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2-09-12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 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隐含的“问题”, 教师不要简单的直接给出,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提出, 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 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从教学观摩课中, 有时我们也发现尽管任课教师精心创设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情境, 而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总是少部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存在以下心态: (1) 教学气氛过于严肃, 学生对任课的教师产生了恐惧感不敢提问题。 (2) 学生不懂得如何寻难提问。 (3) 部分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 总担心提的问题不合适, 会让老师或学生讥笑, 而不敢提问题。这些习惯表现无疑将阻滞着学生创造心向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激发与培养。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我以为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就要努力创设“和谐情境”。首先要创设“爱”的气氛, 把教学过程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因此, 课堂中教师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其次, 必须创设一种平等, 民主的环境, 让学生和老师平等相处, 一起探索, 一起研究。最后, 要尊重学生人格, 当学生在提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 以示教师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 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 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鼓励, 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 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总之, 教师只有积极创设“和谐”的情境, 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学生就会积极思考, 勇敢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精神和勇气。

2 创造情境, 激励发问,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以往课堂教学中多存在着老师向学生提问题, 却很少看到学生向老师提问题, 往往是老师把学生能产生的疑问都考虑到了, 由老师提出来, 学生只好依问而答, 久而久之, 造成一是学生不敢提问, 二是不知如何提出问题, 这样,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而今, 问题解决课题组的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 而把教材中出现的每个新课题都以“问题解决”的形式教学, 不断创设既靠近教学内容, 又是学生心目中熟悉的常见的有趣的情境, 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一是要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 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是要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 就是要在现实中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三是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 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教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课时, 教师创设启迪发问情境后, 学生提出:想知道人民币是谁发明的?币上画的图案是表示什么意思?一元等于几角?为什么要分成硬币和纸币?……这些总是有的与本节教学毫无关系, 教师就针对其中的几点进行学习。当学生学会了如何寻难提问时, 一节课中学生会提出相当多的问题, 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贴近教学内容, 怎么办呢?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鼓励学生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有较高质量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也注意结合本节课内容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可问,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质疑兴趣, 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

学生思维的开启需要各种刺激和诱因, 各种刺激和诱因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由疑问引发的思维。这就是说,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 是学习的内驱力, 他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题,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以趣生疑, 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之花, 使之产生好奇, 由好奇引发需要, 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 促使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 自觉地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 教师利用计算机上设计的程序, 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而下, 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 学生由趣生疑, 教师趁热打铁, 问:看到这堆沙土, 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 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沙土的形状叫做什么?这堆沙土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这堆沙土的质量有多少吨?怎样测量它的高?……接着, 教师做一个实验, 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 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 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 然后倒人空圆柱里, 让学生数数, 倒几次正好倒满。老师问:你们看了这个实验, 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时, 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如: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圆柱的体积来计算?操作活动既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 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 也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 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言语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学生动手操作时, 在视觉和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 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 他们在操作中获得形象和表象, 同时又推动着他们进行质疑。因此操作活动也是一种创始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质疑兴趣, 使他们乐于提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由此可见, 学生乐于提出问题来, 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的问题情境。

总之, 要增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就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 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思考, 发表独立见解, 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 就会发现处处有生活问题。

摘要:现代思维科学认为, 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 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 没有问题, 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以“问题解决”为特征之一的数学课, 对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并开发学生智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问题,提出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师[M].2003 (9, 10) .

[2] 小学数学教学[M].2007 (1, 2) .

上一篇:辐射安全与防护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