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习作例文教学

2024-05-01

谈习作例文教学(通用6篇)

篇1:谈习作例文教学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含‘习作例文’)”

一、评一评伙伴的习作。

千足虫

放假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蓟州梨木台游玩。我们在梨木台的山路上发现了许多长着很多脚的虫子。爸爸告诉我它叫千足虫。

在稍远的地方看,千足虫的形状和蚯蚓十分相似,全身是黑色的。走近一看,细长的身体两侧长满了小小的脚,密密麻麻,多得数不清。

千足虫虽然脚很多,但走起路来却很慢。它走路时,两边的足相互交替向前,整个身体就像波浪一样。如果你拿东西触碰它,它就会迅速团成一团儿,一动不动地装死。过了一会儿,当它认为危险解除了,它又会再次开始爬动。

我在草丛里发现了很多千足虫,就捉了一只装在瓶子里。我把耳朵靠近瓶子仔细听,发现它在瓶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过了一会儿,瓶子里竟然出现了很多黄色的粘液。我想这会不会是它的粪便呢?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这是它们吐出来的毒液。据说这种毒液只要碰到你的眼睛,你就会失明呢!

千足虫我就介绍到这了,如果我再看见别的动物,我再介绍给大家。

①开篇简明扼要,直入主题。

②小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了千足虫的很多方面。同时注意到了观察千足虫的不同形态的变化。

③小作者在观察时注意调动了多种感官,从声音、气味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描写。

总评:这篇习作,小作者选取了游玩途中偶遇的千足虫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注意调动了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小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写了千足虫的很多方面,如千足虫的脚的样子,走路时的形态。此外,小作者在观察时还注意了事物的变化,把千足虫由爬行的动态到“装死”时的静态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这篇习作真有意思。

我的“素材加油站”

先看看自己的相册,选择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试着抓住观察时的疑问和猜测、观察后的发现,以及事物或场景的变化等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学习典型例文搭建习作框架

依据吴教授的理论,对典型例文的教读就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一篇课文,而应重在以“教”促“读”,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学习语言,习得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本板块定位为以典型例文为主要学习任务的阅读教学课型。在这一板块中,主要任务就是教读例文,教学生如何在学文中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在阅读例文之后再教学生用思维导图、列表格等方式梳理自己的写作思路,确定写作顺序,搭建文章框架。接下来围绕语用主题让学生筛选整理自己搜集的素材,用做批注的方式标记到文章框架之中,这样写作框架就初步搭建起来,使得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

以三年级“学习写常人体童话”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的写作教学目标有二:其一是创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常人体童话形象;其二是创编童话故事,设计好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此我们选取常人体童话《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指导学生阅读。

片段一:感受人物形象

师:通过例文学习,你发现奥菲丽娅这一角色有什么特点?

生:弱小、卑微。

师:说到这里,你还想到了哪些童话中的人物?

生:《丑小鸭》《灰姑娘》中的主人公都和奥菲利娅一样是令人同情的。

生:《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特别善良。

生:在《皇帝的新装》里,主人公就特别的傲慢、愚蠢、虚荣。

师:这就是童话中人物的特点。我们写童话,也要先设计出形象鲜明、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这一环节,通过对奥菲利娅这一角色的学习,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领悟童话角色的特点。教师趁机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写下自己准备创作的童话形象。

片段二:设计故事情节

师:孩子们,奥菲丽娅的一生发生了许许多多既感人至深又出人意料的事情。请静下心来读读这篇童话,用简练的词语梳理出故事发展的脉络。

(生通过自主阅读、同位交流,梳理出故事脉络。)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奥菲利娅的生活经历?

生:坎坷,曲折。

生:大起大落。

师:奥菲利娅经历曲折、坎坷、大起大落,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时为她的命运担忧。

生:豁达、乐观。

师:奥菲利娅又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在挫折面前总是表现得那么豁达、从容。

生:奥菲利娅的经历太离奇。

师“:离奇”这个词用得真好,这也是童话吸引人的地方。大家在设计童话情节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生:奥菲利娅最后的归宿是幸福的。

师:通过奥菲利娅最后的归宿,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童话,你发现童话的结局大都具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好的结局。

生:好人都战胜了坏人。

师:是的,童话中永远没有悲剧,真善美是童话弘扬的永恒主题,圆满大结局是所有童话结尾共有的特点。所以,大家在童话结尾的处理上,也要追求美好的结局。

通过以上交流,学生不仅认识到童话中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与众不同,而且体会到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结局美好的特点。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时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为自己准备的童话形象设计故事情节,完成框架搭建。

篇3:浅谈三年级“习作例文”教学

“习作例文”作为阅读课文,就意味着: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根据例文特点和要求。引导观察、分析事物,为习作奠定基础。试以《壁虎》为例浅谈教学尝试。

《壁虎》讲的是壁虎的样子和它怎样捉虫的(静态与动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步骤:

一、根据提示,预读课文。明确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边读、边划、边与同桌讨论:(1)课文抓住壁虎的哪些外形特点来写?(2)壁虎的樣子与捉虫时有什么动作?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描写壁虎的外形特征和捉虫的情景。

二、抓住重点,再读课文,领悟写法。根据课后作业2的要求,再读课文,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壁虎的外形和捉虫的?我采用了比较法:(1)第三、四段写出壁虎捉虫时的怎样特点?让学生口述捉虫时由静到动的方法-----“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像一块冰”那样的颜色和几乎是静止的状态,这就是壁虎捉飞虫前的基本特征,说明作者观察壁虎捉飞虫是下了一番功夫,让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要仔细、周密和耐心。(2)联系课文第二段描写壁虎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再次读课文,讨论后,使学生明确第二段的外形描写是为第三、四段捉虫作好铺垫。(3)我让学生按教师的板书复述三、四段内容(“捉虫”为重点),体会观察事物的重要。要观察得有顺序,才能写得有条理;观察得仔细,才能写得具体生动。

三、结合观察,以法导写。为了进一步检查阅读效果,我及时让学生学习《壁虎》一文中“外形”、“ 捉飞虫”的写法。寻找生活中的结合点,以片断作深化训练,引导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物征。或:“小猫捉老鼠”、“翠鸟叼小鱼”……等,写一段通顺的话,尽量把话写具体,可以在课堂上试讲,也可以让学生课后练习。

篇4:例文引路法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例文引路法 习作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88

在习作教学中,例文引路法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原点。学生刚刚接触习作表达,行文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习作教学需要有例文作为标尺,让学生在初学写作时内心有大致的结构轮廓,内容表达相对完整。当然,模仿例文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教师要注意创新训练,不要让例文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一、自读例文,观察例文结构特点

一开始用例文引路法,学生并不能够说出文章的具体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课文,根据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布置学生写同一主题的文章。教材课文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对结构特点和内容的概括,学生都能说出一些。

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石榴》一课时,教师安排学生写一篇描写植物的文章。学生的口头表达头头是道,文章却乱七八糟的。有的写家里的花草,有的写老家的樱桃树,但是没有一点章法,而且没有合理的顺序。说的内容很多,一旦写在纸上就只剩下三言两语了。这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察课文《石榴》,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石榴的。文章开篇介绍了石榴的产地,紧接着按照季节写春天石榴的叶、夏天石榴的花、秋天石榴的果,详细描写了石榴果成熟的过程。不像有的学生写的樱桃,开完花就开始摘果了。还有的学生先写了樱桃的美味,回过头再写满树的樱桃花,文章很乱。学生在观察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后,再整理自己的文章,效果就好了很多。

开始训练时,只要学生能够模仿基本的结构就行,只要像,这就成功了第一步。所以,仿写是小学习作的启蒙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文章特点是训练学生观察总结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研读例文,模仿例文写作手法

有了初步的结构模仿,教师再组织学生研读例文,从例文的写作手法进行模仿。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的文章。课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文采斐然,也是学生习作最好的模仿对象。当然,学生在模仿写作手法时要从用得最多的修辞着手,只要学生能够把课文中的修辞迁移过来,语言就会变得非常生动,而且俏皮的语言也比较符合学生好动的性格。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露珠》一文,文章的语言非常灵动,通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句:“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比喻句有“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同时,这三个段落还是非常工整的排比句。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文中运用修辞的句子,作为习作典范加以模仿,或者借鉴迁移,变成自己的东西。纵观《小露珠》一课,比较有特色的地方还有各种句式的运用,使文章显得灵动多姿。

三、超越例文,获取习作创新因子

例文引路法在习作教学中也是比较有争议的,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在初学写作时需要有优秀的例文做示范,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书面表达的方式方法,规范写作。但也有老师怕例文会拘囿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个性创新,不建议用例文。其实模仿的最终目的是创新,例文只是一个模具,只是从形式上加以塑造,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力还要靠学生的自我发挥。学生在例文模仿中,要加上自己的实际感受,从自己的感情上生发出新的东西,这就是创新因子。仿写就是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随时可以安排仿写,从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学生的能力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升。

如在阅读苏教版三年级《荷花》时,读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要破裂似的”,就可以组织学生仿写,整段仿写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先挑出画波浪线的地方,这与用“有的……有的……”造句一样简单,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仿写。仿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人云亦云,如上述语段,把“白荷花”换成“红荷花”就不是仿写,更不能在原文原句上做修改。要跳出例文的内容,尤其是语言仿写,更不能被例文套牢,要知道创新和个性才是仿写的最终目标。

例文引路法在习作中的应用,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精美的语段,只要是适合仿写的句子,教师可以随时安排学生模仿。这样,学生的思维随时都可以有创新发散的机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将不断提高。当然,例文引路法的运用要适当,不能让学生陷入“模仿秀”的怪圈中。学生仿的是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而习作选材和语言运用还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积累和仿写并重方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5:习作指导课中的例文运用

听了两节习作指导课,一节是五年级的《场面描写》,一节是二年级的《我最喜欢吃的水果》。这两节课都运用了例文,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表达更得体一些。但怎样运用例文,才能提高例文运用的有效性呢?

一、运用例文,需要把握时机

《场面描写》一课,教师首先出示例文《开国大典》,指导学生概括出场面描写要描写环境,烘托氛围,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还要点面结合,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重点描写典型人物。接着出示例文《紧张的考试》,分析如何点面结合进行场面描写。再出示例文《夺冠一瞬》,让学生填写一张表格,有环境描写、典型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氛围等。最后,让学生想想准备写什么场面,并填写这张表格,理清习作思路。课后看到的是表格上几个干巴巴的词语,受表格限制,学生习作也缺乏灵动性。

教师采用读写结合,一步一步深入指导,假如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场面,后用笔记下来。这肯定不完美,但在这种自然和自由的状态下的习作表达了学生对场面的真切感悟。此时再出示例文《紧张的考试》,与学生习作对比,发现怎样点面结合把典型人物描写具体,再让学生仿照补充修改,并出示例文《开国大典》,与学生习作对比,让学生懂得怎样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又让学生仿照补充修改,一篇珍视了学生獨特感受,反映“本真”的习作就慢慢“完美”起来。

前者先出示例文,抽象出来的是“环境描写、典型人物、描写方法”等笼统的方法,重形式,轻内容,导致“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后者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以例文为例,仿照运用,重内容,轻形式,其效果是一篇灵动的习作。这是“以本为本”和“以生为本”两种教学思想的不同体现。规范习作不难,难的是学生习作的自由。我们把握例文运用的时机,发挥例文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运用习作方法的本领。

二、运用例文,需要明确指向

指导《场面描写》时,还有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就是例文运用要有鲜明的指向。该教师也有指向,指向的是从阅读例文提炼出习作方法,让学生去模仿。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不是阅读教学应干的事情吗?在习作指导课上,例文的指向在于使儿童在原习作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引起“逐级而上”的需要,是从具体到具体的过程。一篇好例文具有很多可示范之处,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满足于学生“逐级而上”的某一个点。后者的设计就注重了这一点,例文《紧张的考试》的指向是如何点面结合把典型人物写具体。例文《开国大典》的指向是如何描写环境烘托气氛。我们精心选择例文的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明确指向,从而提供一个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三、运用例文,需要贴近学生

《我最喜欢吃的水果》一课,教师出示了两次例文《石榴》,一篇是小虎同学的不完美习作,一篇是小虎同学修改后的完美习作。这引发了我的两个思考:一是例文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特点。那篇不完美的习作,反映了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生一看例文“哇,跟我的差不多”,很有亲近感。然后教师设计了“假如我是老师,我会给这篇习作打出多少分?为什么扣这些分?”学生更兴奋了,参与度特高。美中不足的是小虎同学不是本班同学,例文中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课前就预设的,针对性不高。二是例文应贴近教学的年段目标。因为修改后的习作“太完美了”,以“篇章”的形式出现。这课是面对二年级学生。低段学生还处于写话阶段,就呈现“篇”的例文。例文需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当学生“跳一跳,摘不到桃子”的时候,学生的心理容易产生习作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这不是一种伤害吗?

四、运用例文,需让学生自己发现

《我最喜欢吃的水果》一课,出示不完美的习作例文时,通过“扣分”活动去发现这篇习作存在的问题。但授课教师设计了《“石榴宝宝”的建议》环节,把习作中的一个个问题列了出来,并建议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第二次出示完美的习作例文,让学生模仿并具体写下来。假如不设计《“石榴宝宝”的建议》这环节,而是当学生“扣分”活动发现习作问题后,直接出示完美的例文,让学生去比较、发现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具体写。这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有着真切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石榴宝宝的建议”毕竟只是“石榴宝宝”的,而不是学生的。运用例文,要设计有意义的活动,在探究中发现,产生自己的习作观念,并拥有真实的理解和体验。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黄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王 慧

篇6:浅谈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01-01

摘 要 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指导学生写好每一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小学生表达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而且是对其思想情操的熏陶。也就是说,教作文的过程就在于育人——培养创造型、智能型的人才。然而,不少小学生怕习作,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习作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作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还十分令人担忧,师生一时半载还不能从作文愁、愁作文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习作教学中我主动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兴趣,积累素材,导之得法,与学生共享作文成功的喜悦,在习作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作文;思想感情;导之得法;丰富生活

1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根治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的良方。从小学的启蒙作文抓起培养其写作兴趣。众所周知,作文的启蒙教学犹如幼儿学步,第一步迈稳当了,幼小的心灵里就会滋生出强烈的学步愿望,跌倒了,爬起来乐哈哈地又蹒跚地走;要是第一步跌怕了,就不肯迈第二步。因此,作文启蒙教学就应该迈稳第一步,这第一步就是培养兴趣。只有让学生写内心世界的感受,学生才会高兴地说,高兴地写;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绞尽脑汁,敷衍应付,视作文为苦差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作文的动机和欲望,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与协奏。我们要有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使学生萌发作文动机,燃烧起了習作的欲望。如有一次习作课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在作文之前,我问同学们:“在你的家里,谁的话最多?”一个嘴快的学生立即回答:“我妈妈话最多。”“你妈妈的话多到什么程度?”“我妈妈一天到晚嘴不歇,叫我千万不要摸热水瓶,天冷多穿衣服,少吃零食……多得很!”其他同学也有同感。我接着说:“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妈妈的话最多呢?因为妈妈对家里的事知道得最多,她觉得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她份内的事情。”学生陷入了沉思。“今天我们要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知道该怎么写了吗?”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次习作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学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2 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是小学生作文的通病。这是因为他们涉猎的知识不多,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平常。加之,他们不会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不会从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激人上进的闪光点,激动人心的动情处。因而,写出的文章如“瘪三”,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只有表象,没有情感。积累的习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我认为,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习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用到以后的习作中。

3 导之得法,让学生得心应手会写

常言道:有规可循,循之有序得体;有法可依,依之可靠合理,就会事半功倍。学生有了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还需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才能妙笔生花。所以,作文指导应从学生的心里过程、个性特征出发,开拓思路、发展能力,耐心指导、点拨,致力于自能作文能力的培养。

3.1 以听导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口头表述能力。作文有口头和书面两种,而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基础。不少教师忽视口头作文的指导,不少学生羞于说话,更谈不上能言善辩。为之,常利用课文,录音,以听导说,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作用。在学生乐说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讲述邱少云等及身边的真实故事,有意识地发展其语言。久而久之,就能出口成章。

3.2 以形导思,诱学生合理想象,培养思维能力。作文指导和其它工作一样,增强效率意识,优化课堂结构,恰到好处地利用电教媒体,再现生活表象,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3.3 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叶老曾说过:“阅谈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因此,抓好阅读教学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狠抓双基训练。要在每单元的讲读课文中,把审题(解题),文章结构,作者写作意图,写法等化整为零,节节渗透,一课一得,分步训练,形成课堂里教学方法,实地用方法,写时验方法的读写教学格局。

3.4 以实导虚,应用作文与课堂作文相结合。从写作的角度出发,描写了事物或景物的特点,摹仿写其外部的状貌,力求形似,称之为实写,表现其深刻的思想、精神,谓之虚写。从写作的形式来说,应用文是实用文体。因此,教师应重视以实导虚及应用文的指导。如利用黑板、广播,辅导学生办手抄报,写板报稿,广播稿;在手拉手,一帮一活动中,鼓励学生书信往来,交流经验;在购物推销等交往中,练习开具发票证明;在班级、庭院等集体生活中,学习制定有关制度,公约,计划;在班队主题会时,学写会议记录等。实践证明:应用文不仅能满足社会需要,而且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南赵庄阳光低保简介下一篇: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