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2022-07-23

第一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提高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作文教学改革显然跟不上新课改十几年如火如荼的步伐。学生怕写作文,谈“文”色变,抄袭、杜撰等现象十分严重,作文教学处于“瓶颈”阶段,难以突破。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没有可以写作的材料,或材料太少。这与当前的“大环境”有关,许多孩子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生活中的事物,也不善于捕捉和利用素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不够充实。

言之无味。学生常常禁锢在老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中,把自己看成是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每次写作都是按照审题、构思、选材、修改格式化的程序进行,致使大家的习作千篇一律。

言无特色。大到作文的框架,小到作文的语言,刻意模仿或照搬他人的痕迹太多,没有自己的创造和个性。只要写“做好事”,必然和“让座”挂钩;只要写“天气”,一定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如何颠覆按部就班的写作训练方式,改变当前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近两年,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究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搭一个平台――班级作文报是习作的舞台

近几年,作文教学也涌现出一些流派,像情境作文、绘本作文、活动作文、童化作文等。我也萌发了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并能将这些感受发表在报上的念头。于是,由班级为单位的“作文革命”开始了。

(一)稿子从何而来

1.每日一记:捕捉精彩瞬间

每日一记题材不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入选刊登。

2.教材作文:记录学习足迹

除了“每日一记”,我们的班级作文报上也要刊登当册学习的八个单元的大作文。

3.片言只语:彰显人文关怀

对于部分写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要想在报上发表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不定期地开辟了一个“片言只语”栏目,刊登学困生写得精彩的一两句话。

(二)批注从何入手

在一段时间的前期努力之下,我们班的班级作文报《小小太阳花》终于“问世”了。看到学生拿到属于自己班级的报纸那种喜悦的神色后,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去认真阅读,并给予旁批。批注要点:①所选材料是否新颖?是否紧扣中心?②用词是否准确?③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你有更好的修改方法吗?„„

(三)评价从何出发

我又设计了按字数获得积分、评选最佳小作者等奖励措施,以此激励孩子,让初尝甜头的孩子保持写作的兴趣。

二、创一个空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这一切经历都是让学生习作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可以说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一)身临其境拓视野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1)在家庭中体验。以家庭服务作为工作岗位,把“我是小当家”作为扮演的角色,学生可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2)在学校中体验。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跳蚤书市”“游园活动”等,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校园生活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关爱。(3)在社会中体验。把当一天环卫工人、肯德基服务员、车站售票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懂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我校读书节中举行了“跳蚤”书市活动,学生就在作文中这样写(片段):

开始买书了,有些同学挥着自己做的海报,大声吆喝:“卖书了,卖书了,大家请注意!买一送一,先到先得,送完为止!”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叫道:“大家快来买呀,最新出版的书!”我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买书的人,忽然,我看见一位同学正在选书,我立刻把她叫了过来,问她想要买什么样的书,她说要作文书,我听了心里暗自窃喜:我不正带了两本优秀作文选吗,看来找到买家啦!在她的一番讨价还价之下终于以10元钱两本书成交!我的第一笔“生意”大功告成!

体验学习,许多时候是随机的,要善于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让学生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乐趣、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品读名著出灵感

阅读名著,重视阅读体验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必有路径。但凡优秀的作家都会深刻感受到读和写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目标时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受这部童话故事的影响,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读书故事”作文比赛中,也将自己“童话”了一番,写出了这样一篇佳作:

《木偶奇遇记》笑了(片段)

呵呵,这可是个好主人,她马上抱起我,坐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看着我。你瞧她,一会儿大声朗读,一会儿圈圈画画。看到有趣的地方笑了,看到有感想的地方就在旁边写几句。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见一个女声温柔地叫道:“孩子,吃饭了!”可她好像没听见一样。等了一会儿,一个男高音叫:“难道看书比吃饭还要重要吗?”这可真是门外话了,所谓“读书是精神食粮”嘛,所谓“书中自有千钟黍”嘛!可催促声一直不停歇:“快点,出来吃饭!”“再不出来,我可要扔书了!”„„一听到这些,我瑟瑟发抖,只好向主人求饶:“主人,主人,快出去吃吧,我可是最怕扔的,那可是要痛死我的呀!”她没办法,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橱里。

文字阅读,不仅让学生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还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迸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送一把钥匙――交流感悟是习作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一)侃侃而谈忆亲历

儿童习作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意,不断练习将所见、所闻、所想或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或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起步阶段,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一桩小趣闻皆可,不要苛求精彩纷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就提高了,兴趣就会更浓厚,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在一次课前5分钟交流趣闻的时间里,我班一位同学谈了周末爸爸边看球赛边指导自己煎蛋的事情,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哈哈大笑。第二天,他的这篇作文《煎蛋》就出炉了(片段):

我准备好了蛋和油。爸爸在客厅里喊道:“往锅里加油。”我照他说的加了点油,刚盖好油瓶盖子,爸爸又中了邪似的叫了起来:“加油,加油!哎呀!”我不耐烦地大叫起来:“老爸!油不是刚加过吗?”“哦!对了,加蛋。”老爸应道。

我往锅中打了个蛋后问:“蛋打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爸爸又放开嗓门叫了起来:“加油!哎呀,大笨蛋。”我生气地冲他嚷着:“老爸!我看妈妈平时不是这样做的。”他也生气地说:“叫你加油你不听,看到下场了不?快加油!”

没办法,我在锅中又加油又加蛋,忙得不可开交。几分钟后,爸爸闻着香味跑进厨房,可刚看一眼,就惊呆了――半锅的油和蛋,叫人哭笑不得。

这“杰作”真可以去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说不定呀,还能得第一呢!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通过激发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将观察体验的过程人为地适度放大,如影片的慢镜头似的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因为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行云流水涌真情

学生亲历了或悲伤、或欢喜、或感动、或同情的情感洗礼,在习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伤痛的语言、会欢欣的语言、会哭泣的语言来写作。在一次写《雨》的习作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心像放在冰箱速冻了一天似的,拔凉拔凉的。温度急速下降,我的情绪却急速上升!我真想用河东狮子吼让这些雨快滚!听着这些枯乏无味的雨声,它们就好像一个疯子在弹琴,烦得我神经快打结了!

另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内心欢喜的心情时,则这样写道:

顿时,我的心里像开了一朵花,而且这朵花非常鲜艳,并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香味!

因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最深层、最情感化的语言,促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在自己的笔下衍生与凝固。

(三)匠心独运显特色

现今,有些学生说着空话、大话,这些语言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语言”中得不到表达。作为教师,就应不断鼓励学生写出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话语。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或许是豪放的,或许是率真的,或许是细致入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纵情地流泻。同时,主张个性言语,积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展示独具匠心的个性语言。在学生的“每日一记”中,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30天没见,他还是那么“二”。

★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我的小命差点没保住。感谢老师啊,是她“英雄救美”!

★我的心里就好像有无数个活火山,小宇宙顿时爆发了!这样谁受得了!

★玩了两局,老师说:“时间不早了,回班!”天哪,偶还没玩够呢!这么快就结束游戏了?老师赖皮!

像“‘二’、英雄救美、活火山、小宇宙、偶”等,这些流行时尚语的出现,既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又使文章别出心裁。

“文章千古事”,习作教学是个值得好好探究的大问题。实践证明,习作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阅读积累,并创设一定的舞台让其施展,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和唤醒学生习作的原动力,着实有效地破译“谈文色变”的习作解码,学生的习作激情一定会不断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自然流泻,作文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常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

编辑温雪莲

第二篇:阅读教学渗透习作策略研究的阶段小结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策略的研究 实践研究阶段(2011年秋期)工作小结 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教育学生在习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创造。于是,我们大胆地提出“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策略的研究”的课题,学习了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理论,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更新观念,揭开创造的神秘面纱

实验伊始,参加实践的教师普通存在疑惑和缺乏自信的:一是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都形以提高,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二是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难以突破;三是认为应试教育还未能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教“砸”了怎么办?四是认为即使按实践方案实施,学生是否真正能够接受?等等。因而忧心仲仲,信心不足,思想包袱很重。

针对上述种种思想,课题组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正确对待教学改革实践,明确该项改革实践的意义。为此,采取了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实践教师要澄清错误认识,转变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重大的教育决策,是不可逆转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二是要辩证地正视教改实践的实质,解除思想包袱:任何教改实验都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既是教学改革,就应大刀阔斧,不要有丝毫顾虑,失败了可吸取教训,成功了可总结经验。三是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坚定教改信念:学生思

1想活跃,思维灵活,潜能巨大,只要教师“启”得有道,“导”得有法,学生便能“自会”,便能“独创”。四是加强理论学习,坚定教师的信心。五是实验班级要经常互相交流、切磋,集思广益,共同的解决问题。

教师认识澄清了,思想统一,信心坚定了,但对“读与写”的内涵、“读与写”的实质仍不甚明确,不可避免地为“读与写”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课题组认为整个实践的核心就在于“读与写得结合、渗透”,教师首先要有“创”的强烈意识和积极的行动,才能在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突出学科特点,建立阅读教学渗透习作的初步框架

实践的路子如何走?课题组每位成员都是明确的:实验的最终目的与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创造力是素质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是现代化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教育在发展创造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实践应紧紧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两大优势:一是语文优势,语言是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一切创造及其过程都需要语言的参与;二是思维优势,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的发展对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实验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挖掘读和写的结合点上。因为读和写尽管有着不同的心理过程,但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两种语文能力,显示着不同的功能:阅读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存,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写作是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上产生新的观念,提高学生用尽可能精而简的语言符号来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的能力。

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学语文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思考和动手操作上又有其个性特点,这都为语文教学实施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条件。正是在上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我们通过归纳概括形成了阅读教学渗透习作策略研究的初步框架。

1.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树立语文教育整体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课内外语文活动的作用,把阅读、作文及其他语文能力训练与思维培养、创造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情感修养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文知识丰富、语文能力高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胜任未来学习、生存、发展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创造人才。

2.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教学实验的内容和目标。内容:(1)抓住阅读与写作的对立统一规律。突出阅读与写作的重点、难点和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写作技能的训练点,智力的开发点。(2)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读、写、思、创的多种能力。(3)抓住阅读与写作的发展统一规律。进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4)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在阅读渗透写作教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3.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教学实验的环节和方法。环节:(1)读——指导阅读要强调针对性、选择性、趣味性、多样性、广泛性。(2)写——指导写作要强调争辩性、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3)创——指导创造活动要强调活动性、层次性、特点性、艺术性。上述三方面都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方法:实

验重在探索,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制定要综合考虑,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4.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教学实践的管理。(1)优化学生管理。精心制订学习活动常规,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强化激励机制,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活,知识、技能、智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2)优化教学管理。实验要做到学习、研究、运用、发展相结合,实验教学要做到形象性、审美性、整体性、创造性的统一。(3)优化科研管理。把阶段性研究与示范课、探索课、观摩课、评比课、汇报课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深入调查研究与请行家里手指点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创造紧密结合起来。

三、找准阅读教学渗透习作的训练点,巧妙进行“课堂小练笔”

模仿文本练笔,可以仿内容,仿写法;充实文本练笔,可以抓省略号、抓提示语、抓语言、抓情节补白,可以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展开想象;拓展文本练笔,可以续写、改写、创写。

四、本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收获

1.组织参研教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我们以《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为主要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参研教师学习、讨论,使参研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设计第一次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对学校的语文老师和实验班级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中有部分对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存在一些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策略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等问题。本次调查共发学生问卷335份,涉及我校8个班级、335人,收回的有效问卷320份,占问卷总数的95.52%。问卷中78.77%的学生在阅读和习作方面

仍然存在学习是被动接受,不喜欢读书,作文水平低。许多学生,只知道完成老师交给的课业,而学生害怕写,一提到习作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3.针对问题及时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在学校开展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集体智慧,以读写结合为核心,分析教材,撰写教案,分析修改,二次备课,最后定稿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杜绝上课随意发挥等现象的发生。第二,召开家长会,了解每个孩子在家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重点和家长交换了学生的读写习惯和能力等,鼓励家长和学生多交流,促进学生多读多写习惯的养成。第三,组织教师进行课堂反思,找出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撰写教学(育)随笔,参研教师在此基础上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了大量改进,并进行了总结。第四,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学生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学习中的障碍、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第五,针对个别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案研究,写出研究报告,从而为后续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第六,参研教师通过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及时总结得失,为后续的研究找准了方向和目标。

4.组织第二次学生问卷调查并认真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和上次的学生一样,收回的有效问卷330份,占98.5%,和第一次差距不大,但不喜欢读书和作文、被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下降到了66.04%,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由于接受调查的学生部分是

一、二年级的学生,所以这部分学生对写作还比较陌生,调查的数据可能与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偏差。

2.限于研究条件的限制,课堂实录仍然停留在教师的观察和描述等方法,与课堂的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运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使研究更科学和便捷。

3.由于我校参加研究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班主任,加上学校其他事情也比较多,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研究。另外,部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

4.虽然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对读写的认识上有较大的提高,但任然有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转变观念,这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更有赖于参研教师的大量研究和不懈追求。

第三篇:有效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

—听吴宏钧老师课有感 口语交际与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智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小学学习阶段,两者应以同等重要的因素出现在语文综合能力组成中。目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也越来越趋向于两者的统一教学。而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基本上人为地把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分割成了两个独立的、互不相干的要素,而且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作文能力方面,忽略了口语交际的目标训练。结果是有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笔,有的学生只会用笔写,却不会张嘴说。长期下来孩子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训练与提高。为了能有效地改善这种只写不说或只说不写的局面,我校课题组准备从“有效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入手,试着运用激励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尝试——成功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口语与写作是有着本质的、广泛的密切联系。系统性的引导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两者的本质都是用符号来传达大脑的创造性精神活动。一种表达为语言符号,一种表达为文字符号。因而用正确的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两者之间的转化迁移具有互相促进的意义及可行性。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运用于口语、写作中的意思就是要经常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才能自然而然的迸发出来,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教学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包容性的积累语言词汇;能够为写作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将口语交际中积累的内容素材落实到书面上来,就成了自己的作文,通过口语表达提升写作水平,是大脑思维结构从语言符号向文字符号的转化过程,符合学习中先易后难的基本规律。而口语交际锻炼在增强学生自信力、表现欲、思维活跃程度的同时,带动了语文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尤其是作文写作能力方面的提升。因此有效地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篇:小学生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论文编号:

2019年宁远省教育研究论文

学科类别:

小学语文

论文题目:

小学生习作评改现状简析及策略

作者姓名:

钟倩倩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湾井完全小学

专业职称:

小学一级教师

通讯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湾井镇湾井完全小学

编:

425603

联系电话:

18307484709

电子邮箱:

1327834249@qq.com

小学生习作评改现状简析及策略

小学语文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一般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多数教师重视作前指导,在习作评改环节中,往往“以批代评“”以读代评”,忽视学生评改,导致收效甚微。习作评改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小学习作评改的效益是教师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把习作评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重视评改,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

习作;

评改。

一、小学习作评改的现状

新课程实施以来,习作教学,特别是在习作评改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师翻开一篇习作,边看边改,从错别字、标点符号到语句、段落乃至篇章,都要逐一纠正,甚至帮助润色、补充内容,然后煞费苦心写上眉批和总批。评改习作耗费了教师大量脑力与体力。但是,据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调查发现,85%的学生最关心的只是习作分数或等级。对于评价,有75%的学生只是大概看一遍,但都不会去思考这些评语的真正意义,而25%的学生根本不看。面对这样的结果,教师们显得很无奈。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充分发挥习作评改的作用,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改促写,寻求一条有效的习作评改之路迫在眉睫。

二、小学生习作评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认识出现误区

自古以来,学生的作文都由教师批改,因此许多地方依然亘古不变地延续着"生写师改"的老套模式.各级领导和家长都习惯地以为"精批细改"是教师负责的表现.大部分教师也都习惯这样做,不管教学工作多么忙碌紧张,都要面对"作文山",每天“挖山不止”,认为“改得越多,批得越多”,就是“精批细改”,以表工作认真的态度,从而就能得到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认可或好评。

(二)评改主体错位

由于评改主体认识上出现误区,在作文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习作后,评改则成为了教师的“专利”,学生习作的好坏决定权在教师,而一些教师往往以成人的认知和写作能力去主宰小学生的习作。教师又是学生心中的“重要他人”,从而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心里有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依赖于教师的评价,认为写成文后不必再去下功夫,评改是教师的事。在这种评改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少自我反省、自我感悟、自我认识的机会,无形之中缺乏了自主评改的意识。

(三)评价方式笼统单一

教师评改学生的习作,就等于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由于大部分教师的批语的大众化、模式化、成人化,忽视了学生对文字好奇与好玩的心理特点,导致无法激发学生再创造的能力。例如:对不够好的习作用“语句不通顺,中心不明确”、“错别字太多”、“层次不清楚”、“字迹欠清楚”等形式的批语充斥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本中,即使对好文章也只是“行文流畅,意到笔随”,“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用词准确生动”等等这类,都显得抽象,学生对这种技术性批语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不可及,不能领会,只留下一个模糊的感觉。

(四)评改居高临下,不平等

大部分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往往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品。希望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一篇佳作极品,要求中心明确、叙事清楚、语句通顺、文字优美、开篇新颖、引人注目、结尾点题、深化主题等等,做到十全十美,毫无缺陷。正如叶圣陶所说,在作文教学中“只顾到学生作好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缺乏“平等对话”式的作文批语,这就等于师生之间隔了一条宽宽的河,不能敞开心扉来交流,教师是居高临下“隔靴掻痒”,学生是谷底望天“隔岸观火”,达不到批改效果。

(五)学生无视老师的批改

面对作文本,学生的状态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学生“又是良/B”;有的学生“耶!又是优/A”;有的学生根本不打开看看等级就塞进书包、抽屉了!大部分学生都无视教师含辛茹苦备注的那一个个的符号,一条条红线,一面面小红旗,无视教师精心写的批语,无视教师提出的修改建议,且很少有学生针对教师的建议自主修改习作,进行再设计。教师修改习作是大刀阔斧的改造,学生看见点评是呆若木鸡的无奈,教师的精心修改就那么付之东流。

(六)一味撒手,放任自流。

一些教师基于“新课标新理念”的要求,他们似乎开始着手培养学生评改习作的能力,一味撒手让学生自己修改,既不传授学生修改习作的一定方法(有的班级甚至连修改符号也未统一)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更没有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长期以来,学生敷衍塞责,马虎行事,改与不改差不了多少!岂来习作水平的提高?

(七)反馈周期长

一般一篇作文要两个星期才能有一次反馈,学生对作文的内容已经淡忘,兴奋点已经转移,即使教师精批细改,也难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导致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

三、小学习作评改的重要性

在从教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小学生的习作量越来越大了,有大习作、小习作、练笔等等。我统计过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一周平均要写至少4篇习作。然而,在小学习作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习作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评改习作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学生对习作的评改视若无睹,大部分学生关心的是教师给的等级而不是老师写的评价。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习作的目的,长期已久学生对习作滋生了厌恶、恐惧之情。对写好习作缺乏内在动力,导致习作水平提高缓慢。虽然近年来,各级各类的优秀习作指导课、示范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作为习作指导的重要环节——习作的评改,并没有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青睐”,大多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习作评改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还学生习作评改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习作评改的主人,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时代的要求。

(一)学生评改习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独挡一面的机会日益增多,对工作、生活进行总结,交流自己的经验、体会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人们进行写作,并不断进行修改,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经验,情感。

(二)学生评改习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在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它应遵循现代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习作评改的权利应该还给学生。

(三)学生评改习作是习作自身规律的必然要求。

习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它需要通过内部言语来操作。因为习作是个体的言语行为,所表达的也是学生个体对事物的独有认识。基于习作的自身特点,因此,习作评改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独特感受的一种再认识,学生是最具有权利的习作评改者,而教师的作用只是教给学生习作评改的方法。

(四)学生评改习作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篇习作是学生自己情感与思想的结晶,学生最清楚习作的内在。学生通过习作评改,不断完善自己的习作,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有效地小学习作评改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为什么教师的良苦用心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怎样的作文评改方式才能改变这一局面?以往,作文评改权一般由教师独揽,呈现出统一评改的单一模式。许多教师都认为,“精批细改”才算是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可是,对于教师“拼死拼活”改出的作文,大部分学生对评语简单过目,很少去琢磨其中透露出的问题。面对这种反复出现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忽视了写作主体——学生的地位,导致作文评改的低效,更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得到持续提高。怎样的作文评改方式既能把教师从愚公移山式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教师范改 学会自改。

第一阶段,教学评改课上,结合本次习作的重点要求,教给学生方法。在学习批改之前,首先要教学生掌握批改的方法。一次习作后教师可以在全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习作,通过投影,示范详细批改,教师必须正确统一的批改符号,尤其是删、添、调、改等常用的符号。培养学生见符号明意图的思考习惯和领悟能力。学习从字、词,句、标点方面进行推敲一段话的内容,以及错别字的辨析要求。从详细、照应、过渡等方面考虑文章的结构,从整体上判断材料是否符合要求,根据每次习作训练的重点,检查落实情况。写批语是批改中的一大难事,引导学生可以先从条文式的批语写起,首条评语要写出习作的主要内容,第二条就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进行,要一次一个重点,一作一得。然后逐步学会写综述式的批语。

学生学习自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开始阶段可按以下5个方面进行评改。1、格式是否正确;2、卷面是否整洁;3、有没有错别字;4、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5、指出标点符号有没有用错。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这些基本要求。第二阶段再评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然后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1、改正用错的标点符号、错别字和有语病的句子

2、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3、所选材料是否真实、典型;4、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每次写完习作后,让学生依照这些要求阅读自己的习作逐一检查评改。例如,在从教中,我发现一些教师在学生二年级时开始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一般情况下小作文都是自己先批改,找出错字、别字再交由老师批改。所以学生的自主修改能力有了提高,而且写错别字的现象出现的少了。

(二)互改、取长补短。

学生互改是在自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也要分阶段进行,开始阶段要求要低,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每次评改有侧重点,经过以上自改要求的单项训练后,再进行综合性的评改,包括文章中心,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书写等方面的评改。对那些错别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修改;找出表达不准确或文理不清的地方;增补漏掉的字词;删去多余的字、词、句;调换一些字词的顺序;改换不恰当的词句,补出不够完整的句子。

学习互改习作前,要构建相应的学生批改习作小组。可以按座位划分小组4个人为一组,并选出习作水平较高的同学担任组长。实施互改时,参照前面的习作批改步骤作针对每次习作的重点和老师给出的评改重点及实施意见,有针对性的批改。例如,在写我的实习老师这篇习作时我将全班4个大组分为8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批改。然后我再随机抽4个学习小组的同学的作业进行检查。

(三)教师批改,突出重点,引导为主。

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习作批改的角色要站在主导的位置上。在实施批改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做到短时高效,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评改主要给学生以示范作用。结合共性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评改。

(四)综合评改

综全评改以教师改、学生改、学生互改三种形式穿插进行,兼之以其他批改形式。像好朋友互评改,家长参与评改等。

(五)还可以采用骨干学生评改,一对一评改,共同批改等等方式进行评改习作。

以上五种的批改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灵活选取两三种适合自己班级情况的批改方法,行之有效的坚持下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总结

习作评改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艺术需要创新。我们应该做好指导和促进工作,坚持新课标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自我能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薛丽.《例谈习作评改指导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09.(2),132-147.

[2]王家生.《让学生成为习作评改的主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

(2):17-28.

[3]陈继霞.重视习作评改提高写作能力[N].济宁日报.2010

-03-17(04).

第五篇:小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策略研究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左思呕心沥血,10年著成《三都赋》,一时洛阳为之纸贵。

一、课题的提出

两干多年前的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常言道:“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由此可见,修改是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而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作文一向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一般写完作文后,把笔往旁边一搁,什么都不理了,原因是学生不知道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不知如何修改。 经过调查发现,我们作文修改的环节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1、老师包办,学生依赖心过重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于学生写的指导很多。而在修改的环节中,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很少,老师大到布局谋篇,小到字词标点一手代办。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学生作文进行了详细地批改,却导致学生在作文时,只求完成作文,剩下的感觉就是老师的任务了,从而使学生的依赖心加重,也使得他们作文修改的能力无从得到培养。

2、老师包办,学生修改能力无法提高

正因为老师的愚公精神,对学生写作的包办代替现象,批改的形式极其单调,使学生很少参与到自己作文修改的过程中,也让他们对于作文修改的意义认识不足。而教师辛苦修改的作文,学生多只是看看等级和评语,对于老师为什么如此修改并没有深入的思考,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作文批改绝对不是老师写点眉批、总批就了结的。

3、老师包办,让教学工作难以承重

现在班级的人数很大,一般都在70人左右。一次作文之后,如果要精批精改,老师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批改学生的作文上。加上对部分学生的面批面改,从而就使原本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难以承受,无法很好完成其他工作,同时作文也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期待中逐渐磨灭对写作的渴望。

新课标强调应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鉴于此,我们进行了“指导小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策略”的研究。

(1)小组固定: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四人习作修改小组,每组确定一名作文及修改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主修改。

(2)模式固定: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个成员分别朗读自己的习作,全组成员根据教师提出的修改方向进行修改。每篇习作首先要看到至少一点优点,使学生及时学到别人长处,弥补自己不足,并提高习作的兴趣。学生再自我进行修改,教师再次浏览全班习作,重点对部分小组习作进行评价,每个小组在一学期内确保有一次教师详改。

二、确立了“读”、“思”、“改”自我修改九部曲

学生自主修改作文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读”、“思”、“改”组合进行,形成了“读”、“思”、“改”的九部曲,并根据实际进行有效地组合。

(1)、自读:将自己的作文大声进行朗读,感受是否能琅琅上口,从而发现其中有误的地方。在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仔细的默读。在凡是感觉有误的地方作上注记。有时由于刚刚完成一篇作文,马上读却发现不了多少有毛病的地方。这时就要把作文放臵几时或几日间读。这样就会发现文章的不足之处。

(2)、自思:在读完了自己的作文以后,心中对作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就要深入地去思考出现问题的地方及原因,想想如何进行修改。

(3)、自改:首先,要对文章段落语句的顺序进行调整,其次,要对文章中有些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进行删减,最后是对于不生动或表达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增补。

(4)他读:在作文修改小组内,由组员朗读自已的作文,提出他们读不明白的地方和写得好的地方。

(5)、共改:和小组成员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共同修改自己的作文。

(6)、自读:在小组成员共同修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习作,感受别人的写作方法。再结合自己的写作习惯、特点肯定优点,发现问题,作好眉批。

(7)、自改:在上一步之后进行再次自我修改。

(8)、他读:将再次修改好的作文朗读给本小组外的同学听,听取同学的建议。

(9)、自改:完成最后的修改,并将本次修改稿与初稿对比,回忆修改的过程,总结修改的得失,完成习作。

三、探索了记叙文不同的自主修改的方式

①改题目——看文章题眼

看题目,看一看是否恰当,看是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是否吸引人,有创新性。如作文《我的舅舅》写了舅舅是个像小孩子一样贪玩的人,后来题目改为《小孩子舅舅》;作文《我》写出了自己好玩、爱学的性格,后来题目改成了《两面“真”》。这样题目一下就明亮了起来。

②改内容——读文章中心

通过朗读,看看别人是否听出了自己习作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写人类的习作,别人看出了你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没有,选择的材料是否恰当;记事类的习作,别人了解你叙述的事情过程没有,事情说明表现了什么;写景类的习作,别人领略了你描写的景色没有,景物的特点是否鲜明……

③改形式——想文章结构

在明确习作要表达的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分析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表达出中心意思。即以何种方式组织材料进行习作,也就是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因体裁的不同而形式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常用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物的逻辑顺序来结构文章。

如叙事作文,首先让学生明确知道:“六要素”是必不可少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习作是总分总,首尾照应的结构;还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作全文;抑或是选取故事中的精彩场景开头,再回溯故事。

指导修改作文时,就是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用红笔勾画、批注出自己习作故事中的“六要素”。如果找不全“六要素”,说明文章故事叙述不完整。习作缺哪个要素,就用红笔修改补充哪个内容。

其次,学生自己修改确认“六要素”完整之后,请小组互相交换阅读,看修改正确与否,如果有疑问可以互相讨论修改。

最后,将修改勾画出的“六要素”连成一段完整的话,说给小组成员听,再次确定自己习作故事的完整性。

在这三个步骤完成之后,读自己习作中的“故事经过”部分,看自己讲述的故事经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故事经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然后讲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层次。小组成员互相交换阅读,仍然按照上面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然后讲什么”的思路向作者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觉得讲述不清楚的地方,比如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让作者自己修改,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直到满意为止。

这时,再引导学生看看习作中,每部分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做好必要的过渡。

④改修辞——现文章美丽

在一篇习作在整体上没有问题之后,就要进行字词句的润色,细节的具体描写等方面进行自主修改,使习作更加生动形象。

记叙文就是要抓住人、事物、景的独特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描写。写人,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动作、心理、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征进行描写;记事,可以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进行描写;状物,可以从物体的形状、构造、功能、生长特点等方面进行描写;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所谓叙述具体不空洞,就是要做到言之有物,而不能空洞无物。例如,说一个人学习勤奋,要说清楚他怎么勤奋。他在学习中,动作有哪些,神态如何等等。

语言优美巧修饰,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所用的语言要优美。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就可以加一定的修饰语,用一些修辞方法。例如说“他是个好学生”,如果加上一个形容词,可以说“他是一个勤奋的好学生”,语言就更显得生动、优美。又比如,说“这件事他会做我也会做”,改成反问句“这件事他会做,我为什么就不会做呢?”语气加强,表达效果就不一样了。又比如,“花开得很艳”,改成“花开得如小孩子的笑颜般灿烂。”花儿的生气也就出来了。因此,在作文时,注意语言优美巧修饰。

⑤闭眼看——成文章画面

再读自己的文章,闭上眼睛,看看能不能形成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否如电影般浮现在眼前。如果画面有断线或在头脑中不能很清晰,说明你的文章还要修改。

四、取得的效果

1、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养成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教学讲解——学生习作——教师批阅”的三步曲。教师怕学生改不好,总是精批细改,字、词、句、篇、结构、中心……面面俱到,既有总批,又有眉批。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习作上圈圈点点。而学生有的则是不以为然,单纯地认为批和改都是老师的事,他们只在乎老师批写的分数,往往是只看一眼分数就将习作本塞进书包。有的学生即使看一下批语,也不深入领会理解批语的意思,出现的问题下次作文照样存在。更为严重的是便有的学生顿生畏惧心理,看着满篇的批改,连写的勇气都没有了。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生的自主修改,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当学生在自改过程中,通过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努力,看到修改的作文通顺多了,流畅生动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作文兴趣也会增强。

在每次自主修改的时候,学生都兴趣盎然。金阳茜说:“修改完了,我在我们小组读了我的作文,大家一致仰卧,修改后的作文比草稿好了许多,十分棒!我真高兴,真想下一次作文的时间快点到来。”

2、学生认识到了习作修改的重要性

好文章要先写后改,改后再写,不断地斟酌、推敲,修改就成了一种拔高阅读的过程。修改,是写作的延续,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本质上说,修改也是一种写作,而且是一种高级写作,它“力求用尽可能完美的形式去表现构思的成果”,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只有懂得修改文章的人,才算是会写文章的人任何成熟的作家都是很重视修改的,且愈重视修改,写出的文章的层次便愈高可以说,只有经过精心修改的文章,才算是真正的文章惟有修改,方能成就文中精品和艺术品。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经常地向学生讲解修改文章重要性和必要性,给学生讲讲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几易其稿,最终写成脍炙人口的名篇的故事,学生也在修改的 3

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习作不断地变得优秀。学生作文不再只是图 “一气呵成”,还会反复斟酌、修改,充分认识到了习作修改的重要性,都有兴趣、愿花精力去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一班刘梦琛在谈到习作修改时说:“修改,是写作文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但是,以前我们却轻视为一步骤,这是很不好的。想一想,哪一个大作家的作品不经过修改呀?有的要反复修改几遍。鲁迅先生就说过,写完文章后自己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去掉。这就是要做的工作之一。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才开始写文章,作文难道不需要修改吗?而且,任何一名学生,无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在他的作文中总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在小组一起修改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交流时,还能相互吸取优点,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3、提高了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

学生作文写得不准确、不完整、不具体,是属于认识不足(包括对事物外观现象和事物内在意义)所造成的。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提高认识后加以修正。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如果单纯地精批细改,而不辅以学生自批自改,实质上是教师代替学生跳越了一个认识过程。叶圣陶先生在《谈文章的修改》一文中说:“修改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因此,修改作文,是作者的事,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自己作文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修改。学生自己修改虽没有老师修改那么好,但训练多了,修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作文也在不断进步。

宋怡博同学是这样交流修改经验的:“面对写好的草稿,我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了,看作文中心是否明确,是否有新意,看先材是不是围绕中心,看文章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才考虑句子的选用,进行词句的修改。” 郑雅文同学还归纳出了不同作文的修改方法:“写人的文章,看是否有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是否有突出人物某方面特点的事例;写事的文章,看作文是否交代清楚六要素。要详写经过,结尾要总结,并写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写景的文章,要在朗读中去着重关注是否表现出了景物的特点,能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要不断让词句优美……作文内容的修改方法一般有读、删、增、改、换等等。”

4、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的教学能力

按传统的由学生写,老师改的模式进行作文教学,往往在学生写好作文交到教师阅评后发下来,所需的时间较长,这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无疑会弱化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作文自主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学学习实践过程,能及时反馈问题,学生投入其中,实效性十分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的教学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现在,我们班有固定的作文修改小组,形成了“教师简要总评——学生小组共改——自己修改——教师再评”四步教学环节。能根据作文的类型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 “读”、“思”、“改”的组合进行修改。

五、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策略研究》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小组修改的过程中,学生对小组成员写作的长处关注还不够,更多的是针对不足之处。这对学生的积极性和相互学习有一定的制约性,在以后的持续研究中,我们应更好地引导学生,以突破制约。

上一篇:乡镇档案工作计划下一篇:选择低碳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