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挑战的作文

2024-04-08

面对挑战的作文(共6篇)

篇1:面对挑战的作文

[面对挑战的作文] 1919年,年轻的徐悲鸿告别了可爱的祖国,远渡重洋,到法国去学习美术,面对挑战的作文。当时,北洋军阀腐败无能,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不仅在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政治上受歧视。一次,一个洋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生下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便是把他们送进天堂也成不了才。一句话,把徐悲鸿激怒了。他拍案而起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成才吗?那么好吧,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祖国,我们竞赛一下吧。到我们毕业的时候,看看谁是真正的人才!徐悲鸿就是这样下了挑战书。他怀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信念,努力学习。他经常到罗浮宫、凡尔赛等著名的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而且常常是拿一块干面包,提着一壶白开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候不出门。终于在他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第一年,就受到法国艺术家佛拉蒙先生的好评,在以后的考试中又多次获得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远闻》、《怅望》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受到广泛的好评。这时,那个曾经向徐悲鸿挑衅的学生不得不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面对挑战,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我们应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我们应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论中国青年的自信力》是一篇针砭时弊的又很有些思想深度的好文章。作者重点分析现代青年身上存在着的他信力:信家长,信老师,信权威,鞭辟入里。在校的信老师和家长,工作的信权威,都是缺少主见和锐气,不敢毅然走自己的路。作者分析了主观因素后,还分析了客观因素。作者认为,中国青年的自信还在树荫下长着些许绿芽,自信的种子在中国仍是有的,那就是许多渴望做自己喜欢和愿意奋斗的事业的青年,可它们会不会发芽,恐怕还要等待树荫缝中残透过的阳光。面对生活的挑战,我们青年到底需要什么?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自信的阳光。面对生活的挑战,人们需要对生命进行探讨。张海迪《生命的追问》就是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探讨的好文章。作者认为,运动场上一个又一个世界记录的刷新,科技领域一项又一项发明创造的诞生,人类飞出地球的壮举,人类探索外星生命的尝试,这些都是人类敢于面对挑战的结果,在面对挑战中表现出藐视一切极限的气魄,表现出生命和智慧的扩展具有无限的张力,中学生作文《面对挑战的作文》。生活有时是很残酷的,会使生命体造成残缺。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刑天、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战国时的军事家孙膑、西汉的文学家司马迁、晋时的医学家黄甫谧、唐朝的鉴真和尚、宋代的大将杨信,还有一个思想深邃、知识渊博的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学者史蒂芬·霍金、荷马、赛万提斯、罗斯福、惠特曼&&这些生命的残缺者,面对命运的挑战,不低头,不动摇,不退缩,不悲观,对事业热爱执著,永不知疲倦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体现出不屈不挠的生命勇气和生命智慧。作者深情地讴歌这些生命的残缺者,对他们的在探索中所表现出来的超乎想象的智慧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他们在事业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面对挑战,有时来自自然,有时来自社会,有时来自我。如果说刘再复先生是用睿智性的语言来展示战胜自我的心灵历程的话,那么,杨泗平同学就是用情感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心海波澜。朱自清先生说夹叙夹议的说理,实在也是抒情的一法,应该说,这一语道破了夹叙夹议的本质特征。写面对挑战类的文章,也应该注意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夹叙夹议抒情,是一种清理交融、叙议结合的抒情之法。现代作家石评梅在其《缄情寄向黄泉》一文中说:深刻的感情是受过长久的理智的熏陶的,是由深谷底潜流中一滴一滴渗透出来的。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积累,有了感受,有了见解,其感情也就随之渐趋浓缩和深化,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就会闪烁着清澈的理智,浸润着湛纯的情感之流。要记住,当你面对挑战,你的感情,你的意志,你的精神,你的思想,很重要,要表现得深刻些。面对困难的挑战钟声响了十下,使我从书中唤醒。回想着感人的《海伦.凯勒》,思绪的潮水在心中翻腾......是命运的捉弄,使她在一场高烧中再也看不见美丽的世界,听不到悦耳的声音了。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一生,她那渴求知识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残疾与健全的界限,感动了无数人。她,就是海伦.凯勒.我轻轻地合上书,感慨万分,回想起我平时怨天尤人,因为陷入失败的深渊而恐惧,突然体会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幸福的。困难是一块试金石,只有像海伦.凯勒一样无畏地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记得我二年级的时候特别害怕数学,一见到难题就心如乱麻,面对困难,我只好打退堂鼓。听奥数课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屡战屡败。一到上课,心中就抱怨。可是父母用心良苦,让我不断学奥数,我只好走上曲折不平的小路,不断跋涉。有时一道题就想了几十分钟。而当我第一次品味到胜利果实的时候,是何等的喜悦,便越战越勇,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只有我们在磨练中成长,在成长中磨练,才能锻炼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篇2:面对挑战的作文

面对挑战,有时来自自然,有时来自社会,有时来自我。如果说刘再复先生是用睿智性的语言来展示战胜自我的心灵历程的话,那么,杨泗平同学就是用情感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心海波澜。

朱自清先生说夹叙夹议的说理,“实在也是抒情的一法”,应该说,这一语道破了夹叙夹议的本质特征。写面对挑战类的文章,也应该注意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夹叙夹议抒情,是一种清理交融、叙议结合的抒情之法。现代作家石评梅在其《缄情寄向黄泉》一文中说:“深刻的感情是受过长久的理智的熏陶的,是由深谷底潜流中一滴一滴渗透出来的。”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积累,有了感受,有了见解,其感情也就随之渐趋浓缩和深化,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就会闪烁着清澈的理智,浸润着湛纯的情感之流。

要记住,当你面对挑战,你的感情,你的意志,你的精神,你的思想,很重要,要表现得深刻些。

面对困难的挑战

钟声响了十下,使我从书中唤醒。回想着感人的《海伦.凯勒》,思绪的潮水在心中翻腾......

是命运的捉弄,使她在一场高烧中再也看不见美丽的世界,听不到悦耳的声音了。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一生,她那渴求知识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残疾与健全的界限,感动了无数人。她,就是海伦.凯勒.

我轻轻地合上书,感慨万分,回想起我平时怨天尤人,因为陷入失败的深渊而恐惧,突然体会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幸福的。

困难是一块试金石,只有像海伦.凯勒一样无畏地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记得我二年级的时候特别害怕数学,一见到难题就心如乱麻,面对困难,我只好打退堂鼓。听奥数课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屡战屡败。一到上课,心中就抱怨。可是父母用心良苦,让我不断学奥数,我只好走上曲折不平的小路,不断跋涉。有时一道题就想了几十分钟。而当我第一次品味到胜利果实的时候,是何等的喜悦,便越战越勇,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篇3:面对挑战的世界教育

几天之后的2月17日, 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所写的题为《平等的机会, 美国的神话》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贫穷或教育程度低下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是否和大学学历的中产阶级家庭出来的孩子一样有机会受到良好教育并成为中产阶级, 即使在较为平等的社会, 答案大概也是否定的。但是, 与有资料可查的其他多数发达国家相比, 美国人的前途都更依赖父母的收入和教育水平。”文章说, 虽然种族隔离减轻了, 经济隔离却加重了。1980年以后, 穷人更穷, 中产停滞, 上层则越来越富。生活在贫穷地区的人与生活在富裕郊区或有能力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肖恩·里尔登发现, 2001年出生的富孩子和穷孩子之间的学习差距比25年以前出生的富孩子和穷孩子的差距要大30%至40%。

世界面对严峻挑战。当今社会, 诸多危机威胁人类持续发展, 比如:人———自然 (生态危机) ;人———社会 (人文危机) ;人———人 (道德危机) ;人———自己 (心理危机) ;国家———国家 (安全危机) ;文化———文化 (价值观危机) ;经济———经济 (金融危机)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从长远看, 最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锐利的武器是教育, 是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

企业界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叫做穿越玉米地的原理, 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好像比赛穿越玉米地, 第一比赛谁穿越的快, 这就是速度, 第二比赛一边穿过玉米地, 一边搬玉米, 还有玉米叶子拉很多口子, 谁口子最少谁就胜利。所以是综合优势的竞争, 只单打一方面不行。

当代教育面对诸多困惑带来的挑战!下面, 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一、教育目的;

二、教育公平;

三、教育质量;

四、教师队伍素质。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方面, 存在着以下几组客观存在的现实矛盾:

人力资源目标 (规划化) VS个人发展目标 (多样化) 。我们既要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 又要服务于个体自身发展。作为人力资源目标的实现强调教育规划, 而作为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要求教育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个体的需要, 这两者之间需要协调。

教育适应个体 (个性化) VS个体适应社会 (社会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 所以教育应该创造适合不同人的教育;但是当个人步入社会之后, 社会不会去适应每个人, 因此个人又必须能适应社会。为此, 教育既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又要让他将来能够适应社会, 前者强调个性化的教育, 后者强调人的社会化过程, 这两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统一。

面向优秀人才 (精英性) VS面向国民素质 (普惠性) 。教育究竟是要主要面向优秀人才培养还是面向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公平的时候更多是要强调对所有人同等对待, 而强调优秀人才的时候又强调培养精英, 所以又需要处理好教育精英性与普惠性之间的关系。

面对现实就业 (现实性) VS面对未来发展 (长远性) 。当前,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 各国几乎都存在学生接受教育之后就业难的问题, 这当然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教育又不能只面向学生的就业, 还要为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面对现实就业就更强调教育的现效益, 而面向未来的发展就更强调教育的长远性, 两者需要协调。

普京在俄罗斯政府主席团会议中表示, 2011至2015年俄罗斯将拨款1370亿卢布发展联邦教育计划各项措施。在该计划框架下, 相当部分的资金将用来发展“资优儿童教育”。

“欧洲2020”战略确定的2020教育目标:1.早期离校生的比例下降到10%以下。根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2012最新数据, 从平均来看, 欧盟早期离校生的比例目前平均是12.8%, 比2011年的13.5%有所下降。[早期离校生比例是指18~24岁人口中只接受过初级中等以下教育 (包含初级中等教育) 或者不再接受教育、培训的人口所占的比例。]2.30~40岁人口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至少达到40%。2012年, 30~40岁人口中有35.8%完成了高等教育, 上一年是34.6%。

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2013年重点教育项目, 其中基础教育领域的有:1.小班制的推广和教师编制增加的项目;2.高中改革主导项目;3.充实理数教育的项目;4.欺侮对策综合推进项目;5.私立高中经费补助项目;6.高中生留学促进和小学、初中、高中英语教育强化项目;7.幼儿园就园奖励费补助项目。

韩国的英才教育。英才学校指的是培养专门领域英才的全日制学校。目前在韩国, 只有高中阶段才有英才学校, 但其招生对象实际上已经扩大到初中一年级。英才班是在初高中各个级别的学校中开设的英才班。这些学校采取弹性化的教育方式, 在放学后、周末或者是假期开设英才班。韩国的英才班有共享性英才班和一般学校的英才班两种。英才教育院从性质上来看, 不是正规的学校, 而是提供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英才教育项目的教育机构, 主要利用放学后、周末或者假期授课。

2012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12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报告的主题是———“年轻人与技能:让教育发挥作用”。报告呼吁各国通过增加经费, 制定更多培训年轻人的计划, 以及在公立和私立部门之间建立新的合作来填补年轻人的技能亏空。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青年技能发展的建议。

澳大利亚财政部敦促政府加强技能培养。澳大利亚财政部发布一份红皮书建议:提升澳大利亚年轻人的职业技能, 而不是大学文凭获得数量, 应该成为吉拉德政府任期的首要任务。红皮书强调:技能培养是提高澳大利亚生产力的头等重要的大事。红皮书敦促联邦政府支持各州进行整个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 包括为没有完成12年教育或获得二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年轻人和其他希望提升技能的人建立一个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津贴模式”, 同时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对于雇主和学生的需求更加敏感。

英国拉开职业教育改革大幕。2011年3月, 英国教育部公布了由伦敦国王学院的阿里森·伍尔夫教授领衔完成的职业教育独立评估报告。报告指出, 英格兰目前至少有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16~19学生只有较低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些证书在劳动力市场根本不具有任何价值。英国教育部长迈克尔·戈夫于2011年5月12日正式宣布的职业教育改革措施有:1.开展广泛咨询, 制定最好的满足各方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原则和标准;2.改革学校排行榜制度, 提升职业教育价值;3.考虑对提供高质量学徒岗位的企业给予资助, 简化学徒岗位申请程序;4.支持14~16岁学生到学院注册学习优秀的职业培训课程。

印度发布《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2012年2月, 印度正式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将从2012—2013学年开始实施。这标志着印度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 政府希望通过向年轻人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 将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此框架下, 印度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培训5亿技术人员的宏伟计划。

2010年9月27日至30日, 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学前教育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由教科文组织、俄罗斯联邦和莫斯科市共同组织举办。来自65个国家的部长与政府官员、学者、民间组织代表近千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大会的主题是:构筑国家财富。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开幕式的讲话中提出:“从出发点开始创造公平的环境”。世界学前教育大会共识:1.学前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 是为国家积累财富;2.发展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3.幼儿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过程, 质量和机会同样重要;4.政策不明确, 缺乏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保障阻碍了全民教育保教目标的实现。

美国:让所有4岁儿童都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当前, 全球4岁儿童早期教育入学率美国排名第28位。奥巴马政府提出目标:让每一个4岁儿童都享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奥巴马政府计划在10年内投资750亿元, 与州政府建立一个新的合作关系, 对位于或低于贫困线家庭的4岁孩子提供高质量的、全天的学前教育。这个新的合作关系将会激励各州将高质量学前教育覆盖至所有中低收入想送孩子入学的家庭。

二、教育公平

200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论坛通过了《达喀尔行动纲领》, 确认了为每个公民和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六项目标:扫盲;发展幼儿教育;普及初等教育;促进男女教育机会平等;生活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011年1月19日在联合国纽约总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莲娜·博科娃共同发布了《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报告的主题是:“向边缘群体提供教育”。伊莲娜·博科娃在报告序言中指出:各国政府需要紧急行动起来, 创建保护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机制。

2012年9月,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正式启动“教育第一”全球行动。该行动旨在通过高层面的全球主张平台, 产生一个新的推动力, 调动所有资源和各界合作伙伴的力量, 帮助每一个孩子获得基础教育, 从而切实推进与教育相关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2015年之前如期圆满实现。

在公平的问题上, 现在也面对着一系列的困惑, 这些困惑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挑战。

公平 (机会均等) VS发展 (水平提升) 。公平强调的是机会均等, 发展强调的是水平提升。均衡水平高的地区, 发展水平不一定高, 教育发达的地区, 不一定均衡。不能只要水平的提升但不公平, 但也不能只要公平, 但水平很低。所以两者如何统一也是一个问题。

公平 (无差别化) VS差异 (特色发展) 。不同国家在推动教育公平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并不尽相同, 有的强调无差别化, 有的认为基础薄弱学校只有形成特色, 才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特色就是一个领域的卓越, 基础薄弱学校改建时就以特色进行设计, 这样就出现了差异化。两种思路都值得借鉴。

公平 (就近入学) VS选择 (提供选择) 。公平是人权, 选择也是人权。我们既要提供公平的教育, 又要提供选择的机会, 不是不可选择的公平, 而应该是“可选择的公平”, 这种有选择的公平如何实现, 也是难题。

公平 (突出刚性) VS选拔 (强调柔性) 。高一级学校, 特别是高等学校需要选拔, 如何选拔才能体现公平?一种认为选拔只有用刚性指标才公平, 也就是“分数”,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另一种认为不能完全靠分数, 因为人的素质是全面的, 要通过多种方式考察, 强调突出柔性。选拔过程中如何做到刚柔相济。

求同:日本倡导通过政府提供财政性教育经费, 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 形成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求异:英国倡导“特色学校建设”, 通过政府和社会共同集资, 在基础薄弱地区, 建设以不同优势学科为重点的各具特色的校舍设施和师资配备, 通过形成比较优势, 提高社会声誉, 改变落后面貌。

澳大利亚考试辅导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经济项目。据澳大利亚《悉尼晨报》2013年2月24日报道,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澳大利亚学生平均每周需要花费高达9小时用于参加课外的私人辅导课程。与此同时, 这样规模的课外辅导项目也给学生家长的经济生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 为了保障孩子能够在选拔性升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家长每月至少需要为孩子支付上千澳元的课外考试辅导费用。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 该州公立和私立的重点高中共有47所, 今年预计共招生4194名。但是据今年3月份招生考试的报名统计信息来看, 将有不低于13000名的学生为争取进入这些重点高中而努力备战。悬殊的比例差距、激烈的竞争环境自然而然地催生了考试服务产业的繁盛。近些年来, 以考试为中心的各类服务型行业的发展规模日渐庞大, 主要包括各类组织性较强的培训机构、一对一式的私人辅导、教辅材料的编辑和出版以及各种非官方的模拟测验等等。

三、教育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制定“全球普通教育质量诊断、分析和监测框架”。他们认为, 增加入学机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未带来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提高, 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教育质量危机, 无法承担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同样, 大部分发达国家也没有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质量危机的挑战:1.影响经济社会发展;2.造成教育资源浪费;3.影响生活水平提高;4.影响社会公平公正;5.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经合组织开发出帮助学校改进的新工具。OECD已经开发出新的测试工具, 帮助个体学校参照世界上一流教育体系的标准制定学生阅读、数学及科学熟练水平基准。这一新的测试工具被称作“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 (OECD Test for Schools) , 是基于PISA测评开发而成。“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旨在为个体学校提供与现有PISA量表比较的, 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描述性信息和技能及知识创造性应用方面的分析信息。该评估也收集来自学生和学校的背景信息, 以体现学校和课堂的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参与程度。“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和PISA测试是两个不同的评估, PISA是为参与国提供国家层面的学生成绩评价。该项目的先期实验将主要在美国进行, 有22个州105所学校的7000名15岁学生参与了实验。加拿大和英国的部分学校也参与了实验。

《澳大利亚2012教育法》提交国会批准。2012年底,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向国会提交《澳大利亚2012教育法》, 这标志着澳大利亚朝着实施“全国学校改进计划”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法将联邦政府“给予所有澳大利亚中小学生获得高质量、高度公平的教育机会, 不管他们住在哪里, 就读哪所学校或者家庭背景如何”的承诺写入法律, 也将“到2025年, 澳大利亚15岁学生阅读、科学和数学成绩进入全球前五教育体系之列”的宏伟目标写入了法律。

《澳大利亚2012教育法》设定了“全国学校改进计划”的核心改革方向:1.高质量的教学———确保中小学课堂上有最好最聪明的教师;2.高质量的学习———包括提供世界一流的课程、安全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化支持等;3.授权学校领导———让校长在学校运营中拥有更大发言权;4.更好的信息———为社区提供更具体的有关学校及其成绩的信息;5.满足学生需求———为贫困学生和学校提供更多帮助。

2010年12月7日, OECD发布最新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报告。此次测试 (2009年) 共有65个国家与经济体的50多万名15岁学生接受了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测试项目的评估, 结果显示, 总体排名是韩国和芬兰分列第一和第二, 接下来是中国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面对这一结果, 促使人们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学校形态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 教育内容

知识 (知识本位) ———能力 (能力导向) 。从教育内容上看, 学校教育原来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 现在更强调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正从知识本位向能力导向转变。

能力 (开发智力) ———价值观 (价值导向) 。近年来, 许多国家都发现, 与开发智力相比, 价值观教育更为重要。

拓展 (广博宽厚) ———基础 (集中坚实) 。目前, 一种主张是应该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更为广博的知识, 让更多的教学内容进入到教学领域中来;但另外一种认为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所以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打好。因此, 就出现了广博宽厚和集中坚实的协调。

2011年1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发布《强壮的起点Ⅲ———幼儿教育与养护质量工具箱》报告, 关注幼儿教育的质量问题。报告认为, 如果盲目扩张幼儿教育规模而不关注其质量, 将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也不会为社会带来长远的利益。

上个世纪60年代, 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 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 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 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 导致“智育中心”, 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 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 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丹麦———重能力, 轻学历。丹麦人深信:增加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一个人无法体验人生的重要, 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没有力量。在丹麦, 孩子的成绩单上不会有各科的分数, 而只有“最喜欢的事情”和“最希望学习的事情”等项。丹麦的教育追求是让孩子有时间空间去探索世界, 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认为, 高中前的教育已足够工作和生活, 而且他们要在工作中寻找下一步要学的东西。所以, 大多数丹麦人会在工作的同时进修大学的学位, 或者参加学习俱乐部。

新加坡———以价值为导向。最近, 新加坡教育部长提出, 鉴于国际局势的大变动, 新加坡未来20年的教育将以价值为导向, 培养有价值观和有竞争力的新一代国人。他认为所谓“价值”, 包括“自我价值”、“道义价值”和“公民职责价值”。“自我价值”给予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道义价值”培养学生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 尊重、负责、关怀和赏识他人;“公民职责价值”则培养学生成为坚强、有毅力、有知识、有见闻, 国家有难, 能奋起捍卫祖国的好公民。

新西兰———重塑价值观教育。价值相对主义:个人是道德价值标准的创造者和评判者, 不存在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价值标准。对于学校而言, 没有责任和必要对个体施加价值观影响;学校价值观教育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价值相对主义给新西兰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虽然新西兰GDP增长了一倍, 政府在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投入也有了显著的增长, 但与此同时, 新西兰的犯罪率增加了4倍, 青少年自杀率增加了4倍, 30%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从2006年7月31日, 新西兰教育部颁布了2007年课程草案, 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明确指出, 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以下八种价值观, 分别是: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公正、团结合作、关心环境、诚实正直。

(二) 教育方式

宽松教育 (个性发展) VS严格教育 (目标达成) 。现在东西方教育改革走向有点相向而行, 中国教育更多想学习西方的“宽松”, 西方的教育更多想学中国的“严格”。关于“虎妈”的争论就是一例。宽松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严格教育更容易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两者如何统一?

传统式教学 (讲授为主) VS翻转式教学 (研讨为主) 。传统式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 而近几年开始兴起的翻转式教学就是反过来, 学生在课下自学内容, 课堂上进行研讨、探究。但有的翻转式教学实验造成课上、课下都没有时间, 负担又重起来了。所以这种矛盾也需要协调。

终结性评价 (重视结果) VS发展性评价 (重视过程) 。终结性评价是强调结果, 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哥伦比亚教育大学的前院长阿瑟莱温写过一篇文章《会教与教会》, 他认为美国的教师教育的弱点在于培养了一批会教的老师, 但是没有培养出一批能把学生教会的老师。因此, 评价教师最终还是要看结果。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 (Amy Chua) , 她的新作《虎妈的战歌》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引发了中美两国媒体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美国报纸刊登了一篇题为《为何中国家长比美国家长强》的文章指出, 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 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文章认为, 中国家长的严格教育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与美国家长的溺爱与温和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 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要在全球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一些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 如果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高分”和“获奖”, 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是“疲惫不堪的”、“能力低下的”和“不健康”的儿童。

法国“新高中”是本届法国政府竭力推动的改革项目之一。2010年秋季进高一的学生已经在按改革后的“新高中”的学业组织模式接受法国的高中教育。1.用新的“探索课程”取代“定向课程”。“探索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发现新的知识领域及能够赋予出路的各种职业活动。2.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化陪护”。“个性化陪护”是“新高中”改革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对象是所有学生, 并作为一门新课程列入课程表。“个性化陪护”课围绕学业辅导﹑课程深化和升学定向指导三大重心进行组织安排。3.为困难学生开办“学业水平补习班”。根据“新高中”改革规定, 将为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开办“学业水平补习班”, 补习班由校长负责组织。4.学生可以更换“学业道路”。相对于现行体制中高一选科一旦确定后不能再变更的情况, “新高中”学生可在高二学年期间或期终更改所选的会考科目。此外, 在高一直至学年末, 学生还有可能更换“学业道路”, 比如, 从普通高中转读职业高中或者相反。5.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个别辅导。学生均可在高一至高三期间享受一项个性化跟进辅导。这一跟进辅导由一名教师﹑资料员或一名主任教育顾问承担, 并可采取个人单独或小组辅导的形式。6.提高学校的自主性。加强学校在教学和教育方面的自主性是这次“新高中”改革的重点之一。学校的“自主性”指的是各高中可以依照各自确定的优先重点, 对部分课时进行自主安排。这一措施使学校在全部规定课时中约可自主安排30%时间。

2012年11月26日, 美国纽约市教育局局长丹尼斯·沃尔科特发布第六次公立高中年度“进步报告”。报告根据四项综合因素为学校打分———“学生进步情况” (占55%) 、“学生成绩” (占20%) 、“学校环境” (占15%) 、“毕业生升大学及就业准备程度” (占10%) , 最后一项为今年新增评估内容。根据得分将学校分为A、B、C、D、F五个等级。除了还没有学生毕业的新建学校外, 全纽约市共500多所高中都参加了评级。总体来看, 今年共有142所学校获得A, 占总数的34%, 159所学校得到B占38%。得A和得B的学校比去年多出7%。有88所学校得到C, 占21%, 21所学校得到D, 占5%, 10所学校得到F, 占2%。

近日, 英国内阁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在英国下议院作了就《英国基础教育未来课程、考试改革及问责制改革》的发言。在过去的两年里, 英国研究和分析了世界上最成功学校的课程, 如中国香港地区、美国马萨诸塞州和新加坡。英国已经把这些国家或地区课程的精华元素与一些学校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进行了整合, 研制并发布了一个全新的着眼于21世纪的国家课程草案, 该草案体现了对每门学科的高期望值。改革的一个关键原则是, 国家法定课程只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而不应是全部。每个学校都拥有研制适合于本校学生需求的完整课程的权利与自由, 这种自由已经被日益增加的自由学校和独立的部门学校所享用。改进现行的以学生成绩排名为主的问责制度, 改革以学生成绩为主对学校进行分等的现行做法, 鼓励每个学生对学业有更高的期望。英国现行的排名只关注有多少孩子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 (GCSE) 五门学科中达到“C”等。然而, 这个看似简单的逆向激励措施具有很多弊端。建起一个更加平衡和有意义的问责制度, 其中包括两项新举措:一是在核心科目英语和数学考试中, 重点关注、考察每所学校学生达到“成就值”的百分比;二是重点关注与评估能显示每个学生在三至六年级之间和十至十一年级之间所取得进步的平均分。这一措施将鼓励学校提供一个更加广泛、均衡的课程,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 还将确保每一个孩子享受参加高中阶段考试所带来的愉悦。

(三) 学校形态

“NBIC”是纳米、生物、信息、认知四大前沿科技的英文缩写。这四个领域是被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前沿技术, 每个领域都蕴藏着巨大潜力, 而其中任何几项技术的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四者集成, 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 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能力, 改变人类生存状态, 重新塑造生命, 甚至改变人类进化的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Jeremy·Rifkin在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著作中指出, 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种种迹象表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

“兰亭集势”依靠谷歌做搜索引擎营销;依靠“Pay Pal”进行在线支付;用DHL和UPS的快递服务;用亚马逊进行云计算;用“Akami”进行互联网内容分发。不出国门, 公司用17种语言通过网络接服装和日用品订单, 然后再将在中国工厂生产的客户定制产品发往全球各地。美国、法国和英国是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场。

2011年9月, 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 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结论是, 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新媒体联盟、学习网络联合会、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发布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 (2012年基础教育版) 提出, 六项技术将进入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的主流应用。近期发展 (12个月内) :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 平板电脑;中期发展 (未来2至3年内) :基于游戏的学习, 个人学习环境;远期发展 (未来4至5年内) :增强现实, 自然用户界面。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趋势:1.教育范式正在向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转型;2.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机会, 促使我们对教育者自身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思考;3.学校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 学生带机上学日益成为一种事实;4.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研究;5.技术继续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工作、协作、沟通和取得成就的方式;6.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挑战:1.数字媒体基本能力作为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或缺的关键技能, 其重要性不断提升, 教师更是如此;2.基础教育必须面对日益出现的正规与非正规学习方式的互补融合;3.现有的技术和教学实践并不能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充分的支持;4.学校体制障碍成为制约新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5.兼容真实生活体验的学习严重不足, 现有实践也没有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6.与学习和教育相关的许多活动都发生在学校围墙之外, 也正因如此为传统教育多诟病。

近期发展阶段 (即未来12个月内) :“云计算”和“移动学习”这两种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技术将进入主流应用。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 这两种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越来越期望他们可以借助云端服务和移动设备上的应用程序, 按照他们的意愿随时随处进行工作、游戏和学习。“云计算”改变了互联网用户对计算和通讯、数据存储和获取以及合作学习的认知方式。如今, 许多学校的学生都可获取基于云的应用程序和服务, 还有更多学校正在采用云端工具辅助教学。“移动学习”正在成为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群体越来越普遍地持有和使用便携设备。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由于屏幕可触且易于使用, 即使幼儿也能轻松地用来互动交流。移动设备依托互联网, 使得不受时空限制的开放性学习、合作和高效工作成为可能。

中期发展阶段 (即未来2至3年内) :“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将引起基础教育领域日益浓厚的兴趣, 预期将会在20%以上的教育机构得到应用。“学习分析”是从教育的大数据或者与学生相关的海量数据中分析学习行为发展趋势和模式, 并以此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基础教育支持系统。如果在学习和课程管理系统广泛应用学习分析的结果, 将能够更加准确地开展学生需求分析。这样就能为学生提供特制的课程和推荐学习资源。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应用学习分析软件来提高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许多研究者正在开发移动软件工具, 以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帮助他们获得学业成功。“开放内容”运动起源于10年前。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等众多大学发起了开放课件运动。多年后, 许多学校都加入分享课程、资源和学习材料的行列。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机构如今也开始开放越来越多的课程内容。在全球许多地方, 开放课程内容意味着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方式能够发生深刻变化。开放内容运动并不仅仅是免费提供在线课程材料, 还是回应不断上涨的教育成本、满足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学习需求的重要举措, 同时还为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创设了机会。

远期发展阶段 (即未来4至5年内) :“3D打印”和“虚拟和远程实验室”获得广泛应用的技术。社会对这两种技术更深层次的兴趣和投资是明确无误的方向标, 值得我们密切关注。“3D打印技术”更易获取、更加经济, 是快速成型工业形式的桌面替代方案。围绕3D打印技术的许多讨论源于制造文化, 即由设计者、程序员及其他对科学和工程尝试使用DIY (自己动手做) 方法的人群形成的兴趣共同体。学校通过使用3D打印机来呈现设计过程、快速成型, 并且通过创建模型来揭示课程内容涉及的原理。“虚拟和远程实验室”利用无线网络、移动设备和云端软件让那些缺少完备实验室的学校有机会进行科学实验。在很多方面, 虚拟和远程实验室比那些现场动手进行的实验室更具优势。在虚拟和远程环境下, 可以高效率、高精度地进行无数次实验。由于虚拟实验室允许全天候 (每天24小时, 每周7天) 的访问并有更大的试错性学习空间, 学生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测量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实践。许多学校利用这些虚拟界面和模拟仿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科学体验, 可以节省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物理实验室的经费。

关键趋势:1.教育范式正在向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模式转型;2.社交媒体正在日益改变人们互动、发表观点及信息、人际交流的方式;3.开放性———开放内容、开放数据、开放资源等概念, 以及数据和信息的透明度与易获取的理念———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观;4.随着技术成本的降低和基层学区采取更为开放的就学政策, 如今学生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上学的现象日益普遍;5.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得海量资源和广泛的人际交流机会, 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者自身的角色。

重要挑战:1.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被重视并融入学校文化中;2.教育自身的实践通常限制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3.新的教育模式正给传统学校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4.基础教育必须面对日益增强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5.当前的技术和实践并不能为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充分的支持;6.我们还没有找到应用数字化媒体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新媒体联盟、学习网络联合会、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发布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 (2013年高等教育版) 预测:在未来一年内, 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平板电脑可能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成为主流应用;在两到三年内, 游戏和游戏化、学习分析技术会被广泛使用;在四到五年之内, 3D打印技术、可穿戴技术将备受青睐。

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 欧盟进行了第三次学校ICT调查。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没有学到需要的东西, 教师还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支持。欧洲的学生和教师热衷于“数字化”, 自2006年以来, 计算机数量已经翻了一番, 大多数学校现在都已联网, 但是ICT应用和数字技能水平非常不均衡———1.只有四分之一的9岁学生所在的学校数字化程度较高。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主要特征是新的设备、高速宽带、连通性好 (网站、师生Email、局域网、虚拟学习环境) , 只有一半的16岁学生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学校就读。2.有20%的中学生从来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在学校课堂上使用过计算机。3.当学校对ICT应用有具体的、正式的要求时, 学生在课堂上基于ICT的学习活动的频率会增加。4.在许多学校,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本正在逐步取代台式电脑。5.缺乏设备并不意味着缺乏兴趣:计算机设备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也是在设备供应方面得分最低的国家 (比如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塞浦路斯和匈牙利) 。6.对于学生来说, 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能接触ICT是至关重要的。7.大多数教师认为, ICT政策需要大幅度调整。8.对于ICT应用, 教师一般是比较有信心的, 也是比较积极的。这种信心对于数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来说非常关键, 因为掌握熟练技能并且信心十足的教师比增添最新的设备更加重要。9.教师的ICT培训很少是强制性的, 因此, 大多数教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这些技能。10.教师利用计算机备课比他们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频率更高。

这次调查提出的主要建议是:1.学校应该采取综合策略开展ICT教学, 不仅要在基础设施上投入, 而且要在教师培训上更多的投入;2.对在课堂上应用ICT的教师给予奖励;3.提供ICT协调员岗位;在欧盟层面, 欧盟委员会建议减少不同国家在ICT教学方面的分歧, 支持利用数字技术的新教学方法, 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学习资源并且定期监测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技能的进展。

美国加州自2009年秋季新学年起, 首先在高中开始使用在线电子版数学及科学教科书, 以取代目前使用的纸本教科书。他们认为, 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 让他们更快地接受新技术, 而且有利于环保。此外, 推广电子版教科书还能节约教育经费, 整合学区之间的教学资源, 有助于保障加州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

美国一项针对初中年龄段学生的最新调查显示, 如今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学生用智能手机完成作业。调查报告显示, 39%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家里用智能手机做作业;31%的学生说用电脑做作业, 其中65%用笔记本电脑。“这些中学生用移动电子设备的目的超出娱乐范畴。”调查显示, 智能手机使用程度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6年级学生使用比例为42%, 8年级学生为57%。调查显示, 学生们乐于在学习中使用电子设备, 尤其是对数学、科学、科技表现出更多兴趣。即使是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使用智能手机做作业的比例也达到29%。

印度2012年11月11日发布了一款名为Aakash2的7英寸平板电脑, 出售给学生的政府补贴价仅为1130卢比 (约合20美元, 或128元人民币) , 号称全球最便宜的平板电脑。本产品安装谷歌安卓4.0系统, 充一次电可以使用3小时。目前, 印度已有250所高校的1.5万名教师接受了将Aakas应用于教育的培训。

质疑:使用平板电脑将影响学生的视力;使用平板电脑影响学生融入现实生活;使用平板电脑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平板电脑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内容。

伦敦大学教授蒂姆说, 信息技术真的带来技术创新吗?事实上它只是让学生有了下载知识的途径, 他们只是获取了信息, 然后进行一些咀嚼, 甚至抄袭。技术和电子教学只是一种媒介, 在运用它们时, 必须考虑教学的内容, 尤其要考虑教学内容会对我们的后代产生何种深远影响。同时, 我们也不可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在发挥学校教价值中的作用。

四、教师队伍建设

2010年10月5日国际教师节的主题:复兴始于教师。

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队伍不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当前队伍建设的突出矛盾。

2012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启动《2012—2015教师战略》, 新战略提出了与教师相关的优先领域、行动路线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新战略的重点是支持教师进行高质量学习。新战略暂被称作“为了全民教育的高质量教师” (Quality Teachers for EFA) 。

2012年3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发布了一份题为《为21世纪准备教师并培养学校领导》的报告, 报告呼吁:随着越来越多国家面临关键学科合格教师短缺问题, 各国政府迫切需要使教师行业对有才能的毕业生更具吸引力, 除了提高教师工资外, 各国需要更多创新来吸引和培养最优秀的教师。报告还比较了不同国家在应对师资短缺挑战时采取的不同方法。

欧洲教师面临的困境与机会。

近日, 欧盟表示, 欧洲的教师目前正面临重大的冲击, 需要正视, 化危机为转机。欧盟提出, 欧洲教师所面临的冲击主要有:1.配合时代的快速变化, 教师技能需要重新定义和调整。21世纪教师需要具备的技能比以前更多更复杂。2.教师结构失衡, 主要为教师老龄化、性別失衡及特定专业教师不足。大多数会员国教师平均年龄为40~49岁, 德国、瑞典及意大利50%的现任教师平均年龄超过50岁;会员国教师普遍性别失衡。比利时、捷克、德国、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芬兰等, 6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为女性, 相对而言, 高等教育却只有不到50%的教师为女性;数学、科学、技术、语言与艺术等科目教师普遍缺乏。3.科技影响与教学。ICT、数字媒体在教学上运用越来越广泛, 如何迎接。

面对冲击, 欧盟认为这也是新契机的开始。欧盟执委会敦促各会员国重新检讨现行教育政策, 提出要“重新审视教育”。执委会认为, 各会员国对教师政策的审视尤其应关注以下方面:教师新技能的培养;增加投入;吸引青年人从事教师职业, 注入新鲜血液;开放教育的运用。

OECD与美国教育部、教育国际于2012年3月联合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教师大会”。会议提出, 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学校取得更大成绩, 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学校在课程设计和资源管理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校领导现在已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人员。21世纪学校领导有着不同的作用和责任。各国必须成功培养高效的学校领导。

21世纪学校领导的职责是什么?

第一, 支持、评估和提高教师的质量。这是高效率领导人员的核心工作, 包括协调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监督和评价教师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支持相互协作的组织文化的建设等。

第二, 制定目标, 进行评估和问责。学校领导需要将教学与外部标准结合, 设定学生的成绩目标, 并根据目标评估学生的进步状况, 不断调整学校计划以提高学生成绩。

第三, 实施战略资源管理。保持战略性应用资源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有利于将学校的活动聚焦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有必要对正式或非正式负责管理资源的学校领导进行培训, 使他们有效的将资源与教学目标结合。OECD的研究发现, 学校领导普遍缺乏相关的财政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

第四, 领导范围已扩大到校园之外。OECD的比较研究发现, 学校领导的重要作用已经扩大到与周围其他学校、社区的合作。学校领导应与其他学校、社区加强合作, 建立网络, 分享资源并共同工作。

第五, 学校领导必须分配权力。随着责任的加重与问责的加强, 学校领导的权力必须有效地在学校内部和不同学校之间进行分配。学校领导需要形成一个网络, 与副校长、代理校长、联合校长、校长助理、职业或技术部门主管、协调人员及有特殊责任的教师共同承担任务。

OECD建议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支持应具有可持续性, 并在不同阶段有所差异而且能够有效衔接。

21世纪的教师与过去有何不同?

在过去, 教师期望他们所教的内容能够延续学生的一生。而今天, 个体能够在谷歌上获得知识, 大量常规认知技能正被数字化或外包, 教育系统必须更加强调让个体成为终身学习者, 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 并能够完成计算机不能简单代替的复杂工作。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不断应用知识, 而且要不断学习、成长, 找到他们在飞速变革的世界中的位置。

过去, 政策关注点是教育提供, 而现在关注教育结果;

过去, 是传递现有的知识, 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应对学生拥有的知识;

过去, 教师只需停留在课堂, 他们非常明确要教什么, 现在, 最先进的教育体系为学生设定了宏伟的目标, 需要培养教师并提供给他们工具以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过去, 不同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教, 而现在教师需要用差异化教学实践来包容学生的多样化;

过去的目标是标准化和一致, 现在则强调独创性和个性化教育体验;

过去是课程中心, 而现在是学习者中心。

21世纪的教师必须成为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 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

澳大利亚———即将启用新教学评估标准。

澳大利亚一半以上的公立学校教师将接受更为严格的教师资格评估检验, 其目的在于提升公立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较之前的评估测验方法更为严格。

2004年之前入职的公立学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以及薪金增长主要是依据教师任职时间的长短而定, 很少有对于其专业技能的展示性要求或是有关其教学水平的提升性要求, 因此这样的教师教学水平测评标准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起到显著的督促与激励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澳大利亚决定实施新的评估标准。

对于那些资深的在职教师和新入职的教师, 他们虽然在工作经验上有所差异, 但是为了使教师能够产生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 新的评估方案认为应该对这两类教师采用同等级别的评估标准, 另外他们还要接受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同样强度的在职培训, 以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持续提升。

这份名为“伟大的教学, 启发性的学习”的教育改革文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正如我们时时都在强调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一样, 我们对教师也应该秉持一样严格的要求。”

新加坡———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布了一份探讨全球优秀教育体制如何持续进步的报告———《全球进步最快的教育系统如何保持持续进步》。报告指出, 当前新加坡教育体制正从“优秀”迈向“卓越”阶段。

报告将新加坡教育的稳健发展归功于四个原因———在适当的时候针对环境和时代需求做出改变;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有序培育学校管理人才;新加坡稳定的政治环境。

报告非常认可新加坡为提升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为教师和校长制定了领导、教学和教育专家的不同职业发展轨道;只录取每一批大学生中最优秀的三分之一加入教师行列;把现任教师每年的培训时间增加至100小时;为学校管理人才制定导师制。

五、结语

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是当代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09年11月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21世纪的教育需要重大创新, 这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融合, 知识驱动性也越来越强。在这情形下, 我们必须就教育的目的、学习的内容、为什么学习以及如何学习开展批判的、持续的交流和对话。

教育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微创新等几个方面, 现代学校教育需要重视“微创新”。

印度开展教育微创新评价。STIR (Schools and Teachers Innovating for Results) 教育机构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注册的非营利机构, 这个机构的工作是确认, 测试和评估印度学校和教师主导的“微创新”以提高最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成果。STIR搜集并推广优质教学活动, 这个组织的创始人Sharath Jeevan认为, 比起单纯的拨款, 先进理念和实践的普及更能帮助学校实现转型。

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勇敢面对挑战, 将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区域与学校的“微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使教育改革真正成为迎接挑战的现实推动力。

篇4:面对“猝死”的挑战

“猝死”带来严重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材料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约有40~60%因合并症而在发病最初的几小时死亡;有70%的发病者因来不及送到医院而死于现场。在2亿人口的美国,每天就有3千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约70万人,而一半是属于冠心病猝死。莫斯科配备的600辆救护车,分配在22个急救站,有6千名急救员,他们2/3的任务是奔波在抢救心脏病的现场和途中。北京的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竟占到疾病统计死亡总数的一半。

联邦德国的一份报告指出,有2/3的伤员死于交通事故发生后的25分钟内。近些年来,关于大型客机的坠毁、火车的相撞出轨、农药厂的毒物泄漏、大地震的悲剧等屡屡报道,都提及这些灾难事故所带来的严重伤害。

“猝死”(sudden death)是徘徊在世界各地的幽灵。许多疾病或条件都可以发生猝死,但以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为主要原因。在一些国家的统计中,2/3的猝死为冠心病。

猝死和其它意外灾害带来的严重问题,困扰着众多医务人员的心神。

编织急救的“天罗地网”

在紧张而突愕的发病现场,人们希望医生能尽快到达但是,城市中如果只有一个专业急救机构,那末,远离医疗急救机构的病家等待的时间就长了。在这时间就是生命的情况下,等待越长,意味着病人的生命越危险。

因此,必须缩短急救半径!我曾在法国南部图鲁兹大学医学院与该院著名的急救专家拉亨教授热烈地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的想法竟是如此地一致。他向我介绍,图鲁兹有30多万人,现有4个急救机构,呼救电话发出后只要4~7分钟,救护车即可到达病人身边。

联邦德国在急救方面有严密的组织,能高效率地工作,在当代急救界享有盛誉。慕尼黑的急救中心,确切地讲是通讯指挥救护中心,可及时地将收到的呼救信息,指令就近急救人员赶到现场。由于对救护车装备标准有严格的要求,车内有心电监护、除颤器、呼吸器、吸引器,氧气瓶以及其它抢救装备和急救药品,酷似一个浓缩的流动急诊室。所以,救护车到达现场,就意味着病人已经“住院”,可立即获得急需的救治。

在现代化急救事业中,空中救护“异军突起”。由于在空中“走近路”,所以大犬节省了时间。现在不仅用直升飞机救护,还有轻型喷气救护机,可以远涉重洋抢救和转运危重病人。

急救的“天罗地网”的逐步织成,使得人类的“安全感”日益提高了。

加强民众的社会急救意识

急救网再怎样的严密,毕竟也有局限。如果在危重患者身边的人,在医生到来前能立即给予有效的初步救护,那就可以为下一步的救治奠定良好基础;一些呼吸及心跳骤停的病人,甚至有可能因而“复生”。

众所周知,身体里并没有“氧气仓库”;循环一停,氧的供应随即中断。心脏的氧只够它收缩几次,脑的氧仅够用10秒钟。常温下,人缺氧4分钟以上,脑细胞就会受到损伤;超过10分钟,脑损伤几乎难以恢复,即使被救活,也常会成为“植物人”。所以,当代急救医学界泰斗、现代心肺复苏奠基人彼得-沙法教授,将《心肺复苏》专著的新版改为《心肺脑复苏》,这一字之增,使复苏内容和深度大大向前推进了。

急救当然主要靠医生。但民众急救知识的普遍提高,则是使急救成功率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保证。因为对一个现场未作初步救护、不进行基础心肺复苏的病人,即使由高明的医生带着先进的装备赶到,往往也已无能为力。

民众急救知识的提高,有赖于社会对急救事业的关注。要把“救死扶伤”的美德不断地发扬光大,“见死不救”应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民众的急救技能虽然有限,至少可以及时打电话或叫人呼救。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应共享急救资源。不少单位有救护车和急救力量,可以参加城市地区的日常急救值班,应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被统一调动,以在急救工作中发挥作用。

让我们更加密切地合作

现代文明,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地球似乎在迅速“缩小”,这要求各国在急救事业上有更加密切的合作。

我国急救事业起步不晚,现已进入“三十而立”的年华。但受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进展较缓慢。

在现代化的北京、重庆急救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意大利政府的大力支持,该国提供了包括救护车在内的众多的急救医疗装备。我作为急救中心的负责人,在与意大利专家的合作过程中,深感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在急救中心建成后,如何真正把力量放在“医院外的现场”和在现场发挥急救效益,意大利专家们也和我们进行了真诚友好的合作。

世界银行援华的卫生项目中,对发展我国中等城市、地区的基层急救事业,也有相当作用,我们合作得也很好。这种合作是基于当代世界急救医学发展前景,又十分重视我国国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曾一起到浙江金华、江西九江、陜西宝鸡等地进行考察,进一步认识到形成和发挥急救网的意义。假若把急救中心完全建成医院的模式,势必难以发挥急救效益。在最近召开的第6届国际急救、灾难医学会议期间,各国专家普遍认为应共同编织好急救网。

情况确是如此。去年3月,日本圣心女子大学一个旅游团在我国四川剑阁县发生车祸。我受亚洲紧急救援总部(AEA)委托,带了北京急救中心一个抢救组,与该总部何雪儿女士带领的法国、美国、香港的医务人员同往西安,后又经上海到东京。此间,各地急救机构协作配合,使患有心脏病、脊柱骨折等严重伤员,在长途“接力”跨国界的转运中,安全到达了日本,无一例发生意外和截瘫。

篇5:勇敢的面对挑战英语作文

勇敢的面对挑战英语作文

Last week our teacher told us that there would be a maths exam the next week. I was frightened at the thought of the coming exam because I was not good at it. Yesterday morning, our math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with the test paper and then we had a two-hour exam. In the evening, the teacher gave out the test paper, which brought my heart into my mouth. As I had expected, it turned out that I failed the exam, my heart was painful, which was more than words could desCRIbe.

I went out of the classroom. As with my bad mood, the weather was not good, it was raining heavily outside. Tears filling my eyes, suddenly, a usual sight came into my eyes: a small tree was thin against the strong wind and rain; it was still standing there although it was struck by the strong wind. I was impressed by the small tree and I realized that whatever had happened, we should face the challenge and struggle with difficulties, and remember that sunshine is always showing up after the wind and rain.

篇6:面对挑战作文

孟子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挫折不足为奇,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挫折吸取经验,深思熟虑、韬光养晦后储备奋斗能量,准备东山再起。能有这样的毅力和精神,成功就不会远离我们;相反的,遇到挫折和失败,就自我放弃,那成功就会永远永远的离你越来越远,你的失败和挫折,就会永远永远的在身边回绕着!

人生路,路漫漫,希望和目标,支撑着我们一路努力不懈的向前迈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用永不放弃的决心攀登成功的顶峰。

上一篇:观红色革命电影观后感下一篇:逃不掉的结局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