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022-08-03

第一篇: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儿童龋齿病因综合分析与防治

【论文关键词】龋齿;病因;防治

【论文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导致龋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防治该病也要从病因的各个方面着手,采用综合防龋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

龋齿是牙体组织脱钙、有机质分解、牙体解剖形态溶解破坏引起的口腔常见疾病。体内外多种因素可以导致龋齿。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龋齿的发病率日见增高,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1 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分析

1.1 龋齿的主要发病机制 龋齿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生因素很复杂。龋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即:①致龋的细菌;②致龋的饮食与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③易感的牙齿(指发育上有缺陷的牙齿或牙齿上有薄弱的地方)。龋齿发生的主要过程是由变形链球菌、某些乳杆菌和放射菌属在口腔中遇到糖,使糖发酵产生酸,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在正常情况下,人口腔里的牙菌斑的酸碱度呈中性或接近中性,而在进食糖后5~10 min牙菌斑酸碱度便迅速下降,然后缓慢回升,约在40 min左右恢复到接近中性,在牙菌斑的酸碱度下降到5.5以下时,牙齿会轻度脱矿,而当牙菌斑的酸碱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时,牙齿能够再度矿化。脱矿和再矿化如果能保持平衡牙齿就可维持健康状态。

1.2 唾液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目前有资料显示,唾液成分与龋齿发病率有关,尤其与口腔中唾液流量、流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流速快有助于冲洗牙菌斑和食物残渣,稀释牙面上的酸性产物,减少龋齿的发生。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有效的抗龋因子。另外,对婴幼儿来说,喂养方式也与乳牙患病率有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者乳牙患龋率、患龋者均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发病率低,纯母乳喂养对婴幼儿预防乳牙龋齿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3 牙菌斑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龋齿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展过程是由浅层向深层扩展。牙齿萌出后,表面就很快有牙菌斑黏附。牙菌斑是一种稠密的、不定型的、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薄膜,而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能将食物中糖和淀粉发酵产生有机酸,有机酸长期作用牙齿,使牙齿脱矿而形成龋齿。这个龋患的基本过程缓慢而持久。大量资料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病,出生后6个月的幼儿,上领乳前牙即可患龋。第一恒磨牙从7岁左右即可开始患龋,因此龋齿是从幼儿期就必须抓紧预防的一种疾病。

1.4 龋齿的发病过程分析 在龋齿开始形成时,患者没有疼痛和其他不适感,当龋病发展到出现明显的龋洞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就较为敏感,有酸疼感。当龋洞扩展接近牙髓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感到明显疼痛。如果食物进入洞内,也可因食物的压迫而产生明显的疼痛。患了龋病以后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往往细菌就会侵入牙髓而发展成牙髓炎。细菌进入牙根周围组织时,会引起牙槽脓肿,急性牙槽脓肿可引起面部肿胀,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龋齿的并发症。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不断破坏,逐渐造成牙冠缺损,形成残根,甚至牙缺失,不仅影响消化功能,甚至使健康素质下降,因此,龋齿是严重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一种疾病。[!--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2 龋齿防治

2.1 口腔清洁维护 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少吃甜食和零食,尤其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家长随时对婴幼口腔卫生及牙齿发育生长情况进行监护,尤其是父母亲有龋齿者更应该加强防护,避免唾液交叉传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2 氟化物的应用 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还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龋的作用。使用含氟牙膏是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另外还可倩氟化水、含氟漱口液等。

2.3 窝沟封闭剂的应用 双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有许多微细的窝沟,窝沟内部有微生物和食物残屑。由于窝沟太细,牙刷不能达到窝沟底部,因此窝沟易发生龋齿。窝沟封闭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屑在窝沟内堆积,从而可以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一些医疗单位采取窝沟封闭防龋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2.4 免疫制剂的应用 经过多年来的研发及探索,以及对口腔免疫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高效免疫活性的抗致龋菌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和防龋疫苗将逐渐走向临床。免疫制剂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抑制口腔致病菌,增强机体防龋的能力。 2.5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合理应用与补充 如果在牙齿生长发育期合理的补充钙,铁、磷、氟及维生素D等对牙齿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会防止牙齿钙化不全,牙质受损,增强牙齿硬度和韧度。 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所以防治龋齿刻不容缓,龋齿的预防要从各个致病因素着手。从牙胚在胚胎期生成就开始加强孕妇的孕期卫生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哺乳期科学喂养,注意口腔护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提高牙齿抗病能力。牙齿萌出后要随时检查,采用综合防龋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发现问题早治早防。

第二篇: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控措施

摘 要:该文分析了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注意改善日粮品质,加强饲养管理,制订科学免疫程序等。

关键词:仔猪;腹泻;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123-02

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主要有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因素和疾病性因素,而更多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交叉感染。仔猪腹泻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一旦发病将直接影响到断奶仔猪的增重和成活率,进而影响整个饲养周期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l],已成为影响和困扰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难题。

1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

1.1 生理性因素

1.1.1 消化道发育不健全 初生仔猪消化道处于发育阶段,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胃肠道短且容积小,分泌胃酸及消化酶的能力较差,消化吸收机能还不健全,容易造成腹泻。

1.1.2 免疫机能不健全 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除从初乳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外,初生仔猪几乎没有免疫力,因应激和免疫能力低容易导致腹泻[2]。

1.1.3 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仔猪体温调节机能很不完善,体内能源贮备有限,在较低的环境下,不易维持正常体温,极易引起其消化系统紊乱而引起腹泻。

1.2 饲养管理因素

1.2.1 营养性因素 当日粮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因子、皂角苷、棉酚、单宁、非淀粉多糖等,容易引起腹泻。另外饲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的缺乏或比例不平衡,会导致仔猪胃肠粘膜的结构受损,肠道菌群平衡失调,消化功能下降,引发腹泻。

1.2.2 应激性因素 主要有断奶应激和饲养环境应激。断奶应激主要是母仔分离的心理应激,从母乳转向饲料的营养应激和从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环境应激,仔猪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容易造成腹泻。饲养环境差,圈舍湿度大、温度低且突变、卫生条件差、空气质量差等容易使仔猪受到刺激,也会引起腹泻。

1.2.3 饲养方式因素 如母猪妊娠期不限饲、突然变换饲料等会影响乳汁质量的稳定,仔猪吮吸而引起腹泻。仔猪教槽时间及方式不正确、转群、分栏、断乳等因素的作用,仔猪也极易出现腹泻。

1.3 疾病性因素

1.3.1 细菌性腹泻 (1)大肠杆菌性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主要表现为仔猪黄痢、白痢。多发生在30日龄内仔猪,发病率约为50%,死亡率20%左右[3]。发病猪以排乳白色、灰白色、黄白色水样或浆糊样稀粪为特征,有特殊腥臭味,发病仔猪精神状态差,食欲不振,迅速脱水、消瘦而死。(2)沙门氏菌性腹泻。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仔猪副伤寒病,1~4月龄仔猪易感,无明显季节性,多因饲养密度大、环境污染、潮湿等及营养障碍而发生,粪便呈黄色水样,恶臭,并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1]。(3)梭菌性肠炎(仔猪红痢)。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很少发病,发病仔猪排红色稀粪,解剖发现小肠后段有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感染后同窝仔猪发病100%,死亡率20%~70%。自然界中该菌分布广泛,部分母猪肠道中有该菌,并可排除,但猪场污染后,很难根除。

1.3.2 病毒性腹泻 (1)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肠道疾病,以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通常100%)为特征。5周龄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2)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易感染,在猪群中呈流行性传播,一但发病波及全群。发病仔猪粪便水样,小肠充满大量黄色液体并膨胀,肠绒毛变短。(3)轮状病毒。发病仔猪常呕吐、腹泻,脱水严重,粪便水样或糊状,色黄白或暗黑。2~5周龄仔猪多发,发病率50%~80%,死亡率7%~20%,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注意改善日粮品质 日粮中添加酸制剂和酶制剂,以补足仔猪胃酸的不足和消化酶种类、数量的不足。添加益生素,能维持仔猪肠道正常菌群,促进有益菌生长。另外注意加强冬季保温。

2.2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保证猪日粮中各种营养素比例的平衡,尽量选用知名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仔猪投喂量要循序渐进,饲养密度适中,早期教槽,逐步断奶,逐步换料,母子逐渐隔离,尽量减少转群、分栏等环境应激,另外加强日常管理和消毒,加强对已发病猪的营养护理工作,及时补盐、补水,控制采食量,药物治疗和肠道护理同时进行[4]。

2.3 疾病性腹泻防治

2.3.1 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模式 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控制猪场的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护理工作,注意猪舍消毒和产后母猪乳头消毒;抓好新生仔猪防寒保暖、及时喂初乳,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2.3.2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认真做好猪瘟、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大肠杆菌病、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疾病的免疫工作。并且加强免疫效果的跟踪检测,长期污染的猪场可考虑制备毒素抗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在进行药物治疗时,要注意做好药敏试验,预防多重耐药菌。

2.3.3 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合成各种酶和营养物质的独特作用。自2006年始欧盟立法禁止使用抗生素后,微生态制剂成为抗生素替代物的趋势更加明显。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添加剂可以帮助幼畜禽尽早建立健全肠道正常的微生物区系,从而减少消化道疾病,并促进生长[5]。微生态制剂用于仔猪腹泻上,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3 结语

仔猪腹泻病是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疾病之一。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腹泻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发病后,要先分析确定引起腹泻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症下药。还要考虑相关的致病因素,力求从源头上控制病因,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几率,从而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魏良思,王寿禹,凌静.仔猪腹泻的原因调查及防治措施[J].猪业科学,2014(1):92-93.

[2]韦建强,赵跃平,莫俊成,等.仔猪腹泻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2005,21(9):689-692.

[3]周永江,贾北宁.浅谈仔猪腹泻病的类型及防控措施[J].畜禽业,2014(1):52.

[4]王蓓蓓,周义奎.仔猪腹泻病的病因与控制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4):110-112.

[5]张青.几种微生态制剂预防仔猪腹泻的效果[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40(3):7-8.

(责编:徐焕斗)

第三篇:浅议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摘要: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生殖器官司发育异常不良因素引起的母猪不发精、不孕、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公猪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弱精、死精等综合病理症状。可能导致母猪不发情的疾病有: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子宫内膜炎、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猪瘟、(HC)、猪伪狂犬病及寄生虫病。其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发病最多,带来的损失最大。防治措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定期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兽医的治疗方案。强化猪的饲养、 科学饲养 、科学管理 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与防疫制度隔离制度。还可采取适当的刺激措施如:混栏 、运动、饥饿催情 。

关键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营养管理防治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生殖器官司发育异常不良因素引起的母猪不发精、不孕、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公猪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弱精、死精等综合病理症状。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分类,一般根据先天性遗传因素和后天性环境因素对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影响程度和性质,通常可分为永久性的不育、暂时性的不育和低繁殖力三类。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可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本人根据近几年临床经验,将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简介于后。

1发病情况及经济损失

我县X镇陈某生猪养殖场2006年因疫苗注射不及时不规范,全场30头母猪52头青猪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蓝耳病”)。死亡母猪6头青猪11头,其它24头母猪当年只有2头生育。经济损失15万元。

我县X镇杨某猪场2010年4月私自从周边县引进母猪10头、仔猪23头。一天后发病,经诊断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蓝耳病”)和猪瘟混合感染。造成该场引进母猪一年半后才能正常产仔。经济损失16.5万元。

2病因

可能导致母猪不发精的疾病有: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子宫内膜炎、圆环病毒病、母猪患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血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胸膜炎)及寄生虫病。其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发病最多,带来的损失最大。

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该病俗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传播迅速,危害广泛,造成的损失严重。该病常因引种不当传入,我县于2000年在忠县拔山镇洋三元种猪场首次发现此病,以后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发生,种猪场尤其多见。

2.1.1临床诊断要点

公猪表现厌食,精神差,性欲减退,精液质量下降。母猪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产后发情推迟,甚至不发情,怀孕母猪前期流产,后期产木乃伊胎和弱仔;产下的弱仔猪呼吸困难,运动 1

失调,几天内死亡。母猪发病后本身呈良性经过,很少死亡,但怀孕后期感染发病后死亡率较高。断乳前后的仔猪最易感染,感染后体温升高,呼吸严重困难,呈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少部分仔猪皮肤发紫,表现出严重的渗出性皮炎,死亡率高达40%-100%;育肥大猪患病后发生鼻漏,呈一过性的厌食及轻度呼吸困难,耳、腹部深紫色,15天左右能自愈,很少死亡,但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

2.1.2 病理变化

可视粘膜苍白,全身不同程序黄染,皮下水肿,死胎胸腔内存有大量清亮液体,病死的猪腔内存有大量清亮液体,病死的猪肺前叶边缘普遍有灰色肝变病灶,切开气管,内部充满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粘液,肺间质明量增宽,部分猪有渗出性肺炎或大叶性肺炎,个别严重者,肺边缘有红色肉变区;肝肿大变性,呈现棕黄色;全身淋巴结肿大,肺门淋巴结尤为明显,切面有出血点;肾肿大苍白,表面有凹凸不平灰白色坏死灶,个别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脾脏肿大变软,个别呈蓝紫色;小肠粘膜有点状出血,结肠内容物稀薄。

2.1.3防治

疫苗预防: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后备母猪在配种前50天、30天时各免疫一次,每次肌注1头份,应在其他疫苗免疫后再实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的注射,以防免疫干扰降低免疫效果;经产母猪在每窝产后25天时,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1头份;仔猪在产下后20天时,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0.5头份;种公猪在每年的3月、9月各免疫一次,每次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1头份。

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在排除猪瘟感染并初诊为本病后,应对发病猪作隔离饲养、严格消毒,在发病初的1-3天时,可在饮水中添加清肺止咳散和抗体维他,在日粮中增加青料。在3天后,再按以下治疗:采用肺炎咳喘停、菲克亭、长效土霉素肌注。在采取上述针对性治疗方法的同时,对发病猪可在饮水中添加清肺止咳散和抗体维他等对症治疗。对呼吸困难者,用卡那霉素、地塞米松消除肺部炎症,解除呼吸困难,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2.2 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为单股线状DNA病毒。

2.2.1 诊断

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进行血清学检查(HI),采取胎儿的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做PCR及病毒分离、鉴定。本病多见于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产出弱仔,经产母猪感染后通常不表现繁殖障碍现象,且无神经病状。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则以产木乃伊胎为主。

2.2.2 防治

防止把带毒猪引入无此病的猪场。引进种猪时必须检验此病,常用血凝抑制试验,当HI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才能引进。对后备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注射。在该病流行地区内,可将血清学反应阳性的老母猪放入后备种猪群中,使其受到自然感染而产生自动免疫。因该病产生流产或木乃伊胎的同窝幸存仔猪,不能留作种用。对早期发病猪可采用聚能核肽、重症速效、变异红链康肌注,效果较好。

2.3 猪瘟(HC)

2.3.1病因

该病是我国养猪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猪瘟病毒(HCV)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易感染,幼年猪最为敏感。感染潜伏期一般3-8d。怀孕母猪感染HCV后,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该病毒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仔猪多在生后几天内死亡。

2.3.2 防治

疫苗预防:一般小猪猪瘟免疫剂量为1头份,商品猪2头份,种猪可用到4头份。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接种1次。后备种猪选留作种用时立即免疫接种1次,配种前半个月免疫接种1次。应根据本场中母猪、仔猪猪瘟免疫抗体监测结果,以及是否来自疫区选用以下免疫程序:种母猪于产后断奶或空怀时期免疫接种1次。非疫区、未受威胁地区仔猪于20-25日龄、50-60日龄各免疫接种1次。在疫区或受威胁地区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立即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头份进行超前免疫,免疫接种2h后方可哺乳;到50-60日龄时,再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头份强化免疫1次。

治疗:早期可采用巨能1号、抗体维他饮水,呼喘蓝康、巨能1号拌料同进肌注聚能核肽、重症速效、长效土霉素效果较好。

2.4猪伪狂犬病

该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又名猪疱疹病毒(PRV)所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本病可引起猪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猪高热病的病种之一,目前,本病在我县正在流行。

2.4.1临床诊断要点

1-20日龄的新生哺乳仔猪最易感染,体温升到41-42.5℃,运动失调,全身发抖、趴在地上口吐白沫,腹泻,同窝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21日龄以上及3-4个月龄幼猪患本病时,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前撞后冲或转圈,声音嘶哑或发生尖叫声,个别病例还表现皮肤奇痒,一般于病后4-6天死亡;4个月以上的育成猪发生本病时,仅见打喷嚏、咳嗽及体温升高等轻微症状,一般呈良性经过。公猪患本病时可引起睾丸鞘膜炎;母猪患本病时,伴发便秘、厌食、眼睑水肿、呼吸困难、产死胎和弱仔。

2.4.2死尸剖检及病料送检

肺部暗红色,胃底部粘膜有炎症,肝脏和脾脏肿胀、充血,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1-2倍,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脑膜明显充血。采病猪血液,分离血清送县动物疫病诊断中心作乳胶凝集试验(LAT)检测,呈阳性。

2.4.3防治措施

疫苗预防: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免疫: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经产母猪在怀孕后70-80天时,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仔猪40日龄时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

治疗:本病以预防为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猪场感染本病后,对发病猪可采用猪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苗2头份/头紧急免疫接种,并用磺胺六甲和恩氟沙星按说明书用量配合治疗,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3 营养因素

最常见的是能量摄入不足,脂肪贮备少,后备母猪在配种前的p2点膘厚应在18-20毫米;

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特别是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沉积脂肪,卵泡细胞变性,致肥胖性不育,如果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过于不足,可致母猪瘦弱,初情期延迟,不发精,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有些虽然体况正常,但由于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E、生物素等,致使性腺的发育受到抑制;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缺乏或失调都会导致发情推迟或不发精,如饲料中钙含量偏高阻碍锌的吸收,易造成母猪不孕,有时引起流产,产死胎增多。 4 饲养管理因素

4.1 饲养方式

对后备母猪而言,大栏成群饲养(每栏4-6头)比定位栏饲养好,母猪间适当的爬跨能促进发情。但若每栏多于6头,则较为拥挤且打斗频繁,不利于发情。若用定位栏饲养,应加强运动。

4.2 诱情

很多猪场不注重母猪的诱情,没有采取与公猪接触或其它措施来诱导母猪发情,母猪发情不发情听之任之。

4.3 发情档案

有些猪场不建立发情档案,有的在7月龄以后才开始建立发情档案,超过8月龄不发情才开始处理,处理越迟效果越差,这样母猪淘汰时大多达10月龄。正确的做法是在160日龄后就要跟踪观察发情,6.5月龄仍不发情就要着手处理,综合处理后达270日龄仍不发情的母猪即可淘汰,时间太久则造成饲料浪费。

4.4 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平时抓好消毒,搞好卫生,尤其是后备母猪发情期的卫生,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定期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兽医的治疗方案。

5 母猪繁殖障碍性病症的症状

5.1

发情障碍母猪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猪不发情,断奶后母猪较长时期不发情。

5.2

妊娠障碍母猪屡配不孕,或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母猪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少数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等症状,但能很快恢复。有的母猪在妊娠期,部分胚胎在早期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致使产仔数减少,一般产仔数在5头以下。

5.3

泌乳障碍母猪患了无乳综合症,母猪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乳房肿大发硬,挤不出乳法,拒乳等症状。

5.4

公猪繁殖障碍一般表现为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

5.5

仔猪成活障碍母猪产下的仔猪部分或全部生活力低下,不吃奶或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哀鸣,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d死亡。

5.6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5.6.1 强化猪的饲养

管理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而且有利于防止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5.6.2 科学饲养

饲养工作做得好,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猪群健壮,不易发生传染病。

5.6.3 科学管理

了解猪群现状,淘汰先天性不育个体,根据猪的品种、性别、年龄、性能等进行合理组群,按照养猪生产条件。

5.6.4 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与防疫制度

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消毒制度在猪场正门与生产区大门的出入口入均要设消毒房及消毒设备。定期消毒。在疫病易发季节应适当消毒次数。对各类猪舍必须实行“全进全出”的消毒方法,对于病猪尸体须在指定的地点焚烧或深埋。防疫制度首先应对本地区或本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某些传染病原的感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预防接种的次数、剂量的间隔时间。在猪群免疫后10-14d,仍须抽样再行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的消长情况,了解疫苗的免疫效果,不能盲目免疫和多次重复免疫。

6 对于营养因素和饲养管理导致的猪繁殖障碍治疗

6.1 发情母猪刺激

选一些刚断奶的母猪与久不发精的母猪关于一栏,几天后发情母猪将不断追逐爬跨不发情的母猪,刺激其性中枢活动增强。

6.2 适当的刺激措施

6.2.1 混栏

每栏放5头左右,要求体况及体重相近;

6.2.2 运动

一般放到专用运动场,有时间可适当驱赶。

6.2.3 饥饿催情

对肥母猪可限制3—7d,日喂1kg左右,供给充足饮水,然后自由采食。

6.3 对发情不明显母猪的处理

在发情过程中有部分母猪由于某种原因而发情片状不明显或没什么“静立”状态,这些母猪只能根据外阴的肿胀程度、颜色、黏液浓稠度进行适时输精,同时在输清前1h注射氯前列烯醇2ml(或促排3号),输精前5min注射催产素2ml。

6.4 激素催情

生殖激素紊乱是导致母猪不能正常发情的一个重要原因,给不发情后备母猪注射外地源性激素可起到明显的催情效果,但有试验表明,采用激素催情的母猪,与自然发情的母猪相比,产活仔数平均要少1头。在以上的方法都采用了之后,仍然不发情的少量母猪最后可使用激素处理1~2次,还不发情的做淘汰处理,但在祖代、曾祖代猪场笔者不主张使用该方法来治疗。常用的处理方法有:(1)氯前列烯醇200μg;(2)律胎素2ml;(3)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1000IU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IU;(4)PG600处理1次(1头份)。

第四篇:妇科论文:妇科炎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

妇科论文妇科炎症论文:妇科炎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

妇科慢性炎症主要的是指妇女生殖器官的炎症,包括各种复杂原因引起的女性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女性生殖系统经常会感染各种特殊炎症出现外阴瘙痒、灼热肿痛、阴道充血、白带豆渣样、白带量多、性交疼痛、尿频、尿急、尿痛、下腹坠胀等症状开始,往往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甚至导致其他恶性疾病的发生,严重损害妇女们的健康。因此,一定要对妇科炎症病因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科学的预防与治疗措施,防止肿瘤及其他疾病的发生。

根据致病原因,妇科疾病可分为感染类、损伤类和器质病变类等,首先主要介绍常见女性生殖器官炎症的相关因素。

1、产生妇科炎症的病因

经期不注意卫生:使用不洁卫生垫,经期性生活等。宫腔手术精湛操作消毒不严。人流、分娩等妇科首先手术对宫颈及阴道造成损伤引发感染。女性外阴和阴部黏膜是参与性活动的重要器官,性生活经常会对局部组织产生损伤或交叉感染。感染传播疾病:不洁性生活或性交过频导致病原体的入侵。

另外,幼女也会患妇科炎症,成熟女性阴道pH值呈弱酸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细菌繁殖,预防感染的能力,而幼女外阴发育差、缺乏雌激素、阴道内pH值较高,因此抗感染能力

,易被细菌感染。加之幼儿有随处乱坐的习惯,外阴易被尿液粪便浸渍,使易感因素增加,因此婴幼儿易患外阴炎、阴道炎。

2、妇科炎症的一般症状

阴道分泌物异常:由于炎症刺激或盆腔充血,白带量增多,有的呈黏液性黄绿色泡沫状、凝乳块状,或白带呈血性或脓性,有臭味,在白带中可查出致病的病原体。

阴道瘙痒:在阴道炎症的急性期,很少出现疼痛症状,多见阴道的瘙痒和烧灼感(霉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常见)。

月经异常:盆腔充血或炎症损害卵巢功能时,引起月经不调。宫颈的局部炎症还可以引起性交后出血(如子宫颈糜烂)。

腹痛:急性炎症累及腹膜时可引起剧烈下腹痛。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及盆腔充血可能造成下腹部坠胀、腰骶部酸痛,在性交、劳累或月经前后加剧。

由于妇科炎症所表现的症状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作为医务人员一定教育病人重视妇科炎症病因的预防和治疗,所以临床上要积极采取预防妇科炎症的措施。

3、预防妇科炎症的措施

瘙痒处应避免过度搔抓、摩擦、热水洗烫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浴,也不能用洗浴剂反复清洗外阴或冲洗阴道,而引起阴道pH值改变,导致阴道正常菌群失调,从而

想。

内衣应柔软松宽:以棉织品为好,避免羽绒、尼龙及毛织品衣服,内裤与袜子不要同洗。

平时注意保持外阴部位的清洁干爽:特别是在月经特需期间更要注意这一点,不穿化纤内裤及牛仔裤。

男性平时洗澡时,应将包皮翻转,洗净包皮囊内的包皮垢,是预防炎症的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避免不洁性交。

避免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阴道正常菌群失调。 如果长期口服避孕药而导致阴道炎反复发作的应停用避孕药,改用其他方法避孕。

应该检查男方精液常规,必要时做微生物培养加药敏试验,如果男方患有前列腺炎或精囊腺炎等。可通过精液进入女方内生殖器甚至盆腔,频繁引起女方生殖器炎症,这是目前教科书上忽略的问题,应高度重视诊治。另外,还要注意男方手的二次污染,否则,手再次污染后接触了自己或女方生殖器,在性生活时也易引发感染。

对于大多数患上妇科炎症患者经过局部用药治疗后,症状会很快改善或消失,这并不说明炎症已痊愈,而是病原体暂时受到了抑制,应该继续完成疗程,月经期可以暂停用药,然后

,阴性者属于近期痊愈。如果需要,还将继续治疗。只有连续3个月妇科检查及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检查均无异常,才算完全治愈。但是有些患者不遵守用药规则,导致炎症复发,甚至合并其他疾病,因此,临床上医务人员要重视妇科炎症的预防与治疗,尤其对妇科炎症病因给予积极采取地预防措施,对妇科疾病的诊疗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的畜牧业经济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畜牧业的养殖规模随之不断的扩大,但其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各种类型的动物疾病陆续的涌现出来。如何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畜牧业中出现的动物疾病问题,是当前疾病预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立足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指明畜牧业中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探讨畜牧业养殖的动物疾病类型,分析如今畜牧业养殖中出现动物疾病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疾病控制、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

畜牧业;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由于我国的畜牧业养殖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过程,同时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产业,其发展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畜牧业养殖的规模也在随之不断的扩大,而其中出现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动物疾病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动物生活习性和群居的特点,会容易促使在短时间内出现动物疾病,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疾病传染,威胁到人们生命安全。为了切实保证我国畜牧业养殖的顺利发展,应当对相关动物疾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真正去避免该疾病的出现,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1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畜牧业养殖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开展畜牧业养殖工作边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为了促进我国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对其中出现的动物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当前,在我国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动物疾病类型:一是普通型动物疾病;二是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三是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而这3种动物疾病的出现会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养殖的发展和进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品的质量,并最终会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1]。

2畜牧业养殖的动物疾病的类型

2.1普通型的动物疾病

普通型的动物疾病具体的是在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危害性不大,然而如果管理不恰当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是指动物外伤或眼部疾病、身体内部消化系统和呼吸功能等方面,以及动物生殖问题等。

2.2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

通常情况下,动物疾病是不一定具备传染性的,但是一旦动物疾病具备传染性,其对整个畜牧业养殖的发展的威胁是非常大的。而这种疾病的发生主要的会经历潜伏、前驱,及病发3个阶段,且一旦爆发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因此需要在养殖的过程中对此类型的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2]。

2.3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

对于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是指在动物内所寄生的一种疾病,而该疾病中不易被治疗和控制,且在当前畜牧业养殖中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此外,该种类型的疾病主因是由于寄生虫所引起,而这种寄生虫又可以划分为原虫、蠕虫及节肢动物3大类,且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进行传播。

3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病因

3.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引起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人工饲养会在不经意间对动物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对动物所食用的水和饲料,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细菌,从而诱发一些动物疾病。此外,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消毒工作中,为了图省时,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和清理动物所生存的环境等,以上原因都是会引起动物疾病。

3.2环境因素

动物的生存是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环境,而环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生长,因此如果动物生产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和污染,这包括动物生存环境中的绿化程度、通风的情况及空气质量情况等,这些都是动物产生疾病的原因。

3.3动物自身的因素

由于有些动物自身体质差,可能会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3]。例如,一些动物在进行养殖前就可能患有某种疾病,其产生的来源可能是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其自身体质差的问题。因此,动物自身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性引起动物疾病的产生,甚至是恶化。

4畜牧业养殖中对动物疾病防控的具体措施

4.1管理好动物养殖的日常工作

由于动物疾病的产生来源大多数是因为动物的饮食、食用水及生活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而这些都与动物养殖的日常工作紧密相连。因此,首先,需要加强对动物日常工作管理力度,通过工作人员坚持对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清扫和检查;其次,针对已经患有某些疾病的动物及时进行隔离管理,并实时对其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和照顾,以此来减少动物患病的概率。

4.2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工作

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需要加强对动物疾病的检疫,既要完善畜牧业养殖防疫管理体系,又要加强检疫人员日常管理和治理工作;同时,利用现代性科学技术手段,对动物检疫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4]。

4.3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

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有效地改善动物的身体状态,增强动物体质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畜牧业养殖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既要关注养殖环境的整洁,还要关注空气质量。

5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畜牧业中动物疾病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使我们对畜牧业养殖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文章指明了畜牧业中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探讨了畜牧业养殖动物疾病的类型;同时,还分析了如今畜牧业养殖中出现动物疾病的原因,提出了预防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措施,以此来加强对动物疾病的管理和控制,推动畜牧业养殖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复生,李彦召.浅谈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及预防[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259-260.

[2]余清.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研究[J].当代畜牧,2014(29):71-72.

[3]王玉才.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7):142.

[4]刘惠平.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139.

上一篇:毕业实习生自我鉴定下一篇:毕业励志赠言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