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俚语的语言学发展论文

2022-04-23

摘要:与规范语言相比,美国俚语在美国社会各阶层广泛使用,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俚语生动活泼,形象简练。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看,美国俚语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的特征,表达风趣,富有节奏感,其发展动因在于美国俚语有着丰富的语言系统、美国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其影响因素包括交流场合、社会地位和内容性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美国俚语的语言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国俚语的语言学发展论文 篇1:

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现象研究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应运而生,网络新词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自2013年以来,网络社区交际中的四字格流行语高频出现,本文就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挖掘了此类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及动因,以求探析其形成的规律性和理据性。

关键词: 四字格 网络流行语 成语 缩写造词法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敏感、最活跃、涵义最丰富的部分,也最能反映社会的变化。自2013年以来,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一类四字格的网络词汇,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等,这类词语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网络词汇的构词方式,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语言系统中出现的新质要素是语言变异,对原语言系统规则的偏离或违反也是语言变异。笔者将对四字格网络词语进行计量统计,对其进行类型分析,对比古代成语的结构及旧的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模式,探究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及动因,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估。

一、四字格词组化网络词语的计量统计及其类型释义

据笔者统计,2013年在网络中高频出现的四字格词语共有十个,即不明觉厉、累觉不爱、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细思恐极、男默女泪、说闹觉余、啊痛悟蜡、火钳刘明。本文按其成词方式将其分为两类:句子缩略类和词语缩略类。除“喜大普奔”属词语缩略类以外,其他九个词均属于句子缩略类。

“喜大普奔”,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也作“普大喜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庆贺。

句子缩略类词语的意思分别为:“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细思恐极”: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男默女泪”: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啊痛悟蜡”:啊,多么痛的领悟。后面的“蜡”是因为网友说这句话时,常在最后加个“蜡烛”图标以示“杯具”;“火钳刘明”:“火前留名”的意思,通常在一些有争议的作品刚出来时使用,表示看好这部作品会火,而在前排留名。

其他一些词,如“体亏屁思”、“裤脱我看”、“图种熊菊”等,含义粗鄙、低俗,在网络社区中偶有出现,笔者未对其做出详尽式统计。

二、区别于古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词汇形式从外观上看类似古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成语是汉语语言语汇中一类极其重要的单位,语言学界对成语的研究由来已久,综合各家观点,笔者总结出成语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成语产生和发展的总趋势是四字格化。

成语以四字格作为典型的格式,是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根据的。从成语开始大量形成的先秦时代看,四字格语式已经作为固定的格式为当时的汉语所采用。究其源头,可从《诗经》谈起。《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先秦时代,位列“五经”之首,在其所收的305首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有四字格的诗句。四字格的诗句形式符合汉民族形成既久的重偶轻奇的言语心理,《诗经》以其凝练典雅的语言、齐整的韵律在散文潮汹涌澎湃的春秋时代占据一席之地,奠定其作为四字格雅言范式的基础。其后,《论语》等著作对四字格的进一步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四字格成语多从这些经典著作中产生,有的是直接截取原文,如“赳赳武夫”、“求之不得”、“精益求精”等,有的经过剪裁形成四字格成语。剪裁就是从既有的语句中加以取舍,选取四个字。有的裁去个别虚词,有的裁去个别实词,有的裁去较多词语,如“弄璋之喜”、“千仓万箱”、“泣血稽颡”等。还有一部分用追加和更换字眼的方法构成四字格,追加,就是就既有的不足四个字的词语增添到四个字;更换,就是就既有的四个字更换个别字眼,依然是四个字,如“大腹便便”、“笑里藏刀”、“天壤之别”等。另外,还可用融化、综合和概括的方法构成四字格。融化,就是把出处不同的典故、词语熔成四字格;综合,就是把同一上下文但是相隔较远的词语揉在一起而成四字格;概括,就是把一个故事概括在四字格的成语里,如“尸位素餐”、“守株胶瑟”、“邯郸学步”等。

(二)成语需要经历一个“成”、“语”的过程。

成语从被创造出来到成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先秦之后造出的成语经过了由未“成”到“成”的过程,近现代新造出的成语同样需经历由造出到被人广为征引的过程。根据相关学者对《论语》中成语的研究,今天出自《论语》的255条成语,绝大多数都是从汉代开始逐渐为人引用,被人看做成语,鲜有在先秦即为人引用的。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成语,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成语,一时兴起的、流行的、经不起历史检验的词语不能称其为成语。

(三)成语为书面语体,语义典雅。

与其他词汇单位相比,成语的突出特点是其具有浓重的书面语色彩及古雅严谨的语义色彩。一些歇后语或惯用语虽然在形式上具有四字格的特征,但并不能称其为成语。如“等米下锅”、“眼馋肚饱”、“混吃等死”等。这类词语大多具有浓重的口语色彩,有些可称为俚语,这些词语无一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不能称之为词汇中的恒定单位。成语的书面性源于其语义的古雅性,成语中古朴、典雅的成分一是由于古人创造该成语时的“文言”成分,二是由于历史的前进与发展,当时的口语成分在后人心中成了文言的成分。晚近以来产生的成语数量有限,且大多是具有深厚旧学功底的文人大家的刻意仿古行为。

(四)成语是全民语言中的语汇单位。

成语是经历长期历史发展保存下来的词汇珍品,凝结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方言中或个人言语中的词汇单位不属于成语,成语具有汉民族共同语言词汇单位的资格,如北京方言中的“老大不小”、“话到是礼”只能算是方言中的惯用语。

综上所述,分析时下的四字格网络流行语,除具有类成语的四字格形式外,均不符合成语的基本特征。“不明觉厉”类四字格网络流行语是2013年以来新兴的网络词汇,并未经历“成”、“语”的过程,看似书面语体,其语义并无典雅成分,甚至有些词语还带有粗鄙的含义,如“体亏屁思”(这一定是体制问题,最终吃亏的总是屁民,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脱裤我看”(我都脱裤子了,你让我看这个)等,且此类词汇仅流行于网民之间,不具有全民性,在不接触网络的人看来,这些词让人一头雾水,因此这类词语只能算做网络社区内的一种语言变体,不属于成语。

三、区别于旧的缩写造词法的特征

这种以缩略的形式造词的方法并非独创,在旧的网络流行语中就有缩写造词这一方法,但旧的缩写造词法多为“英文字母缩写造词”,作为一种造词方法,虽然不是当今网络语言的新创造,而是一种原有方法的运用,但它利用英文词组首字母缩写的拼合创造新词,如“女朋友”(girl friend),缩写成GF;“男朋友”(boyfriend),缩写成BF;美国ADOBE公司出品的著名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缩写为PS;“顺便说一句”(by the way),缩写成BTW,等等,这些都是网络交际交流中常用的“英文字母缩写词”。另外,杨小平在《当代汉语新词新语研究》第三章中提出“缩略类新词”这一概念,并将缩略类新词分为双音节缩略类新词和三音节以上缩略类新词。如“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缩略,“无知少女”是“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的简称。缩写造词法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网络表达追求高效率,追求彰显个性,这种缩写造词符合网络交际的便捷性、个性化原则。

自2013年以来出现的新的四字格网络流行语同样利用缩略形式构词,词语缩略类“喜大普奔”一词的构词法就是借用了“无知少女”这类词的构词法,但“无知少女”这一词条本身可看做定中偏正短语,而“喜大普奔”一词本身不符合语法规范,既不成词又不能算短语,仅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的简单拼凑。句子缩略类“人艰不拆”等词本身也不符合语法规范,且许多来源于时下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如“人艰不拆”源自台湾歌手林宥嘉《说谎》中的一句歌词“人生已是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啊痛悟蜡”来源于台湾歌手辛晓琪《领悟》中的一句歌词“啊,多么痛的领悟”。有一部分来自某个事件,如“十动然拒”源于“2012年11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王文瑾向他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他用212天时间写的16萬字情书。这封情书的内容包括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内容主要是回忆两人在一起做的事或借景抒怀。他将其装订成册并取名《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一事件。有的源自某些热映的经典电影,如“不明觉厉”一词百度百科将其源头指向1996年周星驰自导自演的电影《食神》,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史蒂芬·周(周星驰饰)给鹅头(李兆基饰)和双刀火鸡(莫文蔚饰)讲解撒尿牛丸从开分店到上市,鹅头说:“虽然不明白他(指周星驰)在说什么,但听了觉得很有意思。”

四、结语

四字格网络流行语不是成语,其形成机制亦有别于旧的缩写造词法,不符合语法规范,亦无规律可言,仅仅是网民们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一种语言游戏,通过这种对传统的反叛传达一些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种四字格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们追求语言韵律美、结构美及刻意仿古的文化心理,这种四字格的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还有待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但很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笔者将继续对其保持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小平.当代汉语新词新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高明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中华书局,2006.

[4]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

[5]劲松.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

[6]吴礼权.网络流行语的造词方法及其流行传播的理据[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7]任凤梅.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解读[J].河南社会科学,2010(5).

作者:陈希伦 刘冬冰

美国俚语的语言学发展论文 篇2: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美国俚语分析

摘要:与规范语言相比,美国俚语在美国社会各阶层广泛使用,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俚语生动活泼,形象简练。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看,美国俚语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的特征,表达风趣,富有节奏感,其发展动因在于美国俚语有着丰富的语言系统、美国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其影响因素包括交流场合、社会地位和内容性质。美国俚语的主要影响和功能在于反映现实生活情况、进行“表情达意”以及缓解生活与工作压力。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美国俚语;语言分析

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通俗易懂顺口,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俚语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美国人对俚语的喜爱更甚,俚语广泛应用于美国人的日常交际和影视作品之中。俚语在美国英语词汇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大约是美国人平均词汇数量的十分之一。作为一种非规范的语言,美国俚语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该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和文化背景,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化反作用于美国社会,发挥着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一、美国俚语的概念及特征

(一)美国俚语

1.美国俚语的概念

俚语指的是人们常用的口语表达形式,也是民间非正式的话语。人们在生活中将一些通俗易懂的话语总结出来,经过流传,形成约定俗成的用语默契和规则。俚语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性方言,其在使用的過程中不再遵循语法规则,甚至和词语本身的含义也差距较大。美国俚语是指一种口语表达形式,这种口语表达形式发源于美国本土,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俚语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2.美国与美国俚语

美国俚语是英语俚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英语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俚语。从俚语的发展与来源角度看,英国俚语和美国俚语之间有着较大差距。十七世纪,英国人来到北美开始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到了十九世纪,英国人已经在美国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美国经由独立战争之后宣告独立,和英国相比,美国有着鲜明的文化和民族差异。美国俚语的产生与发展和美国民族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美国俚语的特征

美国俚语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美国俚语有着非常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即俚语常常是在生活之中使用的,具有非常鲜明的情景特性。例如在职场中,常常会使用“give sb.the air”来表示想要解雇员工的想法。其二,美国俚语在表达上十分风趣,这实际上和美国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是相关的。例如在生活情景剧《生活大爆炸》中就多次使用过美国俚语,让剧情带有非常鲜明的“美国式幽默”。其三,美国俚语多用夸张、押韵等修辞手法,在表达上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立足于语言使用者及其语境之间的关系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他认为,随着语境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语言使用者也会改变用语规则和习惯。

(一)功能语言观

功能语言观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韩礼德认为,“功能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语法自然性。也就是说,语言的使用规则可以用来解释语言事实。在语言系统之中,功能成分是语言意义的主要构成成分。一般来说,语言意义分成两个层面:一层是表面的概念意义,另一层是更为深入的人际意义。这两层意义事实上也表达出了语言的功能,一方面通过语言来概念化所希望表达的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语言建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二)语言的社会符号性

在系统功能学的视角下,语言即是一种社会符号,这种社会符号帮助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从事各类社会活动。韩礼德曾经提出,“在系统功能学的学科研究方向下,相关研究学者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人们应该如何使用语言,另一个是语言的组织结构应该如何为日常生活服务。”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研究美国俚语社会发展动因和社会与人际交际功能。

三、美国俚语的发展动因

(一)美国俚语的发展因素分析

1.美国俚语丰富的语言系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俚语不断融会贯通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与风俗,接纳着每个时代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兴语言,自成一个系统,这是美国俚语的自身属性,也是其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因。美国人在使用俚语的过程中常常不遵照基本语法规则,所使用的词汇、结构和语音也常常产生变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美国俚语丰富的语言系统。

2.美国社会的迅速发展

美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为适应这一社会现实,相应的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变化,语言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国际事件都对美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科学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新事物、新提法层出不穷,相应来说,有关的美国俚语也有着日益丰富的趋向。例如,在美国历史上著名的“9·11”事件中,媒体报道多次使用了“He is as hard to find as Bin Laden”,后来这句话的含义也脱离了其本身的意思,主要表示某人神出鬼没,而且态度一般较为消极。直至今日,这句话依然被频繁地运用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3.美国的文化多元性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该国的多个民族都保持着文化上的相对独立性,欧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美洲原住民,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并且因为其所信仰宗教的不同,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久而久之,各个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就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征。美国的多元文化为俚语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如butt(臀部)事实上是来自荷兰语的calaboose(监狱),而且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加剧,也刺激了美国俚语的发展和传承。

4.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碰撞

俚语是美国语言中的非正式用语,主要产生于亚文化群体之中,亚文化群体所使用的语言带有非常强烈的隐喻性质。美国俚语并不是来源于贵族等上流社会人士,而是来源于无业游民、辍学的青少年群体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人。由于他们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形成一套固定的话语,久而久之就成为“俚语”,类似于我们国家所说的“黑话”。例如在毒贩子之间就形成了一套固定成系統的俚语,如用junk指毒品(原意指垃圾、废物),用mule指贩毒者(原意指顽固的、倔强的人),用snow指可卡因(cocaine)。

(二)美国俚语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交流场合

美国俚语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受限于交流场合。俚语是一种非规范用语,因此在正式的会议、演讲、课程中很少能够见到俚语的身影。但是,在非正式的场合,例如朋友间的日常交流、团体内部活动,会大量使用美国俚语。例如在清晨傍晚的问候常常可以使用俚语,但是在正式的汇报和会议中就无法使用俚语;在课堂中,同学之间的小组讨论和交流可以使用俚语,但是如果学生回答教授的提问,就不适宜使用俚语。

2.社会地位

美国俚语的使用同样受到社会地位的限制,这种地位包括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熟悉的程度等。一般来说,当面对长者或尊位者时,交谈多使用敬语、标准语;但是当面临同辈时,恰当地使用一些俚语反而让交谈更为生动,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公司的年轻办事员与年龄相仿、地位相当的人谈话时插入些俚语无伤大雅,也不会带来什么可怕的后果,但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设想这位办事员会用同样的表达方式与自己的领导讲话。

3.内容性质

使用美国俚语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内容性质。信息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些内容需要借助一些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表达一些轻松愉快的内容时,用俚语可能更为适宜,但是如果在葬礼时满口俚语地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极可能被众人反感。

四、美国俚语的社会功能

(一)反映现实生活

美国俚语来源于生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人民生活的最真切反映。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语言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无疑是经济基础的一种体现。美国俚语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也是对日常生活的体现。在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社会群体之中,也常常形成不同的俚语。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不同的社会团体以及不同的行业之间容易形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屏障”,以保障团体或行业内行为的安全性,并且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难免会产生一种集体排外的心理。因此,每一个集团或行业内部所使用的俚语就成了真实反映其现实生活的工具。

除此之外,美国俚语对于现实生活的反应还体现在身份和地位的投射上。不同的俚语能够区隔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例如,一个在校的年轻学生和一个商界混了几十年的资本家在话语表达和俚语的使用上一定有着极大的差异。和中老年人相比,青少年才是美国俚语的主要使用者,其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普遍有着“求新求异”的思想,容易对小众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美国俚语。由此,美国俚语也成为区隔青少年和中老年群体的语言系统。

(二)“表情达意”的工具

与文字不同,语言包含着更多的感情和语气,当其中的感情和语气不便于表达的时候,美国俚语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正式的标准语极为规范,如果用在日常的表达之中就很容易给人一种沉闷、无趣的感觉,同时也让信息的接收者无法更好地理解传播者的意图。很多俚语在表达上或较为夸张,或轻松生动,并且常常伴随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让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接收到信息传播者想要表达的语言和意图。特朗普被称为“因为社交媒体而诞生的总统”,其在twitter的话语表达中就常常使用俚语,甚至在各类演讲中也常常穿插俚语,以达到“亲民”的效果。

美国俚语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促进集团内沟通交流的桥梁,从而产生了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美国俚语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语言,它是特定亚文化团体中所隐藏的标签和语言交流“代码”。在这个团体内部,也有一套特殊的“代码”解读机制。通过俚语的使用可以缩短人们的心理距离,实现资源和利益共享,促进沟通,传递信息,加强内部团结,从而达到调整人际关系功能的目的。

美国俚语常常是某亚文化群体的专用语、社会阶层的隐形标签、语言交流的代码,通过这种内部符码机制的沟通平台,能达到缩短心理距离,逾越心灵鸿沟,促进交流,传递信息,强化内部凝聚力,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掌握这类美国俚语,有助于接近某一种亚文化群体,达成更好的交流目的。

(三)缓解生活与工作压力

俚语除了作为反映现实生活情况和“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一个缓解生活与工作压力的利器。美国俚语中也有一些话语是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背反,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倍感压力,这时候,非正式表达方式的俚语或者一些“脏话”就成为人们情感与压力的宣泄口。

有学者认为,美国俚语的自深层心理机制主要源于对“超我”的抗拒和排斥,这是人类最普遍的心理特征。美国俚语具有高度的防御能力,可以看作是一种调节心理机制。作为一种媒介,这种防御能力可以追溯到家庭权力时代。俚语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特定群体的交流媒介,体现着社会的等级制度,年轻一代为促进日渐成熟的“自我”深层心理健康发展,就需要一种有效手段来弥补自身的弱点和不足,而俚语恰好恰如其分适时地扮演着这种角色。

五、结语

美国俚语是美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人们的思想文化愈发多元,俚语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俚语的使用者越来越广泛,上至美国总统,下至底层民众;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少年儿童,都是俚语的使用者。在过去,俚语因为与正统话语的背反常常表现出贬义,但近几年,俚语逐渐脱离了贬义而成为中性词语。与此同时,俚语的运用对于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俚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反映着时代变化和时代特征,是传承社会文化的工具;俚语是人与人之间形成更好沟通效果的桥梁,也是缓解社会压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利器,由此可见,俚语在社会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只要场合合适、使用得当,美国俚语自然可以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 何中清.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学术话语分析范式建构[J].外语学刊,2021(2).

[2] 胡壮麟.后韩礼德时代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趋势[J].当代外语研究,2021(1).

[3] LING WANG.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of American Slang in the Big Bang Theory[J].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2020(10).

[4] 马晓彤,董祎垚,王子贤.浅析美国俚语的历时性发展及基本语言特征[J].校园英语,2018(24).

[5] 路平.美国俚语的语用功能与翻译研究[J].校园英语,2018(22).

[6] 苏红瑞.美国俚语的特征与社会功能研究[J].校园英语,2018(14).

作者简介:张建利(1979—),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单位为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

马俊莉(1983—),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单位为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

作者:张建利 马俊莉

美国俚语的语言学发展论文 篇3:

浅析美国俚语在美语交流中的使用

摘 要: 全球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曾经难登大雅之堂被视为粗鄙用语的美国俚语现已渗透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俚语较详细的研究将会启发英语学习者更轻松地掌握美国俚语。另外,研究俚语对于更好地进行美语交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美国俚语 美语交流 研究学习

一、引言

俚语,尽管在大多数解释中被定义为一种非正式的、低俗的语言,但是它在美国社会的日常交往中却产生深远的影响。所谓的“正统”英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美国俚语满足了民众的需求,不断发展壮大,正逐渐成为美国文化中一种新的流行趋势。研究俚语对于更好地进行美语交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纵向看来,美国俚语从产生、发展至今,已经经历几百年历史。美国,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容纳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不同种族群体。俚语正是其文化的结晶,被美国群众普遍认同。横向看来,俚语存在于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学生、军队、流浪者等,他们都有不同的生活领域。美国俚语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真实生活,是美国社会文化的传承物。同时,美国社会对于俚语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表示其对非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通俗生动的俚语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对民族融合起到了间接作用。

二、学习和掌握美语交流中的美国俚语的目的及必要性

美国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场合。早期的俚语主要是在罪犯、吸毒者和流浪者这些社会的最底层中使用。随后,俚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像新型的音乐和个性的服装一样,在摇滚乐者、学生、军人中流传开来。如今,美国俚语已经成为美国英语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社会各个阶层都喜欢使用的一种简洁而生动的表达方式,甚至在美国政界,俚语也成了他们交流及表达幽默和讽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俚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个分支,以口头的形式真实地反映美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

研究美国俚语在美国社会中的流行程度、产生的文化、历史等背景因素及其在美语交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美国俚语展现美语交流中的方方面面,有助于英语语言学习者灵活地运用和掌握美国俚语。

三、研究美国俚语的重要意义

美国以其相对丰富的物质和土地资源,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的综合国力上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是一个融合了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大熔炉,语言和文化都比较丰富。因此,更好地了解美国社会有助于英语学习者自然地接受美国英语在运用中的表达方式,减少由于思维方式不一样而带来的困惑。美国俚语作为一种时尚,从另一个侧面细微地反映了社会在不同阶段内呈现出的各种特点或问题。美国俚语的幽默、生动为枯燥的语言增添了色彩,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现在为止,关于对美国俚语研究的成果也有不少,大部分是从研究其起源和发展及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涉及的层面都比较广泛。

四、国内外对于美国俚语所作研究的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国国内对于美国俚语的研究,最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比较权威也比较全面的研究著作之中,学者冯建(1987)的《现代美国俚语浅析》不仅论证了俚语与文化的关系,而且从更深的层面上分析了俚语是如何流传与消亡的。他在论文里提出“橡筋效应”和“秤杆效应”,分别说明促使俚语产生的内部词义的关联和俚语存在与消亡的原因。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学者冯建对于俚语的研究不能扩充到社会各领域。近十几年来,由于美国俚语的广泛流行,国内学者对其研究的范围也有所扩大。丁兰天(2002)在《当代美国青年俚语的文化倾向》中通过对美国青年这一社会群体的语言特征分析,探究不同时期青年人的生存、文化和历史状况。另外,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亚文化在世界上对各个民族的影响逐渐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吴丽兴(2002)在论文中指出,俚语作为一种行话,反映了社会的不同集团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同时俚语源于各种行业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于俚语的定义,大多包含贬义的成分。朗文字典(2004)把俚语定义为非正式的粗话,尤其是在像罪犯、吸毒者和在校学生这样的群体中使用。然而,时代的发展证明俚语已经在向大众化延伸。彭元峰和孙佩捷(2002)在《美国俚语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中,从美国社会的发展探究美国俚语在不同时代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并充分说明美国俚语不再局限于下层社会,而是作为一种流行趋势被大众所接受。杨金秋(2001)论述了俚语本身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接近说话人双方的亲密感。赵俊平(2004)指出,美国俚语不再给人粗俗的感觉,相反,使听者感觉更加随意,亲切。因此,和美国俚语有关的各种讨论和研究更不断涌现。传统的关于美国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修辞、语义和字典编纂。国外对于俚语的研究大多是从美国历史和亚文化角度论证的。美国俚语伴随着美国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壮大。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被融入美国文化中,因此,美国俚语在美国广泛流行。

可见,美国俚语如今已经具有广泛性。国内对于美国俚语的研究在文化领域也展示不少成果。而且,学者们从语言学的修辞特征方面,也对俚语作了不少研究:委婉性、比喻意义和夸张效果等(彭元峰,孙佩捷,2002)。美国俚语产生在美国这样一个大杂烩的多民族社会中,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它不断地发展、消亡、再发展。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美国民众态度和观念的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俚语被各阶层所创造并被使用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中,而俚语同时又能达到其所特有的生动的语言效果和其他一些社会功能。美语交际中不断消亡和衍生的俚语突出反映美国社会的发展特点,并暗含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美国俚语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一旦脱离其社会文化语境就不可能对美国俚语做出全面、深刻的论述。因此,对美国俚语在美语交流中的使用研究与了解有利于研究者更全面客观地理解美国文化和历史,并运用美国俚语增强人们对英语的语用能力,从而实现与以英语为母语者更有效的交流。

参考文献:

[1]丁兰天.当代美国青年俚语的文化倾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15(3).

[2]冯建.现代美国俚语浅析[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7(5).

[3]彭元峰,孙佩捷.美国俚语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J].东北大学学报,2003,5(1).

[4]吴丽兴.美国俚语刍议[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6).

[5]杨金秋.美国俚语刍议[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18(1).

[6]赵俊平.浅谈美国俚语[J].河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

作者:张晶岩

上一篇:军事行政诉讼制度探究论文下一篇:高铁职业院校礼仪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