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在多年的探索中找到了中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具体发展道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析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有益的尝试,并具有突出的优势,需要继续拓展新的更好的方式,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育人质量。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 创业教育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校基层党组织坚持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有益的尝试,并具有突出的优势,需要继续拓展新的更好的方式,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育人质量。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基层党组织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有效方式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积极尝试创新创业,在此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的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带领同学进步,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基层党组织以学生党员参与创新创业为示范,首先提升学生党员的创新理念、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由学生党员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动手实践的兴趣与能力,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引领同学们在思想、专业、工作上共同进步,搭建学生党员与广大同学沟通交流的新平台,促进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凝聚党员力量,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践行科学发展观,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新载体,丰富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加强了学生党员、积极分子之间的交流学习。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同学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就会有团队的合作,有思想的碰撞,也有矛盾的化解。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始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标,致力于培养思想品质好、综合素质优、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有着如下优势:

1.高校基层党组织涵盖教职工党组织、研究生党组织、本科生党组织等几个部分,在师生中有着良好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便于在创新创业工作中统筹、组织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

2.高校学生党支部大多是按照同专业、跨年级的方式构建或同年级、跨专业的方式构建,有利于学生之间同专业以老带新、跨专业协同合作,为需要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工作准备了人员之间的良好联结;

3.教师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好、教学科研业务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觉提升教学观念,不仅能在专业、业务方面给大学生以指导,而且能够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大学生追求进步;

4.高校基层党组织与相关行业、产业的单位、企业等党组织结对共建,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上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为创新创业工作加强思想引领、提供实践基地、聘请校外教师、开拓学生视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高校基层党组织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基层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良好平台,在思想引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科技创新示范项目,由专业精、能力强的学生党员担任科技创新示范项目负责人,带领同学组队立项,开展科技创新实践,从项目立项、实施过程、项目成效等方面加强示范项目的引领带动效果;

2.成立创业计划党支部辅导站,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实际等制订创业计划,组织相关专业和企业管理的老师进行专业指导,请有创业经验、参赛经历的同学进行朋辈辅导,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开展创业调研等形式交流经验,使创业计划更加贴近实际;

3.组织学生党员述职述绩,学生党支部每年召开述职述绩大会,学生党员向党支部汇报自己一年来承担的工作、做出的成绩,特别要指出在工作、学习、实践中的创新点,并接受同学们的监督,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氛围;

4.开展创新型党支部评选,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营造创新氛围、树立创新榜样,鼓励党支部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创新型党支部评选规则,激励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发挥各自优势,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各尽所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

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形成长期的、有效的机制,充分调动党支部、党员为师生和学校服务、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热情与精神,培养、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基层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强化创新人才培养观念,面向全体大学生,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为创新型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必须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投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提升、职业品格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借助师生党员、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2.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各方联系,努力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资源困境,缺乏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等基本条件,尤其缺乏既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又有丰富的创新阅历的教师。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在与地方、企业、单位的共建、交流中探寻创新创业特聘教师,开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争取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

3.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培训交流,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人员的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多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辅导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与行动,注重开展辅导员业务培训,可以通过深入企业、走访高校等多种形式提升其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人员保障。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大学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学生党员为先锋,以党支部为单位,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以成就事业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青年大学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创新创业实践体验中培养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创业能力、创新理念,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基层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又加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良好平台,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

[2] 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

[3] 陈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向新的阶段——在北京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北京教育(德育).2009.

作者:刘志丽 卢英 李军朝 王盛

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在多年的探索中找到了中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具体发展道路。鉴于此,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上来具体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即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形势、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具体作用等方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就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文献标志码:A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的概念比较丰富,要解释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从字面上来看,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东西,它意味着改革,意味着变化;二是创业,具体来说就是指创立自己的事业,体现的是一种开拓精神,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而当这两种因素相遇以后就碰撞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就基本情况来看是比较丰富的。在业内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单方面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显然这种理解比较单一,而另一种则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显然,我们所采用的理解是创新创业教育是二者的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从理念到实践上的切实的融合。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知识与科技要素的作用日益显著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在工作岗位与事业方面的创造性的理念与能力的教育。它强调的是受教育者能够在自身的职业规划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在新世纪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能够将自身事业发展的实践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能够在自己的就业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事业上拥有强大的进取开拓精神。

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8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而在中国得到真正的认可并付诸实践是在1998年。这一年国家面向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这份文件中具体提出了“加强对学生较适合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产业”。随后就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中国一流高等学府对国家的这一政策进行了积极的响应,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新世纪以来国家更是大力推广创新创业教育,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育培训”,并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对近百所高校的两百多位教师进行了培训。而后又实施了《大学生KBA创业基础》这一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向前推进,面向所有学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与信息。后来更是将社会市场运转与企业发展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许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学生也大都对创新创业的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来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基本理念缺乏、教育与人才培养不相符合、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在这一系列问题的阻碍下,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就业形势分析

3.1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中国大学生自产生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分配工作的模式中,一直对就业能力存在忽视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就业遭遇了很大的危机,由此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从危机中不断成长成熟。对就业能力最基础的理解就是求职者对工作的获得和保持的能力。也就是说劳动力在生产市场中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断在这个位置上前进与发展的能力。这种所谓的位置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需求:自身和社会。对自身来说就是要在符合自己的就业目标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对社会来说就是就业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支配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地指向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效益与生产动力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能够保障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能力。

3.2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这些年一直比较悲观。首先,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并不是一帆风顺,自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紧缩期,在之后甚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发展都处在一个紧缩的阶段,整体的就业环境并不优良。其次,高校自发展以来就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也给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另外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眼高手低”这一实际问题并未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还将存在相当一段长时间。最后整个就业市场并不完善,就业渠道有限,就业信息的交换不及时。对大学生就业来说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影响对就业产生了多方面的障碍。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首先我们在前面一直强调过一种观念,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不良状况的有效途径。接下来我们就从具体方面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影响: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理念,能够从观念上改变大学生就业方面一些障碍性因素。具体来说就是转变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大学生作为正在迅速壮大的年轻人群体,有着相当程度的积极性与进取性,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引导,使大学生的能力与才华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实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这样一种刺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主体上减少大学生就业的障碍。

其次,从培养目标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是面向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所必需的。创新意识与管理能力的缺失一直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创新创业教育对这一方面的弥补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所具备的较高专业知识与技能上。从以往的教育实践来看,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是相当丰厚的,而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十分有限。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并激发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在这种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会更具备时效性与适应性,更能够满足市场运行的需求与需要。

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建议

我们在前面已经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本部分将从改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从国家的教育大环境来看,要不断深化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缺乏,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通过教育上的改革从理念上和实践上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予以支持,从办学主体方面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其次从大学生本身来说,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需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环境,能够体会到当代经济发展的强烈竞争氛围,不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身的发展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也是现在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实践管理是制约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上日程才能够保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最终改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作者:冯晓虹

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得到相应的改革,各类产业结构同时做出了优化和调整,进而对创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在现代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为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高校为使人才能适应时代形势,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更需重视学生创业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教育教学工部门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形势下,运用恰当的教育机制进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本文就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状况,进而探讨对大学生的教育体制及创新创业策略,望对当下教育部门和大学生起到良好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业培养;教育体制;创新意识

前言:在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下,鼓励私有制一直是我国大力推行的政策。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广泛的认识。这是经济火速发展的年代,是科学技术爆炸的年代,也是尊重知识产权的年代,在这个时代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及专业技能已成为社会传承递进的主旋律。高校应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完善革新教育体制,要兼顾到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进而为实现祖国输送优质人才,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挥洒汗水,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状况

当前我国急需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业人才,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人才,只靠培养人才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要兼顾培养人才的自主创新意识[1]。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是现代大学生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有着较强的自尊心,极其希望在未来的就业或者创业中体现自我价值。当前大学生创业中已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在毕业后多数选择直接就职工作,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只能充当一小部分。在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仍存在诸多困难。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创业难的表现主要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与我国高校的创业就业教育有直接关系,当前高校针对于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传授,更多的是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活动,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难、创业难的局面。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要求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作用重大。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意识和思维模式逐渐成熟,抽象和发散思维能力随着知识和见闻的积累不断增多,已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对外界新事物有了独到见解[2]。大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培养在问题的解决中开拓思维,从而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做到创新意识能力培养,还有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与创新能力结合运用。学会独立自主的工作和快速独到的发掘商机。在此创新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终极目标,要求创新人才实力与创造力相互结合,在创业过程中,并恰当运用。

(二)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的过程是将知识和实践运用到市场中,闭门造车创业过程中错误的想法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对于创业是十分重要的,整个创业小群体是无法脱落社会这个大群体的[3]。创业者的成功不单单源于自身,同时外界因素会影响创业的过程,所以创业应合理运用瓦解因素。一个创业者的成功者是不法离开这几种要素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规则等诸多方面。创业的前提是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利用专业知识来服务创业,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能力,重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及社会资金等方面,从而能更有利的加速创业。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体策略研究

(一)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是大学生创业的必要环节,营造校园中创新创业氛围,是有效途径之一。学校是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模拟的场所,改善创业培养体系,高效应加快改革进程,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高校应打破固有的思想观念,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想法,使高等院校校园形成创业意识的良好氛围。高校有关部门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和社会举办的创新创业比赛,从而增加学生创新意识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使高校创业教育和管理体制建设不断改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优化现代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中,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实现的必备前提前提,高校应在课程中制定相应的课程,并丰富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实行传统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共同结合,建立实行多元化的专业与选修课程模式。适当让学生去实验自己的创新理念,体验生活,并且可以在现实环境里去模拟创业,要充分体会创业的艰辛,磨炼意志力,打磨出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今后自己独立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礎。在理论专业课程讲解结束后,应举例分析,加深印象,进而将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并进行强化实践教学,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要时刻将有关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知识潜移默化到教学课程中,在课程上同样会学会创新能力。

结论:在我国全面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如今高校教育普遍倡导的,要针对实际就业状况来进行制定,突出实践性,从而提升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行创新教学。本文结合我国教育的大背景和社会状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进行研究,对高效提出了新思考,望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有效帮助,使高校培养出更多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左军,于钦明,陈卓.“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4(28):120-121

[2]肖航,宫萍,李庆栋.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创新思维[J].科技风,2017,42(18):50.

[3]张翠英,罗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23(12): 228-229.

作者:赵辉 何晓晴 胡乃强 孙仕途 冯潇

上一篇:中职英语口语情景教学法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