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协同研究创生”主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2-12-02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构建学生精神生命参与的主体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学习和发展上学会规划自我,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学导协同研究创生”教学模式, 以新课程“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 以“两主”精神(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为原则, 以创新素质发展, 奠定终身学习基础为宗旨, 以协同合作, 多向互动为动态机制, 以精神生命参与为内核和动力, 以课程的不断创生和开发, 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探究过程为载体, 培养主体精神, 促进多元发展。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1 新的课程观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 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个性化创造实施的过程。[1]课程是师生共同实现艺术再创造, 学生知识不断生成, 能力不断发展, 情商、智商自主协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课程是学生多元智能、知情意行个性人格综合发展的载体。

1.2 学生主体观

根据自组织理论,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在起主导作用的环境、条件要素帮助下, 通过学生内在的精神、意识、情感、态度、智能的内因作用和行为参与, 学习过程中的各要素协同、平衡, 互动合作, 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才能真正发掘学生心理潜能, 达到规划自身发展的目的。

1.3 教育教学价值观

教育教学以学生素质自主全面发展为价值定位, 其中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主体教育发展的最高层次、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创新素质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包含学生有关创新的精神、人格、意识、意志、能力、行为等因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合作研究和自主学习中积极追求并敢于实施的标新立异行为, 知识的探究、发现、生成过程就是学生的创新, 是一种自主、合作的高层次学习行为。

1.4 社会品格培养的合作观

合作, 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化、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合作的社会品质培养是面向社会的教育的一个着眼点、着力点。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品质的重要途径, 是人际互动、学会共同生活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1.5 研究性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研究性学习秉着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理念, 主张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发挥学生主体性,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体系, 促进课程内容的生成和建构, 这就需要师生协同, 信息互动。在研究性学习指导中实施“师生协同创生”主体教学模式, 正是这一理念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交汇点。

2“学导协同研究创生”主体教学模式的效能指向

该模式的效能指向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形成自主创新意识和规划自我, 发展自我的主体精神以及合作相处的社会品格, 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自主生成和达成。

3“学导协同研究创生”主体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

该模式的运作特点是以创新(新问题、新方法、新设计、新途径、新见解、新知识、新发展)和课程的创生与开发为着眼点, 以信息互动为主轴, 以合作探究为着力点, 以学生自主参与, 自主调控, 自主合作为看重点, 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以质疑、析疑、探疑、解疑、新疑的点拨引导为着手点, 以教材为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例子, 通过课程内容的师生协同构建过程, 实现主体精神、创新素质培养目标。该模式构建的特点是:突出观念指导, 不拘泥于线性结构;结构总体的有形与操作细节的无形相结合;弹性预设与灵活生成相结合;既有课堂教学运作的内在规律, 又有具体操作的创生余地。

4“学导协同研究创生”主体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4.1 以“四主”为标准

即活动过程和环节的设计和运作, 体现学生主体精神, 即学生自主参与, 自主调控, 自主创新、自主生成。

4.2 活动引导

教师为主导, 突出“规划自我”、“合作创新”的心向引导、组织引导、自主引导、质疑生疑析疑解疑新疑的引导。

4.3 情境创设

合作互动为主力, 即营造合作、互动创新学习氛围。

4.4 资源开发

综合开发文本、自然、社区、网络信息等学习资源和学生内在动态资源。以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协同的资源为主源。

5“学导协同研究创生”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5.1“诱导规划自我”策略

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自能探寻重点、难点、疑点、创新点、课程内容的生发点、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和合作探究(师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共同探寻新问题、新方法、新设计、新途径、新见解、新知识、新发展)。

5.2 自学共研协同策略

结合活动式(实践与反思交互)、对话研讨式,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话的外显方式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自我对话、师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人与自然景物的对话、人与学习资源的对话、人与学习情境的对话、网络学习中的人机对话等。对话的表达方式是:读、议、讲、练、问、答、写、做、媒体交流。对话的深层次交流是:知情意行的信息交互。对话的效能是:唤醒生命中沉睡的潜能, 让生命得以舒展和张扬, 使生命的价值通过对话更加提升。[2]对话的着眼点是:思维的深化和转化, 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不断重组, 人格修养的进一步完善。

5.3 课程生成策略

师生共同探究新知, 强调精神生命参与,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体系, 使课程成为教与学交互推进, 课程内容不断生成(生成内容重点、问题疑点、探究焦点、知识和方法的创新点、个性化观点、学习策略亮点、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的过程。课程生成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预设与生成互动策略。教师在预设, 即教学的总体设计、目标设想、实施预计、情境预演、结果预测中, 留出生成的“弹性时空”, 蕴含丰富的生成成分, 宽容学生思考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准备多种促进创生的策略。在课堂实施中, 教师在把握文本价值观、教育基本导向、尊重学生体验和个性差异的前提下, 在教学活动中构建生成的平台和桥梁, 引导学生生成探究中的问题、过程、情感、体验、观点、方法、创新灵感, 突出生成的特质——探究, 尊重生成的主体——学生, 实现生成的宗旨——建构与生长。

其次是把握生成的良机, 迅速反思和调整预设。对于学生瞬间的“意外”和不同的“声音”, 要迅速地反思和过滤, 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拓展延伸创生的契机, 启动新的探究过程或结果。化瞬间“意外”为精彩, 汇不同“声音”为交响乐。

再次是发掘生成资源, 唤醒学生的体验积累。“一切教学都应该从具体开始, 而以抽象结束, 并最终回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3]当学生的经验背景不支持学习材料时, 教师要创设情境, 突出教材内容的形象性、趣味性、生活性、问题型、多元性、情感性, 合理利用文本资源、社区文化和校本文化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师生活动的动态资源, 弥补学生感性材料的不足, 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 创设学习内容与学生准备之间的良好“契点”、思维碰撞的“焦点”、合作学习的“交汇点”。

另外是多元感知, 多向互动策略。让学生通过读、说、画、演、唱、做、算、写等途径, 发挥自己智能结构中强项智能的作用, 在师生、生生、生本(学生与文本)互动中, 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 用别人的态度去反思, 用集体的智慧促进自我超越, 让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4]

6“学导协同研究创生”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主研究意识、策略能力、合作意识、信息素养、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体现在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查阅资料轮流登台主持课文研讨;自己设计问题交流讨论;自己生发个性化学法;能采取“一篇带多篇”“一题带多题”的方法, 将课文与内容相关, 题材、体裁便于比较的课外阅读材料联系起来研读, 将能进行求同、求异、求新思维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能以课题组的形式, 开展问题源于生活的学科综合性专题研究活动;能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个别与交互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

摘要:“学导协同研究创生”主体教学模式的运作特点是以创新 (新问题、新方法、新设计、新途径、新见解、新知识、新发展) 和课程目标、内容的生成为着眼点, 以信息互动为主轴, 以合作探究为着力点, 以学生自主参与, 自主调控, 自主合作为着重点, 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以质疑、析疑、探疑、解疑、新疑的点拨引导为着手点, 以教材为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例子, 通过课程的师生协同构建过程, 实现主体精神、创新素质培养目标的自主生成和达成。

关键词:学导协同,研究创生,主体教学

参考文献

[1]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 (4) :3.

[2]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 (4) :17.

[3] 吴效锋, 新课程怎样教[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 (4) :97.

[4]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 4, 3, 17, 97, 91.

上一篇:三维GIS的基本理论探讨下一篇:民办高校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