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师专业社会文化论文

2022-04-25

摘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密不可分。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文化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的关系。通过强化其优势和改善其弱势,优化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建设的效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言教师专业社会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言教师专业社会文化论文 篇1:

专业文化视角下动漫专业建设的路径与实现策略

摘 要 专业文化具有鲜明的指向性特征,可以从精神、物质、课程、制度、行动五个维度来建设。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动漫专业遵循“职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程、创意文化进头脑、审美文化进作品”的“四进”思路,将专业精神文化培育落实于物质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建设中,实现校企文化的零距离对接。

关键词 专业文化;动漫专业;专业建设;高等职业院校

收稿日期:2013-10-21

作者简介:孟男(1979-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信息学院讲师。

专业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构成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实体性支撑。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下简称“动漫专业”)将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动漫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程、创意文化进头脑、审美文化进作品”的“四进”思路,整体搭建融合宗旨、核心价值体系和实现路径为一体的专业文化构架,实现校企文化的零距离对接。

一、专业文化的建设维度

专业文化也呈现出鲜明的指向性特征,体现在价值观、情感态度、教学安排、教学环境、师生交往、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中。因此,专业文化可以从精神、物质、课程、制度、行动五个维度来建设。这五个维度相互包容、渗透,不可分割。

(一)专业精神文化

专业精神是指对工作是否执著于专业的规范、要求、品质化程序等,是在专业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具有专业精神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精深的研究并充满创造力,在各个方面追求精益求精,并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地学习与创新。专业精神文化是指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确立并被共同遵循的专业意识、理念、人际关系和价值观等内容。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深处,是指导师生思维和行动的指南。

(二)专业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服饰、建筑物、公园等,表现为文化的有形部分,其内里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专业物质文化指的是专业文化的外在物化形式,包括专业教学基地、教学设施等硬件环境,也包括以语言和符号等形式呈现的相对抽象的专业文化表现方式,是折射专业文化建设的镜子和展现专业文化建设理念的窗口。语言和符号是物质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文化的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因此提炼反映专业文化的语言和符号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尤其重要。

(三)专业制度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交流及社会传递,通过特定的途径,被社会成员共同获得。这种获得共同文化的特定途径,其实就是文化得以交流和传递的制度文化[1]。专业制度文化指的是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体系。专业制度文化是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精神的刚性体现,具有规约、引领师生行为的功能。专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建立管理、监控、规范和量化专业建设的准则,提出师生参与专业建设的最基本要求,从而保证专业建设规范有序地展开,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

(四)专业课程文化

课程本身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这不仅表现在课程是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产物,还表现在它将社会主流文化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2]。专业课程文化建设是指从行业文化、技术典籍中选择出需要学生掌握的专业内容,提炼行业文化、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精华,构建既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用人需求,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将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融于育人过程中。

(五)专业行动文化

专业行动文化指的是专业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活动状态、方式、程序和效果[3],是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实现、表现过程。专业行动文化建设,一要突出专业特色,突出专业行动规划来指导专业活动的开展,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专业行动实践平台,全面提高师生素质;二要以“生”为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核心构建专业教学体系,寻求校企合作新途径,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二、专业文化视角下动漫专业建设的路径

(一)开展文化调研评估,凝练专业精神文化

动漫专业文化建设首先要提炼和丰富符合时代特征、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精神文化,让专业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逐步转化为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共同目标,用专业精神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使之成为专业群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专业建设的思想基础。具体做法是:从校内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三个维度展开调研,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调研任务和调查问卷,分析并提炼出富有时代特征的体现动漫特色的专业精神要求,组织师生商讨和确定专业精神文化建设的具体内涵,并用简洁、清晰、明了的文字表述专业精神内涵,如“健康、多彩、品味、艺术”,“用动漫传递情感,用动漫传播快乐”等。

(二)构建专业文化框架,融入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专业精神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可行动、可操作的专业文化建设规划,专业文化建设规划应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既为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保证,也是专业建设要遵循的行动逻辑。将专业文化建设任务与专业建设方案中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即以专业精神、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建设为核心,用校企紧密结合的专业环境,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活动,突显艺术文化品味的专业课程体系,规范有序的专业管理方法,浓厚热烈的学术研究氛围,科学健康的人文精神促成催人奋进的专业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专业形态、文化生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专业活力、师生能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专业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系统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建立专业文化评估反馈机制

开展专业文化评估,即对动漫专业文化建设的状况进行测评与衡量。主动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动漫专业文化建设,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研讨和调研活动,积极开展校企互动的文化实践活动,特别注重来自企业的反馈信息,积极利用和吸纳来自校内外师生员工和社会方面的反馈,对偏离专业文化建设目标的行为进行调整,对有助于专业文化建设目标的行为予以强化。

三、专业文化视角下动漫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创新载体,全面建设专业物质文化

引入动漫企业(行业)先进文化理念,规划布置体现专业精神,展示专业特色与企业(行业)要求同步的高水平专业物质文化。专业文化建设内容必须通过合适的物质载体呈现出来,其主要载体有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具体可分为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实验实训室、走廊楼道、学生宿舍等。具体策略: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师工作规范、教学事故处理规定等内容张贴于教师办公室;将提炼出的专业精神以比较醒目的形式张贴于实训室、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内的显著位置,在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的走廊楼道等张贴体现专业理念、专业精神的格言警句;在实训室张贴动漫行业职业规范、岗位职责、工作守则、工作程序、工作标准等,并逐步采用具有动漫特色的专业标识来统一办公用品和学习用品标识;在实训室、宿舍张贴利于营造团结友爱、和谐共处、互利协作、积极向上、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别人、善待自己的人际文化的标语;在走廊楼道张贴往届优秀毕业生、专业领域著名的技术能手技能标兵的画像,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发展趋势介绍,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和趋势,动漫行业名人格言警句,合作企业的简介等。

(二)突出实践,深入打造专业课程文化

动漫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有角色建模、场景建模、贴图及后期处理、动画设计、美工设计、影视后期编辑等。在调研中发现,不同企业对动漫人才的需求存在一些共同点,即希望招到具有一定的美术与音乐基础、手绘能力较强、审美能力较高的人才。

围绕“创意+技能+艺术+品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构建了体现动漫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其课程主要有动漫技法、素描、平面设计、黑白画、FLASH动画、3D动画、动漫技法表现、静态网页设计、非线性编辑、动画前期制作、分镜设计、影视合成、MAYA基础、DV拍摄、后期特效等。同时,构建了由平面设计实训、三维动画实训、影视动画综合实训的三个项目技能实训构成的专项实训体系,并采取集中分段式授课的教学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强化课程文化的实践性。

动画制作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和学生创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动漫专业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带动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一个动画片制作,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和工作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价值并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重视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作用及评价。通过自评和他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中的优缺点[4]。这也是构建课程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重视规范,统筹构建专业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专业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规范中逐步形成的,是专业全体师生认同和遵循的物质与精神成果,体现专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动漫专业制度文化应体现“和谐、规范、保障、激励”八字方针,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搭建师生参与管理的平台,开通民主管理的渠道,创建和谐的管理环境。二是要对专业建设的领导、协调、检查和评价以及师生行动的方式、程序、职责等环节进行明确阐述与严格规范,形成制度文本,从而使专业建设在规范的制度文化氛围下有序开展。三是要建立对师生参与专业建设的支持和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师生参与专业建设的责任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要建立健全师生参加专业建设活动的激励和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师生自觉投身专业建设的内驱力。

(四)落实行动,系统构建专业行动文化

一是做好新生入学专业文化渗透教育。每年新生入学后,举办“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树立职业理想”为目的的新生教育活动。活动采取教师宣讲和师生座谈两种形式。专业教师将专业文化建设内容分解为动漫专业文化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实验实训特色、校企合作、就业岗位要求等若干模块,使学生既了解本专业学习内容,又对专业文化建设有了概念性认知。

二是以专业活动为载体,把专业文化建设通过活动的形式落实到实践中。搭建专业文化建设活动平台,让师生的道德情操、团队精神、专业技能、创造能力等在活动中升华提高。例如,为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成立了动漫手绘艺术协会,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协会活动,如组织学生绘制学校各类技能大赛的宣传海报,通过集中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图形和字体的绘制,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绘画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是发挥专业骨干团队作用,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等方式搭建专业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平台,使专业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从而优化专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和结果。在专业文化研究和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一系列选题让学生参与,在研究中提升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专业文化意识和专业文化建设能力。

四是深化校企合作,在校企对接的系列活动中深化学生对专业文化的认识,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具体策略是:组建动漫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围绕“黑龙江省动漫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对动漫以及相关专业人才技能的具体需求”、“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建议”和“校企合作思路”等内容展开讨论,明确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思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定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以“行业引领”为主题开展讲座活动,详细讲解动漫行业动向、学生知识结构、学习方法、专业证书考取和就业前准备等内容;根据专业课程实施进度及学生实践要求,有计划地邀请动漫企业艺术总监和技术专家举办动漫专业技术讲座,以“三维游戏中的美术制作”、“影视动画流程化”等专业中的难点技术和流行技术为主题,开展系列技术讲座,使学生对动漫技术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深化。

五是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跟踪、调研和指导机制。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实习时以赴企业参加实践设计的形式进行,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漫相关设计的实战能力。实习过程中,企业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及个体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并将课程内容与工作项目结合,使学生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要求、业务流程及行业发展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在其中融入当前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新技术,使学生能够更熟悉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更新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水平。而专业教师则定期与企业和实习学生沟通,保障实习各环节落到实处,提高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小华.文化、制度与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4):18-20.

[2]臧春兰.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论民族地区课程的双向选择[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7):45-47.

[3]周会青.关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8):38-40.

[4]陈丽婷.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15-18.

The Path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imation Special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Culture

MENG Nan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8, China)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ulture; animation specialt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作者:孟男

语言教师专业社会文化论文 篇2:

优化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建设的效能

摘 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密不可分。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文化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的关系。通过强化其优势和改善其弱势,优化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建设的效能。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文化;教师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就必须着力于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文化建设。良好的教师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在认识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将尝试着眼于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建设发展,发现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优化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建设。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1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历经30多年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现已发展成为当今中外教育界着力关注的重要研究点之一。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界定,Hargreaves和Fullan[1]指出,教师发展即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特定方面的发展,以及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叶澜、白益民等学者[2]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虽然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始终还是一个教师自身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提升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从而逐步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国际上教师专业发展在整个过程上的理解通常以“阶段”来表达,诸如三阶段论、五阶段论等。西方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阶段论有:伯顿的教师生涯发展论、费斯勒的动态教师生涯循环论等。我国的相关学者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实际教育状况,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观点。其中叶澜、白益民[2]以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为指标,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非关注、虚拟关注、生存关注、任务关注、自我更新关注5个发展阶段。总的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断上升的。所以,为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应注重每个的阶段的发展。

二、教师文化

1教师文化的定义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教师文化建设则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关于教师文化的定义,万伟[3]认为其主要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综合呈现教师在职业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倾向以及行为方式。而葛金国、吴玲[4]指出教师文化就是教师作为特定社会职业群体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师文化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精神风貌,而且彰显了教师理想观念、学校教育理念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需要教师个人、学校及社会共同来推动。

2教师文化的分类与特点

教师文化之中也蕴含着多个方面的分类,余远辉[5]将教师文化分为行为文化、合作文化、学习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关于教师文化的特点,谢翌,张释元[6]指出,从教师文化结构的整体看,其表现出了可观察和描述性、个性化且可以改变、共享性和整合性、无意识性与不可抗辩性等特点。综上所述,我们要抓住教师文化的类别和特点,推动教师文化建设的全面有效铺开和提升。

三、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建设密不可分。教师工作有其独特的教师文化,而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教师专业结构中交织着多样的教师文化元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须以一定的教师文化为依托,同时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又影响着教师文化发展的状况。

目前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在于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而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的重要性。因此,着眼于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建设发展的角度,将为我们认识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文化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教师要着力于自身专业发展,助力教师文化建设;学校和社会也应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多途径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文化建设的整体效能。

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1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现在的教师队伍现状滞后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教师文化建设。师资队伍还有待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更好地去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其次,部分教师对其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驱动力还不够,存在一些偏斜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如部分教师仍固化于一些落后的教学理念。再者,部分教师由于长期教学压力过大,持续的疲劳或是重复单一工作而寻求不到职业兴趣,产生了职业倦怠。这甚至容易影响身边的其他老师,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文化建设极为不利。

2优化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建设效能的建议

在现实中,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建设的举措展现了其优势,同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因此我们就需要既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又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来强化优势和改善不足,优化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建设的效能。根据以上的分析,对此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1)优化学校环境政策,推进教师文化建设

学校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学环境、先进实用的教学硬软件设备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文化建设。同时,有力的学校政策支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学校管理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文化建设的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营造优良的教师文化建设氛围。

(2)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内驱力和前提,而现实中,难免会有部分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为避免产生更糟糕的影响,教师要意识到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去寻找学习机会。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观。这也将展现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从而推动教师文化的建设。

(3)推动教师整体发展,营造教师终身教育格局

教师专业发展应是教师个人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自己专业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学校可举办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以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形式来开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格局,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整体素质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同步提高,强化教师文化建设。

(4)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互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老师,而彼此间可以互助进步。为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学校可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新教师在观摩结对教师上课的过程中掌握其教学技巧,同时经验丰富的结对教师也对新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其他教师则可以互相听课,参与集体教研、备课,充盈自身,互相带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互帮互助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与个人的专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推动了教师文化建设进程。

(5)开设更多有益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科研活动

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学校应积极开设更多诸如“教学比武”、各类竞赛展示等有益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多维度的学习机会。教师在这些有益平台中提升自身教师专业水平,取长补短,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师文化。这将更加有利于激励教师在精诚合作和平等竞争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氛围,进而推动教师文化建设的发展。

(6)实施动态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与教师文化建设

每一阶段教师的工作和发展需要考核与评价。教师的发展是动态的,实施动态发展性评价是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来评价的,更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学校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工作成果,更应注重每个教师在工作中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Fullan, M.& Hargreaves, A..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M].London & Washington D.C.:Falmer Press,1992.

[2]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万伟.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葛金国,吴玲.教师文化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5]余远辉.现代学校教师文化建设[J].广东教育:教研,2008,(10):4—5.

[6]谢翌,张释元.教师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朱 岚)

作者:徐任芳

语言教师专业社会文化论文 篇3:

专业发展视阈下的农村教师文化重构

摘要: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教师文化,应该在专业化视野下予以重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新型教师文化的诉求。教师文化建设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农村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阻滞的分析,从提高农村教师文化理论素养、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评价观、营造学习型组织等方面重构农村教师文化。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文化;农村教师;阻滞;重构

文献标志码:A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

(一)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强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以及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一个终身学习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结构可分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专业精神是教师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现出的风范与活力。专业知识包括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它是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流畅性的基本保障。特殊能力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教师教育实践直接相连的特殊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第二个层次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蕴涵在教师个人或群体中的独具的文化特质,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改变,具有时代的鲜明特色。具体来说,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理念;二是价值体系;三是行为模式”。其中,教育理念是教师文化的支柱,价值体系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行为模式是教师文化的表现。

农村教师的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与城市教师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他们具有纯真、质朴、勤俭、善良的性格,带有传统农业文化的烙痕,但农村教师身上又无不藏匿着现代文化的影子,农村教师经常在这两个不同的文化时空里进行角色转换,时刻不忘捕捉来自城市的文化因子并将其融入农村教师文化。现代农村教师文化在通向现代性和课程改革的征程中显得力不从心,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因此,研究指向专业发展的农村教师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教师文化重构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教师文化,应该在专业化视阈下予以重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新型教师文化的诉求。农村教师素质低下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教师知识素养的极度欠缺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必要加强农村教师文化。当前,农村教师文化与新课程文化的不一致,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阻碍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农村教师文化重构有助于激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文化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激励着教师的行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农村教师文化重构有助于挖掘农村教师群体的资源。通过专业合作寻求同事间的互动,农村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教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升自己的专业内涵,这也是当前迅速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村教师文化重构十分重要。

二、农村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阻滞

(一)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1.教师专业意识淡薄。笔者对河南省部分市县农村教师做了调查,在回答“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是一项职业、专业或事业”时,认为教师是一项职业的占50.2%,认为教师是一项事业的占46.8%,认为教师是一项专业只占3.1%。不少农村教师认为教书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在机械的、年复一年的教书生活中形成了思维惰性,对教育缺乏激情,不愿意、更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此类教师在一所学校占较大比例时,将阻碍以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特征的教师文化氛围的形成。

2.自我成长意识薄弱。由于农村生活的清苦,不少农村教师似乎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丧失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动力。有些教师常常把学生的提高与教师的发展相对立。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问题意识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

3.自身知识陈旧老化。教师的知识可分为“实践性知识”与“内容知识”两大类。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决定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其自身的成长。笔者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一些小学,由“民办”转为“公办”教师的比例相当大。这些教师观念较为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方法落后。尽管他们在道义感的驱使下,尽职尽责,却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农村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由于自身知识不足,很难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来解读,更不能通过教学内容而展开师生共生互动的知识阐释和文化建构。

(二)农村教师的价值取向偏差

1.教育的工具取向严重。工具理性思维的教师文化,往往产生的是单向度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缺乏自身价值的意义追求,更不可能实现教师个体的内在价值。然而,当前社会看重的是教师的外在的工具价值,认为教师的劳动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的工作。这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在农村中小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就是教学工具;教师认为学生就是考试工具;同时把自身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被完全庸俗化了。这样,教师成为物化的人,受自然情欲所操纵,受工具理性所支配,渐渐丧失了生命的激情。

2.教育目标的城市倾向较重。当前,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远远不如城市,因而以城市文化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往往成为评价、淘汰、更新和发展社会文化的标准。作为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的农村教师,虽然对城市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却很难改变自己弱势的生存环境,也很难追求与城市人等同的发展机会。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向其传递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的观念。

3.农村教师职业精神的式微。物质文明相对城市十分匮乏的农村地区,农村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不再纯粹满足于传统社会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在“利”和“义”的博弈中,由于经济利益所驱动,容易滑向“利”的一边。笔者在河南省部分学校调查发现,在对待自己的工作方面,46%的农村教师只求过得去;10%的懒散马虎、敷衍塞责;在对待学生方面,20%的教师冷落歧视差生,50%的教师虽然不冷落歧视差生但也不给予特别帮助,

34%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约有22%的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来看待领导的工作安排。教师职业道德不尽如人意,其职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

(三)农村教师行为失范

教育规范是制约学校成员个人行为的重要途径,凡是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农村教师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与学生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农村教师主要以“口述与板书”为主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以教师中心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单向的信息交流,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被限制;另外,知识本位主义影响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认知目标上,把教育限制在认知的范式内,甚至认为完成知识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

2.教师与教师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农村教师往往以“独行者”的角色履行自己的教学任务,仅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之间既无深度的交流,更无真诚的沟通与合作。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常常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

3.教师与家长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庞大的农村务工人员涌人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而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缺乏关注,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教师也缺乏与监护人交往。这样,就阻碍了教师文化向农村社区传递的途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往日益趋于边缘化状态。

三、专业化视阈下教师文化的重构

(一)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理论素养,实现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教师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实践及文化反思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通过文化主体精神的觉悟与唤醒,对自身文化与发展的自知,逐步实现对自己教师文化的不断超越。研究者认为,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更多的是“自造”(self—made),而不是“被造”(be—made),教师发展在更大程度上要依赖“自助”。随着“反思性实践家”(re—flective practitioner)教师形象的提出,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而通过改进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水平,实现专业自主。“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不断地学会教学,教师的终生学习或专业发展必须是自主的”。处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教师,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思维惯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文化资源,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既有现代文化内涵,又有农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农村教师文化,以适应农村教师自身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应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加强师德修养

农村学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农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的农村教师对自己在新时期的角色定位应有清醒的认识,因为这是农村教师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我国教师文化经过了圣贤文化——官僚文化——公仆文化的发展路径。目前,这三种文化特征在我国农村教师文化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笔者认为,农村教师是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他们有着低层次的物质要求,也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当代农村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以教师的无私奉献来换取农村教育的发展,以牺牲教师的利益来减轻国家的负担,是不可取的。农村教师不能缺少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基准和个体需求,只有这样,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护,才能拥有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才能塑成农村教师的完美职业形象,才会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以新课改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

加拿大的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也指出:“全球教育改革越来越被推向通过学校的结构调整、制度完善等来实现变革的轨道,而对教师文化却很少顾及……因此,将来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运动应该更加重视教师文化的价值。”故而,农村教育改革不能仅停留在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修修补补,更要致力于学校教师的价值观、教育信念、共同愿景、思维方式等的变革。教育变革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师文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因此,新课程首先是精神追求和观念转变,而不是物质追求。在农村新课程改革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推行新课程,必须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其价值取向与新课程内在的价值取向一致。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能否塑成与新课程文化价值取向一致的农村教师文化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否则,如果农村新课程改革过分苛求物质条件,很可能因条件缺失导致农村新课改停滞。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课程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要求师生之间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建构知识,新的课堂十分强调“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开放的胸襟,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教师文化的教育理念,开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天地。

(四)转变教育教学评价观,提升农村教师的评价能力

根据心理学归因机制,适当的评价有助于强化受众者的某项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对自己和同行的评价时,教师应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及体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包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三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方面去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多种可能性的发展打好基础。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指标”的教育评价观,要求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实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课程内容以服务应试为主向以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教学评估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五)营造学习型组织,提供促进教师发展的文化氛围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变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这种不断的变革要求新时代的教师不断地适应新环境,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因此,构建学习型组织对现代学校发展和教师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化资源薄弱的农村地区,与贫困经济相伴相生的贫困文化还大量存在,当学校很难从从农村社区获取有效的文化资源时,农村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尤其重要。否则,由于缺乏社区的有效参与和广泛支持农村教育就会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这就要求农村教师在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的引导下,营造浓厚的良好学习气氛,建立学习制度,让学习成为教师的自觉需要,并帮助农村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改变农村学校教师的学习观,逐步建立起农村学校教师的“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的教师学习文化,促进农村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宇红

上一篇:城市交通噪声治理探讨论文下一篇:精加工策略下初中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