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优秀教学设计

2022-12-10

第一篇:高职院校优秀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优秀学生先进事迹

xx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高职11级中医05班学生xx同学,是一名品学兼优、虚心好学的好学生。该生于2011年通过单招考试进入我院学习三年制高职中医学专业。

一、 思想政治发面:

xx同学入学以来,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党性修养,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但平时认真学习研读党章,而且密切并关注国家大事。通过学习,加强了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自己坚定的立场,从提交入党申请书至今,该生时刻以一名优秀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但思想上实事求是,而且行动中努力帮助他人。该生并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开展“学团干部培训班”认真听取党的教育,不断宣传党的先进思想,提高党性觉悟,同时带动本学年其他同学向党组织靠拢,服务同学,锻炼自己。通过锻炼她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

二、学习生活方面:

从入学至今,该生严格要求自己,她将“勤能补拙”做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该生坚持每天晨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中医药专业各门基本课程,为了打牢中医基本功,每天都可以看见她手不离书,返复咏读。对于某些疑难问题她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她以学而不厌的态度对于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如饥似渴。除了掌握书本内容,她更加重视自我思维方式的培养,不但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为了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她孜孜不倦、勤学好问。

为了不辜负家长期待、老师的希望,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贫寒的家境阻挡不住奋进的步伐,失败的苦痛让她越挫越勇,不断成长。在她坚定的信仰和不断的努力下,入学以来她的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对于学习落后和家庭困难的同学,她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用爱来温暖他人。授人以鱼的同时更愿意分享自己打鱼的经验和心得。

三、 工作实践方面:

她铭记“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宗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会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荣获优秀奖。工作中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虚心向别人学习,身为是学生会学习部学习干部,努力工作、严于律己,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多次被评为优秀成员。

作为中医高职1105班之长,她始终以身作则,团结同学,配合班主任加强管理,督促同学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多次利用班会和晚自习的时间,组织同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并且于大一新生主动分享学习方法。于此同时她还组织同学开张学术讨论会,让同学相互学习《中医诊断学》,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践中医学基础知识。大二以来,她不断勤于门诊学习,将理法方药中医知识一脉贯通,更能将中医药文化知识推广开来,在全院师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她对中医药的执著和深厚的感情,践行着一名中医学子的历史使命。

第二篇: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字数:3172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完善高职教师的学历、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高职师资的整体素质,激发高职师资的内在潜能,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 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张健(1964- ),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重庆408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63-03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按举办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三大类型。目前,公办高职院校教师基数庞大,师资整体水平较高,教师素质发展比较全面,但也有一些因为教师达标率低而面临摘牌警告的院校。从整体水平来看,目前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外聘教师比例偏低,部分院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

民办高职院校大多发展周期比较短,年轻教师的比例明显偏高。在专任教师总数中,小于30岁的年轻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公办院校的比例。兼职教师大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高,可见兼职教师队伍的来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具有校企合作的天然优势和机制保障,其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是各类型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结构建设较好的院校。此类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相对容易,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尽管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学历和职称情况看,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也存在差距。2005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37%,而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13.4%;2005年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2.6%,而独立设置的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中的相应比例不到30%。从学历结构看也不合理。目前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中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偏少,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到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理论型”教师较多,“双师型”教师较少,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无论是公办、民办或行业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由于传统的“精英教育”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普遍缺乏熟练的操作技能。高职教师大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型”教师较多,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小。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3.资金投入不足,知识更新不够,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高职院校资金紧缺,很大程度上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造成教师知识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质量也就不高,这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导致高职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但主要的是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等客观上的原因。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有限,主要靠高职院校自筹资金。由于社会还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家长不想把自己的独生子女送到高职学校,学生也不愿就读高职院校,结果是生源严重不足导致资金短缺,教师待遇也就上不去,进而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4.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缺乏科学培养体系。高职教育虽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普通高校教师必须达到研究生学历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教师法》要求全部达到本科学历的任职资格相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一支非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因此,其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但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等职业学校虽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想了不少办法,师资培训工作也在不断加强。但从整体上看,其投入力度仍不够,师资结构与水平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无法适应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重视不够,造成当前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

(一)教师培训需求显著提升,培训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

“十五”期间,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据统计,“十五”期间参加培训的教师数超过教师总数的2/3,参加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培训的教师占到46.2%,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培训的教师合计约占已培训教师的50%。据调研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的培训量比“十五”期间约增加9.2%。除任课教师培训量增加外,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数量也增长40%左右。教师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将更加多样化,任课教师培训的方式选择将主要集中在实训演练培训和理论培训上;从培训的时间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选择中、短期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水平;从培训的地点看,除了以往的高校和教育部培训基地外,到企业去培训也将成为教师的一个主要选择。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将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还把“在示范院校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试点,加强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持示范院校的改革试点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以达到在“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

(三)强化培养,增加兼职,促使“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明显调整和优化

首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教育部还明确要求“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这一切都将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将显著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随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成为加深与企业交往的最常用的方式。再次,高职院校将加大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专任教师队伍的力度。随着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力的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会得到较大提高,这将成为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加入高职师资队伍的有利条件。最后,高职教育师资职务评审制度的改革,也将成为吸引企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一个有利条件。

三、“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提高或调整高职教师学历、知识和能力结构

1.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是反映高职师资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通过外聘、进修、内培等途径和措施,大力提高专任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学历层次。但是在努力提高用人标准时,也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聘用一些重理论、轻实践的高学历者。应尽可能地聘用那些既有高学历又在第一线工作过的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人员。对于专业经验与业绩、职称与能力等各方面都很优秀,而学历尚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可以聘为兼职教师,从而加快推进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或者是刚从高校毕业到高职院校任教的高学历者,应进行岗前培训,给予他们实习和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通过这些措施,使高职教师不仅提高学历或学位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

2.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师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的“T”型知识结构,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基础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是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基础文化知识越广,越扎实,越丰富,教师就越能发挥出他们的潜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指导时应掌握的知识。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实现从理论传授到实际操作所要掌握的知识,其他知识是与教师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不是并列的,其中,专业知识是核心层次,基础文化知识是基础层次,其他知识是外围层次。高职教师需要构建自己向纵深拓展的、多目次的、博与专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由原来的单一“专型”转变为“博+专+新型”的合格高职教师。

3.培养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能力。一是重组与更新现有知识的能力。我国加入世贸后,经济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人才需求趋势走向技术型、实用型和创新型。高职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也应按照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作相应的调整,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应具备能及时地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更新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满足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二是强化实际专业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是高职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学习操作与学习理论不同,学习操作首先表现为动作模仿,而学生模仿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操作动作示范,教师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工作,必须具备能非常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要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关键是要培养一支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如果高职教师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就能从传递信息的烦琐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问题,还能更迅速、准确地捕捉和获取科学前沿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教学和科研,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四是增强心理调控能力。由于职务晋升、考核评优、住房分配、教师与领导、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因素的影响,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进入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五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助于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突破传统观念,寻找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为自己规划出“最近发展区”,避免随波逐流和盲目发展;再次要注重终身学习。我们目前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产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知识与技能的贬值速度加快。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充电,以教给学生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二)构建实现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1.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在高职教师队伍中树立起竞争意识,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要引进一系列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全面真正实施“能进能出”的教师聘用制。改变以往“铁交椅”“铁饭碗”的传统观念,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高职教师考核的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主要是业务工作的考核,包括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其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必须成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同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应该确立一个量化标准。三是实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改进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避免“人才单位所有”“学术近亲繁殖”等现象的发生。为有效构建教育人才高地,高职院校要制定“面向社会要人才,深入市场挖人才,不拘一格聘人才,事业福利留人才”的“四才”方针。通过实行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和依法合理的流动机制,实现专、兼职相结合和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实现高职教师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完善“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形成制度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从上而下统一认识,打破“论资排辈”“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的束缚。要让中青年教师唱主角,用“一帮一”的办法,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使中青年教师大胆地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在学术上已崭露头角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高职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要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激励性的政策,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既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又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去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对其进行锻炼和培训,尤其应侧重高技能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三)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1.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审中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强调实际的专业教学水平。人事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职称评聘工作的分类指导,单独成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机构,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一是对于既有较高学历又有突出技能的教师,在职称评审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二是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按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或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大力支持;三是通过建立柔性流动机制激活教师资源,实现同类专业师资共享,如在职称评聘中对于在不同院校间互相兼课的教学任务.以及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等其他成果予以承认;四是放宽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流通与不同系列职称的复合,鼓励普通基础课教师通过专业进修改行转任专业课教师。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到对口的企业单位顶岗实践,进行真刀真枪的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促进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专任教师到有关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或支持专业课教师通过行业特许资格证书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的培训考核,取得所教授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目前,我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学人员绝大多数是由普通高校教师转岗而来,他们从事传统的理论教学很有经验,但与现代化要求较高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做好这些人员的转岗与在岗培训十分必要,可采取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到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自身高等职业化、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德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5(10).

[2]张炳耀.“十五”期间我国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预测[J].高等职业教育,2002(2).

[3]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09-14.

[4]郭扬,陈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初步分析[J].职教论坛,2007(12).

[5]庄西真.关于培养中、高职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3(1).

[6]陈雨海.以职称政策为导向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4).

[7]黄伟.深化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2).

第三篇:怎样看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关系着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职业教育目前所面临困难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差,由生源质量差,又导致教学质量差,就业难度大,招生困难更大,生源质量更差的恶性循环。所以,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就业。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提高专业素质为突破口,突出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环节,以进一步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一、转变观念,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学生基础差,课程难度大是目前职业类院校教学质量差的一个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进一步转变观念,以适应生源质量的变化,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教学思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减理论,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精选教材与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像对某些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交叉重复存在,某些内容难度过大,但又对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等等问题,这就需要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删除重复内容,简化难度过大的内容,优化重组知识结构,构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系统知识框架。

二、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根据职业教育学科内容抽像,实践性强,学生基础差,课程难度大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研究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建造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教室。在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上,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①改"满堂灌"为"启发式"。②改单纯传授知识为重视能力培养。③改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④改单一课堂教学为课内外结合。⑤改单学科教学为多科综合教学,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⑥改单一笔试考核为笔试、口试、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按课题、按知识点进行考核。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为了提高就业率,以就业推动教学、以教学推动招生,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可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改革:①把建立符合专业设置标准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此外,与社会企事业等单位挂钩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②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的管理,从严要求,严格考核和检查。对学生实行学历毕业证和专业技术等级证“双证制”,要求全体毕业班学生必须参加由市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等级考核。③实行产教结合,建立校办的酒店、旅行社等企业,从而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也可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

以上几点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粗略想法,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今后,必须进一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健康蓬勃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在天津举办的“2011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四周年成果展示”令人振奋。但纵观中国高职教育近几年的发展,仍然存在不足:发展良莠不齐,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培养的人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水平、职业特色明显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当前社会所需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以求

有针对性地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 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分析

1.1 创办基础薄弱,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出现在2000年以后,且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改建而来的。学校升格后虽然继承和发扬了原中职教育的优势,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层次,无论在培养方式上还是在培养目标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如何办好高职教育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对办好高职教育的规律性研究和认识不够。因此,原有中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意识深刻地制约着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体现在办学过程中表现为办学理念缺乏超前意识,办学水平没有同学校的升格而发生质的变化。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及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水平。

1.2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高职教育教学需要

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需要,首先表现在教师数量严重短缺,与迅速增长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相比,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已成为极其突出的矛盾。截至2011年5月23日,普通公办高职高专院校1 281所,民办307所,这些高职高专院校生师比很高,与评估要求的生师比相距甚远。其次表现在师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较多,老年教师少,全国高职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中35岁以下比例较大,占52%;高校毕业生多,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其他高校毕业直接任教,从企业或科研机构调入的只占18%;高水平的教师引进的难度大,引进的少。

1.3 教学基础设施资源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来的教学基础设施越来越不足。虽然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投入明显不足,没有与招生规模的扩张保持同速度的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图书等硬件设施等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1.4 教育教学改革滞后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为此,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存在一些不足: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线等这些职教特色不突出;没有深层次考虑就业岗位对高职人才各种能力的要求,使培养的学生没有达到岗位的要求;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紧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置;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过程中仍然书本教学多、实践教学少,教师讲得多、启发学生参与讨论得少,传授知识的多、传授学习方法的少,对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

1.5 教育教学评价、监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育教学评价是学校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主动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其评价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校内评价;二是社会评价。校内评价一般由督导、教务部门牵头,从督导、学生评教两个角度进行。社会评价一方面是由上级主管教育机构定期对学院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办学成果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企事业单位在接受毕业生后,通过评价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来衡量学校教学工作质量。

2 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及对策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高职教育必须办成职业教育特色鲜明、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最新需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因此,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要在发展中不断地研究、探索、提高。就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高职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的开发、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必须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首先,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到实处,从舆论导向、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具体入手,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良好运行机制;再次,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推进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2.2 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

一是树立持续、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价值观,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职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整体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当前应把重点放在将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观念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二是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观,提高质量,形成特色,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3 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学目标完成的促进者,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教师资队伍的特色和创新,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一是吸引名牌本科院校高质量生源进入职教师资培养行列,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职教师资。

二是安排教师到企业或实验室进行专业实践,促使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现代化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三是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既要结合专业进行科学研究,又要加强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四是多渠道选聘教师,既要从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技术人才选聘,又要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科研院所等行政、业务部门选聘。

2.4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和质量监控力度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职业培训性质。

一是在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的同质性,将高职教育的专业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调整教学计划,整合课程内容,实现“双证”融通。

二是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仅要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还要将课堂搬进车间、实训基地,将设备、仪器搬进课堂,实现讲练一体,使实习训练与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

三是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考试观念,考试方法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等形式,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四是建立并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质量监控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也应该是全过程的,包括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3 小结

总而言之,通过规范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使主要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得到改善,把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培养出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第四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建立一支具有鲜明职业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关键词: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高职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发展呼唤着具有远大政治抱负、敬业奉献思想、职业人文素养、政策法律观念、经济效益头脑、组织管理才华、职业岗位能力、竞争取胜意识、开拓进取意识的德才能兼备人才。来自社会的信号,清楚地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吸收和使用,具有强烈的市场属性,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办学模式,培养受社会欢迎的经济建设,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

一、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要进一步契合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主要特征,需求的是人才具有明确的奋斗方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社会需求的人才要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需求人才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职业未来能力。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这一资源的主要方面。[1]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要进一步契合。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社会需求政治素质高、职业人文素养好、敬业奉献强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要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透彻的理论分析能力,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地分析新形势、新问题,具有较强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新性;要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和强国富民的思想,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锐意进取的气魄;树立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职业献身精神,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在金钱、利益面前拒腐防变、廉洁自律正确处理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保证行业企业和事业在深化改革中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对人才政治素质的高标准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找准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结合点,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真诚守信的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的观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2]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改变传统“灌输式”抽象理论为主的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谈心、讲座、讨论、咨询、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教学。也可采用案例、项目、任务导向、现场说教、启发思维等新颖、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教学,突出哲理性,注重实效,使德育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脑,让学生在思想上接纳,在行动上适应,在生活上见效,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变被动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在思政课教学和德育教育中,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引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奉献敬业精神。[3]

三、社会发展要求职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并具有竞争意识的开拓进取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以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既需要有科学文化素养,又要有经济头脑,懂得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要要有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好技术技能,不怕吃苦、敢创敢干,能在基层一线发挥重要作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要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科学应对,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变化中,看准方向,发现机会,把握未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保证行业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职场中更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技能结构优化,职业素养良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生意洽谈、人情世故中,要有雄辩的口才,对答如流的言辞,沁人肺腑的辞令,彬彬有礼的风度,训练有素的处事行为。要有广泛的社会交际和良好的人缘关系,能够营造和睦融洽、团结协作的内部环境,善于沟通行业企业与外界的关系,取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有强烈的经营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时效观念,敢于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有胆识、有气魄、敢闯、敢干、敢于进取,大胆创新,不断创造未来,开拓新市场,工作效率高的复合型人才。[4]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改革教学体制,采用全新的办学理念,调整改造专业和课程设置,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制定和修订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强化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要重视高职学生的素质拓展课程的训练工作,要积极探索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点。[5]要灵活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课程,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在“必需、够用”,“突出职业性、岗位性和实践性”,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强化自主学习,注意过程考核,构造学习性强,加大选修课份量,及时引进新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理工渗透和文理兼容,促进课程内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构合理化,保证各相关知识的最佳搭配。实现职业素养与业务、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近期要求与远期需要诸关系的统一。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用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技术。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的,遵循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科学安排教学环境,熟练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教学”三段式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广度和深度,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实践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注意知识的转换性和业务的创造性,强调自我发挥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侧重训练运用技巧,注意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要对高职学生加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把学生的基本要求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按照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与自己的特长充分发展。要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运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建构“以情境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微课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职场中,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在真实环境下曝光和真刀实枪的环境中演练,进行针对性的成型塑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职业情感精神。

四、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

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赋予高职教育庄严责任。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别要关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牢牢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积极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规划对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要重视课程改革,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赋予能力全新的内涵意义,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6]走出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框架束缚,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新课程模式。在职业能力培养上,要在实训教学环境的现代化、职场化和信息化建设上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有效对接,要在实训基地中融入行业企业元素,实现育人功能的对接和互补。社会发展需求用得上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当前首要任务是积极实施“教练型师资队伍培养工程”,把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工作教练的培养上”,教师要到行业企业挂职、顶岗工作、参与管理、轮训,培训成为师资培养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叶玮光,陈军,刘晓敏.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养成途径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4):87-88.

[2]宋翠芸,江春.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高素质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3,(5):72-74.

[3]沈定文,李友清.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探讨与实践———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42-144.

[4]阚雨沐.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30-31.

[5]杨健,沈斐敏.面向综合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78-182.

[6]曾明.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3):73-75.

第五篇: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计划要点

教学工作计划要点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方针,贯彻学院“充实内涵、提升层次、加快发展”的思路,继续推进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计划,努力创建更多的省级精品项目,充实和完善以“2+1”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

二、工作内容与目标

(一)加强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专业建设,努力完善院级精品课,并积极准备和申报2011年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以开展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践教学观摩课为基础,研究和探索校内校外实践课、文科实践课和理科实践课教学模式。

(二)加强实习生汇总统计工作;继续深入实习现场,加强实习各项指标调查;加强2011届毕业生实习全过程管理;研究实习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提高实习质量管理要点。充实以“2+1”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强省级院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团队建设,选拔省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做好省高职“双师”教师培训的报名工作。

(四)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协同督导考核办,加强听课与“三查”工作;加强维权小组管理;建立健全院系班三级教学信息员质量监控体系;开展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五)加强教科研建设。加强已立项的省院级课题结题的督促检查工作; 1

做好申报国家、省院级新课题的宣传和申报组织工作;加强《辽宁高职学报》论文发表各环节管理;加强其它刊物论文发表统计工作;加强省院级优秀教科研成果统计、申报与奖励管理。

(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做好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的报名、考试组织工作;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站管理工作;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档案管理;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场地和设备条件;做好已获职业技能证书的统计工作。

(七)加强教材建设。申报省级精品教材;加强教材编写与出版管理;做好教材的征订、发放、统计工作;做好教材结算工作。

(八)加强校内学生考试形式、考试制度、管理方法的创新建设,充实和完善考试模式,加强考务细节管理,加强成绩统计管理,加强校园网成绩查询管理。加强课程重修管理,加强以学院为分考点的高校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全国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报名与考试组织工作。

(九)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含安全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等。

(十)加强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加强教学运行和教务各环节工作,做好教学会议安排,做好外聘教师统计管理工作,做好课程安排工作。

上一篇:高中作文素材名人事例下一篇:工作作风专题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