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05

巧设问题,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精选6篇)

篇1:巧设问题,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巧设问题,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而在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对于提升教学有效性,优化课堂效果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阐述了语篇教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模式,并提出了几点巧设问题,提高我国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问题;英语语篇;有效性

语篇教学与词汇等其他方面的教学不同,它偏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考察,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英语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辅导学生进行语篇学习,之后再借助提出问题来巩固语篇中的内容学习。

一、语篇教学的基本概念

事实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同时又包括多个小部分。有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多个小部分加起来的和并不等同于一个整体,而一个整体却要大于多个部分的加和。而这也正是站在心理学整体性的角度来看语篇教学,所以,小学英语教育也应对语篇教学模式的应用提起足够的重视[1]。大部分学者都持有这一观点,即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还需要人们运用思维的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人们需要经历多种心理活动,如回忆、联想等,而且这一过程是独立于其他活动而存在的。所以,语篇教学的定义中又包含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想。

二、语篇教学的基本模式

语篇教学的基本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①阅读前的活动设计,阅读正式开始前,教师会提前做好设计工作,如导读,以此作为“激活剂”来使学生回想起之前学到的知识,从而为之后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会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并提示学生答案在阅读内容中,以此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②阅读中的活动设计,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通常会按照阅读的具体内容来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将泛读自主的转换成精读[2];③阅读后的活动设计,阅读活动的完成没有说明语篇学习的结束,之后教师还会在课堂上或者是布置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将阅读中出现的词汇与短语应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以此来扎实学生所学英语知识。

三、巧设问题,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3.1阅读之前的问题设计

3.1.1导入型问题设计

对于英语教学而言,人们应用最广泛的导入方法就是借助提出问题来实现的,而语篇教学亦是如此。导入型问题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并主动在阅读过程中探寻问题的答案。通常情况下,语篇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都和学生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小学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提出导入型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把已有生活或学习经验和阅读建立起联系,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就拿《May I have》文本来说,教师应像学生提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即:“如果你想用其他同学的东西,那么你要怎么用英语说呢?”。之后,再列出几个相关的句型进行导入学习,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这不失为一个坚实的语篇学习过程的基础。

3.1.2铺垫型问题设计

阅读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几个涉及到所要阅读文本内容的问题,其目的就是要夯实之后学习的基础,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内容[3]。但是设计铺垫型问题设计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以探寻答案为最终目标的,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借助解答问题来促进学生掌握语篇知识,以此来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阅读内容。就拿《In a toy shop》来说,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的彩色图片,之后再提问学生是否可以认出图片中的动物英语名称。这之后,学生的阅读学习将会变得更加简单了。

3.2阅读中巧妙设计问题

3.2.1设计导读问题

语篇阅读开始之前,教师事先引出相关的导读性问题,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系统性的理解文本信息。而在获得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他们就会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性的展开阅读学习,极大的简化了文本信息的把握[4]。与此同时,这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实现进一步优化课堂效果。

3.2.2设计细节问题

从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内容来讲,它所涉及到的内容都相对来说十分简单易懂,而且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十分浅淡。这样一来,也就帮助学生整体性的学习语篇知识了。

3.2.3设计主干问题

除了设计细节问题之外,教师还能够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按照阅读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围绕内容重点设计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抓住文本脉络。同时还要保证所设计问题的逻辑性,以教师清晰的逻辑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整理文本中包含的信息,从而更加容易的掌握文本内容,有助于其记忆。

3.3阅读后巧妙设计问题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自身的内容比较多,如果完全依赖于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是很难完成教学目标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设计阅读后的问题。从某一个方面来讲这是小学语篇教学的进一步提升,其本质就是教师在语篇阅读教学完成之后再按照文本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提出探究性问题,以此来使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5]。实际上,阅读后的问题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阅读深化到素质提升的水平。但是教师在设计阅读后问题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提问题的层次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展开语篇学习,进而提升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需要教师在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的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其有效性,从而为我国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巧设问题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学生的未来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晓杰,牟金江.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05):21-24

[2]王学晨.感知?理解?运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06):27-29

[3]殷希萌.利用插图辅助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方法谈[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04):22-24

[4]周婷浅谈小学英语中的语篇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07):39

[5]秦雪琴.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19):78-79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S[2013]GHB0364

篇2:巧设问题,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设置悬念、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通过把设疑、猜想等融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另外,通过解疑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处于一种“情愤愤,心悱悱”的状态。当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恰当的提示、引导、点拨,会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平铺直叙来的效果更好,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让每位同学都拿出一张纸,然后我们做折纸游戏。一张纸的厚度假设是0.1毫米,那么对折后的厚度是多少?再对折,厚度又是多少?对折20次后,它的高度是多少呢?猜猜看。这个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惊诧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想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愿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拓展空间,创设开放情境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相遇求路程这类题目时,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路程=(甲速+乙速)×时间”,我们可以适时地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甲每分钟走52米,乙每分钟走48米,两人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套用公式完成了此题,但有学生发现此题两人行走的结果不明确,无法解答。双方争论不休,教师就让学生想象会出现哪些情况,加上合理的运动结果后再进行解答。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还相距一段路;相遇后交叉而过,又相距一段路。就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导致了开放性的学习,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并把数学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如:学生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有一次,数学课代表和体育委员都参加了一次趣味运动会,比赛内容是:提水比赛,即从指定地点到河边装水,再提水到另一地点,快者胜,结果跑得快的体育委员却输给了数学课代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同学们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这个问题就被同学们轻而易举掌握了。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重视教学中的习题设计

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存在问题,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过程;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要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解题难度。教学中选择常见易出错的习题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就要上得生动有趣。试想,一堂苍白毫无生气的课,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教师讲的是糊里糊涂,学生听的也模模糊糊,能说得上有教学效果吗?如果是一堂生动充满了活力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与教师紧密配合,那么,学生学起来效果极佳。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要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激励的目的。

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听课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的进步。但他们特别认真,每次也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就是质量不高。究其因,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因此,首先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学习是经过点滴累计而成,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得出答案;不要怕失败,学习有时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学习才会进步。其次,要给他们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要多肯定、多鼓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要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让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一定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3数学课堂教学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和蔼可亲的态度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讲课风格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初一代数中应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有的学生常忘了假设未知数,我戏称他们“马失前蹄(题)”。又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这些幽默生动的语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立刻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像。”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例题:要把30克含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浓度问题中有几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浓度为20%的盐水a克,含盐多少?含水多少?”“加水过程中哪些量变化,哪些量没有改变?”“溶液中含盐不变,如何利用这一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做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4、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如“关于圆周率“л”的各种记忆法,引发了学生极大乐趣。可见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数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数学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探究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想办法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他们的求知欲是成正比的,只有动力足了,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速度,掌握运算的技巧和顺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5分钟四则运算比赛”环节,用“接力棒”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使每个学生都不敢在数学课堂上出现懈怠的状况。设计的数字不要太大,重点使学生掌握方法,同时还可设置抢答比赛。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掘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植入先进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数学知识的概念,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量与形体、形状互相结合的思想,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而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会提高,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自行车架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勾股定理中数与形的联系,这明显会让学生理解数学题的意义。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想之后,要不断地进行思想巩固,经过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以及小学数学教师的反复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找出新的解题思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差距,对长度建立起一个大致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分米。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实际操作钻研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篇3:巧设问题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无效问题,问题设计,有效性

近年来, “问题”式教学在我们的课堂里比较常见, 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 巧设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 学习知识, 体验成功的快乐, 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 历史课堂教学中, 问题设计中的“无效问题”现象严重

叶小兵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教育专家, 他认为:教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应当符合以下要素:提出的问题应当围绕教学重点, 并且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出的问题必须便于学生领会要求, 因此, 提出的问题应当是明确而具体的;提出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研究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出现一些简单的、重复的“无效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1.1 问题简单, 无思考价值

有许多课堂提问, 看似热闹非凡, 实际没有什么效果, 所提的问题学生只是回答“是、对、正确”等, 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价值。如一位教师在教授《鸦片战争》一课时, 在分析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时, 老师让学生朗读第一段后然后设问: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于是乎, 学生将第一段的内容又读了一遍。由于这个问题在学生已经朗读的基础上再提出, 显然是一个无效的问题。

1.2 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自问自答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 带来大容量的知识信息, 但同时也有很多弊端。边问边讲以及边问边展示是教师自导自演的一种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生成”教学。很多教师一直担心浪费课堂时间, 因此, 往往是把教学目标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分解成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展示, 然后教师再通过媒体教学的辅助展示来解答问题, 这样以来, 学生没有足够思考的时间。教师将自己认为的问题以及结论直接展示给学生, 没有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容库,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探究的兴趣。

1.3 问题无实效性, 满堂发问

满堂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普遍现象, 有时一节公开课下来, 教师就设计了30多个问题, 学生回答也是乱哄哄的, 目的性不强。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 只是一问到底, 问题设计无实效性。

为了解决历史课堂中的没有价值的“无效问题”现象, 教师精心设计, 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 有效引导, 启发质疑,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 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 把握教材, 找出问题设计的关键点

必须仅仅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只有抓住关键点, 才能将教材吃透, 才能更好的分析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才有利于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才能从重点和难点入手。在教授《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时,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我认真分析了教材,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设计了三个问题: (1) 火种是怎样出现的? (2) 星星之火是哪里点燃的? (3) 星星之火是如何燎原的?带着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求知。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一步步从城市转向农村,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 化难为简, 层层深入, 解决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最后学生归纳出简洁的答案: (1) 火种是怎样出现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2) 星星之火是哪里点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3) 星星之火是如何燎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并通过精炼的板书“火种—火苗—燎原”形象生动地得出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 视角新颖, 内容处理巧妙, 体现了历史的整体感和连续感,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其次, 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入手点。为了使得学生更好更快地获得知识,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对那些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 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更快地获得知识。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多注重历史事件, 而学生却更喜欢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 可以把一些历史事件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身上, 比如辛亥革命可以从介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入手;洋务运动可以从李鸿章或曾国藩这些人物入手。这样提问设计, 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入手, 学生就会以一种主动、轻松的心态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境界。

2.2 了解学生, 问在学生的兴趣点上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活跃。同时,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比较自我的阶段, 对于一些历史现象和价值观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如:我在讲《辛亥革命》这节内容时, 对学生提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孙中山没有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能否取得成功?通过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学生的讨论后, 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不会失败, 因为有了孙中山正确的领导就可以避免失败;一部分学生认为仍旧会失败, 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 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后, 教师又提出: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是某个领导人还是某个阶级本身的弱点?最后, 教师总结了学生讨论的结果: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必将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这种逆向思维的提问方式能够有效的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除了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外, 还能够通过思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3 巧设“活动与探究”性问题, 拓展学生的思维

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直奔主题”, 也不要有唯一的答案, 应该让问题带有一定的曲折性、神秘感和延伸性, 例如我们教学中常设计的“活动与探究”性问题。例如:在学习了“五四运动”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今, 历史的天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1世纪的青年应如何发扬“五四”精神?学生发言积极, 很多学生结合时代讲到了要学习刘翔、李素丽等当代的楷模, 为复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在学习了《南京大屠杀》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积极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 勿忘国耻, 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在我们中国犯下的罪行。 (2) 揭露日本右翼分子企图掩盖历史真相的险恶用心, 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3) 作为学生, 我们除了要深刻认识这段历史, 还要努力学习, 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祖国强大了, 军国主义才不敢小看我们。通过开放性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积极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问题针对性、实效性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在教学中, 要从学生实际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 精心设计问题,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左晓梅.关于问题教学的反思[J].江西教育科研, 2004 (7) .

[2]计强.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 (10) .

篇4:巧设问题,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一、阅读前巧妙设计问题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阅读前巧妙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走进语篇教学。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问题要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及相关学习、经验为依据,为学生之后的阅读奠定基础。阅读前的问题设计有以下几种。

1.导入型问题设计

通过问题来导入语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导入方法,它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问题又是与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因而教师在教学时通过问题设计来导入语篇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将以往的经验与知识进行有效连接,从而步入语篇学习。例如教学《May I have…》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需要借别人的东西时,该如何用英语表达呢?然后通过引导学生使用句型来导入学习,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语篇学习。

2.铺垫型问题设计

在阅读前,教师设计一些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可以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作好铺垫,利于掌握相关知识。铺垫型问题设计的目的不单是为了简单的寻求答案,更是为了通过这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内容,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整体把握。例如,教学《In a toy shop》时,教师就可以拿出一些小动物、小玩具的图片,问谁能准确说出图片中动物、玩具的英语名称。有了这个热身活动,学生之后的学习自然就容易得多。

此外,还有预测型问题设计,这也是小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的极为有效的途径。这类问题的设计主要是教师利用语篇插图等提出问题,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想象语篇的大体内容,从而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断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二、阅读中巧妙设计问题

阅读过程是整个英语语篇教学的重点,主要是通过阅读来理清文本的相关内容,进而获取文本的详细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文的结构、层次、语法、词汇等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来进行阅读,从而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篇的主要内容。具体的问题设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设计导读问题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先设计几个导读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整个文本内容的掌握。学生通过对导读问题的探究解决,便能目的明确、目标清晰地进行阅读,进而能更快地掌握整篇文本的内容,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文本的良好习惯,更能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2.设计细节问题

就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而言,其内容都较为简单,情感也较为浅显,对此,教师如果针对细节来进行问题设计的话,更利于学生捕捉到细节性的知识,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语篇内容,培养学生关注细节信息的良好习惯,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3.设计主干问题

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充分根据文本内容,抓住本文的重点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主要脉络,进而全面把握文本内容。这些问题的逻辑性较强,层次极为分明,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很好地将整个语篇的信息串连起来,在理清语篇思路的基础上加强对语篇内容的记忆。

三、阅读后巧妙设计问题

阅读后的问题设计是整个语篇教学的提升阶段,这是教师在完成语篇阅读的基础上再根据相关内容提出一些创新性、探究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帮助学生初步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将语篇学习由知识汲取过渡到能力发展。在设计此类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最好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从而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问题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设计得巧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到语篇教学中,最终促进语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5:巧设问题,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渗入安全、德育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守株待兔》一文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教育我们不要存有不劳而获地侥幸心理。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图画逼真有趣。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体会故事包含的深刻道理,并能结合实际或场景描写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2、学会8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读懂语言故事的内容,理解寓意,会用自己的话说说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3、4、5、能够对文中的种田人、野兔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对故事的结果展开发散思维训练。能够对别人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并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圆卡片、人物图片(种田人、野兔、树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刚刚学了一篇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不

要做坏事,不要做自己欺骗自己的事。今天我们还有一篇名为《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利用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这又是本文的重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教师板书课题)

读故事: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课件展示课文情景剧及文字)(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

清生字的读音。(2)欣赏课文的画面展示,并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做法有何不妥。

2、自读课文:课文内容多么生动有趣呀,同学们想亲自读读课文吗?(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要求:(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理解字义,把生字圈出来。(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3)在课文中找一找“守株待兔”中“株”“待”的意思和题目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1)课文中八个生字宝宝已被老师请了出来,小朋友们想不想和它们交朋友?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你的新朋友好吗?请同学们合上书。(教师出示制作好的生字卡片,每出示一张指名学生认读、组词并在黑板上默写这个字,卡片交给同桌观察字形,完后订正学生写的字,并比较谁的字写的工整美观(此处两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快速准确记住字形。)(2)理解课题:打开课本①学生汇报“株”的意思是“树桩”。(教师板书,同时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树桩”的形状,教师在黑板贴上自己制作的“树桩”图片)②学生汇报“待”的意思是“等”,师问:“等什么?”(在学生齐答“兔子”时,一边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野兔”的样子,一边在黑板贴上“野兔”图片)③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守株待兔”的意思。学生找出“从此他丢下出头„„”一句,师问:文中的“他”指谁?(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贴

上种田人的图片,并叫学生观察种田人的动作和神情。)

(3)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结合黑板上的图片说出“守株待兔” 的含义。(图片板书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4)刚才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宝宝请出来和小朋友交朋友,现在请小朋友把你的新朋友送回家去。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分别描写种田人、野兔、树桩的生字是哪些?把你手中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图片下。(这一环旨在让学生了解故事中人物特点,为后边的课本剧演出奠定基础)

(5)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吗?(学生定会问“乐滋滋”的意思,师追问:课文中说谁“乐滋滋”的?他为什么乐滋滋的?如果换作是你,你感觉怎样?)(这几个问题不但让学生理解了“乐滋滋”的含义,还让他们领悟了课文内容)

(6)谁能用“乐滋滋”的语气去读这一段,指名朗读。(然后课件展示这一段的情景朗读。)

悟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下列问题)

1、那只兔子怎样死的?故事的结果怎样?面对这样的结果你想到了什么?(小组讨论后汇报,然后课件展示:情景朗读野兔的死因及事情的结果,学生体会朗读语气)

2、指名说说这两段的朗读语气,并找学生试着朗读。

3、假如种田人就在你面前你想怎样劝他?故事的结果又会怎样?你还想对故事中的野兔说点什么吗?(针对野兔跑得快,慌慌张张的窜出来撞死了这点和学生平时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容易摔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的感受?(这个问题让学生谈有点难度,可以课件展示以下场景描写:①考试时有学生偷看课本或同桌试卷②小偷盗窃财物③打麻将赌博等。以便让学生领会不劳而获的含义,还可以借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课

件展示以上问题)(这几个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故事内容,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演故事:

四、课本剧表演

1、借助板书分析种田人、野兔、树桩的特点。(教师引导)

2、分角色表演,指一名学生朗读或全班齐读课文。

3、还可以让种田人边自述边表演,适当发挥故事结尾,表演出种田人的懊悔心理。其他角色配合表演。(这种表演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编故事:

五、课外练笔

续编故事:要求:从种田人看到它的庄稼全完了展开想象,编出种田人先是懊悔,继而反省,接着踏踏实实的劳动,终于在来年获得了丰收。(这一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又可以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应老老实实的劳动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篇6:巧设问题情境

---开启小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金钥匙

保太中心小学 李国祥 孔祥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施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的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习的兴趣,使教材紧扣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巧设问题情境更是教学最优化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灵活多变的问题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巧设的问题情境与师生教学互动中衔接、延伸、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小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使课堂具有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更能呈现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我曾经在保太镇教研室组织的一次低年级教学观摩中,欣赏了《新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教学活动。《新乌鸦喝水》说的是有三只小乌鸦比赛看谁先喝到小口径瓶子里的水。其中两只小乌鸦按照老前辈的办法,忙忙碌碌到处找石子提升水位。第三只小乌鸦却独辟捷径,叼来一根空心麦杆插进瓶子里,轻轻松松地就喝到了水。听完故事,那位老师问小学生:“听完这个故事,你最想对两只乌鸦说什么呢?”小学生面露难色,小手都懒得举起来,不知道要对乌鸦说什么。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小学生明白两只乌鸦不动脑筋,所以输给了第三只乌鸦。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小学生们难以回答清楚,好在那位老师及时灵活的调整了问题:“看完故事以后,你觉得哪只乌鸦喝水的办法更加好?为什么? ”话音刚落有的小学生就说开了,有个小学生懂了:“第三只乌鸦的办法好,她动脑筋了,跟老乌鸦的办法不一样,他赢了。”两次提问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否科学、合理且具有艺术性。因此,深入研究教学中的提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小学生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它是帮助小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可见巧设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除了要服从语文教学原则外,更应反映出自身领域的带规律性的认识。即应遵循“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语言与思维同时训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个体参与和群体齐进”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巧设问题情境 构建高效课堂:

一、巧设导入问题情境 激发引领学生进入教学

1、巧设问题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问题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问题,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课堂教学之初,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

2、借古诗词创设问题导入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讲究意境,而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譬如,在学习《西湖的绿》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杭州西湖优美风景的古诗(如: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上课时我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西湖美景仿佛一幅幅的图画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西湖那梦幻般的美景之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的理解课文。总之,精巧的问题导入设计,可以更好、更快地带动学生进入整个课堂情境之中,从而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二、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帮助小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针对性提问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在关键之处。这就是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活动具体的目标。对于文学作品的重点教师可以围绕重点段提问,问题创设不在多而在于精,同时问题创设要随着课堂生成的变化而变化,师生的互动才精彩。因此灵活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这样能帮助小学生抓住作品的关键与核心。故事的关键与核心不外乎故事内容与人物心理的理解,在进行故事教学时,我们就应该针对故事内容和人物心理来设计提问,帮助小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例如,在教学《小猫种鱼》一课中,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小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天怎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小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3)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小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

三、互动式的提问,帮助小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互动式提问,让小学生在讨论中发展表达能力,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小学生们的积极讨论,使小学生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小学生们的情感与思维,使小学生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积极、和谐!在《小羊和狼》的教学活动中, 针对两只羊为什么会掉到水里去的原因, 我引导小学生讨论: “两只小羊碰到这种情况后, 该怎么办?”小学生们作出了种种推测: “两只小羊可以猜拳, 谁胜了, 谁就先过桥。”“可以采用轮流的办法, 这回你先过, 下次我先过„„”在讨论中, 小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想出了好多办法, 积极地向同伴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妙招。这样小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和一定时间的考虑答案,组织语言,全面地概括出了为两只小羊想出点奇妙

上一篇:一路上有你作文850字下一篇:物业费纠纷业主答辩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