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式模式

2024-05-24

学导式模式(精选十篇)

学导式模式 篇1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模式,学导式,应用

1 学导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学导式,其实就是一种启发式,是表现高校教学法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能够去自学,能够去自练。这种学导式的教学法,基本的过程就是由6个主要的环节和谐地组成。

1.1 提示

提示,就是把新课导入,老师在课堂上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提出来,激发学生们能积极地进行学习。

1.2 自学

自学,就是在课前学生能够预练,在课堂上能够自学和自练。这样把掌握的内容通过反复地学练,去发现其中的难点,提供其自学与教学的依据。

1.3 解疑

解疑,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老师让学生通过反复地练习进行相互讨论,然后老师给予辅导及轻松自己地解答疑问。

1.4 精讲

精讲,就是老师把教材总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的讲解与示范。

1.5 演练

演练,就是学生反复地练习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以及课后也坚持进行锻炼,旨在能将动作和技术能自如地掌握。

1.6 小结

小结,就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我和相互的评价,然后掌握其“三基”的情况,当然,老师也可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评价或者考核,并提出让学生对课外的练习不能忽略,以及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以上6个环节中,在学导式的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其中的自学、精讲和演练,而另外的如提示、解疑和小结只是辅助环节。

2 学导式教学的应用

高校篮球学导式的教学与其它形式的教学法如果两者相比较,学导式教学的优点会胜一筹,因为这种学导式,能够充分地发挥学习者主观的能动性,比如在老师的提示等环节下,他们可以主动地探索,开发着无止境的智力,进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显然,老师的这种学导式教学,能让老师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过去的教学,这种学导式在体育教学里几乎没有研究和运用过,主要原因是体育的教学和其他的学科有些实质上的区别。比如,体育教学,它主要通过一些身体的活动,去体会体育项目的某些动作和要领,然后去掌握其中的知识,以及技术和技能;而其它学科,比如语文、数学、化学等,老师们都是要求自己的学生能进行或自主或积极也或是随手可得的思维活动,然后去接受他们所传授的所有知识与技能。

当然,对于体育教学,有个别需要技巧性而且又危险性强的体育项目,老师如果运用学导式教学,而学生在对这体育项目的动作和技术的要领没能掌握之前,就让学生去自学或自练,然后学生稍不留神的话,就会很容易地伤害到他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显然,这就限制了学导式的运用。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还有一种叫讲解示范法,这种教学方法可谓是千篇一律,先是通过老师讲解,接着学生就进行练习,可是时间一长,学生的心理上,不知不觉有了厌烦的情绪,不仅如此,老师也是如此,总认为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有预期效果,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各个提不起应有的精神,而且注意力也不集中等等,这样一来,势必会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给抑制。于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在体育教学中几乎不运用的学导式教学被适时地引入了进来。不容置疑,这对体育教学, 特别是篮球教学的改革有了深远意义。

事实也是如此。在高校体育的课程体系里,其篮球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体育项目,不管什么级别的高校,都有篮球课程。可是在其高校,因为每所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学校学生的学习程度也各不相同,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已经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参加过很多的篮球比赛;有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地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篮球。受这种差异的影响,老师如果还是采用以往的传统式“讲解示范”的方法,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会致使他们产生不以为然的态度,有时还自豪地告诉大家, 这些他们早就懂了、会了。然而,对那些根本没有接触过篮球的学生,因为没有过切身体验和感受,自然他们对老师的讲解示范法就难以理解和掌握了,相应的老师的教学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所以,体育老师在篮球教学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后,他们发现可使学生练习发生明显的变化。

3 学导式教学的具体做法

3.1 引导

首先向学生先交代本堂课程的内容和任务,比如学习三步投篮技术、技能部分,老师会要求学生对投篮的一些基本动作要领掌握;其次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讲解在以后的篮球比赛中三步投篮会有哪些作用与意义;最后通过联想向学生展现曾见过的关于三步上篮的情景,使学生有意愿掌握投篮的技术。

3.2 自学

在课前,会写让学生们自己做一下相关的动作,那些基础好也会做的学生,他们自己是大显身手,于是老师提示不会做的学生要细心地观察会做的学生的动作,然后虚心地求教。这样一来,学习的气氛会格外热烈,进而学生主观的能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与此同时,在大显身手和观察求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时,老师随着对学生情况的认真观察,为教学的下一个环节——解疑,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3.3 解疑

这样自学了数分钟,老师开始集中地解疑,有学生在自学当中,将遇到的需要老师解释的问题提出来。如有学生会问,一般是什么时候持球,持球的时候要先出哪只脚,还有既然是三步上篮, 那怎么才算三步等等。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让会做的学生先来解答,然后在这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3.4 精讲

篮球老师在学生们自学和共同解疑的基础上,可以对三步投篮中技术的重难点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示范,这一步可以说是学生们自学时所存在的困惑、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技术的核心所在。实践证明,其精讲,实则为过去的讲解示范,大大地加强了学生们的注意程度,几乎可说是那种全神贯注了。

3.5 学生练习

学生对“三步投篮”经过多次的学练,老师最后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如果是依照学导式的教学方法,其上篮技术的考核,能达到优秀成绩的学生可能会很理想,当然,与此同时老师们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三步投篮”时,采用的学导式,首先我对其规则不讲解,在上课之前向学生交代了教学内容目标,如“三秒违例”、“走步”,这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其次把学生集中组织起来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如出现了“三秒违例”、“走步”的现象,教师就吹响哨子,停下来及时指出“三秒违例”及“走步”的犯规现象,反复几次后,集中学生,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让他们知道“三秒违例”是什么、区的界线是在哪里、规则要如何进行规定、如果在比赛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讲解完后组织学生继续比赛,在此期间反复吹响“三秒违例”哨子。在这样反复练习的影响和教导下,在这比赛中学生慢慢加以注意,“三秒违例”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少。这样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牢牢记住了“三秒违例”的规则,而且在其实践中能运用自如,何乐而不为。

4 结语

融合教育下的学导式教学模式 篇2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融合教育下的学导式教学法的研究,来对融合教育下的学导式教学法进行一个描述,并分析学导式教学法在融合教育下的利与弊,来采取改进措施,以更好地服务教育。

【引言】

1、调研问题:融合教育下的导学式教学法的利弊;

2、调研人员:蔡冬、徐旻川、王洪涛、吴立凯

3、调研背景:崇阳城关中学类似于教学城,从小学到高中。全校采用学导式教学模式,这里的生源很广,城市农村参差不齐。我们与2013年9月22日来城关中学实习,11月8日实习结束,在此期间进行了一系列调研;

4、调研目的:分析学导式教学法在融合教育下的利与弊,对此模式进行优化,以更好地服务教育;

5、调研意义:优化模式,发展教育。【调研方法】

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城关中学;小六1班,初一11班、13班,初二11班以及初三等几个班级(这几个班级是我们实习的班级,对他们的了解比较深刻,当然这个实习的班级也是随机的。为了保险起见,取样的时候我们会再随机抽取几个班级);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走访调查法;

3、操作程序与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校园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并对上述几个实习班级也一起发放问卷。问卷设计的比较简单,因为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年龄,同时能让他们在一分钟之内做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有很多人不想做的可能;

2)访谈法,随机抽取几个班再加上以上我们实习的几个班,对其班主任进行访谈,比较深入地了解班级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3)文献法,在学校翻阅档案资料数据等等,并且在图书馆以及网上查找各种相关的有用信息;

4)走访调查法,在校园内以及校园外,并到随机抽取一部分人调查取样进行访问调查。同时也随机去一些学生的家庭进行访问;

实践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感悟 篇3

关键词:学导式;体会;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97-01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校推行“学导式”教学模式已经好几年了,老师们的积极性从来没有减少过,特别是最近一年,老师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不再是停留在学习理论上。作为生物老师,我通过自己在课堂实践学校推行的“学导式”教学模式,感觉收获很大,不过也有不少困惑。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应用学导式教学法的几点体会和实践后产生的一些困惑。

一、体会

1、“学导式”的应用,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学”

导和学两个字,促成“学导”。“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即教学的层次和梯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和问题,有区别的进行教学。

2、“学导式”应用时,同时要注意教师的“导”

“学导式”中的“导”是关键,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即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要求适时、及时、恰当。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学情等要素,有反馈地预设。能把握准方向,明确重难点,以更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学。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进行反馈强化训练,同时做好补救和补充,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认识的提高。

3、“学导式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科特点

“学导式”注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对于比较简单偏重于记忆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展示教学目标,细化到各个小知识点,然后留时间给学生看书,让他们找出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相信比一味的让学生听,让老师讲,效果要好的多.

4、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研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长时间单一模式教学将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给学导式注入活化剂,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应尽量采取多一点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感,从学习中找到快乐。这样,学生也就会很主动的去学习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们自己找到方法,主动的去學习,是老师的最终目的。

二、本学科实践产生的问题和困惑

实践新教学法以来,本人觉得,在课堂上留大量时间给学生学习,会导致时间不够用,教学进度不好把握等问题.同时,谈论问题过程中,也会存在个别同学浑水摸鱼,不遵守课堂纪律,讲小话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有很好的把握课堂的能力。其次,新教材有很多实验,如何落实实验也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最后,从我个人与学生的交流情况得知,学生普遍认为高中生物教材知识点比较琐碎,内容较难掌握,因此兴趣不是很大。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中生物教材与初中动物、植物和生理卫生相比,突然出现了许多陌生的没见过实物的名词,如:核酸、化学键、中心体、染色体等等,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

(2)学生刚上生物课,就要学习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有机物知识,而这时他们的有机化学还没入门,要真正理解,是非常困难的,这必然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

(3)教材中有些概念没有严格注意其内涵与外延问题。如课本中的染色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广义上的染色体概念;既包括丝状的染色质形态,又包括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形态。另一种狭义的染色体概念:仅指高度 螺旋化的染色体。课本中两种说法混用,给中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另外,课本中有些说法较模糊。

(4)有些内容不够紧凑,略显罗嗦。不利学生掌握,比如第三章介绍了细胞膜的组成和作用,隔了几节。第四章又出现细胞膜的结构。不如放在一起,方便记忆。

(5)对于新教材,特别是选修上涉及的实验,让学生操作有一定难度,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就只有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实际操作,不能做的,就放实验视频,同时老师去操作,然后将相关问题与学生分享。

三、收获(怎样做得更好)

(1)应注意与高中化学的同步协调,避免出现过多学生没学过的名词。

(2)生物学中的很多知识,高中学生不可能一一通过实验来验证,但应该介绍一些生物实验的设计思想, 使学生获得研究自然界的方法。

(3)教材中应多举一些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应增多阅读材料,介绍生物学发展状况,宣传中外生物学家的科研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导式模式 篇4

一、学导式创新体系学习模式的构建特色

在学导式创新体系 (含:学导式自学、教学、培养五元智能人才、学导式组织管理、学导式社会、人生基本理念等) 创始人刘学浩教授牵头下, 学导式创新体系学习模式能因地、因时、因人、因课制宜, 充分考虑学习环境及基础条件, 获得成功实践。

1. 大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心理

我们于三年前开始了大学生学导式创新体系第二外语的学习与探索。多数学生特别喜欢第二外语, 其中大多数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 (C E T-4、C E T-6水平) , 目标明确, 主动性和自控能力强, 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同时对传统第二外语学习理论式的书本方法有习惯性依赖, 教与学矛盾突出。所以, 培养大学生以自觉开发五元智能为主导, 积极、自主、独立地应用性学习, 是这门课高效学习、操练成功的重中之重。

2. 第二外语课程特点

第二外语不是新兴学科, 但总是被时代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和新的魅力。第二外语试以法语学习为例,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晓宏教授统编教材《法语》着重阅读和语法, 听、说、读、写为均应掌握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同时有发声学、语音学、朗读学、法国文学与文化以及跨文化沟通等辅助内容。同时语言学习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方法性、技能性学科。

3. 网络环境下课程平台特点

适合大学生学习第二外语需求特点、课程知识体系及完善的网络环境下课程学习平台的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式, 其本质特征:变教为导, 学在导前, 重心从“教”转移到“学”, 课堂上几乎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是学生主动进行的生动活泼的自学与互学, 经过“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这四个关键环节的学习过程, 使大学生的五元智能 (即:领悟知识、熟练技能、开发智力、锻炼能力、优化品行) 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先学会利用学院、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浏览、查询、文件下载、在线交流、邮件服务、B B S讨论、实时交互学习、视频点播、课件点播、网上图书馆等功能的网络课程平台, 在线操作网络课程学习平台, 利用学习大纲、课程说明、课程实施方案、I P课件、重难点辅导、电子教案、平时作业、自检自测等丰富的网上学习媒体资源, 享受在良好网络环境中学习的乐趣。

二、网络环境下第二外语学导式创新模式以自觉开发五元智能为主导

学导式创新模式是1988年列入世界五大教学法的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升华。它依据先进的指导思想六大观念, 形成稳定的学习程序及其符合学习规律的方法与策略体系——融汇学习过程诸要素的搭配关系、组合方式及其高效的学习策略。学在导前、发挥潜能、教学相长、能者为师、追求创新是学导式创新模式的出发点, 是对理论创新实践的集中体现。

21世纪网络语境下学导式创新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自觉开发五元智能为主导、有效利用资源为核心”, 即知识与技能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 依靠现代教育网络技术, 利用多种媒体学习资源, 通过充分自学和互学——即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获得, 同时开发智力、锻炼能力、优化品行。其基本特点是学习者学在导之前, 导渗透在学的过程中:在自觉开发五元智能理论:“领悟具体知识;熟练言语等技能;开发智力五要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锻炼能力七要素——自学探究、表达表演、健体操作、社交管理、创造创新、情感审美、意志调节等能力;优化品行五要素——理想信念、精神气概、美德修养、行为习惯、个性品格”的指导下, 进行自学——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 努力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三、网络环境下第二外语学导式创新模式的基本环节及实施策略

学导式创新模式基本学习环节包括“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关键步骤。

1. 首先充分自学:

以大学生为主体、自觉开发五元智能为主导, 独立思考, 主动求知。为此, 关键在大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五元智能的主动构建者, 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通过网上查阅法语课程自学指南, 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知识结构体系、学习资源、重点和难点及自学思路和方法;结合自身特点利用多种学习媒体充分自学。

传统的法语教学课堂上, 教师习惯把语法结构灌输给学生, 而学生只能接受, 课后做题巩固。可是在现代法语应用中已经弱化了语法的作用。现在, 五元智能理论指导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自主权, 利用网上课程学习平台, 在文字和音像资料的学习中掌握实用法语。教师变教为导, 通过网络帮助学生。这样每个学生学到的语言才是自己的、应时的。

2. 在自学基础上解疑互学: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 力求独立解决或小组协作互学讨论, 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解疑释惑。

在上述过程中, 教师变为学生自学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小组协作互学的指导者和协调者, 师生在五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通过在线讨论、电子邮件、BBS、电话等手段查阅相关信息资料解疑互学。

3. 精讲展示:

每个学生先在小组内再由学生代表在全班精讲展示——包括讲演、模拟、戏剧表演, 教师做总结性的示范、点评精讲——对网络在线讨论、电子邮件、BBS、电话等手段无法讲清或解决的共性难题, 在单元集中面授辅导或双向视频集中辅导中统一解决。集中辅导课由“教”变“导”, 重在学习方法的介绍与指导解决重点、难点的思路和方法上, 引导学生找到处理方法并深入掌握。如:许多有英语基础的同学面对法语的时态和动词变位感到很头痛, 集中辅导或通过双向网络语音 (文字) 交流辅导, 精讲此类难点问题, 结合网络随时查询、拓展、提问, 既理清了知识体系结构, 使学生的学习条理化、系统化, 又帮助掌握新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4. 演练实践:

及时独立复习, 选做必要的练习和独立作业、课后作业可发到老师的邮箱里 (有时间限制) , 同时, 有些习题作业完成后, 可由学生公布答案, 同学之间或师生结合, 在网络上共同批改, 增强大学生判别正误的技能。同时进行课外小组演练活动, 主动开发五元智能, 重点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老师鼓励学生在完成词组和句式的练习后, 反复尝试将它们应用到对话与文章当中, 以检查大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小组社会实践活动则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在五元智能理论指导下, 结合本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语法词汇学习和情景模拟, 也可以在阅读法国文学作品和观看法语电影后组织探讨, 深入了解法语的精神内涵, 以辅助学习法语发声、语调和神情。自身学习也可用P O W E R P O I N T做好幻灯片, 让大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参与分析评价。同时, 每堂课鼓励大学生写心得体会包括对老师的教学评价与建议, 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

演练达到对知识当堂理解、消化和巩固, 同时加以小结或自我管理, 使知识、技能概括化、综合化。演练包括学生的及时小结、反思与自我评价。自我形象评价是增强大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动因, 将单一的第二外语学习与实例 (如:国际志愿者活动、2 0 1 0上海E X P O) 紧密结合起来的小组实践活动, 不仅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巩固, 提高了学习效率, 培养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形象的快乐, 增加自我认同感。

学习到一定阶段后, 学习评价是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 是检查大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 也是必不可少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导式创新学习模式, 其学习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二个阶段。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大学生平时作业、自检自测、期中测试、小组实践活动等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测评或对大学生学习课程的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活动的总体评价。作为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起主要作用的评价方式, 终结性评价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终结性评价可以检查大学生对第二外语课程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是衡量大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更重要的是考核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五元智能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本文经中国学导式首创者、哈师大比较教育学学者刘学浩教授悉心校阅, 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4年3月10日) ,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

[2]张大生, 刘学浩.再谈学导式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09.8

[3]刘学浩.二论学导式是学、教、工作、管理的创新方式[J].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4]刘学浩.试论启发式教学应向学导式发展[J].北京: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刘宏武主编.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6]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刘学浩.高师实行学导式教学强化教学管理初探[J].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0.4

[8]刘学浩等.一种新的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J].武汉:华中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1985.4;1987.1

学导式心得 篇5

齐镇中学 吴 黎

多半学期以来,通过校本培训以、自主学习以及教学实践,我们对“学导式”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学导式学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是提出要求,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材;汇报讨论交流;教师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强化。

“ 学导式”学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讲的要求是针对全班的疑难,教材的重点、难点、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语言精炼,力求不重复,精讲要具有启发性。自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有①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问题要少而精,使学生能够围绕重点内容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充分交流,认真表达。②问题设置要有梯度、层次、循循善诱,拾级而上。③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发散空间。④积极促成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不易太多、太碎;问题或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个填空的方式;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⑤注重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培养。⑥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质疑提问,往往不作为一个栏目单独引出,而是结合学习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如对学法指导的具体设计可用“提示、建议、注意、要求”等指导语。⑦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

为了确保“学导式”教学模式研究的有效深入开展,使“学导式”教学更有效地进行,我们备课组结合学科特点、学科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斟酌,不断地商榷,最终将本学期的“学导式”教学模式确定为“四步教学法”,即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提升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并据此设计了“导学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了解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进一步展示活动成果、相互交流学习、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总结提升,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参与学习态度,参与合作讨论情况,是否善于思考,对学习内容认识的程度,思维是否得到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能否做到反思、质疑„,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是知识的获得、技巧的掌握、还是思维得到了发展,也可以是思想上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将主题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使主题得到升华。本学期的导学案增加了知识链接和激励话语两个模块,目的在于补充拓展学习内容,增进学生了解,开阔学生视野,获取更多知识,对学生进行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总结提升的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结合学校组织的做课活动,以及备课组成员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们对“学导式”教学模式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对学与导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学在前,教师的教在后,即先学后教。我们认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如何,教师的导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什么,以什么方式去学,自主学习之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新知,学生学不会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学会掌握,教学目标如何落实,重点、难点如何解决和突破,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和提高等等,都需要教师的有效的“导”,也更能体现教师的机智与智慧,有效的导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在课前,教师则是主体、编剧和导演,设计编排好教学,为学生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针对以上我们想到的有:学习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指导于教学实际。多读书、多向他人学习,多实践、多思考、多反思、多总结。再实践、反思、总结,理解内涵,积累经验,掌握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实验操作、事物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研究、设计制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规范学生的言行与操作,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要重点强调与说明,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有章可循,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式,既不要太简单明了,也不要过于高深,同时还要层层推进,逐步提高思维要求。问题可以由学生生成,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教师一定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能勇于创新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导式模式 篇6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高中化学,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8

引言: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化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化学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高中化学的实践性比其他学科强,更贴近生活。所以,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采取以创设问题情景为中心的学导式教学模式,并且要尽可能的关联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在学习中不断发散其思维。

一、学导式教学模式简介

学导式教学是我国新兴的教学模式之一,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历史,是提高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目前,在我国的高中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导式教学模式与其他传统教学模式最基本的区别就是学导式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它重视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学、自练,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过去的高中课堂上,实行的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很少,所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导式教学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不足,它把学生当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进而在知识的探索阶段能够尽显其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学导式教学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所以在课堂上难免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再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学导式教学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二、学导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许多化学老师缺乏对学导式教学模式的认识

许多高中老师认为,高中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关键时期,学生高中三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未来的高考,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对学生采用学导式教学,那学生岂不是成为了教育的试验品。而且许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把课堂上的授课大权全部交给学生,那学生岂不会肆意而为,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再者,由于许多高中老师都是些资历较为丰富的年长者,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从根本上就接受不了这种教学模式,所以,导致许多高中学校的学导式教学模式很难在化学课堂上推进。

2,学生在上课前的预习质量参差不齐

学导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所以,学生在课堂前的预习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学导式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有些学生在课堂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到位。在课前导学环节,有的学生能够按照本节课的具体要求进行深入的预习,能够挖掘出许多潜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讨论,但是也有许多同学的预习质量较低,完全就是应付作业,更有甚者还有抄袭的现象,这样的预习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3,老师在课堂上的定位不够明确

在学导式教学的化学课堂上,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角,老师重在引领和组织。但是在许多教学实践中,老师还是不放心把课堂上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所以在课堂上真正属于学生的时间很少。化学这一学科的学习重在实践,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把许多化学现象和结论掌握的更加牢固。所以,在课堂上实施学导式教学,老师应该放心大胆的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寻求化学的奥妙,让他们感受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采用学导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学导式教学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化学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化学上难得高分就是因为缺乏实践。而学导式教学则把高中化学的学习与生活相关联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大胆的实验,通过亲自操作来探索化学中的奥妙。通过学导式教学,学生才能靠自己的努力来发现更深层次的知识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采用学导式教学模式这不仅是保证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保证,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的重要条件。

2,通过学导式教学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导式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许多化学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会使学生摸索的更加透彻。而学生在参与实验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许多化学实验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如果仅仅是老师操作、学生观看的话,那么将会很难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把主动性交给学生,让老师在一旁辅助引导,并对实验进行合理地改进,那么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学会突破和创新。如在学习钠这一元素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钠的活泼性:将钠单质置于盛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会发生“浮游融紅”的现象,学生进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钠是一种活泼性强的单质,可与水发生置换反应,且反应后的溶液显碱性等等。等到实验完成后,老师再加以引导:同一主族的元素具有相似性,进而学生可以推测到钾铷铯等元素的性质,这就是创新的一种体现。

3,学导式教学能够改善高中化学课堂乏味低效的现象

本世纪初,我国就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并且在本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传统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进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论性很强,而且需要记忆的元素化合物种类繁多,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会感到十分的无趣,而且学习效率也会十分低下。而目前倡导的学导式教学则改变了这一现象,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中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从根本上改变了高中化学课堂乏味低效的现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

四、完善高中化学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高中化学老师对学导式教学的重视度

首先,老师应该改善对学导式教学模式的认识,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案、讲义等学习资料进行学导式学习,而且老师应该做好角色定位,起到课堂进程的调节者和学生学习障碍的排除者的作用,进而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性。其次,老师应该重视学导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上的开展,并且积极的对学生开展学习意识的培训,让学生学会独立,让学生在学习上摆脱对教师的依赖,鼓励学生敢学、敢问、敢答,进行教学民主化培训,从而保证学导式教学能够更加有效的在课堂上运作。

2,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督促

学导式教学给予了学生太多的自由,而现在的学生又太贪玩,所以如果不加以督促的话,教学效果会十分不好。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预习工作的指导,并且及时的进行重点提示;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预习作业检查的力度,务必做到有发必改,如果任务量很大的话可以对重点学生进行抽样批改,但是抽样比例不能低于50%,督促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环节,这是保证学生取得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3,通过一定手段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学导式教学就是把多数的时间都留给了学生,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至关重要,因而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设备。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收集与化学知识有關的生活现象,并且在多媒体上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尽显其能。再者,还可以在课堂上制定一定的奖励处罚制度,对于积极发言或概括知识较全面的同学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进而带动课堂上的积极性。

结语: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上,学导式教学已经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应该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窦巧英.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实际应用——以“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为例[J]. 广西教育. 2015(46)

[2] 姜黎. 高职院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以《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16(01)

[3] 王庆丰. 学导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5(07)

[4] 唐建良. 科学整合交互白板 构建生动数学课堂——从教学片段透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特点[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28)

[5] 吴超敏 许一然. “原则-参数”理论下英法双语语法正迁移学习模式研究——以江城学院10级英法双语专业学生为例[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学导式教学法探究 篇7

一、学导式教学法的一般教学流程

学导式教学法由黑龙江省教育工作者从1982年率先倡导, 近30年来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今, 新的课程改革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 学导式教学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内容.在学导式教学中, 一方面, 学生得从“接受听”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另一方面, 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交往环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和解决问题.“学导式教学法”从学生自学入手, 实行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学教材、参考资料和必要的讲解,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教学程序如下图所示:

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之中, 引导自学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是学导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环节之中, 教师必须设置出自学环境, 以教材为依托, 以数学知识的涉猎和活用为基本目标, 这一环节对于高中生来说问题不大, 他们的自学能力比较强.研究深化环节主要包括“解疑”和“精讲”, 解疑自然是要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疑惑, 提高自学效果.精讲环节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课题讲解, 而是教师的提示、点拨、演示.因为学生凡是读了教材可以领悟或无师自通之处, 教师就不需重复讲解, 可由学生复述或答题、演练, 而由教师检查验收.所以, 精讲环节必须要把握课堂实际情况, 以学生的反馈为依据来设计精讲内容和精讲时间.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之中, 作业和小结是主要内容, 对于作业来说, 一定要控制习题的数量, 避免出现大量的重复式的训练.以前, 高中学生的数学课外作业多、负担重, 迫使学生加班加点, 搞疲劳战术, 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这不仅是学生的痛苦, 也是教育的悲哀.学导式教学中的作业环节, 要以课题研究和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主, 切忌过多.课堂小结一般可以由学生来完成, 主要是对前两个环节的简单总结, 教师要在小结这一环节中, 逐步训练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二、学导式课堂易陷入的误区

1.引导自学的误区

自学教材首先要有必要的自学环境, 高中的数学知识内容较难, 涉及的知识面也十分广阔, 对于“自学数学”来说,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胜任, 教师如果一味地要求所有学生都以自学来完成课堂任务则是不合理的.而且, 对于课堂自学环境的设计, 一些教师只是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参与环境, 这样的学生参与, 只是表面的情景重复, 形式上是课改, 实际上却仍是传统教学.

2.研究深化的误区

课堂的研究要有着共同的探讨性, 很多教师只是将课堂参与形式虚设, 教师没有提供讨论情景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高等函数知识时, 教师提出了自学的问题, 学生开展了必要的自学阶段, 然后进行互相探讨,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巡回辅导.辅导之后教师又请学生进行知识汇报, 并由教师进行板书总结.这样的环节看似没什么问题, 可是仔细一想, 教师是如何了解每名学生的思路与个性特点的呢?又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个别点拨呢?这说明, 在研究深入的环节之中, 教师只是简单地为了“讨论”而去“讨论”, 没有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辅导.其实, 只有在讨论之后, 组织小组或全班进行专题讨论, 一般性的难点都会在这个环节得到解决.

3.巩固提高的误区

对于巩固提高环节来说, 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参与的学生缺乏广泛性, 不能面向全体强调活动主题的背景, 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例如:有些教师自己完成了课堂小结, 然后就布置了作业.这样简单的流程是不符合“学导式”教学的要求的,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最后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小结回顾学过的知识, 掌握知识或操作的内在联系, 把知识和技能系统化、概括化, 同时还可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而这些薄弱环节完全可以通过作业的布置来进行及时补救.

总之, “学导式”教学是让教师和学生都逐渐成长的教学改革, 要经过一番逐渐过渡和师生双方逐渐适应的过程, 努力使课堂为学生所用, 使他们愉快接受, 最大限度地让他们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体, 对传统教学来一次由形式向实效性、能力挖掘性的彻底转变.

三、学导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引导自学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教, 是为了不教。”教学生自己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 自己探索知识, 发现知识, 掌握知识, 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是引导自学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教材中讲授的主要内容, 初步理解基本概念、公式、典型例题解法, 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 (如教材上的练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这一过程在上课讲授新知识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自学,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明了化.

2.研究深化

(1) 师生探究.师生探究, 主要是开展讨论和交流, 以平等的交流来解决在自学环节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在师生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和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上, 进行知识的讨论, 要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和“教师绝对权威”的情况.例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明后, 有学生认为可以截取第三边中点, 即折半法开展证明.教师应该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验证, 让学生进行尝试, 结果无人证出.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 学生在过程中明白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只能用延长中位线 (加倍法) 来证明.总之, 让学生记住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的同时, 也自主参与到观察思考、猜想、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 (时间约15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去层层推进、探究, 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内容的深度, 引导、组织他们去挖掘出数学问题的现实“原型”, 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知识的迁移, 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让他们了解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2) 精讲演练.在开展精讲演练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千万不要一一讲述, 要注意教授的质量, 而不是数量, 要以点睛式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 要将精讲变成真正的“精”, 精讲的内容要与学生的自学反馈结合起来, 要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来讲授.演练内容则要注重“双基”训练, 要纠正学生容易出错误的地方, 以练代讲, 注意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归纳总结的环境一般要利用课堂最后的5分钟时间.在总结时, 要让学生归纳出课堂的学习内容, 此时, 教师可针对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提炼, 并能与已有的知识融合, 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使认知结构得到提升、完善.另外, 教师要利用总结的环节来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知识不足之处, 以便做出及时的调节.小结之后的作业布置, 要根据小结时的重点内容或学生掌握的不足之处来设计, 力求让知识重现, 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学导式教学法”, 必须了解教学的一般模式, 分析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陷入的误区, 找到合理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 才能使得课堂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映出学生自学、探究后的自主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振中.例谈中学数学“学案导学有轨探究”教学模式[J].山东教育, 2007 (35) .

[2]郭德运.利用学案导学,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1) .

[3]颜幸福.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法的研究与实践[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8 (9)

学导式模式 篇8

一、“学导式教学”多元实践的核心理念

“学导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 以学定教, 以导促学, “学”与“导”自然融合的学教方式, 其核心理念和特征如下:

(一) 学为中心, 学导融合

推进课堂转型的核心就是突出“以生为本, 学为中心”, 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 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 让学生走到“前台”, 教师适当“后撤”, 从“课堂讲授”转向“组织学习”。课堂中, 学生学习兴趣浓, 学习主动性强, 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方式多样,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真正发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能全面而有深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会分享、会讨论、会提问, 思维活跃, 思考深入;学习效果好, 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学导式教学的关键是处理好“学”与“导”之间的关系。学是导的起点和前提, 导是学的支撑与延伸。学导式教学的“学”, 是指要放大学生的“学”, 增加“独立学”和“合作学”的机会, 丰富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 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过程、学习方法, 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学导式教学的“导”, 是指教师的“引导、启导、疏导”, 是“铺路搭桥, 点拨引领”。

(二) 方式多元, 合理选择

推进课堂转型, 变革学习方式, 主要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从一般学习过程来说, 就是要改变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和反复训练的学习方式, 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实践学习、数字化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等, 从而形成多元的学教方式——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可以选择不同的的学教方式, 同一学教方式下的学教结构也可以是多元的。因此, 实施课堂转型时, 要以“学教方式力求符合学科特征、教学内容特征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基本思路, 合理选择适合的学教方式, 实现“学导式教学”的多元实践。

(三) 问题引领, 深度学习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 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数学能使人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更精确、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能增强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 发展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获得公民所需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 在推进课堂转型的过程中, 无论选择怎样的学教方式, 都要强化问题探索, 以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 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运用“先学后教”的学教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时, 在“预学”阶段用问题导学, 在“应用”阶段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学导式教学”多元实践的基本思路

“学导式教学”多元实践的基本思路, 就是基于数学学科的特征, 总结提炼形成若干种体现“学为中心, 学导融合”的学教方式, 以便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教方式。

(一) 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式学习

学教方式的基本内涵与学教结构: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转换学教结构, 即先由学生预学, 再组织展示分享、解疑释惑、深度互动、针对性帮助等。其

学教方式的适用性与关键操作技术:从年段上来说, 这一学教方式比较适合小学中高段到中学, 因为“小学中高段到初中是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走向独立性学习的关键期”;从数学学习的内容来说, 这一学教方式比较适合概念学习、规则学习等, 特别是一些概念较多但学生自学容易把握的内容, 如“认识四边形”“倍数和因数的认识”“两位数乘两位数”等。在具体实施这一学教方式时, 需要思考“先学, 学什么, 怎么学”“后教, 教什么, 怎么教”等关键问题, 把握好“导学稿设计和使用、预学反馈的组织、展示分享的组织、深度互动的展开、针对性指导的实施”等关键操作技术。

(二) 问题引领下的探索性学习

学教方式的基本内涵与学教结构:以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探究活动, 教师适时组织交流质疑, 适时点拨引导, 促进学生在知识探究中理解掌握知识, 形成自己的体验、理解。

根据问题的不同, 其基本学教结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核心问题引领的探索性学习”, 即学习在一个“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展开, 其基本学教结构如下:

另一种是“问题串引领下的探索性学习”, 也就是由几个问题组成,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展开学习, 其基本学教结构如下:

学教方式的适用性与关键操作技术:从数学学习的内容来说, “问题引领下的探索性学习”的学教方式适用于规律发现的学习、公式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如“圆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乘法分配律”“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从年段上来说, 小学中高段的问题可以开放性、探索性强一些, 而在小学低段可以将此学教方式调整为“先试后导的启发性学习”, 也就是问题的开放性可略小一些, 呈现问题, 先试后导。具体实施这一学教方式时, 需要把握好“问题设计和提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 (如探究记录单设计与使用) 、交流质疑的组织”等关键操作技术。

(三) 基于“做中学”的体验性学习

学教方式的基本内涵与学教结构:强调实践体验, 追求“书中学”与“做中学”的平衡, 突出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学教方式的学教结构可以有多种方式, 如正式学习前先布置学生实践, 经历充分的体验过程, 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正式学习, 也可以在课堂上实现学习与体验过程相结合。

学教方式的适用性与关键操作技术:从数学学习的内容来说, 这一学教方式适用于度量与度量单位、常见的量与计量单位、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等需要实践活动经验支撑的学习内容, 如“厘米的认识 (统一长度单位) ”“克和千克”“长方体的展开图”等。具体实施这一学教方式时, 需要把握好“体验性任务的设计、活动经验交流的组织、活动经验的迁移提炼”等关键操作技术。

(四)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差异化学习

学教方式的基本内涵与学教结构:“数字化”时代将进一步带来学教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线上学习具有“个性化、差异化、选择性、互动双向”等特征;“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能实现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 促进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自主学习;能记录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 准确判断学生的学情;能更有效展开即时型反馈、交互型课堂交流。

学教方式的适用性与关键操作技术:在网络课程资源有保障的情况下, 这一学教方式可以运用于一些适合学生独立自学为主的内容的学习, 如“π”的研究与探索。在资源库建设不完备时, 这一学教方式适合运用于数学练习课、复习课等的学习, 通过学生练习后的“即时反馈”实现差异化、针对性教学。具体实施这一学教方式时, 需要把握好“师生的媒体使用技术、资源库 (平台) 的建设、即时反馈、差异化教学的实施”等关键操作技术。

以上是数学学科的四种主要学教方式, 当然也不仅仅是这四种, 另外还可以有数学阅读课、数学实践课等。教师把握好每一种学教方式的学教结构、关键操作技术以及适用性, 教学设计时, 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的学教方式。

三、“学导式教学”多元实践的实施要领

(一) 把握学教方式的特征及其关键操作技术, 灵活选择学教方式

“学导式教学”的多元实践, 就是依据“学科特征、教学内容特征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适合的学教方式, 展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现灵活选择学教方式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学习、了解每一种学教方式的特征及其关键操作技术, 这样的教学技术的学习只靠听别人讲、学习书面的材料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要自己多次亲身实践, 才能有效把握, 才能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学教方式。如“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式学习”的学教方式中, “导学稿设计和使用”是其中一项关键操作技术, “导学稿”不要设计成练习纸、前测单, 而要能真正有效引领学生的“预学”,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如下面是“圆的认识”的导学稿。

(二) 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学习任务, 有效驱动学生的学习

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学习任务能有效驱动学生的学习, 能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是实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有效方式, 也能避免简单地把现成的知识传递、灌输给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种学教方式, 教师都要善于把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或学习任务, 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思维投入, 充分暴露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思维过程, 提高学与教的针对性, 获得好的学习效果。问题或任务的设计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参与, 并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或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设计让学生“做什么”, 还要关注让学生“想什么”, 要想办法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 有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如“认识负数”中一个学习任务的设计。

○学习任务的初次设计: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想一想, 填一填。

(1) 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比0℃高6℃, 记作 () ℃;

最低温度比0℃低2℃, 记作 () ℃。

(2) 存入银行200元, 记作 () 元;

从银行取出200元, 记作 () 元。

这是学生在通过“海拔”情境理解了“海拔”中正负数的含义后, 进一步丰富情境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结果在上述第一次学习任务设计后进行教学时, 学生填的情况基本都是正确的, 是学生有效掌握正负数的意义了吗, 还是“学习任务”的设计没有有效暴露学生的思维?于是, 进行了学习任务的改进设计。

○学习任务的改进设计: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请写出下面“温度”中的正负数分别表示什么?

先填一填, 再在右面的“温度计”上标出这两个温度。

+6℃表示 ()

-2℃表示 ()

这样改进学习任务设计后, 有效驱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积极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 下面是收集到的部分学生作品:

在收集的学生作品中看到了学生自己的理解以及差异, “学生的差异”正是课堂生成的最好的课程资源, 在组织讨论中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含义。

(三) 掌握“导学”方法和技术, 有效实现“学为中心, 学导融合”

“学导式教学”的关键是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要从“课堂讲授”转向“组织学习”, 有效实现“顺学而导, 学导融合”。

“学为中心, 学导融合”, 关键在“学”。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适合多元的。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 能全面而有深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能主动地学、有方法地学、个性化地学, 有倾听、阅读、表述、讨论、交流、讲解、练习、实践等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堂中, 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技术, 会思考、会分享、会讨论、会提问,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自然生成, 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我的观点是……”“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我补充一下……”“我还有一种方法”“我有不同的意见”等各种见解, 学生自主的、自在的、有深度的学习真正发生。

“学为中心, 学导融合”, 高效在“导”, 即教师要把握“导”的时机, 要有“导”的方法和技术, 要适时适度、形式多样, 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能根据学情适时进行启发引导、点拨引领、追问补问、解疑释惑、提炼拓展, 充分发挥“导”对“学”的促进作用。如在学生学习遇到思维障碍时,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具、学具、媒体等帮助学生突破障碍, 要善于通过补问或追问等引出新的探索通道;在收集学生作品进行反馈时, 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作品, 要根据学情合理把握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反馈的先后顺序;在组织学生交流时, 学生的想法、观点偏离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巧妙地把学生的交流方向引导到即时的学习目标上来, 当学生交流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梳理、辨析、讨论, 甚至可以想办法引发学生的争论……教师有了“导”的方法和技术, 才能真正引在重点上, 导在疑难处, 点在困惑时。

学导式教学法与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9

学导式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 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方法, 由精讲、自学、解疑、演练等几个环节组成, 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下, 自主研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做实验、搞设计, 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导式教学法与注入式教学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的传授主要不是靠教师讲述, 而是靠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转化, 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一、学导式教学法操作过程

第一, 编写学导式教学指导计划书。将指导思想、学习方法、教学内容、实验、练习、讨论、测验等各教学环节定时、定量地规定在计划中,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指令。

第二, 激活自学兴趣。从以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法转到以自学为主的学导式教学法, 学生能否适应是学导式教学法成败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 知识的海洋是如此的浩瀚, 其增长速度又如此迅猛, 在学校无论如何也学不完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关键是培养学习能力。只有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 才能适应未来社会。让学生明确学习意义, 才能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第三, 精讲。个别深奥难懂的理论、原理、公式推导等内容, 仍然以讲述为主。在每一个新内容开始时进行概述, 在自学过程中穿插精讲。在精讲时应根据平时观察和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精辟分析, 讲深讲透。

第四, 辅导自学。步骤:第一步, 定时阅读, 学生按计划先硬着头皮自己看书, 一遍不懂再看一遍, 直到看懂为止。第二步, 整理读书笔记。第三步, 做实验、练习及课程设计等。在学生自学时, 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随时辅导答疑。

第五, 讨论并自我归纳总结。在每个大的教学内容结束时, 组织一次综合分析讨论课, 联系实际开展讨论, 然后再让学生将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二、学导式教学法的意义

1. 学导式教学的优点:

第一, 增加了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第二, 掌握了自学方法, 提高了自学能力, 形成了自学习惯。第三, 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第四, 对学习态度和性格产生了影响。

2. 从教学论角度认识学导式教学法。

第一, 学为主体, 学得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人与知识的关系中, 人是主体、而知识应始终以客体的地位存在。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人的首要目标, 不能把学习者当成一种工具来打造。”在学导式教学中, 教师充分唤起学生主体的觉悟, 不断完善主体意识, 增强主人翁精神, 彻底实现了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完全改变了被动接受者地位。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 使他们时时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 肩负着不可懈怠的学习义务, 因而学得主动钻的深刻。

第二, 教师主导, 导在点上。学导式教学, “教”为主导, 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备课备的是难点, 讲的是重点, 解的是疑惑之处。教师不仅必须通晓本门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知识, 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才可能导在点子上, 另一方面, 教师由于避免了知识的繁琐陈述, 能腾出更多时间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情况, 掌握共性问题, 再加以指导, 有的放矢, 教学效果当然会好些。

第三, 施教之功, 功在开窍。“教育的对象是人, 必须突出以人为本, 才能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全面发展。”学导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不仅要讲究知识传授, 而且要有针对性地讲述治学之道, 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指导思想,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高度发挥任课教师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 思维能力, 重在训练。学导式教学法由于以学生自学为主, 学生对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内容要经过自己的咀嚼、消化, 才能由不懂到懂。学生基本上靠独立探索掌握新知识, 其思维过程的曲折性、反复性也比注入式深刻的多。

第五, 着眼于素质, 精心指导。学导式教学中教师“教”的重点是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强化其意志力, 把教学从知识的陈述推进到如何因材施教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上。

作文教学如何运用学导式教学法 篇10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学导式教学法呢?首先要做到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其次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实际;再次要形成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学风。明确这一宗旨, 我在尝试过程中采用了三个步骤, 即学前诱导启发, 学中指导点拨, 学后疏导反馈。

第一步:学前诱导启发

第一步学前诱导启发, 就是启发、引导学生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注意观察积累。观察是写作的前提。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 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 很多学生都要回家帮助搞农活, 如拔草、放牛羊等, 在亲自做这些农事的过程中, 启发学生留心观察, 使他们开阔视野, 提高认识, 丰富情感。同时, 我还指导他们订阅《中学生语文报》和自己喜爱的经典美文故事一本, 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利用每天半小时的早读课时间,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里富有特色的段落, 或摘抄诗文, 写好日记等。几年来, 特别是近两年来, 学生基本做到隔周记一篇周记, 日记常写不断。学生由于注意观察事物, 观察社会, 头脑里有了新的素材, 教师要抓住这一火候, 把学生引到作文的第二个步骤———学中指导点拨。

第二步:学中指导点拨

学中指导点拨, 这是学导式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主要任务是把学生日常所观察到的纷繁复杂的情况加以选择、提炼, 变原始材料为写作创造的过程。教师如何指导点拨呢?我紧密结合语文单元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将平时观察的东西与课文内容对照, 按读写结合的要求, 写好每一篇作文。比如《驿路梨花》, 这篇课文运用以花喻人的写作手法, 将自然美和心灵美融为一体, 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学了这一篇课文, 我紧紧抓住学生家里大面积栽种芦笋这一契机, 进行指导点拨。结果班上林同学写了《芦笋赞》, 借芦笋质地洁白、生命力顽强这一特征, 来赞颂老师诲人不倦和学生刻苦学习的新风貌, 文章意境清新, 韵味无穷, 曾在学校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再如, 另一位林同学利用自己到平潭三十六脚湖参加植树节活动的机会, 模仿《故宫博物院》一文的结构特征, 写了一篇说明文《话说三十六脚湖》 (曾刊登在校报《扬帆》上) 。还有高同学、李同学等分别在县教育局“好书伴我成长”征文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如今, 班上学生基本上做到写之有物, 收到了大面积的丰收。这里, 学导式作文教学的指导点拨所收到的效益是众人瞩目的。

第三步:学后疏导反馈

学生写好了作文, 我就在批改中加以疏导, 即学后疏导, 注意反馈。整个疏导的过程包括批改 (含面批) 、评析和小结, 一改过去“学生作文, 教师改文”的老规矩, 革除了传统作文批改中闭门批阅、反馈信息不及时、信度不高的弊端, 从而既加强了学生读写的自我反馈, 又完善了学生写作思维训练的全过程,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批改过程中注意面批疏导, 引导学生互批互改。互批要抓住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问题。有时学生的批语叙述不清, 就要求学生写好后再互相推敲, 反复写慢慢就变得熟练起来。接着是互改。在立意明确的前提下, 主要疏导学生对字、词、句、标点的修改。在批改的过程中, 力求中心明确, 结构完整, 语言表达准确。不少好作文就是由学生反复修改而成的。

如班上方同学写的《梦想在现实中起舞》一文, 就是经过他个人修改、同学讨论并反复推敲而写成的, 该文在2011年福建省“校讯通杯”学生作文大赛 (平潭分赛区) 中获得一等奖 (全县中学仅我校获得一等奖) 。互改以后, 还疏导学生写好修改文章后的收获体会, 以协助教师在批改中的讲评。我常把修改后的文章贴在班刊———《学习园地》上, 好的还推荐到校报, 使学生有自己身边同学的范文, 易于模仿创新, 从而使学生在互改中逐步走向熟练。在这里, 还需注意的是, 在学生互改中, 对学生的反馈要及时作出评价, 以便补救。教师在学生互改前, 要先全部面阅全班学生的作文, 浏览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指导修改的针对性;学生批改时, 要来回巡视, 当面疏导启发, 特别是对差生要倾注爱心;学生互改后, 不能一改了之, 要及时上交检查并处理新的问题, 疏导学生总结成绩, 寻找差距, 以便及时纠正问题, 从而迈向新的高度。

在学导式作文教学的尝试中, 我深深体会到: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圈子里, 应考虑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 把它放到一个广阔的天地中, 形成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的横向系统, 形成教学整体。学导式强调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活动, 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具体的行动。我们知道, 能力是不能伴随学习知识的过程自然形成的, 必须靠后天有目的的实践。实践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作文实践一般遵循三个阶段: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篇。学导式则与之相吻合, 坚持这样做, 使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而且恰到好处。

上一篇:光伏发电预测下一篇:篮球理论课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