,又要注入时代的新元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和自然关系的矛盾、社会发展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生态价值的重视和强调构成了现代消费伦理观念的时代特征。换言之,不仅要从道德人格和道德风尚的意义上认识节约,不仅要从“追求效率、讲究低成本、高利润、最优选择和功能合理性”为内容的经济原则中理解节约,更重要的是从生态环境价值上把握节约,将节约的道德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更好地统一起来。把个人的消费仅仅理解为经济能力、个人偏好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消费者对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中理解节约的价值,使资源节约成为每个公民自觉履行的义务。

中国要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获得市场伦理观念的支持。因为没有伦理的力量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市场关系,而没有和谐的市场就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但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及中华传统文化,与根植于西方文化的道德契约化市场模型,两者在契合过程中产生伦理冲突在所难免,正视并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经济世界和道德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从而实现经济合理性和伦理合理性的统一,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Donaldson,T.and T.W Dunfee,“Toward a U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Vol.19,P252~284

[2] Lars Sandman and Anders Nordmark.Ethical conflicts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Nursing Ethics 2006,13,6,P592~607

[3] William A Nelson;William B Weeks;Justin M Campfield;Les MacLeod.The Organizational Costs of Ethical Conflicts.Journal of Healthcare Management;Jan/Feb 2008;pg.41

[4] 王方华、周祖城.营销伦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 章海山.市场经济伦理范畴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6] 阎俊、常亚平.基于综合社会契约论的跨文化商业伦理决策模型[J],浙江社会科学,2005.1

[7] 周中之.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念的变革,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汤发良

第三篇:浅析市场规制法体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规制法现存主流观点的简要阐述,分析了市场规制法体系构建的基础,针对国家经济干预的合理性和国家经济干预的合法性的重要性,概括了我国市场规制法体系的范围。

关键词:市场规制;国家干预;范围

作者简介:潘映宇,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方向:经济法学;指导老师:李秋月。

一、市场规制法体系的学说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一直都是經济法学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界有很多的观点,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有部分学者把市场规制法理解为“市场障碍排除法”或者“市场竞争法”,也就是由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法组成的。有学者认为,应当把市场规制法分为一般法和市场规制特别法以及市场规制相关法三个部分组成。徐孟州教授认为的“三部分构成说”是指生产经营规制法和市场监管法和市场竞争法组成的,这是观点根据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范围和基本内容划分的。[1]也有学者认为市场规制法由四个部分构成,认为其由市场竞争法、要素市场管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组成。还有学者认为市场规制法并不由几部分构成而是由多种制度构成的,但是更多的并没有分类,而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罗列。

二、市场规制法体系的基础

市场规制法指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对市场的秩序和市场不妥当的行为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

国家干预的合理性理论上最初体现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也就是最经典的“看不见的手”,即政府当起了“守夜人”的角色,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对以私人为主体的市场不能过多的进行干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二十世纪前普遍推行和信奉,这个时候更多体现在市场无限自由上。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由于竞争过度而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垄断渐渐出现,阻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也使得市场竞争变得异化,也就是市场失灵。这严重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以及公民自身的权益,凭借试产规制本身的效力已经不足以抵抗垄断造成的损失,已经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保障相应的效益。因此,顺势而出的美国的《谢尔曼法》更多的诠释了国家干预层面上,使市场规制法来调节当市场失灵时的状况,也就是国家这只强有力的手来干预市场。

(二)国家干预经济的合法性

基于使国家干预市场经济具有合法性的依据,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释,这主要体现在两种方式即委任性的立法权和具有弹性的法律条款。

就我国来说,我国宪法第11条第2款的概括性规定了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监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和大多数的国家一样,用宪法的一个弹性条款来规制,使得赋予最高行政机构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行政机关有一个足够的空间和权利来应对一直发展不断向前的社会经济情况,在宪法第15条的相对明确的规定,第89条也有关于国务院的具体规定。

这几年徒增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甚至是行政垄断问题都在体现着我们国家亟待有一个完善的市场规制立法,来构建完整的市场规制立法的体系。作为宪法所规定的国家的权力行使是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干预经济而并不是完整全面的干预经济,也就突出了宪法对于国家权力的行使做出了合法性的保障,为了有效保障公民权利,社会的稳定,国家利益得到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市场规制法体系的范围

我国的市场规制法主要调整市场准入和退出的关系、产品质量关系和消费者权益等,调整的范围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

(一)市场准入与退出关系

市场准入与退出关系各种界定梳理大致分为三类,具体内容就是怎么样才能获得市场规制法中经营者的资格以及退出市场所需要的条件和程序等,由此产生的法律关系就是市场规制法中的市场准入与退出之间的法律关系。

(二)竞争关系

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需要一定的竞争秩序来维持,但是经营者进入市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难免会通过非正当竞争来破坏了市场的环境,通常表现为:限制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2]。而市场环境本身的缺陷,将造成市场失灵,因此,为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市场规制法通过一般手段和特殊手段规制竞争。

(三)产品质量关系

产品质量关系包括产品质量监管关系和产品质量的责任关系。这是因为如今,有关产品质量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原因是经营者进入市场后因为利益而生产不合格或者劣质产品造成的。显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形成的劣质产品,无益于市场的正常运行,更无益于消费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法律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此进行规制和监管,使相关人员承担责任和义务。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

经营者进入市场后存在为利益驱使而是自己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能达到合理的程度,在具体的市场交易过程中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等,这也破坏了市场交易过程中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我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主导以来,消费者维权的观念越来越强烈,从无权到消费者手握主权,这个过程,就是消费者主体性的体现,更好的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徐孟洲.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晓晔.竞争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作者:潘映宇 李秋月

上一篇:市场监督论文范文下一篇:英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