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功能及精准化探究

2022-09-11

一、引言

乡村旅游扶贫是造血扶贫, 不是输血扶贫, 其精准化扶贫是对贫困地区中的每家每户进行环境调查, 针对贫困群众进行对口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但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 旅游扶贫越扶越贫, 当地居民没有参与到利益分配之中, 或者说乡村旅游扶贫带给当地居民的收益远远小于其需要付出的代价。乡村旅游扶贫要做到让每一位当地居民都能获益, 帮助其走出贫困, 才是其主要目标。因此乡村旅游扶贫如何进行精准扶贫, 做出乡村旅游扶贫的实效出来, 是当前待需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旅游扶贫功能的理论解析

(一) 改善当地基础设施以及生活环境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是比较差的, 交通、通信、餐饮、娱乐和商业等基础设施都有待完善。开展乡村旅游扶贫, 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 当地政府修建内部交通要道以及照明和排污系统, 上级政府修建和完善连片区的主要道路, 还需要吸引投资商在当地投资建设休闲娱乐场所, 住宿设施等, 这不仅利于提高当地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 也有助于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的改善。

并且为了吸引游客,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田园、道路、村落及周边环境需要美化, 农舍田园布局要求合理, 景观需要有错落有致的乡村意象, 增加绿色植物的覆盖率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二) 促进就业, 增加经济收入

一般来说乡村旅游扶贫地区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当地的经济基础薄弱。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活力, 可以由旅游的六大要素为主, 以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 吸引游客来到该地体验当地的自然风景和人文习俗, 购买当地的特色产品, 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甚至可在当地住宿几晚, 以此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当地居民还可以参与到旅游的发展之中, 开设餐馆, 旅店, 销售特色产品, 出租闲置土地等。不仅如此, 当地居民还能参与到产品的原材料生产、收集以及加工之中, 促进就业和收入提高。

(三) 拓展乡村居民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 贫困地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 第三产业并不发达, 产业结构单一。因此乡村旅游扶贫可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使当地居民在以游客需求为基础生产旅游商品, 这些旅游商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靠农产品, 经过加工再造, 形成有特色和特点的旅游商品。

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 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带给游客的体验, 需要各行各业对旅游业进行全力支持。因此, 乡村居民不在是单一的农耕生产, 他们可以参与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 获得多元化的经济收入。

(四) 思维观念变化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 外来游客的价值观和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会产生碰撞, 现代文明的物质和精神会大量涌入乡村地区, 使得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改变。乡村地区的居民逐渐意识到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性, 因此当地居民的卫生习惯、经商意识、服务技能等素质能力都得到提高和改善, 比如注重自己的个人卫生以及公共卫生, 保持当地环境的干净整洁;寻找致富门路, 开设饭店、旅馆、出售有机蔬菜等。

当居民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旅游行业中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时, 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已然受到改变, 并且每人的参与程度都是不同的, 难免会产生贫富差距, 对当地社区的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

(五) 有助于当地的特色文化和遗产的发展和保护

乡村旅游扶贫地区的潜在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 但是当地居民往往会忽视其潜在的价值, 无法借其获得经济效益, 呈现出守着金山银山却过着清贫生活的局面。更有甚者, 当地居民为了修建房屋、道路而破坏古建筑和自然风光, 以及人们的外出务工, 从而受到新事物和观念的影响遗忘本地特色文化和习俗。

三、乡村旅游扶贫功能精准化的制约因素

(一) 帮扶人口识别不精准

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时, 我们需要帮扶的主体应该是当地的贫困人口, 虽然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可能仅仅是让贫困人口收益, 但是乡村旅游扶贫需要保障贫困人口的权益并为其创造发展机会。然而, 在乡村旅游扶贫当中经常会出现以下现象:贫困人口无法加入经济增长的行列中, 或者贫困人口获得的利益很低, 甚至贫困人口因发展旅游所付出的代价高于所获利益。其限制因素有很多, 可投入资金不足, 信息获取渠道匮乏, 技术能力水平有限等, 因此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扶贫的大环境下, 并不能轻易的获得利益而改善生活水平, 与此相反的是非贫困人口得到发展。

(二) 贫困人口的素质和权益缺乏

贫困人口不仅仅是物质匮乏, 他们也经常会受到机会欠缺、权力限制、能力有限等因素影响。收入水平低仅仅是贫困问题的一个表象, 其根源在于贫困人口缺乏应有的能力, 缺乏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缺乏使自身素质得到发展的途径以及参与各种发展项目和经济活动的机会。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认为贫困的原因就是收入低, 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原因, 使得人们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乡村旅游开发来实施, 关注经济的发展, 注重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甚至直接给予贫困居民物质帮助。最后就造成贫困居民一直依赖于各方的扶贫帮助, 不能实现长期脱贫。

(三)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大同小异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 一味仿效现象严重, 这是我国旅游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缺乏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开发往往都是千篇一律, 抄袭模仿式开发或者心血来潮胡乱开发。在乡村旅游扶贫中, 当地特色的打造是重点, 但是在许多乡村旅游扶贫中, 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 特别是在相邻地区, 旅游产品相似程度很高。而且乡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占大多数, 体验型缺乏, 仅仅只是以资源为导向, 没有将市场考虑进去。

(四) 管理体制缺乏规范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受到文化、建设、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的干涉和管理, 因此这些部门在考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 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无法达成统一的开发规划和管理制度, 这不利于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而且, 旅游业的开放性使其能够与多行业融合, 这也造成多行业在产生责任时互相委托, 责任不明确, 最后就是旅游部门承担旅游事故的后果。

四、乡村旅游扶贫功能精准化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统一高效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小组

乡村旅游扶贫涉及到各个部门, 仅凭当地政府是很难去事事躬亲的主持这样一个浩大的项目, 可以在当地成立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小组, 集交通、土地、规划、监测等权利于一身, 推动乡村旅游扶贫一对一帮扶的高效运作。更加协调政府、企业和社区三方间的关系, 政府搭建平台, 利用政策、行政和经济手段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企业雇佣当地居民就业, 开发当地的特色产品和景区;当地居民通过经营餐饮住宿, 参与景区的管理和开发工作。从而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小组不仅可以帮助政府招商引资, 行政管理等, 帮助企业推荐员工, 了解当地的人文和资源情况。还能调解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矛盾, 促进企业和居民的互利共赢。

同时, 在工作小组下设立由村委会和居民代表组成的分小组, 其主要职责是对本村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和汇报, 根据本村的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和条件提出扶贫建议。要尽可能多的让当地居民甚至是贫困居民参与扶贫计划制定中来, 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会不同, 只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才能做出扶贫实效。

(二) 建立精准识别和扶贫机制

动态的精准识别机制是乡村旅游扶贫精准化的保障, 可以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精准度, 使扶贫目标和内容不偏离。首先需要当地贫困居民主动申请, 然后当地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小组到申请的居民家中进行走访调查, 获取申请人的收入财产、技术能力、社会资源等实际情况, 再综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之后, 当地居民代表和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小组一起参与贫困居民的认定和扶贫计划制定中。最后, 要定期对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改善情况进行调查, 当贫困居民收入增加且摆脱贫困三年后不返贫, 就可以认定其已经解决贫困问题。

精准的帮扶机制需要从不同视角和方式考虑每个贫困居民的需求, 要切实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生活状况和条件制定合适的扶贫计划。同时, 扶贫计划还需要综合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 以地区旅游发展为大背景和每个村的特色为小依据, 建立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的扶贫计划, 设立扶贫档案。此外在扶贫计划实施过程中, 还要根据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确保扶贫计划没有偏离预期目标, 保持贫困居民的经济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三) 提高贫困居民的素质和权益, 实施有尊严的扶贫

在乡村旅游扶贫的时候, 可以举办旅游管理培训班, 提供人才和技术等智力, 让当地贫困居民能掌握基本的旅游开发和管理知识, 让他们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管理中。同时当地政府可以帮助当地贫困居民自主创业, 提供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 从事服务行业, 开设餐馆、旅店、小吃店等。还可以引导当地居民种植相应的特色产品原材料, 开展特色产品加工, 增加附加值, 获取更多的利益。只有这样, 贫困居民作为乡村旅游扶贫中的参与者和接受者, 他们才会更好的参与到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中, 提供劳动力、原材料、生产场地等。

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贫困居民的知情权和决策权, 定期召集贫困居民开座谈会, 汇报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情况, 让贫困居民能够知晓近期的发展状况, 然后根据自身所需提出相关建议。之后, 将意见汇总并且将其考虑进乡村旅游扶贫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中。并且每次乡村旅游扶贫计划的制定和调整都需要进行公示, 通知到每家每户中, 提高决策的监督性和透明度。

(四) 保护乡村本色, 打造地方特色

在乡村城镇化的背景下, 要注意保护当地的乡村特色, 明确旅游资源特色集中区域的功能和属性, 确保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不破坏该区域的特色。同时政府和旅游企业对乡村性的保护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规范其旅游开发的行为。同时要把乡村旅游扶贫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突显出来, 以旅游业为主导, 结合每乡每村的特色资源和文化, 打造独特的小品牌, 达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首先需要将本地特色旅游产品与周边的强势旅游产品相辅相成, 以便满足游客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需求;接着旅游产品的特色打造需要以本地的特色资源为基础, 不能天马行空的创造;最后每一个乡都要有自身特色, 每一个村都要有自身的品牌, 构成一乡一特, 一村一品的网络格局。

(五) 推动旅游产业本土化

本土化是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的核心, 政府需要组织当地居民联合筹建特色产品生产和加工工厂, 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促进当地居民更加融入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中。同时政府还需要引进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企业在本地落户, 招聘当地居民参与生产和管理。

政府还可以建立专门面向贫困居民所创立的餐馆、旅店的网络交易平台。不仅可以借助该平台完成预订工作, 还可以去进行营销和推广工作。商业接待预订企业是沟通旅游者与商家的桥梁, 它能将当地的餐馆、旅店的详细信息推送到网站上, 让广大旅游者去了解当地的旅游开发情况, 还能让旅游者根据当地的服务设施情况制定合适的旅行计划, 推动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这样, 可以有效增加乡村旅游扶贫地区的贫困居民的收入和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也能促进旅游产业更好的接地气。

五、结语

在乡村旅游扶贫中, 要注重扶贫的精准化, 要使得每个贫困居民都能从旅游发展中获利, 均匀分配利益。这需要加强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培训, 不仅使其能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 也要懂得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树立市场服务观念, 公平交易, 尊重顾客。

同时还有注重当地特色的建设, 形成一乡一特, 一村一品的网络格局, 保护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 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但也要注意对当地风俗习惯的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不要把陋习拿去做旅游开发。

摘要:基于乡村旅游扶贫功能的理论解析, 探究了乡村旅游扶贫功能精准化的制约因素, 并针对性形成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功能,精准化,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肖湘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06.

[2] 张晓明, 张辉, 魏伟新.基于旅游扶贫战略的效应分析及创新对策研究——以星子县为例[J].生态经济, 2010 (05) :138-141.

[3] 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 2002 (01) :17-21.

[4] 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5.

[5] 刘向明, 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经济地理, 2002 (02) :241-244.

上一篇:关于建筑给水节水措施的探讨下一篇:浅析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