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中,对国画教学的关注和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大。国画作为一门民族艺术需要传承,但作为国画启蒙的小学教育却没有突破;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迫在眉睫,而小学国画课堂的改革却无法启动;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观的兴起,使得国画课堂迫切需要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新的矛盾和新的要求都促使我们重视小学国画教学。

第一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浅析小学美术课多种导入方法的运用

【摘要】如今小学生接触外来信息的途径增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巧妙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入,是教师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想要上好一节小学美术课,除按照大纲要求备课外,还要把经历放在课程导入环节,使学生们在教师设计环节下全身心的投入整堂课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导入;方法;运用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现状分析

1、不设置导入,直接进入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美术课本上的部分专有名词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新鲜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汉字还没有识全,教师上课时却直接采用“读课文”的形式进行教学讲授。尽管是美术课,课本上图画较多,但是小学生们对文字的认知程度尚浅。

2、过分渲染导入的内容,不分主次很多教师在我们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是很“认真”地导入了,但他们仅仅是导“入”,而不是导“人”。他们将教参作为唯一的导入工具,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教参进行教学,教师们将教参上大部分的导入参考全部运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忽视了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

3、导入的内容偏离了重点,过于牵强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将课堂导入方式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这个问题。如果不将课堂导入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单纯的向小学生们讲故事,东拉西扯,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只是哗众取宠,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导入的积极意义

1、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

3、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4、揭示出课题,体现教学的意图。

三、导入的类型

1、简介导入

这是常见的、常用的导入方式,也就是“开门见山”导入法。教师介绍新知识点在本节、本课的地位及应用,从而直接进入正题。有些美术作品与学生生活时代相距甚远,学生难以理解画面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教师应将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初衷等介绍给学生,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设疑导入

(1)以旧引新法“以旧引新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复习之前所学习过的知识用来导入新课,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无联系的,倘若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没有对旧知识加以回顾复习,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就会较为吃力。

(2)悬念导入法每每我们在听一段评论时都会对最后那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感到十分好奇,想立刻知道结果。大多数听众会为了这个答案好奇的等待结果的“分解”。善于设置悬念,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3、直观导入

(1)实物启示法美术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图画、卡片、课本中的插图或借助多媒体播放录音、录像导入等方式把将要讲授的学习内容作为课前导入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典型的“实物启示法”。通过利用各种道具进行实物提问或描述、小组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

(2)实验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设计实验,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了解知识的兴趣。

(3)音乐导入法“音乐导入法”是在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播放音频传颂教学内容。小学生通过听取音乐信息,很快进入学习气氛,了解音频中所要表达的内容。

(4)录像导入法录像导入是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时使用较多的一种导入方式,小学生对于影像视频的兴趣远远大于相对枯燥的课本。

4、趣味导入

(1)谜语导入法,通过几个简单的谜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这些谜语也简单概括了动物的外貌轮廓,加深了学生们对小动物的了解。

(2)故事导入法教师也可以依据美术课本中的内容,对所要教授的课程进行编排,将其改变成学生们感兴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通过教师生动的演绎,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认知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领悟性。

(3)游戏导入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得到良好改善,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新的创新思想,学生们放松了身心,原本呆板的课堂也变得更加有活力,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教师从课本上所传达的知识。

四、“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2—3分钟为小学美术课导入最佳时间,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较短,倘若导入时间过长,显得整个课程头重脚轻,影响整节课各个环节的课程安排,最终使小学生们产生厌烦心理。但是如果导入时间过短,又會使整个课堂导入显得过于急切,学生可能还未体会到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便进入了下一环节,从而影响整体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2、导入形式不宜过于复杂,应该注意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恰如其分。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课堂导入的目标不是为了拖延时间,过于渲染课堂主题,而是为了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3、教师的在导入课程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切忌不要“展不开”或“展得太开”,影响教学效果,从而使小学生产生不良的反应。优雅的语言体态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起着积极地作用,正确、科学的使用教师语言体态,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影响是肯定的、积极的,它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并促使学生乐于与教师沟通、听从其课堂安排。

4、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课程导入设计不能只为多媒体服务而颠倒了教学内容是主体的思想。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丰富,不少教师为了方便,在课程导入使将自己变声一个“放映员”,将自己从网络搜索来的教学信息或者教案中所提供的教学影响直接放给学生看,长此以往,过多依赖多媒体导入阻碍了教师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机会,学生思维活动变缓,单纯的观看多媒体课件,减少了发言与思考的机会。

5、导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何发挥导入的实效性很重要。美术教师通过各种导入方式,让学生快速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及课程安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各项导入方式,使课堂内容与导入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导入内容融入美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小学生们更加愿意上美术课。

五、结论

只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方式,选择恰当的方式,精心设计导入应用于教学,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在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下展开,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教师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相同教学内容中运用不同的导入形式,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这也充分说明了导入对课堂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也符合新课改理念——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美术教师若高度重视导入环节,便会更加轻松驾驭美术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相处融洽!

【参考文献】

[1] 包 晶. 小学美术课导入初探[N]. 济宁日报, 2009(003).

[2] 徐学文. 美术新课教学导入“八法”[J]. 江苏教育报, 2009(020).

[3] 李慕南. 教师的语言艺术[M]. 辽海出版社, 2011,5(1).

【作者简介】

程璨(1990—),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科技大学视觉传达与设计研究专业学生。

作者:程璨

第二篇:浅析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策略

【摘 要】在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中,对国画教学的关注和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大。国画作为一门民族艺术需要传承,但作为国画启蒙的小学教育却没有突破;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迫在眉睫,而小学国画课堂的改革却无法启动;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观的兴起,使得国画课堂迫切需要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新的矛盾和新的要求都促使我们重视小学国画教学。本文选择这一话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美术 国画教学 策略

在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中,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想要实现小学国画教学目标,就需要优化教学思路,根据小学生的具体学情,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最优。

一、明确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思路

(一)与小学生绘画水平相适应

在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小学生的美术绘画水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要结合人的认知发展来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国画,因此在教学中也应遵循一个逻辑,从简单开始,从国画体验开始,再去学习国画的美术语言表达,再到国画美术创作,遵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基于小学生绘画水平开展国画教学。

(二)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

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开展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从三年级国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是水墨画的游戏体验,教学目标要求小学生通过参加游戏活动体验水墨造型活动,对国画产生浓厚兴趣,并在游戏中尝试了解水墨和宣纸的特性,可以选择游戏体验为主的教学策略,让水墨画教学更具趣味;四年级教学内容主要是写意国画和诗情画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界定教学目标,关于写意国画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国画用墨、用笔基本技巧,学习国画构图基本要求和国画基本技能,可以选择写生观察的教学策略;诗情画意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进行诗画合一审美学习,用学过的国画色彩知识、构图知识以及表现手法来表达古诗词的意境,热爱传统文学艺术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可以选择文学想象进行诗画合一国画教学;五年级教学内容主要是延续四年级的写意教学和彩墨国画内容,其中彩墨国画教学目标是鼓励学生尝试彩墨渲染的创新画法,进行彩墨个性创作,让学生自由绘画,可以采取彩墨创作的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根据学习水平,根据各个阶段国画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国画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并提炼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即: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国画时,从欣赏国画、游戏体验入手,培养对国画的兴趣;四年级接触国画后,我们努力向学生传授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把学生引入中国画的大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的意境,并尝试从写生观察和文学想象中学习;在五年级的彩墨国画学习中,我们在三、四年级国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作彩墨国画,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审美中创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在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策略

综合考虑三年级学生绘画水平、“水墨游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游戏是小学生的“挚爱”,从游戏入手,能够满足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需求,解决小学生注意力不持久的问题。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创设国画游戏,将国画教学內容融入游戏中,巧妙地将玩和学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在玩耍中掌握国画绘画技巧。

水墨画的泼墨教学,是基于浓淡不同的墨色在纸上产生的不同效果,利用水墨的张力以及纸张的特性产生水墨晕染的不同效果。教师可以创设游戏,让学生尝试在游戏中如何“泼墨”会有水墨画的艺术效果,这样学生就会跃跃欲试。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可以遵循“游戏导入—问题探究—知识建构—游戏创作—总结升华”的思路进行国画游戏教学。国画游戏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大体的教学思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水墨游戏”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水墨晕染效果的表现方法。以泼墨画为案例,将湿湿的淡墨甩在宣纸上,在淡墨未干的时候泼上浓墨,浓墨随着水分开始渗透开来,就可以看到宣纸上的晕染韵致效果。在这样的游戏带动下,小学生对水墨游戏学习充满兴趣,在不同的趣味泼墨游戏中体会水墨韵味,在动手实践中积极思考水墨晕染效果的不同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游戏体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游戏中掌控国画教学过程。因为小学生天性好玩,很可能“玩过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定好教学计划,明确“玩”的指导要求,告知学生“玩”的程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玩回归到国画的技法教学。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历史的积淀成就了中国画艺术的独特性。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化媒体和信息系统的影响下,其发展与新的社会观和人文思想息息相关。国画艺术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我们展示中国画多姿多彩的世界,以属于中华民族的艺术美学走向更高、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在新形势的冲击下,我们要与时俱进,勇担民族艺术传承教育的重任,顺应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和国画教学潮流,基于小学生对小学美术创新性学习的要求,呈现出国画艺术以及更符合当前国画艺术形式创新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晓.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国画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

[2]李璐.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国画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

作者:黄开琴

第三篇: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问题研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有教育理想的实现都以时间为保障。在分科设学的现代课程体系中,各门学科的课时设置支配着学生在校的时间。近几十年来,中小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令人称奇的是,学校的课时设置形式却少有变化,学校课时设置依旧千校一面、整齐划一。每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周而复始。美术学科作为其中的一环,既受益于这种模式的稳定,也受困于它的固化。

对已经运用熟练的课时模式,我们过于依赖且缺乏研究。笔者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希望通过分析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现状,剖析其影响,探索优化的可行性,从而推动中小学课程的多样化建设。

一、我国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发展

(一)课时数

课时设置包括总课时数、周课时数、单课时长以及组合形式等。其中,总课时数与周课时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总时长,决定了该门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所占的比值。

中小学美术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末设立至今,经历了一个长足的发展过程,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从笔者梳理的国家教委(教育部)历年颁发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的美术周课时数比照(如表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变化。学校的美术课在这三十多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课时数从少到多的过程。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78年至今,美术课的总课时数从最早的290节到后来的504节,再到现在的562节,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过程,其中三个时间点十分重要。一个是1981年的《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该文件让初中的美术课在重点中学开始实现三年全部开设。另一个是1994年颁发的《关于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和方案》。方案明确要求高中阶段需要开设美术欣赏课,实现了高中美术课从无到有的转变。第三个时间点是2006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三年开始了必修加选修的模块式课程,美术实践类活动学习开始进入高中课程表。高中美术课的学分有了3个必修学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美术课程的课时数在基础教育总课时数中已经占有一个较合理的比值。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达到总课时数的5%左右,相对于语文的22%,数学的15%,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相上下。虽然,我国在美术课程实施中,落实情况离国家规定的课时有差距,但是,现实中的进步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政策推动下的课时数增加为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保障,也为优化组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单课时长

教育部在规定课时数的同时,还就单课时长作了一般规定,即小学40分钟一节、中学45分钟一节。据调查,大部分学校采用通行的时间长度,但有部分中学采用了40分钟的单课时长。对高中课时情况的调研,显示有32%的学校采用40分钟一节课,这和以前中学统一采用45分钟一节课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些改变。相关情况见表2。

表2 中小学美术课的单课时长

二、我国美术课时设置的实施现状分析

按照现行的课时设置形式,我国美术课采用单课实施的形式,即小学每周两节课,初中每周一节课,高中隔周一节课。这里所说的实施,主要是从教学计划角度,而不是从落实的角度来分析的。从计划看,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所上的美术课并不少。以一个高三的学生为例,在接受了近12年的基础教育后,应该已经上了500多节的美术课,学习了近400多小时(以每节课40分钟计)的美术。高三学生应该能够形成较好的美术素养,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对非考试学科不重视,课程未能开足开齐,教学条件受限等,而课时设置本身的缺陷也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典型课例来看看单课实施的主要问题在哪里。这是初中的一节教学内容为《鸟语花香》的课,是现行课时安排下典型的四段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导入、讲解、练习与点评。教师采用分段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练习,以提高效率。但是,即便是这样一节获奖的课,我们还是明显感觉到课时设置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束缚。笔者在记录时标识了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时间(如表3所示),这样我们可清晰看到时间的分布情况。

表3 初中美术课课堂教学时间分布举例

表3显示全课时长45分钟,教师讲解与示范时间在29分钟左右,学生练习时间除去拿纸拿笔的准备时间,真正动手练习的时间只有12分钟左右。我们常说,在实践课上教师应该少讲授。但是,即便那样,学生仍然来不及完成课堂练习。一节课在匆匆忙忙过去中,教师未及点评,下课铃声就响了,有一多半的学生作业并没有完成,半成品的作业学生并不珍惜,塞给老师或者揉在手里。这样的课在各地不断重复着,教师只能通过降低练习要求,或者削减一些无法操作的实践课程来实现教学的完整性。课堂教学在匆促、浮躁中进行。美术课缺少一种从容、自由与沉静的学习气氛。

面对现状,很多教师采用折中的办法,让学生把未完成的作业收起来,下节课继续完成。这样的单元式安排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课时分布太散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还存在不足:很多学生或遗失作业,或提不起再创作的兴趣。常常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没有完成一件完整的作业,美术学习离开了完成作品的正面激励,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自然大打折扣。首都师范大学的尹少淳教授曾指出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飘”而不实的问题,“学生什么都学了,但似乎什么也没学到,宛如蜻蜓点水,宛如走马观花”。学习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的状态,在没有合理时间保障的情况下,培养美术素养、激发创造能力的理想变得遥远。

在近期对200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有59%的教师提出美术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践时间不足,无法完成课堂练习;有76%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多,学生学习不深入;有67%的教师认为,应该改变现行的课时设置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对课时设置的完善是一线教师较迫切的期待。

三、完善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认识到了我们的教育与现代化教育之间的差距,所以改革核心就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在我国现行的课程体制中,课程表是学校唯一有权自主决定安排的。然而受制于传统课时设置的思维惯性,学校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领域有很大的试验空间,与此相关的研究也远远不够。构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美术课时设置模式,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一)尊重美术学科特性,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时设置形式

传统的课程中美术课程被称为“图画”“手工”,虽然时代变迁,但美术学科技艺性的特点始终没有改变。技艺实践需要时间作为保障,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甚至认为,时间不是外在于美术创作的存在,它是创作的一部分,甚至就是创作本身。

1.美术实践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学生进入创作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其中还包括对工具材料的熟悉。而学生一旦进入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作品,如果这个过程遭到中断,再想重新进入这种状态需要费很大的劲,甚至不可能。艺术创作与表达的愿望,在冷却之后难以重新燃起。我们常说艺术创作的灵感如昙花一现,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得到充分重视。没有充分、有效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美育功能是无法实现的。现行的课时模式(每节课40分钟)客观上增加了学生体验的次数,也增加了学习的次数,客观上也就增加了学习的内容,看似更高效,但是美术学习体验是否次数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这值得商榷。

2.不同的学习内容对时间的要求不同

美术学科学习分为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两大部分。在美术创作中又包含了很多学习内容,诸如绘画、陶艺、设计、书法等。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教学,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今统一课时时长的教学,让不同的教学内容只能采用相同的节拍,所以有一些只需要短时长的课,为了适应课时安排,拉长时间;一些需要连续性的长课时的课只能压缩教学内容,降低实践的难度,以适应时间上的限制。

3.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不同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稳定的时长也不相同。根据观察,小学低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概在20分钟左右,在动手实践的时候,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略长一些。而且小学低段学生对作品的完美性要求不高,喜欢自由随性地创作,作业布置后,捉笔向纸,很快开始毫不犹豫,一般一幅画会在10分钟左右完成。而我们现在的课时设置,低、高段小学生都是同样的40分钟,就使得低段教学教师要尽量拉长课时。高段学生随着实践难度的增大,对作品完整性的要求也在提高,在美术学习中构思的时间相应增加了,他们完成一件普通的绘画作业起码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高段学生的实践时间明显不够。

(二)探索多样的美术课时设置方式

1.长短课时

长短课时设置是现阶段最为理想的课时设置方式,也是很多国家实践的课时形式。比如美国的一些小学将时间分为15分钟一格,以便于不同学科进行长短课时教学。又如一些高中,将一天分为10个单位时间,其中1、2、3、9、10为50分钟,4、5、6、7、8为25分钟,采用长短课时设置,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内容。美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将一些欣赏、小幅创作、小手工学习等内容放在短课上,把一些需要分步骤耗时较长的实践课程放在长课上。学生既不会因为没有事做而浪费时间,也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完不成作业。这样的形式在美术课教学中尤其适用,符合美术学习的规律。

但是实践中,这种形式困难较多,因为,长短课时设置不仅仅是美术学科的事情,而是整个学校课程的计划,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改变学校原来的排课方式,而且也要求实验学校必须是小规模的学校,达到小班化的教学条件,教师编制充足,有排课的腾挪空间。

2.两课连排课时

这是现阶段很多学校实施的课时设置形式,小学每周两节课合并到一次课上;初、高中隔周上课,一次课90分钟左右;部分高中特色学校时间更长一些。在现阶段,这是一种折中的方式。在访谈中,这种形式普遍比较受师生欢迎,认为这样很多实践活动可以做起来,学生作业的完整性与水平整体提高了,每学期可以完成几件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也有所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也不是全无问题,因为它是以另一种规定替代,虽然时间上的宽裕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实践创作的乐趣中,但是因为每次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统一规定的90分钟,有时候因为时间过长而造成浪费。

3.不同学段课时的差异设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单课时长。小学低段的学生结合学习内容,美术课的时长可以采用短课时长,如35分钟左右。小学中、高段学生可以是50至60分钟左右的长课。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时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4.综合课时设置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建设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中小学的课外社团活动。美术的课外活动时间是学校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社团活动与选修课程受课时束缚小,所以显得更有活力。美术课时设置可以借鉴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把课堂教学的课时与课外社团活动的课时结合起来,让课外成为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比如慈溪横河实验小学,在班额28人的小班化情况下,将原先两节美术课连排,第一节40分钟,第二节20分钟,再在每周增设更加丰富的兴趣课程。这样的变化,在保证国家课程的课时的基础上,既弥补了课内时间的不足,又实现了对学生的分层教学,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多样的艺术创作活动。

5.建立适应新型课时模式的配套体系

长短课时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时间,对空间上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我们现在很多课在普通教室上,学生的工具材料全部都是自己带来的(学生常常忘记带来)。空间与材料的限制,让美术课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之后,空间条件的配套如果跟不上,那是对时间极大的浪费。所以,新课时结构期待的是课时配套体系的完善。通过课时设置的改革来带动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也不失为一个制度建设下的行动推进之举。

中小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作用,是每位教育者的责任。传统课时设置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它利于学校管理,便于排课,对于相对薄弱的美术学科来说,也是稳定的课时保障。但是这些更多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科以及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课时设置问题。改革进行到现阶段,应该让学校教育成为一个整体,避免课时与学科对学生时间的简单分割,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当然,改革不仅是课程表上一门课程的变化,抛开学校的整体课时设置,单谈美术学科,改革的空间仍旧很小。所以,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以“学”为中心的课时设置形式,任重而道远。

作者:冷莹

上一篇: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高级农艺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