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2024-05-15

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精选六篇)

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篇1

一、创设教学情境, 渗透文化意识

在文化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 带动学生的文化体验情绪。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5 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时, 教师以情境为载体, 将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中西方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而庆祝的节日也有所不同。教师以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为例, 利用多媒体呈现这两大节日的欢庆场面。在呈现圣诞节这一节日时, 画面上有圣诞老人、圣诞晚会、圣诞树、圣诞礼物等;在呈现春节这一节日时, 画面上有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拜访亲戚等, 画面上都透露出浓重的节日气息。紧接着, 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 看到这些画面, 你知道这些节日吗?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圣诞节”和“春节”。师继续:西方人怎么庆祝圣诞节呢?我们中国人又是如何庆祝春节呢?……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利用图片情境引出文化学习, 有效地渗透文化意识。

二、多个环节教学, 培养文化意识

(一) 词汇教学, 培养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师要重视从词汇入手,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知识, 教师要将这些词汇中的文化信息挖掘出来, 利用有效的方法, 加以渗透。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B中的U-nit 8 Pets这一单元时, 教师利用词汇教学,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本单元的主题是“动物”, 动物的英文词汇包含强烈的文化信息。例如:dog, 在中国人眼里, 只要看到dog, 一般都会想起贬义的内容, 如猪狗不如、你这狗东西等;而在西方人眼里, 看到dog, 一般都会想起褒义的内容, 因为他们将狗视为朋友, 如you are a lucky dog;love me, 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出更多的词汇, 如dragon, cat等, 让学生交流对比文化差异, 深化词汇印象, 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词汇中包含的文化信息。

(二) 语法教学, 培养文化意识

语法教学中也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由于中西方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语法表达上也不免存在一些差异。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法教学环节, 利用合理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4My day这一单元时, 教师充分利用语法教学, 渗透文化知识,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主要以“my day”为主线, 引导学生将日常一天以英文形式叙说出来。在表述时间和地点时, 中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喜欢从地点到时间这样的方式表述;而中国人则刚好相反。例如:I go to school at 6:30 in the morning.中文译文:我早上6:30分去上学。这就是思维差异导致的表述有所不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别其中的文化差异, 避免在英语表达上运用中式思维。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更多的类似的句子。如:我晚上10点上床睡觉。I go to sleep at10:00 in the evening.通过练习、体会, 学生感受差异。

三、情景模拟活动, 提升文化意识

“融入了, 才能有深的体会”, 这就提醒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 让学生感知文化差异的存在, 还要让学生体会差异, 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可以设计情景模拟活动, 让学生模拟文化情景, 体验其中的差异。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5 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时, 教师以“赠送和接受礼物”为情景, 引导学生模拟,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俩俩合作, 模拟中西方赠送和接受礼物的不同。这两个情景的重点在于“接受礼物时, 西方人喜欢当面拆开礼物, 并表示非常喜欢礼物”。如:Oh, this present is so beautiful.I like it very much.Thank you.而我们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 一般是等客人走后才开始拆开礼物。学生融入情景将其演绎出来, 深化文化印象。又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这一单元时, 教师引导学生模拟“西餐就餐时的礼仪和中国人就餐时的礼仪”, 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总之,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文化学习在英语课堂中不可忽视, 教师要注重点滴渗透, 重在引导, 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摘要:长期以来, 文化教学在英语课堂上处于“被忽视”状态, 因而学生文化意识非常薄弱。为此, 教师必须重新重视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本文拟结合牛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例, 分析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渗透方法和途径,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文化渗透,培养意识

参考文献

[1]浦晓红.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新课程 (下) , 2013 (03) .

浅论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篇2

一、英语课堂中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1、扫除交流的障碍, 语言更加鲜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为我们学习英语设置了障碍, 给交流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会用他们独特的思考方式说出这样的句子“Good morning, teacher Zheng.”而确切的说法应该是“Good morning, Miss Zheng.”。又如:可告诉学生西方人问候的内容往往是谈身体、谈天气, 而不像中国人所问的:“你饭吃了吗?”、“你要到那里去?”。在双方进行对话时, 需要涉及各个方面的话题, 当然, 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以年龄, 收入, 职业等进行询问, 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而英美人则不然, 他们视个人的行动去向, 年龄, 婚恋, 经济情况, 宗教信仰等为个人的隐私, 在西方国家是不能问女士的年龄及别人的薪水多少, 面对这样的问题, 他们不仅不愿意向别人透露, 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由此可见, 要学好英语, 离不开对英语这种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的了解, 只有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 用好英语。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外语学习如果只是简单的记单词, 背语法, 充其量再加上听、说、读、写技能, 学生或许会觉得语言的学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认为英语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但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的渗透或许会有所改观, 让学生通过了解外国文化, 加强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风景标志等等的了解, 放宽他们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见识, 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输入的信息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密切相关, 从他们双眼闪烁着好奇、求知的光芒, 可以看出这大大激发了其对更深更广的英语知识探讨的热情。有了这种热情, 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就更加主动、积极, 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学习英语的乐趣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体验。

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渗透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而定, 途径也是多样化的,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 课内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课外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条件, 采用各种活动形式, 来促进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1、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

学生学习英语也应该包括学习有关语言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等等。英语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 就会发现跨文化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测的, 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在《实用英语》有关食物这一单元时, 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健康饮食方面的内容。如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而外国人爱吃牛肉、鸡、羊肉等。与此同时, 还可以把由国外引进在我国一些地方比较盛行的“麦当劳”、“肯德基”引入课堂, 适度地为学生增加一些有关的内容:hamburger, sandwich, pizza, chocolate等等。如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拍一段外国人在餐馆就餐的录像放给学生看,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通过听原汁原味的英语, 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同时不失时机地穿插外国就餐礼仪知识, 如刀叉的使用、食物的种类、进餐的次序等, 这样能够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克服文字符号的抽象、单调缺点, 向学生传递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 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增强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善于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

除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 还可以尝试着把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因素纳入到教学中, 通过比较, 因势利导, 积少成多, 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让我们翻开《实用英语》有关介绍节日的单元, 对于中国的节日, 他们非常熟悉, 而对于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的由来及节日的一些庆典活动却了解得不多, 但很感兴趣。这时我们何不做个有心人呢?为学生举行一些别有风味的庆典:如春节:窗上贴“窗花”、门上贴“福”字、放放烟花等等。圣诞节:可以把Santa Claus (圣诞老人) 、Christmas Tree (圣诞树) 、引入课堂, 讲讲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故事、小孩子怎么收到礼物、圣诞节里玩些什么等, 还可让学生亲手做做Christmas Card (圣诞卡片) , 唱唱圣诞歌《Jingle Bells》, 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来习得生动的语言。

摘要:“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的内在复合体。”与英语课堂教学联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涉及两种文化:成就文化和行为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学习的语言必须要注重文化的渗透, 因为衡量学生的语言水平关键就在于他对相关文化的了解程度。学习英语必须跨越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 否则无法进行得体的交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 向学生讲解和渗透有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

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篇3

一、课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可以引导学生走入璀璨的西方文化殿堂, 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 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 感受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伟人的成功事迹与奋斗历程, 让学生感受他们伟大人格的永恒魅力;在“Canada—‘The True North’”的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介绍加拿大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风土人情, 以及加拿大的文化特点;在“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的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介绍小说的作家及故事情节, 让学生体会小说描述的人物的虚伪和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在“Computer”的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电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在“Music”的教学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 在教学的过程中, 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能引起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西方社会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英语阅读

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这里就包括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一些文章, 学生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什么生词, 也没有语法障碍, 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就会不知道它在讲些什么。改革后的新教材信息覆盖面广、容量大, 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开放性。对于一些内容, 教师自己都不熟悉, 把握不好。因此, 教师应多找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 并给学生介绍,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语篇分析, 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 在教学“Journey down the Mekong”时, 教师可以简单给学生介绍东南亚几个主要的国家以及湄公河流域的相关情况, 为学生理解文章扫清障碍。又如, 在阅读文章“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时,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质疑:什么是“the Amber Room”?“the Amber Room”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重建“the Amber Room”?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对“the Amber Room” (琥珀屋) 的来历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作一番介绍, 学生就能很快明白为什么俄罗斯人要不惜代价重建琥珀屋, 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一目了然了。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 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助于学生的英语阅读, 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

三、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各个国家在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而中西方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首先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相关国家的风俗习惯, 尤其是与我国人们生活习惯有差异的文化知识。

例如, 在第三册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 分别介绍了日本的盂兰盆节 (Obon) , 墨西哥的亡灵节 (the Day of the Dead) , 西方国家的万圣节 (Halloween) 、狂欢节 (Carnival) 和复活节 (Easter) 。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及其存在意义, 对外国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和感悟, 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加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

又如, 在第四册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中, 阅读文以在机场迎接客人为场景, 讲述了几个不同国家的来宾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初次见面时互相问候的方式迥然不同而造成的一些小误会。显而易见, 身势语作为一种交际的手段, 它与各国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对相关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 又怎能与这些国家的人很好地进行交际呢?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在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时就能正确加以运用。

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渗透,课堂活力

随着国际化与全球化的推进, 英语俨然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 与此同时, 培养语言方面的专门人才也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对语法和词汇等重视有余, 而忽视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界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文化渗透不仅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 又有利于发展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外语学习就是文化学习, 外语教学就是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既有工具性, 更有人文性和教育性。也就是说, 英语教学应是如何有效地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此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 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已然无法满足学生语言习得的欲望。从这个角度来看, 英语教师更应该及时进行语言文化的渗透, 展现给学生一些新鲜的授课内容, 否则英语课堂将会形如枯槁, 毫无生机, 课堂活力就无从谈起。在课堂给学生适当补充渗透文化方面的知识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就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理论依据

提起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渗透, 其应该起源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环境, 使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们应属于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由于自身特征与其他群体不同而区别于其他群体。语言绝对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这也就是说, 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中写道:“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并且是相辅相成的。

在某种程度上,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 这其中必须也包括语言。那么, 语言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其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是该社会整个文化的基础, 文化对语言又起着制约作用。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由于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生活习俗、言语礼节、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的民族特质, 反映在语言文化上就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差异性, 因此, 学习语言就绝对不能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二、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渗透与课堂活力的关系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上, 教师过于注重语言系统知识, 而往往忽视学生综合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传统英语课堂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外, 还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学生就误认为, 只要大量背诵词汇、掌握了语言规则、记住了语言规则就可以把这些规则直接应用到语言交际中。由于现有的许多外语水平考试也主要考查语言知识, 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语言学习本质的误解, 结果事倍功半, 达不到英语学习的目的, 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课堂活力也大打折扣。

研究表明, 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文化渗透的策略, 课堂活力就会大大提高, 学生也会兴致盎然, 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文化渗透, 以便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能力, 与此同时, 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活力。教育中经常提到要“寓教于乐”, 在英语教学中, 有计划有选择地渗透文化教育即为一种“乐”。通过设计好的文化教育,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时的兴趣, 亦可以调动课堂的活力。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策略

1.作为语言教学者, 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

渊博的知识、高深的文化素养以及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是语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英语语言传授者应该善于通过书本、互联网、影像制品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生活方式等, 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为语言习得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语言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 指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等, 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跨文化知识运用到英语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

2.着重对出现的英语文化现象进行讲解和学习

利用现有教材提供的内容, 对比本国文化, 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洞悉文章的深层文化含义。

(1) 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十分广泛, 大部分教材中的语篇都会涉及英美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 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 为学生了解非本国文化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 强调语言要素的同时, 还要注意阐明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 教会学生识别中心句, 更为重要的则是引领学生挖掘整个语篇的文化信息, 对笔者的写作基调、语气、修辞和语言风格加以分析, 使篇章阅读提高到对篇章进行欣赏与评价的层次, 使学生在语言习得的同时, 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2) 在讲授过程中结合词汇教学, 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在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同时, 应该认识到, 不管如何, 词汇始终是语言的心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反映, 而在词汇方面体现得最为突出, 涉及面也最为广泛。从本质上讲, 词汇的内涵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和社会意义都与文化有关, 是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体现。传统的词汇教学仅仅注重词汇的形式、字面意义以及结构层面上的组成方式, 而忽视了词语特有的文化含义的传授。实际上, 词汇教学不必孤立地进行, 可以将词汇放在文化情景中去学习并掌握。英语里有很多词语,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结合其文化背景来传授, 就很难达到效果并提高课堂的活力。

3.努力创设多种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活力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语言传授者应当采取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和学生情感需求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创设英语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其中感知语言的魅力, 从而调动语言习得者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 通过使用实物教学来创设直观的情境。实物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让学生在教室里即可认识客观事物。通过这一直观教学手段, 加之教师的语言表述和学生的角色扮演, 形成交际的模拟情境和氛围。通过在设计的情境中进行语言练习, 让学生体会英语与母语使用的异同。 (2) 通过角色扮演来创设语言情境。模拟真实的语言情境其实就是对语言的感知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教学, 把学习知识和体验文化差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文化。这样做可以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 也能使实际教学效果比普通抽象的讲解要形象生动很多。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录像、互联网等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这种办法的特点是通过声音、图像等, 生动、自然地反映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 这样不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可以从中接触到大量的文化信息, 还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 感染力极强。另外, 文化渗透于生活中, 通过这些渠道所接触到的有关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形式的再现, 是学生在视觉上更好地了解非本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另外, 在听力课的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文化渗透的方法。提高听力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归纳以及判断的综合能力, 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听力理解与阅读理解不同, 听到的话语转瞬即逝, 没有反复思考的可能。因此, 语言习得者必须对听到的句子做出快速的反应, 做到这一点, 习得者必须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积累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教授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积极帮助学生总结和汇总此类文化背景知识, 熟悉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一些习惯应答。不可否认, 帮助语言习得者解决听力理解中的文化障碍,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渗透,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有文化代表性的电视栏目、电影碟片、专题讲座, 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以提高学习效果。

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拓展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地了解不同国度文化的途径

语言的学习不能单纯地拘泥于教材, 而应该以教授的课程为依据, 以教材内容为平台, 与此同时积极充分地挖掘和有效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灵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为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只靠课上教学远远不能满足语言学习者的需要。而第二课堂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延伸。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巩固课内所学知识, 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多方位地进行语言接触。因此, 在第二课堂中教师还应对学生多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引导。

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 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英语类的联欢会, 有条件的话可邀请外籍教师参加联欢, 让学生多同英语国家人士接触, 让学生直接感受并体验英语文化的氛围, 更加直观地感受英语国家人士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另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活动、阅读英文报刊、排练英语短剧等活动形式,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 让学生在融洽的文化氛围中得体地传递和接受信息。寓教于乐, 从而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活动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体验异国文化。这样, 通过交流可以让学生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 可以让学生对文化差异更为敏感, 并增强他们的适应性。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针对课文内容设计排练英语短剧, 设计人物或创造多种情节进行表演, 从中体验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或行为, 对比中外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标准、价值观念等, 使他们能够沉浸于异国语言文化氛围之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异族文化通过课堂教学有理性的认识, 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通过与本族文化进行感性比较来学习异族文化。

5.避免中式英语的错误翻译

文化方面的差异与不同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 可能会导致信息交流时的障碍和误解。在缺乏文化意识的情况下, 翻译只能顾及字面含义的转换, 或者受母语干扰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这样的信息, 这便会导致文化性质的误译。所以语言翻译教师更加不能只是传授一般的翻译技巧, 或是只做些机械性的翻译练习,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分析作品、理解作品, 对比归纳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综上所述, 语言的学习与其他课程不同, 语言本身不仅是教学内容, 更是一种教学手段, 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果。外语习得者在与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人们进行交际时, 也许他们的发音或一些句法错误往往会被容忍, 但是他们违反语言在使用时的得体性的现象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此, 要获得与讲外语的民族的人进行顺畅交际的能力, 就必须在学习外语语法知识的同时习得其文化知识。因而, 英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文化渗透, 在不断增强课堂活力的同时, 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代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及策略[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3) .

[2]李碧海.大学英语课堂文化的延伸[J].韶关学院学报, 2004 (08) .

[3]陆宏.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J].科技信息, 2007 (35) .

[4]马晓娜.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邢台学院学报, 2012 (03) .

[5]于晓红.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与课堂活力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20) .

[6]张健.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3) .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篇5

以前人们把英语当做一门工具性课程, 而现在的新课标中, 在强调它是一门工具性课程的同时, 还强调它是一门人文性课程。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强调文化教育的目的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生活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是一种信息载体, 这种信息主要包括知识、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其中文化又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价值观层面。对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形态学生可能容易理解并接受, 但是对于制度和价值层面的文化形态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在价值观层面, 我们强调集体主义, 通常把国与家联系起来, 国就是家, 家就是国, 而西方人则认为country是country, nation就是nation, 更不用说国和家的关系, 他们对于国家概念的价值取向与我们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 文化意识是正确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得体的重要条件。

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树立世界意识。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如果只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或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传授, 以为这样就能掌握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 往往会因为不了解英语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而频频出现词语歧义、语用失误等令人尴尬的现象。因此, 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了解文化必须学习语言。

二、英语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常见的一些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常常发生下列一些情况:由于文化上的差异, 即使所讲的话准确无误, 也有可能使对方产生误会;一句毫无恶意的话有可能使对方不高兴甚至愤怒。

还有“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大相径庭。在中国, “知识分子”通常意义上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等其他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 甚至中小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农村的一些偏僻的地方, 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 “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的人, 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 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此外, 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 有时用于贬义。再如, 在“The Merchant of Venice”课文中, 大部分教师都从我们本族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出发, 把Shylock单纯看做是一个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的奸商代表, 否认了西方人对金钱所持的肯定的价值观念, 以及西方国家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这显然有失偏颇。因此, 在文化教学中比较的方式是我们经常采用的。

三、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的策略

中西方文化由于历史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教师要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但差异并不代表优劣, 各种文化都有其产生的土壤, 有其不同的特色。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时, 还要以公正的态度去对待。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是一种羡慕的态度, 也不是一种批判的或抵制的态度, 学习西方文化主要是理解、包容, 进而来完善我们自身的文化, 因为文化本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此, 在文化教学中, 既要注意文化的差异, 又要注意它的共同性。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取向, 如何把西方国家的文化恰当地介绍给学生,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教师在文化教学中, 需要通过和西方文化的对比来强化学生的祖国意识。如在谈到中西方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一问题时, 不能完全绝对地说西方国家学生的课业有多么的轻松, 中国学生学习任务有多繁重;当我们感叹西方宗教文化的同时, 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我们国家自古以来以和为贵、和为美的和谐文化思想。我们应在引导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正确了解、比较差异来达到对西方文化态度的正确认识。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 这就是一种跨文化的态度、跨文化的意识, 而不是一味地认同某一种文化。因此, 我们要根据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性来开展文化教育。

文化教学要通过两个层面来开展, 第一个层面就是在教学中, 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文化, 课文本身对于文化教学是一个素材, 我们可以就此而展开。但不要刻意去讨论某一种文化现象, 而是把某种文化现象的学习贯穿在课文的学习中。第二个层面就是通过课外阅读、看电视、英语国家的电影、网络资源等来开展。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主渠道为课堂教学, 在课文教学中挖掘文化素材, 再去捕捉各种重要的资源。利用不同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教学, 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形成自己的文化体验。但在课堂教学中, 当我们需要的时候才进行文化教学, 而并不是针对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进行文化教学, 很多文化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通过体验建构起来的文化意识要更强一些, 尤其是情感层面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 而且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要起到主导作用。作为教师, 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意识的文化感知者, 我们的文化意识必须是合理的, 不能出现不合理的文化价值取向。

教师在平时英语教学中, 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还要更多地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培养他们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自觉意识, 让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 逐渐培养他们对文化的兴趣, 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 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摘要:中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并正确地理解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和理解能力, 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 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

参考文献

[1]曲爱娟, 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J].科教文汇, 2009 (9) .

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篇6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外籍教师和我国教师各自的教学优势, 使其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佐的过程中优势互补, 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尤其是在大学英语视听说和英语专业口语课堂上, 能够更好的发挥外籍教师的优势, 更加鲜明的体现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交流学习中, 学生不仅仅学会英语的发音和实用, 更重要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着外籍教师带来的不同风味西方文化, 体会到各种文化的趣味。

1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现状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首先在韩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等地区普遍实行, 并且带来一定的效果之后, 随之我国一些地区部分高校也学习借鉴这种教学模式, 在大学英语课上尝试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突破了传统束缚的英语教学模式, 目的是要构建英语生命化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文中的大学英语课堂上中外合作教学是指外籍教师和我国教师在英语课堂上 (英语口语、写作和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 的以合作方式的教学形式。

1.1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突破了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发挥出外籍教师本土语言文化的长处, 加上中国教师课文精讲系统性的优势, 这种模式使中国“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和美国的“群言谈”相互借鉴、优势互补, 构建了大学英语生命化课堂的氛围。大学英语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打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并增加了英语口语和英语听说的实践, 体现出英语使用性的特点, 让学生真切的意识到英语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课程知识, 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英语的气氛, 并能通过口语测试来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是通过以下方式落实在课堂的:第一, 中外两位教师分工明确, 按照各自的优势划分授课内容。我国教师先清晰地讲解课文和语法要点, 并对语法系统性的分析;然后, 外籍教师进行语调、语音和课文朗读。在备课的时候, 两位教师要商量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1.2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优势

在教师方面, 大学英语中外教师合作教学能够有效地弥补我国传统英语教学在学习西方文化教学方面的缺点,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 在外籍教师的实地教学中, 意识或无意识的实现文化的自然渗透, 并且让中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互渗透, 达到最佳的效果。让我国的教师也学习了西方文化, 不仅如此, 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应用的背景下, 提高了我国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在教学内容中, 共同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 在中西文化方面, 比较之间的差异, 探讨组织教学方面;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 外籍教师和我国教师相互学习, 相互合作与监督, 并且适应着各自文化, 在适应中, 中西文化相互渗透, 提高中外教师团队协作能力。

在大学学生方面, 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课堂上, 加入外籍教师的讲解, 学生学习英语特别积极, 英语交流频繁, 活跃学习英语的氛围。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提高英语基本知识, 提升口语与写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把英语当做一个工具, 用于生活中, 并且了解西方文化, 拓宽视野。.

1.3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不足

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由于课程的设置和课堂活动的实施都不完善, 保证不住班级的学习进度, 导致英语教学内容的深度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班级的组织形式仍是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阻碍, 班级组织形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 例如, 班级组织规模过大就会加大教师的监督难度, 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 很难保证教学内容的达标。

2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应用实践

2.1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备课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备课阶段, 需要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分析教学的模式内容。要分析学生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英语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例如, 学生的预习状况, 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和现实存在的差别, 分析这些差别是怎样形成的。

2.2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实践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实践进行。在课堂上, 主要是合作授课和采集分析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在合作授课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课程计划, 多样化合作授课。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合作利用发挥外籍教师这个良好的英语文化载体, 并结合我国教师“系统性”的教学优点, 外籍教师的加入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 完成授课任务, 开拓学生视野, 在相对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下,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经过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普遍感到满意。

3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带来的文化渗透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在授课的同时, 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率, 关键是在外籍教师授课的同时, 把国外的文化潜移默化的表现出来, 在与国内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 中外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文化渗透的方式多种多样, 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习语文化渗透、风俗习惯文化渗透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文化渗透以及在日常生活的文化渗透。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中最具有吸引了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 习语包涵着丰富的文化, 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性质,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与结晶。英汉两种习语分别反映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民族特色。因此,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中, 通过习语的形式进行文化渗透。

外籍教师在授课的同时, 生活习惯融入到教学中, 风俗习惯角度进行文化渗透, 增强学生对西方人行为文化的理解。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外籍教师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一言一行展现出与我国传统文化不一样的西方文化,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 能够通过真实的文化环境讲授课文中的意义。取这种模式,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能增强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 为文章的理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 理性的面对“文化渗透”

在英语合作教学中, 我国外语界认为“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 已逐步成为的共识。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和交际能力, 还要传授课文以外的外国文化, 要理性的加强西方文化的传入, 逐步接受中国文化的渗透, 在学生在了解中外文化的同时, 在理性的面对文化渗透的前提下, 不要忽略绚丽多彩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如此, 才能使英语的实用性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

4.1 对比中外文化, 组织英语教学

让学生在了解语言文化的同时, 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了解, 培养用英语的表达方式, 宣传本民族的文化, 从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在英语合作教学中可采用对比方式, 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对比鉴赏能力。例如, 在学习哲学和宗教时, 把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思想进行对比, 从而了解中西的核心思想的不同。

4.2 教师理性引导

在“文化渗透”的同时, 要求教师理性的认识, 理性的引导, 中外文化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 可能有积极的一面, 也可能有消极的一面, 这时需要老师提高辨别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英语教师素质, 正确理性的引导学生面对“文化渗透”这一现象。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在学习国外文化的同时, 要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英语教师不仅要承担英语教学任务, 还要承担中国文化传播的任务, 理性正确辨别文化渗透, 理性引导学生面对文化渗透带来的西方文化。

英语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也是现代英语教师的职责。

5 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带来了中外文化的“文化渗透”。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模式从一定的程度上培养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升其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使其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目标语言。我们要理性的面对和利用其积极的一面, 同时, 也需要避开其消极落后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 :35.

[2]林美婵.中外英语教师的素质差异及在口语课上的优劣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8) :3.

上一篇:地税征管下一篇: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