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024-04-28

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共9篇)

篇1: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万荣县委,县政府把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作为”强县富民,改善 民生,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连续几 年都将标准化学校建设等教育实事列为全县的重点工程.万 荣县教育局积极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发展,尽最大可能让广大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i 畲理希商最大优化教簧囊薅

2005年前,全县共有公办中小学331所,学校布局不合理, 上,上好学.万荣县送教下乡活动现场 2008.6 正量面i田 万荥县促进

送教下乡-城乡牵手均衡发展共赢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办学水平是万 荣县教育局全盘布局的”重中之重”.为此,他 们积极探索,多措并举,通过业务培训,送教 下乡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 质.一是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程”.万 荣县结合实际,及时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培训 工程规划》,积极构建分层次,分类别,多渠 道,多形式的师资培训新机制.几年来,共培 训中小学教师5万余人次,培养打造出全国优 秀教师2人,省市级优秀教师22人,省市级模 范教师23人,省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3人,省 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7名,省市级教学能 手60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26人,中级教 师502人.二是开展送教下乡.万荣县制定出 台了《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实施方案》,对支教 教师在职评定,晋职加薪等方面提出具体的 优惠政策.鼓励县城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长 期支教,支教工作期限为一年,每年轮换一 次,目前已先后组织167名县城优秀教师到农 村学校任教或帮扶.同时,还组织县城骨干教 师不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基层教师带 去了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方法.三是城乡学校 联谊结对,同步发展.万荣县积极组织城乡学 校联谊结对,捆绑式发展.目前城镇幼儿园, 五一幼儿园,南街小学,城关小学,城镇中学等 县城学校分别与17个联校结成联谊校,优势互 补,互利双赢.远程教育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近年来,万荣县先后争取项目资金700余 万元,为全县农村200余所中小学配备了现代 远程教育设施,使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 普及率达100%;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为全县 153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实 现了农村教学手段的大跨越.2007年初,为了 保证现有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 2008.6 皤豳

万荣县教育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信息 技术设备管理维护使用的意见》等制度,引导 和指导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 学.同时,万荣县教育局结合”远教”工程进展 情况,先后对全县17名电教员和153名项目校 的技术员进行了资源应用推广,设备管理,资 源接收等技术培训;对153名项目校校长和 153名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应用培训;对3000余 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媒体课 件制作等培训,促使全县农村”远教”应用工 作常规化和制度化.机传障两免一补惠及手霉

为了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万荣 县委,县政府把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作 为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县教育局印制下发了 “学生收费明白卡”,主动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 督,让”两免一补”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 人人心.同时,又统筹安排,积极协调,及时落 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专项资金.一是 建立资金拨付渠道,加强财务管理.对农村义 务教育经费机制专项资金严格实行特设专户 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规范支付到位.二是科学 测定,保证经费足额到位.对全县中小学经费 进行了科学测算,确保了中央经费及省市县配 套资金全部足额到位.2007年,万荣县农村享 受免教科书学生达~1155156人次,免教材资金 236万元,并使2980名农村中小学学生享受寄 宿生”一补”资金,救助特困生3506人.几年来, 万荣县共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340~,万元,免除 农村中小学学生教材款达552万元,受惠学生 13万人次;争取农村中小学特困生救助金69.8 万元,受惠学生达4513人次.同时,教育部门组 织广大党员干部与贫困生结对子,确保不让一 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作者单位:万荣县教育局)(责任编辑田晓宇)

篇2: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好的教育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反之,则必然致使民族断根。自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2006年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教学资源分配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就茶亭而言,茶亭镇地域狭长,北接上饶市、上饶县,南至铅山县。茶亭小学辖11所村完小、6所教学点。最北端的南岩村小学紧邻上饶市荷叶街,应坊村小学与上饶县仅一河而隔,而最南端的前坊村小学及包家教学点已经深入铅山县境内。虽然长期以来我校采取各种办法来消除区域差异给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弊端,但至今依然存在距离市区、县城近的村完小教师超编,而学生流失(由于距市、县近,部分学生转至市区、县城小学就读)日趋严峻的的现象。距离市区、县城较远的村完小、教学点教师不足,而学生人数又较多。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给我校的教学管理及茶亭镇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带来许多不便。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

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办学必须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为着眼点,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通过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目标,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教育强国的必然需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公正性,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工作总体目标。为此,充分发挥中小学布局调整作用,加快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质资源共享,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个根本的提升。

近几年来,上饶县教体局及茶亭小学领导致力于茶亭小学各校间教育均衡发展,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11所村完小半数以上已完成校园标准化建设,其余学校正在筹划及建设中,6所教学点先行完成标准化建设。自2013年至今,各村完小、教学点每个班级多媒体教室安装完成,彻底实现全镇小学数字化教学。各村完小实验室、图书室配备到位并开始使用,体卫艺器材设备配备齐全。茶亭小学标准化建设,统一了校园环境,统一了办学条件,为茶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硬环境基础。

经多年实践总结出,要做好校园标准化建设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职责明确

2、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3、明确任务,方案具体

4、统筹资金,保障投入

5、加强管理,确保达标

二、教学网点布局合理调整

要做到教育的均衡发展,仅仅依靠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不行的。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硬条件,它只是外在的形式,我们还得抓住学校办学的软条件,如师资力量分配、教学管理理念、方法、教师教学能力再提升条件、教学质量等。这些就必须通过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来实现。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其不像标注化建设那样效果立竿见影,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

(一)、布局调整必须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直接目的: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茶亭镇这个市、县郊区的城镇表现尤为突出。茶亭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专业教师缺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致使茶亭镇临近市、县的几所小学学生人数流失现象日趋严峻。“孟母三迁”的存在我们不能过多的指责家长过分注重一个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政府和教育机构更应该从自身上寻找突破点:

1、政府部门应重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2、教育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本校长处,人数多强化了校与校、班与班、生与生间的竞争意识,但人数少竞争意识的弱化不是必然的关系,而且学生人数少恰恰是我们教学优势,只要抓好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然形成良性循环。

(二)、布局调整必须以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主要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但在布局调整之前,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学校规模过小、需要改造的危房多等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都要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规模小的学校和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避免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无论在中部人口稠密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地区的调研中都得到了印证。

比如在广西,很多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认为,当地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以后,除了乡镇中心小学条件要明显好一些以外,其它的所有小学条件都差不多,学生可以选择在全乡镇范围内的任何一所小学就读。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农牧结合区,居民普遍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布局调整后每个乡镇仅保留了一到两所完小(当地称“总校”),并且只在少数交通极其不便的村保留了教学点,布局调整与“普九”验收达标相结合,由旗教育局直接管理和建设,从而实现了各乡镇小学的相对均衡发展。

对6省(自治区)教育行政人员及学校教职员工对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看法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持这一观点的占95.5%,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比例呈递减趋势,但仍分别有78.7%、77.6%、69.8%、66.9%的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见表1)。

2.促进了教师队伍优化和素质提高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问题,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很多学校尤其是村小规模过小,部分学校只能开语数两门课程,其它的课则由语数老师兼任,有些甚至是包班上课,缺少专职的英、音、体、美和计算机老师,师资呈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布局调整后精简了部分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通过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使得各门学科基本上都有了专职教师,同时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针对这一问题回收的8954份有效问卷中,有5041名教师经历了布局调整,占被调查教师的56.3%,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恰好配齐的1191人,占23.6%;2055名教师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其中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恰好配齐的只有377人,仅占18.3%;1858名教师没有经历过布局调整,其中仅有329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师资恰好配齐,占17.7%(见表2)。

3.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教育政策,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论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师资队伍来看,农村中小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的发展水平,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由此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调查发现,6省区有78.7%的教育行政人员、64.7%的中小学校长、52.4%的学校中层干部和47.6%的教师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有51.9%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4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见表3)。

为了客观地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利用湖北某县一个乡2005-2006学年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统考的平均成绩,随机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二、三年级的学生抽取350人进行分析。分析研究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等不同类型校点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其中,中心学校随机抽取225人,村小83人,教学点42人;学生学业成绩用优、良、中、差四级评价方式进行,优、良、中、差在百分制中相对应的分数段分别是90分以上,80-89分,60-79分,60分以下。在350人中,优为85人(中心小学58人,村小21人,教学点6人),良为189人(中心小学137人,村小35人,教学点17人),中为76人(中心小学30人,村小27人,教学点19人),差为0,故忽略不计。

为了验证布局调整后农村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学生成绩是否存在整体上的差异,我们运用m×n列联表,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X2检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学业成绩差异显著(X2=30.10>X2(4,0.01)=13.3)。由于语文、数学是农村中小学阶段的主干基础课程,所以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如果考虑到村小、教学点一般都不开设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心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肯定会大大高于村小和教学点。

篇3: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003年,成都市武侯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教育战略发展思路,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新时期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高位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推动区域教育科学、健康、和谐、又快又好发展”的建设目标。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借助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这个平台,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变革城乡学校教学模式,壮大师资队伍,全面深化“捆绑式发展”的“武侯教育模式”,推动了武侯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 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机会的均等问题[4]。2000年教育部提出“校校通工程”,要求中小学搭建校园网,师生之间、校际之间能够共享网络教育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够,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对城郊学校以及城市非重点学校的资金和教学装备投入不够,特别是城郊学校,导致了城乡学校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差距日益扩大。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实现“校校通”教育信息化,首先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中。

自2005年以来,武侯区教育局对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度增加(表1),按照“基于应用、加大投入、整体提高、扶持薄弱”的原则,重点加强对城郊薄弱学校的投入,2007年武侯区教育局对8所城郊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达271万元,2008年投入1800万用于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其中信息技术电教方面投入1100万,新增学生电脑912台,全区学校学生电脑总数达8100台,学生人数和电脑总数比近9:1;新增教师电脑156台,教师电脑总数达到1692台,教师人数和电脑总数比近4:1。全区电脑机房103间,平均每所学校两间标准机房。

教育技术装备大量投入后,武侯区72%的城郊教师认为运用教育技术装备教学丰富了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表2),并且有很大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在信息化教学条件支持下转变了陈旧的教学观念,由此可见,通过教育技术装备的均衡配置,城郊学校和城区学校在教学条件上缩短了差距,城郊学校的教学效果也明显提升,肯定了加强城乡教育技术装备均衡配置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2 区域性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学校网络化

网络是信息时代学校、家庭、社会获取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的重要渠道,它把空间分离的几种角色联系起来,对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武侯区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按照“以科研引领应用,以应用带动建设”的原则,投入资金400万元,在全市率先搭建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全区所有学校通过城域网中心与互联网连接,为全区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平台。目前全区100%学校都完成了综合布线,45所中小学80000多台电脑均能够通过教育城域网实现令人沟通“零距离”,通过教育城域网的教育局门户网站、学校网站、电子政务系统、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互动教学系统平台的运行,促使了全区学校教学资源整合,让城郊学校得到快速成长,城乡学校同步发展。例如:城乡“捆绑”学校通过远程互动教学系统,将优质课资源利用城域网实时传送到互动远端教室的显示屏上,捆绑学校双方学生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同步学习,同步提问,真正实现城乡学校间互动教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 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

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配置是关键。只有校园网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校园网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资源建设速度慢,各类教育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对城郊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武侯区以区级数据中心为依托,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需求,分层、分重点地搭建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和应用的平台。通过引进、开发和整理建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库,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分布存储,集中应用管理,实现共享教学资源。2008年,武侯区建设的优质课堂教育资源库已收录优质课200余节,课件1000余件,供全区教师共享使用。例如:武侯区城乡学校锦里小学和城郊学校百草园小学是“捆绑”发展学校,两校开通校园网站、建立课件之间、教案宝库、教学最新金点子荟萃等专题资源库。两校教师积极搜集教学设计、经验论文、案例反思、课件等各类教学资源,保证了城乡两校学生享有同等优质的教学资源。

4 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

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均衡发展。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师职业发展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文化背景、学习平台、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家长群体等,使得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水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在没有信息技术支持前,武侯区城郊学校师资情况很不理想,一个教师要承担多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导致了部分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特别是城郊学校的教师,由于学校教学条件不高、教学资源缺乏,教师们没有时间或条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吸取新的教学观念,与外校教师进行学科讨论和学科科研培训的机会甚少,这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自然不会提高。

基于这种现状,武侯区教育局不仅从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抓城乡均衡教育,也充分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武侯区大力实施“科”“技”强师战略,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着手,对教师专业提升需求进行调查(表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成长平台。例如:武侯区通过引进、招聘等多种形式,为城郊学校补充了400余名骨干教师,壮大了城郊学校的师资队伍,促使城乡教育师资水平趋于均衡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基于捆绑模式的城乡教师互动式网络教研和培训,让城乡教师“零距离”互动,让全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从武侯区师资建设实践总结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1)提升教师个人信息素养,让各科教师掌握信息技术;

2)搭建教师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特性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3)城乡教师结对课程;

4)网络研修课程;

5)远程教育课程。

5 变革教与学的模式

新课改的推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这就迫切要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武侯区城乡教师积极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来变革教学方式,他们创造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城乡远程互动教学等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据统计全区目前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比例达70%以上,部分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比例达90%以上。基于信息化环境,各校开展了不同的教学活动来优化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例如:城郊学校武顺街小学自2007年2月起,开发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小超市”,全校范围内相继设立了十多个“课程超市”项目组,学生每周有两次这样的实践活动,学习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分析、整理、赏析各类资料。

如今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呈现多样性,教学环境也不再单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引导城乡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模式转变,这样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趣味性。例如:川大附小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网络作文”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在网络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给学生呈现命题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让学生更准确的认识命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6 总结

从武侯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发展城乡“捆绑”教育从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的实践来看,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来是实现城乡均衡教育发展的正确策略,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之,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以教育城域网应用为枢纽,加快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置,逐步重点向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城郊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短期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科学地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均衡化。

摘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该文将以成都市武侯区开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武侯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的实践研究”为依托,阐述如何加强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城乡教育,教育均衡,捆绑教学

参考文献

[1]郝俊杰,董珍.国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2).

[2]符水波.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4).

[3]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3).

[4]王晓清,沈志芬.加快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建设管理,2009(2).

篇4: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乡教育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27-0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日趋凸显。注重城乡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应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目标。

教育公平既应表现为教育过程公平,即学校在设备、生源、师资等方面保持相对均衡,让所有人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又应体现为教育结果公平,让所有人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

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着力破解的难题之一,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之必需。

一、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力促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大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城乡教育平衡发展。受自然地理条件、开发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无论是校舍条件,还是师资力量,乡村学校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使公共教育資源向农村倾斜。第一,切实搞好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条件,更是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教师资源的配置情况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村教师特别是高素质教师严重紧缺,应着力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下大力气提高其素质;第二,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保障和改善其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后劲和动力;第三,积极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尽快解决人们不断增长的接受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学生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二、城乡教育信息互动,打造基础教育一体化格局。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构建城乡教育互动平台,加大以城支农、带农力度,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城乡之间的教育,具有各自的教育特色和资源优势,互补性强,城镇学校教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信息丰富,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性,乡村学校教学条件相对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获取教育资源、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但也具有自己传统的文化底蕴,挖潜、改造、提升的空间巨大,城乡教育界之间应多渠道、多方式交流和沟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开展结对子和教育帮扶活动,城镇学校应在信息资源、管理经验、教学手段等方面给予乡村学校更大的无私援助,促进乡村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挖掘潜力,实现有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乡村学校要尽快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取长补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有限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农村教育实现腾飞的根本所在。众所周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在以往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农村学校凭借加班加点地拼消耗,赢得一定的高校录取率的优势,输送了一批批高分大学生,但在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农村学校日显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走出这一尴尬困境,除相关部门鼎力协助外,从事农村教学的教师,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第一,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学角色。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克服功利性思想,摒弃“满堂灌”、“输入法”等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疾,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从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求知的自觉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尽情彰显。第二,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俗语云,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固然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条件还是自身业务素质要过硬,可以说,渊博的知识是赢得学生信赖的第一要素。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第三,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交友、交心,以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每一名学生要有爱心;精心设计学生发展方案,对每一名学生成才要有信心;耐心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并对此要有恒心。应当相信,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换来丰硕成果。

篇5:录播教室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据介绍,录播教室由全功能一体化主控台、多镜头切换拍摄系统、录播编辑机、图形图像工作站和目标定位系统组成,能够立体式、多角度摄像和录音,将录播室内教师讲课的实况录制下来,再与班班通网络服务器对接,现场直播到其他教室。

录播系统是录播教室建设的核心部分,系统设计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课程录播教室的实用效果。录播系统可以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完整的记录下来。不仅能够作为教学研究的课件资料,同时也是优秀的教育资源,便于学生课后学习和讨论。

SeeGot录播系统基本特征:首先,录播系统使用灵活,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使用录播系统接入多路信号进行录播,使得不同的教学画面实现平滑切换。其次,SeeGot录播系统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人员就可完成录制,节约了人力资源。生成的课件资料自动生成多种格式的视频文件,以便放到网络上进行共享。最后,SeeGot录播系统生成的视频是高清低码流的方式,不仅画面质量好,而且占用空间小,降低服务器压力。

篇6: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决定》在对“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进行部署时,明确提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接近全面普及但城乡均衡发展任务繁重。2007年,全国99%的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居121个被监测国家中第38位,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行列。我国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全国城乡15岁及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达到8.5年左右和10.5年,均与农村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和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直接相关。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但还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再加上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目前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

篇7: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孟香云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

摘要: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和社会公正、公平的基础。目前城乡幼儿教育在起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应采取政策保障、财政倾斜、稳定师资、资源共享和强化监督等对策,促进其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023-03

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它既是人们对理想教育的一种期望,也是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起点,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源头,它的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和社会公正、公平的基础。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逐渐拉大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损害了广大农村幼儿的利益。因此,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1.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篇8: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十五”期间, 吉林省电化教育馆组织全省电化教育示范校的科研活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是五年来全体实验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 其中部分成果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为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 使科研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更高地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吉林省电教馆总结了长春市103中学与幸福乡小学“十五”期间实验课题的基本经验, 肯定了他们科研的成果, 决定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我们学校与灯塔乡中心校协商研究决定, 共同承担了“双教一课”的研究课题, 把促进教师提高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另外, 我们结合本校教师队伍比较年轻, 有待提高整体素质的实际情况, 借鉴“八五”期间学校的成功经验, 将全校教师纳入科研队伍, 让他们在科研实验中锻炼, 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使我校教师“不断超越自我, 尽快把自己塑造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经验、有智慧、有作为的科研型教师”因此, 我们决定在校内年轻教师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结成师徒对子, 深入实施“双教一课”的课题研究。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 完善了教育科研的全过程。教育科研成果的取得只是教育科研的部分工作, 科研成果的推广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研工作的延续和发展。一项科研成果不及时推广就不可能转化为社会效益, 就不能发挥促进教育发展的作用。再好的科研成果束之高搁, 就失去了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双教一课”是“十五”期间的科研成果, 我们推广之, 应用之, 就是科研成果普遍应用的过程, 就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的具体体现。

“双教一课”的行动研究是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通过面对面的培训进行传授的过程, 是培养年轻教师, 打造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是城乡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更新教学理念的有利渠道;这项研究能够使优秀的教育资源, 发挥最大的效益, 促进资源共享,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双教一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而提高教师素质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学校发展。“双教一课”科研课题是验证性研究, 是科研成果的转化,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之, 推广之, 就会对我们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 对年轻教师的成长与提高有极大的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 研究的内容

根据省电教馆的课题指南的具体要求, 我们确立了以教师提高为主线, 以科研、教研、培训为载体, 倾力促进教师发展,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水平的提高, 学习质量的提高, 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内容。电教示范校在“双教一课”的研究中, 不只是向协作校赠送一些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 也不只是共同备课, 共同听课, 提供几份优秀教案。如果局限在这个范围之内, 那么“双教一课”只能说是两校的联谊活动, 最多是一次教研活动。作为科研课题要有研究的价值, 充分体现研究的学术性, 真正促进研究者的全面提高, 就必须解决研究的内涵。即在“双教一课”的研究中要研究什么?要有明确的研究内容, 明确的研究目标。而这些内容及目标又要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 课程改革的精神。这样才能赋予科研课题鲜活的时代性、前沿性、新颖性, 才能增强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所以, 我们与协作校达成共识, 确定了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即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的研究”, 在这一结构模式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主动发展。在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同时, 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学识水平、教学能力, 进而达到教师素质的提高, 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二)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其研究的具体目标:

近期目标:

(1) 努力形成学科教学带头人队伍,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要提高学科专业知识的储备, 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形成学习秩序民主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学风气自主化的课堂教学, 使课堂真正变成学习的乐园。

(2) 通过行动研究, 促进教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变革, 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探究、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诸多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3) 通过行动研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远期目标:

(1) 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和最新科研成果, 提高教育专业知识的修养, 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

(2) 经过三至五年的研究, 努力打造品牌教师, 争取全区有名望、全市有影响、全省有印象的品牌教师队伍。

(3) 经过三至五年的研究, 争取协作校教师队伍素质有极大提高。

三、研究的方法及特色

(一) 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密切结合教学工作渗透研究内容。行动即研究。通过双教一课, 共同备课, 互相听课, 互相评课, 以及面对面的培训、一对一的指导、教育叙事、博客等形式, 鼓励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达到有所感悟、升华和提高的目的。本研究结合调查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对行动的结果进行全面的搜集、分析、归纳和总结。给研究的结果以正确、恰当的归因。

(二) 研究的特色

根据行动研究方法的特点, 我们采取了“三位一体”的研究策略。即以教育科研为主线, 采取边培训、边提高、边研究的策略, 使教师在科研、教研、培训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发展和提高。我们在“理论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 超越创新”指导思想的原则下,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

1. 音像资源的对比研究

学校拥有大量的全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对比研究。

(1) “看”———观看名师教学, 认真品味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风格。

(2) “议”———小组内提出问题, 并讨论, 找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 学习名师哪些教学理念和方法。

(3) “讲’———按照名师的理念备一节课, 在小组范围内讲授, 供大家点评。但要注意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 不是照猫画虎的模仿。

2. 集体备课的案例研究

以年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 由一人做中心发言人, 针对某一课的内容进行分析、讲解, 确定重点, 明确难点, 以及三维目标的确立。组内教师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由中心发言人形成教案, 并且做课, 供大家观摩研讨, 而且要填写评价表格。通过具体案例的研究形式, 解决了教师存在的具体困惑, 加快了教师水平的提升。同时, 在评价他人和被他人评价的过程中也是认识能力的提高, 是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

3. 集体评课的深化研究

每次观摩课之后, 课题组都要组织听课教师集体评课, 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节给予肯定, 指出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使每个教师在同伴的合作中得到提高。

4. 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的研究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我们开展了师带徒的培训活动。这是一对一的指导, 面对面的研究, 师傅要做引路课、示范课, 徒弟要做汇报课, 学校规定每组师徒每学期互听互评课不得少于十节。

5. 平等、和谐的个性化研究

为调动两校参与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我们确立了“平等、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基本思路。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选派优秀教师与协作校教师组成研究小组, 也是学习共同体, 共同选择课节, 共同备课。由主备人形成基本教案, 小组成员在基本教案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文本教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在集体备课时, 以文本教材为基础再充分挖掘形成了基本教案, 但是它不能适用于每一所学校, 每一个班级, 每一位教师。如果强行规定必须使用统一教案, 势必削弱教学效果。所以, 小组成员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个体差异, 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教学经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信息技术资源, 融这些课程资源为一体, 形成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案, 分别实施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引导学生的思考, 主动探究, 合作交流,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训和指导。在相互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完成反思材料和整理教案、完善教案。

6. 读书沙龙的理论研究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随时为教师提供阅读书籍或者提供读书目录, 并且提出研讨题目, 定期组织读书沙龙。为教师提供交流的环境和场所。例如:结合科研方法缺乏的问题, 学校组织了阅读《教育科研百题解答》并且开展沙龙活动。随着教师阅读量的增加, 教育理论逐渐丰富, 理论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 研究的突破点

1. 以科研小组为基础的研究组织

课题研究要求示范性与协作校的教师结成对子, 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面对面”的培训, 我们在此基础上做了调整和发展。选派优秀教师与协作校参与研究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 同时在本校内广泛开展“双教一课”的课题研究。我们按年组、学科把自愿参与研究的教师组成十个科研小组, 在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大框架下, 结合各个研究小组的具体情况, 选择研究内容, 制定研究方案, 落实研究任务。使研究真正开展起来, 坚持下去。这是研究组织形式、研究内容的扩展和突破。

2. 以教师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检测

“双教一课”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结合教师评价研究, 制定了《教师自我展示评价标准》, 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全面展示参与课题研究以来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为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 拟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等方面对每一节研究课进行综合评价。保证了每一节研究课的质量。这是检测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新突破。

3. 以科研轮值课为载体的研究活动

为使课题研究保持经常性、形成制度化, 我们开展了轮值课活动。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都要在每学期作一节研究课, 提供给全校教师观摩和研讨。每个科研小组都要与作课教师共同备课, 共同形成基础教案。课后还要共同评课。共同备课是对研究课的认真设计, 授课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认真实施, 共同评课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认真总结, 是教学理论的升华。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每位教师的帮助与提高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这是研究形式的新突破。

4.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核心的研究内容

“双教一课”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但是我们认为教师的提高不能只是单单依靠共同备课、共同听几节课、评几节课就能够提高的。而必须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 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让他们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逐渐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所以, 我们赋予课题研究以新的研究内容。即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这样, 就突破了课题指南中的单纯的“双教一课”的形式。使研究课题更加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 更加具有操作性, 提高了研究课题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四、研究成果

开题研究以来, 由于市、区电教部门的支持,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两校参与研究的人员的协作配合和积极努力, 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 物化成果

1. 优秀课例

在历次科研轮值课和教研活动中涌现了一些优秀课例。综合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体现了教师理解课程标准、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全面反应了教师基本素质提高的过程。课例也体现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努力逼近课题目标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结构。

2. 优秀课件

随着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 教师整合、制作优秀课件的热情高涨, 综合体现了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创设教学情境, 启动学生思维的基本理念。教师自制课件, 在历次评比活动中有多件被评为优秀课件, 其中,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垂直与平分》、《求三角形的面积》等被吉林省电教馆资源库收录。《英语》、《社会》、《科学》、《语文》等学科的课件在吉林省电教馆组织的教材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这些教材是教师辛勤、刻苦专研的结果, 也是电教科研丰硕的成果。

3. 优秀论文

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教师不断发现和总结经验, 撰写了大量的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材料、教学论文。反映了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说明了教师在研究活动中不断地搜集整理信息, 不断地提高自我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反应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4. 优秀教案

教案是每节研究课要认真设计的基本材料。经过科研小组集体备课、授课教师的撰写、不断修改和完善, 出现了许多符合课程改革理念, 适合学生发展需求, 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供条件的优秀教案。我们将这些教案提供给协作校的教师, 供他们参考。其中一部分在西安区教育网站上交流, 点击率很高, 在全区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

5. 学科带头人队伍基本形成

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 极大地锻炼了教师, 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批年轻教师茁壮成长, 逐渐成熟, 不断有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他们在省、市电教部门、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研讨活动中做了观摩课、表演课、研讨课等。

图1为课题研究前、后各级学科带头人数量对比情况。

(二) 非物化成果

1.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经常性的研究活动, 唤醒了教师的科研意识, 在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设计时, 关注了用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在授课过程中, 注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评课中, 注意寻找规律。基本形成了备课是研究的构想和设计, 授课是研究的操作与实践, 评课是研究的反思和升华等浓厚的科研氛围。

2. 初步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在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中, 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和发挥。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集体研究活动中, 遇到问题大家研究解决, 或者寻找资源学习, 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教育科研的凝聚力使他们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3. 探索了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 初步总结了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图2为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

4. 积累了开展学科行动研究的基本经验

“行动研究法”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我国教育界广为利用的研究方法, 在我们学校还是第一次被正式采用,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通过两年来的行动研究使我们从发现问题到立项研究, 从研究方式到过程操作都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三位一体的研究策略;“理论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 超越创新”的研究模式等。

5. 辐射与推广, 作为省级电教示范校不断推广学校成功的经验是我们的责任

2007年10月16日我们成功地承办了辽源市课题研究的开课活动, 宣读了主题报告《以科研为动力, 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和展示了四节优秀观摩课 (协作校一节) , 展出了收集的六类研究资料。全市十五所电教示范校领导与教师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对全市示范校课题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促进作用。2008年11月15日, 我们组织了区级开课日活动, 进行了学术研讨, 五位教师宣读了学术论文, 五位教师演示了教学课件, 并且阐述了设计意图、使用方法和教学效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反响。

6.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通过两年来的课题研究,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我们在2至5年8个班级随机抽取80名被试进行了两次测试, 进行了t值检验, 结果证明了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

图3为学习成绩提高对比表。

五、主要结论

(一) 以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为研究目的的“双教一课”研究课题, 经过几年的行动研究,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从教师撰写的论文, 制作的优秀教学软件, 获奖的优秀课例完全可以说明教师教学水平、研究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双教一课”是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较好的研究方式, 也是加强电教示范校和协作校联系的较好的纽带, 是提高农村教师基本素质的较好的研究方式, 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较好的研究手段。

(二) “双教一课”研究课题是一项验证研究, 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确定研究的核心内容, 增强研究的时代性、前沿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

实践证明:我们确定的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研究内容符合时代的要求, 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完全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同时也符合教育科研的规律, 那就是验证研究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是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深化。

(三) “双教一课”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实践证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能力的增强, 就会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较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信息技术恰当地与学科整合, 较好地应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 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地提高, 其综合能力不断地增强。

(四) “双教一课”课题研究, 必须有电教示范校、协作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强有力的支持, 两校参与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坚持不懈地认真研究实验的变量, 全面地收集研究资料, 科学地分析和检测, 准确地研究实验的归因, 课题研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也就是说, 只有认真地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真正体现行动即研究。首先, 必须有周密的计划, 然后必须有切实的行动。计划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完美的计划和持之以恒的行动, 科研才能有收获。如果只有计划而没有行动, 再完美的计划也失去意义;如果有行动而没有计划或者行动脱离了计划的轨道, 其行动也是盲目的。所以, 必须保持计划与行动的协调与统一。在课题研究中, 对待计划与行动有种种不同的态度:其一是为了课题申报, 草拟计划便束之高阁, 计划停留在书面上不去实施, 不去行动;其二是计划的作用定位在应对各类检查, 装饰门面, 证明业绩上, 不去实施, 不去行动;其三计划落实不坚决, 行动不彻底, 或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 敷衍塞责。凡此种种, 计划不能发挥指导、规范行动的作用, 不能在行动中予以实施和体现。没有行动的研究只能是纸上谈兵, 教育科研的作用与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把计划变为行动, 行动践行行动计划, 指导行动的规范, 行动促进计划的完善。我们在二者和谐完美的协调统一中, 使课题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 “双教一课”是电教示范校发挥作用的极好形式

“双教一课”课题研究由于有协作校的参与, 使电教示范校的教师有了充分与其他学校教师接触的机会, 使示范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向其他学校介绍, 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向其他学校辐射, 优秀的教学软件不断地向其它学校传播。使示范校的作用得到了全面的发挥。

篇9: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接近全面普及但城乡均衡发展任务繁重。2007年,全国99%的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居121个被监测国家中第38位,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行列。我国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全国城乡15岁及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达到8.5年左右和10.5年,均与农村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和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直接相关。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但还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再加上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目前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责任在政府。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世界各国通过立法对政府责任作出最为明确规定的教育类型。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决定》先后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把为城镇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均等的义务教育机会和条件,作为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上一篇:《被尊重的快乐》语文阅读和答案下一篇:祝宝贝六一儿童节朋友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