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坦然面对被拒绝的教育随笔

2024-04-14

教孩子坦然面对被拒绝的教育随笔(共4篇)

篇1:教孩子坦然面对被拒绝的教育随笔

教孩子坦然面对被拒绝的教育随笔

一个偶然机会,我发现上中班的儿子滕汛有颗“玻璃心”。五月的一个周末,我陪他在单元楼下的健身区玩耍,他想骑邻居小朋友咪咪的自行车,却被咪咪一口回绝。当时咪咪正拿着小铲子挖土玩,自行车就放在一边闲置,滕汛想骑,我鼓励他自己去和咪咪说。没想到,当滕汛跟咪咪说想骑她的自行车玩时,咪咪头都没抬,便语气生硬而坚决的说了一个字:“不”!或许是怕滕汛抢走她的自行车,拒绝之后还立即放下手中的铲子,把自行车往自己身边挪了挪。滕汛看着这一切,站在那里待了几秒钟,嘴巴一瘪便大哭起来,委屈的嘟着嘴说要回家,不玩了。

回家以后,滕汛的心情渐渐平静,他语气坚定的对我说道:“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和咪咪玩了”。我对他说:“自行车是咪咪的,她有权利决定要不要和别人分享,有时你不是也不愿把玩具借给别人玩吗?”他听了低头不再说话,似乎在若有所思。

在时隔多日后的某天下午,我下班后带他回家。走到小区门口,在其入口旁边站着三五个推销酸奶的工作人员,他们热情洋溢的招徕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滔滔不绝的介绍产品优势与好处,并提供免费品尝酸奶的服务。即便是这样周到的`服务,还是有很多人没有丝毫的购买意向,在少许的了解之后便果断的摇摇头、挥挥手……滕汛见此情形,满脸疑惑的问我:“妈妈,那些路过的人品尝了酸奶,为什么还是不买叔叔阿姨的酸奶啊?”听了他的问话,我觉得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首先,这些酸奶是可以免费的少量品尝的,如果有人喜欢喝,价格也合适,自然会订购;反之,如果他们不需要或是觉得不合适就会拒绝并离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那些卖酸奶的叔叔阿姨也都理解,而且习以为常了,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呀。”滕汛听了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原来他们也会被拒绝啊。”

前几天,在我家楼下的草坪空地上,有几个比滕汛大点儿的小朋友在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滕汛见大家玩得那么开心,也想加入其中,不料却被其中一个小姐姐拒绝了,她说滕汛太小了,不乐意让他加入。

被拒绝之后的滕汛站在一旁眼巴巴看着,但这次他没像以前那样委屈的大哭,而是静静地站在一边看着他们玩,还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显然,他已经能坦然的接受被人拒绝了。

孩子的世界并不是完美的、处处顺心的欢乐园,而是和大人的世界一样充满着拒绝、打击、挫败、沮丧与失望,只有引导孩子坦然面对不如意带来的负面情绪,让他们以平和心态接受别人的拒绝和打击带来的沮丧和失望,他们才会渐渐成长。

孩子成长的路上,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和爱心,去引导与陪伴。正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篇2:教孩子坦然面对被拒绝的教育随笔

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敢于直面苦难。在厄运面前能够轻松而不压抑地存活,那才是真正豁达的人。我有一位朋友,在死神不断向他招手时,却表现得那么平淡和自然,面对不虞的命运,他没有恐惧,而是一如既往地工作、生活,好像在他的身上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他的坚强让我发自内心的钦佩。最后,尽管死神还是击倒了他,可他要比惧怕死神的人赢得了更多存活于人世的时光。

“扼住命运的喉咙”,这是强者的呐喊。真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一回强者?人的一生总有许多失意和落魄的时候,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灾难,我们要敢于面对它,与它作斗争,为什么我们要向它妥协、投降呢?热爱生命,享受人生,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存活的意义,因此,我们会与危及我们生命和健康的任何一种现象斗争。同时,我们也要调整好心态,要永远感谢生活,感谢人生。当我们处在顺境时,我们因获得幸福而感谢它;当我们遭受厄运时,我们也要感谢它,感谢它没有把更多的不幸带给我们。

和我共同享受着人生又无奈着人生的人们,应该始终保持开朗的心境,你看看我们的周围,相对于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我们不必过多关注自己,要去更多的爱怜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爱的温暖,产生更大的信心渡过坎坷和劫难。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向生活微笑,无论明天他会给你出什么难题,开什么玩笑!

(第二则)诚信、正直和仁慈是塑造高尚人格的三驾马车

人格是一个人品质的反映。人格与财富、权力、地位无关,财大气粗、高官厚禄者,不乏奸诈、卑鄙、凶狠之徒,而一些穷困潦倒、地位卑微的人却有着诚信、正直和仁慈的品质。有金融界专家说,穷人甚至比富人更讲信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古人曾经总结出“为富不仁”这个成语,今人也还认同,也能够使我自圆其说。现实也反复证明这一点。所以说,一个高尚的人,就是一个诚信、正直和仁慈的人。

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就要做到诚信。“言而无信,人皆远之”,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朋友,就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最终会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诚信胜金!

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就要做到正直。“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一个不讲原则、不择手段,不负责任的人,必然是一个自私自利、不择手段、丧失良心的无耻小人,小人尽管可能会一时得志,但却为众人所不齿。尽管他自己还在人模人样地活着,但是他在正直人的心里早已经死了,早已经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正直的人必然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就要做到仁慈。常怀仁慈之心,常施仁慈之举,常修仁慈之德,这是使一个人的灵魂圣洁和高尚的必由之路。仁慈就应该大度,有容乃大,就应该有包容之心,仁慈就应该心胸宽广。而不能睚眦必报。仁慈就不能以强凌弱,仁慈就因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慈就应该济贫济困,仁者爱人。

篇3:教孩子坦然面对贫穷

女儿7岁时,一个小朋友来家里玩。她看了看我们家,然后问:“你们家是穷的还是富的?”女儿坦然回答:“属于偏穷的。你们家呢?”“属于偏富的。”另有一次,她的一个同学知道我们是租房住后,直截了当地说:“真是太糟了,你们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对此,女儿都能淡然处之,从来不觉得自己比谁低。这源于我和她妈妈一直比较关注她对贫穷和富有的态度。

一个孩子的幸福感和家里的经济状况其实并无直接的关系。小孩子除非你特别去教,不会有什么名牌意识。她穿的是旧衣服,不是名牌,但只要舒服,她绝不会介意。她真在乎的,其实是家长花多少时间照顾她、和她玩。所以,如果家长安贫乐道,并且充满自信,孩子也会如此。家长若是因为少几个钱就人前人后抬不起头,孩子就会跟着自卑。

不过,最关键的是和孩子怎样沟通。

我们从来不对孩子回避自己的经济问题。房子小,没有车,我们都痛痛快快地告诉女儿:家里没有钱。不过,我们同时提醒女儿: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父母没有时间和孩子玩。你愿意妈妈不在家陪你、照顾你,而是出去挣钱,然后我们买车买房子吗?5岁以下的孩子马上会选择妈妈而不是房子和车。这是孩子天生的价值观念。但当大人把房子和车看得太过重要时,就会扭曲这种价值观念。

一次我们去朋友家。那是一处豪宅。主人是个事业成功的生意人,家里也有位和女儿同龄的女孩。不过我们很快发现,主人把心思全放在招待客人上,两个小时居然不管孩子。后来我不放心,到孩子的屋里一看,主人家的女儿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玩电子游戏,女儿则全无兴趣。再仔细观察,那家里儿童书籍和玩具非常少,乃至女儿无聊时想找本书看都没有。后来我们在回家的路上问女儿:“喜欢你的新朋友吗?”女儿摇摇头告诉我们:那孩子除了电子游戏和电视,什么都不懂。许多自己看的書她都没有看过,谈不出任何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我们告诉她:你可以没有什么钱但很富有:也可以很有钱而很穷困。我们家虽然没有多少钱。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和睦快乐,生活丰富充实。再过几天,她妈妈在谈起相关的事情时再问她:“你喜欢住那样的大房子、过那个孩子的那种日子吗?”女儿坚决地摇头:“绝不!”

有些现实问题,需要大人提醒,孩子才能注意到。有一天我问她:“你愿意放弃钢琴和芭蕾课,省下钱来买个大房子吗?”她说不愿意。当我们准备买房子的时候,女儿特地插进来向我们强调:她宁愿住个小房子,可以省下钱来学芭蕾和钢琴。

篇4:教孩子坦然面对“比我强”

3岁是嫉妒的高发期

很多三四岁孩子的家长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孩子感到受冷落或发现自己比别人差、自己的地位受到别人的“威胁”时,会产生“嫉妒”。当同伴加入领舞时,辰辰过分敏感地认为同伴“比我强”,自己的优势地位丧失,不再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产生了失落情绪,甚至有点焦虑。这样的嫉妒心理正常吗?

嫉妒是一种针对他人的情感,大约在一岁半时产生,导火线往往是其他人的出现,使自己失去了受宠的地位。孩子在与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中,在大家庭生活、集体生活中,常因弟妹的出生、他人受到表扬,而产生嫉妒情绪。一般,幼儿嫉妒的行为表现为:撒娇、哭闹、不吃东西、破坏玩具、尿床、精神恍惚、丧失游戏兴趣、能力倒退等,同时还会伴随发怒。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在3~4岁之间和青年期是嫉妒情绪出现的高峰期。孩子到了3岁左右,自我意识变强,满足欲望的要求较高,但这时遭到挫折、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机率又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更容易产生嫉妒情绪。 因此,尽管成人的嫉妒更多归因于待人不够宽容,但幼儿的嫉妒却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表现,是成长的“另类标志”。

接纳、共情巧妙转移

通常,很多家长都想要立即扑灭孩子“嫉妒”的火苗,只是一味地打压,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心理扭曲,加重嫉妒心理。其实,嫉妒情绪强烈的小孩,好胜心也强,愿意为某一方面超出同龄人而付出双倍的努力,如果顺势引导成功,那么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动力,促进孩子的发展。

首先,家长要接纳孩子的嫉妒心,理解孩子的小小烦恼,允许孩子稍稍发泄。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共情,即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家长应该更多地放低姿态,去接近,去倾听,去体验。比如,上述案例中父母可以先问辰辰:“平时都是你一个人领舞,现在小雅和你一样,也在前面领舞,你是不是感到很难受?”委屈的辰辰可能会哭一会儿,那么妈妈不妨抱她一会儿,等她平静一些,再问她:“辰辰希望自己是班里最好的,是吗?”家长理性的态度和接纳的举动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焦虑。

要实现共情,还有一个办法是谈自己的类似经历和感受,上述案例中妈妈可以这样说:“妈妈小时候是游泳队的,一直游得很好,后来有个转队来的女孩比我强很多,当时我也很难受。我们都希望自己在队里最优秀。”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嫉妒”得以常态化表达而不是被压抑或贬低,为进一步面对挫折事件奠定了良好的亲子沟通基础。

其次,正面评价孩子,引导嫉妒情绪向积极方向转化。辰辰只看到了结果的变化—独自领操变成和同伴一起领操,就认为大家对自己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家长可以先告诉辰辰:“你有很多优点,我们和老师都觉得,你乐感、节奏感好,不仅会唱歌,舞也跳得好,在家都是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还会帮爸爸妈妈做事。”越是具体、客观的鼓励,越能帮助辰辰积极认识自己。再告诉辰辰,小雅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领操是她努力的结果,两个人一起领操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看清楚。这样可以改变辰辰只比较结果的片面思维。

最后,从长期来说,引导孩子建立理性的竞争意识,合理看待强弱和输赢才是关键。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德维克发现,父母的表扬方式会影响孩子对能力与努力关系的看法,经常被表扬有天赋的孩子更易形成“能力固定观”,即他们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后天再努力也无法改变。他们表现好的时候会自信满满,一旦不如意或不如以前突出,就想放弃或怨天尤人。就像辰辰那样,最初面对一起领操的小雅,她可能觉得小雅真讨厌或埋怨老师没“眼光”,当发现不能一个人领操,索性不想再参与领操,甚至连操都不做了。但是,如果父母经常将孩子的努力和能力表现相联系,孩子更易形成“能力增长观”,孩子将努力视为激活能力的必要手段,表现好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表现不如意也从是否足够努力上找原因,这样“抗挫折能力”自然就上升了。

社会比较是难以避免的,然而孩子的禀赋各有不同,教育环境也各异,所以建议父母减少结果的横向比较,更强调孩子自身前后水平上的纵向比较,让孩子更好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于外在权威的评价。这样,孩子将来能面对自我的不足,更有自信在努力中超越自我。这一点从小班开始,就应该得到家长的充分重视。

上一篇:清明节引起的回忆作文下一篇:对油田社区物业管理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