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红黄白痢病因与防治措施

2024-04-29

仔猪红黄白痢病因与防治措施(精选10篇)

篇1:仔猪红黄白痢病因与防治措施

仔猪红黄白痢病因与防治措施

摘要:就仔猪黄白痢发病原因进行论述,介绍仔猪黄白痢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治疗方法,降低仔猪的死亡率,从而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主题词:仔猪 黄白痢病 症状 综合防治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其中仔猪黄痢多发生于仔猪出生后1周以内,以1~3日龄居多,常整窝发病,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 0~30日龄仔猪,以10~20日龄者居多,发病率可达30%~80%。黄、白痢是养猪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养猪业者带来直接的死猪损失和巨额的药费开支,还间接地影响到病愈猪的生长发育,成为养猪业者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根据多年从事养猪场兽医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进行过的一些观察分析,在其综合防制措施方面提出以下观点。

1、发病原因

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仔猪自身抵抗力差,同时受外界环境及多种致病因素诱发而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诱发仔猪黄白痢。这一情况约占35%。主要是初生一周龄内的仔猪,特别是易感仔猪吮吸

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的母猪乳头时,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了仔猪的消化道,由于仔猪消化道未发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低,缺乏游离盐酸,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部分乳汁分解为有害物质,再加上细菌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气体,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使肠道蠕动加剧,造成吸收功能障碍,引发此病。

1.2、环境应激诱发仔猪黄白痢。约占20%。主要发生在仔猪10~30日龄时,气候多变,阴雨天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特别是寒冷季节、地面太凉而又没加垫草,使仔猪受凉、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可引发仔猪白痢。此时主要是母乳内转移性抗体逐渐减少,应激因素的存在,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数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致使仔猪发生局部性肠道炎症而发生下痢。病猪排出灰白色或灰黄色浆状粪便,严重的呈糊状且带有腥臭味,身体迅速消瘦,其死亡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有无并发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果仔猪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发育不良、生长受阻而形成僵猪。

1.3、哺乳母猪患病诱发仔猪黄白痢。约占30%。哺乳母猪患病后,往往引起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早发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导致仔猪全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病变而出现黄

痢。黄痢发生后,一是可使胆汁吸收不良;二是肠道内细菌繁殖产生的内毒素向血液中移行,引起变态反应。胃门平滑肌变态收缩时,出现仔猪吮乳后呕吐;空肠分泌大量黏液,造成仔猪高渗性脱水,该病以产后一周内发病最多,严重时死亡率高达70%以上。

1.4、饲养管理不当诱发仔猪黄白痢。约占15%。其一是哺乳母猪突然换料。在生产中,往往由于母猪哺乳需要大量能量而改变饲料配方,加大饲料中能量饲料的比例。当饲料中能量饲料如玉米添加量超过60%时,仔猪很快便会出现黄、白痢症状,这是因为突然饲喂高能量饲料形成的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增高,而仔猪的胃肠道对脂肪的消化率很差,打乱了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导致了仔猪下痢。其二是饲料中油脂含量过多、饲料霉变、青料或轻泻饲料比例过大。饲料中米糠、油饼、鱼粉等比例过高,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采食后无法消化而发病;霉变饲料本身含有大量毒素,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而下痢;喂给青绿饲料过多,或轻泻饲料如麦类等比例过大,易使仔猪难以完全吸收利用而下痢。其三是仔猪供水不足。仔猪开食后,往往食欲都很旺盛,如果此时供水不足,就会导致仔猪误饮粪尿污水,感染细菌,发生下痢。

2、临床症状

仔猪黄白痢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仔猪大便稀薄、腹泻,黄痢为淡黄色、白痢为灰白色,粪便腥臭,发病初期,吃乳、吃料一般正常。发病中期仔猪吃乳、吃料减少,有轻微的脱水症状。发病后期,仔猪不吃乳、不吃料,易继发感染,最后严重脱水而死亡。

剖检:出现严重的肠炎症状,肠壁变薄、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3、预防措施

3.1、加强母猪防疫,提高母源抗体水平;及时对仔猪进行免疫注射,提高仔猪免疫能力。

通常采用K88、K99、K98三价灭活苗或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在母猪产前15~20天免疫注射1次,预防仔猪黄白痢。规模化养猪场可以采用本场仔猪黄白痢发病猪进行病源分离,制作针对单个养猪场的自家苗对母猪进行防疫和对仔猪进行免疫注射。免疫预防办法是最科学、最经济的预防黄白痢疾病发生的办法。在大部分养猪场采用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在母猪产前15~20天免疫注射的办法是有效的。3.2、搞好母猪的饲养管理

首先注意应供给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优质饲料,以保证胎儿发育健全,在哺乳阶段促使母猪分泌更多更好的乳汁,保证仔猪的营养需要。此外,母猪产前驱虫,上产床前的清洗、消毒工作等都是相当重要的管理环节。

在仔猪母猪哺乳期间不随意改变饲料配方或更换饲料,禁用

高能量饲料,防止喂发霉变质饲料。不用普通高能量配比的肉猪饲料饲喂哺乳母猪。母猪产前7天开始减料,产仔当天不喂饲料,只喂少量加盐款皮水,产后逐渐加料,使母猪能够均匀地分泌出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其次保证了母猪哺乳期内基本健康元病,给母猪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条件。夏季注意了防暑降温,冬天做好了防寒保暖,增强母猪的体质;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卫生,临产当天先把母猪乳房和胸腹部洗干净,用0.01%高锰酸钾液或0.1%新洁尔灭消毒,并把每个乳头的乳汁挤掉几滴,再让仔猪吃奶。然后每10~15天用消毒药做1次消毒。

3.3、加强仔猪的管理,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在寒冷天气,加强仔猪防寒保温措施,用保温伞、保温板或红外线灯泡增温,预防仔猪受凉下痢。没有使用产床的养猪场,保持圈舍的干净卫生、供应充足的饮水、防止仔猪饮用脏水等措施都是预防仔猪黄白痢的技术措施。同时可以在仔猪出生后,用50%北里霉素涂抹母猪乳头,每日2次,可以预防仔猪黄病。并视情况对仔猪进行滴服其他抗菌药液,效果更好。我们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为了防治仔猪肠道菌群失调,还在饲料或饮水中加了0.5%促菌生或其他菌粉制剂,连续服用。注意了用细菌制剂等就不再用抗生素,仔猪2日龄、10日龄

用右旋糖试铁、牲血素、富铁力的其中一种肌肉注射lml;在仔猪3~5日龄补水时,在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供仔猪自由饮用,并保证饮水的干净、清洁。7日龄起给仔猪补料,及早锻炼胃肠功能,促进器官发育,减少白痢发生。对断奶仔猪,在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新肥素中的一种,每50kg饲料内添加100g,连续7天,可预防仔猪下痢。3.4、仔猪黄白痢的治疗

仔猪下病如果早期进行治疗,治愈率较高;如果治疗太晚,仔猪就会死于脱水和并发感染。临床上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在发病初期,仅出现下痢,尚有一定食欲与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抗菌药物。1天2次,连用2~3天。在发病中期,仔猪除下痢外,食欲废绝,身体明显消瘦,有脱水症状。在注射抗菌药物的同时,进行口服补液,方法是:根据猪只大小,用胃导管一次投服药液300~1000ml。药液的配置以口服补液盐为基础,加入适量抗菌药物,或加点收敛药物。配合一些葡萄糖和维生素等壮补药。对极度衰竭的严重病猪,除用上述方法外,还进行了静脉输液,在输入的葡萄糖盐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地塞米松2ml和10%维生素C1~2ml;为防止酸中毒,还可用3%~5%碳酸氢钠。

此外,我们通常还采用了以下治疗方法:(1)用0.1%亚硒酸钠1ml一次注射,防治仔猪下俐。(2)把新鲜马齿苋

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过,每头小猪50~100g,可治小猪顽固性下病。(3)用每公斤体重1.0~1.5ml乳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每日2次,连用3日。(4)注意区别红痢与血痢,一旦诊断有血痢存在,应进行药物净化,以血痢净1g/kg拌料,连喂30天;不吃料的乳猪灌服0.5%痢菌净溶液,每公斤体重0.25ml,每天1次;每日用消毒灵对猪舍和环境消毒1次。

篇2:仔猪红黄白痢病因与防治措施

仔猪黄门痢是养猪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若采取治疗措施不及时,往往容易导致仔猪的死亡,增重减少,上市时间延长,常常给养猪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本人养猪场防治工作的.实践对仔猪黄白痢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作 者:章林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海峡两岸科技园成都乾盛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11130 刊 名:农村养殖技术 英文刊名:JOURNAL OF RURALANIMAL-PRODUC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 “”(14) 分类号:S8 关键词: 

篇3:仔猪黄白痢的病因探讨与防治措施

1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型:发病日龄早, 主要侵害3~7日龄哺乳仔猪, 发病急、症状明显、死亡率高。患病仔猪精神沉郁, 吃乳减少, 脱水、消瘦;排腥臭黄色或灰黄色浆状稀粪, 内含凝乳小片和小气泡, 肛门松弛, 捕捉时肛门冒出稀粪;常因高度脱水、衰竭而死。

仔猪白痢型:日渐消瘦, 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被毛粗乱, 无光泽, 畏寒扎堆, 发生腹泻后, 粪便呈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白色, 浆糊样, 有特殊腥臭味, 有时粪便较稀, 带有泡沫, 排粪次数较多, 每天可达数次, 严重时排粪失禁或肛门周围、尾和后腿被稀粪沾污, 有时或见患病仔猪吐奶。如持续性腹泻, 可见患病仔猪眼窝凹陷, 消瘦、脱水, 严重时死亡。

2 病因调查

2.1 以先天性父母本感染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1父本方面

20世纪90年代初, 笔者常调运种公猪给全县的配种员, 公猪以散养、自然交配为主。笔者经常出诊该类病例, 碰到的典型例子是有两头种公猪1014号和1016号所配种的仔猪均出现下痢, 其中1014号种公猪配种72头母猪, 1016号种公猪配64头母猪, 136头母猪生产近200胎次的哺乳仔猪均出现轻重不一的下痢, 仔猪死亡率为20%~80%, 由于母猪饲养户意见很大, 淘汰了这两头种公猪;笔者随后跟踪这136头生产母猪4个月后的生产状况, 除个别母猪生产的哺乳仔猪出现部分下痢外, 绝大部分仔猪均正常。同时笔者根据公猪情况溯源至种猪场, 了解其母本, 两头种公猪均来源于同一母本, 该母本每胎次均出现过黄白痢, 但不很严重。

2.1.2母本方面

20世纪90年代中期, 以本地黑猪做母本, 以长白公猪做父本, 杂交生产商品猪, 由于本地黑猪比较缺少, 若有黑色的、母的商品猪会被留下来作种用。笔者诊治多头黑母猪生产的每窝哺乳仔猪, 均出现黄白痢, 这些母猪生产的下一代母猪又被留种, 其后代每窝也同样出现轻重不一的下痢。

2.2 不良环境及外界感染的影响并不很大

据报道, 母猪的粪便和土壤及母猪的乳头不洁是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 但笔者在出诊中也遇到不良的环境对哺乳仔猪早期下痢有一定影响, 主要是保温措施不到位引起的受凉下痢, 而这种污染引起感染下痢很少见。笔者曾在农村进行两次试验: (1) 两头母猪同时生产的两窝仔猪 (一窝一直有黄白痢史, 一窝从未患过黄白痢) , 通过臭药水喷洒后, 各抓两头仔猪进行互相调换吃乳, 结果从未患过黄白痢的那窝哺乳仔猪生长发育正常, 不受感染, 而一直有黄白痢史的那两头哺乳仔猪还是下痢, 最后死亡。两头未患过黄白痢的哺乳仔猪调换至一直有黄白痢史的母猪上吃乳, 和同窝其他哺乳仔猪照样出现黄白痢, 只是通过治疗后存活下来。 (2) 把已产过3~4胎次、每窝哺乳仔猪均出现黄白痢的怀孕母猪移到通风透气环境条件良好的新猪舍, 结果其生产的哺乳仔猪还是出现黄白痢。两次试验结果说明不良环境对哺乳仔猪早期下痢虽有一定影响, 但关系不大, 主要还是与父母本隐性带毒感染有关。

3 防治措施

3.1 淘汰患病种猪及其后代

笔者根据多年来实践经验, 对该病发生原因进行过调查, 仔猪黄白痢可以垂直传播, 如果种猪患有该病, 会带毒传播感染其后代, 俗话说:好的公猪好一坡, 好的母猪好一窝。因此, 种猪患有该病不能留作种用, 应及时淘汰, 其后代也不能留种用。

3.2 加强免疫接种

(1) 母猪免疫:母猪临产前15~20 d免疫注射2头份三价或四价黄白痢基因工程苗, 预防仔猪黄白痢。如果母猪已连续使用菌苗预防二胎次以上, 可以在下胎次临产前半个月预防接种一次即可。 (2) 仔猪免疫:可用致病性大肠杆菌黏附因子制成的血清, 预防或治疗仔猪黄白痢。

3.3 用中兽医方法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以清热解毒利尿为主、健脾固涩为辅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处方1:生地25 g、白头翁30 g、槴子30 g、黄连须30 g、黄柏15 g、龙胆草20 g、丹参15 g、车前草20 g、淡竹叶25 g、地榆 (醋炒) 15 g、甘草12 g, 为1头母猪一天的剂量, 有条件的粉碎, 拌在饲料中喂服, 一天一剂;没有条件的煎水, 加水1.5 kg煎至药水0.6 kg, 药渣加水1.5 kg煎至药水0.5 kg, 混合, 一次性拌料饲服。在母猪临产前3~5 d, 服用二剂, 产后2~4 d再服二剂, 母猪生产下来的仔猪皮肤红润, 皮毛光洁, 不会出现下痢现象。

处方2:母猪临产前5 d~产后5 d, 用青黛叶1.5~2.0 kg、旱莲草1.0 kg, 洗净混合, 每天直接青喂母猪。

处方3:母猪临产前5 d~产后5 d, 用龙鳞草1.5~2.0 kg, 每天给母猪吃, 出生后患病仔猪用龙鳞草绞青汁, 每头仔猪直接灌服2 m L (把患病仔猪的嘴张开, 取两支一次性注射器, 先用一支把患病仔猪嘴、喉头中的痰液吸出来, 再用另一支吸取2 m L药水直接灌服) 。

处方4:母猪产临产前5 d~产后5 d, 用马齿苋草2.5~4.0 kg、旱莲草1.0 kg, 洗净, 每天给母猪直接青喂, 有预防效果。

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 根据不同地区就地取材, 防治两百多头生产母猪, 有效率达80%以上, 在使用中草药同时, 不排除同时使用抗生素和强心补液治疗。

4 小结

篇4:仔猪腹泻的病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81-1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仔猪腹泻是令养殖场(户)较为头痛的疾病,在1~3月龄的仔猪中较为常见,死亡率达10%~15%。发病后导致仔猪生长速度放缓,饲料报酬降低,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并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给养殖场(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仔猪腹泻原因

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仔猪免疫系统肠道粘膜的25%由淋巴样组织构成,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导致仔猪易感染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密螺旋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病原菌引起的仔猪红白痢疾病。

1.1 初乳

猪的胚胎构造十分复杂,胎盘属上皮绒毛膜型,母猪血管与仔猪血管之间有6~7层组织,而构成胎盘血液屏障,阻碍了母猪母源抗体通过血液对胎儿进行传输。使初生仔猪的血液中不含有免疫球蛋白,主要从初乳中获得抗体。母猪初乳中的乳蛋白含量7%,占干物质的34%,其大部分是免疫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以分娩后60分钟内最高,可达8.2g/100ml,第8小时降到2.9g/100ml,第24小时0.9g/100ml,仔猪出生后的24小时内,肠道上皮细胞具有很高的通透性,可以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第14~28天(即常乳)免疫球蛋白仅为0.2~0.5g/100ml,母乳不再能补充母源抗体,但随着仔猪胃肠道的发育,上皮组织渗透性发生变化,对大分子的Y-球蛋白(抗体)的吸收能力也随之改变。在生后的0~3小时内,肠道上皮组织对抗体的吸收能力为100%,3~9小时之间为50%,9~12小时后即下降5%~10%。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最高在预防肠道感染中有重要意义。新生仔猪虽能从初乳中获得免疫力,但胃内缺乏游离盐酸,胃肠屏障不健全,在寒冷和污染的环境中容易诱发和感染疾病。此时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等感染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

1.2 肠道微生态

胃肠道中正常微生物本身以及与猪舍、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称为肠道微生态。正常微生物群中较多的是常在菌或有益菌,有益菌和致病菌在猪只肠道内保持着一定比例的平衡,并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仔猪在出生后24小时内,大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就已定殖了双岐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等。通常情况下,猪出生后7天,猪只肠道内优势菌为有益菌占99%以上,而有害菌只占1%,其比例为1:100,而大肠内则为1:1000。厌氧菌主要有拟杆菌,双岐杆菌等。仔猪由出生至8日龄胃肠内细菌定殖达到高峰,由需氧菌占优势逐步过度到厌氧菌占优势,形成固定的群落,并保持其相对稳定,至断奶期由于应激和日粮的变更,又需达到一个新的平衡。7日龄内与断奶3周期内的仔猪多发大肠杆菌病多与此有关。

1.3 营养

妊娠母猪料中提高微量元素硒、铁、高硒母猪料,经过试验在怀孕母猪后期料中(产前4周)及哺乳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对提高乳猪的抗病能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硒从母乳中传到乳猪体内,从而获得对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最易被吸收转化和贮存,为日后断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打下基础。传统观念认为饲料中添加有机硒达到0.6ppm便是高硒,连续用高硒8周,没有不良临床反应,反而对减少仔猪哺乳期及断奶后的腹泻起到了良好作用。高铁母猪料,仔猪出生后3天内补铁,现已被大多数养猪场(户)接受,但通过提高怀孕后期母猪料铁的含量间接为乳猪补铁就很少被使用,至于把它与防治哺乳期及断奶后仔猪的腹泻联系在一起,更是不能被接受。

2 影响腹泻的日粮因素

此类型的腹泻具有群发性,即采食量一般不下降,症状多表现为粪便呈水样,含不消化颗粒物,腹泻次数多,频率高,个体消瘦等。停止喂食此批饲料后,症状减缓或停止。因营养因素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一是蛋白质不易消化,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大肠内产生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对肠壁组织造成损伤,使肠道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造成腹泻。一般日粮中粗蛋白质超过20%以上,仔猪即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腹泻。二是由于饲料混合不均匀、矿物元素的粉碎粒度不够、预混料添加过量等原因引起猪只中毒,造成消化系统损伤,导致肠道菌群平衡失调,均可导致严重腹泻。三是植物蛋白中含有β-大豆聚球蛋白、大豆蛋白等过敏抗原性物质,植物蛋白原料用量过高可以引起消化道上皮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到肠道粘膜上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致使肠道内有益菌与致病菌比例发生改变。

3 预防及其治疗措施

3.1减少应激

断奶前后饲料要一致,量不要太多,不要突然将不同群的仔猪混养;在保育舍地面要进行铺垫防止猪只肚皮直接接触水泥地受凉,但密度不能过大。

3.2 加强预防免疫

针对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做好疾病的预防免疫,保证肠道粘膜功能正常。

3.3 科学喂养

乳清粉、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原料对预防仔猪腹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日粮中适量增加纤维和乳糖,可以抑止病原菌的生长,同时可以促进乳酸菌增殖。在饲料中加入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及特定的抗生素对预防仔猪腹泻也有良好的效果。

3.4 及时治疗

发病后分析腹泻原因。如果由饲料造成,停止使用饲料,饥饿12小时后饮葡萄糖盐水,换用好的乳仔猪饲料,少量多餐。由疾病造成,应对症下药,及时隔离治疗。

篇5:仔猪红黄白痢病因与防治措施

仔猪黄痢、红痢、白痢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在肠道内产生毒素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仔猪红、黄痢多发生于1周以内, 仔猪白痢主要发生在10~30d。是由各种病因引起下痢的临床表现,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冬春季节气温较低, 气候起伏变化大, 应激因素多, 病原微生物活跃, 仔猪红、黄、白痢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据调查, 近几年年平均发病率为40%, 死亡率达15%左右, 仔猪红、黄、白痢腹泻死亡在养猪业危害中居首位, 导致仔猪生长缓慢或生长发育停滞成僵猪, 饲料报酬低下, 仔猪成活率降低, 人工费和药费开支增大, 农村养猪户生产受阻, 效益受损。因此, 农村散养户初生仔猪腹泻死亡应分清病因, 对症下药, 做好防治策略。

1 发病原因

1.1 病原微生物

初生7日龄内的仔猪吮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的母猪乳头时, 病原微生物进入仔猪消化道, 由于仔猪消化道未发育完善, 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低, 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 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气体, 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 造成吸收功能障碍而发病。

1.2 应激因素

如环境温度的改变造成10~30日龄的仔猪抵抗力下降, 可引发仔猪白痢。这时母乳内转移性抗体逐渐减少, 导致仔猪发生局部性肠道炎症而发生下痢。病猪排出灰白色或黄色粪便, 严重的呈糊状且带有腥臭味, 身体迅速消瘦。如果仔猪得不到有效治疗, 就会发育不良, 生长受阻而形成僵猪甚至死亡。

1.3 哺乳母猪患病

哺乳母猪患病后, 引起体温升高, 造成生理代谢紊乱, 引起乳汁变性, 导致仔猪消化不良。早发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 进行大量繁殖, 导致仔猪全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病变而出现黄痢。黄痢发生后, 造成仔猪胆汁吸收不良;肠道内细菌繁殖产生的内毒素渗透到血液, 引起变态反应。胃门平滑肌变态收缩时, 出现仔猪吮乳后呕吐;空肠分泌大量黏液, 造成仔猪高渗性脱水, 该病以产后1周内发病为多, 严重时死亡率高达70%以上。

1.4 饲养管理不当

(1) 哺乳母猪突然换料:由于母猪哺乳需要大量能量而改变饲料配方, 如果饲料中能量饲料超过60%时, 仔猪很快出现黄、白痢症状, 因为高能量饲料产生的乳汁浓稠、乳脂率高, 仔猪消化脂肪、蛋白质的能力差, 扰乱了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 引起下痢。 (2) 饲料中油脂含量过多, 饲料霉变, 青饲料比例过大:饲料中米糖、油饼、鱼粉等比例过高, 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 采食后无法消化而下痢;霉变饲料含有大量毒素, 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而下痢。喂青绿饲料过多, 或轻泻饲料比例过大, 易使仔猪难以完全吸收利用而下痢。 (3) 仔猪供水不足:仔猪开食后, 食欲很旺盛, 如果这时供水不足, 仔猪就会误饮粪尿污水而感染细菌引起下痢。

2 临床症状

2.1 仔猪红痢

通常发生在7d以内。仔猪排出红褐色腥臭血性稀粪, 混有气泡及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多散发, 发病急, 病程短, 死亡率高, 往往整窝死亡, 病理剖检可见腹水增多, 空肠病变最严重, 肠壁呈暗红色, 两端界限明显, 肠内充满含血的液体, 肠粘膜坏死脱落出血。

2.2 仔猪黄痢

发生在1~3d, 发病率高, 死亡率也高, 有的甚至全窝死亡, 剖检主要在十二指肠有卡他性炎症, 胃肠道膨胀, 内有多量黄色液体和气体。感染后粪便初期呈黄色糊状以后呈黄色水样, 内含凝乳小块。

2.3 仔猪白痢

主要发生在10~30d。仔猪粪便表现为乳白色或白色, 常混有粘液而呈糊状, 有特殊腥臭味, 剖检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脱水、胃肠黏膜充血, 含有稀薄的食糜和气体, 死亡率低。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预防免疫

(1) 母猪免疫。母猪产前1个月接种红痢菌苗5ml, 2周后再注射10ml, 预防仔猪红痢。用K88、K99、K987, 三价灭活菌或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在母猪产前42天和14天分别给怀孕母猪接种1次, 预防仔猪黄、白痢。 (2) 仔猪免疫。用调痢生、促菌生等在仔猪吃乳前喂服, 然后哺乳, 预防黄、白痢。仔猪初生后用抗猪红痢血清注射, 3ml/kg体重, 预防仔猪红痢。

3.2 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1) 仔猪培育温度的控制。农村常用地垦热坑法或火墙采取保温、有条件的采用保温伞、保温板或红外线灯泡增温, 温度控制在25~30℃为宜, 但初生时温度最好在35~37℃。 (2) 及早吃初乳。出生0.5~1h内, 应让仔猪吃到初乳, 以获得母源抗体。 (3) 为了防治仔猪肠道菌群失调, 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0.5%促菌生或其他抗生素。在仔猪刚出生时, 用50%北里霉素涂抹在母猪乳头, 2次/d, 预防仔猪黄痢。仔猪2日龄、10日龄用右旋糖甙铁或牲血素肌肉注射1m1;仔猪3~5日龄补水时, 在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 让仔猪自由饮用。 (4) 及早补料, 锻炼肠胃机能。7日龄起给仔猪补料, 及早锻炼胃肠功能, 促进器官发育, 减少白痢发生。仔猪断奶应留栏3~5d, 采用逐渐断奶逐渐换料, 以减少断奶刺激。对断奶的仔猪, 在饲料中加入高霉素或新肥素, 每50kg饲料添加100g, 可预防仔猪下痢。

3.3 搞好母猪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猪要多喂青粗饲料, 对体瘦的母猪和产前五个月的母猪应增加精料, 能量饲料的配比在60%以下;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8%, 但妊娠母猪不要喂得过肥。禁喂发霉变质饲料。母猪哺乳期间不随意改变饲料配方或更换饲料, 以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和乳的品质, 使仔猪生长发育良好, 增强抗病力, 减少下痢。同时, 为使免疫母猪尽可能多地给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 可在母猪日中添加VE;在配种前15d内及妊娠期间, 日粮中加入适量低分子脂肪酸, 可显著提高初乳中总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特别是怀孕85d后的营养要充足以增加母猪泌乳量, 改善乳质, 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抗病力。母猪产前7d开始减料, 产仔当天不喂料, 只喂少量加盐麸皮水, 产后逐渐加料, 使母猪能均匀地分泌出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 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保证母猪哺乳期内的健康, 提供适合的环境。做好清圈消毒工作, 保持圈舍清洁、干燥, 做到冬暖夏凉。在母猪产仔当天先把母猪乳房和胸部洗干净, 用0.1%新洁尔灭消毒, 把每个乳头的乳汁挤掉几滴, 让仔猪吃上初乳。刚分娩后的母猪注射l~3次常规剂量的青霉素或链霉素, 减少母乳感染的机率, 新生仔猪哺育前灌服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4万IU/头, 对防治红、黄、白痢效果确切。

4 治疗方法

用痢菌净5m1/kg体重, 内服, 2次/d, 连喂3~5d;或按0.5%的水溶液0.5 m1/kg体重, 肌肉注射。四环素类抗生素, 每50kg饲料加入5~10g连喂3~5d。下述药物按每25kg体重给予:链霉素l~2g, 口服或肌肉注射, 2次/d;红霉素0.5~0.75g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2~3d。及时做好补铁补硒工作, 仔猪出生后3日龄时补铁1.5毫升, 补硒1.5毫升。铁和硒缺乏也是仔猪发生大肠杆菌病的诱因。

篇6:仔猪水肿病的病因与防治

一、症状与病因

仔猪突然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正常或偏低。特征症状是头部水肿,脸部、眼睑水肿尤其明显,有时颈部和腹部皮下也出现水肿。患猪行走时四肢无力、摇摆,运动障碍,共济失调。有的卧地不起,对外界反应敏感,有的做转圈运动或盲目前进乱撞,倒地四肢划动似游泳状,发出呻吟声或嘶哑叫声,随后前肢或后肢、后躯麻痹,不能站立。病程短,死亡极快。被感染猪大多体质健壮。

猪水肿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饲料蛋白水平过高。仔猪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饲喂蛋白质含量过高的精料,在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和青绿多汁饲料时,容易造成仔猪消化不良、胃肠机能紊乱,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肠毒素等毒性物质。由于毒性物质的作用或发酵腐败的加速,肠黏膜正常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而发病。二是饲料中维生素E、硒的缺乏。硒和维生素E在仔猪体内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摄入量不足时,机体的平衡被破坏,从而诱发水肿病。三是配合饲料的碱性过高。碱性过高的饲料进入胃肠后中和了大量胃酸,使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大量营养物质未经充分消化而直接进入肠道,使大肠杆菌迅速增殖,导致肠道菌群区系平衡被破坏,诱发水肿病。四是应激因素。仔猪断奶前后由于断奶、环境改变、气候突变、饲料改变、预防接种和母仔分离等诸多因素的急剧改变,仔猪产生应激,对病原菌的抵抗力降低,大肠杆菌大量生长繁殖,引起发病。五是季节因素。在阴雨潮湿的春季、天气忽冷忽热和湿度大时,仔猪易患感冒,机体抵抗力下将,引起仔猪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在肠黏膜上定居下来,并大量繁殖而引起发病。

二、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是水肿,眼睑、脸部、下颌部、头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胃底贲门黏膜水肿严重,比正常增厚2~3倍;结肠肠间膜和淋巴结水肿,整个肠间膜呈凉粉样水肿,切开有液体流出,黏膜红肿,甚至出血;偶尔在黏膜附近呈血样,严重的水肿可以延伸到基底黏膜下层;结肠系膜水肿比较常见,偶尔也见胆囊水肿、喉水肿、肺水肿和胸腔含有过量的浆液、肠黏膜充血、皮肤有不规则的充血和发绀。

三、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可做出诊断。

四、防治

仔猪水肿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应及早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一是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种时,严禁从疫区购进猪只。新购进的猪须隔离观察21天,确认无病后才能并群。二是搞好圈舍及其周围环境卫生。保持圈舍干燥、清洁、采光良好,为仔猪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增强仔猪的抵抗力,减少发病。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每周用0.5%高锰酸钾液消毒3次,杀灭圈舍及其周围环境的致病菌。三是给母猪注射疫苗。在母猪临产前40天和15天,分别注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2毫升/头,肌内注射。四是及时给仔猪补铁补硒。仔猪3~4日龄肌注牲血素1毫升、口服0.1%亚硒酸钠2毫升,能有效补充铁和硒的不足,7日龄补饲优质仔猪料,促进仔猪消化器官发育。五是拌药预防。每100千克仔猪饲料添加多西环素粉20克、氟苯尼考粉20克、亚硒酸钠维生素E粉20克,连用7天,可预防仔猪发病。六是加强饲养管理。防止饲料和饲养方法突然改变,避免饲料过于单一,多喂青绿饲料,加喂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仔猪断奶前后,少给精料,缓慢断奶;喂料要定时、定量、少喂多餐,每天5~8餐,每餐八分饱,严防暴饮暴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应激。七是添加酸化剂。从仔猪断奶第一天开始,在饲料中添加l%~5%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等,使胃内保持一定的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并有利于乳酸杆菌的繁殖,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

仔猪患病后,采取抗菌消肿、解毒镇静,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对发病初期症状较轻的仔猪,喂服缓泻剂如硫酸钠或硫酸镁1克/千克体重,1次/天,连用3天,促进胃肠蠕动,排出肠内容物;对少食、拒食、体温升高的仔猪,用20%磺胺嘧啶钠20毫升/头,肌内注射,1次/天,连用3天;对眼睑水肿、站立不稳、卧地不起的仔猪,用50%葡萄糖液50毫升、地塞米松2毫升、维生素C 5~10毫升、2.5%恩诺沙星1毫升/千克体重,混合缓慢静注,同时肌内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 注射液2~3毫升,1次/天,连用2~3天;对卧地不起且须消肿、利尿、强心的患猪,用50%葡萄糖液50毫升、20%磺胺嘧啶钠4~6毫升、地塞米松4毫升、维生素C 10毫升和安钠咖30毫升混合缓慢静注,1次/天。

(作者联系地址:甘肃省景泰县畜牧兽医局 邮编:730400)

篇7:仔猪黄白痢的病因及综合防治

1 发病原因

1.1 母猪管理不善

1.1.1 母猪饲养不当

突然改变母猪饲料配方, 能量饲料超过60%时, 哺乳仔猪出现黄白痢症状, 高能量饲料产生的乳汁乳脂率高, 量多且浓稠, 乳仔猪消化吸收脂肪、蛋白质的能力弱, 扰乱肠道内的菌群失调, 消化吸收失衡, 引起下痢[2]。

1.1.2 母猪带致病菌

大肠杆菌为猪肠道的正常菌群, 作为条件性致病菌在肠道内定殖, 致病菌随同粪便一起被排出体外。仔猪接触粪便, 吮吸母猪乳头, 舔饲圈舍地面而食入病原菌[3]。母猪患产褥热或乳房炎引起乳汁变性也是导致仔猪发病的重要原因, 病原菌在消化道内不断增殖, 引起仔猪消化不良而发生黄白痢。

1.2 仔猪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

初生仔猪消化道不发达, 消化机能不完善, 缺乏游离盐酸, 胃内酸性低, 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能力弱, 食入的条件性致病菌易在胃肠道内迅速繁殖, 导致消化道机能紊乱, 乳糜快速分解成大量有害物质, 刺激肠道粘膜, 引起急性卡他性肠炎。胃肠道内容物异常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刺激胃肠道, 使胃肠道蠕动加剧, 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由此引起仔猪黄白痢等腹泻性疾病。

1.3 环境及应激因素影响

仔猪的调节体温能力差, 怕冷。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如遇气候突变而仔猪保温不及时, 应激因素可诱发或加重该病, 如断奶仔猪转栏, 打斗, 温度、环境管理不善等。

1.4 仔猪营养缺乏

母乳质量差, 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补饲较晚时, 致使机体蛋白质合成不足, 仔猪抵抗力下降。仔猪开食后, 一时采食过多、或供水不足导致仔猪饮粪尿或污水, 致病性大肠杆菌经消化道感染, 发生黄白痢[4]。另外, 仔猪缺铁、缺硒、低血糖症, 维生素E不足等也会导致代谢性疾病, 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继发仔猪黄白痢。

2 临床症状

2.1 仔猪黄痢

主要症状为腹泻, 内含凝乳小块。粪便呈黄或灰黄色, 也有的是半透明状, 稀薄如水, 有腥臭味, 带有少量气泡。1~3 d内因腹泻脱水, 迅速消瘦, 甚至衰竭而死亡, 尸体严重脱水。不断腹泻导致肛门失禁, 不时的流出水样粪便而粘污尾部和后躯, 病猪精神沉郁昏睡, 低温打堆, 吮乳减少或停止, 因恶病质而亡。

2.2 仔猪白痢

仔猪突然发生拉稀, 喷射出灰白色或乳白色浆状或糊状的粪便, 有特殊的腥臭味, 病程1~3 d, 若不及时治疗, 一般经过5~6 d自愈、死亡或转为慢性, 以后仔猪生长发育不良, 仔猪生长缓慢, 饲料报酬低[5]。

3 综合防治

仔猪黄白痢的病因是仔猪自身抵抗力差与外界致病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该病的病因及临床症状, 制定如下综合的防治措施。

3.1 强化消毒灭源工作

产房严格实行全进全出, 空栏彻底消毒, 保持产房及栏舍的清洁卫生, 定期消毒, 减少母猪、仔猪饲养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

3.2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增强母仔猪抵抗疾病的能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母猪饲喂全价日粮, 给予充足、洁净饮水, 分阶段饲养, 妊娠早期 (45 d) 和中期 (85 d) 应限制饲养, 妊娠后期 (85 d至产前3 d) 母猪要有旺盛的食欲和强壮的体质。母猪产前3 d开始减料, 分娩当天不喂或少喂, 产后逐渐增加饲喂料量, 5~7 d后改为自由采食。如果产后一下加料太快, 会产生泌乳量太大, 小猪一下吃不了, 导致奶汁变质引发仔猪下痢, 因此合理调控分娩前后的喂料量很重要的[6]。

3.3 加强初生仔猪护理

提供仔猪适宜的生活环境, 夏季加强通风和降温, 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仔猪2~3日龄时应补铁、硒等微量元素, 增强造血功能, 预防因铁、硒不足而引起的贫血、拉痢。10日龄内教槽, 促进仔猪消化系统发育。提供充足洁净的饮水, 有高低2个饮水器, 分别供母猪和仔猪饮用, 温度要适宜, 仔猪5日龄内要训练饮水, 10日龄内应调教诱食补料, 增强仔猪体重, 提高抗病能力[7]。

4 药物治疗

一旦发生黄白痢, 应立即全窝治疗, 早期治疗以输液防脱水结合抗生素, 治愈率较高, 如果治疗太迟, 仔猪很容易因脱水衰竭死亡。以抗菌药为主, 可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 如喹诺酮类、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呋喃唑酮等, 并辅佐对症治疗, 注重补液强心的辅助治疗, 防止仔猪脱水。使用益生菌制剂, 如调痢生、促菌生等治疗下痢, 有良好功效。

5 小结

仔猪黄白痢是由条件性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原, 不良环境因素, 母乳质量等, 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 坚持“加强饲养管理和预防为主, 药物治疗为辅”的原则。发病后及时治疗, 结合对症治疗, 注重补液强心的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1]穆美芳.中西药治疗仔猪黄白痢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 2013, 38 (4) ;53~55.

[2]陈义容.浅析仔猪红黄白痢病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 2007, 34 (3) :107~108.

[3]夏让旭.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 2005, 27 (3) :32~33.

[4]衷清盛.规模猪场仔猪黄白痢病因分析与综合防治[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07 (6) :50~52.

[5]李军民, 刘丽艳.仔猪黄白痢的病因与综合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 2006 (1) :24~25.

[6]李彩辉.规模化猪场如何有效控制仔猪黄白痢[J].猪业科学, 2007 (4) :94~95.

篇8:防治仔猪黄白痢的临床措施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以严重腹泻和败血症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合称。该病多发于30日龄以内的仔猪,临床表现为明显腹泻,排出黄色或白色稀水样粪便。该病发病率高,分布广,严重危害仔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是养猪场最难防治的仔猪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2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仔猪黄痢:多发于出生后1周以内,潜伏期较短,仔猪出生后12 h以内即可发病,以1~3日龄居多。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短期内突然有1~2头全身衰弱,迅速死亡,以后其他仔猪则相继发病,发病猪排出黄色、糊状粪便,并含有凝乳小片。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迅速消瘦,最终全身衰弱,昏迷而死。该病死亡率高,有时整窝仔猪都会死亡, 即使耐过,也会变成僵猪。剖检可见尸体严重脱水,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大量黄色液体内容物和气体,肠壁变薄,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仔猪白痢:多发于出生后10~30日龄,以10~20日龄为多。病猪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粪便,味腥臭,性黏腻。发病猪食欲下降,日渐消瘦,病程2~3 d,长的一周左右,有的能自行康复。仔猪白痢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死亡的仔猪剖检可见尸体外表苍白,极度消瘦,脱水严重,肠道内容物增多,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 肠系膜淋巴结有轻度肿胀,肾脏呈苍白色。

3 综合防治

本病为急性经过时,往往来不及救治,而且由于本病潜伏期短,发病率、致死率均高,防重于治才是根本原则。

3.1 加强饲养管理

怀孕母猪应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和护理:临产前,要对母猪的产房彻底消毒,同时母猪的腹部及乳房也应进行消毒。母猪的饲料搭配要合理,营养要均衡,这样可以增强母猪抗病能力,使胎儿健康发育,同时也可提高母猪乳汁的质量。分娩舍要保持干净清洁,干燥温暖,母猪分娩后,及时清理胎衣及污物,并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被毛稀少,体温调节能力差,应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因此做好产房和仔猪保温是预防黄白痢的关键措施之一。仔猪应及时吮吸初乳,以获得母源抗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吃初乳时,先将母猪的胸、腹部洗干净,每个乳头的前几滴初乳弃去不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再让仔猪吮吸初乳。哺乳时固定乳头,以自由选择为主,辅助为辅。出生后2~3 d可补充铁、硒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预防贫血及拉痢,促进胃肠功能的健全。2周龄左右可补饲全价仔猪日粮,饲料配比要适当,勿使饥饿或过饱,断乳期间饲料不要突然改变。

密闭饲养的动物,要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不良影响。夏季应加强通风等,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减少热应激;冬季则应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冷应激产生,造成仔猪感冒而继发仔猪黄白痢。猪舍饲养密度不宜过高,注意保暖通风。

3.2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可明显降低仔猪黄白痢的发生。国内外现已研制成功了大肠杆菌 K88ac-LTB 双价基因工程菌苗,仔猪大肠杆菌腹泻 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新生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MM-3工程菌苗等。在怀孕母猪临产前注射疫苗,可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保护,增强抗病能力,而且疫苗对母猪和仔猪均安全,无毒、副作用。

3.3 药物预防

母猪预防性给药:可于母猪产前及产后3d,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如恩诺沙星、粘杆菌素等),进行预防性用药。仔猪预防性给药:仔猪出生后12 h内可口服敏感抗菌素,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也可使用微生物制剂(如促菌生、调菌生、乳康生、康大宝等)灌服,调节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尽早建立肠道菌群保护层防止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感染。仔猪出生后1~2 d,用牲血素注射液1~2 mL和0.2%亚硒酸钠肌肉注射,可防止仔猪因营养性缺铁而引起的腹泻。仔猪出生后3 d内,将硫酸庆大霉素15 mL和痢菌净10 mL配成滴液,每只滴鼻3 mL,也能很好地预防仔猪黄白痢。

此外,可于仔猪出生后7~10 d开始提早补饲,如玉米和炒熟磨碎的豆类等,这样可以使仔猪的消化系统得到锻炼,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肠道的发育健全,增加对腹泻的抵抗力。

4 小结

篇9:仔猪红黄白痢病因与防治措施

1 大肠杆菌感染及毒素产生与危害

专家学者研究发现, 大肠杆菌感染动物机体的模型途径包括:定点吸附微绒毛上, 微绒毛清除贴近细胞膜, 细菌进入上皮细胞影响, 一方面是多数大肠杆菌需要依靠特异性菌毛在粘膜上附着吸附及定居, 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另一方面是大肠杆菌常产生一种或多种肠毒素, 如不耐热性肠毒素LTⅠ与LTⅡ, 耐热性肠毒素STⅠ与STⅡ, 其中, 认为致人类水样腹泻的主要是LTⅠ、LTⅡ、STⅠ, STⅡ只与仔猪的腹泻有关, 据报导, 每千克体重仅用3mg纯化的SLT~Ⅱ给青年猪静脉注射, 即可诱发出典型的水肿病, 疾病的潜伏期和严重程度与毒素剂量密切相关, 人工接种该毒素后, 血压升高, 使已经受损的血管进一步恶化, 神经系统病变的发展与血液受损造成的缺氧有关。引起仔猪腹泻的作用机制为, 病原体菌毛吸附于肠绒毛顶端, 使组织病理改变, 肠绒毛变短, 顶端出血, 坏死, 水肿, 粘膜下单核细胞浸润和中度炎症反应, 分泌毒素与肠细胞受体结合, 作用于回肠粘膜, 粘附于表面, 造成一种微环境而不被蛋白酶或其它物质降解, 且EASTIA激活上皮细胞内c GMP, 使其浓度升高, 抑制肠壁粘膜对氯离子吸收, 导致肠内液体积聚而腹泻。

2 仔猪腹泻与水肿病的致病因素

2.1 仔猪缺少母源抗体的保护

仔猪出生后, 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母乳而获得的, 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的时间是7~35天, 所以仔猪由于缺乏母源抗体的保护而易发病。

2.2 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

仔猪由于消化机能不健全, 胃底腺不发达, 消化酶活性低, 胃酸分泌极少, 消化功能容易失调, 导致肠道内菌群比例失去平衡, 影响植物蛋白和淀粉消化, 在肠道内腐败分解, 继而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 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病。

2.3 饲料品质的影响

2.3.1 饲料的抗原性较强

仔猪补饲饲料中豆粕等大豆蛋白超过粗蛋白总量的50%, 豆粕 (或大豆) 加工处理方法不当或仔猪补饲不充分, 大豆蛋白的抗原激活了肠道的局部免疫系统, 如果仔猪未能产生免疫耐受性, 则免疫系统经常处于准备状态, 当再次接触此类抗原时, 便产生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导致消化不良、腹泻, 发生水肿病。

2.3.2 饲料的酸碱度过高

酸碱度过高的饲料进入胃肠后中和了大量的胃酸, 使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 大量营养物质未经充分消化而直接进入肠道, 使大肠杆菌迅速增殖, 导致肠道菌群区系平衡被打破, 诱发腹泻、水肿病。

2.3.3 饲料蛋白过高

仔猪在8周龄之前, 对植物性蛋白的消化能力差, 喂给大量蛋白质含量的日粮, 超过了仔猪胃肠的承受能力, 较多的饲料蛋白质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 使肠道绒毛缩短, 消化酶活性下降, 肠粘膜的吸收功能降低, 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 同时肠道内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不仅会造成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失调, 也给致病性大肠杆菌创造了良好的增殖环境, 其产生的毒素被肠道吸收, 造成水肿的发生。

2.4 应激反应

仔猪过早断奶、接种疫苗、去势、环境改变、气候突变、长途运输、冷热刺激、饲料突然改变等, 这些应激原刺激机体, 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 继而血液中的皮质酮升高, 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进而淋巴系统功能退化, 淋巴细胞减少, 对病原菌抵抗力减弱, 致使肠道正常菌失调, 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增殖而引起腹泻、水肿病。

2.5 饲料中的硒和维生素E含量不足

硒和维生素E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机能, 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 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硒和维生素E时, 免疫器官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 免疫功能降低, 肝营养不良, 消化酶活性降低, 消化功能失调, 肠道正常pH值和菌群体系发生变化, 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创造条件。

3 临床症状特征表现

仔猪黄、白痢及水肿病是随仔猪生长及致病作用加强的一种渐进性临床表现形式。

3.1 仔猪黄痢

称为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发病猪以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主要发生于5日龄以内的初生乳猪, 3日龄以内的乳猪发病率90%左右, 死亡率50%, 更小的仔猪甚至可达100%的死亡率, 7日龄的乳猪也几乎感染发病, 因此认为该病由母源抗体缺乏或母猪带菌引起。

3.2 仔猪白痢

称为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发病猪以排出灰白色、浆糊状、有腥臭味稀粪, 发病率高, 死亡率较低为特征。主要发生于10日至3周龄仔猪的非败血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危害极大且普遍存在, 给仔猪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3.3 仔猪水肿病

称为仔猪肠毒血症, 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仔猪多发病。以突然发病、头部水肿、惊厥、运动失调为特, 主要发生于断奶后5~15天, 体重在8~15kg, 生长快, 膘情好的仔猪, 发病率10~40%, 死亡率达80%以上, 给仔猪生产造成极大危害。

4 综合防治对策及措施

该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包括动物本身的免疫能力与免疫状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饲料营养水平、管理条件、饲养环境、气候变化等, 因此预防和治疗该病必须围绕这些因素并采取综合措施, 从仔猪机体抵抗力的增强, 快速彻底杀灭致病菌,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搞好环境卫生等方面入手, 解决大肠杆菌产生毒素的方法主要有降低仔猪饲料中的蛋白含量, 避免仔猪采食后不能迅速消化, 在肠内形成大肠杆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配合使用具有抑制肠毒素分泌的药物, 使用大肠杆菌抗毒素抑制细菌对小肠上皮细胞受体的结合以及对该菌产生的肠毒和细胞毒素的中和作用, 用无毒力的LT-B肠毒素与无免疫原性的Sea并用来免疫, 口服外源性蛋白酶, 抑制F4阳性ETEC在肠粘膜上附着, 使用排毒抗肿, 速尿等药物, 加速毒素排出。如果一味的使用抗菌药物而不考虑毒素的中和或者排出, 则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不佳, 治愈率将大大降低。

4.1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平时应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和合理搭配饲料, 保证母猪膘情良好, 实行新老母猪混养, 使之产生常在菌的抗体, 在母猪临产前40天和15天, 分别注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 每次每头2ml, 以增强母猪血清和初乳中大肠杆菌抗体, 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天, 用菌毒刹或碘冠喷洒消毒。

尽早让仔猪吃上初乳, 提高仔猪的自身抗病能力。在仔猪1~3日龄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1ml、0.1%亚硒酸钠2ml, 能有效补充铁和硒的不足, 3~5日龄饮用淡盐水, 增加电解质, 增强生理效应, 7日龄开始诱食和补料, 促进器官发育, 并适量增加粗纤维饲料, 促进胃肠活动。

仔猪断奶前3~5天逐渐减少喂乳次数, 禁止突然断奶, 根据仔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要求, 配制不同的饲料, 饲料的更换要逐渐过渡, 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蛋白质控制在不高于19%。饲料应多样化, 易消化, 适口性好, 保持饲料新鲜洁净。仔猪断奶前后皮下注射K88和K99基因工程苗三分之一头份, 可明显降低腹泻及水肿病的发病率。

仔猪应于30~40日龄断奶为宜, 断奶时实行“母去仔留”, 在原圈留养5天后再转群, 断奶初期补料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 调整饲料配方, 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 断奶后限喂一周青饲料, 逐渐增加精饲料, 每批仔猪转入和转出前后, 都应把猪舍打扫冲洗干净, 用消毒剂喷洒消毒,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适当控制仔猪日采食量,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使用微生态制剂可调整胃肠道内菌群平衡, 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对预防仔猪腹泻和水肿病有明显效果。选用促菌生、乳康生、多益益生菌素添加饲料, 同时避免服用抗菌素药物, 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可提高仔猪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减少腹泻、水肿病发生。

断奶后一个月内, 每100千克饮水或饲料中加1~2千克食醋或柠檬酸可以增加仔猪胃内容物的酸度, 促进胃蛋白酶的分泌, 提高食糜中蛋白质的消化率, 由于有机酸能够抑制和杀灭致病性大肠杆菌, 有利于益生菌的增殖, 从而起到防止和减少腹泻、水肿病的发生。

定期给予金霉素、土霉素、磺胺类、亚硒酸钠、维生素B粉等药物, 对防治仔猪腹泻和水肿病有明显效果。

4.2 治疗措施

仔猪腹泻、水肿病是由于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宿主肠道内大量增殖, 产生毒素, 被机体吸收后引起的疾病, 因此, 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进行治疗, 要采取抗菌消肿, 解毒镇静, 强心利尿等对症措施。对已存在病原性大肠杆菌而尚未表现临床症状的同窝仔猪用抗菌药物或其它相应措施, 控制或抑制肠道内病源性大肠杆菌的数量, 防止产生大量毒素而导致发病, 一旦一窝仔猪中出现病猪, 要对全窝仔猪采取预防措施。

选用对大肠杆菌高度敏感的药物, 如氨基糖甙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β-内酰氨类药物, 常见的有庆大霉素、卡娜霉素、甲砜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注射或口服具有抑制肠毒素分泌的药物, 如氯丙嗪、硫酸黄连素等。

抑制细菌对小肠上皮细胞受体的结合以及对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和细胞毒素的中和排出, 可使用大肠杆菌抗毒素口服或肌注。或选用排毒抗肿注射液呋噻米进行肌注。

综合治疗措施有 (1) 全群注射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 按每千克体重1ml, 每日一次, 连用3日。 (2) 磺胺间甲氧嘧啶或磺胺二甲嘧啶5~10ml、地米5ml混合肌注, 另侧用VB、VC各5ml混合肌注。 (3) 静脉或肌肉注射速尿、呋噻咪各5ml进行利尿, 缓泻排毒, 对重症猪只进行强心、补液、利尿解毒, 肌注20%安钠咖1ml, 同时腹腔注射50%葡萄糖10ml。

在以上综合治疗同时配合水肿菌毒清、红眼消、痢疾刹、肠痢重症停等药物口服, 疾病发生期间注意给病猪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 增加电解质, 防止脱水, 促进病猪康复。

摘要:在养猪中, 仔猪黄、白痢及水肿病的发病增多, 仔猪生长受阻, 死亡率较高, 已经给养猪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受到养殖户及兽医人员广泛关注, 由于人们通常选用抗菌药并配合其他综合措施进行处理, 其收效不理想, 究其原因很多, 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毒素是仔猪黄、白痢及水肿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未被更多兽医和养殖户所了解, 也未对此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为了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应该关注致病菌毒素的致病机理及作用,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减少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篇10:中草药防治仔猪白痢十方

1. 流行特点 本病病原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也常存在于猪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发病。但当饲养管理不良,猪舍卫生不好、阴冷潮湿且通气不良,感冒等因素造成仔猪抵抗力减弱时,就会引发疾病。从病猪体内排出来的大肠杆菌,其毒力要增强数倍,健康猪采食了被病猪粪便污染的食物,可引起发病。一窝仔猪中如有1头仔猪腹泻,若不采取措施,就会很快传染其他仔猪,导致大量死亡。

2. 临床症状主要症状为腹泻,每天腹泻5~6次,有时还有呕吐症状。粪便呈乳白色、淡黄色或灰白色,常混有黏液而呈糊状,有时混有血丝,其中含有气泡,粪便有特殊腥臭味。病猪日渐消瘦,口渴,精神不佳,被毛粗乱无光,食欲减退,怕冷,打寒战,常堆叠伏卧,一般经5~6天死亡。

3. 预防措施 猪舍要干燥清洁,经常消毒。母猪营养要好,饲料配制要多样化。小猪出生后2~3天,可让其自由饮用0.1%高锰酸钾溶液、0.1%硫酸铜溶液、0.25%硫酸铁溶液和1%食盐溶液中的任意一种。

4. 治疗方案 应用消炎杀菌、利湿、收敛止泻的药物治疗仔猪白痢。可通过对哺乳母猪用药,间接治疗仔猪白痢,也可直接对发病仔猪用药治疗。生产实践中,比较常用且有效的中药方剂如下:方一,苍术200克、白头翁250克、蜘蛛香200克、荞麦500克、甘草10克,大蒜为引。将苍术、白头翁、蜘蛛香、甘草切碎入锅,用冷水浸泡15分钟,再煮沸30分钟,去渣、滤液,再将炒熟制成粉粒状的荞麦和生大蒜汁加入药液后拌料,让母猪自食,每剂药分3次煎服,早晚各服1次,连用2~3天即可。方二,炒白扁豆、炒赤小豆、炒绿豆、炒白术、炒薏苡仁、藿香、焦山楂、茯苓、车前子、红糖各100克。将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绿豆、白术、山楂分别用文火炒黄(如果购买的是炒制过的药材就不必再炒),然后将所有药材研细,混合过筛,装瓶备用。用于治疗时,每头仔猪每次3克,用适量开水调匀装入奶瓶,沿仔猪口角慢慢喂服,早晚各1次,连服2天可愈。预防时,每头仔猪每次2克,与饲料拌匀喂服,每天上午喂1次,连喂3次即可。方三,马舌菜300克(鲜品1000克)、铁苋菜300克(鲜品1000克)、百草霜250克。先将马舌菜、铁苋菜水煎不去渣加百草霜(锅底灰),拌料喂给母猪,每天1剂,连服3天,有抑菌止痢、收敛功效。方四,紫皮蒜200克、百草霜200克、车前子50克(鲜品250克)。把车前子水煎,大蒜捣烂加百草霜,拌料喂给母猪,每天1次,连用3天即可。方五,乌梅150~200克、焦山楂100克,把二药压碎、水煎,一次带渣拌料喂给母猪,连服数日。方六,紫皮蒜100~200克、苍术40克、炒焦高梁500克、茯苓40克,把苍术和茯苓水煎,大蒜捣烂,高梁压碎,拌料喂给母猪,连服数日,有止痢、止泻、健脾利湿功效。方七,薤白(小根蒜)100~200克(鲜品300~400克)、大萝卜籽100克、食醋150克,把二药捣烂、研末后加食醋,拌料喂给母猪,有止痢、解毒、消食功效。方八,大蒜500克、甘草124克、白酒500毫升、百草霜适量,将大蒜、甘草放入白酒中浸泡两天后加入百草霜,分成40剂,每猪每天灌服1剂,连服2天即可。方九,马齿苋30克,明矾、面粉各适量,加水熬成糊状,喂给小猪,连服3天即可。方十,石榴皮、陈皮各2份,枯矾、白矾各1份,焙枯研末,水调喂服,每头每次3克,每天1~2次,连服1~2天,有驱虫、止痢、健脾胃功效。

上一篇:表达爱情古诗词下一篇:舟行它山堰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