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会语言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社会语言学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其理论和方法论以及语言和社会跨学科方向的发展都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面贡献突出,本文將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对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第一篇:社会语言学论文范文

广告传媒与社会语言学

摘 要: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侧重于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使用情况。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任何一则广告都要运用语言来表现其主体与创意。本文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中英广告传媒语言的特点,以及社会语言学在广告传媒语言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广告语言的制造者与广告受众提供参考,促进广告传媒语言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比较; 广告传媒;社会语言学

“语言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离不开语言”,这是当代社会语言学家Romaine的重要论断。广告传媒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广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中发展得最快,也最有影响力。它具有时代性,能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学者对广告英语的词汇,英汉广告的语言特征,修辞手段,译文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样,把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同广告语言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社会语言学在广告传媒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英广告传媒语言特点分析

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记忆(Memory)、行动(Action),这是美国著名学者E.S.Lewis提出AIDMA原则中关于一个精品广告所应当具有的宣传和吸引效果。能做到这五点,达到让消费者购买的目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广告的要求自然很高。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对广告的反应不同,在听到或看到广告之后有人喜爱,有人厌恶,有人平静,有人疯狂,这一切都是由广告的语言特点决定的。无论中文广告,还是英文广告,通常广告语言有四大要点: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目的性强以及方便记忆。但从语言和文化差异来看,中英文广告除了共性之处,还有各自的特点。

(一)中文广告语中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化的国家,讲究谦和忍让、克己待人是历来被弘扬的美德,因此,中国的语言体系中大量存在的是敬语,谦辞。因此,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存在的“您的”和“我的”这样表示要独占利益的第一人称句式是不被社会所认同的,因此也是被排除在语言规范之外的句式表达。

这个文化语言特点表现在广告中:一是突出 “和”与“众”,强调个人的认同应当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以使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由此在商品消费和广告中体现出一种从众心理。例如:中国联通的“一亿人的选择,亿万人的见证”,还有广州好迪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些广告词莫不体现了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二是中国的广告习惯用固定的形式去给商品起名字,让商品的特征、功效和优点一目了然。比如像“江中牌健胃消食片”,就是采用“品牌名+商品的主要功效+范畴词”的方式。三是广告中特别重视文化和权威崇拜,这种观念在些广告语中比比皆是,国家权威认证、指定专用等词语在广告中出现的频率极其高,如云南白药牙膏,国家保密配方等。这类广告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是非常乐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在商品质量的保证和可信度的增加。

此外,汉语广告中也有不少谐音现象,并且像谐音相关这类谐音多以成语和言语出现:“咳”不容缓—桂龙牌咳喘宁,随心所“浴”—玉环牌热水器。

(二)英文广告语中的特点

西方的价值观中更强调个体,强调人本主义,认为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与此相应,文化语言突出的是个体倾向,注重个性与隐私。欧美国家消费者在商品购买中,出对众人兼用的商品兴趣不大。因此,在广告语言中很少用“all”这类词,而更多使用 “you”这类词语,这样的好处,一是加强了广告与消费者的互动性。二是符合文化心理,让消费者感到这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商品,而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和满足感。例如:“We’ll leave a light on for you”(Motel 6)它所传递的是“You(the customer)will always be welcome”。

此外,在英语的认知模式中,给商品的名字只要一个名称单词即可,不必要加什么功效或特征之类的修饰语,如“Nestle”(雀巢咖啡),“Alps”(阿尔卑斯巧克力牛奶夹心糖)。当然英文广告中也有许多语言谐音的出现,如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 buy。这则广告恰是利用了“good bye”与“good guy”的同音异义吸引了顾客注意从而推销其产品。简练性和灵活性在英文广告语言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Just do it(NIKE广告),Impossible mage possible(佳能打印机),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Maybelline化妆品广告)。正是这种广告语的精炼吸引了大多数消费者,同时,也实现了AIDMA原则。

二、社会语言学在广告语言中地位与作用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科学;而广告语言真实生动地体现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语言学对广告传媒语言的研究在性别,年龄,以及语码转换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一)性别差异的影响

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所产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体现了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按照性别的不同,男性与女性在消费心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来源于男女在生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思维模式方面的种种不同[9]。

因此其对应的广告语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针对男性的广告,应当把握住男性的需求和心理特征,突出阳刚、实力、品质这些关键性要点,在广告语言中一定要体现出“男子汉气概”,如:超人剃须刀,劲霸(男装)等等都体现了男性的阳刚气质。而针对女性的广告,则应把握漂亮、优雅、温柔等特质,突出对商品色彩与式样等方面内容的关注,这样才能引起女性的注意和好感,更容易接受和购买。像商品名字,就应该符合这些特征,飘柔(洗发水),淑女屋(服饰)等等,所有的词都给人一种柔顺,雅致的感觉。

(二)年龄差异的影响

不同年龄的消费者,消费心理和行为不同,青年消费者追逐新潮时尚、追求个性张扬、重情感易冲动;老年消费者更多综合考虑购买需求、欲望、购买力等,讲求实用价值。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的商品,广告语要会做出适当的改变与创新。可以想象,商家在针对中老年消费群的广告语中出现“给力”“神马”等一些新潮的网络词汇和语言,消费者可能会不完全清楚什么意思,会让为是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语言而非常反感。但是针对年轻消费群体,他们 “酷”劲十足,他们的消费主张是“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对“个性”张扬追求,所以广告语则应选用一些新词或者个性词去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Hi-fi Hi-fun,Hi-fashion,only from Sony.(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这则广告中使用了语言变体,将英语中发音相同的high 改换成hi,这样的表达会立刻吸引年轻人的注意(Attention)。再如,针对儿童商品的广告,要紧紧抓住天真,率性、好奇、快乐等特征,尽量形成简洁、明快,形象可感,充满童的风格。如甜甜的,酸酸的,娃哈哈AD钙奶等,都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语言风格。

(三)语码转换的影响

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說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在一般的情况下,进行语码转换的两种语言中有一种是基础语,另一种是辅助语,基础语是会话中使用的主要语言。广告语言中也经常使用语码转换,比如广告中采用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目的是唤起与增进沟通的认同感,比如,有的广告词用东北口音(赵本山的“不看广告、看疗效”)或者四川口音方言(“杠杠的”),特色鲜明突出,使人“产生亲切感,产生共鸣”。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很多双语广告,多语广告和语码混用。如:“海信电视,Hisense”;“酒的王朝,Dynasty”等。

三、结 语

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广告语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社会语言学要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情况,广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又生动地体现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并且将语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中文广告语言还是英文广告语言,社会语言学在广告语言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广告语言的制造者与广告受众都应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社会语言学对广告语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曹志耘.广告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3] 江波,景玮.社会潜意识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J].中国广告,2010(2).

[4] 靳梅林.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 李静.试论广告翻译的目标语文化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6] 谭卫国.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8).

[7] 武一微.广告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语文学刊,2009(5).

[8] 杨永,唐德根.跨文话语用学视角下的英汉广告语言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6).

[9] 师曙光.男女消费心理的差异及成因[J].太原大学学报,2010(2).

作者:马志媛

第二篇: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展望

摘要:社会语言学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其理论和方法论以及语言和社会跨学科方向的发展都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面贡献突出,本文將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对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其理论;方法论

一、社会语言学研究概述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将田野调查应用于社会语言学研究,一方面来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研究美国印度语,非洲、亚洲和澳洲的本族语的人类语言学家和人种语言学家,另一方面是来源于欧洲的方言学家,他们的目的是在语场中,即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而不是在办公室里收集语料。语言使用的现实情况十分复杂,大多数言语社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社会和语言学的复杂性。这种状况使得那些想要描述某一变体的语言学家的研究难上加难。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年里,语言学家都忽视了这种复杂性。方言学家们要么集中在个人方言上,要么在那些被调查的乡村人的语言上,尤其是那些住在偏远山区的未受过教育,与没有旅行经历的老人,因为他们迫切的想要“真实的”“纯粹的”的方言。但是,很显然,个人方言——个人在某个时间说出的有特定风格的言语,和整个言语社区的言语一样不规则,“真实”而“纯粹”的同质方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二战后,传统的语言学家认识到把方言研究局限到乡村地区,就意味着忽视了大多数人口,即生活在广大城市地区的人使用的语言并不适用传统的乡村方言学研究方法。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开始对宏观语言学产生兴趣,开始从事社会中语言使用的复杂现实研究,并考虑到作为语言变体的宏观层面分析。以这种方式,在美国语言学家威廉·拉鲍夫和英国的皮特·特鲁吉尔的努力下,既有语言学功能又具备社会功能的城市方言学开始出现。

二、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伴随着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平稳发展,再加上该学科在语言和社会方向的延伸,使得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瞩目。实地考察方法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以所寻求的研究目标为条件,即社会学、社会语言学或语言学。通过观察、以大量访谈的形式、参与观察、问卷调查、系统地做笔记或不断记录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在研究民族志学对个体社会文化和语言学系统的调查、分析和描述中,这些数据收集方法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实地考察方法。尽管涉及到社会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通常是定性分析,但是近年来使用定量方法和定量分析的研究人员多了起来。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学研究,大型的电子数据库(以计算机为中心和以研究为中心)的编纂有助于克服在过去的“烂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通过数据库语言学,研究者可以同时处理几乎所有某一给定时期存留下来的文本,解决了历史材料残缺这一问题,并且确保能够重建过去某些时期的语言变异内容,同时还能使得选择哪些变量进行分析更为明显。从地理语言学角度来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成了定量研究的发展。二十世纪初期和中期,人口迁移和以等级为基础的语言形式的融合也是促成定量研究发展的因素。然而,近年来的反城市化过程表明研究者正从定量研究预测未来趋势和倾向更多地向定性研究变化。社会语言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形成理论,不断重新定义方法的过程。它是与认知论的演变和新的实地考察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技巧(如定量方法中的数据分析)相一致的。Robinson预测:“如果系统地来研究,人类的语言仍然呈现出潜在的无限领域。”新的领域正在逐步被打开,新的方法正在逐步被发现,语言理论的发展必须要同方法和技术的进步同步。

三、结语

社会语言学具有多学科且跨学科的特征。随着一系列高品质的国际期刊和经久不衰,人们广泛参与的论坛的出现,它在该领域的综合地位以及固有的动态活力对其学术研究意义和科学地解释社会中的语言至关重要。实际上,社会语言学是语言的社会属性,到目前为止,由于跨学科研究,社会语言学自身的地位已得到巩固。我们能够更精致,更精确地分析数据,也意味着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向前迈了一大步。对于语言是一种人类的天赋这一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应用社会语言学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也向前迈了一大步。(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Labov,W.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III:Cognitive and Cultural Factors.Malden MA:Wiley-Blackwell.2010.

[2]Milroy,L.Language and Social Networks.Oxford:Blackwell.1980.

[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廷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社.2008

作者:邓颖慧

第三篇: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回顾

摘 要:中国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特点是研究范围广泛、注重应用研究、紧扣时代特征和成就引人注目。本文综述和分析了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出现以来大体经历的四个重要阶段:(1)初创阶段(1979~1987年:从自发到自觉);(2)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年: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3)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2000年: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4)新的繁荣阶段(2001年至今: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国内研究 综述

Sociolinguistics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据文献记载,这一术语最早见于美国语言学家H.C.Currie的论文《社会语言学的设计:言语和社会阶层的关系》(1952)。1964年5月,美国召开首届社会语言学大会,会议论文集题名《社会语言学》在次年出版,标志着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社会语言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并于70年代末传入我国。经过许多语言工作者的努力,40多年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广义)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的学者此间在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中付出了不懈努力,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

关于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起始时间,学术界尚无统一说法。大体上表现为三种: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的出版;陈原《社会语言学》(1983)的出版;1987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考虑到70年代末还有其他一些语言学家开始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出版作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标志。因为这是国内第一本书名中含有“社会语言学”而又以汉语为对象的著作。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到今天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79~1987年:从自发到自觉)

从自发到自觉通常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但陈原指出,自古以来的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19世纪初的欧洲方言学家对于民族语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即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就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语言运动而言,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拉运动,还有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尽可以划入社会语言学工作,但这些运动并非自觉的或独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直到70年代后期Sociolinguistics的引进,中国学者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才从自发走向自觉。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语言学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著作和理论译介两方面。前者除陈原的两本书外,还有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许国璋70年代末开始研究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收入《许国璋论语言》(1991)。1980年到1982年,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林书武等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祝畹瑾编)和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出版。《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以专刊“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

发表了一批社会语言学论文。这一时期的缺陷: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尚模糊。

二、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年: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从引进到结合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北京)。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对推动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深圳)。1990年11月,中国社科院语用所和苏州大学联办“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苏州),其中不少论文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主要著作有张清常《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1990)、高天如《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1993)等。除了数量众多的期刊论文,还结集出版了《双语双方言》(1~4集)、《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1)等。这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文(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1989)、郝德森《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1990)等。著作方面主要有陈原《社会语言学论丛》(1991)、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1989)、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1991)等。教材方面有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王得杏英文版《社会语言学导论》(199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1993)等。

三、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2000年: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

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相比,1995年以后的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表现得相对冷清。除了两年一次的“双语双方言”讨论会继续召开,应用语言学讨论会上还有人关注社会语言学问题外,专门的社会语言学研讨会1992年起,一次也没有举办,论文数量也有所下降,以至于有朋友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前途感到忧虑,甚至将其类比于式微的“文化热”,提出要重振社会语言学。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并未走下坡路,而是在冷静中趋于成熟。一方面,学术界开始就其形成以来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成果的同时也指出不足,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高一虹1996)。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出版的新著大多注意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无论深度、广度都超过了前两个时期。其中主要有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1996)、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1999)、周庆《语言与人类》(2000)等。此外《双语双方言》连续出版,陈恩泉主编的《双语双方言与现代中国》(1999)、李如龙主编的《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2000)等论文集打开了新视野。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语言学步履维艰的时期,但与文化热一样,社会语言学的出现无疑带来新的生机,言必“文化”“社会”一时竟成时尚。9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计算机应用对语言研究的需求,本体描写又成了语言学的新热点。虽然这一时期的社会语言学从“热潮”到“冷清”,但同时必须看到,至今仍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者大概是认准了“社会语言学”这条道。

四、新的繁荣阶段(2001年至今: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后,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一度曾显得有些沉寂,但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冷静和反思阶段。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开始积极参与和组织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掀起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高潮。十年里以“社会语言学”为标题或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2009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与社会语言学有关的论文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学科理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这4个主要研究领域中各有新的进展,其中语言变异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最多,其次为语言接触研究。

1.学科理论研究

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科综述、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社会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地位等。从理论性质来看,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社会语言学是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符合现代语言学越来越重视使用者话语的大趋势,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主要有: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2001)、赵蓉晖《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2004)、张兴权《“社会语言学”术语溯源》(2005)。

2.语言变异研究

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语言变异的理论、语言的各种变体(性别、年龄、行业、语域……)等,其中称谓语和网络语言研究是近年的热点。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具体材料的开发和理论的深入是大趋势。主要著作有:王立《城市语言生活与语言变异研究》(2009)、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2006)、蔡少莲《语言变异的元语用分析》(2006)、郭风岚《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2006)等等。

3.语言接触研究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个人和社会的语言多样性起源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总的看来,国内关于语言接触的具体研究(如双语)开展得较多,综合性研究还比较欠缺。关于语言接触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戴庆厦,罗自群《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2006)、B.Heine, T.Kuteva, 刘云, 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 (2009)、戴庆厦,杨再彪,余金枝《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小陂流苗语为例》(2005)等等。

4.语言规划研究

不少学者在回顾和总结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进展时都曾提到,我国在宏观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成就十分显著,这和国家在语言建设方面的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我国历史上先后有过不少具有社会语言学性质的语言规划活动,为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实际素材。改革开放以来,语言规划研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一社会语言学的宏观领域内加入了更多微观的内容,和语言变异研究在许多方面联系起来了。

现在语言生活的不断丰富、学术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手段的改进都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未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应该是一门学科门类齐全、理论体系完整、研究方法完备、实践价值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它将在中国的语言学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社会语言学通览·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40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5]赵蓉晖.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社会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3).

[6]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赵蓉晖.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A].外语研究,2003(1).

[8]杨永林,司建国.社会语言学研究——反思与展望[J].现代外语.2003(10).

[9]赵蓉晖.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10]李占芳.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1]陈原.《社会语言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

[1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1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导读[A]·北京:外研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琼,女,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

办学点

作者:刘 琼

上一篇:电气化铁道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类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