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与社会语言学发展论文

2022-04-29

摘要: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普遍现象。本文对二语习得、中介语及石化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评述。文中探讨关于这方面历来的研究手段、观点的发展演变过程及中介语石化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和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二语习得与社会语言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语习得与社会语言学发展论文 篇1:

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

摘 要: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言迁移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这主要体现为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不但要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及技能,更要深入了解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并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来减少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二语习得;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言迁移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这主要体现为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关于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最早有行为主义的母语迁移思想及对比分析论,并经历了心灵主义的最低影响度的演化,到了近代逐渐形成母语迁移的制約论。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人们开始对母语迁移的认识逐渐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发展,其主要从心理学、认知学等多个方面研究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一般存在语言迁移的现象,即学习者不自觉将母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其主要表现为对第二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词汇学习的影响。一般认为,母语迁移对语言学习有着干扰作用,而实际上还有一定的帮助学习的作用。所以,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不但要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及技能,更要深入了解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并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来减少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一、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一)母语迁移现象及其产生的背景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的词汇、句法等一定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这种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势必会造成两种语言的迁移,对二语习得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为一种认知过程,迁移体现了个体心理的认知与加工的过程。二语习得是指人们掌握自己母语后对第二门语言的学习,二语习得的过程一定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母语迁移现象的发生。母语迁移指的是原有的语言知识对新的语言学习所产生的阻碍和影响。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对话、写作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误用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不自觉的应用母语。例如,人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大都会存在“中式英语”的问题。学习者在进行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母语已经建立,其思维模式与交际方式等已经固化,这就使得在学习目标语过程中不自觉的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样,在外语学习中受母语影响的现象,称作“母语迁移”。这种迁移分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情况。正迁移能很好地帮助学习者学习外语,而负迁移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语的学习。

(二)母语迁移的主要内容

对于学习者来说,语言误用属于正常现象,学习者通过误用而获得经验、认识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其实,误用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人类本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二是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知识,如深受母语的影响。母语迁移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語音迁移是语言迁移中最常见的,学习者二语的发音深受母语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二语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二语的发音纳入母语的范畴,最终导致错误的发音,出现所谓的“洋腔洋调”。例如,英语与汉语分别属于印欧与汉藏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音位各不相同。所以,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发音时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在词汇方面,如果目标语与母语的词汇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语便很容易学习。在词汇使用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时词汇使用的场合与氛围不同,词汇的使用也不尽相同。例如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很容易为学习者造成困扰。在句法学习中,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当母语与二语差别很大时,母语知识会干扰二语的学习,产生所谓的负迁移,而当两种语言模式类似时,便会产生正迁移。文化层面的异同也会产生母语迁移,二语学习者习惯用母语的文化模式来学习目标语。当一个人的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有很大差异的时候,二语习得中便会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其主要包括文化观念、思维方式、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二、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一)二语学习中的正、负迁移现象

学习一门语言,理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他们不但要掌握目标语的语音、句法、词汇等,而且还要理解它们的应用背景及相应的社会思想、行为习惯等。实际上,这种理解来源于母语的知识,母语属于已有概念的载体。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是从已有语言知识的简单模仿开始,母语便是唯一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载体。研究发现,学习者正是借助其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框架,来完成一些近乎正确的外语表达,并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语言都存在一定的共性。二语习得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的二语学习者,他们会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知识来实现交流,这也是二语习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二语中的负迁移现象指的是二语教学中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干涉与负影响,主要是指某些形式及规则的不同而误以为相同所致。这种负迁移现象会干涉学习者对二语的学习,这也是二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二语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主要指的是过度应用、过少应用、应用错误等。过度应用指的是二语学习中为了回避某些复杂的结构而过度使用一些简单的形式,如学习者通过汉语的形式来替代二语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学习者通过汉语的语言结构直接仿造二语的语言结构。过少应用又称作回避,指的是学习者对二语中的某些结构与汉语中相对的结构差异过大而导致的困惑,进而引起学习者对二语与汉语相似性的怀疑。误解指的是汉语结构对学习者学习二语信息的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与汉语的解释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影响母语迁移的主要因素

首先,语言层面上主要包括语音、词汇等。人们会认为语音层面要比语法层面的迁移多一些,如学习外语时的汉语口音便是最好的例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汉语与二语在音素方面的差异及学习者语际识别的能力。其次,社会语言学认为,社会环境会制约迁移现象的发生。这里主要分为焦点场合(语言统一的社团)与非焦点场合(语言非统一的社团,前面一般指的是较为正式的场合,人们在交流中往往重视语言的规范与合理性。后者是非正式场合,人们在交流时往往不太重视规范性,而是借用母语自由地进行交流。例如,在外语教学课程中,学习者往往重视目标语言的形式,尽量避免汉语迁移现象的发生。但是,在课余时间,学习者并不太在意外语的形式,并不自觉地将汉语习惯迁移到外语交流中。第三,汉语与外语间的距离将影响迁移的发生。制约母语迁移现象的发生并不是语言间的实际距离,而是学习者的心理感觉。只有当学习者认为汉语与其正在学习的二语相似时,母语迁移现象才会发生。第四,学习者的二语水平也是影响母语迁移的重要因素。学习者更容易从熟练度较高的语言转移到熟练度较低的语言,正迁移是在高度熟练度上发生的。

三、母语迁移理论对二语习得的指导

(一)创设语境避免语言误用

学习第二语言并不单单是拿到资格证书,而是掌握这门语言并更好地进行运用。近年来,在二语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语言误用的现象,很多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往往停留在词义、语法的讲解上。对一个句子来说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这就出现所谓的重视词形忽视表达的现象。作為一个单独的句子来讲,词形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然而将其运用到特定环境的对话中就会出问题。所以,教师在讲授相关句型、词义的时候一定要将其与事情发生的环境、身份等加以说明,以避免出现母语迁移现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想方设法为学习者提供相对适合的语言环境,并激发他们学习二语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合适的语境,让学习者能快乐的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用二语交际的能力。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孙骊曾说:“目标语一旦被世界上的某一地区所掌握与采用,无论其目的是什么,都将在其自身及其文化方面经历一个再生的过程。”二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避免使用母语只是规避了母语的负迁移,而忽略了母语的正迁移效应。所以,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应正确应对母语迁移的正作用,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为二语学习创设良好的习得环境。

(二)循序渐进指导二语习得

在二语教学实践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在指导上不应提倡大幅度的纠正或修改,一般只要学习者能表达出语言的本意即可。例如,“我一早起来,去了操场跑步。”正确的顺序应为,“我一早起来,去操场跑步了。”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学习者大胆说出来,去除他们害怕写与说的心理顾慮,以更好的用二语交流。教师可以等到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及语法后,再纠正学生的错误,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二语教学中应多鼓励学习者尽量用二语交流,通过二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对错,一定要激发学习者二语学习的兴趣,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加以纠正与指导。现实的二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错误要求一次性改正,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例句来做,以此减少错误。这就使得很多二语学习者在用二语会话时更多采用自己学过的例句来交流,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对学习者的指导与鼓励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从说一个词到一句话的提升。减少母语负迁移行为的发生是提高二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二语学习中的误用现象,可以在母语迁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指导与训练来减少。然而,当学习者的目标语知识不足以让其进行交流时,母语便可以作为一种可以信赖的语言资源。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犯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学习者应辩证看待这个问题。所以,学习者可以适当应用其母语资源,利用其迁移正效应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二语,并学会用目标语进行思维,消除母语迁移的负效应。

参考文献:

[1]王蕾,陈俊.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9):73-75.

[2]张灿灿.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1.

[3]詹伟.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作用与影响[J].教育论丛,2014(7):155-156.

[4]卢丽红.关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78-179.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慧(1976—),女,满族,新疆石河子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及文化。

王盛(1976—),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6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B078)

作者:李慧 王盛

二语习得与社会语言学发展论文 篇2:

二语习得中介语及石化现象文献综述

摘要: 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普遍现象。本文对二语习得、中介语及石化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评述。文中探讨关于这方面历来的研究手段、观点的发展演变过程及中介语石化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 二语习得 中介语 石化现象

1.引言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二语习得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Corder于1967年发表的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为标志。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包括理论二语习得研究和应用二语习得研究。具体研究学习者在掌握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研究学习者学到什么和没学到什么;为什么大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无法达到母语水平;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及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等(杨连瑞,2005)。主要是经历了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分析几个阶段,后又与语素习得、普遍语法、语言类型学相联系,发展到至今与语料库相结合的阶段。可见国内外对二语习得的研究不断地扩大、深入化。本文重点论述二语习得中介语的主要发展阶段及阐述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

2.中介语概述

中介语(interlanguage,IL)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语言体系。中介语的概念首先由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中提出的。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所学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语言系统,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刘瑞琴,2007)。国外学者将中介语研究发展分为两个不同历史阶段:早期中介语理论阶段和后期中介语研究理论发展阶段。在两个不同的阶段,由于理论假设的不同导致研究方法有很大分别。早期中介语理论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对比分析阶段”,其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试图以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来解决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王建勤,2000)。由于涉及到两种语言是否具有可比性和来自教学实践的批评,这种理论遭到激烈批评,最后面临瓦解。随后在70年代被中介语理论取而代之,这种理论不仅考察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还考察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向的根本转变。后期的理论发展出现了研究中介语的社会语言学模式、心理语言学模式及语言学模式,拓宽了中介语研究的范围。

70年代,Corder,Nemser,Selinker和Brown对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Corder强调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提出了三个观点:1.“失误(mistake)”与“偏误(error)”。按照Corder的解释,“失误”与performance相关,是非系统性的;“偏误”则与乔姆斯基所说的competence相关,是系统性的。认为学习者偏误不再是一种学习者偏离目的语规则的消极现象,而是可以表明学习者习得过程特定阶段的证据。2.“输入”与“内化”。Corder认为“输入”是外部环境提供的语言材料,而“内化”则是内在程序决定的。学习者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是“输入”,而将材料吸收的过程则称为“内化”。这一观点为学习者语言系统是一个自主的系统的假设提供了依据。3.“内在大纲”。内在大纲指学习者拥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的序列,这个序列不因为外界因素(如教学序列)的影响而改变。Corder的观点解释了学习者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阐明了过渡性的特征。

Nemser(1971)提出了“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概念,认为语言是一个接近目的语的系统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同时也指出学习者的近似系统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

Selinker是中介语理论代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更关注的是能够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出科学的解释的心理语言学理论的框架(王建勤,2000)。Selinker举出了五个当时看来最重要的机制:语言的迁移过程,培训迁移过程,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过程,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还提出了“僵化”的概念。Selinker主要试图从心理语言学的框架中寻找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解释,为第二语言奠定了基础。

Brown(1987)将中介语分为四个阶段:无规律错误阶段(random error stage)、突生阶段(emergent stage)、系统形成阶段(systematic stage)和稳定阶段(stabilization stage)。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新知识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渗透,中介语的错误也不断得到修正,最后接近或者达到目的语。前两个阶段,学习者在语言具体使用时常常出错,这些错误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第三个阶段,学习者虽然对目的语法和规则已形成系统,但内化不够,也会犯一些系统性错误,在最后阶段学习者对目的语已经形成较为完成的体系,内化程度也很高,但是由于尚未养成习惯或者熟练程度不够,所以在语言使用时也会偶尔出错(李炯英,1999)。

3.石化现象

3.1定义

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受到二语习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中介语石化的概念首先是由Selinker提出的,他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与目的语有关的那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语言次系统知识趋于定型的状态,它们不受学习者年龄及目的语学习量的影响。Selinker将中介语看作是学习者重新建构的连续体,绝大部分外语学习者(95%)沿着这一连续体在未达到目的语状态时便停止发展,即使他们不断地接触目的语,也无法最终达到完全掌握目的语。Richards等人把石化视为不正确目的语形式(错误)的长期使用,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语言石化现象可在外语学习的任何阶段出现,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李炯英,2003)。

3.2成因及解释

对于石化现象的成因,不同的学者提出的观点有所不同。Schumann(1975)认为僵化的产生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保持一定的心理和社会距离(刘瑞琴,2007)。1978年他提出了文化迁移模式。按照这一理论,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学习是否成功以及最终能达到的水平(李炯英,2003)。Krashen(1985:43)从语言习得角度出发,认为目的语输入质量不足和输入质量不当是语言僵化形成的因素之一。Omaggio(1986:283)认为学习者内在因素是引起石化现象的直接原因,如果学习者没有主动改进的意识,过渡语的一些特征容易出现僵化。Ellis(1999:55)把僵化的形成归因于内因(年龄、缺乏与目的语社会融合的欲望等)和外因(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等)。Han(2003)认为,在认知层面上,僵化是一些导致中介语形成永久性固化的认知过程或潜在机制,僵化是由一些过程构成的一个认知机制。Selinker认为石化主要是受语言的迁移过程、培训迁移过程、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过程、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这5个方面的心理认知机制的影响。对石化现象的解释从基于语言习得理论出发,逐步过渡提升到认知和语用的高度。

3.3启示和意义

从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及解释来看,石化现象的产生对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很多的学者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应该注意目的语输入的质与量,Krashen(1982:64)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大量的处于i+1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只有获得这种输入才是最佳输入。所以教师和学习者都应该根据学习兴趣扩大语言输入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语言石化的影响。增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注意目的语和母语的差异并有意识区分,通过各种练习渐渐吸收目的语中的一些语言特征可以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同时也提到要提高中介语话语的监控意识,可以通过中介语话语来实现,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外语学习者用外语对话。学生间的中介语话语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监控和指导,其错误的输入和输出很可能导致错误的石化(李炯英,2003;高云、朱景梅,2005)。所以石化现象通过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4.结语

以上简单地概述了二语习得作为独立学科的界定、二语习得中介语理论的分析和中介语石化现象。二语习得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介语的研究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学者观点见仁见智,石化现象目前作为二语习得领域比较热门的领域,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对石化现象的理性的认识,将有助于外语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对前人的理论研究做了简单的综述,但是本文不足之处是对目前关于二语习得领域中介语以及石化等的实证性的研究尚未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Cor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5):161-169.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Han,Z.H.Fossilization: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03,(6/2):95-128.

[4]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5]Nemser,W.Approximative System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1,(9):115-123.

[6]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1.

[7]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1992.

[8]高云,朱景梅.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J].外语教学,2005,(3).

[9]李炯英.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30年综观[J].国外外语教学,2003,(4).

[10]刘瑞琴.中介语僵化现象的认知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7,(3).

[11]王建勤.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2).

[12]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和进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5).

作者:何 艳

二语习得与社会语言学发展论文 篇3:

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过程中变异的影响

摘 要: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二语习得变异研究的分析,探究性别、社会阶层、习得者母语水平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对二语习得中变异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语言变异 二语习得 社会因素 迁移

语言是变异的,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同样会因为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变体,习得者在语言行为上也必然存在差异。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运用Labov变异学派的理论来讨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从而把研究的重点从一开始的对错误进行分析转向对二语习得的动态过程的认识上来。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二语习得变异研究的分析,探究性别、社会阶层、习得者母语水平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对二语习得中变异的影响。

一、对二语习得中的变异现象的研究

二语习得中的变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习得过程和语言行为中所出现的变异。对二语习得中的变异现象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说到变异就不得不提到语言迁移的作用。Odlin 把二语习得者与母语者在语言行为上的差异归因于源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和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它包括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母语向第二语言的借用。语言的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与习得语之间的相同之处能够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而负迁移指母语与习得语之间的相异之处会对习得者产生一定的干扰,导致错误出现。许多研究表明,母语干扰普遍存在于第二语言习得中。

Labov是语言变异研究的开拓者,以他为首的学派把变异作为语言的首要研究对象,侧重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他提出的定量分析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了语音变异的制约性因素,这些因素既包含语言内部本身,也包含语言外部的一些条件,外部社会因素也同样会引起二语习得者语言行为和语言过程的变异。社会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如果仅从语言内部去研究语言,而不从语言外部的社会因素去考量,那么就无法真正揭示出语言的心理属性及其社会构建。

二、影响二语习得中变异的各种社会因素

1、性别

性别是影响二语习得中变异的重要社会因素。性别不同,说话人在选择用词上就会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变体。Labov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高威信的变式,她们通常领导自上而下的语言变化。这是因为女性普遍对语调、发音的正确与否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她们比男子更倾向于使用标准、权威的发音方式,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高于男性。

中国女性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语言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她们的英语表达往往要比男性习得者更接近书面语体;第二,她们会更多地使用礼貌的、委婉的短句来表达感情,如“please”、“thanks”、“Will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I don’t think it is a good idea.”等;第三,女性英语习得者的语言还常常像西方女性那样带有丰富的感叹词、颜色词等,如gorgeous、adorable、terrible、sweet、disgusting等。而男性英语习得者就会更接近西方男性,在表达上更为直接,句式上也更为复杂。大量的研究证明,女性的二语习得与男性相差甚远。早在1922年,语言学家Jespersen就注意到语言的词汇和风格因性别而异。性别差异之所以会出现,与社会历史以及文化观念等因素是不可分割的。

2、社会阶层

Labov关于纽约英语的变异研究开拓了语言变体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对纽约市百货大楼里职员的语音进行调查,他发现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r发音,这种结果说明了社会阶层对于描述社会语言学中的变异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职业、收入等内容成为了划分社会阶层的决定性因素。例如(-t,d) 的发音或省略取决于紧跟其后的那个单词的第一个音素是元音还是辅音,或者取决于辅音丛中的辅音是否为过去式词素。其次,外部或者社会因素也影响着变异的产生,比如说话者的社会阶层、语体、年龄等。例如相对于社会阶层较低的说话者,社会阶层比较高的说话者省略(-t, d)的情况要少(转引自徐大明,2007)。

Burstall (1975) 在对英国中小学生的法语学习情况做调查时发现,习得者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习得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来自中产阶层的儿童通常比来自低层社会儿童的法语成绩要好。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孩子要比家庭经济条件教差、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的孩子在语言习得上更成功。因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赋予人们不同的受教育的机会、环境、不同的二语习得态度。而来自中产阶层儿童所拥有的良好的二语习得环境会促进语言间的正迁移;反之,较差的二语习得环境则使学习者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它们都形成了二语习得中的变异。

3、母语水平

母语水平也会使二语习得的过程充满变异,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在其他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借用母语的思维和规则。Ellis(1994)认为,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所以母语水平较高的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要快得多。较高的母语水平能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产生正迁移,提高学习效率。同样,如果具有良好的母语知识和扎实的母语写作功底,在二语写作方面也会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中国学生习得英语的过程中,不同的方言会对英语的发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普通话水平较高的人英语发音也会较为标准,例如广东普通话中“r”音和“l”音容易混淆,所以习得英语的部分广东人在发音语音时就容易把“room”读成“loom”,这样的变异要尽量避免,所以习得第二语言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母语水平,促进正迁移以提高习得效率、减少变异的出现。

4、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对语言的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随时适应各种各样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年轻的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后,会不自觉地使用起流行的英汉语码混合的新语言变体,在交谈中会不经意地蹦出一些带有英文单词的句子,例如:“希望考试能pass!”、“我们去shopping吧!”这些在校园中广泛流行的句子既能使他人更快地注意到自己,又能够被同龄人所接收,这些变体也体现了一种迎合、适应社会的心理。

习得动机也会影响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变异,如果习得者积极地学习一门外国语和其承载的文化,那么积极性越高、动机越单一,出现母语正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出现变异的可能性也会越大;而有的习得者习得另一种语言只是为了经商、应付考试甚至炫耀等原因,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那么这两种习得者的语言就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的变异进行分析,探究性别、社会阶层、习得者母语水平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语言的变异现象既受到语言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因素来分析二语习得的过程,不但能够更深层次地解释语言变异,推动语言变异和变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同时也能为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课题,从而扩大了语言研究的范围。把语言现象同社会相结合,能够使语言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由于研究的条件不够完善,研究结果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待于笔者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Burstall, C. 1975. French in the primary school: the British experiment [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31)

[2]Chambers, J. K., 1992a. Dialect Acquisition, language 68(3)

[3]Odlin,T.1989,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赵蓉晖.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1999(3)

作者:赵 蕊 李素琼

上一篇:P2P网络借贷的网络经济论文下一篇:银行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