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策略

2022-07-12

第一篇:浅谈家庭教育策略

浅谈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实施策略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普遍存在着的一个现象就是高度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却往往忽视更重要的礼仪教育。幼儿时期儿童由于缺乏一定的礼仪教育,往往会导致礼仪行为的严重失范。具体可以表现在对长辈缺乏礼貌、对同辈不懂谦让,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无理取闹、不关心他人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看见幼儿在饭店等公共场所大声喧闹、随手乱扔垃圾,在幼儿园内抢夺玩具、霸占游戏器材或在就餐时挑挑拣拣、哄抢自己喜欢的食物却把自己不喜欢的菜夹到别人碗里,在别人家做客时上蹿下跳、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私自带走等现象。

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各地区各幼儿园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或是提出实施计划等对幼儿园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普及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还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等更多的努力才能进一步解决。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

1.交往礼仪

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古代中国注定人文伦理的培养,并规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遵守。虽然现在我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苛刻地要求幼儿,但是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还是必须的。幼儿时期的儿童一定要培养起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摆脱“小少爷”“小公主”脾气,学习一定的礼貌规范,掌握日常礼貌用语,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学会谦让,与伙伴们和谐相处。

2.生活礼仪

生活礼仪主要包括用餐礼仪、仪容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方面。用餐礼仪要求幼儿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洁,不挑食、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怪声响等;仪容礼仪主要包括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学会规范的走、站、坐等姿势;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行走时注意让路,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座等。

3.学习礼仪

学习礼仪主要包括遵守课堂秩序,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等。

二、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措施

1.从细节入手,开展一日活动,将礼仪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幼儿从早上进入幼儿园开始,要进行学习、进餐、睡觉、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幼儿园教师应该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引导幼儿进行改正。例如可以要求幼儿在校园内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进餐时按照一定的步骤、注意桌面的整洁,自觉收拾餐具,养成擦嘴、漱口的习惯,便后洗手,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麻烦别人要说谢谢,睡觉时间不影响他人等。

2.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体育游戏《跟不倒翁做朋友》,通过让幼儿把不倒翁当做伙伴,邀请不倒翁做游戏、请不倒翁到家里做客、与不倒翁一起吃饭等,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一定做到礼貌、谦让,使幼儿初步理解“你对朋友好,朋友就会对你好:你对朋友不好,朋友就会对你不好”的道理,提升他们的礼仪交往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机智、活泼、外向的性格。再比如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儿童谦让精神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角色演绎。教师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问题,倾听幼儿园儿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戏。随后让儿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启发儿童进行讨论,得出同伴之间应该礼让的结论。通过游戏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幼儿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

在群体生活中,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诵读《弟子规》,教育幼儿如何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如何读书、学习、做事等;通过开展“学礼貌用语,做文明少年”活动,培养幼儿的说话习惯,教授幼儿文明用语,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通过开展“孝敬父母”活动,要求幼儿回家为父母做捶背、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通过开展“快乐学礼仪”活动,从培养幼儿“站、坐、蹲、走、递、接”等基本动作开始,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适当进行一定的评比、奖励,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部分物质、精神奖励,激励获奖的幼儿再接再厉,没有获得表扬的儿童继续不断努力,提高礼仪教育的成效。

4.引导家庭参与,紧密配合共同进行礼仪教育

幼儿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内,另一部分时间则基本上都是与家长在一起的。为了让幼儿礼仪教育更好地进行并保持其持续性,必须让家长配合幼儿园教师的礼仪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应通过举办幼儿礼仪讲座、电话、当面交流等形式,向幼儿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礼仪教育并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像幼儿教师一样随时教育幼儿,对幼儿的不规范行为及时作出提醒,并促使其改正。同时,家长一定要做好模范榜样作用,一言一行要符合文明礼仪规范,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模仿的家长行为时习得文明礼仪规范。

5.在中外节日里进行礼仪教育活动

幼儿都是喜欢过节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爱热闹、好奇心重等心理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指导儿童动手为家长制造一份新奇的贺卡、画一幅图等作为礼物,写下最希望对父母说的话;提醒、督促儿童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的时候献上自己的礼物,并在那一天特别体贴父母的辛劳,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让父母开心;在元宵节、端午节圣诞节、儿童节、元旦等节日,送给同伴等亲手制作的礼物,在教师节送给教师礼物等。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付出让别人高兴的快乐,形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幼儿从小将文明礼仪行为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为以后构建自己完美的人格,更好地学习、成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可以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文明礼仪传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章来源:http:///lunwenjiage/

第二篇:浅谈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也挂悬壶来济世 好招妙手共回春

今天,中国已经由农业大国过渡为崛起中的农业强国,但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广了近十年的时候,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们一时还无法定论。只要留意,我们似乎还听到了许多来自农村教育的叫苦叫累叫穷的声音,还看到了许多农村教育的不先进不入流不和谐的画面。究竟农村教育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每一个勇于担当的教育人,都得“不辞镜里朱颜瘦”,以一种“先农村之忧而忧,后农村之乐而乐”的大胸怀、大智慧,为农村教育的又高又快又好地发展,作出思考和探索。

一、农村教育问题探因

透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最早谈及农村教育的是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梁漱溟。他认为中国在“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形态下,教育必须从乡村入手,要优先改变农村教育。时至今日,中国农村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单纯地把教育作为一种纯粹的政治工具或经济工具,不再只重知识而轻能力或重能力而轻知识,也不再忽视人的自身发展。但参照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对比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联系农村教师的真实体验,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1、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浪打船摇道位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农业大国,国情已经决定了我们得优先重视和发展占有更大人口比例的农村教育,让更多的合格公民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来。但事实上,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城市教育的相对概念而呈现的,忽视了乡村文化自身的建设机理,而把纯城市教育当成了其改造和发展的价值取向。这种“离农性”“唯城市化”和“泛城市化”,使得如今的农村教育,一直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模式、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评价机制,不论在确定培养目标还是在选择课程内容以及衡量教育的评价指标上都显出了城市化特征,都与城市教育毫无区别。在农村,教育仅仅被作为一种升学的工具,当作走上仕途和爬上官阶的阶梯,被沦为追名逐利的敲门砖,被异化为跳出“农”门的筛选工具,亦或成为向城市输送半成品的加工厂。纵使有许多农民子女因此而如愿以偿,但每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是我们几乎已经遗忘了的大量的失败者。他们的失败,越来越不能掩盖大多数农民的失望与对这种教育的拒绝。走出分享稀缺教育资源的角逐场,他们开始醒悟,既然此路难通,那么何必十多年来苦学苦练?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农村教育应试成风,厌学成风,甚至罢考成风,教育价值取向严重偏离,农家子弟只好将本应升挂在文化天空的明月照向了名利的沟渠,既不爱应试教育的“武装”,也不爱全面发展的“红装”。

2、农村教育公平“难入寻常百姓家”。

相比十七大来说,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但审视现实,政策指向了公平,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公平,甚至越呼吁什么,就越不公平。公平几乎成了对农村教育的戏弄。有人戏称:“中国经济以牺牲上海,换来深圳的振兴,继而发展沿海,却蓦然回首时,发现中部已经塌陷。”那么教育也一样,相比城市教育经费投入,农村的简直是沧海一粟。仅以上海复旦附中一所学校为例,就足以管中窥豹。该校因100多辆教师私家车无处停放,且校舍带有浓郁的上世纪末的色彩,游泳馆、地下停车场等配套功能设施不很完备,立马投资3.5亿,把校舍推倒重来。据说,上海的生均教育经费为每人20000元。这些都可以说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的必要,说明教育政策对于农村教育还有很大的不公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现化化走的是一条效率至上的道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给最能够发挥效益的地区和学校。在农村,这些学校基本都是城镇“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实验”。而对于最需要教育资源的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则仅以满足基本需要、危房改造、普九等。教育资源配置被重点学校任意掠夺,显然效率至上的现化化之路与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相悖。

追求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本质。但在农村教育中,虽然教育机会均等基本得到了保障,但精英教育使培优补差工作并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教育过程上的不公平;由于城镇重点学校和乡村快慢班的存在,更出现了教育成就上的不公平。从一个班的班额配置来看,大班额的教学形态在农村依然比比皆是,人均受用资源严重不公平;教师囿于各种诱惑,屈于各种压力,在“抓中间带两边”的教学实施策略中,往往由于“中间抓不住,两边都放掉”又出现更多微观上的不公平。

倡导教育均衡,其实也是保障教育公平。十八大的报告强调,“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教育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学科结构、教育经费、福利待遇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均衡。在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时,由于不同程度地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阻挠、人事调整过程中的制约、学生分流环节的限制,推进缓慢,困难重重,已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3、农村教育质量“年年长恨总伤心”。

农村教育质量,似乎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近年来,更是严重滑坡。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曾说:“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见《光明日报》2009年1月5日2版)现在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约为50%,重点高校仅为30%。专家学者们研究发现,农村生源大多集中流向了一般院校、高职院校。用一名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的话来说,“农村考生目前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来临、高考录取率迅速攀升的今天,一方面是知名大学的校园越来越美丽,教学楼、宿舍楼日渐增多,而其中的农村孩子身影却正在日益减少。更有甚者,迫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农村学生担心上完大学也很难找到好工作,被迫选择外出打工。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农村师资力量太薄弱,教育观念太陈旧,教学方式太落后,现有教师的综合素养都不能顺应大时代的大转型和大变革,农村教师的教育敏感力相对弱点,一时难以与时俱进,难以找到新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义务教育道德和超义务道德,在具体的道德性行动中,难以发扬新人文精神,难以进行教学方式变革,难以进行教学转型和策略研究。相反,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教师更多地面临着家长对自身权益和对学生权益前所未有的关注压力。农村教育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另外,中国目前还在重视点的改革,没有面的改革,没有改变应试教育,中小学孩子不愿读书,大学毕业的孩子不愿到乡村工作,大家都在这个圈内按惯习工作。更在争利于市、争名于朝的大环境中,老师们很难做到争福于教,道德指数和幸福指数都有所滑坡。这些都致约着老师的发展,老师难发展,学生就更难全面发展,教育评价机制又不十分科学健全,以致农村教育质量长期以来,成为人民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5、农村教育经费“上错花轿嫁错郎”。

如今,国家在农村的确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改善了许多育人环境。但面对现实,钱并没有很好地用到刀刃上。其实,好的学校并不在于楼有多高、面积有多大、设备有多新,而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多高、育人能力有多强,在于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多丰富,生均占有量有大,在于学校的管理文化、育人方式等。农村许多学校争取到资金后,就一味的进行硬件重复建设,更换配套设施,不切实际地升级学校,创示范,办重点,抢实验。而家长也喜欢迎合,冲着更优越的办学条件盲目地择校,以致于相对薄弱边缘的学校不断萎缩,给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带来冲击。而不甘走向绝境的薄弱学校只好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希望以精英教育换来软实力,以软实力求得发展经费。这样一来,应试教育附在素质教育身上借尸还魂,逐步演变成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又是拿着更多纳税人的钱来践踏教育公平,形成恶性循环。

更为滑稽的是,每年前几个月国家经费没有发下来,学校建设行为迟迟难以启动。而在每年的后几个月刚刚启动,审计预算却按时来临。对还没有投放的资金进行国库收缴。学校只好抢在收缴之前立即花光。

十八大报告中说:“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可在贫困生生活补助方面,居然有更多的家长把该项教育经费当作国家福利,用到家庭日常生活开销上。在农村,这笔钱对于教师来说,都可算得上一种不小的诱惑。教师的工资已经远远落后于人均消费水平!教师的幸福指数难以提高,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效。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钱多了,是好事,但有了钱,如何合理使用,更大面积地提升教育质量,又成了一个新教育难题。

6、农村教育变革“潮打空城寂寞回”。

十八大的报告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此外,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

但课改在中国,重课改形式,轻内涵发展。在农村,教学内容方式与城市保持一致,考试招生制度与城市保持一致,质量评价制度也与城市保持一致,优待政策并没有下嫁到普通老百姓。城市学生在学习资源和方式方面、在自主招生考试方面、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依然优于农村学生,教育上的梯度差异、城乡差异、县域内学校差异还是客观存在。一任经济全球化、资讯网络化、人权普适化、文化本土化,但农村教师并没有感到职业工作的幸福化,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学习方式也没有多大变化。纵使少数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城里参加了各种培训,但短期培训并没有帮助老师们挣脱落后的教学行为惯习的束缚、教材点状编排的束缚、传统备课框架的束缚,并没有大面积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农村学生还是在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农村教育依然面临厌学厌教的的挑战,依然难以给学生全面发展之基和终生发展之基,农村义务教育很难深层次的进行内涵式发展。

二、农村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教育事业做的是人的事业,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人的问题,其次才是物的问题和体制的问题。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只要让农村学生找到接受教育的出路,让农村教师不断提高幸福指数,其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是以,追根溯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再那么神秘。

1、让学习前途“柳暗花明又一村”。

首先,消除“读书无用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在信息化年代,在知识产业化的时代,谁拥有大量的知识,谁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谁将幸福自在地发展。城里人如此,农村人也不例外。

其次,指明学习新出路。城里学生固然在享有更多优质资源的同时,还可在国内更多地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甚至可在国外作出更多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孩子就没有选择的空间。同时,在就业方面,我们农村子女身上,照样均匀地洒满了用人单位赏识的阳光。大变革时期,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专业技术型人才,也是经济社会的客观需求。条条道路通北京,我们农家子弟没有必要在千军万马涌向热门行业的时候,就迷失人人发展的方向欲渡,以致在成长路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让优质资源“水近楼台好得月”。

既然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有些紧缺,显得缥缈,那么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化被动的选择为主动的传送。我们一方面要坚定地进行教育布局调整,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就是千方百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在现在机制下,我们既要巩固好“名师培养工程””青蓝工程”“影子工程”“卓越工程”“帮扶工程”“置换工程”,完成好“支教动作”“援边动作”和“自选动作”,也要尝试城里的委托管理,让优质学校和发展中学校自由恋爱,两厢情愿,达成委托意向,由政府买单,以期产生“牵手效应”;尝试走名校集团化之路,在政府无钱买单,出现教育“圈地运动”“牛奶”稀释、简单复制等问题时,化敌为友,联盟壮大,以期产生“坐电梯效应”;尝试优质项目推广,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创新,以期产生“涟漪效应”;尝试一校多区,利用品牌效应,扩充优质资源,以期产生“孵化效应”。而在教育经费、配套设施等方面,则最大可能地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

3、让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村教师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裤管还不时高高地卷起”。虽然说得有些过头,但足以表明农村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物质拥有不丰富,精神财富也羸弱。相比上海七宝中学的教师,每天跑步锻炼一次尚且可以领到10元钱,一个班主任节每人就可拿到3000元,一个教师节每人就可领用7000元,每月的工薪都在10000元左右,乡村教师的所谓幸福只能成为精神支柱上的烟雾萦绕。难怪在一处乡村精神病院里,40﹪患者为教师。原本经济基础如此薄弱,又得顶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课业负担过重、社会地位低下的压力,从事着应试教育、塔尖教育,他们在几乎成为成人游戏和搏弈的变态考试中,往往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和幸福来捞得一点点好名声和小利益,还不时在高危职业中看着鲜活地生活走向死亡和堕落,灵魂开始苍老,精神开始分裂。

那么,给农村老师们松绑吧!给他们从道德上松绑,不要再用什么神圣的光环来迷醉,不要用道德至上的观念来弱化,不要用去道德化的倾向来贬损,不要用泛道德化的手段来禁锢。帮帮他们,让他们从个体与集体、公正与关怀、主流与多元、功利与理想的冲突中解放出来,只要他们恪守职业道德的底线就行,惊喜于他们对义务道德的超越,让他们做一个真实的人、自由的人、幸福的人。其次,从贫困上松绑。让教育经费更多地用在刀刃上,用在从事教育事噗的人上,用在人的人基本生活保障上,用在工作环境的改善上,用在师资培训上,用在教育执行力的共振上。第三,从理念上松绑。多一点理解,多一份关心,多一段期待,他们会踩上时代的鼓点,与先进合拍,与和谐共鸣。

4、让教育内涵“花有清香月有阴”。

(1)刷新教育观念。农村学校要引导教师学会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当前教育观念,为具体的内涵发展行动作好储备。为了远离应试教育,首先要重建基础观、评价观、过程观、内容观和价值观。在基础观上,能认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既重视夯实知识技能、思维品质、自主学习能力等硬性基础,也重视奠定志向理想、兴趣爱好、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软性基础;既学会分类打基础,也学会分段打基础。在评价观上,能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开发多元价值,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在内容观上,学会整合资原,既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关注结构的迁移价值;既关注课间内容,也关注课外内容。在价值观上,既要有多元价值观,更要树立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学生立场,重在教会成人成事,关键在于培养生命自觉,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

(2)变革教学方式。现在我们再不能以教定学,必须变为以学定教;我们再也不要关注学会什么,而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学;我们既要给好学生定位,也给好的教学定位。我们面向当下,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快乐;指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教学中,要分层教学,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性和风格,明白自己的强项和不足,把握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我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发展。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学情和教材文本,进行资源开发,基于教学目标制订的层次设计、教学内容规划的长程设计和组织的结构设计,进行系统规划。我们既要有教学整体视野,也要有教学开放交互的动态视野。

(3)提升办学品位。农村学校教师基本上都存大精神层面的缺失和意识层面的偏差,不同程度地陷入业务水平层面的低迷。我们要转变行政职能,强化校本管理,注重管理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具体工作中,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交流体会、相互渗透等方式,使教师逐渐形成办优质教育所不可或缺的良好精神状态,树立责任意识、用积极向上、争创一流的思想取代消极悲观、得过且过的思想,迅速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建立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意识作为引领,正视学校的差距,寻找自我的欠缺,充分认识到决定学生质量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源的好坏,认识到学校和教师在学生的阶段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形成统一的学校价值的追求,认同学校办学目标,同时建构在自我发展的体系之中,自我发展、学生成长、学校进步融为一体,从“热爱生活”到“追求卓越”。而这些形成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文化,绝不能只是放大的口号,闪光的标语,要在教学中转化,在管理中转化,在研究中转化。学校文化建设的另一重点是校园文化,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文化、校本研修文化、特色创建文化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起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办学品位。

第三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水城县鸡场乡中心学校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的状况怎样?存在哪些教育问题?应采取哪些策略?笔者在分管全乡德育工作的两年中,对这些问题深有感触。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鸡场乡地处水城县南部,属六盘水市贫困乡之一。全乡总人口数为25885人,其中办有9所完小,1所点校,1所中学,共有学生4959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880人,占全乡儿童总数的17.75%。经调查统计,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有73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3.75%;亲友监护的留守儿童有14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25%;无人监护的有1人。

我乡从整体经济生活条件上看,富裕的留守儿童不多,父母在外面做生意经济收入较高的将子女托付给长辈、亲友或者是老师照顾,并定期寄给子女必要的生活费,所以这些留守儿童在衣、食、住、行方面不存在困难问题。这些儿童大多在乡中心小学、中学就读。生活条件一般的留守儿童占多数,父母在外面打工谋生,工资待遇稍好点的家庭将子女迁往外地借读,困难的家庭将子女留在老家就读,委托长辈、亲友照顾,子女基本上没什么零花钱,甚至衣、食、住、行都难以保障,他们大多都在村级完小、点校就读。

二、留守儿童呈现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健康发展。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对孩子情感上的关怀和心理上的勾通孜孜甚少,使留守儿童缺少心理上的倾诉和寻求依靠的对象,在学习上缺乏一些正确的心理疏导以及帮助,所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所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在学校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求上进,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控制难度太大。

当然,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在没有父母的教育下,他们一边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一边勤奋学习,把对生活的艰辛转化

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条件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问题。外出务工家长将子女的德育教育寄望于学校,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也难以实现,加之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纵容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管教,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人际关系冷漠,自我意识低下,纪律散漫,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出现行为偏差,思想偏极。如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从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赌博、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

(三)、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问题。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的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父母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对心灵关怀的渴求和对感情交流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一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于是便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性格缺陷的心理问题,甚至由此而引发的行为的偏差、价值扭曲引起重大的安全隐患。

(四)、留守儿童的外界诱惑问题。留守儿童的年龄刚好处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管理而容易造成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更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根本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现阶段,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而社会上一些不法娱乐场所为了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拨。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及建议

为切实解决我乡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方面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强化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的教育关系。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亲情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二)、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各中小学校是直接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为了使我乡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呵护,我乡中心学校认真实施《鸡场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对我乡留守儿童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1、实行留守儿童动态管理。完善了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资料,创建了留守儿童档案联系卡制度,组织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并定期进行家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等。

2、开辟留守儿童活动空间。展示留守儿童的活动资料,张贴其书画作品等,开通学校“亲情热线”,方便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联系;开通“师长热线”,方便外出务工家长与班主任联系;各学校已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员,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上的帮助。

3、实行同帮、同学、同玩制度。各学校从高年级学生中发展学生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为低年级留守儿童辅导作业,交流谈心,开展活动等。

4、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与留守儿童结对,中心校通过设立爱心基金、捐助学习用品、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争取经费支持,给予留守儿童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爱。

5、推行寄宿制管理。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并按照实际留宿的留守儿童数量,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吃住。一是可以解决家中无人照顾的问题,二是方便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谈心,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五是容易唤起留守儿童的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三)、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1、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村支两委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村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两委负责,统筹村完小及点校学校教师、村妇联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的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3、大力发展乡域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致富的门路,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

4、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要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一些不健康娱乐场所,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允许务工流入地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并降低农民子女进城读书门槛,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制度上促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总之,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所以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组织、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携起手来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和帮助,并从物质、精神上给予积极的投入,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确保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浅谈农村教育现状和原因分析及其改进策略

姓名:马仲武 学号:201012868912 专业:教育管理 工作单位:出水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如一声春雷划破了中国教育的上空。我国在人口众多、教育水平有待完善的情况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不仅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较高素质人才,而且提高了我国整体的文化素质。但是,目前农村教育形式还不容乐观。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的各种缺陷依然使农村教育步履维艰。就目前农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建议。望能加深大家对农村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关注农村教育实情,积极建设农村教育,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质的飞跃。

关键词: 农村教育 现状 原因 改进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已基本完成九年制普及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人均受教育程度达9年甚至12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农村教育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有待改进。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供给城乡差距明显

中国人均教育方面投入少,且偏重于城市,尤其偏向城市的重点学校。加上资金下拨后的层层克扣,使得直接用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资金比较微薄。政府重视城市轻农村,使我国在教育方面出现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体育器材较少,课余时间只能轮流玩、没有轮到的同学只能眺望窗外。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丰富的体育器材往往成了城市学生的专利,教育资源的供给出现了严重的城乡二分化。

2、师资结构老化,优秀教师稳不住

“振兴教育靠教师”优良师资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据统计,我省中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毕业的学历很少,多数是在职提升学历。由于农村教育教学环境的制约,教师队伍老龄化,学历水平偏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师多数靠的是学校所学的一点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从教后缺乏集中系统的理论、理念及手段的提高机会,一直以来只是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任教。即使近年来部分教师取得了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也只是有名而无实,学历是提高了,自身知识水平却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

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是兼职的 “全能型”老师,多年来都是老一套,尽管开展新课程改革,不少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没有理解新课改的实质,只学到了新课改的模式。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而且教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相对较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面对新形势下地素质教育,这种现状很难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其次,师资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教师待遇较差,特岗教师留不住等,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

3、家庭教育空白,学生缺失家庭辅导,教师工作负担重。

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本来不是很高,加上农村家庭教育普遍还是一片空白,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学生在学校学的一点知识在家里得不到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不佳。同时,农村学生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让留守儿童的数量日渐增加,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因此,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这从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阻碍了农村教育向前发展的步伐。

4、农村中小学教研缺乏活力,成效不大。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特别是一些边远小学里每位教师要教

三、四门课程,还要必须做好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等常规工作。特别是安全工作,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因为如此,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活动。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5、农民收入水平低,教育负担过重,且教育观念落后。

我国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收入远远高于农村收入,而农村收入偏低,孩子相对较多,导致日常开支大,使许多家庭不原让大孩子读书。不仅仅是降低了农村教育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农村教育的观念落后,近年来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贫困农村已传播,但这也不仅仅是无稽之谈。据统计,大部分农村地区高中毕业生毕业后要回到农村发展,尤其农业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这种迹象使农民更加确定了投资教育是种消费的观念,而缺乏教育的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任务教育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负担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这些落后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

6、上级下发文件和学校建设的制度有些只是一纸空文,落实不好。

在农村中小学,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一堆堆上级下方的文件和一套又一套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安全工作、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细之又细,但很多都只是一纸空文,只流于形式,不真正加以落实,上级下发的文件不认真执行,文件的权威性发挥不起来,农村中小学和教师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也一个样,就因为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估和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广大农村小学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不起来。

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按照“依法治教、优质均衡、软硬件并举”的原则,遵循“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设施设备、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二、原因分析

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造成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1、长期以来重效率轻水平的发展模式扩大了城乡差距

首先,在外部,各级政府在追求财政收入的主导思想下,将财力集中起来投入到更有经济效率的领域。厚此薄彼,忽视了基础教育的领域的发展;在内部,为追求升学率,为追求教育投资更有效,我国基础政府的教育资源向城镇中心学校、重点学校倾斜,忽视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其次,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相应地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讲,经济落后是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相对不足,降低了农村教育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也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生活和生产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许多农民从未亲身体验感受到教育的明显收益,从而也形成了轻视教育的落后观念。

2、农村教师专业水平低、待遇差、教学压力大,使得农村师资结构老化。

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艰苦,加之农村教师的工资长期以来偏低;因此很多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的大学生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城市教师也不愿被调入农村任教,致使农村教师严重缺额。大多数教师老龄化,他们的工龄长,知识处于停滞状态,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对现在的新教材难以适应,“照本宣科”“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农村教学质量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师在评职称方面的机会也比城市教师少得多。如果县农村小学初中教师合起来,可评高级职称的教师很少,不如城市高级中学的高级教师机会多,职称比例失衡的现象特别突出。另外,大多农村学校均位于小镇或偏远乡村,交通条件差,生活出行非常不便。而且农村教师负担一般很重,尤其在一些村校还出现一名教师教授多个年级的现象,面对

偏低的工资待遇和差得工作环境,使得农村教师的进口难,流失自然不可避免,很多稍有点关系的教师都通过各种渠道调到城区学校或城市学校去了。

农村教师培训提高难。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存在“一少量多”现象,即平常培训少,考级培训多,考级的费用多。由于受制于经济和交通条件,农村学校无法真正地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使得不少农村教师想去经济条件好,专业发展机会多的城市。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难。农村学校学生以留守少年儿童为主,这是和城市学校学生的一个明显差异。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心,再加上很多留守老人无精力,也无能力过问小孩的思想行为与学习情况,造成孩子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师在思想、学习、物质和精神上都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帮助留守儿童。因此让教师背负上了既当爹又当娘的角色的沉重负担。

3、农村辍学现象严重与农村教育条件差,素质教育不到位校园活动少,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农村父母观念落后相关。

家长看到同是外出打工,高中毕业生并不比小学毕业生有明显优势,甚至大学毕业生也不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于是不少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前景并不看好,信心度明显下降,“读书无用论”已在事实上泛起。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济,就更不愿意冒险投资供孩子去读书。认为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还不如让孩子早早出去打工、早赚钱、早成家。于是许多农村学生便主动退出中考、高考的竞争。这也正是农村每年有很多初中学生没有参加中考,提前流向社会,以及许多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主要原因。

三、改进策略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应做到:第一,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在“知识”上留有余地,并提供适量时间让学生提问。第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第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第五,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学习精神。要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学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若把教学现象仅当做教师与学生问的双边互动过程来认识,则过于简单化。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更有力。

(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音、美教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

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在龙华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推荐村级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精心组织实施“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为农村教育培育希望的种子。要积极打造一支师德过硬、专业水平高、教研能力强、有一定科研能力、在学校及周边学校教育教学方面起带头引领作用的农村骨干教师队伍。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郊薄弱学校的需求。加强教师队伍的配置管理,各市区要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促进农村学校配足配齐合格教师。

(三)、健全学校和教师教学工作业绩的评估和奖惩制度,增强其公平性和科学性。 首先,应规范教师考核方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应主要由教师所在学校来组织,中心学校和教育局主要负责监视学校考核工作是否公平、公开、公平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其次,要全面考核,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盯在学生成绩上,应当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去考核,尤其要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考核,农村教师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些方面明显落伍于城市学校,所以更需要努力赶上。再次,考核主体要多元化。单靠学校引导及教师互评的方式是远远无法评价教师工作的全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应把学生、学生家长、村干部等人员纳入考核主体,更能增强教师考核评价的客观公平性。另外,要注意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考核成果的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使用考核成果对教师进行奖惩时,一定要慎重,应注意避免引起教师的逆反心理。在公平公平的前提下,对考核不理想者要给予辅助与指导,找到原因,促进他们积极改进。只要学校科学合理地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保证教师考核制度的规范执行,就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还要建立健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和城区教师支教制度,要把培训送到校,将课送上门,为农村教师送上优质培训资源,共享课改成果,实现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四、总结

总之,中国教育的所有新疾都在农村教育中有所反映,而且农村教育还存在不少特殊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政府应加大投入,锐意改革,以一系列之有效的举措来解决农村教育多年的积弊。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农村教育尽快赶上城市教育的步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社会也应重点关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亦可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宝贵意见,尽我们所能为农村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时代论文网

2、中国教育文摘

3、《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调查与对策分析》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通过大三第二学期为期一个学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征、内容、重要性等方面有了较为理性地系统地了解;同时通过去石家庄长安东路小学见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产生了对于该如何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稳定的情感;

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

4、智力正常;

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二)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三) 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首先是性的开始成熟,相当部分的学生开始出现性意识和性冲动。其次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和性的需要的开始形成,使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开始出现了独立性的需要。这就是学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这时学生尤其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疏导。

其次,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更别说“单亲家庭”,“问题家庭”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学生的分数排位和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

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心理去认识社会,自我调控,尤为重要。

最后,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一般来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困惑不及时给予消除,任其长期积累,超过其年龄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则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噪、粗暴等人格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预防与消除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现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或称心理现象。

(一)自我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

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

(二)自私自利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

(三)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孔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心理学认为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可我们身边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四)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五)心理课不受重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一些学校并没有开设,而开设的也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现状实施有效的心理教育。在长东小学这个教育教学各发面发展优秀的学校,心理课也是形同虚设,往往被语数外老师占课让学生完成作业,或者变成了由班主任老师对班级内问题的批评说教。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心理教育课本几经变换,前两年我还见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而今,长东小学的心理课却没有相应的教材。

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应当加强心理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已任教多年的教师进行心理教

育专业知识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

(二)加快对小学生心理教育教材的编定。

(三)各学校应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大对该课程日常实施的监

督,保障心理教育课的切实进行。

(四)充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心中有爱,教会学生

感恩,教会学生坦然面对人生,教会学生幽默,教会学生心胸开阔,教会学生自信自强等

(五)把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文化课程相结合,使之协调进行,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2009/5/8

上一篇:砌体开裂处理方案下一篇:砌体结构复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