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浪漫主义诗歌

2022-07-18

第一篇:外国浪漫主义诗歌

外国爱情诗歌

古今中外,歌颂爱情的诗歌不少,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外国爱情诗歌,欢迎大家阅读!

当你老了/叶芝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我曾经爱过你 /普希金

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么真诚、那么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地爱你。

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夏季 /狄金森

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夏季,

当夏季的光阴已然流逝!

请允许我成为你的音乐,

当夜莺与金莺收敛了歌喉!

请允许我为你绽放,我将穿越墓地,

四处传播我的花朵!

请把我采摘吧——

银莲花——

你的花朵——

将为你盛开,直至永远!

我是怎样地爱你 /勃郎宁夫人

我是怎样地爱你,诉不尽万语千言:

我爱你的程度,是那样地高深和广远。

恰似我的灵魂曾飞到了九天与黄泉,

去探索人生的奥妙和神灵的恩典。

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我爱你不息,

像我每日必需的摄生食物不能间断。

我纯洁地爱你,不为奉承吹捧迷惑,

我勇敢地爱你,如同为正义而奋争!

爱你,以昔日的剧痛和童年的忠诚,

爱你,以眼泪、笑声及全部的生命。

要是没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圣贤,

要是没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激情。

假如上帝愿意,请为我作主和见证:

在我死后,我必将爱你更深,更深!

雏菊 /缪塞

我爱着,什么也不说,

只看你在对面微笑;

我爱着,只要我心里知觉,

不必知晓你心里对我的想法;

我珍惜我的秘密,也珍惜淡淡的忧伤,

那不曾化作痛苦的忧伤;

我宣誓:我爱着放弃你,

不怀抱任何希望,但不是没有幸福

只要能够怀念,就足够幸福,

即使不再能够看到对面微笑的你

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 /卡蒙斯

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

我都愿你拿去,

只求你给我留一双眼睛,

让我能看到你。

在我的身上

没有不曾被你征服的东西,

你夺去了它的生命,

也就将它的死亡携去,

如果我还需失掉什么,

但愿你将我带去,

只求你给我留一双眼睛,

让我能看到你。

致 /雪莱

有一个字经常被人亵渎,

我不会再来亵渎;

有一种感情假意被人鄙薄,

你也不会再来鄙薄。

有一种希望太似绝望,

何须再加提防!

你的怜悯之情无人能比,

温暖着我的心。

我不能给你人们所称的爱情,

但不知你能否接受,

这颗心对你的仰慕之情。

连上天也不会拒绝,

犹如飞蛾扑向星星,

又如黑夜追求黎明。

这种思慕之情,

早已跳出了人间苦境!

爱之歌 /里尔克

我该怎样把持我的灵魂,

让它不去触碰你的灵魂?

我该怎样举它越过你,向别的事物?

啊,

我多么愿意把它安置在

幽暗中随意一个失落的东西旁,

在一个陌生、寂静,不随着

你内心深处波动的地方。

可是,与我们,

与你和我

关连的一切把我们揉在一起,

象琴弓从两根弦拉出同一个声音。

我们被绷在什么琴上?

哪个琴师把我们握在手中?

哦,

甜美的歌。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聂鲁达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你从远处聆听我,

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去,

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

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

你如同忧郁这个词。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你听起来像在悲叹,

一只如鸽悲鸣的蝴蝶。

你从远处听见我,

我的声音无法触及你:

让我在你的沉默中安静无声。

并且让我借你的沉默与你说话,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

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

遥远而明亮。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遥远而且哀伤,仿佛你已经死了。

彼时,一个字,

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而我会觉得幸福,

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结束语: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愿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爱情!

第二篇:外国诗歌四首

永远的诗魂

──《外国诗歌四首》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高级中学 韩伟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都以自己的热情和思想书写着优美的诗篇,《外国诗歌四首》仅仅只是一个代表。这些选自不同国家的代表诗人的名作从不同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体现了诗歌的共同特点,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

一、俄国·普希金《致大海》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遭到革职并被遣送回乡。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联系自己的遭遇,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诗人主要把握大海的一个特点──自由奔放──进行表现,再联系与大海相关的两个人物──拿破仑和拜伦,借此抒写自己渴望自由的精神和情感。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材料。他看到的大海除了蔚蓝色的波浪、娇美的容光外,更多的是听到它忧郁的怨诉、临别时的呼唤、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感受到的是黄昏时分的寂静和反复无常的激情。之所以使用这些词句,是因为他把大海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将自己心灵的悲哀、愤激和不平表现出来,体现了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除此之外,诗人还写到了他仰慕的两个英雄──拿破仑和拜伦。显赫一时的拿破仑被囚禁于荒凉的海岛并最终死在那里;而“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拜伦虽然倔强地奋斗过,但终究为自己的祖国所不容而客死他乡。写两位天才的离去,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失去自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写法上,诗人运用拟人与呼告的手法。全诗将大海比作自己的朋友,采用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便于直抒胸臆,表达心声,感染读者。而感情上,本诗虽有忧郁的低诉,但总的说,热烈奔放,自由不羁是本诗主旋律。

二、英国·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

如果说,普希金的《致大海》是诗人对着大海这一具体的物象而从多方面进行联想和想象,那么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则是对一次经历的追忆。该诗写于1805年11月,是诗人游历苏格兰后所写。诗人向我们描写的是一种具体的情景:高高的苏格兰山岗上,一个孤独的收割女在歌唱。他首先向我们展现了收割女的勤劳而充满活力:“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劳动的人与静穆的自然和谐统一,构成了一幅亮丽的风景。这位年轻的姑娘“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却又为这风景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接下来,诗人

便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歌声的作用和内涵上。

首先诗人通过衬托比较来展现收割女的歌声。荒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的嘀呖啼啭,僻远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报春杜鹃的鸣唱,都是优美动人、给人无尽的勇气和希望的。但就是这样的鸣唱,也不如“收割女”歌声的“暖人心房”、“动人心肠”,通过衬托体现了歌声非同寻常的感染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强大的感染力呢?因为收割女的歌唱的内容让人忧伤。但是姑娘唱的是哪一首歌没有明说;其内容是什么也没有明讲,诗人只是通过一系列的猜想:为过去忧伤,不幸的往事,很久以前的战场,当今的生活,将来的日子„„这些猜想把诗歌的内涵引向了更深更广的所在,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感受,从更丰富的情感,更广阔的时空对这歌声加以诠释和呼应,去体味这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诗人自己也被这歌声深深震撼,“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写作特点上,该诗清新朴素,自然流畅,如风景画般的明朗和宽广。内容引起广泛的共鸣,从而深化了意境,增强了普遍意义。

三、美国·狄金森《篱笆那边》

如果说,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是直接的取材于诗人的一次经历,那么,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则是诗人创设的一实一虚两个情景:孩子和篱笆那边的草莓(实),上帝和篱笆那边的草莓(虚),通过对这两个情景的对照表现,抒写了诗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前一情景中,孩子对篱笆那边的草莓有着强烈的愿望,他想爬过篱笆,得到那“真甜”的草莓;而且他也有能力,“可以爬过”篱笆。但他的心灵受到了约束,因为那样做,“上帝一定要骂我!”而后一情景中,诗人通过内心独白向我们昭示着:上帝如果是孩子,也会摆脱束缚,摘取草莓,只要“他能爬过”篱笆!

作者借此表达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在追求美好事物的时候,人们往往有所顾忌,受到一些固有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不敢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最后诗人实际上是在呼吁:回归童心,冲破束缚,大胆的去追求美,拥有美和自由。

本诗短小精悍,充满童趣,体现了女诗人特有的温婉和细腻。表面上看宛如童谣,实际上却如寓言一般深含哲理,发人深省。

四、匈牙利·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

如果说,狄金森的《篱笆那边》用了一个象征物──草莓来比喻美好的事物,那么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则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格式,来展现诗人内心的激情。

内容上诗人使用大量的比喻: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来自我比喻;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比作自己的爱人。这样两相呼应,互相映衬,突出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一切甚至生命的挚爱之情。而且这些比喻中,前者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后者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

以秀美之感。

在结构上,使人采用了排比段的形式。全诗5个自然段,都用“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的格式,形成排比段,这一结构回环往复,构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情感象征上具有双重的含义。首先我们可以直接将其看作一首爱情诗,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真诚无私的奉献,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同时我们也不妨把这首诗可以看作一首爱国诗,诗中的“爱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挚爱的祖国,表达出诗人愿意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强烈的爱国精神。事实上,诗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1849年1月,在参加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中,诗人献出了他年仅27岁的生命。

这首诗以激越的情感动人,热情奔放,酣畅淋漓地抒发感情,同时回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

第三篇:外国伤感爱情诗歌

感人的诗歌总会感动你,下面小编整理了外国伤感爱情诗歌,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外国伤感爱情诗歌

(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又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又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面对爱你的人,用冷漠的心,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外国伤感爱情诗歌

(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外国伤感爱情诗歌

(三)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听不到我说 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你听不到我的倾诉 我爱你

而是我永远都没有机会对你倾诉

亲爱的朋友,

当你坐在柔美的月光下临窗遥望繁星,黑咖啡的浓香便漫溢空灵世界,

潜伏在你心灵的最隐蔽处的记忆,是不是便镜子一般反射出你的背影?

一个雀跃的灵魂真实的来到了你的眼中,世界上最遥远的不是距离!

第四篇:王君 外国写景诗歌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 王 君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⑴ 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 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⑴ 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⑵ 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⑶ 教师总结:

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第五篇: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及其阅读

吴晓东教授在北大开设有“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这门课的讲稿曾于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7月,吴晓东教授的新书《漫读经典》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作为研究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专家,吴晓东教授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中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如卡夫卡、沃尔夫、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学语文课堂。从阅读感受上来说,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借用吴晓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既然这样,中学生还要不要读,该读哪些、如何读,中学语文老师该如何讲?吴晓东教授对上述问题的观点和建议是什么,解读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让我们来倾听吴晓东教授的观点。

1.可否先请您谈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小说?

答:这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指20世纪初叶在西方开始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有范畴深的关系,如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影响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涵。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方面比较突出地表现了人与世界、他人以及自我的矛盾好断裂,所以往往被视为具有颓废悲观的情绪甚至虚无主义的色彩。而弗洛伊德心理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挖掘人的内在心理甚至无意识提供了所谓科学的根据。现代主义文学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在形式上的大胆试验,对传统文学样式采取的是彻底摒弃的激进姿态。这种激进的文学姿态的形成原因要到20世纪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求。我认为,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与此相适应的,是20世纪的文学也必然跟着复杂。这也正是20世纪从形式到内容都趋于复杂的现代主义文学占据了主潮地位的重要原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式、风格、美学、技巧诸种方面的特殊性,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的独特视角,甚至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具体说来,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等文学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都有很多作家致力于小说创作。这些小说也可以笼统地称为现代主义小说。

2.您认为阅读和欣赏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 答:我喜欢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的一句话:“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说句玩笑话,有时读者和研究者理解起现代小说甚至比理解现代世界本身还要困难。但也许这恰恰表明了现代小说的价值之所在。所以我个人觉得,阅读和欣赏以及理解和阐释现代主义小说的重心也应该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二十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阅读和欣赏的重心也从内容偏向了形式。

3.您的新书叫做《漫读经典》,请问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算得上是经典,哪些现代主义小说已经成为经典?

答:我认为,衡量所谓的文学经典有两个最重要的尺度,即现代小说经典一方面是那些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的小说,是那些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小说,是了解这个世纪最应该阅读的小说,正像了解中世纪必须读但丁,了解文艺复兴必须读莎士比亚一样。另一方面现代小说经典则是那些在形式上最具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小说,是那些具有小说形式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的小说。这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经典。对于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20世纪的现代主义经典绝对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们认识二十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 我在讲稿《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选讲的九部小说是:《城堡》(卡夫卡)、《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尤利西斯》(乔伊斯)、《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喧哗与骚动》(福克纳)、《交叉小径的花园》(博尔赫斯)、《嫉妒》(罗伯-格里耶)、《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本来还想讲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讲。此外,以后如果有时间,我还想讲一下德国的托马斯·曼、黑塞,英国的伍尔夫、毛姆,法国的加缪、纪德,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日本的川端康成的小说。当然,西方现代主义经典还有很多,漓江出版社1988年出了一本书,是康诺利、伯吉斯合作的《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这本书对于我们认定和选择什么是20世纪经典很有帮助。

4.您认为现代主义小说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相应地人们的阅读应如何适应?

答:我在课堂上曾经讲过,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的最大的冲击就是对反映论的颠覆。人们把十九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所以马克思有一句分析巴尔扎克的名言,称巴尔扎克的百部人间喜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依据的正是反映论。反映论有一种坚实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像和虚构。这就是20世纪小说观念的重要内容。

而读者也需要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把现代主义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像和叙述的产物,同时把小说看成是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历险。 5.可否谈谈您个人阅读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历和体会? 答:我读现代主义小说是从84年入大学开始。到了1987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浪潮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达到顶峰的时期。我们这些读中文系的学生,对现代主义经典的阅读,也进入了狂热的阶段。我那时固执地认为,想要了解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认识二十世纪人类的心灵境况,读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经典是最为可行的途径。八十年代影响中国文坛的最后一个西方作家可能是昆德拉,昆德拉在他的影响了中国读者二十年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我们都是被《旧约全书》的神话哺育,我们可以说,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幅图景,象是对天堂的回忆。”套用他的话,我们这一代读书人也曾经被二十世纪的外国现代主义文学哺育。我们对文学的经验,对什么是经典的领悟以及对二十世纪人类生存图景的认知,都与这些作品息息相关。

这种对西方现代主义经典的爱好,使我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学生时代一度成为一个法国哲学家巴什拉所谓的“熬夜人”,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漫无目的地阅读二十世纪外国现代主义文学经典。到了1997年前后,已经当了教师的我开始十分怀念那些已经过去了的读西方现代主义经典的时光,我就决定在北大讲坛上讲授“二十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的课程,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就是这门课程的整理稿。我把这部书稿的问世,看成是一种以我个人的方式向现代主义经典所表达的缅怀和致敬。

6.您讲现代主义小说时用了“小说诗学”这个词,可否给我们的读者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答:法国理论家托多洛夫指出:“诗学”概念首先关涉的是“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按这个说法,“小说诗学”则通常研究的是小说的内在构成方式,尤其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形式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传统的小说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小说内容的研究,如主题、时代背景、人物类型等,着重点在于小说写了什么,并且进一步追问小说的社会文化根源,但很少关注小说中的这一切是怎样被小说家写出来的。而诗学更倾向于追问“怎样”的问题,或者追问“怎么会这样”。这并不是说忽略了对小说中的内容、意识形态和文化哲学方面的重视,而是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是怎样落实和具体反映在小说形式层面的。

7.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有没有现代主义小说?

答:现代主义在20年代就开始影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这样的作家就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到了30年代如戴望舒、何其芳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中都有艾略特的《荒原》的影子。受当时西方的意识流、存在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现代派的作品,如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小说都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40年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复仇》等,就既有意识流的影响,又有存在主义的痕迹。40年代冯至的中篇小说《伍子胥》,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巨大影响。

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对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影响更大,80年代后期出现在文坛的先锋作家马原、格非、余华、孙甘露、苏童、叶兆言等人的创作,都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痕迹。但他们的小说到底是不是现代派,在80年代文坛曾经出现激烈的争论,有相当一部分人研究者认为他们的创作是“伪现代派”。我个人认为80年代的先锋小说不能说是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因为产生现代主义的历史条件已经过去。而西方迎来的也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时期。

8.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选有外国小说,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巴尔扎克《欧也妮与葛朗台》、契珂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传统小说。200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原来基础上,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都选择了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和《饥饿艺术家》、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节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节选等。您怎么评论现代主义小说进入中学?

答:我刚才说过,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占据的是一种文学主潮地位。让中学生多少了解一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主潮的简要图景,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今天其实生活在20世纪的造成的某种结果之中,20世纪的阳光和阴影其实都在笼罩着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刚刚逝去的20世纪的了解,有助于认识我们今天是怎样走过来的。而这种了解,应该从中学语文教育开始。

9.在众多现代主义小说中,中学所选入的只是冰山之一角。您认为其他像普鲁斯特、乔伊斯、昆德拉等现代小说大师的作品是不是也可以让中学生在课上有所了解呢?

答: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主义文学都适宜中学生阅读的,比如昆德拉是个很深刻的小说家,对极权主义制度和媚俗的母题都有深刻的揭示。不过他的小说,就不适合进入中学教材,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这个人物形象就对自己所生存着的世界有一种既沉迷又游离的姿态,而昆德拉是通过这个人物对待性爱的态度来表现的,尽管其中具有一种升华了的审美意绪,但依然对中学生不太适宜。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名著《尤利西斯》也如此。倒是乔伊斯有几篇短篇小说可以考虑作为中学生的读物。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开头部分也可以。

10.如果请您来为中学语文编选外国文学单元的话,您会选择哪些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据说您参加了山东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不知您在为中学生编教材的时候有哪些想法?

答:我参加的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的编写,这套教材据说目前已经被北京一半的中学采用。我负责编选了三个单元。关于外国文学部分有两个单元,其一是外国古典文学,另一个就是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单元。我选择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一章,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以及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我首先想在这一单元中传达一种现代小说观。我前面说过,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与19世纪以前的反映论有所不同,反映论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所以现代主义作家更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我想把这种虚构的文学意识传达给中学生。比如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写的就是一个虚拟的可能性的世界。所谓可能性的世界,就是说它在生活中并非真实存在,但是又有逻辑上存在的可能性。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写的就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小说开头就写格里高尔早晨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这就是卡夫卡对人的可能性的一种虚构。在现实中人当然是不会变成甲虫的,但是,变成甲虫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同样,《饥饿艺术家》中的一连几十天不吃不喝的饥饿表演也写的是一种可能性的情境。所以读卡夫卡的小说,靠现实主义的反映论的逻辑是很难解释的。卡夫卡的小说表现的正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这只能借助于文学虚构才能实现。当然,虚构不是说胡编乱造,它也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但它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虚构中内涵着的某种人类的可能性的真实,或者说是一种终极性的哲学情境。

11.您认为节选的方式会不会影响学生对整部作品的理解呢?您是否建议中学生读整部的现代主义小说,您会给他们推荐哪些作家,哪些小说?

答:节选的方式对学生理解整部作品当然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像《百年孤独》第一章自身比较完整和自足,同时整部小说有不少课堂不宜的内容,并不适宜在课堂讲授。在中学阶段只读第一章其实是可以的。而相当一部分现代主义长篇小说,还是读整部为好。我个人建议下面一些小说比较合适作为中学生课外读物: 《气球》(美)巴塞尔姆 《笛梦》(瑞士)黑塞

《我们的祖先》(意大利)卡尔维诺 《局外人》(法)加缪

《日瓦格医生》(俄)帕斯捷尔纳克 《白象似的群山》(美)海明威 《死者》(爱尔兰)乔伊斯 《喀布尔人》(印度)泰戈尔 《看不见的收藏》(奥地利)茨威格 《阿莱夫》(阿根廷)博尔赫斯

12.记得您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曾谈到,您在上小学和中学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总要为每篇课文概括中心思想,不管讲什么课都有一个基本定式,就是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我也是听着这样的语文课长大的。)您说,反映论从小就奠定了您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到了大学,您不得不一直与反映论做艰苦的斗争。不知您在北大给大学生讲现代主义小说时,是不是还要先给学生“洗脑”,先改变他们的文学观念?

答:我近几年接触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中学语文教育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学生的文学阅读状况也有很大改观,就我所接触的大学生而言,已经不大存在您说的需要“洗脑”这类问题了。这和他们对现代小说的阅读多少有点关系。而读现代主义小说本身就是一个改变既有文学观念的过程。

13.在您的书里,您说“我们这一代读书人曾被20世纪的外国现代主义文学哺育。”不过,您也十分诚恳地指出,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没有金庸、古龙、王朔那么轻松有趣,阅读和讲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是一个困难的事情。请问您认为应该如何让中学生(可能也包括中学语文老师)对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兴趣呢?

答:现代主义小说也不是铁板一块,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现代主义小说,如罗伯-格里耶的《嫉妒》,的确是令专业研究者也感到不那么轻松有趣的。但是,文学阅读不能只读轻松有趣的读物,相反,倒是更应该读一些难读的有挑战性的东西,如卡夫卡的小说和散文,加缪的《鼠疫》、《局外人》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这类作品对我们的心智的培养,对我们的思想的洗礼,对我们的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形成,都是那些通俗读物,包括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不能替代的。所以关键是你是否面临着思想甚至自身生存的困扰,是否力图求索20世纪人类生存命题和生存处境。有困扰,才会有进一步钻研的动力;有问题,才会在现代主义小说中致力于求解。这时就会觉得现代主义小说也许不是那么晦涩枯燥的。所以首先还是阅读观念的改变。

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主义小说都那么枯燥难读,我建议可以从一些好读的作品入手,比如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就是很好看的小说,收了三个关于“祖先”的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叫《分成两半的子爵》,写一位子爵在战争中被炮弹一劈为二,但分开的两半却都各自存活了下来,一半善良,专干好事;一半邪恶,只干坏事。人性的善与恶就这样形象鲜明地反映在分成两半的子爵身上。所以您能听出来,这是一种寓言式的写法,很适合少年人的思维习惯。但是小说的思想却很深刻,它以寓言的方式告诉我们,真实的人性其实是复杂的,是善与恶的统一,所以到了小说的结尾,作者就安排分开的那两半再度合而为一,而恢复完整的子爵则“既不坏也不好,善与恶俱备”,就像我们常人一样。这一结尾可谓意味深长。

再如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都是从东方包括中国古代选择素材,她的《王佛脱险记》写的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的童话故事,很像《神笔马良》,非常有可读性。从这些有可读性的小说入手,完全可以培养出对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趣。

14.中学语文课讲文学的方法是不对头的,而这一套方法用在讲西方现代小说上显然更不对头,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您觉得他们该如何准备在课堂上向中学生开讲卡夫卡、沃尔夫和马尔克斯呢?

答:我觉得增加新的知识储备,更新文学观念是首屈一指的任务。多读一些现代主义小说家自己谈创作的书籍,多读一些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专著,都有助于教师以新的姿态和新的认识进入现代主义小说世界。比如讲授《百年孤独》之前,可以读一读马尔克斯的谈话录《番石榴飘香》。那也是我在八十年代读过的最有趣的几本书之一。书中有一个细节给我深刻印象:据马尔克斯回忆,1981年12月,当时身为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在爱丽舍宫为马尔克斯佩戴荣誉骑士勋章时发表的简短的演讲辞中,“最使我感动的、几乎使我热泪盈眶的,是这样一句不但使我、而且也使他本人深深感动的话:‘你属于我热爱的那个世界。’”我读了密特朗总统的这句话后,就特别想看看这个被密特朗视为属于他热爱的那个世界的《百年孤独》到底有什么魅力。而《番石榴飘香》也有助于对《百年孤独》的写作背景、创作技巧、思想内涵等方面内容增加许多理解,其中也有很多挺有趣的例子,在课堂上介绍给中学生,也会活跃课堂气氛。此外,国内有不少现代主义研究专家写的研究专著,也有助于对现代主义小说的理解。

15.假如请您在中学开设一门现代小说的选修课,您会怎么讲?

答: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精神,我很赞赏这一精神。如果我开这样一门课,我可能会多给中学生一点探究的自主性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领悟解析现代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关于人类的现代体验,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他们自己对20世纪乃至今天人类所遭遇的基本生存问题的理解,在现代小说中去寻求共鸣并寻求解答。当然最终标准答案是肯定没有的,而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对自主探究精神的最好的贯彻。

16.现在大学教授对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了。据我所知,您也参加了山东版语文教材的编写。而钱理群先生和孙绍振先生一直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教学类杂志上写文本解读类的文章,帮助中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素养,提供教学上的参考,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写一些深入浅出的小文章,给中学语文老师看,以帮助他们提高对中外现代文学的欣赏水平?

答:其实长期在中学第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积累了更多关于怎样讲授外国文学的经验,我从他们的经验体会中学到的更多。如果有机会与他们通过写作的方式加强交流,是我感到非常荣幸的事情。

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

专家简介

吴晓东教授,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7月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日本、新加坡、韩国访学与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诗歌、20世纪外国小说。出版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漫读经典》等专著。

(此文发表于《语文建设》) 100% (1)0% (0)

上一篇:文化旅游项目可研下一篇:文化市场管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