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2022-09-12

当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号角, 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如火如荼,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已经受到高等教育界的重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动还比较晚,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识、能力素养和成功率还比较低, 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高校以及社会各界还需要在提升人才培养意识、完善培养机制、加强培养保障等方面作出努力。

一、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一点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但是如果把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虽然只相差两个字, 还远未达成共识。从学校层面来看, 目前高校普遍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率, 而且就业率越高越好, 但是大学生的创业率作为一个单独的指标, 目前还较少受到关注和重视。从职能部门来看, 与创新创业大赛直接相关的部门往往非常重视, 但是其它部门重视程度就减弱很多。从教师的重视程度看, 有财经、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和学生工作辅导员往往比较重视, 其他的专业教师对创业的重视程度就减弱很多。从社会企业人士的态度来看, 他们更希望大学生直接到企业去就业, 而不是希望大学生直接创新创业, 甚至认为大学生创业是比较浮躁的表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有必要从各个层面、各个方面来共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二)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不完善

当前, 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机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主要表现为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和创新创业学分的要求, 每年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 有的高校已经在大学生课程学分设置方面增加了创业学分的内容。但是, 这样的培养机制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第一、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企业的联动机制建立不够, 企业界的人士很少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环节, 有的即使参与了, 也只是限于对创业大赛的活动指导, 或者到高校给大学生开设一些讲座。第二、高校与地方经济产业的互动机制不够。目前, 高校有高校的考核评价机制, 企业有企业追求的目标, 虽然高校、企业都知道合作的重要性, 但是合作形式常常表现为将高校的科技成果向社会企业转化, 而对高校创新创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关注度不够, 缺乏有力的培养合作机制。第三、高校内部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制不够完善。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价机制来看, 目前还停留在要求大学生获得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学分, 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大赛, 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参赛成果作为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 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 全员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机制还没有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相关性不够、体系的连续性不够, 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都不够完善。

(三)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不够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来自多方面。近年来, 高等学校已经在很多方面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予了支持。但是总体来看, 这些保障条件与未来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相比还有很多不足。目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偏理论性, 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活动相分离,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形式和保障条件严重不足。虽然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有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 但是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只有极少数学生可以进馆进行锻炼。很多学生虽然有创业构想但缺少相应的培训和场地支持而将创新思维搁置。具有创新创业理念和经验的指导教师非常缺乏, 很多高校将思政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教师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直接用于创新创业教育, 甚至由思政教育教师直接兼任创业指导教师, 但是由于这些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大多缺乏创业体验, 因此实际指导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路径分析

(一) 提高认识, 加强宣传, 全面更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呼吁, 高校科研管理应该转变评价机制, 应该树立接力赛的意识, 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和社会效益。高校管理和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强创新创业的意识, 这并不是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去创办公司, 而是要普遍树立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意识,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机制, 而不是将论文和专利作为研究的终点。在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理念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从根本上说, 提高教师的理念是第一位的。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努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有利于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动能转变、产业升级、战略产业的形成, 能够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科技成果和人才的支撑。

高校应该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及发展形势, 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的加大宣传力度, 注重营造科研成果转化的氛围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高校可以利用多途径对创新创业的教师、校友和大学生进行大力宣传, 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学校日常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所有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传播一种价值理念,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弘扬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为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 为国家经济供给侧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更多介绍优秀校友的创业经历或者社会知名创业人士的成功案例, 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成才观, 帮助他们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要注意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的案例知识、科学理性的态度帮助大学生更新传统观念, 纠正各种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误区。使同学们认识到无论是科研还是创业对国家发展都是同样重要, 科研离不开创业, 创业离不开科研, 既要尊重创新人才, 也要重视创业人才, 要根据国家的需要, 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兴趣, 明确自己的志向, 科学选择自己的道路, 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思维和成才模式。

(二) 完善教学培养机制, 建立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从创新人才培养转变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意味着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 意味着高校人才培养将逐步建立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机制。首先, 高校的人才培养将更加关注国家、地方、行业、企业的现实和战略需求, 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导向, 加强对接和联动, 确立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不再是少数部门和少数教师参与的事情, 而是关系到每一位教师。高校的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都要更新观念, 建立新的工作目标和评价机制。科研工作需要面向经济社会需求, 科研成果的评价不再仅仅是科研成果数量, 而是体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体现在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教学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 而是要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把课程知识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与人才培养的能力需求结合起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机制从创新性人才向创新创业人才转变, 符合上述高等教育培养方针, 符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 建立校内外互动协作机制,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保障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高校各基层单位可以邀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企业家和校友充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完善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在课程实践方面, 高校各基层单位可以与行业和地方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开设基于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课程, 加强案例教学, 增强大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

在科研成果转化保障方面, 高校可以和企业联合, 定期梳理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应用科学研究, 同时梳理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 通过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或者与企业开展合作, 不断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在平台建设和资金保障方面, 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科技产业园和企业的合作, 做好资源平台共建共享, 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资金支持。

摘要:当前, 我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素质提升的阶段, 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大宣传力度,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完善教学培养机制, 建立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建立校内外互动协作机制,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占东, 梅强, 陈文娟等.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特质与创业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 (9) :108-112.

[2] 杨道建, 赵喜仓, 陈文娟等.大学生创业培养环境、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318 (20) :129-136.

[3] 李绍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哲学思考[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利用红外光进行光解水制氢成为可能下一篇:航测数字地形图中地貌数据的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