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情境设计

2024-05-09

诗歌教学情境设计(通用8篇)

篇1:诗歌教学情境设计

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他还说,“不学诗,无以言。”新编语文教材中,诗歌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特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同时还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晶位,然而诗歌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失望:许多地方的许多学校,诗歌教学非但没有收到上述效果?相反学生对诗歌教学反应冷淡,甚至厌烦。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流行讲坛的条分缕析、支离破碎的教学方式,肢解了诗歌固有的美感,学生在学习中根本体会不到诗歌所特有的意趣之美和情致之美。一些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弥补了上述教学的缺陷,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所谓情境,就是情景、境地,是由环境与情绪交织的一种氛围。情境教学就是通过生产生活的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图画表现、表演体验等手段。同语言描述相结合,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动于衷,浮想联翩,顺利地完成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完善其认知结构,提高文学素养。现以《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教学为例略作说明。

课前,向学生介绍《大地之子》、《周恩来的青年时代》、《人民的哀思》、《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记述周总理生平事迹,反映“四人帮”迫害总理镇压群众滔天罪行的诗文画册,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华民族危急、群魔乱舞的历史背景,在他们善良纯洁的心灵中,树立起周总理具体可感的光辉形象,让他们体会到亿万人民失去总理的无限悲痛,激起他们对四人帮这群恶魔的无比仇恨。这种与教材相关的强烈感情,正是学习本诗所需要的情绪铺垫。

上课时,教师特意穿了一套黑色西装,胸前佩戴一朵洁白的小花,一走进教室,就给学生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教师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说道:“我们中华大地上有一位当代伟人,他一生献身革命事业,日理万机。他身经百战,多谋善断,尤其关心人民,他曾经给海防战士披过大衣,他曾经关心过普通女工的安危,他曾经在寒冷的冬夜向清洁工人握手致意,同学们,他是谁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周总理!”老师接着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沤心沥血,鞠躬尽瘁,可是我们亿万人民爱戴的总理,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老师的感情激动了,声音有些颤抖。学生凝神望着老师,聆听着一言一语,眼里也噙满了泪水,都沉浸在无限的缅怀和悲痛之中。教室里静极了,这时开始播放配乐诗朗诵,在低沉凄缓的音乐中,学生进一步受到感染,强烈的情感在他们心中涌动,他们不禁要喊出:“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想念你……”在精讲点拨的过程中,师生交替以生动的语言对诗中描绘的五个画面,逐一加以渲染和补充,把课前了解到的周总理事迹与诗中具体的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进入诗歌壮阔深沉、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理解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领会诗中饱含着的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与深切怀念。学生被一种浓浓的思念崇敬之情包围着,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诗的思想内容,印象自然是刻骨铭心的。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诵,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进一步接受诗中激情的感染,使其心中之情和诗中之情产生强烈共鸣,达到一种“诗出我口,如出我心”的艺术境界。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美的感受,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抒情主题的理解,激发出一种学习总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尚人格的强烈冲动,使教者学者的感情都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同时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诗歌的思想内容、体裁风格各色纷呈,教学中情境的运用也应因人而异,因诗而别,灵活掌握。比如,用指导学生绘制山水画的方式体味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那“枯藤、老树、昏鸦”的苍凉意境;用排演小短剧的方式再现李清照《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热烈场面;可以带领学生在踏青的兴奋中品尝贺知章《咏柳》诗中“春风剪柳”的意趣;在“不朽人生”故事会中领会臧克家《有的人》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也可以和学生一起领略中国古典琵琶曲的柔婉细腻,通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意境;师生一道观赏大型史诗剧《东方红》的宏大悲壮,去理解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对诗的理解只能以诗的思维即审美思维进行。所谓审美思维,主要是情感思维。情境教学正是顺应了这种思维的客观规律。想方设法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启发学生在联想、想象、比较、鉴别之中,对教材进行出神入化地理解和把握。情感是审美活动赖以进行的媒介和先导,联想想象使审美者对审美对象进行持续、深入、创造性的感知状态。这是情境教学能够进入“入神”境界的审美心理依据。利用情境法进行诗歌教学,就是一种师生默契的审美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感,而适度的情感又反过来诱导认识过程,使之,顺畅而深入地进行。情境教学能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结合成一个整体,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以促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取得一石数鸟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顺应了人的感知心理和审美规律。因此它不仅有着重要的教学认识论价值,同时还有着不可忽视的教学实践价值。试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油然而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既丰富了语文知识,又受到了人文陶冶,这不就是所谓文道统一吗?这种教学方式形式多变,生动活泼,学中有乐,身心俱动,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方式非常欢迎,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掌握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教材的科学方法,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通往叶圣陶先生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王国的有效途径。我相信,情境教学的优势一定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在文学作品教学,尤其在诗歌教学中得到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应用。

篇2:诗歌教学情境设计

文?W与音乐息息相关,语文教学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个途径。诗歌是文学的一部分,深藏着别样的韵味和美感,那么,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教出一种美感,让欣赏之人能够悠然自得,如饮甘醇,如沐春风,历久弥香?尤其是在学习传统的古诗词时,为了避免教学重点倾向于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还原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在创设情境时加入音乐元素,会让整个古诗词的审美意蕴保持完整,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音乐氛围中边吟边诵,感受、感悟、体会、品味诗歌,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可见,在初中诗歌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进行情境创设,发挥作用,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项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做一探析。

一、音乐导入,引领心境

都说一堂课的关键环节就是导入,万事开头难,导入好了,学生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为一整堂课开了好头;导入不好,学生兴趣索然,致使下面的教学进展缓慢而又缺乏有力的节奏。在初中诗歌教学的起始点,也就是导入环节,教师切勿一味地介绍作者的背景身世,削弱学生对诗歌的体味。有人说,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就是音乐,它折射出人类内心情绪活动,是情感与思想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抑或元曲,其中必然有一定的音乐韵律规律,配乐吟唱韵味独特,很多古诗词也成为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一朵奇葩,现代节奏与古典韵律相融合,开启了无数人尚古尚美的情怀。在情境创设中加入音乐元素,让整个教学进入到了艺术而灵动的境界,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伊始,教师轻轻吟诵这首诗歌,并配以萨克斯曲《送别》为吟诵的音乐背景,悠扬中有着某种伤感情愫的弥漫,令人怦然心动,学生情不自禁进入到音乐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悦耳的诗篇仿佛有流动的画面,学生进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随着音乐展开联想。

二、把握节奏,唱出情怀

诗歌短小精炼,但内涵丰富、蕴意悠长,诗歌富有音乐之美,因为其音乐节奏也是有规律可循,在诵读之中自然会流淌出音乐的韵律,如:诵读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的节奏感;诵读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形式的节奏感。在教师的点拨中,一句话中重音落在哪几个字中,是语气的上扬还是低沉,是情绪的高亢还是失落,都从关键字句中感知而来,通过把握诗歌的节奏,学生从诵读中则能够体味到音乐元素的跳动与情感起伏,也能初步感知诗歌创造的一种韵律美和情境美。在教学中,为了深入地让学生把握诗歌节奏,领会诗歌所蕴藏的丰富情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会加入音乐元素,让学生听音乐唱诗歌,使其充分入境入心,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凄清悲凉、沉痛悲愤、恬淡自然抑或激情昂扬。学生领略感悟诗歌的音乐韵味,则意味着对整个诗歌的文脉就会融会贯通,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流连忘

返,融合相通。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首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歌,感受音律韵味,让学生投注感情和气势反复品读韵脚“难”和“残”,融情入境,更加突出了诗词的情境,也使得学生融情于这首诗歌之中。为了进一步催发学生的感染之怀与诗歌意境相融,教师播放了经典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在音乐弥漫的氛围中,让学生体验那份沉重的离别之情,也随着作者一起叹惋这人生命运的变幻无常。既积累了新知识,又拓展了新视野。

三、自我创造,吟唱相宜

既然诗歌有音乐的痕迹可循,既然那么多人都可以将诗歌改编成优美动听的音乐,为什么学生就不可以进行自我创造呢?按照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个性化的手法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变成自己心中的一首歌曲,吟唱相宜,教学相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打开文学与音乐相融合的大门,让学生学会自创诗歌歌曲,并能够大胆展示演唱,课堂上音乐四起,激活了沉睡千年的诗文韵味,何乐而不为?如,在教学《杜甫诗三首》之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通过网络查询或者是借助音乐器具,将其中一首诗歌自编自创谱曲演唱。这一充分展示学生才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彻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正式课堂教学时,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即学生自编自演自唱诗歌,学生有了充足准备,各个信心满满。生生自由组合,有人弹古筝,有人吹笛子,有人演唱。还有的学生通过寻找契合的背景音乐组队式进行演唱。音乐成为整个课堂活力四射的导火索,教师与学生都进入到了杜甫的诗歌之中,学生悲怆地吟诵着《春望》,间或情深意切、缓缓低沉地吟唱出《春望》,都为这堂课装点了艺术的星光。学生的审美意境与教师创设的情境相契合,对于诗歌的情感基调的把握,源自于对作者的了解,对创造诗歌时代背景的了解以及对诗歌韵律的掌握,诗歌的知识了然于胸,诗歌的韵味浸润于声,诗歌的魅力感染于心,学生随着一遍遍吟唱,不断深化自身与诗歌的深层情感,获得沁人心脾的情感体验,不仅理解了诗歌,还鉴赏了诗歌,更获得了一种情趣和神韵。

总之,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诗歌的美通过音乐的点缀和介入,变得更为妙不可言,从联想中进入到意境之中,既有学情又有诗情,教师创设诗歌情境,融入音乐元素,使得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音乐让文学更为灿烂夺目,也让教学更为有效。

篇3:诗歌教学情境设计

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曾说:“正如上帝的真理是由上帝自己创造和组合之后才能了解的那样, 人的真理也是由人类行为的建构和塑造才得以认识的。”它是第一条建构主义思想的论述, 情境教学法就起源于此。它认为知识学习是在动态的情境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应创设目的语环境, 提供丰富真实的情境, 利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方向, 促使学生产新的思想格局。本文提出情境式英诗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英文诗词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 把对美的感受升华为自身的品质。

一、入情——基于文化背景, 引发学生情感回应

《未选之路》是一首感慨人生经历的哲理诗, 虽然文字朴实, 但要理解诗的悲剧色彩却不那么容易。我设计把作者的写作信仰当作导语, 将学生带入作者的人生背景中:“尽管同时代的作家尽崇尚现代主义, 佛罗斯特却始终被认为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他拒绝那个时代的诗歌革命, 选择以旧式风格为诗。在他的诗中, 永远充斥着人与自然的冲突与斗争, 彰显着人类的无力, 慨叹人生的无常和悲哀。”一个个性悖于常人的作者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是讲解这首悲剧性诗歌的良好时机。诗中“我”即是故事的讲述者, 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旅行经历:黄叶林中分出两条小路, 伫立良久, 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 由此决定了一生的迥异。这条路的选择, 是否和他与人迥异的写作之路有所联系呢?一次简单的旅途之选, 竟残忍地决定了一生的迥异, 命运的残酷令人叹为观止。为了让这些正处在人生最美好时刻的学生体会到诗文中人类命运的悲剧意味, 我设置了诗人悲剧经历的情境:“佛罗斯特饱受命运的摧残。少时丧父, 中年痛失爱侣。更残忍的是他的孩子不是英年早逝就是罹患疾病。对他来说, 生活总是捉弄于他, 使他痛苦, 使他不幸。”学生原先神采飞扬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 诗人的生活经历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影响。这首诗是诗人对自身悲剧的抒发, 而同样身为人类一员的学生, 也走在命运的轨迹上, 于此激发出学生对这一悲剧情感的共鸣。

二、入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视觉化诗词意象

诗词追求的是诗情画意, 而教师就要追求画中有诗。图片、视频或电影都可作为良好的工具。以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站上》为例, 诗歌不过二十个字, 却包含了四种意象:人脸、人群、树枝和花瓣。这四种意象互为比喻互为对照。人脸化为活灵活现的花瓣, 暗淡的地铁站如同湿漉漉的黑树枝, 满是人群的幻影好比点点花瓣闪现。语言已不足以描绘这幅画卷了。一幅图片恐怕是更好的选择, 不仅能模拟出直接的知觉表象, 也能展现出诗词间接表达的感觉意象。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地铁车站涌动的人群;另一张是雨后树枝上的点点梅花。图片上黑色地铁站上涌动的白色人脸和黑色树枝上的点点白色花瓣相得益彰。庞德想要展现的诗境跨过语言的障碍重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图片, 在这堂课中使诗歌突破了时空界限, 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可能的话, 将学生带入真正的地铁车站将是最为理想的方法。站在诗人的角度, 体验诗人的生活, 甚至也冥思苦想一首类似的小诗, 是让学生直面语言的最佳机会。

三、比较——对照学习材料, 提供丰富同义副本

尽管中国的词赋和西方的诗歌有文化上的差异, 它们也时常反映相同的文化主题和内涵, 表达相似的情感。因此,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同义副本就显得很有意义。

巴特勒·叶芝的《当你老了》回溯了一个人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 结构紧凑, 暗含悲伤, 表达了年轻时不知珍惜时光, 错过真正爱人的惋惜。“年老”这个意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存在着大量的类似诗歌。讲授中, 我向学生提供了一首中文副本。年老在中国和西方勾画出的是相通的文化景象。中文的同义副本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先寻找熟悉的源语言描述, 比直接寻找目的语材料描述要轻松迅速得多。因此, 先指导学生寻找中文关于年老的描述, 总结描述出中文副本中描写的老人的特点, 有了中文中和英语相通的部分做基础, 学生把握英语中年老者的特点就很容易了。

参考文献

[1].Bruner, J.1990.Acts of Meaning[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谭晓莉, 2006, 如何运用情境教学在语文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渗入[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第16卷.

篇4:中职语文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古典诗歌 情境教学 教学策略

古典诗歌自古以来就以典雅著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快节奏的带领下,这个历史的产物好像离我们渐行渐远,对于很多词语的理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我们无法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韵味与美丽。在当前的中职教学中,情境教学成了一个与古典诗歌亲密接触的桥梁所在,中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不断找到情境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感受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

中职语文的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让音乐与古典诗歌完美结合,渲染课堂气氛

古典诗歌的美,其一就在于它的韵律,音乐诗歌自古就是相通的,正所谓感于内、发于外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在语文课堂上,音乐与诗歌相互交融结合,婉转的乐声加上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时而欢快,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既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又让诵读者准确地掌握了诗歌的节奏,体会到了韵之美。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结合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韵律,抑扬顿挫,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当年的生活方式、时代背景,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古典诗歌。又如《琵琶行》,本身自带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配以古曲琵琶演奏,既可以使诗歌的韵律表达到极致,又可以让紧张的课堂教学变成古典音乐的演奏,学生在享受音乐之美中获得语文知识。

二、模拟画面,情境再现,打造生动课堂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单单课本上生硬的方块字有时候很难描绘出想表达的生动场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局限很难让学生对诗人当时的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了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我们需要对诗句进行扩充意境,用现代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在意境的扩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通过复原诗歌的原情原景,使学生获得接近真实的理解。例如在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学生通过想象扩展形成了五个电影镜头,分别是床上辗转反侧、王宫纵情歌舞、囚室痛苦凝望、凄苦跪地投降、桃花流水长叹,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歌中亡国凄苦的意境。

三、联系实际,回归生活本色,升华课堂主题

每一个创作都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学会生活。古典诗歌教学中,就是把教材中的内容还原生活本身,通过情境的勾勒,打开学生丰富的生活储备,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强化。学习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时,“渔梁渡头争渡渲”使学生联想到公交车上的拥挤场面。柳永的《雨霖铃》让学生感受站台送别的不舍与无奈。在诗歌《赠汪伦》中感受友谊之情的可贵,同样表达友情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这些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也是古典诗歌另一个魅力所在,通过古典诗歌的意境表达,产生诗人与读者的共鸣,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达到升华课堂主题的效果。

四、加强同学交流,开创口语表达表演新环境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锻炼和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对于未来工作和生活都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中职学生也不例外,更要格外重视。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是一个成功教师的责任所在,这会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上,让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对每一句诗句进行激烈的讨论形成小组的理解,并加以形象的情景模拟再现,可以采取抢答加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快速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肢体表演能力得到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五、课堂以诗解诗,使情境得以延展

古典诗歌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采用感人的画面、跳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从而形成言外有意、画外有画的模糊情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理性的诗句分析往往会使诗歌的韵律之美、意境之魅变得黯然失色,使学生无法体会到古典诗歌的美好之意,失去对古典诗歌学习的兴趣。要不断采用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所谓以诗解诗,就是通过其他相关的诗句中类似的情境意象类比,将其他诗句作为一个媒介帮助学生理解该诗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意趣。引导学生进入可遇而不可言的诗歌意境之中。例如诗歌中的“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一系列意象的表达,诗人就是通过意象的罗列进行创作,该诗句就可以通过其他诗句中的意象进行类比理解。教学中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积累诗歌中类似的部分,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职语文古典诗歌情境教学是中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要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古典诗歌教学的内涵,使中职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独特内涵。品味诗歌之魅,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粹,教师既是实践者,更是传播者,相信在中职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定会让古典诗歌的情境教学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倪海权.古典诗歌情境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02:41-42.

[2]倪洲南.诗歌、散文的情景教学[J].中学语文,1991,04:12.

篇5:情境作文教学设计

(一)有趣的游戏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开展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2、渗透写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活动情境的描述。

3、学会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丰富材料。教学重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2、指导学生把活动过程写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用具:课件

小猪头饰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快乐互动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游戏吗?喜欢玩游戏吗?

2、课件出示一些小朋友在玩游戏。(师述:游戏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能给我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二、现场游戏,感受兴趣

1、老师出示一只小猪(故意不画鼻子)问:小猪缺少了一个什么?(鼻子)

2、老师明确要玩的游戏要求,《贴鼻子》。

3、游戏过程:指名一位同学上台,老师用红领巾蒙住他的眼睛,让他把鼻子贴到小猪相应的位置上。(提醒学生留心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三、乐说游戏

1、师述:同学们,这个游戏好玩吗?你能把这个游戏的过程说给别人听,让他们也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吗?(能)

2、这里也有一班同学玩了游戏,看他们是怎样把游戏经过告诉别人的,出示范文《一次有趣的游戏》

3、指导同学们把游戏过程说说,必要时重现游戏时的动作。(动词有:拿、蒙、走、贴、打开、看等等)

4、除了说贴鼻子的经过,还要注意整个场面,例如:如果鼻子贴歪了,同学们

有什么反应?(注意说好“笑”的情景,如:哈哈大笑,前仰后翻、捧腹大笑,笑出眼泪,眼睛眯成一条线等等)

5、同位交流,说说评评。

6、小结:要把游戏经过说清楚,必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具体。(还要注意动词的用法,把句子说通顺。)

四、指导起稿,快乐作文

(二)我 喜 欢 的 小 动 物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点或脾气特点、生活习性(捕食、嬉戏、休息)写一段话。

2、写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1、考考你,听一段话,猜猜是什么动物?

它,一身洁白的羽毛,一双乌黑的小眼睛像两颗黑黑的小珠子。脖子长长的,整个身子就像阿拉伯数字里的 “2”一样,神气极了!

2、它是谁呀?

出示图片

3、交流:你们是怎么猜到的?

二、写法指导

1、再猜一个:它,有着一双红宝石般的眼睛特别漂亮,尖尖的鼻子下露出两只白色的大门牙。两只长长的耳朵可以听见远处的动静。别看它平时看不到它的腿,可跑起来它的腿特别有力。

2、明明都是白色的小动物,却一下子让我们猜出一只是白鹅,一个是白兔,为什么呢?

3、写出了小动物的特点,也就是不同于别的小动物的特殊之处。(板书:特点)

4、归纳:像这样的描写属于外形特点

(板书 :外形)

5、游戏互动:

你们都见过小动物,下面我们来个互相猜一猜,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写一写,但是不能写出是什么?然后让大家猜一猜。

6、学生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7、谁来读一读,猜一猜?

8、如果我们都养小猫,小狗,而且长相又差不多,那写出来的文章,可就一个模样了?

9、指导:回忆一下,你的小动物,有什么性格,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脾气?(板书各种性格:懒惰、脾气暴躁等)

10、这些小动物太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写写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种小动物。

11、小结写作方法:先概括后具体、举例子、运用成语、比喻、拟人、对比

要写得生动具体、字里行间表露了喜爱之情

篇6:教学情境的设计方式

教学情境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它能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匹配;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构,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学数学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含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教学情境。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故事化情境

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适合学生的路子。例:在学习《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第二课时,可以对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吗?” 司祭长告诉他“没有,古代书本中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地判定这金字塔有多高。” 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泰勒斯随即从白长

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得塔高131米。(讲故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故事讲完后,学生们都产生疑惑的眼光,这时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吗?”,学生们面面相视,回答不出,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问题„„,等学完新课后,师生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采用了一个什么原理测量金字塔的„„,这样一个自然延伸的教学情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活动化情境

适宜的情境往往是跟实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开展活动化的教学情境,便于展开研究、协作和问题解决等研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式。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有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的依赖老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例: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可事先让学生准备五根长度分别为3、4、5、7、8的木棒。提出任务:①取出三根木棒,拼成三角形,请你描述如何拼?②任意三根小棒是否能拼成三角形?③有几组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④能拼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有什么关系?⑤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你的猜想。

3、生活化情境

从教学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入手,设计教学情境。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式、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现代课程改革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以及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内容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式。知识技能和情感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把知识、技能情感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情境特征,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一条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①4.5cm;②6.5cm.③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事实上是一道常规题,在教学中,我们将这个问题改为一道贴近生活的问题:比如说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直径是60km在某城市正南50km处,以北偏东30º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会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改造,常规性题目便被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数学的适用性。当然此题还可以进一步变换条件,让学生思维朝纵深方向发展。如该城市遭受台风袭击的时间有多长?等等。

4、问题化情境

适宜的情境一般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利用问题探究方式来设计教学情境便于为数学课程设计适宜的学习情境。在数学发展历史、数学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问题的素材。模拟数学家进行数学发展的探索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有着巨大的智力价值和非智力价值。利用认知的矛盾问题创设情境。新知识、旧知识的矛盾问题,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问题,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问题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识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积极的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例: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先提问:A、举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B、一元一次方程中最关键的项是什么?然后在学生举的例子上添加一个二次项,问:这还是一元一次方程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方程呢?这时,原有的“旧知”与教材的“新知”在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学生渴望知道答案,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问:你想知道吗?这样处理,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今后学习一元高次方程的概念做好了准备。

篇7:语文情境教学设计初探

题 目:

毕 业 论 文

语 文 情 境 教 学 设 计 初 探

入 学 年 月__ 姓 名 学 号 专 业_ 学习中 心__ 指 导 教 师__

完成时间 2012 年 3 月 17 日

摘 要...............................................................2

关键词...............................................................2

正 文...............................................................3

一、语文情境教学的内容...............................................3

(一)直观形象性...................................................3

(二)情知对称性...................................................4

(三)智能暗示性...................................................4

(四)意象相似性...................................................4

二、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

(一)设计角色,置身情境...........................................5

(二)把握课题,引入情境...........................................5

(三)绘声绘色,优化情境...........................................6

三、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6

四、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7

五、如何设计语文教学情境.............................................7

(一)和谐施教,创设愉快学习情境..................................7

(二)灵活多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7

六、语文情境教学的意义...............................................8

七、小结.............................................................8

参考资料.............................................................8

致 谢.............................................................9

语 文 情 境 教 学 设 计 初 探

姓名:尚晓燕 学号:10039130012 专业:语文教育

摘 要: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本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另外,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具有四个特征:

1、直观形象性

2、情知对称性

3、智能暗示性

4、意象相似性。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关键词:直观形象 情知对称 智能暗示 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曾这样写道:“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多种教学方法中,我对情境教学法情有独钟。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一、语文情境教学的内容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1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一)直观形象性

语文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提供的形象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①人物形象。“文学是人学”,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70%以上。一套语文教材犹如展示从古到今各种人物艺术形象的画廊,这些形象各具特点,栩栩如生。②具体形象。语文教材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了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自然景物形象对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都是大有裨益的。③事物形象。

3(二)情知对称性

情境教学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存,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情知对称。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知识的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和“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我们提倡情境教学,是在批判旧学校对学生冷酷无情的基础上,主张情感教学,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学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实践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爱满天下”。(三)智能暗示性

情境教学又叫暗示教学。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情境教学中的智能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景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翅膀腾飞„„到了“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四)意象相似性

情境教学,除了有条件把学生带到实体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外,如指导学生命题作文《春天在哪里》,把学生大自然中去找春、访春“教学《苏州园林》,把学生带到苏州园林中去观赏、印证,等等,其他则都为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教学情境。因为教材中的人物、事物、景物、事件等,实在是不能一一搬到教室,而且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情境教学谋求意象相似性,即教学情境与教材所规定的情境在意象上相似。

二、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内容 安排与教学策略选择上,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与学生心理相符、贴近学生实际生 活且与课本紧密联系的课程导入,让学 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与乐趣。值得注 意的是,这种导入并不是单一的教师表 白,而是一种学习“情境”,其形式多样。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利用课程 资源,通过多种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生活经验,准确切 入知识点,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 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不少戏剧、小说,并且有许多人物对话描写。教师 可以情境教学来设计角色,让学生角色扮演或角色诵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以教材语言为出发点,对教材语 言进行真正落实,即从语言入情境,从 情境再融入语言的不断沟通与结合,有 利于对的语言文字功底进行有效训练,同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境认识。如教学《美猴王》时,教师可让学生分 角色朗读,并点评“石猴”朗读者,或 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揣摩石猴性格,并让学生尝试给相关影片配音。这样,学生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内容。

(二)把握课题,引入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 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 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 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 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 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 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 学习情境中。

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 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散联想与想象,5 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 契合。如教学《风筝》时,教师应引导 学生对亲情的含义进行感悟,感受文中 的深深手足之情,并学习鲁迅知错必改与严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三)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以情作为纽带,通 过教师的“情”对学生的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 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与知识海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 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 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 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三、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是集 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 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 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 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 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联想 与想象,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 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教学中,教师应掌握语文课程 特点,准确找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注 重人文精神与价值。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与人性进行关怀,注重培 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及宽容的师生关 系,提倡合作与民主的语文教风。在开 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但要顾及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更应考虑学生学习中的 需求与感受。

人文教育具有想象与创造性,人文意义充满模糊性与抽象性,而人文 语言富含隐喻性与混沌性。因此,人文教育不可以概念进行简单解释,还需某个特定的“场景”,然后通过想象或联 想,领悟出其中的涵义与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 6 注重启发学生领悟力与 想象力,使学生自主感悟,将知识不断延伸与拓展。

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 联系的,其目标是丰富学生与社会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应将语文教学延 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 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四、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 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 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 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 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重点、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创造思 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 方式应多样化,如:是师生间、生生间 或分组合作、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 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动力。

五、如何设计语文教学情境

(一)和谐施教,创设愉快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师生感情融洽时,学生思维的大门成开放状态,思维活跃,反映敏捷。而当师生感情不融洽甚至对立时,其思维的大门成封闭状态,甚至排斥从教师那里发出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爱生出发,尊重,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护和爱惜他们的身心健康,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这样学生才能以良好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去发现,建立师生真正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由课堂的主宰者,操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灵活多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创设问题情景也可以用质疑的方式,即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再教学活动中,有时学生的质疑比教师的设疑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鼓 7 励学生质疑并采纳一些问题作为“问题情境”的起点,也是推动学生求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之有效的方法。

六、语文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教学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情境教学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在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情境中,感情的因素尤为显著。因此,创设呈现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含感情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七、结论

总之,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自身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湖南大学出版社

3、《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4、《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山东教育出版社

5、《成功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6、《播种爱心》,广西教育出版社 7、1998年增刊《语文教学情境论》 韦志成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8、《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贝桂鸾著

致谢

本篇论文是在指导老师李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李老师给予了指导,并提供了很多与该论文相关的重要信息,培养了我们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这将非常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篇8:浅谈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教育需要契机, 诗歌教育更是如此。我们无法忽视情感共鸣的力量, 我们也无法阻止学生主动求知的激情。《春风化雨》是我无意中看到的一部影片, 打开了我在现代诗歌教学上遇到的瓶颈。

一、欣赏影片, 进入情境

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 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 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 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也许我们都曾经暗暗期盼过生命中出现基丁这样的老师, 他热爱生命, 酷爱文学, 出口成诵, 富于激情和梦想, 他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告诉他们把握今天。所以当那个男人哼着小曲在教室里露面时, 那些孩子的眼睛里隐藏的光芒闪耀了。他在第一堂课上, 就撕去了庄严的教科书上对诗歌的规定, 告诉孩子们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动人的诗句如蜜糖般从唇边滑落。他让孩子们称他为“船长”。

看完电影, 学生久久沉醉在影片无比震撼的悲剧力量中, 为影片中的诗歌情怀而激情澎湃。“O Captain!My Captain!”成了他们课间互相吟诵的句子, 但我知道他们现在这样的认知热情, 还停留在非理性阶段, 如果就到这里戛然而止, 那么这部电影也就只是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已, 这与我的初衷相去甚远。再没有比现在更好的契机去执教《船长》 (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 , 再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情境去让他们接受现代诗歌, 鉴赏现代诗歌, 热爱现代诗歌, 进而愿意去创作现代诗歌。

二、延续情境, 抓住契机

诗歌教学的困境常常是教师努力煽情, 而学生很难投入。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出现了这样的语文怪现象, 小学生初中生的朗读水平, 往往比高中学生更抑扬顿挫, 更富于情感。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情感变得越来越内敛, 越来越羞于表达。高中的学生在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应该比义务教育阶段上了一个台阶, 可是, 多方面的原因却造就了这样尴尬的结局。

但在学习《船长》一诗时, 学生似乎忘却了原本的羞涩和顾忌, 完全投入了文本。这不能不说是影片带来的情境效果。因为有了影片的影响, 学生对《船长》一诗的学习很有热情, 当我提出朗诵任务时他们大多跃跃欲试, 愿意去读诗, 而且能把诗读好, 这让我十分欣慰, 没有什么比投入阅读更能理解诗歌的精髓。

(一) 顺延电影, 代入文本

电影细腻刻画了基丁老师这一“船长”形象, 从这里入手, 远比直接拿着文本讲林肯的背景要好得多, 这就是情境教学的魅力。对学生来说, 林肯更多是停留在纸上的人物, 就算资料再详实, 学生对他的理解还是很浅显、片面的, 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

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来就是“基于文本, 高于文本”, 如果完全不提林肯, 显然也是违背大纲要求, 更不能正确理解诗歌。从基丁顺延到林肯, 由亲切可感、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 顺延到丰功伟绩、伟大却又平凡的林肯总统, 这样学生在认知上便有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样, 诗歌的情感起伏变化与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 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对于基丁老师的热爱、崇敬、不舍, 与人民对亲爱的总统突然遭暗杀后的震惊、悲痛、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样复杂的感情其实也有共同之处, 那就是同样的不舍、悲痛但也同样无奈。

(二) 比较阅读, 加深理解

也许在初读诗歌之时, 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把“船长”等同于“基丁老师”的层面上, 但在反复诵读之后, 在他们逐渐冷静下来后, 我抛出问题:“如果这是在基丁老师离开后学生所作的诗歌, 你觉得合适吗?”

当然这是惠特曼的诗歌, 这个问题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是, 这也让学生领悟到, 诗歌里的情感比影片中更沉痛。此时, 再让学生谈谈他们心目中的林肯总统, 我再补充总统突然遇刺的背景资料, 学生有了前面的情感积淀, 到这里已经基本理解了惠特曼作为一个无比爱戴总统的诗人彼时彼刻创作此诗的心情。更何况此诗的哀伤溢于纸上, 几乎令人不忍卒读。“只是, 啊!心哟!心哟!心哟!”“在甲板上, 这真是一场梦”“只是以我悲痛的步履, 漫步在甲板上”等诗句直抒胸臆, 学生已不难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拓展情境, 开设专题

(一) 爆炸阅读, 大海捞针

在学习了《船长啊, 我们的船长》一诗后, 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出来。趁着这股学习的热情, 我请他们阅读必修三 (《苏教版》) 的诗歌专题, 并将其与必修一中的诗歌专题相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 我又充分利用了选修课本, 让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充分阅读了大量诗歌。我称这个过程为“爆炸性阅读”, 这无疑是大海捞针的过程。学生对诗歌无疑有极大的兴趣。在这个年龄阶段, 相比较于应试高考作文, 他们更愿意去尝试一些现代诗歌的创作, 这可能因为诗歌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诗歌大多简短, 感情表达或直接有力, 或含蓄朦胧, 或千回百转, 让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 通过这种“爆炸性阅读”, 掌握很多重要信息。但这个过程, 也就如大海捞针一样, 在一片汪洋之中, 我们总要攫取我们需要的那朵浪花。

(二) 深入阅读, 了解派别

在大量阅读之后, 我介绍了现代诗歌的一些派别和这些派别的一些代表作, 让学生一起总结其特点。

利用教材中选用的诗歌 (包括必修课本和选读课本) 简单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现代诗歌流派及其代表诗人、作品, 新月派 (主要介绍了闻一多《发现》《死水》, 徐志摩《再别康桥》《沙扬娜拉》) , 七月诗派 (主要介绍了艾青《北方》《大堰河, 我的保姆》) , 汉园三诗人 (卞之琳《断章》, 李广田《窗》, 何其芳《秋天》) , 现代派 (郑愁予《错误》) , 朦胧诗派 (舒婷《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 顾城《黑眼睛》《一代人》, 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北岛《候鸟之歌》) 等。我将这些派别及所选诗歌做成精美的幻灯片, 配以音乐和图片背景, 并下载了中央台录制的其中几首经典诗歌的朗诵视频, 让他们在了解派别和其基本特色的基础上, 学会朗读, 爱上朗读, 并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 在课堂上或者课后与老师和同学齐分享, 共赏析。

(三) 取舍选择, 创作尝试

其实, 在介绍现代诗歌流派的时候, 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兴趣取舍, 这时候有了前面的积累, 可以要求其先模仿自己喜欢的诗人去写自己想写、可写、能写的内容。

当然, 模仿只是为在摸索阶段的学生提供一个思路, 但我又多么害怕这样的模仿会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每个少年都应该是一个充满了热情的诗人, 但是如何能在热情洋溢的诗歌中体现理性的思维, 在注重韵律和结构的同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这对初学者来说毕竟太难。因此, 在三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 我要求学生努力做好其中两项即可。对于那些过分注重形式和韵律的同学, 我更倾向于鼓励他们在自己的诗歌中, 找到独特的视角, 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 写出自己的哲理感悟。

课外, 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些专业的诗歌杂志, 如《星星诗刊》《诗选刊》《诗刊》《淮风诗刊》《银河系诗刊》《新国风诗刊》等, 让他们在阅读课的时候去阅览室借阅, 做好读书笔记。我鼓励他们创作, 更建议他们向一些中学生报纸投稿, 让他们在不断的创作与交流中逐渐进步成熟。

上一篇:宽容并不是那么难作文下一篇:超市促销活动优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