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

2023-01-20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并且从此逐步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人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研究教学方法,但效果却不太令人满意。例如:历史上先后出现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但是新方法的出现并未明显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是由片面研究导致的结果,即只注重研究教,而忽视学,只注重研究教师角色而没有注意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发挥的作用。另外,当今社会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也面临观念上的根本变革,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够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外语教学的目标同样要作相应的转变,不仅要教给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外语学习的策略。外语教师也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应该作为学习策略的培训者,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外语学习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1 9 7 9年,也就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复刊的第二年,该刊登载了桂诗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该文首次把“第二语言”的概念引进国内。1 9 8 1年许国璋在该刊第2期的“美国他语人英语教育学述评”对第二语言研究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和作为外国语的英语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凡是在英语为主流语言的环境 (社团,国家) 进行的他语人英语教育,即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凡是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他语人英语教育,即是作为外国语的英语教育。”胡文仲在“评介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文中,重点介绍了学习与习得的区别。指出:“成年人发展外语能力依靠两个途径,一是下意识地自然吸收,类似幼儿学母语,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语言。学会语言规则也同样是不知不觉的,但只是获得某种语感而已。这个过程称为语言习得 (1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个途径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这称之为语言学习 (1anguage learning) 。只有语言习得能够使人们获得口语能力,获得流利程度,而语言学习只能起到运用规则进行‘监察’的作用。”至此,国内把“第二语言习得”的概念才完整地引进来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理论) 的专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 (刘润清,1 9 9 9)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蒋祖康,1 9 9 9)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剑桥英语教师丛书”、“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英语教师教育系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现代语言学从书”、“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剑桥应用语言学丛书”、“2 1世纪英语学习丛书”、《英语的教与学》 (胡文仲,1 9 8 9)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束定芳、庄智象,1 9 9 6) ,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语言学系列丛书”,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 (外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当代语言学理论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 (刘润清) 等。介绍二语理论研究的专著及刊物 (在此不一一列举) 为引进、消化、吸收二语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它对中国英语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常见错误分析

2.1 认知错误

认知错误的根源在语间、语内干扰。语间干扰引起的错误叫“迁移性错误”。语内干扰则是由于第二语言内部结构复杂而引起的过度概括和过度简化错误。

在研究中发现,呈现在语言习得状态下的认知过程很容易犯“迁移性”错误,即用母语规则来替代第二语言规则。

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学习新词的过程,而且越是往后,所学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和学习者早已知道了的词之间的关系也总是愈加复杂。因此,发掘语音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由于第二语音学习者此时已具有了两种语音系统:早先形成的反映语音简单对立的系统以及不断扩展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对子和群的系统。矛盾的焦点应集中在掌握第二种系统之上,深而究之,英语中动词构成过程如life与to live, haft与halves, breath与to breathe, bath与to bathe等,做出变更的不是单靠音位,而是发音特征群:|f|的发音特征为唇齿音、擦音和清音;|v|的发音特征为唇齿音、擦音和浊音。其规则为清—清;浊—浊,这样,学习者学起来有了高度概括性,做到事半功倍。

在避免了“迁移性错误”之后,学习者还应注意避免“泛化性错误”,即用一般规则去适应特殊的语言现象。“泛化性错误”的原因是由于第二语言结构复杂引起的错误,其表现形式为过度概括,过度简化等。过度概括指初学者往往根据相类似的表层结构类推出英语中不存在的结构。

有时我们为了便于记忆和运用,常把语法现象概括成若干条规则。这样来说是可以的,但是有些外语的初学者把一些词汇也要进行类似的概括和归类,而没有考虑到每个词都具有各自独立的词性和词义,忽视了某些近义词之间的区别,只是一味地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达到分类概括目的。

2.2 省略简化引起的错误

英语动词曲折变化,如play—plays就是一例。初学英语的人为了图方便,往往要省略动词单数第三人称的词素一S等,因为这一种简化不一定导致误解。所以说,诸如“He play cards.”之类不合语法规则的病句,便频频出于初学英语的人口中。

2.3 互相关联引起的错误

英语中有很多在意义上或形式上相关联的词。如table (桌子) coach (睡椅) chair (椅子) stool (凳子) desk (书桌) 是意义关系词,而dancing (正在跳舞) singing (正在唱歌) saying (正在说话) jumping (正在蹦) 是形式关系词。各种语言层次都会出现因互相关联而导致的失误。如我们可以把The boy is very young.He can’t go to school、连成一句:The boy is too young to go to schoo1.但互相关联会使学生创造出不规范的“混合结构”:The boy is very young to go to schoo1.

2.4 语用失误

这种失误主要受到语用学研究的影响。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同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具体说来,它研究在一定环境中如何使用语言:包括说出和理解实际的话语两个方面。因为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以英语为交际工具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谈话双方的关系,双方共同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环境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交际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学生在与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际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对这样的因素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很多误解,使得交际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甚至中断。有些中国学生在和英美人士寒暄交谈时会说:Hi, have you eaten?或Hello, have you had your meal?如果这样,不仅不会有助于交谈的进行,相反,这样还会造成很多误解,并且带来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因为英美人士在类似的语言环境中从来不这样打招呼,他们会用固定的语言结构说:Hello, a nice day, isn’t it?这当然同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当然在打招呼时,也要对人们的吃饭情况来询问一下,以表示礼貌,其实也并没有邀请人去吃饭的意思;而英美人之所以有不同于中国人的打招呼方式,主要和英国的天气有关,英国的天气每天都有很大的变化,自然,英国人谈论最多的也就是天气,所以他们才会有那样的固定短语。

再比如,一位中国学生在感恩节应邀与一位美国教授共进晚餐时,说了这样一句话:I think eating one turkey on Thanksgiving Day is an American habit.该句从语法上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这句话里,“h a b i t”是指个人习惯,而感恩节吃火鸡是美国的风俗习惯,决不是这位教授家自己的习惯。所以,须用另外一个词“c u s t o m”来取代“habit”。而这位学生所犯的错误也主要是源自于对于英美人的风俗习惯不太了解而造成的。

由此可见,语用问题虽然不同程度地给我们的交际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是它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要想使交际渠道畅通无阻,说话者不仅仅要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即语音、句法、语法以及语义规则,有时还有赖于对非语言环境和对所学语言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风俗习惯的了解,即运用语用规则对言语行为进行必要的推理,领悟潜在的交际意义。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强调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和技能,还更应重视言语行为的交际意义,即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功能以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好一门外语并能够正确使用。

Corder (1967) 曾指出误差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教师对误差进行系统分析后可知学习者距目标有多远,还需要学些什么内容;第二,误差向研究人员提供证据,说明语言学习的方式和学习者采用的策略或程序;第三,误差是学习者不可避免的,出错可以看成学习的手段,用于检验关于正在学习的语言规则的假设。Corder (1972) 还明确区分两类误差分析的意义,一种是补救性误差分析 (remedial EA) ,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语言运用并改正错误,另一种是发展性误差分析 (developmental EA) ,用于描述学习者的连续性过渡方言。可以看出,Corder认为误差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然而改正学生的错误是否就能立竿见影地消灭错误呢?只研究误差是否可以弄清学习者的中介语能力的发展情况呢?目前还无肯定的回答。

Sridhar (1975) 曾经指出,要是误差具有教学意义,必须确立标准以区分产出性假设误差和错误概括性误差,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明确识别误差的来源,必须按影响交际效果和态度的程度建立误差类型的等级体系,还必须弄清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下的误差概念和可接受性偏差概念。

尽管如此,误差对于比较、评估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语言能力的差异有一定的意义,测试中产生的错误反映学习者不能做什么,没错的部分证明他能做什么;和同伴相比,错误的多少就有了区分语言能力的意义。虽然误差分析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后依然处于幼稚研究阶段,但如果能解决资料的收集问题、归类分析问题,那么对学习者和研究者都意义深远。

3 英语课堂教学应用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语言习得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习得到英语,使其摆脱母语的束缚,自由地使用目的语表达思想,进行交际,是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所关心的。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开始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可理解的课堂输入.明白易懂的语言输入是确保学生获取新的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克拉申认为,习得者获得与自己的语言水平大致相符的输入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学习者内部语言加工机制的运行。换言之,只有当学习者获得可理解的输入,习得才能进行。只要学习者能理解他听到的话,他才能获得“1+1”的输入。因此,外语教师只有了解了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使语言输入正好适应学习者,课堂上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创造真实的交际语境.课堂上教师开始重视给学生提供自然的交际机会,创造真实的交际语境,使语言学习者同自然环境语言习得者一样,通过课堂交际活动,从而自然地习得语言。外语教师通常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语言交际活动,以激发学生开口。在课堂讨论活动中,教师一般要确保讨论的题目有趣,为了避免学生无话可说,可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准备的机会。

重视学生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所有的学生,包括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性格、学习自信心、情绪等状况。因为在习得语言中,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克拉申将学习者的内部因素称为感情因素。这些因素对语言刺激有过滤作用,他们制约着学习者接受输入信息量的大小。

如果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足、自信心强、态度积极、情绪稳定、性格外向,对语言刺激的过滤作用就小,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输入就小。因此,感情因素影响学习者习得语言的速度。在课堂交际活动中会出现有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际,而有些则保持沉默,甚至感到很不舒服,不能参与到交际中去。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非常了解学生,能够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他们需要什么,想些什么,他们各自的学习能力、性格等。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的,培养学习能力,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

重视“此时此地”的原则.在课堂上,除了交际活动外,教师应该多提问一些“此时此地”的问题。因为在习得语言时,交际的语言最好是此时此地。语言学家们认为“知觉——距离”控制着活动的认知和语言的复杂性。直接感知的事物与正在谈论的事物距离越小,就越容易理解和表达。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手头材料,经常提问一些与学生本人的需要和愿望相关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使学生有较多的接近自然环境使用目的语的机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语言的形式上而是放在意义上,会启发学生去思考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出现多姿多彩的交际场面,精力不集中的学生也能回到课堂,那么学生更容易习得到语言。

4 结语

我们必须做到理论、实践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众吸各家之长。正确处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坚持语言学习的系统性原则、学生主体的认知原则、跨文化语用交际原则和情感调动原则。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理论,正确对待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学质量。把外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以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摘要: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过程及其效率, 长期以来受到心理学、语言学、英语教学法及第二语言习得等众多学科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相关理论, 针对英语习得过程中的常见错误进行探讨, 提出在教学中应用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英语,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柯杜霍夫.普通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2] 胡壮麟, 刘润清, 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3] 张正东, 黄泰铨.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4] 张正东, 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的原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5]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高职学院的大四现象——就业与教学管理下一篇:关于高校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