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记分的性质

2022-12-24

据公安部交管局官方微博消息, 截止2004年11月27日, 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已居世界第一, 突破3亿人。与道路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相对应的, 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也呈上升趋势。机动车驾驶员大多数都有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打交道的经历,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各类违法行为被罚款、记分。对于罚款, 毫无疑问, 是违法行为人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而由有行政处罚主体资格的单位给予的一种行政处罚。但对于记分, 理论界仍有不小的争论。甚至有人认为“计分”是交通管理行政部门出于部门利益, 违反行政处罚法而设定的“非法”的处罚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管理行政执法的威信和公信力。法学家马丁的名言———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 司法部门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从这个意义出发, 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这句名言对行政执法部门同样有借鉴意义, 因此, 有必要从法理上阐述、分析“计分”的性质。

“计分”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也非常简单, 但是是涉及全国数亿机动车驾驶员的权利问题。从表面上看, 一次或者两次记分对驾驶员并无实质性的影响, 但如果驾驶员的几次违章行为累计超过12分的话, 则将承担除规定的行政处罚之外的“滞留其机动车驾驶证正证和副证, 考试合格后应当及时发还”, 甚至“机动车驾驶员被记满12分, 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知后, 无正当理由逾期三个月不参加考试的, 撤销其机动车驾驶证”的不利后果。机动车驾驶员道路交通违法了本来就有处罚, “计分”似乎还要承担新的后果, 表面上就会造成一次违法、两次处罚的情况。因此, 不少人认为计分的实施可能频嫌违反了行政处罚“一事不二罚”原则。

笔者认为, 记分属于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不属于行政处罚, 与行政处罚的“一事不二罚”没有任何关系。

记分的规定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该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 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 实行累积记分制度。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详细规定了实施记分行为的主体、程序、应予记分的行为及分值等内容。

众所周知, 记分是与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同时发生的, 记分的决定也是与处罚的决定在同一份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罚决定书中。无论是一般程序行政处罚还是简易程序行政处罚,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实施处罚时仅告知如被处罚人不服道路交通管理行政处罚, 可以有提起复议或诉讼的权利, 但并未告知被处罚人对记分行为有单独寻求救济权利的权利。由此可见, 计分行为不具有独立的可诉、可复议的性质, 与一般的行政处罚有不小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八条规定了行政处罚的七种种类: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且道交法明文规定“对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 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 实行累积记分制度。”由此可见, 记分不属于上述六种行政处罚, 也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驾驶证是法律赋予我国公民的从事特定事务的资格, 公民申请机动车驾驶证是一种行政许可行为, 公民应当在被许可的范围内依法进行活动, 即依法驾驶机动车辆, 而不能超越许可确定的范围, 从事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 [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 应当依法对审批对象实施有效监督。行政许可的监督责任主要有:要积极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监督职责, 对许可对象是否真正享有相关的权利、是否在取得行政许可确定的范围内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2]对于被许可人超越行政许可范围、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行政机关可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履行义务。因此, 对驾驶人进行监督检查, 是有法律依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五十八条对计分的标准进行了细化, 规定了当累计记分达到规定标准时, 会导致扣留驾驶证, 驾驶人被要求接受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培训、考试甚至驾驶证停止使用等不利后果。因此, 记分这种行政处理, 某种意义上是量化了驾驶资格, 在事实上会使驾驶人资格受到影响, 尤其是一次记6分、12分等关键性的记分, 会使机动车驾驶人的驾驶资格受到严重影响。但在通过学习培训和考试后, 其记分是可以清除并且可以发还驾驶证的。

由此可见, 记分的目的是行政许可机关通过量化驾驶资格, 通过学习等方式促使违法驾驶人遵纪守法, 其本质是行政机关对其行政许可行为的一种监督检查。

摘要: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已居世界第一, 突破3亿人。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也呈上升趋势。对于交通违法行为记分的性质, 理论界仍有不小的争论, 笔者认为, 记分属于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关键词:交通违法,计分,行政许可

参考文献

[1] 盐野宏[日].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 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磷酸镁水泥耐水水性机理与改性研究下一篇:海洋钻完井数据库系统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