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教育城乡共同体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22-10-11

现阶段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建设新农村的严重障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应着力创新教育工作机制, 整合城乡教育资源, 建立教育城乡共同体, 使学校布局、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教育要素优化组合, 实现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整体平衡。形成以城区为主、以乡村为辅的城乡教育新格局, 消除教育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教育公平, 提高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

一、撤并农村学校, 建立教育城乡共同体

农村地区学生居住相对分散、学校规模小, 办学效益越来越差;教师生活条件差、教师流失严重, 教学质量越来越低;隔代教育、留守儿童普遍, 家庭教育缺失, 学生无法管教……基于以上原因, 要大力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其策略就是采用城乡“捆绑”发展, 把城乡教育的分割状态结合起来, 建立教育城乡共同体, 推进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共同发展, 在整体推进中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因此, 应将规模小, 办学水平低的农村中心小学撤并, 将它们合并到规模大, 办学水平高, 社会效益好的城区小学, 实行“一个法人, 几个单位”的管理模式。即城区学校校长同时管理一所城区学校和一所 (或几所) 农村学校, 建立城区学校, 城中分校 (原来的乡镇中心校) 、完小、村小四级校点的设置。这样, 农村的孩子也可以自由进城接受优质教育, 从而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实现义务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1、建立教育城乡共同体。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做好人口增长、教育容量需求调研, 结合人口变动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适时撤并农村中心小学, 推行“一个法人、几个单位, 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核编、统一考核”的管理模式,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抓点带面、整体推进, 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努力实现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区域间资源整体平衡。以义务教育学校现有资源, 就近组合, 分块搭配的原则, 将农村中心小学合并到相应城区学校, 使各个区域的学校布局、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教育要素整体平衡;各个学校在四级校点内根据实际情况基本平衡, 并建立有序的教师流动交流机制, 使师资配备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法人单位内达到平衡。只要调动各校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狠抓质量, 形成你追我赶, 勇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就会形成“多驾马车”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3、大力推进寄宿制建设。把握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契机, 将城区学校, 城中分校、完小都建设成寄宿制学校。农村的城中分校和完小只招收一到三年级的学生, 从四年级起, 这些学生都到该区域的城区学校接受教育。这样, 只要加大对学校的考核力度, 对教师的管理力度和对学生的辅导力度, 教学质量一定不错, 教育水平就会整体提高, 我区教育一定能实现均衡发展。

4、农村推广小班化教学。在农村校点的城中分校、完小和村小, 都实行小班教学。因为这些还在农村就读的一到三年级的孩子, 由于年龄较小, 需要老师特别的呵护、精心地指导, 掌握较好的基础知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就需要老师在每个孩子身上付出更多的经历, 所以在农村推广小班教学对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效的。

二、推进整体发展, 实施学校建设标准化

(一) 实施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根据重庆市学校校舍建筑、学校用地规定标准, 加强学校改扩建工作, 落实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 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到完小一级;加快城区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步伐, 成立专门机构, 科学设计, 按需确定学校规模, 对城区学校的校舍进行改造。这些工程的资金、项目按照标准化要求安排, 使各学校的校舍逐步配置均衡。

(二) 实施中小学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化。

根据重庆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标准和体育器材、仪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图书配备目录, 逐校配足配齐, 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三) 实施中小学教职工标准化配备。

建立完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 探索教师编制制度改革, 统筹配置师资。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规定, 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 统筹区域内教师编制和资源, 完善教师聘任、调配、流动机制, 积极解决农村教师不足、质量不高、骨干教师流失等问题。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县域内城乡教师资源, 灵活合理地配置教师。

(四) 实施中小学校园文化标准化建设。

落实《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制订全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标准。加强校园绿化、美化、靓化工作, 建设环保校园、节能校园、森林校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建好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加强校报、校刊、学校宣传橱窗等建设, 达到“校园处处是文化”的要求。

三、创新教育管理, 探索教育工作新机制

(一) 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

加快教师教育的创新,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机制, 以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为核心, 完善教师培训与考核、使用相结合的机制,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在培训中实施了七大师资培养计划:一是实施“优秀教育人才”计划。通过建立访学制、导师制、送培制、帮带制等四级链条, 打造一批优秀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二是实施“师资全员培训”计划。通过“班主任全员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 展开新一轮教师专业性、全员性培训。三是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 通过“集中培训”、“跟班进修”等形式, 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四是实施“全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使全体教师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学科教学, 使培训覆盖率达到100%;五是实施“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开展省、市、县 (区) 和学校“四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使全市“四级”骨干教师培训覆盖率达到45%;六是实施“新教师培养计划”, 通过上岗培训和岗位锻炼, 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七是实施“班主任”培训计划, 造就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骨干队伍。

(二) 建立城乡队伍互动交流机制。

鼓励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任职、任教。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定期支教制度, 实行末位交流、离职进修等措施, 改变现行的城乡学校接对帮扶, 收效甚微的状况, 真正建立教育整体提高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 多名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上挂锻炼培训, 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加大对支教教师的考核力度, 逐步实现城乡优质师资共建共享, 实现城乡优质教师队伍一体化

(三) 建立教育质量调研机制。

制定教育共同体发展实施方案, 全面推行“一个法人, 两个单位, 统一考核, 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 抓点带面、整体推进, 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建立学校发展档案, 建立教师业绩信息库, 加大对学校的评估检查力度, 严格教师的业绩考核。建立教育质量跟踪体系, 实施教育质量的常态监测、随测和检测, 加大对教育质量的跟踪指导, 形成科学的质量管理机制。

(四) 建立教育联盟发展机制。

建立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联盟发展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协同发展。探索建立与区外、市外教育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机制, 促进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升华教育督导, 开创齐抓共管新局面

(一)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教委主任为组长、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 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均衡发展调研制、教育专题会议制、“一包一挂一落实”帮教制 (教委主要领导包教研片区, 任该片名誉片长;科室领导挂学校, 任该学校名誉校长;教研员落实业务跟踪指导, 任该校教学顾问。形成主要领导全面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业务领导亲自抓的齐抓共管的帮教措施。)

(二) 强化教育督导。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评估、预警干预等制度, 实行教育督导发展制:一是设立教育巡查团, 由教育督导室牵头, 各学校抽出一定人员组成几个分团, 巡回检查;二是建立教学指导团, 由教科所、进修校、信息中心牵头, 各学校抽调部分市、区级骨干教师分学科组成几个分团, 轮回在学校间指导。三是成立名师服务团, 由重庆名师、特级教师及团队成员组成, 定期送教到校, 巡回示范教学并专题讲座, 理论指导, 实现专业引领。加大教育督导评估制:督导室要掌握全区教育发展动态, 及时提出导意见;针对办学条件、教育投入、教师素质、普及程度、教育质量、教育特色等重点内容开展督导评估, 对切实履行职责、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表彰,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 关注弱势群体。

教育弱势群体包括残疾儿童, 农村贫困家庭的儿童, 下岗职工子女, 流动人口子女等。要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教育弱势群体的基本教育, 对这些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采取优惠政策, 为他们提供绿色通道和专项奖助金,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让他们都公平地接受义务教育。

“教育改革, 承前启后;均衡发展, 全国瞩目;整体推进, 时不我待”。在义务教育发展的历程中,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征途上, 我们只有不断调整办学思路, 整合城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城乡共同体的建立, 充分发挥城市支持和带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 推进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实现基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摘要:立足实际, 撤并农村中心小学, 建立教育城乡共同体, 探索“一个法人, 几个单位, 统一考核, 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抓好学校标准化建设, 突出各校硬件和师资配置均衡;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实现各校教学水平齐头并进;建立长效教育督导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改革质地嬗变, 快速推进义务教育空前发展, 实现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教育共同体,创新机制,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 (摘要) .

[2] 王京元《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面临的长期任务》.

[3] 谭细龙《改革农村教育, 实现农村现代化》, 中国教育学刊, 2003年第1期.

上一篇:外墙渗漏的危害、原因及防治下一篇:美罗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