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2022-09-01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课,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课是很感兴趣的,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计算机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本节课学生是不需要打开计算机的,刚开始同学们还有点失望,但是随着老师给大家展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看、听、闻、说、摸等方式获取信息,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让学生看一看老师出示的图片,通过眼睛看,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启发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信息。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让学生用耳朵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听听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同学们个个竖起了小耳朵,听得特别认真。老师拿一朵花,让学生闻一闻,这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是鲜花。最后老师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看看获得了什么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真切的感受到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也加强了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置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对原本比较空洞的知识,能够得到感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本节课的教学,由于要求学生了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所以我以学生自学课文的形式、学生回答提问的形式为主,不乏单调。在学生进行桌面背景操作的时候,有发现个别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是,虽然能够更换背景,但是却很模糊。这一点,我事先没有考虑到,所以只好在学生遇到问题之后,个别给予解决和帮助。其实我现在觉得,还是在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广播教学,呈现学生的问题,将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同学知道问题所在,也可以加深印象。

另外,有个学生利用桌面主题软件,更改和设置了桌面背景,当时他呈现给我看的时候,我还蛮惊喜的,但是我的惊喜却忘了给学生鼓励,我只是随口跟这个学生说了一句“很好”。其实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把他的作业在班级里展现,并给予表扬,然后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桌面背景图片可以上百度搜索,其实整个桌面主题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更改。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教学

一分街小学

王采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从备课到查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等都可以应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且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最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得到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媒体,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图、文、声并茂,拓展了课堂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事物的建构更加完整、准确,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

1、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场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直观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许多形象直观的教学动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简单说教,因而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教学中恰当融入电教媒体,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我在讲 “圆的认识”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大;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比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泛泛讲读要好得多。

2、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中,将生活中的一些抽象的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原他的本色,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认识,易于理解。比如,语文老师在教《雨中登泰山》时,就较好地运用了电教媒体手段。泰山是五岳独尊,是一座名山,它上面有许多名胜,然而学生根本没有到过。为了让学生一览泰山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从网上收录了许多关于泰山介绍的文字、图片等,制作声图并茂的课件。通过屏幕的展现,五岳独尊碑、奇松、怪石、云海、虎山水库、对松山、探海石、迎客松、十八盘、空中索道等一幅幅泰山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再与优美动听的课文和谐相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亲临其境之感。尤其有关八仙、《金刚经》的介绍,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较深的理解。音乐制造了氛围,图画、图片再现了文章内容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进行教学,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可使课堂教学密度增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不同的场景、对象,在45分钟之内大大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并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不断重复同样的内容而感到厌倦。多媒体的使用增大了课堂容量,缩短了板书时间,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示范作用。板书更规范,工整,使抽象变形象。便于直观演示,增添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再现场景或实物。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大势所趋,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时势可以铸造英才,时势也可淘汰庸人,现实实际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有着潜在的优势,但一切是为学生的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研究学生为途径,以各学生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合肥市侯店小学 张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优势 策略

摘要: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疑,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但在注重素质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新课改时期,如何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用多媒体为语文学科搭建创造平台,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实践,阐释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产生的误区等,并对科学使用多媒体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引论】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它比传统的语文教育媒体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更容易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综合刺激人脑。①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文、音、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老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难点、生点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趋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将计算机的运用深入到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这也必然引起教育手段的改革。在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变。②由此,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必将应用于教育教学,并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教育,无疑也要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那么,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那些优势呢?

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欣赏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诗的意境,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这两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描绘了不同地方的美景,体现出不同风格的美。《饮湖上初晴后雨》表现出柔情似水的柔美;《望天门山》气势雄伟,阳刚之气十足。不同的美,给诗人带来不同的想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老师只能靠口头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诗意,但是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学生在死记硬背的情况下也无法了解诗的丰富意境。有了多媒体教学之后,在学习这两首诗时,根据不同诗意,我在课前准备好不同的风景图片制成幻灯投影片。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我先出示阳光普照下的西湖全景图,然后淡去画面,呈现古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引导学生背诵,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领会诗意。接着出示烟雨朦胧的西湖,引导学生背“山色空蒙雨亦奇”感受西湖不同的美。这样学生很容易就领会了诗的意境。在学习《望天门山》一诗时,出示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在奔腾,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境,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然后分男、女声朗读,要求读出不同风格的美。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比较中明白了两首诗不同风格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设计的事物、情境、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板书。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还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阅读材。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直接获取知识,认识世界。③例如,过去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我只得花大量时间进行板书,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的重点词语都板书在黑板上,有时还需要把一些句子抄在小黑板上,这样一篇课文讲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其效果还不明显。有了多媒体教学以后,我就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分别再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物特点,然后再把重点词语定格在画面上。这样使学生如临其境,使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这一课的重点也很容易被解决,学生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3、多媒体技术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资源,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实现,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考虑到文本内容距离学生的时代较远,如果只靠传统方式,让学生读、老师讲,学生是无法体会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因为现在的学生见到的高科技的大桥太多了,赵州桥相比现代高科技的大桥,实在不足为奇。但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赵州桥的创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赵州桥有关的图片,历史知识,课文朗读,以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既可以从课件中领略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又可以从历史的源源长河中,领略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使学生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开放式学习,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解放出来。

四、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的策略

由上述可见,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不是万能的,在语文教学要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必须科学合理使用多媒体,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为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实际情况,适当使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老师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考虑课件的教学价值,即这堂课是否有使用课件的必要。如果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必要去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比如一些叙事性的课文,学生通过阅读就能理解和感悟其思想内容,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但是对于一些情境性较强,需要创设情境的课文,使用多媒体就能使学生入情入境,达到良好的效果。我认识一位老师,本来他的课上的很好,课堂上也能应付自如。但有一次公开课,他就是因为使用多媒体而失败。其实他的那一课,完全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但正是因为用了多媒体,而使他课堂上显得手忙脚乱,一下子忙着点鼠标,一下子忙着瞅大屏幕,由于他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不熟,整堂课,他只顾着课件,根本无法关注学生。结果一堂课,草率结束,学生学得一知半解。可见,多媒体使用要恰如其分,可用可不用时,不用;必须用时,慎用。

2、正确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间的关系。当然传统教学存在很多弊端。比如,教学手段的单一,长期以来,教师总是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几张卡片、一盒粉笔进课堂。课堂教学容量小,课堂效率低等。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的兴起,则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多媒体教学方式下,人机交互使得计算机成为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道障碍。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和不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首先,要注意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作用,避免“满堂灌”;其三,对于重点的字、词、句,要适当板书。在强化诵读、积累词语时,要让学生看书本。片面强调多媒体的万能性,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就会使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就达不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实效,保证使用的科学性。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目的性、艺术性的原则,既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简单地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作性,促使学生的能力培养素养训练,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正确地理解多媒体课件的用途,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

4、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要想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还要努力提高任课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现在在实际使用多媒体课件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任课教师本人不会制作课件,往往都是由课件制作人员代替制作。这样课件制作人员与课件使用人员对课件缺乏沟通,课件使用人员使用起来,往往不能得心应手。所以任课老师要克服畏难心理,积极参加计算机学习。这种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论,而应是把重心放在具体操作上,力求掌握几种常见的多媒体软件。课件制作难在无素材,因此平时应注意素材的积累,发现相关的素材应及时分门别类的加以保存,同时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只要合适,就要为我所用。为制作出既生动精美,又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的课件,教师还必须与专业多媒体课件制作人员紧密配合。

综述: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多媒体技术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服务,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育学引论》 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②、《新课程 新理念》陈旭远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③、《新世纪教师素养》 张行涛、郭东歧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王志强、蔡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

第四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日期:2007-10-11]

来源:吕超 作者:和桥二中

[字体:大 中 小]

一、教学背景

1、使用教材: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

2、教学内容:第1单元第1节

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学环境:极域广播系统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书本自备光盘(信息技术应用的视频)

二、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

2、学习感悟:任何事物都包含特定的信息,认识信息和有效地获取信息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

3、实践创作:调查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信息、信息技术的含义; ②、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教学难点:

①、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5、内容分析:《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6、学生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教学策略分析: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这一课的多媒体课件;

(2)、揭示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教师展示本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

①、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基本特征?

②、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③、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学生自学书本2至13页,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解答问题,对于有疑问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4)、对于共同性问题,教师做适当讲解;对于难点二进制编码,教师做详细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3)、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第五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

(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

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载体

上一篇:信息检索大赛策划书下一篇:学校教师休息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