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能力

2024-05-01

专业基础能力(精选十篇)

专业基础能力 篇1

(一) 组织年轻教员教学基本功培训

教学基本功培训主要针对年轻教员进行教学基本功培训, 分阶段开展板书竞赛、朗诵比赛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等教学基本功训练和竞赛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促进岗位练兵活动的广泛开展。主要锻炼年轻教员的普通话、板书、课件制作能力, 使他们了解进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教学的组织流程、教案编写要素和编写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等, 帮助年轻教员形成坚实的教学基本功, 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组织示范课或教学讲座活动

每学期至少组织一名高职或老教员讲示范课或教学讲座。教学讲座主要使年轻教员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明白教学的组织流程、教案编写要素和编写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等, 通过培训年轻教员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手写合格教案, 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 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示范课是优秀教员精心准备一堂课, 使年轻教员在观摩中体会教学环节设计、内容处理、方法手段运用等正确和成熟的方法。

(三) 组织试讲与集体备课活动

每学期组织2-3次集体备课与年轻教员的试讲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 研究与讨论课程的知识难点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年轻教员试讲, 纠正教员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 重点帮助教员熟悉教学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方法手段, 提高授课水平。

(四) 开展教员帮带活动

针对年轻教员的教学薄弱环节制定详细的帮带计划, 结成新老结合的帮带对子, 根据专业课程开设时间, 结合课程教学, 分别制定和落实学期教员专业培训计划。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 采取老教员带新教员上课, 年轻教员跟班听课的方法, 在实践中指导新教员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灵活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手段, 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与锻炼。

二、加强教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

(一) 定期组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

随着岗位任职应用情况的变化, 专业课程内容在不断调整与更新, 部分教员的专业知识存在相对老化现象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不够全面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 可以采取定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项目训练的方法, 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员分别负责不同专业课程和模块, 定期组织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 通过系统培训, 利于年轻教员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系统理论知识体系, 熟练掌握专业实作项目的操作技能;利于教员在巩固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更全面与深入。每学期末进行培训情况的分析和讲评, 针对薄弱环制定下学期培训计划, 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

(二) 注重新知识学习与交流

计算机与网络都是紧跟时代飞速发展的技术, 计算机相关硬件大约2个月为一个发展周期, 网络硬件大约1年为一个发展周期, 专业新知识在快速改进发展, 专业教员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 形成新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采取选送教员到部队、院校进行短期培训、代职或学习的方式促进教员新知识交流, 教员回来之后要及时梳理和整理代职、学习、调研材料, 形成调研报告, 将自己所学通过汇报总结、专题讲座、一人一讲等形式展示出来, 将自己的代职收获、学习心得、自学成果进行汇报, 与其它教员一起学习交流, 做到一入学习集体受益, 相互补充专业理论和设备应用新知识, 提升教员队伍专业素质水平。

三、加强教员教学方法手段运用能力培养

本专业课程具有课程体系系统性强、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实践操作项目多, 既要注重单装操作, 更要重视上下级之间的协同操作、课程内容的实时性强等显著特点。如果简单地采取传统教学方法, 很难清楚地解释和描述专业课程中的原理、操作过程等, 所以需要采取适合本专业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手段。

(一) 梳理完善专业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在实际的专业教学中, 要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使教员尽快熟悉专业课常用教学方法及其使用方法步骤, 指导教员在教学中灵活地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梳理完善专业教学方法体系。组织教学骨干, 结合专业教学经验, 通过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结合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 反复探索实践, 以具体教学方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实际应用为牵引, 探讨适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同类型内容的方法和手段, 编写专业教学方法使用指导书。对于每一种教学方法, 要综合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对教学方法的概念、适用情况、使用流程进行详细论述, 分析说明教学方法的使用步骤, 对每一个应用步骤结合具体的课程专业教学实例进行应用说明, 使教员在学习实践该教学方法时能够直接借鉴、熟悉使用方法, 进而才能结合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授课特点灵活使用。

(二) 组织专业教学方法手段培训

鼓励教员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利用业务学习时间, 定期组织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讨活动, 以本专业教学方法使用指导书、为培训教材, 加强教员专业教学方法手段培训。对每一种教学方法, 结合选取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案例、课程项目分析等范例作为辅助材料, 为年轻教员教学方法培训和新任课教员组织专业教学提供培训和教学范例。组织观摩优秀教员的课堂教学, 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手段使用经验, 不断提高灵活运用专业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室要通过跟班听课, 了解督导专家、学员队领导、学员对教员授课情况的反馈信息, 及时将情况与教员进行交流并提出改进意见, 从而加强对教员授课质量的监控与指导。鼓励并指导年轻教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教学比武、教学竞赛等活动, 通过在重大活动中磨砺成长, 形成较强的教学能力强, 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立强.独立学院师资力量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4)

专业基础能力 篇2

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以科学的发展现统领教育.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做到师生的角色转换,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动力,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 者:郑岩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0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50)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专业 基础英语课程 创新能力 培养

专业基础能力 篇3

关键词:教学研究;创新能力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其中包括钱学森所希望的“杰出人才”;“中国梦”的实现,也体现在公民的自由发展上,那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才发展环境的改善、科技的创新要以全球视野谋划。这其中,教育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大学作为提供教育的载体,它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有丰富学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更需要能够将学识和创新意识应用于实际的人。因此,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热点研究课题就逐渐向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侧重。然而,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体系在设计本科教学工作中,为满足教学任务量而在本科教学工作中设置大量课程,使得教学的目的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宣讲,学生为应付繁重的课业压力大多数也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留给学生接触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涉猎的科研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足,加之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了解不足、不深入,也就使得本科毕业生在接触实际工作后无法与前沿科技接轨,进而影响后续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开展。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的相关问题,针对高校化学专业做一浅谈,也对专业基础教学改革模式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 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其与时俱进,首先就要加快知识更新速度。19世纪初开始,人类的知识储备及水平开始快速提升,近些年,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人类文明发展近五千年来所积累的文献资料数量还不及近一年的多。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通过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学科间已没有明显的界限,大量新生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科技创新中只有具备了更为优秀的学习能力,才能保持自己的科研竞争优势。因此,我们须要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教材内容体系,及时把最新的与我们化学专业相关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创新成果编进教学内容中,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真正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在调整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变传统教育方法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不再过分的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包等与课本知识巧妙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调整分配课本知识与补充信息的比例,一方面要保证教学知识点突出明了,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的补充与课程理论知识紧密相关的、在日常生活、现代科技中的热点事件或信息,引导学生学习,唤醒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技能或读书本身是很快乐的事情,学生能带着喜悦的心情学习。同时,前沿科技的引入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地猎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为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二、 对学生作业进行改革,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以往学生作业布置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巩固基础理论反复记忆,强化理解而重数量轻质量,这使得学生负担增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增加了重复抄写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忽略了作业对学生素质和创新培养的重要性;(2)由于考核方式的不同,通常化学理论课采取闭卷答题而实验课一般是综合考核每次实验情况的考核方式,这就使学生潜意识的认为重学科、轻实验,体现在作业上亦然。对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轻视,方法指导又不够,使得思维创新和动手能力不足;(3)随着高考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课堂授课作业布置后,对作业的评价放松,特别是缺少过程评价,使得作业的布置与完成效率降低。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改革:(1)统一规划与自主选择相结合。布置作业时,在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提倡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作业的设置上要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并建立作业的自主选择机制。(2)作为日常修业的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保证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通过设置实践性、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让学生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推行课业小组合作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基础性作业,但对于实践性、探索性作业,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制,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采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在实施上述改革的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作业布置管理制度。对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针对学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布置作业,合理规划安排学科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的内容和比例,及时督查作业的布置与落实的情况。

三、 使学生融入科研小组,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试图自行解决问题,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深化认识已有知识,进而锻炼学生主动涉猎新知识,并通过这一过程,带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融入科研小组是一个极为有效的过程,在小组日常活动中,不再为学生提供固定不变的参考结果,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研究来完成,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学生相应的评价。具体实施可以按如下几步进行:(1)授课方式的转变。将专业前沿讲座课由单纯的课堂讲解形式变为课堂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课业导师除在课堂讲解之外,针对自己负责的科研课题,将其中适合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操作过程在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讲解并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向学生开放其实验室,以便学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科研课题,学习和理解导师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科研课题的选择,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和盲从性。(2)学年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建设。学生通过专业前沿讲座和进入开放实验室的体验学习,选择学年科研课题。导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授课时间,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做到因材施教,推广旨在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个性化培养,指导学生科研实验操作并要求学生自主撰写实验记录,实行定期组会制度,在组会中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整理与总结,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提问与讨论,在讨论中指导学生课题进展、难点以及后续任务。通过步进式的科研能力培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研究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采用灵活的方式评价学生参与项目情况。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仅靠主观评分简单的评价学生。我们也可以通过让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总结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如何进行相应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通过研究获得具体结论以及展示项目的研究成果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无论成败,学生都可以学会如何主动掌握新知识、如何自主分析新问题,并能够学会如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热情和勇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关系到国家创新教育的实现、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竞争战略,同时也与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紧密相关。今天的中国,需要可持续的科学创新氛围,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结合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周洪宇.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教育变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2.

[2]袁敏.追求幸福的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8.

[3]夏天,王敬平.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7).

专业基础能力 篇4

基础英语课程是中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在高校英语专业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基础英语课能够培养学习者正确、自然、流畅、灵活机动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学习的能力, 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 注重学生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因此, 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落实到基础英语教学活动中, 坚持授知与育能相结合, 已成为英语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自信心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 把学生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智能, 强调了解文化差异, 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自我监控, 学会自我评价, 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仅有助于受教育者获得语言能力, 而且重视语言教育在智力发展和情感结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特征, 语言呈现形式不以知识体系的描述为主线, 而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应用为主线。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 是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另外, 还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 强调任务型学习的教学模式、语言的输入量、真实的语言、实践的机会。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使课堂教学从教师转向学生, 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 锻炼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主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为基本内容;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课型以开放式为组织形式。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等实践活动来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了解社会, 关心现实, 关注人类发展, 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和研究意识, 提高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 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所以,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复合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 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横向拓展思路, 纵向深入探索, 从同一个问题中生发出不同问题, 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寻找各种各样的途径。而复合思维强调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从一种问题情境中获得一个或多个合理设想或猜想, 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强调思维活动中的记忆的作用。发散思维强调主体主动寻找问题的“一解”之外的答案, 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他们学会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复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 发散思维是复合思维的发展。彼此促进、相互转化, 它们是思维结构中求同存异的两种形式, 两者都是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发现表象与实质之间的联系, 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及各种句型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复合思维能力。英语中大量的同义词、一词多义、一句多译现象和词汇具有的文化内涵就是最好的语言材料。英语中的相对同义词较多, 每组同义词除具有相同的基本意义外, 还有着文体、语义和用法上的差别。例如:“白色”在汉语中有用来象征恐怖和死亡, 表示不吉利的意思。而在英语中“white”除了字面意义“白色”外, 在西方文化中还有比喻意义, 是纯洁、天真无邪的象征。由此牵引出英文white day (吉祥日) , white coffee (加牛奶的咖啡) , white Christmas (有雪的圣诞节) , white lie (无恶意的谎言) , white magic (魔术) , white elephant (昂贵而无用的东西) 等多种意义。又如汉语“听我说” (Listen to me/Your attention, please!/Lend me your ears.Please!) 的多种英文翻译, 可引导学生对英语的不同表达方式中隐含的微妙差异及其不同的语用差异, 且能灵活应用。

2. 设计课堂讨论题目, 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发散是求异的基础, 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 也就没有创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场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 选择一些发散点,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组织无拘束的开放式讨论和辩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畅所欲言, 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题目开展小组讨论。如邹文诚主编的《综合英语》 (Book III) 第十四单元“My First Class”, 文中讲的是一位新上任的女教师到一所学校第一次上课的感受。文中的女教师中途接替一个捣蛋班, 学校的一位男教师主动给女教师提供帮助, 使女教师心存感激。但由于该男教师倡导体罚教育, 他对一学生的野蛮言行使得女教师对他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可以设计多个讨论题目:

A.What is considered as a good teacher?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B.What personality should a good teacher have? (好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品格?)

C.If you were a teacher and met with a“troubled class”, whawould you do?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 上课的班级又是一个捣蛋班, 你会怎样处理呢?)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自选一题, 并推选一位代表用英语向全班同学汇报各自的讨论结果。这样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都积极思考, 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各小组陈述各组的观点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给予肯定, 同时给予归纳和总结。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训练学生在同中求异的思维能力, 还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整体上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3. 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想象可以拓展人们的思路。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是知识的源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应建立在对事物必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重视结论的传授, 而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开展联想活动, 获得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 邹文诚主编的《综合英语》 (Book I) 第十三单元是“A Delightful Village”, 在文中作者给读者描述了一个典型的英国农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简洁, 是学生产生联想的最好的语言材料。课前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A.Do you like living in the country? (你们喜欢居住在乡村吗)

B.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untryand city? (住在乡村和城市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吗?)

C.According to the test, can you find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village and British one? (根据课文内容, 你能发现中国乡村和英国乡村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优美的英文词汇和短语,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最后要求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画一幅美丽的英国农村田园风光图并向全班同学展示。这种方式简单可行, 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改进教学手段方面, 采用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电子教案、视听教材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将课程中的难点、重点、抽象而又不易理解的内容以一种集图、文、声、动、色为一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美观的图片、和谐悦目的色彩、清晰悦耳的音频创设了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能引起学生共鸣, 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而兴趣的增加又有助于记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从而增进教学的效果, 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总之, 创造性思维能力并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站在学科前沿,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方法, 狠抓资源建设, 提供教学录像、多媒体资源等齐全的立体化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 要更新教学理念,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多下功夫。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营造一定的课堂软环境, 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最大限度地把课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 并增进和鼓励学生主体间的互动合作, 促进英语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做到师生的角色转换,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需要为动力, 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玉陈.英语教学新思路[M].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专业基础能力 篇5

相关的就业领域还有:电力系统、机械、冶金、化工行业及材料生产、制造企业和科研、设计机构等。

一、专业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热加工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热加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及各类热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和有关设备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各类热加工工艺及设备设计、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热加工工艺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 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3、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4、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电工与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热加工工艺基础、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CAD/CAM基础。

5、实践教学

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6、修业时间

4年。

7、学位情况

工学学士。

8、相关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原专业名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部分)、热加工工艺及设备、铸造(部分)、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部分)。

二、专业综合介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材料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当我们研制出一种功能材料以后,如果没有成型及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就无法将其转化为切实可用的器件。性能再好的材料,如果没法使用,那和废品有何区别?可见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确实不容小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长,学科建设也比较成熟。以前她作为机械系的一个方向,主要侧重于机械加工方面。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已经远远超出机械加工范畴,逐渐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她包括材料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材料成型的形状控制、组织结构控制、性能控制和生产过程控制,模具计算机设计及制造,材料成型计算机仿真与控制,以及新材料、新产品工艺的开发等等。我们可以说该专业是一个接口,她一头联系着材料科学,一头联系着实际工业应用。正因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有着“接口”这么一个特点,该专业的学生要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动脑,多动手,细体会。他们不但需要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也要对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有较深刻的理解。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也必不可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材料科学作为未来的支柱学科,发展就更快了。为了跟上时代步伐,该专业学生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刻苦钻研精神,这才能保证自己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有较强综合素质,且愿意从事有关工程应用行业的考生不妨考虑该专业,这里是展示你智慧与创造能力的一个大舞台。现阶段,各高校正逐渐进行改革,力图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融合在一起。你将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实验工作,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有关企业实习,这可以使你在学校里就培养出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公理,一切基础知识都是为了现实的应用,你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创造力把所学到的知识与要解决的问题揉合在一起,用辛勤和汗水一步步铸就辉煌。那将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就像一名将军指挥着千军万马在攻克一个个堡垒。在这里你将付出很多心血,但你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当你将一种新材料应用于现实,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你体会到的成功喜悦是其他方面所不能比拟的。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将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理论,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很强的生产设计、组织以及管理能力。在国内材料行业发展迅速这一趋势之下,该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可以胜任材料、机械、能源、电力、信息、环保、汽车、航空航天、轻工、冶金等诸多部门的工作。毕业于该专业的学生被称为多面手,因为他们掌握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论在什么行业,这种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做好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有了它,再结合各个行业特有的知识及经验,就可以方便地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当然本科毕业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否攻读更高学位,这也是为将来向更深层次发展打好基础。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代码:080302。

三、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要是研究金属和塑料塑性成型的变形机理、成型工艺及相关过程的计算机辅助控制工程的一门学科。目前该专业的研究方向包括有热成型、冷成型,金属材料成型、有机塑料成型、复合材料成型等。

材料成型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中国古代就利用铜合金铸造各种工具、武器和祭祀用品,考古学发掘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成型技术的卓越体现。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新材料的发展,材料成型技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与成型技术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是金属铸造专业。解放初期,我国的金属材料专业是属于机械类的学科,金属成型属于机械工程专业。由于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建国初期钢铁的冶炼水平和规模提高很快,相应促进了金属尤其是钢铁成型专业的发展。北京钢铁研究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武汉钢铁研究院、沈阳机械工程学院是我国较早的一批金属成型研究的院校。其他各大高校中的机械工程专业也有金属铸造成型学科,这些专业为我国建国初期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50—60年代,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的工业迅速发展,相应的成型专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各类机床的制造需要大量的金属零件,而且这些零件的强

度、硬度和尺寸要求不断提高,金属成型加工的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90年代以来,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教育引进了很多新的技术。CAD技术的发展在材料成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冲模设计、塑模设计结合模具CAD∕CAM技术使得材料成塑在国民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金属铸造、焊接、塑模、塑料加工等行业就业的人员已经超过100万人。该行业的特点是传统技术含量低的成型行业和现代的高技术程控成型行业并存。我国的材料成型专业教育的特点也是如此,我国高等学校设有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中等技专也同样有这个专业。形成了该行业就业人员的一个梯队。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已经成为材料到部件的一个重要过程,现代工业发展对部件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某种材料的应用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各种性能,还取决于它的可加工成型性能。因此,材料成型行业一直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前进。90年代,我国建成了一大批现代材料成型企业,使我国的材料深加工水平得到了提高,一些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生产的冲压、拉伸成型的零部件已出口日本电机株式会社所属公司、东芝株式会社所属公司、富士马达、山武仪表、川崎重工株式会社等企业。采用冷成型,热挤压工艺生产的铜制管件已出口美国、德国及澳洲等国家。

我国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目前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控制的成型技术在我国目前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在该行业中我国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仍旧处于落后状态,而我国对这个领域的产品需求正在大幅度的上升,因次材料成型领域必定在未来几十年内获得长足的发展。21世纪信息产业、材料产业、能源产业将成为国民生产的三大支柱产业,而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正是材料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将涉及到国民生产的各个领域。

四、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成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材料成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凭借在多种材料成型方面的知识和扎实的机械学基础知识,可在汽车、家电、轻工、机械等多种行业中从事模具设计、制造、成型生产工艺等方面工作。同时,也可从事引进技术消化和新技术开发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相关的就业领域还有:电力系统、机械、冶金、化工行业以及材料生产、制造企业和科研、设计机构等。我国传统的材料成型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些企业大多是技术含量低,人力密集,工作条件差。这些企业大多是与金属加工相关的行业,如铸造,机加工等。这使得人们普遍对这个行业有一种负面的成见。

随着技术进步和材料成型领域的扩展,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我国很多传统的金属成型企业引进了大批国外的设备和技术,在模具生产,金属成型,金属冲压,拉伸成型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很多金属成型部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有机材料,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发展很快,尤其计算机图形设计技术在成型过程中的应用,使得成型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例如以前需要多次成型然后进行焊接的部件,现在经电脑CAD设计,能够实现一次成型,其曲线,外观都更加完美。这一技术在汽车车体设计的应用最为突出。在塑料模具成型工艺中,激光技术的应用,使塑料制品在加工成型过程中在表面形成一种激光立体图案。这一工艺过程类似于CD、VCD碟片的生产过程。这一类产品有很多作用,在装饰,防伪,激光检测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制作药品盒、音像制品盒、食品酒类包装盒盖等,使消费者易于识别真伪,这对于保护人民健康安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利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企业的发展使该行业的就业者的收入情况得到了改观,在几十种行业的收入状况统计中,材料成型行业的职工收入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收入提高很快。

纵观材料成型行业,可以看到它几乎渗透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有时甚至很难将某个产业中的成型技术部门单独划分出来,这一点也提醒了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学生,必须掌

握多方面的知识,除了基本课程如材料成塑与控制理论、塑压工艺、塑模设计、模具CAD∕CAM技术等,还应该掌握有关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微机、数控技术方面的知识。

我国目前在材料成型技术方面的发展使这一行业的产品正朝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越往沿海地区,新型材料成型企业分布越多,轻型企业,技术密集型化工企业分布越多。总的来说,这些沿海地区的化工企业正迫不及待地在改进生产工艺,建设新的生产线。这正需要大量具有相应知识的高级人才。

专业基础能力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手绘能力;培养对策

1 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手绘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手绘能力,使设计变得更加的纯粹和独特,也进一步开发的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素质水平。

1.1 有利于促进艺术设计的纯粹性和独特性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设计,这样会使学生手绘能力日益弱化。因此,在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逐渐加强了对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即使通过人手表现的线条、轮廓等不够精确,但是可以增添设计中的人情味,使设计变得更加纯粹和独特,给人一种更自然、个性的感觉,使学生在手绘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和创意,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

1.2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作设计思维

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手绘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在手绘中学生会用到手、眼和脑,这三种身体器官的相互配合下,使学生通过手的描绘来实现脑子中形成的想法,最终带来很好的视觉体验。而且学生在手绘过程中还会进一步拓展设计思维,增强学生对创意、造型和色彩的审美感知,使学生更能了解绘画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1.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在现阶段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学生会直接通过电脑软件来完成绘画作业,虽然很简单方便,但是长久以往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绘画的兴趣,使学生在手绘作品中比较浮躁,难以沉下心慢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而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有效减少了学生对电脑软件的依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此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使学生的手绘作品的表达的创意和效果更加优秀。

2 分析当前影响学生提高手绘能力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2.1 外在因素

目前,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中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其中影响学生手绘课程产生较差的教学效果的外在因素较多,包括学生自身的绘画基础薄弱,学习手绘的时间较少,使学生的手绘学习能力和技法表现能力较差。另外,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学生急于求成,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经常使用计算机设计辅助软件,从而忽视了手绘能力。还有,当前行业的需求降低了学生学习手绘的热情,有许多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人才对电脑软件的应用能力和熟练程度,使学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电脑绘图课程上,从而越来越忽视对自己手绘能力的提高。此外,手绘设计效果图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手绘能力,而且手绘作品不易修改和调整,使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手绘学习信心较少,从而更不愿意学习手绘。

2.2 内在因素

除了以上的外在因素影响学生提高手绘能力,教师比较陈旧的教学观念、公式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等内在因素也影响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影响学生提高手绘能力。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够先进,比较偏向对学生手绘技术的教学,而不够重视对学生手绘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教学,使学生对于学习手绘的动力较低。另外,教师给学生讲述手绘知识和技能时比较公式化,会让学生按照特定的公式化作图方法和步骤进行手绘,限制了学生的创作思维。还有,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单一,使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造成手绘课堂比较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手绘的兴趣,使学生的手绘能力较差。

3 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学生手绘能力培养的对策

3.1 提高对学生手绘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在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环境中,要提高对学生手绘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增加手绘教学的课时,使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充沛的精力来练习手绘,还要让教师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设计观念,加强对学生手绘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和审美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应用电脑软件进行绘画,还应该提高自身的手绘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手绘过程中发散设计思维,从而手绘出更自然、艺术表现力更强的作品。

3.2 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增强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努力创新,使学生通过手绘来表达出自己最原始的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提高手绘能力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而且,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手绘教学内容,在给学生讲述公式化手繪表现技法的同时,也要激励学生大胆思考和想象,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习手绘,以此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

3.3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为了进一步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教师就要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手绘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和谐,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手绘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手绘效果图,使学生在分析和欣赏优秀的手绘作品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大量临摹优秀的手绘作品,使学生在锻炼中学会到了绘图的技巧和步骤,提高了学生手绘表现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手绘的信心。还有,教师要加强课堂训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绘图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手绘作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养成快速绘图的习惯,使学生的手绘技法更加熟练。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手绘作品进行认真的讲评,找出学生手绘作品中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今后的手绘中学会扬长避短,从而使学生设计出更优秀的手绘作品。

4 结语

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手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虽然,当前影响学生提高手绘能力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较多,但是通过提出一系列的对策,使教师提高对学生手绘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这样才能使激发学生学习手绘的潜能,使学生的设计思维更开阔,手绘技法更加熟练。

参考文献:

[1] 潘颖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表现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

[2] 王强.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

[3] 林冰琦.手绘表现技法课有效性教学探议[J].艺术与设计,2008(9):24-25.

[4] 高珊.手绘表现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J].嘉应学院学报,2007(12):104-106.

专业基础能力 篇7

关键词:阅读,英语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进一步加快,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各行业的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英语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新变化, 高职教育应改变自身的发展理念,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在实际工作情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职教育的扩招, 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为了生存, 门槛较以前有了明显的下降, 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甚至只有初中水平, 虽然实行了分班教学, 但是还是很难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脱节, 如英语教材与专业无关, 而且教学内容和专业无关联, 学生觉得英语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工作没有联系, 功利心比较强, 对英语学习提高未来职业综合能力缺乏长远的认识, 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兴趣不浓。 由于班级人数比较多, 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差, 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开展, 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很难运用。 比如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以及不同的岗位需求设置任务, 模拟职业情景进行英语训练, 但是往往会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运用能力差的原因而无法实行, 或者虽然得以实现, 但英语训练只是停留在表面。

由于一些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英语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 忽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 教师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仍是英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由于社会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 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弱, 学生学习得比较吃力和痛苦, 高职教育无法满足社会新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三、以阅读为基础, 结合专业特点,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

1.阅读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 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英语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 阅读是英语学习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遇到大量的词汇和语法, 并且理解这些英语基础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对于并非在英语自然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按照语言发方面的学习规律, 学生必须在理解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 才能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特点, 首先就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因此以阅读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在高职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单词量,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提高学生听、说、写的英语应用能力才有可能, 进而才有可能训练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单纯提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学生英语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 效果是很弱的, 有的时候甚至无法开展, 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训练只能停留在表面。 另外, 以阅读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并不意味着忽视英语的运用能力, 而是两者相辅相成, 良性循环, 最终的目的是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的班级多为大班, 人数比较多, 每节课学生之间或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是有限的, 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阅读材料相对教科书来说是广泛和有趣的, 比如报刊阅读, 网络上大量的英语阅读材料, 内容广泛, 词汇量丰富实用,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另外,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单纯依靠课堂的有限时间是不可取的, 英语学习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和练习英语, 才能最终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成功。

2.阅读课为基础, 促进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低, 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都很薄弱, 没有正确的英语学习方式, 没有形成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 进而限制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英语学习兴趣也被扼杀。 鉴于此, 单方向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估计是盲目的, 不实事求是, 我们毕竟不是在自然环境下学习英语, 而是在非英语环境下学习英语, 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在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在提高运用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鉴于此,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要以阅读为切入点, 结合专业特点, 多补充和专业背景相关的阅读材料, 在阅读课过程中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把英语的基础知识学习融入阅读过程中, 同时重视文章的篇章把握, 这是阅读课的最终目的, 而不是单纯的字词句理解和语法理解。 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文章, 另一方面摆脱单纯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枯燥。 在运用中学习英语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 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 做到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关联,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进而提高英语的职业运用能力。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鉴于英语教材与专业相脱节,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和报刊上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材料, 这些英语阅读材料时代感强, 词汇丰富实用, 内容多样, 有相关的专业背景, 便于学生理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有利于学生专业英语词汇的扩大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 这也是现在很多一线英语教师所推崇的, 把学生无法理解的背景知识和难点的语法句型结构制作成短课件, 让学生在课前提前解决好这些问题, 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加深对篇章的理解。

3.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 模拟不同的职业情景进行英语的交际, 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

任务型教学即“在做中学” (earning by doing) , 它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多种可操作的任务, 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知识并运用知识,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尤其适用于高职英语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实现英语在未来职业中的运用, 因此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英语运用能力后, 教师因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 创设不同的职业情境, 加强英语知识在不同职业领域的运用, 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的班级人数很多,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 如何制造更多的练习英语的机会, 如何更有效率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运用, 模拟可操作的不同的职业情景, 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的有效结合, 实现英语基础知识的专业运用, 学生的兴趣才会浓, 才能最终强化学习效果, 实现英语职业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结合专业, 以阅读为切入点, 增加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在提高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英语运用能力, 结合专业设置不同的职业情景, 利用任务教学法的模式实现英语职业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 2009 (6) :77-83.

[2]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专业基础能力 篇8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及《电路分析》等课程为基础, 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课程内容繁多, 理论概念抽象,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理解与掌握课程学习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 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一些工程思想和工程实践项目, 为学生提供一些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加强工程实践含义的理解与体会, 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 使学生学会观察现象, 发现规律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 不但可以掌握信号、系统等重要概念和分析方法, 也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改革教学内容, 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明确教学内容中的基本要求和核心要求。在此基础上, 适当拓宽、拓展教学内容, 同时密切关注、跟踪本专业不断涌现的新的发展方向, 不断将与课程相关的新问题、新现象和新理论补充进来, 通过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课堂, 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于理论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的同时,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业素养, 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为将来从事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使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现实意义。

1.1 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 多次讲到用基本信号及其移位信号表示任意信号的方法。如对于连续时间信号f (t) , 在时域中可以用冲激信号δ (t) 的移位加权和表示。如果已知基本信号对某一系统的响应, 则任意信号通过该系统所产生的响应都可以求解得到。如某线性时不变系统对于单位冲激信号δ (t) 的响应 (即单位冲激响应) 为h (t) , 则根据系统的线性和时不变性, 对于任意输入f (t) , 利用h (t) 的线性组合求得该系统对任意输入的响应y (t) 。即复杂信号作用的输出可用简单信号作用输出的线性和求, 使问题解决变简单。

上述问题提示我们, 针对某一复杂问题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 把复杂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简单问题。而简单问题一般容易解决, 如果所有的简单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则复杂问题也就解决了。由此为例改革处理课程中复杂问题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2 培养解决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能力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 拉普拉斯变换的引入是用于解决不满足傅立叶变换条件的信号变换引入的。对于单边指数信号由于t→∞时, f (t) →∞, 其傅立叶变换不存在, 只有设法变换为衰减信号, 才存在拉普拉斯变换。

这就是目标与现实条件不匹配问题。目标是求信号f (t) 的傅立叶变换, 要实现此目标则要求f (t) 为衰减信号。而现有条件f (t) 是指数增长信号, 采用的方法是乘以一个衰减速率比原信号增长速率更快的信号, 使得到的信号变为衰减信号, 可实现傅立叶变换。通过上述讲解过程, 学生既可以很容易地从傅立叶变换变换过渡到拉普拉斯变换变换, 又能从整个过程中体会到解决目标与现实条件不匹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即如现实条件不满足目标要求, 则应增加中间过程, 设法使现实条件转换为满足要求的条件, 从而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这种方法, 同样也可以用于指导学生解决其他的条件与目标不匹配的问题。

1.3 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信号与系统的课程, 如何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下面举两例:

(1) 从矩形脉冲信号总结出周期信号频谱, 对于的周期矩形信号, 利用傅立叶变换级数可以求出其频谱。通过对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分析, 可以归纳出有关周期信号频谱的一般特点, 如周期信号的频谱都是离散谱 (谱线间隔) , 总的趋势是递减的, 总结出信号时间特性与频率特性为相反关系的一般规律。

(2) 从频域到复频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实例, 在现有理论基础上, 改变问题的某一个前提条件, 将问题的讨论推广到另一领域, 进而得到更一般条件下的解决方法。从频域到复频域, 是将一个实数域中的问题推广到复数域, 从而得到更一般问题的处理方法。

1.4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内容中,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变换域, 存在着共同的相似之处, 但也有各自的特点。这三部分的分析步骤是一样的, 均按照正变换、变换的性质与应用、逆变换和系统分析的顺序进行。每一部分又有各自特有的性质和作用, 如拉普拉斯变换 (复频域分析) 求解二阶电路时, 比频域分析求解要更方便。

在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将相关课程的有关问题行比较分析, 如微分方程的求解, 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按照数学方法求齐次解和特殊解; (2) 求解零输入响应及利用卷积求解零状态响应; (3) 求解零输入响应, 利用频域响应求解零状态响应; (4) 利用复频域求解带有初始条件的系统响应。培养学生在分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充分体验《信号与系统》介绍的分析方法的高效性, 培养自己综合分析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实验是配合课程教学同期进行的, 主要针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所展开的一些基本实验,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所学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专业基础课重点在于理论教育, 与课程配套的实践环节容易被大家所忽视, 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因此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也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和开发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1 将认识实践环节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开始讲授基本定律或基本概念之前, 通过实物模型或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与知识点相关的工程应用。这些实验设备或展示材料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疑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完成整个探索过程的同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教学计划之外的开放性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等, 其成绩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一部分, 培养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目前实验项目分为指导性与自主性两种, 前者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思路, 并对实 (下转第162页) (上接第105页) 验平台予以了解与掌握;后者为学生完全自主地项目设计并建立实验体系与构架, 从而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工程设计能力。

通过这一实践项目可使学生以系统的角度了解信号分析与处理中的基本概念, 以趣味应用提升实践教学体验, 以自主的实验设计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近些年, 各高校逐渐加大公共基础课环节, 而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进行了压缩。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教师基本是“满堂灌”才能完成教学计划,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种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 单一板书或者简单的幻灯片播放的教学手段, 以及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专业基础课, 教学内容多为经典的理论内容或方程推导, 并由此展开实际应用的讨论, 目前这类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方法。授课中, 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基本处于被动位置, 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提问或敢于就不同见解与教师商榷。实践表明,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 使其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兴趣转化为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鼓励学生敢于想象, 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观点, 逐步达到学以致用、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的目的。并通过实验教学来加深对分析工具的理解,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提高分析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

目前, 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将部分教学内容或拓展内容放在网上, 并开通网上答疑, 供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开发和完善网络教学系统, 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拘泥于课堂之内、书本之内, 从而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从《信号与系统》的教学内容特点出发, 探讨了如何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一种方法, 更重要地是锻炼学生学会思考,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果具备了这种能力, 才能能够融会贯通, 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多次从理论到实践, 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也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 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摘要:以《信号与系统》教学为例, 对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中, 如何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改革教学内容, 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 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基本理论的兴趣。在教学中注重要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大正.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袁玉英, 张连俊, 周雪芹.新形势下应用通信人才的培养举措[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10 (177) :108-109.

[3]刘占卫, 李金周.《信号与系统》理论课的启发式教学[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0 (5) :127-128.

专业基础能力 篇9

首先, 要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没有基础作铺垫, 急于求成往往事倍功半, 所以在读图之前要对各元器件的作用了如指掌, 进而才能分析清楚各单元电路的性能, 现把各电器元件的作用归纳如下。 (1) 电阻器, 它是一个线性元件, 主要作用是限流、降压、分压、分流、负载、匹配等。 (2) 电容器是一个非线性元件, 可存储电场能。主要有隔直流阻交流、耦合、调谐和振荡作用。 (3) 电感器, 它是一个非线性元件, 有存储磁场能, 主要有隔交流通直流、振荡、调谐、补偿、磁偏转等作用。 (4) 晶体二极管, 它是一个非线性器件, 特点是正向电阻很小, 反向电阻很大, 主要有整流、检波、钳位等作用, 具有开关的特性。 (5) 晶体三极管, 它是一个电流放大器件, 主要用于放大电路, 晶体三极管也具有开关的特性。 (6) 变压器, 它的主要用途有变压、阻抗、匹配、变相位和变电流等。以上是电子线路图经常遇到的电器元器件, 熟悉它们的特性和作用对逐级分析各个单元电路的性能至关重要。

其次, 在识读电子线路图时, 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 就要了解所研究电路的使用场气及所起的作用, 以便能从总体上了解其工作机理。从线路图的主标题栏、元件目录入手, 了解电路的大致情况, 为进一步识读电路图打下基础。

第三, 对照电子线路图进行详细的逐级分解。一张线路图一般由几十到几百个元器件组成, 各元件之间连线纵横交叉, 形式变化多样, 表面上看读懂图纸好像困难较大, 其实电子线路的构成是很有规律的, 不管电路多么复杂, 只要进行认真、深入分析, 总能发现各种电路均是由一些基本单元电路所组成的, 而单元电路又是由一系列元器件所构成的, 在讲解过程中, 我将原图按功能分成若干基本部分, 分析每一部分都有哪些基本单元电路, 每个单元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单元又都有哪些电器元件, 每个元件的作用如何。如此展开, 进行逐级分析, 就可以对整个电路加深了解, 一般电子线路通常含有整流电路, 多用单相全波或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滤波电路, 其有三种形式, 即电容滤波电路、电感滤波电路型滤波电路, 三极管电压放大电路和振荡电路等。在对单元电路进行分析时, 应先分析清楚电路中的主要元件, 对其电路功能基本了解后, 再对辅助元件的作用进行分析, 这样还可以对整个电子线路图的全貌有了一个全面了解。

第四, 抓关键, 找通路。在对电子线路图的单元电路分析时, 通常要考虑它的静态和动态工作状态, 以便于了解其工作性能, 所以有必要找到单元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直流通路是指无动态信号时的工作通路, 而不考虑动态输入情况, 而交流通路是在有交流信号输入时的工作通路, 在画交流通路图时, 通常是把电路图中的直流电源用对地短来代替, 电容器用短接导线来代替。在电子线路图中, 要注意反馈网络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使学生知道正反馈是起振的必要条件, 所以找出反馈通路并分析反馈的极性和类型, 对深入地理解电路的工作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 纵观全貌, 综合分析。在对各部分单元电路工作情况基本了解之后, 就要将各单元电路联系起来, 综合考虑, 并注意在分析电路图时要联想到接线图, 在读图的时候要先看主电路, 再看控制电路, 在看主电路时, 从电源输入端开始, 顺次经控制元件和线路到用电设备。在看控制电路时要从电源的一端到电源的另一端, 按元件的顺序对每个回路进行分析, 逐步分析前、后级电路的关系, 进而从总体上把握住电路的工作机理。

专业基础能力 篇10

目前, 浙江省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存在以下一些共性问题。一是课程改革换汤不换药, 没从课程体系本身找问题。一些改革后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更多的只在课程名称上做文章, 而教学内容却跟改革前大同小异。二是重职业适应能力轻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有空缺。三是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差。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联性差, 形成“专业、基础两张皮”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很难提升, 专业基础课越来越不被重视。

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能力本位”理解的偏差, 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技能”。只有在树立正确的能力本位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能力本位”重新理解。其实, 我国从北美引进的能力本位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能力观, 这里的“能力”是个综合的概念, 是包括技能在内的所有胜任工作所需的条件, 并且这个概念的内涵在不断扩展。能力本位课程理念并不否定知识的重要性, 只是对知识有所选择, 更多关注工作知识, 更加强调知识的效用, 是对知识的另一种理解和重视。能力本位课程理念也并非忽略对人内在品质和精神的培养, 反而处处透出了以生为本的意蕴,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有很大自主性, 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同时, 能力本位课程将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使精神层面的培养更具有可行性。因此, 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没有偏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主航道, 仍然是一种先进的理念, 适用于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构建基于能力本位基础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教育应该在教育的工具性目的与教育的本质性目的之间寻求平衡点,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目标, 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养成和人格培育的均衡发展。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 首先, 需要通过调研对广告设计岗位群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其次, 要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向, 从专业的视角确定基本素质、职业品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等目标。最后, 合理地确定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岗位为从事设计制作的操作人员, 发展岗位为从事创意设计和制作的高级设计人员和设计管理人员。目前, 用人单位和平面广告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在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专业岗位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品质等方面对广告设计师提出具体要求。我们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界定为初步养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即专业基础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设计意识与专业素养。因此, 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三个方向:第一, 设计意识和设计思维的培养;第二, 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 包括文字表达和图形图像表达两部分, 主要训练学生对物象、图案、图形和图像的联结与融会能力和运用造型语言自由表达创意的能力;第三, 职业通识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能力本位基础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创意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是广告专业岗位群中的各个岗位都需要的核心能力。因此, 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要围绕“创意表达”进行, 并以文字、图形图像、构成和色彩等四个方面为载体进行设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形态基础、构成基础、设计意识与职业通识能力等三大模块。其中, 形态基础模块包括形态分析与表现、具象形态设计、抽象形态设计、传统图案应用、创意形态设计等五个子模块, 下设17个大项目和若干个小项目群, 主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运用造型元素表现设计意图及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与再设计的能力。构成基础模块包括构成基本要素、构成基本形式和综合表达等三个子模块, 下设7个大项目和若干个小项目群, 主要培养学生从自然、建筑和现代艺术的源头中发现形式要素进而总结成形式语言, 并用形式语言去处理各种视觉信息的能力。设计意识与职业通识能力模块主要包括认知实训、竞赛交流、讲座展览和理论知识等四个子模块。该模块内容主要穿插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 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艺术和专业素养的重要补充, 建立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初步认知, 启蒙学生的设计意识。构建过程中需遵循从立体空间到平面再到立体空间的平面表达的原则, 教学以具象形态、抽象形态、创意形态、构成基础作为切入点, 其间始终贯穿对学生设计意识启蒙、创意思维和职业通识能力的培养。色彩设计和软件操作技能的内容打散后穿插在各个模块的项目训练中。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 把课程的内容打散后进行重新整合。着重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着手, 采用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于一体, 理论和实践于一体, 循环往复、螺旋式提高、链状的模块化的形式。各课程内容之间、项目之间形成一种链状结构关系。

四、实施基于能力本位基础课程体系的基本方法

(一) 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企业、专家共建课程

高职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尤其需要企业、专家的参与。如我们系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深化了校企合作, 多家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不仅以会议、讲座、兼课等形式参与到课程建设和教学中, 还给师生提供技术培训、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在此过程中, 我们还创新地提出了“1+1”的教学模式, 即企业一线设计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目前我们学校拥有的浙江省示范性校内实训基地, 是集教学、科研、实践、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练兵”场地, 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支持,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

(二) 项目化教学模式

新课程体系可以采用以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进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 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纯粹课题训练、虚拟项目、真实项目相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课题训练到虚拟项目设计再到实际项目设计和竞赛的原则, 以具象到抽象再到创意的主线开展教学。学校可以成立实训室, 为企业设计方案, 而企业提供生产和销售的平台, 在合作过程中共建课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 从中挖掘出可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实施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从专业基础课中开始接触简单的设计, 了解设计的基本流程, 树立起设计理念, 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创意表达基础和思维基础。

(三) 全时空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专业基础课程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为目标, 应从大一开始加强对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和设计素养的培养。例如:到企业开展认知实训, 让大一新生明确职业方向和学习目的;邀请知名设计师、已毕业的优秀学生来学校讲座, 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向往;参加各种竞赛并展示学生作品, 让学生找到专业信心;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教师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重视职业通识能力;在课程评价中采用过程评价,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全面性与客观性;等等, 都是很好的培养途径。

总之,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是在“能力本位”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经过对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需求的实际调研后, 在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构建起来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和艺术设计学基本规律, 可操作性强。课程体系在继承传统专业基础教学优点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课程间衔接的紧密性, 赋予了基础课更多的专业色彩。实践证明, 在校企合作和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推动下, 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格培育得到了均衡发展, 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得到了不断提高。

摘要:迅猛发展的创意产业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个学校纷纷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基础课程因承担着引导学生专业入门的重任而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浙江省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以“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为逻辑起点, 提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想和具体实施方法。力求在教育的工具性目的与本质性目的之间寻求平衡点, 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养成和人格培育的均衡发展, 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萍, 徐国庆.澄清误区:对于能力本位课程理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0) :51-54.

[2]侯文辉.点击核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J].美术大观, 2007, (12) :136-137.

[3]李奎.突破与融合:中国主要艺术设计院校基础课程研究[J].大众文艺, 2010, (17) :258-260.

上一篇:中央厨房下一篇:励志教育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