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

2024-05-22

习作教学(精选十篇)

习作教学 篇1

关键词:习作,活动课堂,注意事项

语文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 但目前许多作文课的教学程序依然遵循的是几十年来的老传统, 即教师出题, 学生作文完成后由老师批改, 然后讲评, 如此循环。这样的课程模式有不少不足之处。如: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没有诱导、暗示、提醒、指导学生怎样去获取习作的材料;呆板, 不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因此, 虽然教师在作文上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 但教学收效依然如雾里看花, 模模糊糊。学生怕写作文, 老师怕教作文, 成为严重影响作文教学效率提高的“顽症”。如何使我们的习作教学走出困境呢?下面结合笔者三十年的教学实践与学习, 谈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笔者认为, 要改变目前习作教学缺少教法且枯燥无味, 言不由衷、耗时低效的状况, 必须在习作教学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 我们的习作教学应顺应学生的心理, 让作文课堂活动起来, 使学生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产生表达的欲望并感知写作方法。

一、活动让学生乐于表达, 易于动笔

众所周知, 习作除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外, 还需要起码的创作冲动和一定的生活素材。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还不会细致地观察真实的生活世界, 更不会像成人那样冷静地审视事物, 对真实的生活世界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即使是与自己相关的现实生活事件, 也恍若过眼烟云。很多孩子对习作的苦恼就是对素材的苦恼。“怎么写啊”、“没有内容可写”等, 这些是害怕习作的孩子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确实,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如果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 你让他动笔习作当然就是在为难孩子了。古人云“情动而辞发”, 意思是作文若能伴随着情感的活动, 则可一挥而就。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对人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 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前提。好奇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快乐方法。而且孩子的心胸坦荡, 他们大都是喜欢表达自己所见所感、所思所想的。因此, 我们可以顺应小学生这些心理特点, 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带进课堂, 让他们学习到识别和攫取生活素材的能力。同时让孩子们身临其境, 在轻松愉快中细细体察, 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中, 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 做到有感而发, “我手写我心”。这样, 既解决了学生“无米之炊”之苦, 又使学生有了酣畅淋漓的活动快乐, 学生的习作就不再是困难的事了。记得一次写活动场面的习作课上,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桌上的“拔河赛”, 让学生以尺子为绳, 课桌为操场, 用手指夹住尺子进行比赛, 谁将尺子拉过桌子的中线, 谁就获胜。我发现学生个个玩得很开心, 场面也十分热闹。我有意地在活动中用轻松的语言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参赛者及观众的动作、语言、神态, 等活动结束后, 让学生谈谈感受, 并说清楚是从哪些情节中体会到的。学生发言十分踊跃, 把活动的热闹场面及参赛者的动作、神态、还有观众的语言描绘得活灵活现, 然后再让学生把这次活动写下来。这样, 学生的习作写得自然真实, 写作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活动的作文课堂是妙趣横生的课堂,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显得轻松愉快, 兴趣盎然。他们的精神得到释放, 情绪得到极大的调动, 焕发出巨大的倾吐热情。活动习作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及精神需求, 充分激发了非智力心理因素, 学生更乐于表达, 这是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组织课堂作文活动课的注意事项:

1. 精心设计, 引发兴趣。

活动习作要成功, 首先要设计好活动。活动的设计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新鲜有趣, 参与面广。活动前, 教师要注意创设一定的神秘气氛,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无论是比一比、画一画, 还是演一演、猜一猜都要做到新鲜有趣, 情节生动, 人人参与, 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考考你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上课时, 我拿出一个包, 高高举起, 并摇了摇, 包里发出了“叮叮当当”的响声。“孩子们, 老师包里有许多可爱的小玩意儿, 你们想看看是些什么吗?”这就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我接着告诉他们, “今天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你们分批上台来, 先写好作文开头的同学, 先上台观察。观察时间是20秒。观察时要注意那些东西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观察时可以摸、捏、按、闻。看完后立即下去作文, 写出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比一比谁写得最全, 描写得最细致、生动, 获得最佳观察、记忆奖的同学, 老师将送给他一件小玩意儿。”我的话音刚落, 学生已跃跃欲试, 摩拳擦掌, 学生积极的习作心态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2) 贴近生活, 难易适度。习作的课堂活动是寓教于乐的手段, 它又有别于课外活动。教师应根据课堂习作教学的需要及时定格打住, 为积极的写作情感的养成, 为观察、说话、写话服务。一般来说, 我们组织的课堂活动时间应把握在十五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短, 学生活动不够尽兴;时间太长, 习作时间没有保障。因此, 活动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难易适度。最好不要事先排练, 以即兴为主。这样, 既显得有趣生动, 又能触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我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嬉戏的特点设计的活动《一场自制力的较量》。游戏规则:两人一组, 女生对女生, 男生对男生。其中一人当“逗手”, 想办法在2分钟内将对方逗笑就算获胜, 但不能碰到对方, 否则算犯规。2分钟后角色对换。活动中, “逗手”装模作样、动作滑稽, 令人忍俊不禁;而对手则神情严肃, 紧抿双唇, 憋得满脸通红。活动后的习作可谓妙趣横生, 令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附学生习作片段:活动开始了, 该怎么做才能把张昕逗笑呢?突然, 我想到了我的“呆呆式逗笑法”。对, 用这种方法肯定能成功。心动不如行动, 我马上把眼睛睁得像铜铃似地盯着她, 而且将头慢慢靠近她。一开始, 张昕好像有点愣住的样子, 可能她以为我会手舞足蹈地逗她吧?但她想错了, 我就要这样望着她直至她发笑。果然, 不一会儿, 她紧紧抿着的嘴角仿佛有了一丝的颤动, 慢慢地、慢慢地那颤动越来越明显了, 脸色越来越红。我知道她在努力克制自己, 不让自己发笑。“你要笑了!你要笑了!”我的话音刚落, 张昕便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起来。“O K!O K!我成功了!”我欣喜若狂。 (漳州市实验小学四年七班林雨亭) (3) 夸大效果, 突出主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尽可能把活动的内容, 如对白、动作、声音效果等具体化、夸张化, 这样才能更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事物的信息量最大化, 从而使学生在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便他们随后的再现和创造。如《哑剧“拔河”》:教师为了增加戏剧化的效果, 使场面更加有趣, 学生更加投入, 特意安排十个高大的男生为一边, 另一边则是一个瘦小的女生, 让这极不等量的两边进行比赛, 而且还在黑板上写“女生赢!”更绝的是, 还让女生将男生们“拉”出教室去。你说, 这样非同寻常的瞬间怎么可能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2. 唤起注意, 细致观察。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儿童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 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 激发他们丰富的情感, 鼓励他们去展开想象, 才能打开他们“创作的源泉”, “弹响他们心里诗的琴弦”。要使学生细致地体察情境, 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并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促使他们敏锐地体察情境。在活动习作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抓住时机, 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直接兴趣, 教给观察方法, 使他们逐步懂得观察时要有目的、顺序, 要注意对比、动态的变化及细节, 要学会想象和联想等, 以逐渐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 根据课标对不同学段习作目标要求的不同, 教师指导观察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中年级可以指导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注意自己在活动中是怎么说, 怎么做, 怎么想的;而高年级除此之外, 还应注意他人的表现, 注意揣摩其心理, 同时注意现场的气氛等, 要做到点面结合。比如五年级习作活动课《课桌上的“拔河”比赛》,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1) 比赛前, 引导学生观察参赛者做准备活动等情况, 揣摩其心理; (2) 预备时, 引导学生注意比赛双方的身材、身体的姿势、手的动作、脸部的神情等, 并预测胜负; (3) 比赛时, 这是习作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赛双方的动作、神态、局势的变化及观众的反应, 同时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的变化, 想象参赛者的内心活动, 必要时可定格画面, 让学生边看边议边说; (4) 比赛后, 引导学生观察胜负双方的神态、语言、动作有何不同, 体会他们的内心, 同时注意观众对他们的不同评价及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有了这些为基础, 学生习作的激情就有如泉水般顺畅地汩汩流淌, 这篇习作当然写得栩栩如生了。

3. 盘点发现, 指导表达。

学生的感受通过表达, 会更为明确, 更为深刻。所以, 玩过之后的“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每次活动后, 我都会引导学生交流:你在活动中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你看到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你印象最深的场面是什么?这次活动让你想到了什么?在组织交流这些问题时注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参与。对一般的学生要求把话说完整, 说通顺, 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则要求尽量把话说具体生动。特别是对活动中的精彩处更是不惜多费口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表述, 为后面的动笔成文扫清障碍。这样, 学生的习作自然也就一气呵成了。

总之, 课堂作文活动课, 打破了以往严肃、死板的教学环境, 使原本应是快乐轻松的作文训练恢复了生机。在有趣的活动驱使下, 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 学会了观察、甄别和筛选, 拥有了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习作也就变得轻松起来, 精彩起来。活动习作真是引导小学生习作入门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李白坚.走向素质教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习作教学 篇2

一.习作教学重在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他自然就会留心生活,细心观察,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所以习作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激趣?我想,也许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引导学生把生活引进习作当中。

在习作教学当中,我们都会发现有些孩子非常害怕写作,一提到写作就头疼,挤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非常痛苦,即使写出来了,也是干瘪无味的,这时我们老师也会感到非常头疼。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发现,不善于观察,不会激活生活储备,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领了。要善于指导学生把生活带进课堂当中、带进习作当中,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在课上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学生多观察大自然,从而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在习作指导时又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把生活再现于习作当中。

2.多给予孩子鼓励、肯定的评价。

谁都希望被欣赏、被肯定,学生辛辛苦苦完成一篇习作,他当然希望自己的“杰作”能被别人欣赏,能受到老师的肯定,也许别人的欣赏和肯定就能激起他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所以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应多采用正面评价,习作中并不缺乏闪光点,只是缺乏发现闪光点的眼睛,我们老师就应该有一双“发现闪光点的眼睛”,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可取之处,哪怕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感,那他们就会乐于表达,乐于写作。还有就是我们要尽可能把要求降低,让学生有“勇气”写作,在习作教学中可采用的“五星要求”,对于写作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标准,看谁达到的“星”最多,这样即使孩子达到了最低的或一般的要求,他都会有成就感,因为自己起码有一点或几点是被人肯定的,那他以后才会敢于写作,乐于写作。

二.习作教学要凸显个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习作的形式要不拘一格。

我们在习作当中不要过于限制学生的思维,不要过于限制习作的形式,应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文体,让学生感到作文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写的内容很多,并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学生写作的才华。

2.多鼓励学生互评互批。

让习作教学顺应儿童习作之道 篇3

再听听跨入了小学习作课堂的儿童的心声:我写习作,因为老师布置我们写啊;我想,因为语文课规定要写习作,所以我们要写啊;我爸爸妈妈也会布置我写日记,说多写日记才能写好习作;我有时候觉得有话讲就会写,有时候根本写不出,只好硬凑字数……

天真的儿童跨入小学习作课堂,正式开始练习写作后,怎么就丧失了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

一、 “给米下锅”?还是“找米下锅”?还是……

“给米下锅”,这是当下不少语文教师习作教学常用的手法。面对一次次习作教学,教师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或是课前安排一次参观、实践活动,或是当堂来一次科学小实验,目的都是给儿童的习作精心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米”,希望学生们可以“煮出”老师期待的文章。

常听到老师们感慨:批改一篇篇所谓的“大作文”很没劲,学生各异,却写得大差不离。批改学生的日记、周记,俗称的“小作文”倒还有些意思。由此,辛勤的教师们转而引导儿童在生活中满世界寻找习作材料——“找米下锅”,目的还是期待他们可以写出令自己点头称赞的文章来。

显然,在习作教学中,无论是“给米下锅”还是“找米下锅”,其立足点都是“文”,都是为了编写一篇“文章”。在这样的状况下,儿童的生活成了为“文章”服务,而不是“写作”为生活服务,这就颠倒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久而久之,就丢失了写作的快乐、生活的情趣,失去了儿童自我,这是与习作之道相悖的。

四岁女儿那番生动活泼的表达,是她内心感受的真实倾吐,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与人交流得到夸奖后获得的满足感、成功感、愉悦感,必将推动她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乐于交流,有创意地表达。这个过程不也正体现了儿童的“表达之道”“写作之道”吗?

成功的习作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只有认清儿童习作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是六至十一周岁的儿童,习作是儿童交流感受、抒发情感的需要,习作教学就是要提高儿童运用语言文字、有创意地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这样,才能步入习作教学的正道。只要本着激发和满足儿童的体验、感悟、观察、思维,本着激发儿童表达的需要,教师完全可以智慧地做到让儿童“储米”“有米”,学会“取米下锅”。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笔者曾经为了改变城市儿童课间活动枯燥、无趣的状况,发动了全班乃至全年级、全校儿童一起学习老游戏,开展“老游戏竞赛”“老游戏大变身”“我与校长PK滚铁环”等一系列深受儿童喜爱的活动。通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得学校课间活动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儿童课间生活丰富了。在此过程中,儿童因活动的需要自然产生习作愿望,自发介绍老游戏玩法的,采访爷爷奶奶学习老游戏的,描述课间活动等一篇篇文章从学生们笔下流淌出来了。有的被学校娃娃电视台的小记者在全校报道,有的到兄弟班级向同学们介绍,有的在年级游戏竞赛方案招标会上郑重宣讲……儿童的习作完全为开展课间活动、丰富童年生活服务着。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的记忆库房中自然就会储存日益增多的“米”,就会萌生用语言交流、倾吐的需要和欲望,产生取“米”下锅的想法。在这个前提下,习作教学再着力指导儿童如何从库房中“取米”“下锅”,如何做出香喷喷的“米饭”,也就顺应了习作之道。

二、 教师精批细改?还是生生互改?还是……

习作讲评重于作前指导,已经广泛被教师们接受。可是,大家常常也会感到困惑,教师认真批改了,眉批、总评样样齐全;讲评课出示学生榜样文章,认真点拨了,出示有代表性的病文全班探讨如何修改了,怎么还是收效甚微?特别是习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怎么仍然旧模样呢?

眉批、总评、班级展示、病文讨论和修改,都仅仅是为了“文”的通畅、流畅、生动优美吗?如果一味推敲字句,而用修改者的思想、认识、情感、体会代替了原“文”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体会,对提高儿童自我修改习作能力,发展他们的语文基本素养究竟能有什么样的效果?还需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教师只关注文字,越俎代庖,加工润色,往往会打击了绝大多数儿童,摧毁他们的自信,强化他们“我的习作不好”“我没有那么多好词好句”“我写不好”等意识。同样,生生互改,儿童之间的互改如果仍然只是追求词句本身的畅通、生动,那么,也只是由他人批改代替了教师批改而已。显然,这都是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习作教学要让儿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背道而驰的。

笔者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我的烦恼》的讲评课,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很单纯又调皮的男孩子,主动起身朗读自己的文章,想一吐烦恼。他的烦恼是,同学们近来热衷于议论他和同桌女同学的关系,说他喜欢自己的同桌,那是一位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女孩子。这令他很烦恼。他话音刚落,全班学生笑成一团。学生们羞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这个话题,却又十分渴望了解。我当即表示,男生女生之间互相喜欢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但不能无中生有。接下来集体讨论他的文章:他把自己的“烦恼”说清楚没有?还有哪些地方意思不清楚?词句不合适?你听了想说些什么?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同桌女生突然站起来说:“我很生气。因为我并不很喜欢他!我也不喜欢大家传我跟他好!我有自己喜欢的好朋友,但不是像他这样的……”顿时,班上一片沸腾。文章的小作者自然不好意思了。我很认真地说,仅凭小学的这么点点成绩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还太早了。几年后、十几年后,咱们再了解了解,比比到底谁更加优秀。朱老师就很看好这位小作者呢!聪明又率真!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没想到自己的随便议论给同学带来了这么大的烦恼;有的说小作者文章中的哪几句话特别让自己难受、感动,哪几句话说得还不够清楚;有的建议,把某个词换一换就更能表达你当时的心情了;有的说,今后一定要正确看待男女同学间的友谊,不随便猜测、乱传了……女孩子明显释放了压力,那名男孩子也受到了鼓舞,提笔修正自己的文章……写作在这里发挥了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功能,评改文章的过程成了儿童提高认识、修正观点、推敲词句、修改表达的过程。我感到,这样做,对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培养习作信心,提高习作能力,以至逐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写作观,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习作教学,始终都应是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发展。怎样才能顺应儿童习作之道?我们的习作教学研究任重道远。

交际习作:从写作起点重构习作教学 篇4

一、叩问:习作原地踏步的原因

习作教学之所以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教师与学生均没有走出“为作文而作文”的误区。

(一)在“终点”中迷失“原点”

写作教学的“原点”是什么?语用学认为:写作即交流。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是符合现实世界中的写作规律的。但事实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通过写作”完成交际的意识,教师为了写作而教,学生为了写作而写。在写作成品这个“终点”里迷失了对写作的“原点”的思考与追问。

(二)以“解释”来代替“解决”

这个“解决”主要是指解决写作困境,解决交际需要,指向的是“人”。长期以来,习作教学指向写作的客体———文本(写作成品),是从怎样写好“文本”来思考写作的,着眼点是对写作知识与技能的“解释”,而不是着眼于“人”的写作需要与写作困境。

二、嬗变:基于原点的交际写作

(一)写作指向交际的需要

写作是为了交际的需要,强调要有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对象,并从交际的目的和交际的对象的视角来打量写作的文本。

(二)教学瞄准写作的困难

交际习作从传统的关注写作“文本”转向关注“人”的写作困难,并从写作的困难入手展开教学。

三、践行:交际习作的教学路径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交际习作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依据写作样本,用数据确定写作目标

作为母语课程,学生的写作通常不是结构性的整体缺陷,而是局部性的要素不足。教师只有找准这些局部性的不足,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往往会用“经验判断”来代替“写情分析”,导致“经验判断”与“实际写情”的不相符。交际习作强调基于学生的写作样本,进行学情分析,研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但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是含混复杂的,总是夹杂着大量的枝节问题。这时教师就必须仔细甄别学生写作样本中的关键性问题,并聚焦一处进行微化处理,使得问题具体化、明晰化。我们倡导用数据分析的方法确定写作内容与目标。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2,要求写一篇推荐文章。通过分析写作样本,得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如表1所示。

从表1所得数据,我们能够很清晰地把握学生写作的主要困境———事例不典型,并由此确定写作内容与目标。

(二)创设交际语境,从交际视角展开写作

整体语言之父古德曼认为,整体语言希望学校的语言学习回归真实世界……当语言是完整的、真实的、相关的;当语言具有意义,且有实用功能;当语言融合在使用的情境中,语言是很容易学习的。因此交际写作强调:当写作目标和写作内容确定之后,需要创设交际语境,将这些内容镶嵌进去。从具体的写作任务、明确的读者对象、切实的交际目的入手开展写作。就苏教版教材而言,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创设交际语境。

1. 现有语境的直接利用

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语境的创设,倡导习作的交际功能,很多习作直接就可以作为语境使用。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5:“端午节快到了,请你选用以上材料,为黑板报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可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这一天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也可以专门介绍你们当地端午节的风俗。”教学时就可以直接使用。

师:同学们,端午节就要到了,班级的黑板报正在征稿,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为班级撰写稿件吧。我们的黑板报是写给同学们看的,所以你的语言应该怎样?

生:应该写得通俗易懂。

师:黑板报的篇幅有限,所以作文的字数应该?

生:字数不能太多,语言必须简洁。

利用教材的情境,学生具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有了读者意识,学生的语言就会通俗易懂;知道是为黑板报供稿,学生写作的篇幅就确定了。如此,习作就变成有明确的目的、清晰的读者对象、有规定的篇幅的真实写作,写作就变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

2. 教材语境的改造使用

写作的话题、读者对象、写作的任务是交际写作的关键。但在教材中,有些习作这三个关键要素不全。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对教材的语境进行改造,将这三个要素补全。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2,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创设以下语境:“同学们,我们来一起做一个游戏———猜猜他是谁?请你选择一位你最熟悉的同学给大家介绍,看看其他同学能不能猜出你介绍的是哪一位同学。”

话题是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同学,读者是小伙伴,目的是让大家猜出自己写的是谁。这样学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从读者的视角,选择内容和语言展开写作,以期达成交际的目的。

(三)创生表达知识,用支架指导写作过程

交际语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写作动机,解决了一些写作的问题。但是因为受生活经验和表达经验的制约,学生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的帮助,需要根据学生写作学习的需要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从而为学生写作学习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笔者在实践中认为,一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

1. 唤醒生活经验,提供“写什么”的援助

学生在习作中,往往会因为没有习作内容,不知道该“写什么”而需要教师的帮助。例如前文介绍的读后感,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写,笔者设计了以下支架,帮助学生找到“写”的内容:跌宕起伏的情节、荡气回肠的故事、画龙点睛的语言、发人深省的感悟。

2. 创生表达经验,提供“怎样写”的帮助

表达经验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范文、语感、语识、语式、措辞以及其他语言表达的经验。这些语文经验的缺乏,表现在学生作文中是不能准确连贯自如地表达,不能实现“意→言”之间高效自如的转换。这是需要教师给予帮助的。需要教师设计集体的交往环节,在具体的交往中借助已有的经验不断创生。

例如,在上述介绍熟悉的同学习作中,学生对从哪个方面进行介绍有困难,教师可以在交往中提供以下帮助:你最熟悉的同学哪里长得和别人不一样?他(她)最大的爱好是什么?他(她)的性格怎样?

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可以从外貌、兴趣、性格等方面去介绍自己熟悉的同学。这些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具体的教授,而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和学生一起发现、一起总结的。是知识的创生,而非知识的讲授。

(四)搭建交往平台,从读者视角评改写作

学生习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此完结,而是体现着教学正走向更高的价值追求———言语交往。这时,需要教师搭建交往平台,从读者的视角出发,以交际目的达成为原则,进行评价。如果被读者认同了,就证明写作成功了,反之,就意味着习作在功能呈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漏洞和缺陷,需要作者进一步的弥补和修正。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要求编个童话故事读给小朋友听,使他们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笔者设计了以下环节:(1)如果你有这个坏习惯,读了他(她)当年的作文,你愿意改正吗?为什么?(2)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通过故事来说服他(她)?

交际习作主张为言语的运用而写作,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言语表达意识,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它不能解决所有的习作问题,还必须与读写结合、创意写作等一起作用,才能共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摘要:自1904年写作课程独立设科以来,已历时百年有余,但是写作教学始终原地踏步不前。究其原因,教师与学生均没有走出“为作文而作文”的误区。而从实际出发的交际习作则是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写作,原点,交际

注释

习作教学 篇5

一、现阶段小学习作教学的困惑

【困惑一】让学生写什么?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为单元编排,习作内容基本与专题的主旨统一,习作内容常常跟综合性学习有关。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根据“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写一篇习作。开展这种综合性学习有一个必备的物质条件──拥有电脑,可以上网。但目前仍有很多学生家庭不具备电脑,面对这样的习作内容,教师常会一脸茫然。另外,现行教材关于习作内容的要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字眼:“可以写……可以写……,”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对习作内容是这样建议的:“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有的教师觉得习作内容看似天马行空,范围宽广,事实却容易让人无从下手,没有方向,不知道到底该让学生写什么。

【困惑二】让学生怎么写?

人教版教科书中有许多课文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对本单元的习作有一定的示范、指导作用,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但有的单元的课文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从习作的角度看,往往无法模仿、参照,写作的借鉴意义不大。没有了范文引路,就像盲人失去了拐杖,有的老师就不知道让学生怎么写,任凭学生自由写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自己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分析。结果,没有了千篇 一律,但内容五花八门却言之无物的现象多了。

二、习作内容调整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困惑,我以为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自由表达,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相反,只有教师适时地指导,习作教学才有效率。而教师的指导内容往往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方面。但很多时候,“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写什么”是“怎么写”的前提。作为“教材开发者”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习作内容,让习作指导更为有效。

【建议一】合理裁剪,缩小范围

习作教学刍议 篇6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认识生活的美。“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针对小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随意性、情绪性、片面性、经验性、短暂性等局限,我们应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做到谢瑞老师提出的“九细”,即“用眼细看,用耳细听,用手细摸,用鼻细闻,用舌细尝,用口细问,用脚细踩,用脑细记,用心细思。”

春天悄无声息地来了,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导孩子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宁静小学教学楼前面有一个小花园,每到这个季节桃树、杏树、梨树等都会演奏春的旋律。我以此为契机带着学生寻找春天,孩子们在树下议论纷纷,发现也多了起来:梨花,杏花颜色不一样;每朵花开的形态也不同;哎!这有小虫子在涌动;每片树叶长得不一样呀……惊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我呢,拿出手机拍下一朵朵花朵婀娜的身姿,孩子们观察中的动作、灿烂的笑容、一脸的惊异。回到班级,我播放了孩子们观察中的神态、动作,让他们在回放中感受着怎样认识生活中的美,此时的他们已经做到了生活中的有心人。古人云:“言为心声”,只有学生心中洋溢激情,他们笔下才有话可说;只有学生心中有情,才有可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有情可诉。

二、让学生多阅读

知识要靠积累,在积累中长才干十分重要,让学生养成多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课本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学生通过摘抄、背诵,“异想天开”地创造想象,不但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提高,也可以为课外阅读打上基础。学习《甘罗》《田忌赛马》《晏子使楚》时向学生推荐《上下五千年》;学习《丰碑》《飞夺卢沟桥》时让学生搜集阅读红军长征的故事;学习《等我也长了胡子》《苦糖》时让学生积累关于希望的名句……这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鲁迅先生说:“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文质兼美的文章,即会让学生学到知识,也会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指导学生构思

文字表达要强调顺其自然,它也有方法和技巧,但要表达什么,按什么顺序表达,怎样表达真实情感,要由文章所反映事物本身逻辑联系的规律来决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教师在指导构思时要灵活,思想开放,写法多种多样。《全国中考语文特色试题精编》中《老黄牛》中的云云,有写“老黄牛的脏兮兮”到帮助“老黄牛改正缺点,让它天天洗澡,养成好习惯”,多美的童心,多漂亮的习作。

习作教学 篇7

一、习作教学要尊重学情, 兴趣入手, 准确把握一个“领”字

首先, 从阅读教学开始“领”。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语文”, 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方法。阅读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是每一节、每一课都要面面俱到地讲解行文方法, 而是结合阅读文本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少而精的点播和引导, 让学生每学一课都有一点儿的进步, 日积月累, 学生的习作行文收获就会装满口袋。

其次, 从习作方法开始“领”。例如, 课标中一直强调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学生很迷茫。此刻, 教师的“领”显得尤为重要, 一次得法的引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享受, 是茅塞顿开的喜悦, 是拨云见日的酣畅。“领”字的落实要抓好契机:一般学校的窗帘长于窗台30厘米, 这个长度的窗帘被风吹起时就会打在靠近窗户的同学的身上、头上, 严重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每当遇到这种情况, 学生就会用铅笔盒或书压住窗帘, 可是不管用, 风一吹, 哗啦全掉地下;有的学生会把窗帘打结, 可揪着窗帘扭半天也打不好那个结!就这个小小的窗帘, 常常扰乱学生学习的窗帘, 搞得很多学生束手无策, 任由其飘啊飘, 时常在轻纱幔帐中偶见教师。于是, 我常常帮孩子们给窗帘打结, 可是学生们没有一个学会的。我思考: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了吗?习作契机来了:于是, 我做, 孩子说;孩子边做边说;他们学会了给窗帘打结;他们完成了一篇习作。我告诉学生们“这就是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学生们信服地点着头, 习作方法掌握于心。

二、习作教学要蹲下身子, 关注学情, 着力突出一个“扶”字

有了引导和点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 鼓励学生写小练笔。《课标》中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所以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写小练笔。三年级的习作重要, 三年级的观察习作尤为重要, 开好头, 学生对习作没有了畏惧, 习作兴趣自然就有了。所以得法的“扶”很重要。在“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中, 学生们大多记流水账。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写, 内容就是观察“学舞蹈”中的“倒立”动作。一个同学做动作, 其他同学观察, 口头习作, 效果不佳;这个同学再做分解动作, 其他同学再观察, 谁有了句子谁说, 这句不够精彩, 其他同学补充……我负责记录。就这样, 集结全班同学的智慧, 我们的《学舞蹈》一文精彩亮相, 同学们读着习作, 高兴极了。兴致正浓时, 我问同学们:“大家有没有自己的课余生活?能不能写下来, 和大家一起分享?”随后, 便有了《滑滑板》、《我和妈妈打羽毛球》、《西红柿炒鸡蛋》等精彩习作的呈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得法指导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啊!

三、习作教学关注体验, 尊重差异, 有效落实一个“放”字

《课标》指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之时和习作之后, 都要敢于放手, 就像放风筝“松一松手中的线, 风筝会飞得更高。”教师的收和放都要适度、得法, 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要给学生宽松的习作氛围。平日的小练笔更要有适度的“放”:首要一点就是不要规定字数。其次, 就是创设宽松的习作氛围, 如:鼓励学生换读小练笔, 并为其修改, 主要引导学生看语句是否通顺、事情是否说明白了。孩子们不可能都一样, 有时候也有调皮的时候。一次习作, 要求孩子们回家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并写一段话。第二天, 一个小男孩没有完成作业。我问:“小雷, 怎么没写作业?”小雷委屈地说:“我想观察邻居家的大黄狗, 我想靠近点儿, 可那狗又往前走走, 我再靠近, 它又跑起来, 我使劲追, 可那狗跑得太快了, 我实在追不上啊!老师, 我实在没法观察……”“哈哈哈……”我和全班同学一阵大笑之后, 我对他说:“你是没有完成作业, 可你刚才的口头作文太精彩了, 赶紧写下来, 将功补过吧!”小雷微笑着用力地点着头……相信, 放得适度, 习作永远具有魅力!

可见, 准确把握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领扶放”原则,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写好作文、快乐作文的兴致, 能够把作文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习作的魅力, 体验习作的乐趣, 掌握了习作的方法。可见, 准确把握“领扶放”习作原则, 可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教学效能。

摘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小练笔时, 要注意习作方法的指导, 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学习作家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另一方面要上好习作课, 力争每一次的习作课都能对学生有指导、学生在每一次的习作及习作讲评中都能学到方法, 有真正的提高。

习作教学 篇8

第一步:“读、赏”——在阅读赏析中吸收、积累语言, 激发习作兴趣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 习作好像蜜蜂酿蜜。目前小学生习作的突出问题为习作内容干瘪空洞、语言贫乏, 这是因为学生缺少一定的经典篇章的语言积累。“八字四步”习作教学的课堂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赏析经典名著作品, 通过阅读赏析经典名著作品, 从中吸收、积累语言, 同时也为下面的习作积累写作素材, 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中进入习作课堂的学习。

课堂一开始, 教师就将《铁丝网上的小花》的绘本展现在学生面前, 整本书是一种灰冷的色调, 让人压抑、窒息。与这种可怕、绝望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是两片刺眼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鲜红色的蝴蝶结。那红袖标无疑是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的象征, 而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则是一抹生命的亮色。故事的结尾凄美感人, 女孩死了, 她生前曾经站过的土地上, 星星点点地开出了与她那红色的蝴蝶结一样鲜红的番红花。这样的故事开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 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一边和学生阅读这个故事, 一边和学生共同赏析书中的好词佳句, 时而圈画、时而朗读、时而欣赏。这样在阅读赏析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积累了语言, 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议、导”——在讨论碰撞中学习、提炼内容, 指导习作方法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 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可见, 模仿对于小学生的习作十分必要。

“八字四步”习作教学的课堂第二步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产生思维的碰撞, 激发表达的欲望, 习得可以模仿迁移运用的写作方法技巧。围绕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或写法特点展开讨论, 消化提炼习作的内容, 顺势指导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比如在《铁丝网上的小花》名著习作课中, 教师和学生读完故事后,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读完这个故事, 你的头脑中留下了什么呢?或者是一个画面、或者是一种感受, 能不能告诉大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对战争的看法, 学生们个个争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段一段的话语自然流淌, 连平时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说一段流畅的话。同时, 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该作品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比, 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样写作的好处。比如镇长那肥胖臃肿的身子对比罗丝·布兰奇纤巧美丽的身姿;安静温暖的民房对比横冲直撞的军车、素朴衣着的人们对比全副武装的军人;在罗丝最后去送食物的那一页, 是虚景中开枪的军人对比实景中伤感的罗丝……这一系列对比的运用, 正显示了善与恶的对抗!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 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 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了提炼, 同时也渗透了习作方法的指导。

第三步:“思、写”——在思考写作中内化、运用技巧, 表达个性思想

经过两个步骤的学习、讨论, 学生已经在无意中 (在老师有意识的安排中) 做好了习作的准备——必要的语言积累、具有自己主张的想法观点、有效的习作方法技巧、不吐不快的表达状态。此时实施第三步思考写作, 让学生将积累的语言、交流碰撞的火花进行内化, 在不吐不快的状态下进行个性写作表达, 犹如山洪暴发, 一泻千里。比如在《铁丝网上的小花》名著习作课中, 读完故事, 组织学生讨论完后, 立即抛出习作的题目《给的一封信》, 要求在信中向他 (她) 介绍发生在主人公——罗丝·布兰奇这个小女孩身上的故事, 并且谈一谈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指导, 只需简单提醒一下书信的格式, 点拨一下写信的对象, 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埋头习作了。这样, 学生们在思考写作中自然会内化、运用刚刚习得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写出富有个性思想的习作。

第四步:“评、悟”——在交流评议中提高、升华水平, 领悟习作真谛

习作是具个性特征的, 在学生习作中所展现出的创造性有时是惊人的。因此, 习作交流在习作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每次习作后, 当场进行习作交流、评议, 引导学生进行赏识评价, 在相互欣赏中取长补短, 以便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习作教学 篇9

一、设计新颖,制订“有趣的修改符号”

现在都在呼吁作文教学的儿童精神。所谓“儿童精神”就是说“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个充满奇妙而梦幻的世界,一个充满灵性的天地。这个世界的主人是儿童,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生活着,有着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快乐和哀愁,憧憬和企盼”。是的,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我们不能超越儿童的阶段性来搞作文训练,其实,课程标准已经提出了学段的要求。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应该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作文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根据每个学段的教学要求确定不同的评价主题:

各年段评价主题如下:

一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

二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心里话”悄悄说;

三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心里话”悄悄说,“材料”巧选择;

四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心里话”悄悄说,“材料”巧选择,“构思”匠心特;

五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心里话”悄悄说,“材料”巧选择,“构思”匠心特,“标点”精确用;

六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材料”巧选择,“构思”匠心特,“标点”精确用,温馨小提示。

针对以上的主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兴趣爱好把评价从形式上分为“流动评价”与“固定评价”两种方式;根据评价的主体把评价分为自评、他评、互评三种方式。这几种评价交叉使用,相互进行。比如本次的主题是“错别字”总动员,采用的形式是固定评价,那么在习作以后学生都坐在自己的位置,由自己或小伙伴找出习作当中的错别字,然后,把习作上的错别字订正在改正花中;而在“流动评价”时,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作品栏中(即教室的墙壁的一圈),请学生利用专门的评价时间或课余时间,针对本次主题,一边四处走动,一边有选择性地进行评价与反馈。例如:主题是“啄木鸟”行动,那就请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一篇或几篇文章,用修改符号,把句子中需要补充与不恰当的地方给找出来,并进行改正。不管是“流动评价”还是“固定评价”,一次可以是一个主题,也可以是两个或以上的本年段的主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而定。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和注重体验与感悟的理念,许多教师乐于选择凸现学生主体而又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的确,喜欢新鲜事物是孩子们的天性,正是因为学生的这一特点,所以我在确定“评价主题”与“评价符号”时,就把这些本是枯燥的术语与学生平时感兴趣的话题联系起来,以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例如,找错别字,我们就把它叫作“错别字”总动员,把发现好词好句叫作“好词好句”大搜索,等等。因此,我们在制订作文评价的符号时正是本着激励学生的兴趣宗旨,在与学生商讨的原则下确定的。

习作修改符号:

二、相互欣赏,留下“小伙伴的足迹”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要让学生从讲评课上的“局外人”角色,转变为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讲评的全过程,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都有亮相的机会,还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对别人作文独到见解的机会。真正让作文评价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平台。

“以生为本”,学生是习作活动的主体。大力研究和加强学生的批改是现代小学写话和习作批改的重要内容。在作文批改时,我尝试让学生来当小老师,通常以同桌或4人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从同龄人的角度出发,依据自己的体会进行讨论,然后在同学的作文本上批改。在组织学生批改同学的作文时,我通常让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让学生读通全文,看看字迹是否工整,有没有错别字,是否有病句,标点是否用得恰当,用修改符号标出。第二遍,仔细读作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看所选材料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条理清楚,语言是否流畅优美;对于一些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可以用波浪线画出,再写上眉批和旁批。

最后,请学生写出综合评价,即“伙伴的话”。例如:一篇既有趣又严肃的作文,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太

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学生能力 篇10

一、阅读, 要体现“五重”

教育心理学认为, 阅读是一种接受并加工文字信息的复杂的心智活动, 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阅读主体用大脑进行认知、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思维过程。关于阅读教学, 已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因笔者有幸聆听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 再加上对相关资料的潜心阅读, 有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各位同仁朋友交流。

(一) 语文教学应该是“对话的语文”

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应该平等沟通, 真诚互动, 民主协商。对话不只是单纯的语言形式, 更应该是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 是相互依赖氛围内的启迪, 交流之后的赏识与愉悦。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需要融入文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地运用“入情通文”, 打通“人”与“语言”的通道。学生入了“情”, 就通了“文”, 于是“情”与“文”就“接触”, 就“对话”了, “人”就获得了“语言”, “语言”也就获得了“人”。要真正实现“对话”, 教师课前读书准备非常关键。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 他在教学之前, 总是先“翻来覆去诵读、默想, 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 读出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 一个词, 一个句子, 大到篇章结构, 文章的立意, 读出了自己的惊喜, 才敢进课堂”。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 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二) 教学情感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没有感情的思想也能发光, 但不能放热。”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入情、入神、入境、入胜, 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真正打动学生。首先要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真情;其次, 要以语言文字美、艺术形象美、篇章结构美和作者的情感美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一旦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状态, 就能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甚至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富于激情之水涨了, 学生的感情朗读之船才会高。

(三) 语文教学要避免走向极端

强调学生个性化理解并非要异想天开, 并非要曲解或脱离文本的主旨;强调张扬个性并非反对主流价值取向, 抛弃传统的民族精神和美德;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一味排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也并不反对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该纠偏的时候要纠偏, 该导的时候要导, 该讲的时候要讲。只有教师有效的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四) 阅读教学要体现“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在“以读带讲”方面大做文章。教师要用富于激情的语音语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以读为本”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感悟、积累、运用”呈递进性推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要相伴其间, 工具性与人文性才能较好地体现。

总之, 阅读教学要紧扣一个“情”字, 突出一个“读”字, 强化一个“悟”字, 完成一个“学”字, 先整体感知, 后部分研读;先感悟内容和积累语言, 先课内学习后拓展延伸,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格熏陶, 使情感得到升华, 真正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写作, 要落实五个转变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状况令人堪忧。语文教师中能写出几篇像样文章的不多, 作文教学只能是“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怎不令人担忧?因此, 我认为要想改变作文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非从落实五个转变入手不可!

(一)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变作文教学的单一性、刻板化为多样性、趣味性;变封闭的作文教学为开放的作文教学;变重形式轻内容为坚持从内容入手, 边指导边实践;变师授作文为自能作文;变成人语言为儿童语言。

(二) 转变假话、套话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 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就是绝对的坦白, 没有丝毫的隐瞒, 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心扉, 绝对坦白, 毫不隐瞒, 他讲出了写作的内在含义和真正精神。

“说真话, 写真话”, 只有真话才能真正感染读者, 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可信, 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诉真情”, 作文只有诉真情, 才能使读者感动, 引起共鸣, 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 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 许多语文教师把阅读和写作两个环节割裂开来。学生作文只靠教材上的几次作文训练, 不能在阅读课教学上结合写作内容, 适时对写作方法加以指导, 致使学生产生阅读和写作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的错觉。笔者曾深入某中学对中学生读书情况做过调查, 发现许多中学生课外阅读最多的是复习资料、习题集、作文精选。当问及“您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时, 70%以上学生说没有, 10%说的是时下流行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的书名。

其实,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精读而博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要径。古今中外大作家们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典范。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讲作文之道:“无它术,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自工”, 鲁迅也说“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 即多读多写文自工。北京大学教授、哲学家贺麟说“人是能读书的动物。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 也是划分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是与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 读古人书是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实践证明, 只有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

小学生写作能力低下, 除不善于读书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写作教学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 把学生锁在教室里, 致使学生写作文出现无“米”下锅的局面。因此, 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找“米”下锅, 而开展活动是最好的途径。比如让学生逛书店、逛市场、逛集市;开展社会调查, 诸如餐饮业、家电业、服装市场的经营销售情况;调查社会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商店牌匾不规范用字情况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关心社会的情怀, 并从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为学生写作打基础。

(五) 转变由教师包办代替的做法, 改为由学生参与修改

上一篇:启发式教学的数学教学下一篇: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