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作品

2024-05-15

面对孩子的作品(精选九篇)

面对孩子的作品 篇1

这一次我心情格外平静, 甚至还有些许欣喜。我意识到:考验家长的时候到了, 孩子成长、进步的大机遇也来了。孩子正处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 如果能给孩子以支持, 帮助他渡过难关, 这件事就能转化成推动孩子前进的巨大力量。

我先见了儿子, 除了对儿子表示关心外, 一个字也没提考试作弊的事。儿子吞吞吐吐要对我说什么, 我递给他一个信任的眼神, 以坚定的语气对他说:“什么都不要说了, 爸爸理解你!”一句话, 儿子情绪就稳定了。

接着, 我见了班主任, 班主任认为问题很严重, 表示要上报学校严肃处理。我对班主任说, 贾语凡犯的错误是严重的, 给老师添了不该添的麻烦。作为孩子的监护人, 我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不过, 就此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请老师参考:第一, 和前段相比, 孩子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种种迹象表明, 他是憋足了劲在学习;第二, 考试作弊固然是坏事, 但透过此事可以看出孩子有考出好成绩的强烈愿望, 这比以前满不在乎、破罐破摔的心态不知要好多少倍;第三, 孩子求胜心切, 才做了错事, 他并不是那种缺乏诚信、寡廉鲜耻的人, 看得出来, 这件事已经触动了他的心灵。

接下来, 我真诚地说:“老师, 您带了语凡一年多, 为这孩子没少操心, 孩子的点滴进步无不倾注您的心血。语凡能在您这一班, 是他的福气。如果换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 他不知道会滑到什么地步。‘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您救的是孩子的慧命, 您构筑的是孩子的心灵大厦, 作为家长我不知道该怎样感激您。”

班主任被我的诚意感动, 他说:“通过和你交流, 我决定在班里把事情消化掉。我看你对教育也比较内行, 想听听你的建议。”我说:“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如果能尽量淡化此事, 再给孩子以正面引导, 相信孩子定能接受深刻教训, 甚至还能化做前进的动力。我坚信孩子会给您争气、给班里争光的。”

临走, 我又见了儿子, 带他出去吃了饭、买了生活必需品。自始至终我传递给儿子的都是关爱和信任, 连一句“以后注意点”之类的话也没说。想想以前, 为了一个小小的错误, 我让儿子罚过站、跪过地板、没收过他的零花钱;如今这样的态度, 着实让儿子从内心深处受到了触动。

通过和老师沟通, 我不但改变了老师对孩子的看法, 还增强了老师对孩子的信心。后来得知, 班主任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了一次话, 没有给孩子任何处分。孩子卸下了思想包袱, 轻装上路了。

接下来, 奇迹出现了。儿子对妈妈说:“我真算服了, 老爸和以前判若两人, 这么大的事竟然没责备我一句。我再不刻苦学习, 真说不过去了。”

从此, 儿子进入了健康成长的快车道,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拼命地弥补以前的欠账, 学习成绩节节攀升。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 我把儿子从一名沉湎网络、全班倒数第一的问题少年, 培养成重点大学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在所有老师和同学眼里, 都是奇迹。

总结对儿子教育的成败, 我深刻地认识到, 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采取不同的态度, 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家教, 的确是一门艺术。

对待孩子犯错, 不少家长凭自己主观臆断行事, 不会换位思考。他们只看到孩子的过失, 而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其实孩子犯了错, 他已感到理亏。如果父母不依不饶, 孩子反而不感到内疚了, 甚至还会理直气壮。打也打了, 罚也罚了, 责备也责备了, 还能怎么样?“杀人不过头点地”, 有了这样的心态, 孩子哪里还会去反思自己的错误呢?不去反思怎么能记取教训呢?反思是提高认识、改正错误最重要的心路历程, 失去了反思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没有经过深入反思, 不会在孩子心灵打下印记,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长记性”, 孩子自觉不自觉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说到底, 是家长错误的家教方式把孩子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让孩子屡错屡犯。我认为接受孩子犯错的事实, 充分尊重孩子, 引导孩子思考, 让孩子提高认识, 比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要高明得多。

正是因为这些感悟, 我对“错误”有了更深的认识, 因此才能在儿子“考试照抄”事件出现时, 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紧抓时机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学作品如何面对读者? 篇2

如何面对读者,是文学实践和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文学永远在面对读者时才得以完成自身,因为文本总在召唤和选择它的读者。没有读者,文本只能静静地放置而不会在世间产生影响。读者是文学在一开始就预设的“阅读”展开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文学存在的最为重要的理由。无论作者在开始写作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想法,他总是在开始之前就已经预设了他的所谓 “隐含读者”。他明白这些读者对于他的期待和想象,他也还是期望这些读者能够理解他的写作。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其实极为复杂。作者不能忽视读者,需要考虑他的阅读的感受,但作者也不能迎合和取悦他的读者。在忽视读者时他的写作会变成孤芳自赏,在取悦读者的时候他的写作就会变成媚俗低级。这些其实是文学作者所遇到的复杂的挑战。

从今天看,文学置身于一个新的平台之上,它在这十多年中的扩张其实是引人瞩目的,同时也激起了最大的困惑和争议。我们对于文学判断的困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个方面。整个中国的文学领域这些年来其实在经历着一个格局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在原来已经形成的文学界之外出现了仍然以传统的纸面出版为中心的类型文学(如青春文学等)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学,这些新的文学空间经历了这些年的高速成长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目前,纸面出版和“网络文学”双峰并峙,在纸面出版方面,传统的“纯文学”和“类型文学”的共同发展也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类型文学”在传统纸面出版业的市场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重要的影响力。目前的情况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简单,“类型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崛起并不是以传统的“纯文学”的萎缩和消逝为前提的,其实三者不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传统的文学写作仍然在延续和发展,我们发现传统文学界仍然相当活跃。这是新的文学市场的出现,也是一个文学新空间的发现,它们和传统的文学界其实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它是文学总量的增多,而不是文学的萎缩。它们和传统文学既有重合、相交和兼容的一面,也有完全互不兼容,各自发展的一面。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要看到的是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结构性要素,而不再是一个时间滞后和空间特异的“边缘”的存在。它已经不再是巨大的被忽略的写作,而是一个全球性文学的跨语言和跨文化阅读的必要的“构成”,是所谓“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不仅是全球华语文学的中心,也是新的“世界文学”的新空间。我们也可以发现,今天的全球华语文学的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全球华语写作的活跃和发展也改变了我们对于华语文学的传统认识。

这些重要的变化使得文学和读者的关系正在面临新的状况。今天的文学读者一面是以中产群体和80后、90后的年轻人为中心的本土读者,一面是对于中国文学有兴趣的全球的读者。中国文学一面不能回避这些读者的需求,一面也必须超出这些读者的要求;一面要和这些读者深入对话,一面也要给予这些读者新的想象力和走向未来的可能性。文学需要在这些读者之中,也要在这些读者之上。既让这些读者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让他们看到文学的反思和探索的功能。这样文学才能构成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场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顺手牵羊” 篇3

下午, 幼儿都要进区角活动, 每次活动结束后他们就会餐前准备紧接着进餐, 然后就会离开幼儿园。今天在幼儿离园时, 李××的妈妈在接园时悄悄塞给我一片插塑玩具:“郭老师, 这是孩子口袋里发现的玩具, 这孩子偶尔会有不好的习惯:拿了幼儿园的东西要么说是捡的, 要么说是小朋友给的, 希望老师多多教育她, 严格要求她。”听到家长这番话, 我连忙说:“多谢您的提醒。希望以后我们家园共同配合, 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每次幼儿区角活动结束后, 我都会和离开区角的幼儿拥抱一下, 一是拉近师幼间的距离, 二是在拥抱时顺带检查一下幼儿是否将区角的物品装入了口袋 (这样做并不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而是对幼儿的一种爱护与督促, 防止较危险的东西对幼儿造成伤害) 。今天我却疏忽了和他们的拥抱, 作为教师的我, 认为李××拿玩具的行为, 显然不能和传统意义上的“偷”相提并论。首先, 大班幼儿的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差的, 拿他人或集体物品时,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好奇, 某样物品自己特别喜欢时, 忍不住拿来看看, 看来看去就不自觉地揣进自己口袋。其次, 他们还分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不好的错误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 (1) 教师不能马上否定幼儿的行为而应该正面教育幼儿, 不能将幼儿园物品或他人物品带回家, 这是不好的、不对的行为。 (2) 通过故事等教育手段旁敲侧击地告诉幼儿不经过他人允许悄悄拿他人物品是不对的。 (3) 加大对幼儿的监督力度, 减少或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很多成人对幼儿撒谎、骗人的行为也有疑问, 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撒谎, 家长该如何应对, 以改正他们的这一不良行为。

首先, 家长要清楚幼儿撒谎的原因, 是幼儿的一种有意行为, 还是无意行为, 一般包括为逃避惩罚、为得到赞扬、为避免矛盾、为不愿做事等原因的有意撒谎, 也包括因想象与现实混淆、因理解性心理错觉和因成人言行影响等原因的无意撒谎。

针对幼儿撒谎行为, 我提出三点具体的建议供家长朋友参考:

(1) 搞清幼儿撒谎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 善待幼儿的说谎。当3~6岁的幼儿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 他经常会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当作事实加以描绘。对于幼儿的这类谎言, 家长不要一味去指责和训斥幼儿, 可以一步一步引导他们, 帮助他们分清现实与梦想的区别。

理智面对孩子的撒娇 篇4

幼儿园老师特别找我们谈话,反应二宝上学时常假哭、假摔、假受伤,表现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向老师告状,以期博得同情、满足欲望,并让惹她的小朋友得到处罚。

回家后,我刻意观察二宝,发现这种表现在与哥哥相处时尤为突出。比如,她想要哥哥做的舰艇,哥哥怕她弄坏不愿给。于是,她泪水涌出来,用手抓着自己的头发,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看到哥哥对她这样做嗤之以鼻状,她伸手要抢,哥哥将她轻轻一推,她用力假摔,发出“嘣”的声音,然后歇斯底里地哭:“哥哥打我,哥哥坏!”

就在我冷眼旁观时,闻风而来的奶奶劈头盖脸地骂大宝:“你这哥哥怎么当的,怎么可以打妹妹?”看到奶奶帮忙,二宝哭得更凶,指着哥哥的舰艇说:“他不给我这个,我要!”奶奶最拿手的是“碎碎念”,对着哥哥讲“大让小,家和睦”等道理。哥哥被搞烦了,狠狠地将舰艇扔给妹妹,冲着奶奶大吼:“这下你满意了吧?你们不公平!都不爱我!”

这一幕让我发现:二宝用“做受害者”的方法操纵大人的技巧已炉火纯青,需要给她更清晰的界限了。于是,我召开家庭会议,将老师的反馈与亲眼的所见告诉家人们。我分析说:“二宝一装可怜,大人就满足她,久而久之,她感觉只要证明自己足够悲惨,就可以为所欲为。”家人纷纷表示认同,但不知如何改变。我说:“咱们不要被她的情绪操纵,要理智地引导她,让她能面对挫折和拒绝。”

很快,类似事件就发生了。这天,我要带二宝去参加大宝的兴趣班演出,原本说好的事情,二宝突然反悔了。她把自己锁在浴室里,又哭又闹,大宝因此而发脾气,嫌我们耽误他时间。这时候,我让奶奶先带大宝去,我稳定了自己的情绪,对二宝说:“哥哥演出的事情并非天天都有,所以我一定会去观看。她可以选择跟我一起去,也可以跟保姆阿姨待在家里。”

二宝一边哭,一边可怜兮兮地说:“妈妈,我不能没有你,你要陪我看电视啊……”她边哭边说着甜蜜的话,这是她的杀手锏—我以前很吃这一套。但这次,我很严肃地对她说:“现在是四点二十分,我四点三十分一定离开。你要不准备好,时间一到我立刻走人。”

看到我忙着梳妆打扮,二宝放弃了对抗。她去衣柜里找出一条公主裙,抱着洋娃娃,比我先准备好一切。我们到场时,大宝非常高兴,他主动给妹妹一个棒棒糖,二宝也狠拍他一通马屁。看到两个宝其乐融融的样子,我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他们的带领者,让他们感到公平,感到有路可循,他们才能自信地遵守并且适应。

这件事情,让我看到我需要对二宝有更清晰的界限,并给予更明确的指令。我要做一个理性、公平、不感情用事的母亲,教二宝尊重哥哥,教大宝关爱妹妹。

给面对新生活的孩子的一封信 篇5

首先给予你最温暖的祝愿。因为你即将走进缤纷快乐的高中生活。

当你背上行囊迈出家门到新的学校报到的那一刻, 我们都在暗自问自己: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了吗?她将怎么样面对并开始全新的生活?有担心, 有期望, 更有来自于和天下父母一样的唠叨。

孩子, 我们首先希望你学会生活。之所以在督促你学习之前告诉你学会生活, 因为这是即将18岁的你需要面对的重要一课。生活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 而是你将以怎样的姿态和心情面对你周围环境的一切表现。独立, 友爱, 与同学共同成长, 这些都将是你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爸爸妈妈不能和以前一样每天陪在你身边, 你也将开始与同龄人一起生活, 但你要相信爸爸妈妈的关爱依旧如初, 同时你要以对待自己的家人般的态度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相处。

在独立生活的日子里, 我们把一个词作为礼物送给你:慎独。这个词来自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对于即将独立生活并面对崭新世界的你是一个有些苛刻的标准, 但我们希望你可以把它作为行为准则要求自己, 因为在你年轻的时候常常不懂得如何自我反思, 所以只有靠平时日子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希望你能做得很好。

人们常说兴趣是一切事情的成功基础。现在我们要祝贺你, 你是那么喜欢在英语的世界里徜徉, 现在这个舞台已经为你铺展开, 你会在这个舞台上创造出怎么样的绚烂图景?美丽的前景已经缓缓开启, 请你展开飞翔的翅膀, 天空因为飞翔才会绚烂多彩。

孩子, 即将一个人面对生活的美丽和艰辛, 但请记住, 家人的爱一直与你同在。

爱你的爸爸妈妈

让孩子微笑着面对挫折 篇6

一个12岁的男孩吵着要家长买一双高价耐克鞋, 因家长回答不明朗, 男孩便纵身从三楼跳下。某初中生因考试作弊, 老师含蓄地批评了他一番。未料, 该生回家后喝下剧毒农药。某农家少年, 一天晚上约同学到家中玩, 为收看某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与母亲发生口角, 他觉得在同学面前失了面子, 居然自杀身亡。还有一学生, 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是班干部, 又是学校的大队委员。到了中学, 在一次班干部竞选时, 她竟落选了。突然“失宠”使她难以接受, 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情绪一落千丈, 活泼开朗的她换了一个人似的, 整天沉默不语, 经医生诊断患了精神分裂症, 最后被迫辍学……

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结果:父母无私的爱在孕育心理上断不了奶的“侏儒”;家庭高昂的投入却摧毁了孩子们自立自强的脊梁。因为至诚至上的疼爱和全天候的保护, 使孩子患了精神上的“缺钙症”, 使他们经不得挫折, 受不了磨难, 一旦稍遇挫折, 就会手足无措甚至精神崩溃。因此, 应该说我们的教育是有缺陷的, 还应该给孩子补上培养挫折承受力这一课。

一、什么是挫折

所谓挫折, 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这在人生道路上是难以避免的。比如, 你乘车去办一件急事, 在路上却遇到了交通阻塞而不能按时到达, 这时便会产生一种烦躁不安的内心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你非常希望得到一件十分喜欢的东西, 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如愿, 就会产生焦躁、失望、忧虑、痛苦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考试成绩不理想、升学落榜等等, 也都会产生类似的心理反应。这时, 我们就说他受到挫折了。一般说来, 构成一个挫折应该有挫折情境, 如考试不及格, 比赛得不到名次, 受到讽刺打击等都是有情境因素存在。这就是说, 当一个人遇到某种实际的挫折, 或者自认将会遇到的某种挫折情境, 同时又感觉到或意识到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并产生了相应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反应时, 就形成了现实的、能够感受到的挫折。

二、小学生挫折类型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学习方面:

学习成绩达不到要求;没考上理想的学校;家庭作业过多, 不能按时完成;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

2. 人际关系方面:

不受老师喜爱;有时遇到教师的点名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知心朋友;父母教育方法不当。

3. 兴趣和愿望方面:

个人的兴趣爱好 (体育活动、音乐、绘画、科学小实验、小动物等) 受到过多的限制责备;因生理条件的限制, 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4. 自我尊重方面:

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信任, 经常忍受委屈;自感表现很好, 却未能评上“三好生”、未能当选班干部;体育比赛、学习竞赛中得不到名次;因生理缺陷受到同学的挖苦和取笑;思考速度、灵活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同学;父母和教师管得严, 没有自由。

其实上述方面的挫折, 每一个学生都可能遇到。为什么有的人反应平淡, 而有的人反应激烈?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挫折会有不同的反应;挫折感的强弱, 是受到需要的迫切感、自我期望值、归因不当、个人的抱负水平等因素影响的。挫折感属心理的一种预报系统。因此, 降低挫折感, 即对挫折具有正确而恰当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就可以在原有挫折强度不变的情况下, 有效地提高挫折承受力。

三、提高小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策略

每一个做大人的都希望孩子诸事顺遂, 一帆风顺。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这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挫折注定要伴随人的一生。我们每一个成人, 不也正是在挫折中成长、成熟的吗?所以帮助他们提高挫折承受力不但是责无旁贷的事, 更是迫在眉睫的事。

1. 让孩子学习认识挫折

正确认识挫折, 首先要认识挫折存在的普遍性与挫折的两面性。上学后与同学的交往不顺利、学习成绩不理想等;还有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埋怨及升学问题;甚至连自己体貌问题都可能产生挫折感。记得著名科学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条电缆的设计者威廉·汤姆逊教授曾说过:“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50岁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 这就是‘失败’。……”挫折确实会给人带来不愉快, 带来失望、痛苦、压力, 可挫折也会让人变得聪明、成熟。所谓“吃一堑, 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2. 让孩子学习面对挫折

认识挫折、排解情绪后应及时找到应对挫折的方法, 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 只有针对受挫折情况作出相应的行动, 才能避免下一次再受到伤害, 如考试成绩差, 就让学生自己反省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症下药, 制定一些计划以提高成绩;与同伴发生矛盾, 应冷静地分析谁对谁错, 找出解决方法等。学校可联系家庭、社会, 调动多种媒介, 对小学生进行战胜挫折的榜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感化熏陶, 激励他们在人生的征程上不怕挫折、勇往直前。

今天的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 21世纪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一个承受不起挫折的人, 在未来的社会中, 不仅难以建功立业, 且难以自立于社会。让我们行动起来, 培养青少年坚强的心理素质。

面对孩子的作品 篇7

一、好班主任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良师益友

班主任是教育小组的核心, 必须正视青春期教育的问题。我发现有些孩子的青春期大概从10岁就开始了,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有的孩子甚至没有明显的青春期, 有的经过疏导, 一两年就顺利度过了, 可有的人甚至会持续到20岁。根据我这些年的从教经历, 大多数孩子初二比较明显, 但是这些年, 很多孩子从初一开始就有所体现。

其实每个孩子在换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之后, 都希望得到新环境的认可, 尤其是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注。所以即使孩子青春期来的比较早, 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时机, 给孩子真真切切的爱, 让他们有归属感, 有存在感, 孩子的青春期会比较轻松的度过。

过去的学生都非常尊重老师, 也很“怕”老师, 尤其是班主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 90后甚至将来的00后, 他们从一出生就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无论是对家长还是老师, 他们会很自然的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要求, 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甚至达到了“自私”的地步。在班主任不能只是用威力来镇压的时代, 一个真正的优秀班主任应该去做学生的朋友, 在教育中既是良师也是益友。让孩子充分的信任我们。

我现在带的班中, 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关系过于亲密, 甚至没有任何回避。对于他们这种状况, 我认为如果一味的“堵”, 可能会适得其反, 所以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我先不动声色的给他们调了桌, 然后借助考试成绩, 分别跟他们谈论话, 鼓励他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不留遗憾, 如果有什么困难, 只管来找我。我们班的孩子都知道, 无论哪个学科信心不足, 或是心理压抑, 只要想倾诉, 只管来找班主任, 我会愿意倾听, 然后通过聊天, 让他们放松重新认识自己。后来过了一段时间, 女孩子真的来找我, 并且把自己现在的矛盾都和盘托出,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 但是气氛温馨而和谐。我告诉她, 在青春成长的路上, 没有谁会一帆风顺, 有异性的困惑也很正常, 把握好度, 让自己的青春期阳光灿烂, 不留遗憾就好。孩子现在状态很好。

所以, 通过教育中的无数小事, 我感觉班主任既要做严格的教师, 又要做充满关怀的妈妈, 还应该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当孩子真心信任我们时, 青春期的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家庭要形成教育的合力, 配合学校工作

很多家长抱怨, 说孩子大了不好管了, 回家也不和父母说话了, 有主意了, 然后就将责任推给了老师, “老师你好好管管他, 他不听我们的话, 听老师的。”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孩子有一半时间在学校, 一半时间在家, 孩子既需要友情、师生情, 但是, 最需要的, 还是亲情。所以, 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缺失了家庭教育, 孩子极有可能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

首先、家长要理解、接纳孩子。孩子在青春期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惊慌失措, 更不要打骂训斥。否则, 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增加与父母的隔阂。

其次还应该做孩子的朋友。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 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 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甚至某些时候我们家长也应该去示弱, 让孩子有担当责任的意识,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当然, 家长朋友们可以多阅读一些教育类的书籍, 多与同龄孩子的父母沟通交流总结好的方法, 互通有无, 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 平时多与老师沟通, 结合家庭外的表现, 来随时更换方式。

我们班的一个男孩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忙生意, 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平时跟着爷爷奶奶, 没有什么交流。所以到了初中后, 开始关注女孩子, 寻找心理安慰, 当某个女孩稍稍对他表示关心, 有可能是无意的, 他都会非常在意。这些都是因为家庭的温暖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并不是孩子故意去捣乱。所以我们家长即使再忙, 也不能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 给孩子留下一段没有温馨没有关爱的空白历史。这个时期他得到的爱越多, 将来他传递给别人的爱也会越多, 这直接会影响着他将来的幸福指数。

三、各任课老师与班主任要形成教育合力

孩子在校期间, 并不是只和班主任接触, 而且在学生心里, 每个老师都教书育人, 都是令人尊重的。有时单单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太显薄弱, 而一个有力的教育小组, 平时经常沟通, 交流自己平时关注到的学生表现, 在沟通中会激发出特别好的教育方法。

比如: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某科老师, 如果这时候这位老师在他碰到困难时, 给他帮助引导, 不仅帮助班主任解决了难题, 也会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爱, 找到被认可的感觉。

我们学校定期召开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育小组会议, 不仅研读每个学生的教育现状, 而且还对下一阶段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 哪科老师有金点子, 或者发现某个孩子哪怕只有一点表现特别好, 老师们交流之后, 都会利用好这个契机, 多关注这个孩子, 给他更多的机会, 让他进步更快些。所以, 各任课教师不遗余力的对班主任的工作支持, 是搞好学校教育, 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的有力保障。

此外, 班主任组织一只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树立威信,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平时多组织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对于学生顺利的度过青春期, 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孩子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 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青春期的孩子不仅成长了身体, 也成熟了心理, 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 希望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 每一位老师, 都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去充分的尊重孩子, 关爱孩子, 信任孩子, 他们的青春完全可以阳光而灿烂, 幸福而美好。

参考文献

[1]《用教育智慧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班主任》, 2010.4 p12。

[2]《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班主任》, 2010.8p10。

让孩子微笑面对每一篇课文 篇8

根据我在本班的调查可知, 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上童话故事类、抒情叙事类的课文, 对于说明文, 还是比较头疼的。说明文是小学语文中高年段教材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类课文虽然语言通俗易懂, 但是教师和学生对于此类文章都不太感兴趣, 所以在教此类课文时, 教师都觉得不太好教, 把握不好这个度, 学生就更加没有这个兴趣去学这类课文了。

我遵循《语文新课程标准》, 在本次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积极主动对学习进行探究, 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学习自主性的乐趣, 以此来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一、崇尚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一般来说, 大部分儿童的学习都是在学校老师的正确教育下而产生的, 从而可以看出, 学生的学习虽然在兴趣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但是更多的则是以教师的教育、引导培养为主。

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使学生从中确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探求本身的求知欲望。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是相互依附于对方的。例如:我在教学《狼和鹿》这一课时, 我首先让孩子通过大量的想象, 然后根据他们的想象, 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有关数字, 然后小组讨论, 谈一谈, 你通过找出的这些数字, 你明白了什么。逐渐, 课前、课中、课后, 学生们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明显增加了很多兴趣。因此, 想要培养小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定要激发学生对于求知欲的需要, 从而产生自我满足动机。所以, 老师要和家长之间建立好紧密的联系与配合, 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引导与教育, 明确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使学生由要我学, 变为我要学, 最后转变为我“享”学, 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但与此同时, 还要保护好学生们的好奇心理, 鼓励他们大胆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有些内容乏味的课文, 要对学生说明课文的重要性, 让学生们明白, 每篇课文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每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乐趣, 只要我们愿意去探索, 就一定能够发现其实每篇课文都十分的有意思。

二、和谐氛围与课堂教学相沟通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有着其自身特殊的规律价值。我认为,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 必须要教给学生以下的学习方法:一是读懂课文, 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狼是‘功臣’, 鹿确是‘祸首’?”二是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 运用到以后的说明文写作中;三是课内外相结合, 从课内扩充到课外,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 热爱大自然, 通过知识的扩充, 加速知识的迁徙。学生只要掌握了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拿到其他说明文课文, 就可以举一反三进行学习。要想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只有踏踏实实地训练, 但是训练的同时还要进行变通,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是通过对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精读比较, 探究明理”这是引导学生随文明理的关键。教学设计时, 我紧扣三组对比, 以此为突破, 巧设衔接,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缘由及联系, 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 称鹿为“祸首”的原因, 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一节课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所以文章的重难点也就得到了解决, 因此主动举手回答的同学能较好地将课文中的语言外化加以表达, 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更是值得我应该关注的对象。

社会科学理论认为, 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目标。那么根据社会科学理论, 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小型准社会活动”, 学生就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一分子。在课堂教学中, 要通过每篇课文的不同引导, 让学生能够慢慢进入社会,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让学生能够微笑着面对每一篇不同类型的课文, 从刚开始老师的“要我学”, 转化成“我要学”, 最后蜕变为“我乐学”, 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 以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

摘要:纵观现代教育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会更加适合当今的孩子, 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也更可以完善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民主合作性。所以在课堂上我本着以上原则, 抓住学生兴趣, 有的放矢, 以学生为起点, 以学生为中心, 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 相互互补, 让学生完全由一个个对说明课文不感兴趣, 到课后还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张扬自己的个性。以此加大师生间的交流度, 来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说明文,兴趣,激发,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面对孩子的作品 篇9

尊重和信任并非口头上的泛泛之谈, 它是思想深处“平等”观念的一种表现, 是对人格独立的一种肯定。

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并且是一个拥有多种文化的移民国家, 没有过多的思想禁锢。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 处处营造着民主平等的氛围。课堂上, 学生具有和老师平等的地位, 随时可以和老师交流、讨论, 遇有想左的观点, 师生甚至会当堂激烈争辩、保留意见。但学生绝不会因为对方是老师而放弃自己的观点, 老师也不会要求学生盲从。美国著名的黑人教育理念专家苏珊 (Susan Charles) 博士说过, 课堂上我们教什么?自信心。每个孩子都需要独立的思考, 在各种选择中作出决择, 并善于自我评估。

美国的教育倡导的是个性发展, 首先是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及激发其创造力为基础的, 注重的是孩子的独立思考及实践能力;而我国在中小学教育上则更倾向知识的积累和灌输, 培养学生对学术权威的尊重, 对个体的好奇和有驳于权威的见解则一律打压, 学生只知道考分高于一切, 只知道课堂上讲授的“标注答案”, 这无形中减弱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在这种“抑己从人”的教育环境中, 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后产生的自豪感, 如此, 学生缺乏自信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改善教学方式, 帮助中小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在以实践为基础, 以失败为铺垫, 以成功为助力的环境中逐步树立和培养的。它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亲身实践。众所周之, 中国的中小学生课程远远难于美国, 我们一周的教学内容, 他们会花费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只是照本宣科, 学生只要记牢背过就行, 这必然省略了太多的中间环节, 而美国的学生却是由始至终在亲身实践, 从查找资料, 准备材料, 实验, 失败, 总结原因, 再实验直至成功的过程中, 体验着学习的乐趣, 并从中培养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从成功后的自豪里完善了自信心的培养, 避免了简单的依赖于老师或书本。争取一切机会, 信心满满的在创造中学习, 在学习中创造。

三、因人而异, 以不同的标准要求中小学生, 逐步树立自信心, 走向成功

在美国, “中国妈妈”是流行在中小学生中的一个贬义词, 它意味着一种警示。管的太多、太死、溺爱、虚荣、攀比, 试图把孩子按统一的、最严格的标准进行塑造, 常此以往, 孩子仿佛全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模型, 缺乏自信、没有活力及创造力, 心理压力沉重且难以适应国际竞争。

其实, 孩子作为不同的个体, 个体差异也是显著的, 社会的多元性也要求个体的多样性, 不同的个性, 不同的特长, 都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 面对不同的“材”, 发展方向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孩子的心理虽然还不成熟, 但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却往往比成人更热切。不同方面, 不同标准的成功都不能折损他们成功后的自豪感与满足感, 都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源泉。把成功的漫漫长途根据个体的不同, 以相适宜的标准分成若干个旅程, 孩子们每到达一站都是一次成功。

四、对中小学生多给予勉励

一个孩子如果受到了别人的称赞, 美国的父母会热情的表达谢意, 并及时的给孩子以肯定。但中国的父母即使心里得意, 嘴上大抵也会谦虚几句, 说自己的孩子“不行, 还差得很远”甚至为了证明, 还要横向比较, 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 这几乎成了中国父母的通病。

当然, 这和两国的民族性有关。美国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民族, 他们热情而夸张, 善于赞美, 也乐于接受赞美;而中国人是含蓄谦逊的, 并以此为荣。

但孩子们对自我的认识却是模糊的, 他们的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别人对他们的态度及反映上的, 是依靠心中的“权威人士”来评价自己的。父母老师无疑是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人, 他们给予的肯定的, 积极的评价就像培育幼苗是适时的灌溉施肥, 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在这样的乐土里生根成长;而父母老师消极的否定的评价, 也恰似初冬的寒霜, 冻死的则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上一篇:智能抢修下一篇:生产组织与计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