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外的挫折教育及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作品赏析)

2024-04-21

由国外的挫折教育及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作品赏析)(共14篇)

篇1:由国外的挫折教育及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作品赏析)

许多人认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事实就是给孩子吃点苦头,其实不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造或利用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让孩子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孩子在没有经历挫折之前对遭受挫折的准备是不足的,我们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教孩子正确面对挫折。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孩子们也是一样。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孩子亲身体验去解决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染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挫折的存在是非常客观的,普遍的,当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时,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会激励他们今后勇于面对挫折。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科学家如何取得成功的故事来影响孩子。例如:我们今天用的电灯,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实验才研制成功的。引导孩子认识到凡事要取得成功,都会遇到挫折,如果能勇于面对,敢于克服,成功是会降临的。

现在的大人们,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表现出过多的关心,过分的呵护,从而使孩子不能正确体验挫折的过程,不能正视成功与失败,导致孩子对自身产生较低的自信。自信心是成功的支点,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我们成年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的行为,善于发现其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从而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树立起自信心。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解放孩子的手,脚,嘴巴,头脑,时间和空间,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但目前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不愿孩子玩这个,不敢让孩子干那个,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形成性格柔弱,依赖性强的心里缺陷。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要敢于放手,不过分地保护,过多地限制孩子,让孩子大胆地创造,想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此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里普遍存在于家长心中,父母放任对孩子的所言所为报以很高的期望值。但孩子受年龄等所限,往往不能尽家长之意,家长便对孩子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孩子是“失败者”。批评打击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受挫。因此,家长,当然也包括老师要正确估量孩子的水平,努力使自己的评估恰到好处,有效地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不仅有快活而且还有悲伤,痛苦和死亡,要使孩子从幼小年龄起,就通过亲身体验体会到生活里,有一个叫“困难”的概念。我真的希望我们能为孩子今后的成长,生活打下坚定的基础。

篇2:由国外的挫折教育及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作品赏析)

什么是挫折教育?有不少家长将挫折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给孩子吃吃苦头,这是十分错误的。挫折教育是教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在失败时如何尽快调整好心理平衡,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去获取成功。这种教育方式能强化他们的坚强意志,增加他们的定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屡战不败打下基础。通俗一点地说就是教会孩子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百折不挠,逆流而上,关键是“不惧”,“不惊”,“不挠”,“而上”。而一味地给孩子吃苦头,只能让孩子过早地承受打击,时时处于“临危”,“处变”,“百折”,“逆流”之中。这种方式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意志,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挫折教育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而设计一些不同的计划。

1.幼儿期(1-3岁)

此期儿童已具有复杂的情感体验,独立性和意志能力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此时可以有意识地以童话的形式给孩子灌输一些简单的思想,如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在强手面前不退缩,坚持到底,最终取得了胜利。

2.学龄前期(3-6岁)

此期儿童主要特点仍是具体形象的,情感活动仍有易变性和冲动性。但他们已开始具备了社会结构的雏形,如教师??领导、权威;班长?顶头上司;小朋友??同事、同学;小班的朋友?下级。此期对儿童个性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此期的挫折教育目标为:训练孩子正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即以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时,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他想办法以其它合理的`方式去达到目标。如:孩子执意要买一国内较贵的玩具车(即时满足),如家长拒绝,孩子一般都会哭闹。这时家长一方面安抚孩子,让他平静下来,一方面要告诉孩子应怎么做,父母才会给他买(延期满足),并不断强化这种反应模式,使孩子在愿望暂时得不到满足时,会控制情绪,主动考虑通过其他方法努力实现愿望,而不是一味地哭闹,发泄情绪(不良情绪会干扰自身能力的发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被试者为儿童,面对桌上的糖果、条件是:如果现在吃,只能吃一颗,如果半小时后吃,可以吃二颗(延期满足)。后来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能吃到二颗糖的孩子,成人后,事业成功率远远高于吃一颗糖的孩子。另外,当孩子的要求实在不能满足时(目标错误),应引导孩子意识到离目标的差距并转移目标,以其它方式获得满足感,适时地退出和转移,而不是“在一颗树上吊死”。

篇3: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是促使学生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 是促使学生性格开朗、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其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意料。同样, 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不仅要赏识, 更要进行挫折教育。心理学有一种观点: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 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幸福的感觉降低, 二是不愿接触艰难困苦, 甚至将一些平常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目前, 家长中存在着一种不利倾向, 他们认为:如今生活条件好了, 孩子又是独根苗, 怎么也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因此, 尽量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要求, 包括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代替他们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 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今后的人生一帆风顺, 这对孩子的成长其实很不利。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对学生进行挫折方面的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方面的教育呢?

一、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

时要鼓励学生, 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 生活是艰辛和残酷的,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 只有鼓起勇气养成一种容忍的态度和豁达的心境努力向前, 才能最终克服困难, 战胜挫折。另外, 在学生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 要及时肯定,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 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二、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

学生自我调节心态, 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 克服困难, 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 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与其将来让他在挫折面前自怨自艾, 不如现在就把挫折“送”给他。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 这没有错, 但赏识过了头, 效果适得其反, 学生容易产生虚荣、自傲的心理, 很难接受不同意见, 更不要说批评教育了。这样的学生, 在学校里不受点儿挫折教育, 将来怎么走上社会?有少数学生虽然在学习上取得了成功, 也是经不起任何挫折, 自私得不允许任何人超过他。

三、对陷入严惩挫折情境中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

如帮助学生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 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实现目标, 让学生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进步, 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平时则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活动, 把握其发展趋势, 如果学生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 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四、要多为学生创设与同学交往的机会。

与同学交往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 克服自我中心。在学生群体中, 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 如观点不一致, 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 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 如何合作, 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另一方面,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 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特级教师韩军认为, 教育应是十八般武艺, 欣赏、激励、批评、惩罚等等, 缺一不可。这可谓真知灼见。世界上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面对知识、能力、性格、经历、家庭都不一样, 而且思想不断变化着的中学生,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都需采用。

目前, 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我以为, 这与没有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很大关系。该赏识的时候不去赏识或赏识不到位, 该批评的时候批评缺失或者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做做思想工作甚至体罚学生。挫折教育与打骂无缘, 打骂只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扭曲其人格, 培养叛逆者与奴才。学生犯了错误, 要批评教育, 但批评应讲究方式方法, 道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即使要惩戒, 也可以采取聪明的办法, 寓尊重、期待、激励、教诲于“惩戒”之中。

篇4:国外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在英国,家长们常常把“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这句话挂在嘴边。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不让孩子去做或干脆家长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让他学会避免失败的方法。

英国的学校也十分重视“接受失败”的学习。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顶级的私立女子中学牛津中学推出了一套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考试试题,校方坦言,这份试题的难度远超过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声称考生“不可能拿满分”。据了解,此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摆脱完美主义思想,了解“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德国:14岁后要承担家务

德国家长从不代替包办孩子的事情。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现在的多种课本中,不仅有“阳光”的内容,还有涉及社会“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等课题,其宗旨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有人说教育孩子应该尽可能地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国的家长与老师们却另辟蹊径,让孩子们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

据报道,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竟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该校老师称,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像这样的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国的学校中十分常见。

此外,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到法庭参观,并旁听审讯现场。此举旨在不刻意保持学生们心灵的“纯洁”,不回避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会对社会产生深入了解,以防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

日本:自立与忍耐的教育

在日本,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自立与忍耐的教育,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大多数日本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不管离学校多远,都是自己去上学。到了数九寒冬,连幼儿园的孩子也依旧是身著短裤。

在日本,人们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

日本家长把这些看作是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是让孩子接受挫折的经历,而这一件件小事实际上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打磨着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

美国:

批评慎重,表扬更慎重

美国学校的老师对表扬学生很“慎重”,很少突出表扬某个学生,在公开场合也多用鼓励性语言。老师们认为突出表扬有两方面不宜:一是重点表扬某个学生,会暗示别人比他差,使受表扬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傲气十足,增加学生间的不平等感;二是因太过重视“名”,只顾“取悦”老师,而没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误导,当得不到表扬时就会有失落感和受伤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姑息,美国老师通常会对他们特别“关照”的。别看美国老师对如何表扬学生不怎么下功夫,但对批评学生却颇费心机。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要帮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当然,家长也要相应付给自家的孩子“劳务报酬”,体现按劳取酬。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瑞士:打工上学两不误

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俄罗斯:

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在俄罗斯的街头和广场,无论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在海参崴,都很难见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在大街上,小孩子在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中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泪,父母亲看见了,常常也只是查看一下伤痕,轻轻擦几下,然后让他们站起来继续玩,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于孩子要做的,父母亲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虽然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挫折教育能让孩子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但有专家认为,挫折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战胜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不要给孩子设置无端的挫折,尤其是6岁以前还是应当慎用挫折教育。因为6岁以前,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处于安全感建立和完善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给予太多挫折,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对外界的信任、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摘自《青春期健康》)

篇5:要经常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他们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因此,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其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炼,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性,必然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日常生活,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以期最终达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

如今我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与孩子的幸福感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把幸福只寄托在一种追求上,往往最终是痛苦的。一类孩子因为父母不让买玩具而整天闷闷不乐,而另一类孩子却很快从另一种玩具中找到快乐。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很快能从痛苦中看到光明。

家长对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家长,常常有同样品质的孩子。挫折教育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处或从外界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找幸福的本能。这样,孩子在任何挫折面前都能泰然处之,乐观处世为人。

如果对孩子过度地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弱点,以至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例如孩子摔倒了,如果不严重,我们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急切地跑过去相扶;孩子想要玩具,应当鼓励其自己去拿,衣服也要鼓励其自己去穿等,切不可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应当使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碍和挫折,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学会独立面对一切。

在寒冷的冬季,鼓励他们早起晨跑、晨练,磨炼他们与严寒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在家里,也可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徒步郊游、爬山、逛公园等,从而使孩子体验到劳累,体验到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使孩子在各种环境下受到挫折的磨炼。现在的孩子聪明伶俐,但由于在各种游戏和竞赛中,父母总是让孩子胜利,做事情总是表扬孩子做得最好,结果使孩子争强好胜、自以为是,偶尔接受批评,便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因此,对他们适当批评,指出其缺点和不足,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不一定每次都让孩子做主角,在竞赛活动中,也不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他们胜利。而当孩子犯错时,对其给以适度的惩罚,也可以使其体会受挫折的感觉,学会自我调节。

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处事能力和抗挫能力,父母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居住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分担家务,例如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他 们常常会遇到困难挫折,父母应要求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在排除这些挫折的过程中,使他们进一步地成熟起来,提高独立处事的能力。

如果孩子平时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家长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可以培养孩子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置障碍时,要注意挫折教育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可有目的地组织障碍性活动。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障碍的困难程度须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例如,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家长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

家长在日常生活和孩子的游戏中,有意地设置困难障碍,不能光是挖空心思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应学习日本、朝鲜、法国家长们那样,千方百计地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带孩子登山、野营,让孩子自己动手捡柴火,定期让孩子到艰苦的地方生活,锻炼他们生活自理的本领,培养他们挑战困难与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抗挫能力。

篇6: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某种情景,提出某些难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和顽强进取的坚强意志。人在一生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将会经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是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竞争基础。那么,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练就显得更必要了。但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依据孩子年龄特点,日常生活,循循善诱、持之以恒,来达到对学生 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

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个别学生突然固执起来,顶撞老师,拒绝接受教育,不执行老师的要求。这是学生承受心理挫折的一种消极表现。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缺乏性挫折——由于外部条件不充分,致使目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所形成的挫折。比如:长时间在家庭和学校得不到父母、教师的喜欢及关心,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被遗忘的人”;学习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一些学生自尊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二是损失性挫折——原来可以满足的需要,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现在不能得到满足而引起的挫折。比如:一个农村来的优等生到了城市的学校以后,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可能成为一个中等生或学困生,从而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自尊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烦恼、紧张的消极心理。学生一旦遭受挫折,往往摆脱不了苦恼,甚至会变得敏感多虑,不能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失常、自杀等难以预料的后果。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受挫折学生摆脱困境,恢复正常心态。

因此,对今天的儿童少年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练,使他们 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实施挫折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符合科学规律

要制订科学的实施计划,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步实施。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低,表现千奇百怪,情况千差万别,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一定要摸准病情把准脉,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其行为的特征,破译其内心的密码,根据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比如,有些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出色,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经常受到表扬,成长比较顺利的青少年,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他们自身显露出的“光芒”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别人也容易只看到“光芒”而忽视他们的不足。一旦有人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的打击。因而,对于显示出这样那样“光芒”的学生,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故意不表扬,不肯定某些优点,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练,以弥补他们心理锻炼上的缺陷。又如,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往往比较多地表现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往往表现为无所适从。要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必须多一些鼓励和肯定,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同时实施挫折教育还需要目标适度,目标过高,孩子一时难以达到,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孩子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容易让他们滋生成功不难的思想,结果一遇挫折,还是无法应付。“跳一跳,摘果子”这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孩子比较适宜。过多过量过难的抗挫折教育不但难以实施,还会产生负作用,甚至使学生在抗挫折过程中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走向反面。

二、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模拟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在实施抗挫折教育中,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它对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正确施教,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是不可缺少的。

三、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挫折教育

1、利用活动课程和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进行挫折教育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课外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内容和抗挫折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辅导内容,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磨练意志。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利用板报、墙报、广播的形式渗透抗挫折教育。重视环境氛围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抗挫折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氛围。如在橱窗里设立抗挫折教育专栏,展示学生战胜困难的事迹图片;在班级墙壁上挂上名人战胜挫折的警句等,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教育。

2、充分利用各种挫折进行耐挫折教育

在我们的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在报刊杂志上刊载的挫折事件是屡见不鲜的,这些具体的直观的事实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触发联想,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它们,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举出地震、洪灾、火灾,面对父母下岗、父母离异、考试失利、选干部未选上等事实,让学生讨论、评说假如自己遇到上述情况怎么办。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运用丰富具体的事例,给予必要的分析与指导,并讲述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应付突发事件和抗挫折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做到宠辱不惊,将失败和成功都作为前进的起点和动力。

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创造磨炼意志品质的情境机会,对增强挫折承受力有很大帮助。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营地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勇气。此外,还可开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创造磨炼意志品质的情境机会,对增强挫折承受力有很大帮助。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营地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勇气。此外,还可开展各种活动来创设挫折情境,包括远足、野营、登山等。

3、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斗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如能适时向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挫折的认识,使他们体会到挫折能磨砺人、造就人,激起他们的内在的上进心,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教师可在班会上、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列举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他在研究用于灯泡材料的过程中,经历了上万次的失败,终于找出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钨”。教学上还可列举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如1997年初轰动全世界的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英国胚胎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及其合作者历经两年的时间经过数百次的失败,终于成功地培育出来的,开了成年哺乳动物无性繁殖技术的先河,这些都会在同学们心中激起很大的反响。

四、要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教育立体网络

篇7:怎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顺境中长大,一遇到挫折,如:成绩下降、竞争失利、误会隔阂、指责批评、疾病残疾、亲人逝世等,心理难以承受,抗挫能力差。而当今社会却又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时时刻刻都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没有一定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是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因此,对现今的独生子女进行挫折教育尤为具有现实意义。现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有意设置情境,使学生经历挫折,以获得遭受挫折的亲身体验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挫折带来的阵痛,才能正确感知挫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劳动、体育锻炼等渠道,有意识地设置挫折情境,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如:有一次我利用晨会课,专门以“直立书”游戏有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挫折教育。上课了,我走上讲台说:“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今天晨会课我们来玩直立书游戏”,于是同学们欢呼起来,我讲了游戏规则:每人拿出3本书,书要直立,要码3层,不能用其他物体支撑。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可是一次次都失败了。这是我有意识引出的情境。我见时机已到,就说:“要树立信心,总结经验,就一定能把这个游戏做成功。”经我一鼓励,有少部分同学已从一次次挫败中吸取教训,按要求完成了游戏,于是我请按要求完成游戏的同学说一说:怎么成功的?没成功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用什么办法做成功的?学生们一一说出了我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从做成功同学那里获得了启示,终于全班同学都按要求完成了游戏,那种失败后又成功的喜悦从一张张小脸上表现出来。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总结:“失败并不可怕,就怕我们害怕失败。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只有在失败面前树立信心,吸取教训,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失败,意志坚强的好孩子。”

二、指导开展研讨,使学生认识挫折,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 要使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仅有挫折体验是不够的,体验只是一个感知阶段,还必须让学生理解挫折,认识挫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经历挫折、感受挫折的机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讨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挫折,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如:去年春季学校举行拔河比赛,按规定每班15人参赛,而我们班的对手多上了人,裁判员老师没有发现,使我们班未能拿到冠军。大家很气愤,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哭。有的学生边哭边对我说:“某某裁判老师包庇某某班。”我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裁判老师对加人这一现象没有看到,我们不能说他包庇人,你们以后当了裁判,一定要公正,要进行充分调查、核实,做出公正的判决。我接着说:这个世界上,因种种原因不公正的现象是常有的,关键只要自己发奋图强,要比对方强大。如果我们能在拔河技巧上下功夫,不就是冠军吗?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没有得到冠军,我们要找找自己的原因。同学们停止了哭声,班长站起来说:“如果我们讲究点拔河技巧,也不在对方加几个人。”这时我总结到:这次我们班没有得到冠军,但我们从中受到了教育,我相信下次再进行这样的比赛一定能取胜。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们找出了失败的原因,形成了正确的对待挫折的心态,增强了下次再进行比赛拿冠军的信心。因此在同年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上,我班夺得了拔河、接力赛的冠军。当学生们得到冠军时,也深有体会地说:“失败真是成功之母啊!”我说:“是啊!当我们失败后,只有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从挫折中振作起来了,才能够减少挫折的再次出现。”

三、教给方法,自我训练,积累应付挫折的经验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累应付挫折的经验,培养增强的意志,不被挫折所打垮。要达到这一目的,仅让学生感知、理解、认识挫折还不够,还要教给学生应付挫折的方法,进行自我训练。一般地说,做什么事,都要经历计划、实施、调控和总结的过程。因此,要使学生减少挫折,就要学会计划、实施、调控的方法。计划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做某件事之前,先想好怎么做。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我教学生学习计划的方法,一般都围绕“我准备怎么做”的问题进行,就是要求学生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做好打算。实施方法和调控方法就是按照打算去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微调。根据小学生的实际,一般都围绕“是否按打算去做的”,“有没有比打算更好的方法”、“我现在这样做能达到目的吗”等问题进行。总结方法就是通过实践,总结按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逐步减少挫折。对小学生来说,一般都围绕“计划订得怎么样”、“在实施过程中哪些做得好”,“在实施过程中哪些做得不好”,“以后计划该注意什么”、“以后在做过程中该注意什么”等问题进行。

篇8: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一、中学生所面临的挫折及成因分析

1. 心理挫折。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现象突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 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 有的过分强调自我, 唯我独尊, 不愿接受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 有意反其道而行之, 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如:上学期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在开学之初, 他干什么事都挺积极、挺热情的。后来我发现他上课总是无精打采, 跟同学交谈也少了, 眼神里面充满了迷惘。一个热情好动的学生怎么一下子就变了, 为什么呢?我利用课余时间, 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 问他是怎么回事。开始他不说, 经过我多次追问后, 他才道出他心理的苦闷:“我们班上同学大多是城里的孩子, 家里富裕, 应有尽有。而我跟城里的学生相比, 简直就是乞丐。在这些学生面前, 我总觉得我低人一等, 自己心里面很自卑, 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原来这位同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 完全是由自卑心理引起的。在以后的时间里, 我多次找这位同学谈心, 指导他如何端正心态, 如何在同学中平等相处, 尽可能地发现他的优点, 让其释放光芒。并引导其他同学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培养他的自信心。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 这位同学又恢复到往日的学习生活状态。

2. 学习挫折。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如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引起的挫折。现在许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们对子女寄予殷切期望。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但升学率、学生成绩仍是衡量学校、教师实力的重要标准。学生压力大, 一旦成绩不好, 挫折感就“油然而生”, 表现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 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如:我班还有一个叫尹立杰的女同学。刚升入初一的第一天, 我就发现她很自信, 做事干净利落, 这样我安排她任班里的卫生委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 她认真负责, 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可是在第一次学情检测后, 她的成绩很不理想。从此, 她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 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干劲。发现这个情况后, 我及时与她谈心, 帮助她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 鼓励她重拾信心。并与任课教师沟通, 在课上课下多关心她。很快, 她的成绩赶上来了, 她也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3. 交际挫折。

现在的中学生, 自我中心意识强, 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加之多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优越。而父母因忙于事业, 无暇顾及他们, 有的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 不愿与老师同学说心里话, 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 一旦遇事不顺心的事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惊惶失措, 甚至精神崩溃。

4. 亲子关系挫折。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导致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对学生的缺点看多而优点看少, 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 使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一次失败就精神苦闷、低落、失去自信。

5. 环境挫折。

青少年期思想尚未成熟, 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

二、对中学生挫折教育中学校与教师遇到的困惑

1. 家庭教育的迷失。

父母的人格素养、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独生子女的家庭占绝大多数, 为了让子女成“才”, 家长对子女倾注了更多的关注, 在学业上寄予厚望。在情感方面上, 有时不讲原则, 对孩子百依百顺, 孩子缺乏独立性,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2. 漠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而忽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疏于沟通;单亲家庭的比例增多, 父亲或母亲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容易造成爱和家庭教育的扭曲。

3. 观念。

《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和教师规定诸多, 对家长要求却是轻描淡写, 造成很多家长不负应尽责任, 却不受法律和道德谴责。

4. 学校教育的错位。

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仅仅局限在中考成绩上, 学校为了迎合社会、家长的需求, 只能是强化文化教育, 弱化德育、美育以及情感教育,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得到很好确立。教师因素:在“一分决胜负, 一考定终身”的强大压力下, 教师眼睛只能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而进行的。这导致部分学困生逃学、厌学。

三、家校生三方对策思考

1. 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成败观是应对挫折的基石。

我们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同时, 还要注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还要教育孩子, 树立起正确的成败观, 在失败和挫折面前, 不气馁, 不灰心, 要有坚持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2. 榜样的力量是激发自强精神的源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代的屈原、越王勾践、司马迁, 现代的科高士其、张海迪, 还有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特困大学生们, 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经历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教材。

3. 在实际磨炼中提高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

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现成的磨练机会, 如开展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 教学中提高坡度, 设置学习障碍, 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毅力, 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顽强不懈的恒心。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 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做义务工, 参加一些体力消耗较大的劳动, 开展各种比赛和郊游等, 在实际磨练中让学生体会生活的艰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 鼓励孩子们参加军训、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 还应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 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 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 增强心理耐受力, 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成长。

4. 学校要利用班会课、健康课, 普及知识, 介绍方法。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会课和健康课的时间, 向学生传授适量的心理学知识, 传授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5. 做好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形式, 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 取得家长的认同, 避免出现家庭教育抵消学校教育作用的现象。

篇9: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现今的孩子多数是在非常顺利和受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哪怕在别人看来是一丁点儿的小事,他也会觉得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理想或目标得不到实现,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困境,容易走向极端。

美国儿童心理专家们认为,“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受了一点挫折就经受不住而造成的,因此,要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呢?

一、要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对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家长在平时教育中要积极从理论和生活经验上对孩子加以引导,使他们知道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使他们有应付挫折的思想准备,不要只对他们讲顺利成功的一面,否则,当其遇到挫折时,就会毫无思想准备而不知所措,甚至铤而走险。在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阅读杂志中的有关如何面对挫折的内容,学习名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如,从废稿堆上站起来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被人们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尼可洛·巴格尼尼,都曾历尽坎坷,最后一举成名。假如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张海迪也只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自卑者,莫泊桑不会成为著名作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

二、要使孩子懂得怎样去应付

只有应付挫折的思想准备还远远不够,还须有应付挫折的方法。考试失败了,可引导教育孩子,教会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改进学习方法,加倍努力,才能转败为胜,最终战胜挫折。人们交往中的挫折,可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创设情境给予他们理论性或实践性的探讨,增强孩子人际关系的感受能力、协调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保持家庭的完整和谐,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需要等,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里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三、要培养孩子受挫后的恢复力

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奋,因此,家长们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可经常有意识地为孩子设置一些适度的难题、障碍,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从而培养他们。

篇10:怎样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俗话说就是“碰钉子”。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会出现乌云,美丽的草原会跑来狼群,平静的海面会掀起巨浪一样。挫折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学校,又能教人们学会生活。当代中学生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因此,他们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对他们来说,遇到挫折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他们受挫折后常常表现为:攻击性行为、逃亡性行为、散漫性行为、固执性行为、以及各种报复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知道挫折,了解挫折。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增强挫折的能力,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尤为重要。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那么,该怎样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正确认识挫折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让他们明白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有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被批评,产生不想学习的消极情绪;有的学生在某些课程中由于自身条件较弱,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如在体育课上有些同学体形较胖素质较差,没有自信,产生厌学心理,上课时不愿和大家一起做运动,这时需要老师多关心她,引导她,和同学们一起找她的优点,鼓励她,使她振作起来,帮助他树立信心,避免“破罐子破摔”。告诉他挫折并不可怕,要将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经过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他终于有了进步。

二、创设挫折情境。

前几年,孙云晓的《夏令营的较量》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作为磨练他们,增益其所不能的方法。我们现在的孩子太娇气,稍微有点挫折就不能忍受。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方法值得借鉴。有一定挫折情境,学生总会受到锻炼。日本人提倡“吃苦教育”不正如此吗?让孩子们冬天穿短裤行走,这就是一种锻炼。当然,并不是让我们的同学也这样,只是这不愧为一种锻炼的方式,不愧为一种手段。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给学生一点挫折,让他们吃点苦头,使他们受益终身。

三、正确对待挫折

让学生明白,在前进的过程总会遇到挫折。不经过艰苦的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让学生感受痛苦,磨练意志,增其所不能。学科教学亦然,当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时,忘乎所以时,教师可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给学生一次失败,让其在挫折环境中磨练意志。

教育学生遇到挫折时要顽强努力,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将挫折作为动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

我的一个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考上重点中学。为此,他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可是,升学成绩却不理想。从此,他一蹶不振,情绪十分低落。看到他这一切,我找他谈心,告诉他,失败并不可怕,必须勇敢地战胜挫折,站起来。我给他讲张海迪的故事,讲保尔的故事,经过多次谈心,他开始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振作起来。上中学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因此,要在教学中渗透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理想却是漫长的、曲折的、艰巨的教育,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怕吃苦,不畏挫折。

四、加强心理辅导,重视个别教育。

(1)理解信任学生,消除对立情绪。对立情绪是学生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教师要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经过促膝谈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理智。由于每个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同时,相信学生会有进步,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消除对立情绪。

(2)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自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大肆批评,而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时刻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甲方面的成绩转为乙方面的信心,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每个同学都会遇到挫折,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遇到挫折以后妥善加以引导。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认定方向,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就会成功。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大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想,这句话永远鞭策着我们前进。

篇11:你对孩子的挫折教育用对了吗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父母比以往的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都要小心翼翼一些。一方面是我们跟上了时代高速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我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也大大增加。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父母比以往的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都要小心翼翼一些。一方面是我们跟上了时代高速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我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也大大增加。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地成长,却又害怕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历的挫折不够,将来走上社会没有生存能力,无法抵御社会的险恶。

下面这个视频中的爸爸跟我们有着一样的心,希望自己的女儿不做温室的花朵,明白社会的险恶,当遇到挫折、困难时能够坦然面对,积极应对,而不是退缩和不知所措。

但是他女儿的反应却让所有的网友大吃一惊,同时也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方法是否得当,到底该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应对挫折的能力。

一家人乘坐着自家的私家车,小美女对爸爸说:“爸爸你有一点点缺点知道是什么吗?”

爸爸问是什么,小美女说:“就是有些时候你老是让别人不开心,这是一个缺点。”

爸爸告诉小美女说:“其实我是为了你们好,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是什么意思,你懂吗?”小美女回答不懂。

爸爸开始解释:“就是那个花住在大塑料棚里很精心的照顾,让它很舒服很舒服虽然看起来它很漂亮,可是当它一到外面去风吹日晒就完蛋了。”

爸爸接着说:“所以呢这个道理就是小孩也好老婆也好(居然连带老婆也一起教育了)你不能总是让她很开心,因为外面的世界其他人不会这样子。”

爸爸强调:“如果不在家里锻炼碰到困难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你的抵抗力这样子以后长大后到外面去,离开爸爸妈妈你就会玩蛋,就会想外面的人怎么这么坏。”

爸爸教育道:“所以呢就要经常让你不开心要跟你逗一逗,这样你长大后遇到坏人你就会跟他斗争,不会崩溃。”

爸爸问小美女:“所以这是不是为你们好?”

小美女却小声不满地嘟噜:“谁说的”。

在这个爸爸身上,我们多少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我们更加担心孩子会长成温室的花朵,经不起外面的任何风雨,承受不起一丁点挫折,于是我们人为制造挫折。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视频中的爸爸却让孩子变得超级不开心,偏离了原始的初衷。

看着视频里可爱萌萌哒的`小美女满脸不开心的样子,我们心里升起心疼。

当妈妈问小美女是否认同爸爸所说的道理时,小美女坚决地回答:“不认同”同时还翻了翻白眼。

其实小美女的妈妈也不太赞同爸爸的做法的吧,她教孩子如何反驳爸爸,告诉爸爸:“小孩子要是老不开心的话会得一种叫不开心的病”

小派并不赞同视频中爸爸的做法,在孩子最重要的童年时代,父母应该给予他们的是爱、快乐和十足的安全感,这样他们长大后才拥有一颗强大温暖的内心来应对挫折,因为他们曾深深感受过爱与快乐。

总是被打击的孩子最脆弱

小区后面一栋楼有一户人家的孩子凯凯在我的闺蜜班上,有一次闺蜜到我家玩在小区院子里碰到凯凯时,我才知道这孩子的名字。

闺蜜告诉我,凯凯在她手上从三年级开始跟班上的。同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是越长大越开朗,他则越内向,原本成绩还算可以,不知怎么的现在成绩还不如从前了。

我当时想了想告诉闺蜜,我可能知道原因。因为他家阳台对着我家阳台,而凯凯每天放学后都在阳台上做作业,所以我留意过这个孩子,但引起我注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妈妈。

每到晚上,我就能听到凯凯妈妈高大的嗓门“什么,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长大后能有什么用?”“不知道自己想办法么?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哭什么哭,考这么点分数还有脸哭!”有时候我隐隐约约能听到孩子哀求的声音:“妈妈,你要说就到屋子里面说吧。”

我能明白孩子的意思,阳台上是开放的,他妈妈的声音能穿透进小区的好多人家里去。我多次对我老公说起凯凯的妈妈太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和面子,就算要批评孩子不该在阳台上,让孩子以后在小区里会觉得尴尬。

闺蜜听我说后若有所思地说:“难怪凯凯会变得胆小和内向,下次我找他妈妈聊聊。”

后来,闺蜜找凯凯妈妈沟通了一次,得知凯凯妈妈认为男孩子要多被批评打击未来才能承受住风雨。

凯凯妈妈忽略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更渴望的是被肯定被鼓励被爱护,常常被打击被批评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自卑、不自信和内心没有安全感。 生活中满是挫折,无须刻意为孩子制造

视频中的爸爸为了让女儿经历挫折,人为地制造挫折,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在我们生活中何处不是充满挫折呢,哪里还需要刻意去制造。

当孩子在游乐场玩耍时会遇到和小朋友喜欢同一个玩具的情况,当在幼儿园时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学跳舞而有的孩子却跳的更好一些,或者在刚刚学习写字阶段怎么写也写不好等等,这些对于孩子而言都是挫折。

篇12:作为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当孩子生活中出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家长抱怨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弱,家长打不得、骂不得,甚至说话语气重一些孩子都会觉得很委屈,让家长们备感苦恼。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孩子总会遇到议案一些挫折,而这些挫折正是磨练孩子意志的最好方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应该一味的让孩子避免挫折,而是要交给孩子遇到挫折时正确的处理方法,让孩子正确的面对挫折,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那么,当孩子生活中出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教育孩子正确面对?

家长教育孩子就要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要知道问题不可避免。此时出现的问题就是要让孩子去解决。让孩子自己完成自己该做的,这次没做好没关系,但我们可以下次再积累经验于一定会越做越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不要都由家长来包办代替,而应让孩子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现今一家一个孩儿的家庭居多,都是家里的皇帝和公主,很多家长都一味的表扬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只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听到批评就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孩子以后的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家长要了解一些教育孩子的网络课程,对孩子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让他明白他并不是完美的个人。

篇13:对幼儿应该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在生理成熟方面比婴儿期前进了一大步, 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 例如自如地行走、用小勺吃饭等;但是与大孩子相比, 他们的生理成熟还是有限的, 特别是一些精细动作还不能很好地完成, 例如扣衣服上的小扣子、系鞋带、脱套头衫等。

当幼儿遇到一些困难时, 父母应该提供恰当的帮助。父母首先要明确哪些事情是幼儿可以轻轻松松完成的, 哪些事情是幼儿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而哪些任务又是幼儿不可能完成的。明确这点后, 对于那些轻松的任务, 家长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 不要在这些事情上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同时也不需要给予过分的关注和表扬, 比如让3岁的孩子自己穿脱不用系带的鞋子, 吃饭时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菜夹到碗里等。而对于那些孩子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要避免让孩子去尝试了, 例如书写笔画复杂的汉字、拼500块的小拼图等。这些过于困难的任务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丧失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那些需要孩子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成人的角色应是充当一名观察者和帮助者:观察孩子为什么会发生困难, 发生了什么困难, 是否需要成人的帮助, 需要多少帮助……例如3岁的辰辰脱不好套头衫, 父母一看, 原来是扣子没解开就脱衣服, 大脑袋当然出不来。这时就可以指给辰辰看:“辰辰, 这里还有一颗扣子呢, 脱衣服前需要解开的。”或者, 父母发现辰辰脱衣服时手用力的方向不对, 应该是向上扯, 而他拉着衣服向前扯了, 这时父母可以教给孩子脱衣服时正确的用力方向。在父母的指点下, 孩子成功地完成任务, 这时候给予孩子一个肯定和鼓励, 能够增强孩子克服更多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教孩子的过程要比成人顺手帮孩子把衣服一脱要复杂一些, 但对孩子来说意义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成人包办代替的事, 孩子不可能了解其中的道理, 孩子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而成人教孩子的过程, 孩子自己在思考、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者认为, 儿童生活的环境最好是平稳而少曲折的, 这样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 儿童容易适应, 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心理测试中, 有一个“生活事件量表”, 用于测量一个人近期的健康状况:它通过计算一个人近期生活中发生的动荡事件, 来预测此人近期是否会生病。研究发现, 生活变动大会引发身心疾病。例如, 被批评、发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等都可能引发一个人的身心疾病。当然生活变动事件也包含一些正面、积极的事情, 例如升学、搬新居等。对于孩子来说, 父母吵架、离婚, 教师责骂、体罚, 同伴的拒绝等, 都会使其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和自卑等消极心理。

这个理论听起来似乎和我们的主题——让幼儿体验挫折是矛盾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第一,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地要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既然挫折无法避免,我们就要学会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第二,我们提倡的是让孩子适当体验挫折,而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抛到一个万丈深渊。前文已经解释过,对于孩子来说,适当的挫折和困难就是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解决和克服的难题。我们不能对孩子提出超越其年龄特点的要求,否则孩子体验到的不是“适当的挫折”,而是“彻底的绝望”,从而丧失了自信。

第三,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成人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这就像我们不会把一个新生儿放到野外的恶劣环境中,让他们经受风吹雨打,任他们自生自灭一样。在孩子遇到精神和心理上的风雨时,我们应该提供温暖的支持。

篇14:由国外的挫折教育及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作品赏析)

最近,全校师生一块观看了《太阳花儿开》这部影片。影片讲述了大山深处,一个8岁女孩冯春燕的故事。冯春燕的父亲在一次上山采药时不幸坠崖身亡,本来就有病的母亲,为此哭瞎了双眼。冯春燕为了照护自己的妈妈,自己放弃了学习的机会,用自己稚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替父亲还债,为母亲治病,像一朵有骨气有志向的太阳花,只身撑起贫困的家。

在看着春燕照顾妈妈的画面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另一幅画面:一个男孩正坐在地上大喊着:“我要踹死他!”画面中的男孩是我们三楼的邻居,今年9岁。是什么事情会让他有这么大的反应,说起事情的起因,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当时,邻家的男孩在草坪里逮了一只蚂蚱,拿着它吓唬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小男孩不小心踩死了蚂蚱。邻家的男孩觉着失去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就不得了了,要打小男孩,小男孩的妈妈拦着没让他打,邻家的男孩就在那大喊大叫。邻家男孩的奶奶听到喊叫声下楼来,男孩就更加不得了,疯狂得够着去打小男孩,小男孩的妈妈赶紧抱着孩子回家了,邻家的男孩这就要跟着去,因为奶奶拦着,他就威胁自己的奶奶,说他要撞墙,并咬牙切齿地说:“我找到他要踹死他!我要揍死他!”当听到这样的言语,看到邻家的男孩近乎疯狂的行为时,我想所有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会和我一样感到震惊。就因为这样一点小事,邻家男孩就不依不饶的大闹,看那架势非要打到小男孩才解气。人们不禁会问,他怎么会这样?据我观察,是家长的溺爱造成了邻家男孩现在的结果。孩子小时,别的小孩玩着玩具,邻家男孩想玩,他的奶奶就会说:“先让我们玩玩。”邻家男孩找事打了比他大的孩子,“你大你让着他。”他奶奶就会这样说,却不批评自己的孙子。逐渐地邻家男孩就形成了爱找事、霸道、任性、不讲理的性格。

看到邻家男孩的行为,我在担心,将来这个孩子会怎样?我在自问:现在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看完影片,我在想假如冯春燕不是遭遇这样的家庭变故,她会不会这样的坚强,会不会有这样的韧性。像冯春燕这样的孩子,我们没少听说。比如武文梅、洪战辉、张列夫等,他们无不是小小年纪就遭遇了家庭的重大变故,他们毅然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是什么使他们如此的坚强?从他们的经历来看,是挫折,逼着“冯春燕”们坚强、勇敢。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缺少困境、逆境的历练,加上长辈的溺爱,导致他们普遍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无视他人的感受。就在前不久,我们从新闻中得知:抚州高三学生雷某不满班主任管理将其杀害,我们还不时会听到,学生因为老师说了几句就喝了农药,因为学习的压力就自杀。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那我们怎样进行挫折教育呢?作为教师,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要想真正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转变家长观念。只有家长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挫折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告诉家长要让孩子走出大人爱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能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能解决的事,家长不要去帮忙。

第三,教师和家长适当地给予孩子批评,尝一尝失败的滋味,也是一种培养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好方法。

第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度不等的情景训练。家长和老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并及时给以语言和态度上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困难,以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意志。

第五,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告诉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接触社会、认识自然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家长在平时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向困难发起挑战。

命运是由自己来创造的,只要孩子具有了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勇气,无论何时心中都充满希望,用坚强的毅力去面对复杂的社会,相信他们一定会活的精彩!

上一篇:落锤式弯沉仪在公路路面检测中的应用下一篇:关于高考动员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