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2024-05-16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精选十篇)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篇1

一、注重设题规律

从历年高考题的设题角度, 总结设题规律,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例:2002年《春夜洛阳城闻笛》一诗, 问: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这就是从炼字的角度考察学生的能力, 而在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中设题为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辽宁卷中《蝶恋花》, 问“绿水人家绕”中“绕”字有的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更恰当, 为什么?

如果学生注意总结设题的规律, 熟悉解答这类题的思路和方法, 就会在答题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做到有的放矢。

古诗鉴赏的考察还有很多设题的角度, 例如表达技巧的运用、思想感情的理解等, 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提问的变体。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虽然都是炼字, 但提问方式不同。再如同是考察诗歌的意境, 可设题为: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这首诗描写了什么雁门关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或: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思想?像这样的提问变体, 提醒学生解答时冷静思考, 分析设题的角度, 从而找到解答的思路、方法。

二、注重总结鉴赏术语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读懂了一首诗, 却不知怎样作答, 或答非所问, 或文不对题, 背记一些鉴赏的术语是非常必要的, 犹如盖房子必备所需的材料。

(一) 题材方面

古代诗歌, 数量多、题材广, 但就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1.写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2.托物言志, 如虞世南的《蝉》;3.边塞征战,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4.怀古咏史,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5.即事感怀,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6.羁旅形役,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对诗歌内容的归类, 有利于快速了解诗歌的内容, 以便更好地把握主旨。

(二) 关于情感的术语

1. 惜别的情感, 如李白《赠汪伦》;2.黍离之悲, 如姜夔的《扬州慢》;3.思乡之情,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怀古之情, 如杜牧的《赤壁》;5.讽喻诗, 如白居易的《轻肥》;6.报国之情, 如陆游的《书愤》;7.咏景, 如贺知章的《咏柳》。

背记情感术语, 有利于在应对感知诗词的基础上充分理解诗词所抒发的情感, 便于准确回答问题。

(三) 语言术语

1. 平实质朴:直接陈述或用白搭, 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2. 含蓄隽永: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令人悟性的空白。

3. 清新雅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给人以清新优美的愉悦。

4. 形象生动:诗中有画、有形、有色、有声。

另外, 如关于形象的总结:游子、游人、征人、思妇、志士等, 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比、借代等。除此之外, 关于表现手法、意境、抒情方式等也需要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上进行归纳总结, 以便在考试中熟练运用。

三、注重解答的技巧

不同的设题角度, 解答的方法和步骤有所不同, 提醒学生解答诗词鉴赏题不是简单的贴标签, 要根据具体的要求和问题, 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解答。

例如:从意境方面设题, 可采用如下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意境—剖析感情, 即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摹出主要的景物, 语言力求优美, 切忌直接引用, 然后用一句简炼的话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特点, 或幽静、或欢快、或凄清等, 最后再谈诗人的感情。例如2004年广东卷的鉴赏试题就是从这个角度设题, 如果学生掌握了这种题型的方法及步骤, 做起来就轻松了。

四、注重鉴赏能力的迁移

首先, 要使学生在掌握古诗鉴赏题的设题规律的前提下, 提高解答技巧和方法。

例:《石头城》:“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如今只有鹧鸪飞。”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所涉及的史实是勾践破吴。诗歌通过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凄凉作对比, 感叹人事易变、盛衰无常, 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冷静的思考。通过理解诗的内容, 要让学生重点掌握对比这种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例2:《虞美人》这首词通过虚、实的结合, 表现了南唐后主李煜对故国的深切怀念。特别是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其原因就在于作者极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把抽象的“愁情”比作那浩荡东流的江水, 使读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作者绵绵不绝的情感, 形象、生动。这一点的理解正是全词的重点。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教师讲解中重点分析“自”字, 是移情于景, 从而抒发作者对韵光易逝的感慨和难以排遣的伤感。强调抓住关键字对理解作者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 必要的强化训练。

在以上课本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要根据这些知识点, 精选习题, 举一反三, 使学生通过强化训练达到真正的掌握, 使所学的知识得以灵活运用。这个能力迁移的过程是重要的, 也是必要的。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诗歌鉴赏能力 篇2

孔庆云

(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

摘要: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就高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如果能在诗歌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提高学生语文诗歌鉴赏能力,那么将有助于学生领悟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净化其心灵,进而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从高中生年龄特征出发,以诗歌鉴赏课堂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对以提高学生语文诗歌鉴赏能力为引导的课堂教学形式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语文课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可见,诗歌鉴赏教学在语文当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的作用是其他语文元素所无法比拟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从高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改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浓厚的鉴赏兴趣,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提高学生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新颖引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情景、形象具体的教学案例等直接引入新课,即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进而把学生引入特有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从诗歌鉴赏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新颖的新课引入方式,是学生打开诗歌殿堂大门的钥匙,是带领学生在诗歌海洋遨游的帆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诗歌鉴赏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根据诗歌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选取新课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诗歌鉴赏学习中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起内在的求知欲望,进而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重视诗歌场景创设,让学生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感悟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理解。有效的诗歌鉴赏课堂应让学生去体验、感受真实的诗歌,学习诗歌,从诗歌主人翁的角色出发,站在诗歌的“原点”看待诗歌,结合诗歌作品所处的时代、所处的阶级,结合传统文化等,对诗歌做出客观评价,进而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精神境界。

例如,在学习李后主的《虞美人》一词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虞美人》,通过歌曲的播放,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感悟诗词作品。这样一来,就可以取得比实际教学更好的教学成效了。

三、朗读感受,深入理解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领悟诗歌魅力的一副调味剂,是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殿堂的导航条。诗歌是富含感情的文学载体,必须通过读者深入其中,细腻地体味,才能够感受到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朗读就是帮助读者深入体味诗词,捕捉诗词微妙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故此,教师在开展诗歌鉴赏教学的活动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咀嚼诗歌、品味诗歌、感悟诗歌。首先,在开始诗歌鉴赏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名家朗诵作为新课的切入点,让学生跟读,在跟读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兴趣。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接着,教师可以在学生跟读诗歌后,通过对诗歌的点评,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其中的精髓,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巧设问题,情感引导

质疑问难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教师怎样将问题适时地抛给学生,这关系到教学提问能否成功。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善于提问,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立足学生兴趣所在,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用提问点燃他们探究语文诗歌的热情,在无形之中启发并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诗歌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语文诗歌鉴赏课堂的基本理念得以实现,让课堂焕发出新的亮点。

综上所述,诗歌鉴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更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诗歌鉴赏课堂中快乐学习诗歌、体验诗歌、感悟诗歌情感,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革新教学活动与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让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课堂在精彩中无限延伸,进而改进应试教育下诗歌鉴赏教学的不足,提升学生自身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静。诗歌中的“立体”教学艺术[J]。语文天地,(15)。

浅谈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篇3

一.了解古诗词创作的写作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作者的感情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对古诗词的鉴赏,我们应多联系诗歌创作的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全面的分析。所谓“时人论世”,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于是李白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与自信。晚唐时期战乱连年,人民生离死别,于是有了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哀叹。

阅读欣赏古诗除了要总体了解大的朝代背景外,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了解诗词创作的小背景。如李煜是一名杰出的文人,但同时又是一个无能的亡国之君,所以才留下了《虞美人》《相见欢》等滔滔不绝亡国之恨的愁思佳作。

二.借助意象领悟意境

意象就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作者主观的情感形象。鉴赏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如柳永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没有丝毫议论,而是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来表达哀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

又如2002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三.借助典故的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1.引用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引用,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引历史故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词句,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

四.把握诗的题材

根据诗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爱情诗、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游记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

1.爱情诗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等。

2.讽刺诗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呼声的诗歌。如《硕鼠》、《伐檀》、《醉太平》等。

3.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题西林壁》、《琴诗》、《观书有感》等。

4.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5.游记诗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6.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以史诵人,以史喻今。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7.咏物诗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

8.咏怀诗是叙事抒怀,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个人抱负等情怀的作品。如《离骚》、《行路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9.怀古诗是由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10.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与民族矛盾的诗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凉州词》、《出塞》等。

11.山水田园诗是以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为主的诗。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五.明了诗词的风格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词都是作者有风格代表性的作品,因此了解作者写作风格显得尤其重要。

如曹操雄健浑厚的诗风;王维谈泊闲逸的诗风;杜甫沉郁忧愁的诗风,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的诗风;杜牧英俊豪纵,飒爽流利的诗风;苏轼旷达豪迈、慷慨激昂的词风;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的诗风;辛弃疾慷慨激昂、气象恢宏的词风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答题的几个注意事项

1.注意题目

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

如:《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此诗如不看题目,可能使人错误地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用意。

又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春夜喜雨》等,都是读题能明其意的典型。

2.注意注释

古诗中的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有其暗示。注释往往包含了多方面的信息:一是作者写作的时间、背景和地点,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二是作品中有关诗句的介绍,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三是对作者本人的简介,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四是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主题灵魂。借助这些信息,我们基本上就能将诗读懂了。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骆宾王因上书论事触怒武则天,被人诬告下狱,狱中写下此诗。看了小注,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借咏蝉来抒发因上书论事无故遭馋言被贬的愤慨之情。

总而言之,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对古诗文的鉴赏,需要有较丰富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积累,不仅要有文学的、美学的、语言学的知识,还应该有哲学的、史学的、民俗学的、心理学的,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知识面越广,修养越深,在审美过程中就能获得更多的深层次的妙不可言的美感。

把握诗歌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篇4

从近几年各地中考设置的古诗鉴赏考题来看,考点为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为主观题。我们在进行诗歌赏析时要读懂诗歌写了什么事情,描写了具有怎样特色的景,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一、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抒情性是诗歌最突出的特点,诗歌鉴赏最根本的任务便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写何事,绘何景,抒何情,言何志。这里所说的情和志,有的是诗人特定情境下的感情流露,有的是诗人阐述的某种哲理,有的是诗人对人生、社会、历史等发表的自己的看法或是总结。如何准确体会诗人的情感呢?

1. 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常见类型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绪,但有的诗歌也会在写离情的同时,劝勉友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价值观。比较典型的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别董大》,一扫一般送别诗的缠绵依恋,写得积极旷达,开创了送别诗新的境界。

边塞诗多赞颂边疆将士的英勇,表达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和决心;也有暗示对朝廷的不满,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归家无望的哀怨。如辛弃疾《破阵子》,既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山水田园诗主要表达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也有的表达厌弃尘世、厌倦官场、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

乡情诗表达羁旅愁思、思念亲友之情,也有的是边关思乡、闺中怀人。如马致远《秋思》、王湾《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温庭筠《望江南》则表达闺中人对心上人魂牵梦系、痛彻心扉的思念。

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表面上是咏古,实则感慨个人遭遇、讽刺现实社会。如杜牧《赤壁》,借一件古物引起对历史兴亡的慨叹,暗讽当年周郎只是遇到了难得的机遇,也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

咏物诗是借吟咏某一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或是生活情操的诗歌。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通过梅的意象表达自己品行高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情操。郑板桥《竹石》中开篇“咬定青山不放松”与末句“任尔东西南北风”相互呼应,凸显作者那种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2. 熟悉古代诗词名家的艺术风格

要准确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了解诗人的主要生平、创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王安石《登飞来峰》只有了解王安石政治革新的伟大抱负,才能领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代诗词名家的一些生平经历、创作风格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我们要了解:李白初到长安得到皇帝赏识颇为得意,后来受人排挤郁郁不得志,不得不离开长安,游览各地,自觉怀才不遇这样的经历,以及他清新飘逸的语言风格、极富想象的浪漫情怀;青年杜甫胸怀大志,而后遭遇“安史之乱”、国破家散、个人遭遇坎坷的经历,以及他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另外一些诗人主要的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我们也要有所了解,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王昌龄,长于咏史的杜牧,善于象征的李商隐等。

3. 透过意象体会情感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 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中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其共通之处。在平时的积累中,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各有哪些寓意,会对课外诗歌赏析有很大的帮助。

常见的意象有:梅——凌寒傲骨,菊——高雅,莲——高洁,柳——惜别,松——坚贞,梧桐——凄凉悲伤,月光——思念,春风——得意,浮云——飘零,秋雨——忧愁,流水——叹惋,杜鹃(子规)——凄凉哀伤,鸿雁——思乡怀亲,竹笛、笙箫——离别之苦、乡思之情、内心孤独,等等。

二、赏析语言,掌握技巧

我们在进行诗歌赏析时,不仅仅要体会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还要理解诗人是怎样抒情的,要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

1. 抒情方式

诗歌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比较容易理解,我们着重了解间接抒情的几种方法:

(1)寓情于景。柳宗元《江雪》,诗人遭朝廷贬谪,孤独高傲的心情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出来了。

(2) 寓情于物。陆游《卜算子·咏梅》,通过梅的意象表达自己品行高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情操。

(3) 借古讽今。杜牧《泊秦淮》,用南朝陈后主荒淫误国的教训来讽喻当时的晚唐统治者。

(4) 以小见大。孟郊《游子吟》,通过母亲为游子缝制衣裳的事例表现深沉的母爱。

2. 描写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表达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烘托,如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渲染幽静、静谧的气氛来烘托愁情;侧面描写,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写出天气的奇寒,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反衬,杜甫《孤雁》中“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野鸭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反衬孤雁高洁的品质;虚实相生,如曹操《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象征,如杜牧《赤壁》,以美女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3. 炼字

古诗词中词语的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类:活用词,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使动用法,化腐朽为神奇;第二类:表现力强的动词,如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见”字,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形象贴切,千古流芳;第三类:表示颜色的词,色调一般能体现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渲染气氛。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妙用。

另外,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诗歌赏析中重要一点,平时比较容易掌握,在此就不再赘述。

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篇5

美术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观察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包括从艺术形象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作为一种审美认识的活动,必然对欣赏者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修养和欣赏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术欣赏能力呢?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在于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作品的形式首先不作太多的理性分析。过多的理性分析会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常常带有教育者本专业的主观成份,不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本体的真切感受。学生的第一眼感受尽管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感,这胜于在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欣赏教学无须理性知识的指导。恰恰相反,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理性知识的引导。问题在于如何将概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给学生听。对造型知识技能的分析必须对作品的直接感知联系起来,好的教学就应当首先让学生读画,读感受。教师事先可预见一些思考问题来提示学生感受的定向。例如:画中表现什么?具有什么含义?画的色调是轻快的、还是沉重的、是明朗的、还是低沉的、是振奋的、还是悲哀的、等等。

二、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实践,实践是获得真知的根本途径,美术欣赏也如此。例如对中国画的欣赏,我们通过对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品味,就能够分辨出不同形式中国画的风格区别,知道什么是工笔,什么是写意,懂得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意境表现形式,掌握中国画题款的技巧,知道书法在中国画技法上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水到渠成地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工具、特制毛笔、宣纸和绢以及有关中国画的画料和技巧等常识。比如欣赏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成为欣赏对象时,我们不仅介绍美术作品充满艺术家辛勤创作的成果,更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集中、概括,然后进行美术创作的结果,引导学生集中精神、细致观察,欣赏画家是如何采用手卷的形式,利用树木、行人、小桥、房屋、驼队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并在不同阶段也重复螺旋式地交换画面的位置,从中领略名家精巧的构思和艺术布局,领略中华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步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三、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规律,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不同的美术门类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特征和美学特性,必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雕塑,就要把握它在空间的团块感和质量感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欣赏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用中触摸的手感等,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四、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欣赏者掌握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美术欣赏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油画是西洋画中的主要一个画种,在给学生欣赏外国油画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它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象绘画,简单地理解就是有具体形象的绘画作品。如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而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相反,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某种形象,只是由一些色块、线条等绘画语言所组成。必须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来欣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欣赏条件中注意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深入地把握美术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不要把他们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欣赏美术作品的一定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篇6

一、培养人文素质

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语文本身决非是单一的一种工具,还有育人功能,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激励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露着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普济众生的阔达襟怀,感触至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句何等洒脱痛快,着实令当今的某一些当权者汗颜;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吟出了普通而崇高的母爱,成为千古绝唱;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教育学生面对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爱,健康发展。学习李白、杜甫的诗歌,不但使他们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讴歌爱国主义等丰富内容,而且还可以领略到李白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杜甫沉郁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培养研读能力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规律。因此,在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体察作品,培养对诗歌的研读能力。一是扫除诗中的障碍,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源头、特点以及发展的脉络。对不同时期的作品有所了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诗词格律知识。二是要弄通典故。不了解典故就无法打通诗词精髓的大门,搞清典故的出处和作者的用意是理解诗词的关键。三是查背景。要让学生读懂诗词,进而达到鉴赏,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学生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才能全面了解作者的作品。

三、培养形象思维

诗是用语言向读者提供意象和意境的,因此,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含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二十个字,却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经过几问几答,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以采药为乐的隐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只用了两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不仅凝炼,而且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形象感。不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诗人总是凭借诗歌中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如古诗词中的“菊”、“松”、“春花”、“明月”等根据诗中的形象,依靠自己的生活感知和想象力去体味其中的情感。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艺术家的想象应该是飞腾的、跳跃的。诗人王维的诗,正如苏轼所说的那样,确实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造化自然的山水画卷。在这里,诗人的想象是飞腾的,一个“外”字,把这一巨幅画卷的空间拉向了无限的远方,创造了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画境;而山色的那种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情景,又颇有点像印象画派的描绘,从郁郁葱葱的朦胧山色中给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而又超然物外的感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紧紧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跃然纸上的是一派莽莽平沙、浊水斜阳的塞外风光。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总之,依据诗中的形象,通过想象我们也就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

四、培养运用能力

“鉴赏诗歌”需要掌握有关诗歌性质、特点、种类等方面的知识,没有鉴赏诗歌的知识,对诗歌根本不了解,或者了解得不深入,就谈不上鉴赏;学习了有关诗歌赏析的一些知识而不会灵活地运用,也是答非所问、得不到高分的。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里,对所给的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色予以正确的判断,或提出自己独特而合理的理解,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中国是诗的国度。“读诗使人明理”。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事实上,我们在教学诗歌时,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学习的积极性特别的高涨,这些都充分说明诗歌的艺术魅力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而黯淡下去。我们要调整心态,重视“诗歌鉴赏”这个考点,不断培养、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篇7

一、引导学生认识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和要求

从2002年诗歌鉴赏题由主观题变为客观题后, 该类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选取的作品其作者大多是考生比较熟知的;二是鉴赏材料一般比较短小, 数量上看一般为1—2首, 从体裁上看, 大多为律诗和绝句;三是鉴赏以一定的文化积淀为支撑;四是让考生以书面形式作答, 注重对考生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对这类题的要求有两点: (1)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根据《考纲》的相关要求, 为了让学生在面对该类题时能够读得懂、理得深、表得准, 我们在引导学生时相应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对诗歌的理解首先应从分析语言开始, 把握诗歌语言在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及诗歌风格。在此基础上, 应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境是诗人思想情感与诗中的生活图景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要理解一首诗歌的“意”就应该剥去“意象”与“意境”的外壳, 从“象”和“境”中去取“意”。可以说, 分析意象和意境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人为了表达或突出某种情感, 往往会运用一些表达技巧, 如比兴、烘托、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到今天,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成了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满足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忽视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将是历史性的失误。我们应该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 将给他们的“金子”变为“点金之术”。在教学中我们除了使用常见的手法, 如让学生自己预习, 独立思考问题, 自己归纳中心, 列出文章结构图表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让学生给学生上课,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课前细指导

课文的选择很重要, 不能太深太难, 必须是一个跳一跳就能吃到的“苹果”。比如:《我与地坛》、《秋水》…这些课文内容较浅、篇幅较短, 这对于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不算难。学生初备完成后, 我先指导修改, 主要是课堂时间的大致安排, 尤其是重难点在教学中的体现, 最后乃至修订成案。在他们准备的这些时间里, 我发现他们听课更加认真仔细了, 对老师的注意更集中了。通过前期的准备, 他们比普通同学多熟悉了一些课文内容, 多深挖了一些知识要点,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优”的作用。

二、课中精点拨

在讲课同学作好充分准备, 其他同学做好细致预习后, “小老师”走马上任了。初次上台讲课, 与他们平时上台发言, 评讲作业又有了很大的区别, 紧张是这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紧张, 他们就会或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少诗人还在行文结构、抒情方式等方面做出了一些特别的安排。只有明白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我们才可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主题及表达的情感。如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夸张手法的运用, 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蜀道的艰难, 还表达出了作者感叹蜀道艰难的强烈感情。

二、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鉴赏方法

要做到对一首诗准确而深入的理解, 就要对诗歌的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1、审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很多诗歌的主题在题目中就有了交待, 只要认真分析标题, 就能对该诗的主题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题目中就给我们交待了内容 (送别) 、时间 (早晨) 、地点 (净慈寺) 和对象 (林子方) 等方面的信息。

2、看作者。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 故其作品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往往会和其他的人有很大的区别, 表现其独特性, 名家往往更是如此。所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认识对于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情感同样很有必要。

3、抓整体。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注重整体把握:

(1) 抓全文意象, 把握情感内核;

(2) 注重对尾联末句子的分析。先写景叙事, 再议论抒情, 这是中国古诗的一大特色。后联或尾句往往负担着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抓题干交待及诗歌补注, 往往可以了解作品的一些背景信息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4) 抓“冷词”与“热词”。作品中的有些字词会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孤”“独”“凄”“冷”“暗”“幽”或“喜”“庆”“欢”“春”等, 抓住这类词, 作者的感情倾向也就大致清楚了;

4、品局部。

诗歌的一些关键句、关键词, 往往提摄全篇, 是理解一首诗的突破口, 对这部分内容应尤为注意。

三、加强对学生表达规范方面的要求和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不少教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如何理解诗词, 而对学生表达规范方面的要求和训练却重视得不够, 所以还要注意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要注意表达的规范化、条理性和层次性。

总之, 只有在认清诗歌鉴赏类题型的基本特点及考查要求的基础上, 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有效的训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小老师”让学生迅速成长

◇袁莉娟

把准备好的东西忘了或者发生口误而不知所措, 出现暂时的冷场, 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旁边做必要的提示, 带出下一个问题, 让他继续有信心地表演下去, 老师在旁的精心提点才会让课上得更成功。

三、课后勤表扬

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 在上课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这个时候, 我们不能吝啬自己的鼓励, 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肯定和其他同学的认可, 我们要及时表扬他们的长处, 委婉地指出他们的缺点, “蜜”一定要比“刺”多。这样既鼓舞了士气, 使他们有更大的信心面对学习, 也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小老师”中来锻炼自己。

通过学生讲课当“小老师”这一方式,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胆子也变大了, 与老师的关系更融洽了, 学习更有劲了.老师的中心也从讲授知识转入鼓励学生思考, 组织和引导他们的学习上来, 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教学双赢, 何乐不为?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篇8

一、中考题分析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010年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

1.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用语简练。

请根据诗歌内容, 仿照第一问, 把省略的问话补写出来, 体会贾岛“推敲”词句的功力。 (2分)

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师采药去。

客人问:__童子答:只在此山中。

客人问:__童子答:云深不知处。

2. 诗歌写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有何作用?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分)

分析:答案:在哪里采药?在山上的哪个地方?上面的第5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联系语境, 合理表现人物对话的能力。根据下一句“童子”回答的话语即可揣摩出上一句客人的问话。第6题用青松、白云衬托隐者品格的高洁;抒发了诗人对隐者的钦佩之情和没遇到隐者的怅惘之情。解析:前一问考查诗中所写景物的作用。考查的是关键词语的理解。根据诗歌的题目和全诗内容来看, 本诗作者是为寻隐者而前往山中的, 景物只起陪衬的作用是为了突出诗人的品质。后一问是考查作者的感情, 通过关键词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综合近几年的中考试卷, 常见题型

1. 炼字“诗眼”型。

常见的题目形式:对诗中某字某句, 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从哪一句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古人炼字妙在何处。不能就字论字, 应放回原句中, 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2. 整体赏析型常见的题目形式:

解释某一句的意思, 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释诗句的含义, 指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考查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 即有没有理解全诗表达的感情或作者阐释的某种哲理, 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某种总结。

3. 表达技巧型。

常见的题目形式有:这首诗有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有什么作用;请选择一个角度说说你的理解。表达技巧, 是诗人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4. 语言表述型。常见的题目形式: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或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图景描绘出来。

三、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方法

综合以上题型来看, 考查的都是通过关键字, 景物, 表达方式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意志。而做好这些仅凭中考前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做得好的, 只有从平时的每节诗歌赏析课训练起, 才能在中考时发挥好, 拿全分。所以我决定从初一开始, 从每一节诗歌教学课开始上好每节鉴赏课。具体做法如下:

1. 反复诵读, 理解诗意。

大量诵读, 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 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品味出。读之同时, 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 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 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韩军老师强调要“理会语言、体悟语言”。而要“理会”能“体悟”, 我认为必须让学生充分朗读, 或者是诵读, 要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仔仔细细地读, 读其义, 读其情, 读其理。细细地品, 静静地悟, 方能入脑, 入心, 这样才会“读进去”, 才会”读出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更要让学生“读出问题”。

2. 感悟语言, 把握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 不落俗套。 (2) 平淡, 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 或用白描, 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 (3)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 奇幻的情思。 (4) 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 一语破的。 (5)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 常常不是直接叙述, 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言此而意他, 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 让读者去体味。 (6) 简洁。就是干净利落, 言简意赅。

3.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 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掌握诗歌种类的特点, 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如送别诗应注意谁送谁, 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 或别后的思念。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 对人, 表达缅怀之情;对事, 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和思乡诗, 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或表达报国无门, 怀才不遇的伤感。咏物言志一是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一是借景物表达自己的品质。闺怨诗羁旅行役诗, 一是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一是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 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作为中学生应该着重掌握山水诗、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这几类诗。

4. 体悟意境, 掌握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们深入体悟诗歌的深远意境和丰厚内涵。诸如标题的暗示, 作者的生平、思想, 意象、意境, 表现手法以及关键词等, 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词, 如对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中“寒”字的理解, 不但是季节的交代, 时值深秋或冬季, 而且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暗示, 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还有王维的《使至塞上》, 也要着重理解“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妙处,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 “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 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学生鉴赏诗歌能力培养探研 篇9

一、读准题目

许多诗的题目中标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题目中就包含了时间——“秋暝”,地点———“山居”。再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就点明了时间———“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地点———“齐山”,事件是“登高”。李白的《送友人》点明了人物———“友人”,事件是“送”,也就是给友人送别。实际上只要不是无题诗或是只有词牌名的诗歌,我们都可以从题目上找到相关信息,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词大意。有的题目中还会标明思想情感和题材。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就标明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是“怀远”,思念远方的人,表明这首诗的题材是思乡怀人,基本情调清楚了,再解读整首诗歌就事半功倍了。像这样的诗歌还有许多,《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是送别诗,《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边塞诗,《旅夜书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思乡怀人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西塞山怀古》是咏史怀古诗,《卜算子·咏梅》是咏物诗,《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是写景抒情诗……

二、记准作者

鉴赏诗歌要留意作者,因为作者的信息给我们指明了很多答题方向,如诗人的时代特征就决定了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是唐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人们的情感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异,盛唐时期,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积极进取,力求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而到了中晚唐就改变了,社会矛盾频发,国家逐渐衰颓,这时的文风改为忧时伤怀。

诗人的诗风我们更要注意,还要积累下来,像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了解这种风格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诗人的写诗技巧,诗人善于夸张,诗歌中喜欢用“千”“万”这样的数字,极尽夸张。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写出了视友情第一,视金钱如粪土的豪放之态。诗人又善于想象,像他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极尽想象力,所以又有“诗仙”之誉。也许这种风格不一定都能概括诗人的所有作品,但我们要抓住其主要风格,积累相关知识。这样有风格的诗人还很多,王维“诗中有画”,孟浩然恬淡闲适,杜甫沉郁顿挫,苏轼“新天下耳目”,李商隐婉丽幻谲,李清照清新婉约含蓄……

三、重视注解

注释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知识,如某个词语的意义不理解,小注中的解释给我们帮助;作者的年代经历不了解,小注会给我们相关解释,这些小注的信息往往是难点,如果忽略了,是怎么也无法解答的,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如《过融上人兰若》一诗,如果下面小注不给解释,“融”是和尚的名字,“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是和尚的住所,我们岂不是要抓狂。再如白居易的《题元十八溪居》,如果不看注释,仅仅看诗句,我们会认为他写的是山水诗,但有了小注对元十八的解释,“元十八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的朋友,隐居在泸州五老峰下”,我们就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有数了,作者是对朋友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的赞美。

四、找准“情词”

许多诗歌的主题多在表现情感的词句上,所以要想理解诗歌的主旨,就要找到有关“情词”,也就是表现情感的词语,如李商隐的《锦瑟》中结句“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就是诗中的“情词”,诗人“无端思华年”,以至于追忆了许多往事,到头来还是不胜迷惘惆怅。所以,由此看来,我们要多从诗歌的结尾中找找表现情感的词句,像李煜的《虞美人》的“情词”是结句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表现了故国丧失之痛;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情词”是结句中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字,表现了诗人历尽国破家亡丧夫的苦痛。但也有在诗歌中间出现“情词”的,像柳永的《雨霖铃》的“情词”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伤离别”,表现了诗人和情人的离别之伤。也有从诗的开头就出现“情词”的,如晏殊的《蝶恋花》的首句“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五、积累知识

首先,要积累文言知识,虽说诗歌不需要像文言文那样一一对应直译,但我们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如我们做过的试题,谢榛的《秋日怀弟》中有一联“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考查学生这联的修辞手法,许多学生都写成了“拟人”手法,这是因为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还不足的缘故,实际上这联是倒装句,应该这样调整,“秋天落木(似)多少愁”,“夜雨残灯(似)有无梦”。这样调整,这联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了。其次,要积累诗歌的意象意义。诗歌中的许多意象,古人早都做了固定的内涵,像杨柳、长亭有离别的意义,杜鹃、明月有思乡的凄凉之意,鸿雁、鱼有传书信之意,小舟、飞蓬有漂泊之意……我们要让学生好好地积累相关意象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欲懂千家诗,怎解其中味。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诗歌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这些读懂诗歌的技巧,才能读懂诗歌的意义,进而自信地鉴赏诗歌。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要想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就要首先读懂诗歌。要从题目、作者、注解、情词以及知识的积累等方面解读诗歌,力求帮助学生读懂诗歌的内涵。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篇10

课前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作业:一是让他们自己查找有关余光中的资料, 深入了解这位在大陆有很大影响的台湾诗人和他的主要诗作及创作风格。二是另外给学生们印发台湾另外一位著名诗人席慕容的诗作《乡愁》让他们比较。事实证明, 这些课前准备活动对学生们学习本课很有帮助。课堂上展示预习成果时, 各小组都不甘示弱, 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个人也认为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动手动脑, 开拓了思路, 确实受益匪浅。更令人欣喜的是, 有一位学生朗诵席慕容的《乡愁》时那投入的表情, 赢得了满堂的掌声, 我觉得他真得读懂了, 同学们也听懂了。

课堂上有一个教学环节是各小组推荐出本组朗诵最好的同学, 进行现场“PK”, 学生们热情很高。朗诵者进入诗中, 把听众也带入诗中, 一起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的跳动, 这说明, 学习诗歌, 诵读是很重要的。加强诵读, 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时, 学生们通过余光中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意向的比较, 理解了作者以时间的变化, 选择几个寓意深刻的形象, 来层层推进深情的表达, 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诗从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 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 现在游子与祖国大陆分离对故乡的思念。四节诗层层推进, 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这一环节中, 学生们非常踊跃, 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让我很受鼓舞。

在比较阅读时, 我同学生们一起大声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 然后让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两首诗的特色。因为有了赏析的环节打基础, 学生们很快说出了余光中诗的特色。对席慕容则是在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席慕容的生活经历之后才让学生分析比较的, 他们有两个小组都说出了这首诗中用三个典型画面和几个有独创性的比喻来抒写心中的乡愁, 以及对故乡永久的怀念。另外有一个小组指出了诗人把故乡的面貌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 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永不老去的树”, 把非常抽象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富有艺术感染力。这一环节主要是扩大学生阅读视野, 在相同题材作品的对比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没有对学生做过高要求。

当然, 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为以后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了借鉴。比如朗读环节对学生疏于指导, 没有及时帮助学生划分朗读节奏和重音;课堂朗读只是注重了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朗读, 没有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这对于提高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这两点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起来, 避免语文课堂成为少数人的课堂。只有纠正了这一错误做法, 才能够为多数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鼓舞他们的学习热情。

再有, 课外拓展广度不够, 也限制了学生们的阅读范围。我觉得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余光中诗选》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和席慕容的《无怨的青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两位台湾诗人, 开阔学生的眼界, 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摘要:通过学习诗歌, 能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 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上一篇:起点降低下一篇:特色交通系统