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中反思

2024-05-21

中学英语教学中反思(精选十篇)

中学英语教学中反思 篇1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化学而言, 其很多的结论和理论成果都是建立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的, 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是比较深远的:化学实验是讲授型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 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者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而在这个化学实验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学习态度得以端正, 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 从宏观的角度来论证, 中学阶段开展的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只是为了辅助传统的、常规的化学课堂教学, 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对化学知识加深理解, 与此同时还可以贯彻落实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具体政策, 这对深化我国教育改革也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的[2]。

二、目前初中阶段化学课堂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而言, 很多地方还是不尽如人意的, 其在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有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处理和解决的。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如下的两个方面。

1. 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与引导导致学生操作的不规范

就笔者所知, 有少数教师在在为学生演示的过程中, 会因为疏忽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出现操作不规范、表述不清楚的, 使本身的操作动作有误, 这样一来, 学生就更难准确的完成实验操作, 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地形成不良的、不正确的实验操作规范。

2.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都要充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在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教师在大多数时间凭借自己的主体作用来主宰着实验的课堂, 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

三、关于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和有效教学策略

1. 教师转变观念, 以探究的方式来改进教学方法

可以在实验中考虑将学生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 甚至可以变为完全学生地独立实施操作和实施这样不但充分地体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启发思考, 并以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得到最终的结论。以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借助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并创新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能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一些微观、宏观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呈现, 将很多枯燥的原理、理论都清晰、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同时这样的教学手段也会弥补一些危险性实验中, 操作不足, 操作不充分的问题[3]。

总体来说, 化学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需要在改变固有观念的同时重视化学实验技能的训练来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对于中学阶段的化学教育教学而言, 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实际的实验教学经历和经验上来看, 目前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的化学实验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在本文中笔者从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入手, 对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相关的解决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反思,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马志成.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实践[J].学科教育, 2003 (04) :36—40.

中学体育中的教学反思 篇2

目前,我国中学的体育教育改革正在风风火火的进行着,有的地方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纵观总体成效却有很多另人不太满意的地方。例如体育教育在现今的中学中受重视的程度、新课标教材、场地器材、师资状况等软、硬件严重滞后和缺乏等严重地阻碍了体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功能发挥。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上级不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奖金支持,场地器材严重匮乏

学校由于需要改革的科目比较多,多数学校领导把教学改革的重心倾向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与升学有着密切关系的科目上,根本就没有想体育改革是怎么回事。需要的器材不能得到满足,需要相关专业的教师不能得到及时的引进,中学的体育课在很多领导看来就是活动课,学生只是学习累了出来活动下。只要在课上不出现什么问题就是好课了。学校也不会将很多的资金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去,因为搞好体育活动是要发钱的。另外,体育的器材比较容易损坏,更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器材。我们这些农村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试问,这样的场地状况,怎么正常开展体育教学?

2.教材陈旧,重复过多,少运动乐趣,脱离学生实际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束鎛。教师沉醉于现有的教法之中,安于现状,不思创新,课堂结构永远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几乎没有室内体育场所。其内容,基本是走、跑、跳、投等一些竞技体育项目构成,各项动作技术难度大,专项素质要求高,脱离中学学生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对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的需求。学生上课,表面愿意,内心痛苦,压抑了学生对运动的欲求,对运动乐趣的体验。

3.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专业老师缺乏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反思 篇3

在文化问题的争论中,九十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段经典公案,它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进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当时及今后的发展路径。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新文化运动也向来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当时的那场文化大辩论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泛,触动问题之深刻,实非教材上几页概括性的文字所能解释清楚,所以十分有必要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辨析和审视。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热大潮涌起,已成席卷之势,凡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都能赚上几分眼球,这就把中西文化之辩这一新文化运动时的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以汉字为例,最近不少人呼吁恢复繁体字,认为只有繁体字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附和者也为数不少。遥想九十多年前,以钱玄同、刘半农为代表的一干新文化干将极力鼓吹取消汉字,采用西方的字母文字。前后对比,相去何止万里!为什么竟有这么大的反差,课堂上的学生常有此问,作为教师,又如何回答呢?笔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崇尚科学、民主的精神,也有对中国固有文化的自卑感和自信心的缺失,而且这种文化基因就像种子一样,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损,反而愈发成长,结出种种怪果。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有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驱除已经在国人头脑中扎根的文化自卑感。国家提倡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学历史教育实有不容推脱之重责,但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在新文化运动章节的教学中,应该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的功课。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特点,其内在生命力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中国近代以来在政治、军事上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文化的原因,但也不能全部归因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末清初达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顶峰,其思想内核与同时期西方的启蒙思想有相近之处,而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传统文化中的鲜活气息一度消沉,稍后清王朝的封闭、禁锢政策更使得中国的文化死气沉沉,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发展步伐。直到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的打击下,国人萌生出“变”的意识,由器物而制度,由制度而思想文化的顺序逐层深入,洋务派、维新派的主张被认为于中国的沉疴无法奏效,而思想文化这一社会结构中最稳定也是最深层次的因素被人们发掘出来,当做挽救中国的最后法宝。正所谓积重难返。当时受西方文化影响深重的一批有识之士,在中西势力对比极其悬殊的事实面前,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和痛恨,于是才有了那些现在看来令人震惊的主张和言论,那是当今的我们根本无法切身体会的。这样的历史背景准备,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一方面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可观的心理评价。这就是历史情境的作用,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考虑的课堂背景因素。

其次,多层面、立体化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全景。新文化运动争论的双方都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思想者,他们的思考有可取之处的。虽然当时中国的历史发展要求除旧立新,但对“旧”的一面应该辩证地对待。仍以汉字为例,当时主张废除汉字者如钱玄同声称:“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鲁迅也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若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瞿秋白甚至以为“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这些主张的确令人震惊,须知文字是文化的血脉所赖,就像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占领区的奴化教育首先要推广日文而消灭汉语一样,欲亡其国,先灭其文字,如果真如上述主张那样,今日之中国,还能称为中国吗?因此,在授课中,要尽可能全面展示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对新文化运动中各派的主张要辩证地看待,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其“新”的一面的描述和肯定。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和评论新文化运动对其后中国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激进派的主张并未全部实现,但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打击却十分巨大。当下的文化倾向,无论是唯科学论、全盘西化论,还是传统至上的主张,都有值得反思之处,而这些倾向可以说是在新文化运动时就埋下了伏笔,所以,追究其身后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还以汉字的问题为例,当前,不仅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对汉字本身质疑的声音仍然时有听闻。有论者认为,在计算机时代,汉字的形式和本质,与计算机编码的原则不相符合;同时,使用汉字不利于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学习,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落后于西方世界的根源所在。对此种论调,我们不妨一笑置之,但其背后的文化推动力量却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在授课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生命力正体现在其能自省、自新。

至于如何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力,不妨以“新儒家”思想为钥匙。新儒家思想在台湾、香港和海外汉学界有深厚的基础,但是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体系中涉及甚少,教师可将其精华及其要领授予学生,有利于启发学生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发现其新的生命力。

比如,新儒家重新解释了“内圣外王”的儒家核心思想,在现代条件下,“外王”就是科学与民主,因此由“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又如由儒家文化开启的资本主义,即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近几十年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就是例证。这些新颖的思想是这个传统思想与时俱进发挥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指导,中学生有选择性地接触新儒家思想,对其树立健康积极的文化观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有争议性的和探讨空间的文化问题是开启学生历史思维的窗口,教师务必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思考,应尽量避免文化上的形而上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史观对文化问题作辩证考察,一方面采用文化相对论的方法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只有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其应有的历史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使其具备甄别良莠的眼光,扬弃各种文化资源,为我所用。这应当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陈独秀主编.新青年[M].上海:上海群益书社, 1916~1918.

[2]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

[4]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4.

中学英语教学中反思 篇4

一、中学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被逼无奈而进行教学反思.

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师的评优评先、奖金考核、职称评审之中, 不少教师才不得已而“思”之.一些教师认为, 教师的工作就是依据教材写个教案, 按照教案把课上完, 再批改一下学生的作业, 针对错题再反复加以训练, 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2. 教学反思不知思什么.

许多教师把教学反思理解为自我检讨、反省, 自己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课交流时, 上课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谦虚谨慎”地道出自己的种种不足, 无论这种不足是不是客观存在.至于这堂课的优点、课堂的亮点等则避而不谈, 不在反思之列.

3. 教学反思的方式和方法单一, 不知怎样进行反思.

从反思的方式上看, 教学反思主要是内省式反思, 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从反思的方法上看, 主要是通过写课后反思日记进行教学反思.这种单一的反思方式和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引导, 缺乏与专家、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 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思来想去还是原来的一套, 这样的反思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反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4. 教学反思经常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虽然一些教师也能认识到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热情也十分高涨,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 热情就消退了, 教学反思就不了了知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少教学反思的时间.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任务繁重, 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较少, 难得有时间安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有时候有时间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时, 一些课堂上的成败之处、心得体会, 在记忆中已经若有若无、模糊不清了.久而久之, 教学反思也就半途而废了.二是缺少专家的引领.中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等还是很有限的, 有的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受到自己知识、能力、方法的限制, 很难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有新的突破.在缺少专家指导、点拨、引领的情况下, 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二、解决中学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 认清教学反思的价值

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 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 过了几个小时之后, 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 爬了出来, 而那5只蜜蜂则全部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观察发现它们一味地朝光源飞, 被撞后不长教训.而苍蝇为什么找到了出口呢?它们在被撞后知道回头, 知道另外想办法, 甚至不惜向后看. (据2002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一文) 虽然教师不注重反思不至于像蜜蜂那样有生命危险, 但不善于反思则会禁锢他的创造, 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 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 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2. 熟悉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物, 这里的物指教学实践过程.具体包括:一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 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思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精彩的片断, 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 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 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 别出心裁的难点突破, 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 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 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 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三思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在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事, 如学生古怪的提问和教师巧妙的回答;学生故意的刁难和教师从容的应对等.把这些及时反思记录下来, 可以丰富教材, 形成新的教学资源.

3. 了解教学反思的方式

在教学反思实践中, 人们探索了多种反思方式.例如, 在时间序列上, 有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 就一堂课而言, 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在主体序列上, 有个人反思、教师集体反思、师生共同反思、教师与专家共同反思;在内容序列上, 有个案反思、学科反思, 具体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在进行教学反思时, 除了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外,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 针对具体的条件与问题, 创造更为适合的方式方法.因为没有哪一种方式方法是适合每个人、每件事的, 创造本身就是教学反思所追求的境界.

4. 端正教学反思的态度

在教学反思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 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并加以改正.虚心使人进步, “没有谦虚的态度, 就不愿意寻找自己的不足;没有客观的态度, 也就找不出自己的不足”.对于教学活动的日常反思决不能一蹴而就, 对于不同的或者同一个反思对象, 不同的人进行反思, 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产生新的疑问.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 反思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与不同的主体共同反思, 认识也会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 也会提示出新的答案、新的问题.因此开展教学反思还要求具备持之以恒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样才能聚沙成塔, 让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7) .

[2]汪涛.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J].教育探索, 2007 (1) .

[3]李长吉, 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2) .

中学英语教学中反思 篇5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周仁忠

摘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当前的许多农村中小学中进行,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被逼反思、不知思什么、反思方法单

一、反思半途而废等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认清反思的价值、熟悉反思的内容、了解反思的方式、掌握反思的方法、端正反思的态度,以促进教学反思更加健康、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教学反思;问题;对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了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把教学反思视为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行,教学反思也在许多农村中小学的许多教师中进行,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中学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被逼无奈而进行教学反思。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师的评优评先、奖金考核、职称评审之中,不少教师才不得已而“思”这。一些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依据教材写个教案,按照教案把课上完,再批改一下学生的作业,针对错题再反复加以训练,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有的教师则认为,虽然书本的形式在“日新月异”,编排的体系在“改头换面”,但是书本上的知识、道理还是外甥提灯笼——照旧,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按照自己习惯的教学套路,足以应付小小的课本。他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没有反思的必要,教学反思是领导专家要做一事。

2、教学反思不知思什么。许多教师把教学反思理解为自我检讨、反省,自己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课交流时,上课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谦虚谨慎”地道出自己的种种不足,无论这种不足是不是客观存在。至于这堂课的优点、课堂的亮点等则避而不谈,不在反思之列。

3、教学反思的方式和方法单一,不知怎样进行反思。从反思的方式上看,教学反思主要是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从反思的方法上看,主要是通过写课后反思日记进行教学反思。这种单一的反思方式和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引导,缺乏与专家、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思来想去还是原来的一套,这样的反思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反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1]

4、教学反思经常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虽然一些教师也能认识到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热情也十分高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热情就消退了,教学反思就不了了知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少教学反思的时间。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任务繁重,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较少,难得有时间安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有时候有时间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时,一些课堂上的成败之处、心得体会,在记忆中已经若有若无、模糊不清了。久而久之,教学反思也就半途而废了。二是教师急功近利的心态。一些教师在刚开始时相信,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好像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于是开始对教学反思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甚至失去了信心。三是缺少专家的引领。中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等还是很有限的,有的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受到自己知识、能力、方法的限制,很难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有新的突破。在缺少专家指导、点拨、引领的情况下,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二、解决中学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认清教学反思的价值。

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部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观察发现它们一味地朝光源飞,被撞后不长教训。而苍蝇为什么找到了出口呢?它们在被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据2002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一文)虽然教师不注重反思不至于象蜜蜂那样有生命危险,但不擅于反思则窒息他的创造,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波斯纳)。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2、熟悉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物,这里的物指教学实践过程。具体包括:一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实施;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多元的评价等。二思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精彩的片断,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别出心裁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2]。三思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如学生古怪的提问和教师巧妙的回答;学生故意的刁难和教师从容的应对等。把这些及时反思记录下来,可以丰富教材,形成新的教学资源。

3、了解教学反思的方式。

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探索了多种反思方式。例如,在时间序列上,有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期中反思、期末反思,就一堂课而言,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在主体序列上,有个人反思、教师集体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教师与专家共同反思、教师与家长共同反思;在内容序列上,有个案反思、主题反思、学科反思、跨学科反思,具体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有讲课反思、作业反思、评价反思、活动组织反思;在教学发展序列上,有学生成长反思、教师成长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改革反思;在表现形式序列上,有反思日记、反思档案、反思报告、反思竞赛、反思作业等。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除了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针对具体的条件与问题,创造更为适合的方式方法。因为没有哪一种方式方法是适合每个人、每件事的,创造本身就是教学反思所追求的境界。

4、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1)录像研究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事情可能在同时发生,一些教学灵感也是稍纵即逝,不可能随时在课堂上进行记录。虽然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反思的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但是很难把课堂上的每个细节都想到。如果把教师的教学过程用摄像机全程摄录下来,就能为教师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创造条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得意之处、闪光之点,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更加自信。而且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上发现不了、意识不到的问题,从而及时、果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2)同行交流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不可能十全十美。当教

[3]师自己无法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不妨向校内外的同行或专家请教。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将自己在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与同行交流,与专家探讨,有时会让你茅塞顿开,使问题迎刃而解。在网络资源唾手可得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网上博客、教育论坛、个人网站将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所获得的感受写出来,更多的同行或专家会主动与你交流探讨,你就能获得众多人的解答和帮助。这样教师不仅在现实的世界中通过与同行教师的交流获得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获得百家之长。

(3)学生反馈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认知规律,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他们独特的见解,他们会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及教学效果等作出评价,这使教师不仅能清楚地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了解学生内心感受和真实需要,还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认识自我,拓宽了教师反思的渠道。

(4)文本对话法。教学行为总是受教育理念支配的,教学反思必须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缺乏理念修养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会显得肤浅和狭隘。而阅读书籍,与文本对话是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正如弗莱尔所说:“当我会见一些书时——我之所以用‘会见’一词,因为这些书就象人一样——当我会见这些书时,可以在理论上重新创造自己的实践。而在我的实践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4]

5、端正教学反思的态度

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改正缺点的前提是承认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实事求是的、谦虚的态度。因为教学反思会让教师在以往多年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出的经验受到质疑,会对教师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受到挑战,会让教师原来“轻车熟路”的教学变得“无所适从”,这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掩盖或否定。虚心使人进步,“没有谦虚的态度,就不愿意寻找自己的不足;没有客观的态度,也就找不出自己的不足“。[5],对于教学活动的日常反思绝不能一蹴而就,对于不同的或者同一个反思对象,不同的人进行反思,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产生新的疑问。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反思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与不同的主体共同反思,认识也会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会提示出新的答案、新的问题。因此开展教学反思还要求具备持之以恒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才能聚沙成塔,让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2]汪涛,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1)

[3]李长吉、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2)[4][美]Stephen 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朱益明,秦卫东,张俐容,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反思性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应用

G633.41

英语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承载着教授学生基础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教育职责。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英语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而教师也相应完成身份的转化。但就实际教学效果而言,仍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从师生两个角度,加强反思性教学,对于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角度反思性教学的实际应用措施分析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尊重,侧重于自主性学习探究教学,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相应提高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际要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有效的学习反思,如教师不能对其严格要求,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教学缓慢,因此,加强学生的反思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意识

学生具有良好的反思意识是其产生反思性学习行为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主动进行学习反思,进而获得能力的提升。就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而言,对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仍有一定的缺失,普遍停留在口头劝导方面,缺乏实质的指导。

反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从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的反思行为,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其逐渐形成反思学习的意识。首先,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目前,多数中学生学习较为茫然,不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的规划,学习效率较低。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较难产生有效的反思性学习。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明确英语学习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意识;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积累错题的习惯。学生应拥有自己的错题集,其中记录着自己遇到的每一个学习困难,在复习错题集的过程中,就是反思学习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学习习惯

仅具有反思学习意识,对于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而言是远远不够,教师应在意识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学习习惯,以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预习既包括对未知内容的了解,也包括对于以往学习内容的复习。科学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回顾以往所学的英语知识,并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不断发现自我的学习不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动力的驱使下,才能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意向,进而将反思意识变为行动,并逐渐形成反思学习的习惯。

2.加强学生课堂参与度

课堂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主要渠道,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教学实践,获得相应的英语知识,提高自身英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学习乐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从而创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英语教学参与度。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激发,进而对英语学习内容产生更多的思考,其中就包含着有效的英语反思思考。

二、教师方面反思性教学的实际应用分析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构建者,英语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效率。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教学主体,需要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性学习探索,以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创新教学理念

素质教学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创新自身教学理念,脱离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树立科学素质教学理念。教师应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同时科学看待学生的个体化学习差异。通过合理的教学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反思学习行为,帮助学生总结整理自身学习的错误,以不断加强对于英语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而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自我认识和反思

自我认识和反思并不是单一针对学生或是教师而言,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完成的教学活动和行为,教与学是一组互相存在的理念,因此,自我反思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过程,以不断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应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理念和内容,探索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加强与学生的教学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综合中學英语教学要求和学生意见,科学调整自身教学行为。教师反思措施包括教学研讨会、教学日志等等;其次,教师应定期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认识,帮助学生对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进行总结,总结学生的进步和不足,通过学生间的良好交流,形成一种良性的反思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创新自身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同时引导学生科学的自我反思行为,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宋丽.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5(10).

[2]张洁.反思性教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3]岳菲菲.反思性教学在高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9).

[4]凌茜,李丽娟.科学研究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9).

中学英语教学中反思 篇7

1. 诵读的传统丧失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代学生诵读古诗词,虽不通义,但对古诗文的起承转合、语感节奏、合辙押韵等已有感性体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知义、习文,便相对容易。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讲的意思。我们今人所写的诗文,大部分不古不今,令人深思。

明朝顾宪成写的这副对联,想必大家一定很熟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雨虽大,但难掩学生响亮的读书声,从那悦耳的读书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莘莘学子对知识的那份渴求,对未来的那份执着,对家国的那份责任。而时下的校园,小学稍好,中学少有朗读,校园琅琅读书声已成为历史,这令我们语文教育者深痛,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我们提倡的“书香班级”“书香校园”,这个景象始终不能繁盛,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做不完的语文作业。其实全班学生在课堂上诵读,有很大的凝聚力,能体现一个班集体的学习风貌,如若反复读,老师不讲解学生可能就理解了。我们提倡语文新课程,但我们老师总是忍不住讲得多,给学生很少的课堂探究时间,而朗读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我认为不论读诗读文章,只要读出声,那感觉就不一样。朗读可以使学生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可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2. 背书的传统丧失

古人自幼儿起,能上得起私塾的即背《三字经》《百家姓》,一直到“四书”“五经”等,“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学生都能倒背如流。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巴金能够背诵《古文观止》全书,他以为,自己做学问的扎实基础来源于背诵大量的古典文学精华。可见,背诵不仅开发智力,更对培植传统文化功力有益,且对作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毛泽东的诗文,感觉既通俗易懂,又文脉深厚,豪气流动,这就是古文化功底深厚的原因。今天很多中学生写作语无伦次,又没美感,就是没有文化功底的恶果。

3. 古诗文写作训练丧失

现在的中学生,往往作文语言不精,写作成为难事。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导致古诗文的创作几乎停滞。至今日,旧体诗创作虽然也有,但和唐诗宋词相比意境上远远赶不上,充其量就是打油诗。而古文创作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是满篇之乎者也,语句不伦不类,怎能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相比呢?我们的中学古诗文教学,虽然有继承古典文言文优秀文化传统的性质,但我们不进行古诗文写作训练,而文言文言简意赅,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途径。现在的学生阅读古诗文,常常抱怨比阅读英语还难。

4. 对汉字与母语的冷漠

在全民学英语,中学英语课和语文课并驾同驱的今天,学生学语文仅靠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导致对母语学习的缺失和冷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国外都很重视汉语,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学母语。“礼失而求诸也”,到那时,作为国人应感到惭愧。爱汉语,重视汉语,才不失为真正的中国人。中学英文课学得很多,左一个“进行时”,右一个“语态”,语法讲得满天飞,可我们的母语光景凄凉,学生竟然不知道“主谓宾”,亦不知道“偏正结构”。时下的语文考试,有的学生认为学不学语文甚至一周两周不上课,和其他学生的水平差不多,淡漠母语成必然,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光说不干,要自己努力,了解学生,提高学生学母语的意识,重视这门学科,从学生抓起,汉语才能够逐渐走强。我们深深感叹,很少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一样这样对待自己的文化,忽视淡漠自己的文化。

中学英语教学中反思 篇8

近几年来, 由于高等院校扩大招生, 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升入到本科学校, 这就造成入读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入读高职院校的这部分学生, 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 没有自信心,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习惯性差。针对这种情况, 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中继续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独立的方法, 那么在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 学生会因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而失去兴趣, 情绪倦怠, 从而影响了理论学习效果; 实践教学由于理论知识的薄弱, 而“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实践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做中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它完全打破了理论和实践的界限, 教学在专门的实训室进行。教师和学生是边教、边学、边做, “做中学、学中做”, 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和直观性强的实践融合到一起, 实中有理, 理中有实, 理实交替进行。“做中学”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做中学”教学模式并非适用所有的课程, 它比较适合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数控技术专业相关核心课程《典型零件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机床检测与维修》等课程, 需要学生必须动手去操作完成的, 就比较适合“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而专业基础课程像《识图与绘图》《机械基础》等, 虽然理论性较强、较抽象, 但是不需要实践操作的, 就不适合新的教学模式。

2 “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

数控技术专业课是实操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传统教学方法是以理论为基础, 以教师教授为主。数控实训模式一般是在理论课后, 到数控车间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实训。这种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理论和实践脱节, 场地分离, 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训教学联系到一起来思考。学生上实训课时理论知识基本上都不记得了, 要想实训能够进行下去, 还得再把理论知识给学生讲一遍, 在本身不足的实训时间上加入理论知识回顾, 必然影响到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效果。并且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做中学”教学模式, 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之间建立一个纽带—“做中学”一体化教室。“做中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有多种, 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项目教学法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最适宜采用的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由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分组分工合作, 查阅相关资料,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制定计划并实施, 独立完成项目内容, 老师仅仅起到指导作用。

“做中学”教学模式适用于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数控专业课程。以项目驱动教学, 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 而是作为一种兴趣来学习, 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 转变为积极地追求知识。通过项目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并且随着项目的不断完成, 直到完成成果或作品时, 学生会不断地生出自豪感和成就感, 并激发起更大的求知欲。

3 在实训操作中的理论知识不容忽视

在实训过程中, 根据实训情况随时提出一些问题, 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所提问题并能够正确回答, 能举一反三, 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问题的提出, 是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取更多知识。当学生感觉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够用时, 就要抓住机会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理论是抽象的, 而实践操作是具体的, 理论与实践教学是不可分离的, 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理论要服务于实践, 要想上好实操课就必须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 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 掌握实践操作方法。

4 “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果

“做中学”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可以使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相对应,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且“做中学”一体化教学, 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 不仅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培养学生在不同岗位变换时的技能迁移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精神,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98% 以上的学生取得了数控车工中级等级证书。同时, 在校生通过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 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事实证明, 数控专业运用“做中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

5 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反思

5. 1 “做中学”教学模式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实施“做中学”教学, 教学内容需要模块化整合, 教学方法一定做出改变, 但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完全改变, 结果仍然是停留在教师“填”学生“吃”的教学方法, 这种完全重新包装的教学改革是不可行的。因此, 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双师型”教师, 并且在这个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5. 2 “做中学”教学模式要避免重实践而轻理论

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 而不爱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 容易从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极端走到“重实践轻理论”的另一个极端。教师要及时引导, 理论只有和实践紧密结合,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 3 “做中学”教学模式要避免期望值过高

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后, 学校教学资源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由于课程设置、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学生的生源质量等各方面的原因, 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时, 千万不能产生懈怠心理。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 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钱爱萍.浅谈《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理实一体化教学[J].实践与探索, 2011.

[2]邓刘生.浅谈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孙建.《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J].职业教育, 2013.

[4]周伯秀.理论与实训一体化在数控教学中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 2011 (11) .

中学英语教学中反思 篇9

1. 课前创设反思机会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因此, 在教学之前, 如果能布置学生自学教材, 反思要学的新知识与以往所学的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让学生的“学”走到教师的“教”前面, 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在课前给学生创设机会, 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对比迁移, 联系旧知, 构建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了“全等三角形”后, 学生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在后面学习“三角形相似”中, 我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 在反思中猜想, 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同时, 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了反思的优势所在, 对于他们来说, 新知已不新, 通过反思, 完全可以自己学会.

2. 课题中的反思机会

新课之前, 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的知识经验来反思课题, 主动去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思维定向.看到课题后, 应引导学生主动自我提问:“课题与以前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还能回忆起这些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吗?”“本节课我们会重点学习什么新的知识?”如, 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学生一看到课题, 立即会联想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关.于是, 马上形成表象, 并回忆有关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如何用式子表示?完成这一步后, 学生又会想: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会不会相似, 有何联系与区别?有的同学就开始猜想分式的基本性质了.这样, 一方面让学生反思已学过的旧知识,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另一个方面使学生指向要学习的目的一般来说, 学生一看到课题总能想到些什么, 只不过一开始学生的反思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通过教师的引导, 他们会渐渐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反思了.

3. 学习过程中创设反思机会

3.1 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反思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 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正如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 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 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 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时,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如, 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安排的:老师拿出一张四边形纸片, 请同学们回答这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学生用多种方法得出结果: (1) 直接量出每个内角度数相加; (2) 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 计算内角和; (3) 利用已经知道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在方法 (2) 中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3.2 在学生错题处进行反思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 忽视对结论的反思, 满足于一知半解, 这是造成解题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 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出现的错误,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错误的原因, 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 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 理解基本概念, 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 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如,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 则顶角等于 () .学生往往错解为30度.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认真理解“三角形的高”这个知识点, 他们认为“三角形的高”都在三角形内部.通过学生反思、讨论, 知道钝角三角形的高有两条在三角形外部, 从而得到另一解为150度.通过反思, 学生们发现本题的错误在于对图形的分类不全面造成漏解.

4. 在考试后创设反思机会

指导学生写反思日记:写反思日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反思意识, 并把学习的自我反思训练延伸到课外、校外.在要求学生写学习日记之前, 应着重向他们说明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记流水账”, 不是简单地对一天的学习活动和内容的回忆, 而应该突出“反思总结”这一特点, 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反思日记主要有以下几类: (1) 质疑性日记.对课堂上教师或同学的想法和思路有不同意见而又来不及在课堂提出来或深入讨论的, 可详细地在日记中阐述自己的理由, 并提出修正性意见. (2) 思路性日记.对有相当难度的课堂作业或习题, 根据已有的知识一步一步地分析解题思路, 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3) 自我分析性日记.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和弱点进行自我分析, 并相应地提出更高的目标及措施. (4) 阶段性总结日记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对自己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或根据老师提供的自评训练题逐一予以回答.通过写反思日记, 可以激发学生思维, 并促进学生反思思维过程和学习策略, 坚持写反思日记, 可以极大地强化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黔蜀.试析积极课堂环境的创建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17) .

[2]裴娣娜.现代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9) .

[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 .

中学英语教学中反思 篇10

当前中国青少年存在的4个主要不良习惯依次是:喜欢依赖别人;做事任性, 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对此,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小团体反思式学习模式是值得尝试的。所谓小团体反思学习, 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每个相对周期之间具有连贯性, 将学生主体的认知渗透于全过程, 这是一般学习模式所缺乏的。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7部分:自行阶段、表评阶段、讨论阶段、界定问题阶段、确定对策阶段、实际练习验证阶段和提高巩固阶段。这7个阶段没有明显的时间限定, 讨论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而小团体反思式学习模式,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小组成员互相帮助, 成员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省来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引导各个小团体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 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团队合作、竞争和责任及社会交往能力作为课程总目标, 通过中学的体育教学实验验证其效果和可行性。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北仑职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查询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对比实验法进行研究。

2. 教学实验设计:

(1) 北仑职高一年级一共7个班级, 随机设定1个实验班和3个对照班, 各个班级样本含量均为40人, 4个班级的教学内容、教学硬件和体育教师均相同。

(2) 教学实验的理论依据:体育教学的集体教育原则是本实验的主要理论依据, 在集体中, 特别是在小团体的自主性体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

(3) 反思学习流程图:

教师宣布教学任务→课内分组练习→完成教师的基本教学内容学习→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小组内提出评价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小组通过讨论、探究等手段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小组练习, 用实践来检验小组达成的共识→如果正确, 进入动作提高和巩固阶段;如果错误, 则进入小团体反思的又一循环阶段 (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有效引导) →直到达到正确的认识

(4) 教学评价方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实验组动作技能学习效果高于对照组:

从表1、表2的数据分析可得:实验班在实施小团体反思学习后, 动作技能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实验班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小团体互相帮助的前提下取得良好以上的学习成绩, 实验班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不明显, 学生的动作技能的发挥也较为稳定。而对照班的大部分学生的运动技能测试成绩在中下的及格水平徘徊, 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学生的运动技能发挥的波动值也明显高于实验班。说明该学习模式对中学生的现实应用是可行的。

2. 实验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

进行小团体反思学习的实验班学生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角色意识, 团队精神和角色意识又是一种心理品质, 通常团队精神能较为频繁地反映在角色意识里。由表3我们不难发现, 实验班学生的角色意识明显高于对照班。因为小团体的反思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角色类型, 为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供大量的场景锻炼机会。同时, 在小团体中每个学生都经历和体验什么是符合或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在社会适应力的人际交流中, 这种学习模式也体现了其强大的优势, 学生之间的交流频度也大大上升。经多次反思, 大多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加强。

四、小团体反思学习模式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提倡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明确反思, 不仅能够及时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 还能有效调整和优化自己已有的动作认知结构, 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小组反思环境, 让学生在信任、合作的气氛中, 找到动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使小团体反思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3.教师应设法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使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 在创新、协作中体验“拉、帮”的体育人文内涵。

4.教师应设法培养学生在社交过程中的受挫能力。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 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不足, 这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受挫能力, 还要有揭短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承受痛苦的耐力。表现在自始至终盯住自身动作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并且要向组员解释自己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反思障碍, 让学生多次尝试, 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5.增强互动的反思学习。小团体为反思活动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和交流的平台, 学生在反思中, 经过他人的指点或与他人的合作, 加深对学习的理解, 实现了最优化的反思效果。

摘要:本文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小团体反思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结果分析表明:“小团体反思式”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运动技能, 培养学生个性独立、团队合作、竞争与责任及人际交往能力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团体,反思式,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金良玉.凯洛夫、杜威与中国学校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1) :63.

[2]杨贵仁.让孩子们动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1) :1.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1.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陕甘宁边区政府下一篇:应交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