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022-11-05

第一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看法

--大学生是否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1211317 英语 高留莎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和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似乎都只有一个目的——考试。在他们眼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负担,一道障碍,更有甚者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群众的洗脑。中学生会努力学习,因为他们考试频繁,直接影响他们的升学情况;而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态度则是能逃则逃,不能逃的则一整堂课都不看老师,而是对着电脑看电影,或者忙自己的其他作业。这样看来,似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学校强加给我们的负担。

然而,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我认为,理论存在的价值都是为了指导没有经验的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或者在实际生活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提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我想大多数学生都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但是,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在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后而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呢?应该屈指可数吧。虽然,我并未透彻地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髓,但是,我可以很真诚的说,马克思主义确实可以指导我们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正确的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不仅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给予我们正确的理论指导,而且,在指导个人发展时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发展,哪个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领导人的智慧。殊不知领导人的智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的。正因为这些领导人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实践,所以他们才显得更有智慧,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指导整个中国的发展。

从个人发展来看,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认真分析现实情况,并按照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在兴趣选择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试想,如果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情况和事情的发展状况,如何能保证自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呢?如果方向都错了,岂不是离成功越来越远吗?毫无疑问,实事求是的理论是非常科学的,然而,如果没有能够深切体会到,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的话,有多少人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呢?也难怪成功的人少之又少了。

所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呢? 我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被动学习,永远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也不可能最大限度的受益于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应该由主动变为被动。

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呢?

首先,我觉得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针是可以调整一下的。当然,对每个学生都应该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应该是迫使学生去学的。学生应该了解马克思主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感兴趣。我认为,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学生感兴趣,希望更加深入的学习,那么老师就给予更加详细的指导;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或者觉得对其他的学科跟感兴趣,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应该成为他们的负担。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尤其是哲学,对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有指导作用,因此,如果他们深入学习其他学科,也会发现哲学的重要性,就会主动学习了。学习不在开始的早晚,一旦主动学习,就会学习的更加快,更加深入。因此,我觉得,如果教育部能把重视度降低一点的话,也许能起到更好,更加有效的结果。

另外,关于教学模式,我觉得也有改进的空间。现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听”。学生和老师很少有互动,老师很省事,学生也懒得提问。这就造成了,学生上课忙自己的事,或者干脆大方地翘掉这节课。关于成绩的分配,还是期末试卷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平时基本不听,考试周突击背课文的情况。一切都是应付。这门课就这样成了学生的负担。我建议,学校在分数分配上更倾向于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通过课堂展示和论文的形式来考核。展示和考核的具体内容应该是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是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谈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除此之外,我觉得,如果课程能够安排一些分小组进行实践的活动特别好。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真实看法。

(1712字)

第二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读

预备党员党课 心得体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读

在第一次的党课学习中,高老师给我讲解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解读,使我受益匪浅。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这一问题党在两次代表大会中早就做出过回答。

十年间,两次代表大会的权威论述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要解决的是切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问题;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要解决的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在第一次飞跃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第二次飞跃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已经结束,毛泽东思想就是属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十年,但远没有结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均属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只要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还在继续,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也不会停止。因此,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程中,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理论创新成果。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但我们理应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科学界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科学揭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一理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主题,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刻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三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夏淑玉

学号:222011305062015

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自产生以来,他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其他心理学流派,同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对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桑代克、斯金纳、托尔曼和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试误”、强化与程序教学、“认知地图”和观察模仿等理论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

基础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但是,要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之下,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理论本身也得到了改进和提升,这一理论也指导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希望在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解后,联系我国基础教育实际,探讨这一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913年,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发表,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该学排在心理学界的影响有50年之久。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为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他们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 1898年提出联结说。他在猫解决疑难笼问题中认为猫学到的不是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即 S-R之间的联结。并通过尝试与错误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缓慢而不规则的变化,学习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形成的。他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联系率,效果率,准备率。他认为,人性是先天形成的刺激或情景与反应间的联结,这些联结是教育的起点。他重视个体差异,提出学习率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学校工作应努力消除差异上的问题和进行职业指导。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收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而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斯金纳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学习获得经验的主要途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中可以自发地做出多种行为,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这种由于行动的结果得到强化而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主要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受到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派、麦孤独的策动心理学和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他始终坚持行为主义的立场。他反对分子行为,提出整体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介变量,即注重有机体自身的内部状态。此外,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从而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三个概念。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美国心理学家,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他指出,人类活动是特定行为与控制它们的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他非常强调作为行为决定者的替代、符号和自我调节过程。他将人类的后天习得分为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而间接经验即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行为而学习。此外,他提出三种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二、对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反思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到目前为止,基础教育改革一再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但是,面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就业竞争、升学竞争环境,基础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仍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一)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书本知识,片面强调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和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课堂教学的狭隘性使学生的视角集中于与“考试”有关的“有用的知识”,而无暇关注书本知识以外更加宽广而丰富的世界。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事业难以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学生难以形成创新的思维和探究性研究方法。

(二)过分追求大一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到现在,仍旧原有的教育模式,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核方式以及统一的课堂授课制。这样的大一统模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它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自身的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教师作为教育者也难以跳出教育体制的控制,而对学生做出统一的模式化要求,使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过程也就相应的成为了“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操作过程。大一统之下,学生的个性被完全忽略,具有专长的人才也难以在这样的模式中涌现。

(三)苛求答案的唯一标准性

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我国现代基础教育难以避免的出现对“标准答案”的苛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因为考试的科目、范围和内容所限,不敢阐述自己的思想而照本宣科;学生则为了最求紧高分,而寻求紧扣试题的标准答案,力求一字不差。这种课堂教学缺乏信息的共享、思想的碰撞,也就难以培养出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人才。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程序教学等方面的观点对于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目前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强调效能信念是通过控制情感、调节能力、选择和设立目标、个人努力等主题的机能活动,即通过主体作用机制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活动,而且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师集体,最终都要通过学生主体的机能活动来影响学业活动。人类可以内在的管理自己的行为,因此当学生通过自我强化提高自己的行为表现时,也会将自己当前的行为与别人和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比较,并且自觉地将观察获得的有益经验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内化行为准则,形成良好习惯

对于不良行为的改造,我们通常采取惩罚措施,斯金纳认为应当慎用惩罚,同时他提出两种改变行为的方式:塑造和消退。在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了解奖惩标准,运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好地行为习惯,同时对于不良行为合理的利用负强化的惩罚措施,使学生知错能改。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学生将标准内化从而自发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承认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

桑代克在联结理论中提出,重视个体差异,提出了学习律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这一观点体现出对学生接受能力差异的关注,对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教学具有启发意义,即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并及时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四、参考文献:

[1]Herbert L.Pertri John M.Govern,郭本禹,等.动机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公续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4]路晨,刘云艳.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幼儿学习的启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5 [5]张军凤.有效学习: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2

第四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学习了这么多的学习理论,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有些许的自我理解。

我们知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改革,我认为有这些较新颖的形式: 1.

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人工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要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学生的认识水平要掌握清楚,问题设计恰当可行,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

建构性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因为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但这目标,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设定。教师应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进步。教学中诱导学生形成新的目标,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这样能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新目标,使之成为主动的建构者。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中外名人,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做到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实验时,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习获得教学实践的认可,取得学习意义上的成功,强化学习的动机。

4.

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5.构造新的评价体系

建构学习是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诊断与反思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学中,应不断的反馈,使学生自己及时的评价。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小循环多反馈的模式,即在讲解每一个小问题后,马上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从而在一节课中形成多次循环,多次反馈的授课过程,促进学生自我诊断、反思和评价。

第五篇: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对我们当前工作的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即是指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这样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党成立的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直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后,毛泽东指出,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之后,毛泽东又科学的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当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他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从当时来看,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它使中共光荣地完成了革命任务,从而获得了伟大胜利。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实事求是的原则领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在不断矫正,不断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共产党人的思想也在不断丰富,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调整战略,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推进创新进程。

上一篇:定向发行法律服务合同下一篇:地下车位无偿使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